(完整版)2.3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学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2.3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1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2.3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1苏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539a6ea6bec0975f465e2ff.png)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电解池形成的基本条件。
2. 能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化学方程式。
3.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电解装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电解时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教具准备:幻灯片、两个石墨电极、导线若干、直流电源一个,烧杯两个,氯化铜溶液一瓶、淀粉碘化钾试纸、蒸馏水一瓶、镊子一个。
教学方法:1. 通过实验,提高分析、探讨、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2. 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我们知道化学能和电能可以相互转化,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那么电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呢?首先请大家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电解的反应,完成教材“你知道吗?”中的表格。
推进新课程:这上面涉及的都是电解的反应,那电解是怎么发生的呢?讲述:这首先需要一个装置——电解池板书:一、电解装置——电解池1. 定义: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2. 组成:(1)外加直流电源,形成闭合回路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2)电极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3)电解质:水溶液或者熔融电解质过渡:具体这种电解池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一起看书本44页观察与思考演示:44页观察与思考补充:播放电解氯化铜的微观模拟。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 阴极的现象是什么?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 阳极的现象是什么?发生的电极反应为什么?3. 电解反应的方程式?4. 在上述电解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什么?被还原的物质呢?5. 电解过程中能量发生什么变化?讲解:1. 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石墨棒上有一层红色的固体析出,说明有铜生成。
Cu2+ + 2e━= Cu2. 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石墨棒上有气体生成,呈黄绿色,这气体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说明生成氯气。
2Cl━-2e━= Cl2↑3. 总反应:CuCl2 Cu +Cl2↑4. 被氧化和被还原的物质都是氯化铜5. 电解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讲述:以氯化铜为例我们一起分析电解的原理是什么?在原电池中我们把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称为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称为阴极板书:二、电解池的原理阴极:Cu2+ + 2e━= Cu阳极:2Cl━-2e━= Cl2↑疑问:那阳极发生什么反应呢?阴极呢?回答:阴极得到电子,化合价升高,被还原发生的是还原反应;阳极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被氧化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4-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4-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c292feed630b1c59eeb5f8.png)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知识是苏教版化学《必修2》专题三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
教材把化学能与电能转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能源科学的发展与化学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化学反应中存在的能量的转化,这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基础。
我所在的学校是厦大附中,学生的思维普遍活跃,想法大胆又创新,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利用水果电池可以使音乐芯片发声,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水果能产生电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其次,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涉及到较多的抽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
通过设计小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电能。
再借助动画演示形象地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养成学生良好科学探究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②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验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分工合作,逐步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四、教学方法教法:启发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学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五、仪器药品仪器:点滴板、胶头滴管、烧杯、导线、电流计、砂纸、滤纸、镊子药品:硫酸铜溶液、稀硫酸溶液、无水乙醇、氯化铁溶液、Zn片、Cu丝、Fe丝、铅笔芯六、教学过程小组探究实验(二)学生描述电子和离子的移动方向,并分析原因。
学生思考并记录学生小组探究实验二指针偏向干电池正极,所以刚才的分析正确。
高中化学 专题二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 专题二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4c7a93c5852458fb760b563c.png)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及其应用。
2.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课标解读1.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
2.会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教学地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现在高科技产品所用电能的来源,也是现代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
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在我们生活中,手机用的电池,机动车上的铅蓄电池、干电池等,这些电池的电能是如何转化来的?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本课时将给出答案。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学生课前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完成“课前自主导学”并讨论。
⇒步骤1:导入新课,分析本课教学地位。
⇒错误!⇒错误!⇓步骤6:5至6分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教师明确答案并给予适当点评或纠错。
⇐步骤5:回顾本课堂所讲,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课堂小结】。
⇐错误!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原电池原理。
2.了解化学电源的原理与应用。
3.了解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1.原电池反应原理及应用。
(重点)2.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的书写。
(重难点)原电池原理1.(1)装置:(2)现象: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3)电子流向:由锌极流向铜极。
(4)电流方向:铜极→导线→锌极。
(5)离子流向:电解质溶液中,H+、Zn2+移向铜极, SO2-4移向锌极。
(6)电极反应①负极(Zn):Zn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式为:Zn-2e-===Zn2+。
②正极(Cu):H+在铜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反应式为:2H++2e-===H2↑。
③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n2++H2↑。
2.原电池的原理(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原理:①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②电子流向:从负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入正极。
③离子移向: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2.3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学案(苏教版必修2)(最新整理)
![2.3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学案(苏教版必修2)(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8e951a6f242336c1fb95e93.png)
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学案(苏教版必修2)知识•巧学一、化学能转变为电能1.原电池(1)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构成条件: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体;电解质溶液;具有闭合回路;电极之一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3)电极反应(以Cu-Zn-H 2SO 4原电池为例)如右图所示。
负极(锌):Zn-2e -====Zn 2+ 发生氧化反应,锌不断溶解正极(铜):2H ++2e -====H 2↑ 发生还原反应,有气泡逸出,铜不参与反应总反应:Zn+H 2SO 4====ZnSO 4+H 2↑ Zn+2H +====Zn 2++H 2↑(4)电子流向较活泼金属材料作负极,失去电子,经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金属或导体,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Cu-Zn 原电池发生的总反应跟锌和酸的反应是一致的,但电子却经外接导线发生迁移,形成持续的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正、负极判断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导体,正极或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知识拓展 在物理中,电源中电子的流出极为负极,在原电池中同样如此,因为原电池就是一种电源。
①在原电池中,溶解的电极是负极材料,较活泼。
②若用酸作电解质,放出氢气的电极为正极。
③若将铜锌原电池中的Cu 电极换成石墨,也可以,因为Cu 在该原电池中起到的是传递电子的作用,其本身并未参与电极反应。
所以,若把Cu 电极换成可以导电的材料也可以。
④电极材料不仅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如石墨。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发明制造化学电源:⎪⎪⎩⎪⎪⎨⎧⎩⎨⎧⎩⎨⎧新型燃料电池锂电池新型电池蓄电池二次电池干电池一次电池常用电池::(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如铁的腐蚀。
(3)原电池反应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比如用粗锌代替纯锌制取H 2,反应速率快。
(4)判断原电池中两电极的活动性:负极>正极。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9-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9-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ec8d72284ac850ad0242fb.png)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电解池一、 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的原理以及电解装置2、 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两极3、 了解电解的一般规律,初步掌握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二、 教学重点:电解的一般规律及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三、 教学难点: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五、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图片展示:手机充电图片。
在手机充电过程中,涉及到了一个能量的变化过程,是什么能量变化呢?【生】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师】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呢?【生】电解【课件展示主题】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师】说到电解,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在以前的学习当中,有哪些物质是通过电解来制取的呢?【生】电解水、电解饱和食盐水、电解熔融氯化钠、电解氧化铝【师】很好!那它们的电解产物分别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复习同时课件展示】2H 2O==H 2↑+O 2↑ 2NaCl+2H2↑+Cl 2↑2↑ 2Al 2↑【师】电解法是制备金属单质的方法之一,以前我们学过制备金属有哪些方法呢?【生】电解法、热分解法、热还原法【师】电解法适用于那些金属的制备呢?【生】K 、Ca 、Na 、Mg 、Al【师】说得对!活泼金属如K 、Ca 、Na 、Mg 、Al 我们是用电解法来制备的。
那究竟什么才是电解呢?只要通电就能叫做电解么?【引入】电解的定义:使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师】电解池与原电池一样,也有两个电极,分别叫什么名字?如何判断呢?【生】阳极和阴极,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课件展示】电极:{【师】请判断下侧电池的电极:【生】左边与电源正极相连,为阳极,右边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师】从电解池的定义中可以知道,构成电解池需要哪些条件呢?【生】需要直流电源,电解质溶液【课件展示】构成电解池的条件:①外接直流电源②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练一练】怎样区分原电池与电解池?稀硫酸稀硫酸稀硫酸氯化铜溶液A B C D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师】当接通电解池的电路,电极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如电解氯化铜溶液会有什么现象呢?【视频】电解氯化铜【师】从刚才的视频可以看到电解氯化铜,阴极和阳极分别有什么现象啊?【生】阴极有红色铜生成,阳极有氯气生成【师】请大家试着写出阴极和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完成电极反应式,并随机抽查两名学生到黑板板书他们的答案阴极:Cu2++2e-=Cu 阳极:2Cl--2e-=Cl2↑【师】阴极和阳极发生的反应类型分别可以为什么反应呢?【生】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师】很好!那溶液中离子如何移动呢?【生】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师】如何判断?【师生共同完成】可以由电流的流向来进行判断,阳离子带正电与电流方向相同,阴离子带负电与电流方向相反,因此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设问】电解饱和氯化铜溶液可以得到铜单质和氯气,那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得到什2↑2↑+Cl2↑【引入】电极反应的确定:自主能力P33(1)阳极:a、若为活泼电极﹛除金(Au)、铂(Pt)、石墨外﹜,则为:金属—ne-=金属阳离子b、若电极为惰性电极,则是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阴离子反应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学生活动】齐声朗读并理解里面的含义【教师活动】帮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理解并掌握电解反应式的书写方法【师】接下来,请大家试着用刚刚所学的内容快速判断下面电解池阳极反应的物质并写出其电极反应式Zn 饱和NaCl 溶液Cu 【学生活动】对电极进行判断,完成电极反应式书写,随机抽查学生书写情况【师】同学们掌握的还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阴极电极反应式该如何书写。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 第三单元 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 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 第三单元 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982cdadbd64783e09122ba1.png)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铜锌原电池实验动画,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2、掌握原电池的应用,利用原电池原理判断金属活泼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抓住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
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问题,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提升的认知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实验、评价试验等综合试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的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学生关注能源、环境等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分析
(一)学生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电池的种类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电池的基本条件知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进行探究。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化学实验和动画首先进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然后利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知识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适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设想是利用学生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分组对比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形成条件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从氧化还原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动画,学生完成学案的预习。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2-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2-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0a390226fff705cc170afe.png)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新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并以此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中,笔者以化学史料为教学情景,以原电池的原理探究为主线,在一系列合作实验、分组讨论、相互评价中完成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苏教版化学2(必修)中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指导学生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电池;对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只作简单了解。
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绿色能源开发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本节课涉及到的新型能源开发和金属防腐将有助于这些理念的理解。
2.主要教学内容:本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介绍常见的化学电源;以原电池为原理的电化腐蚀,其中本课时内容是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洁的实验来引起兴趣、启发思考、提出问题,由金属知识过渡到电化学的教学;然后通过一个典型的装置和学生实验,要求学生讨论原电池的组成和形成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
教材第一个实验呈现的问题显得单薄,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原电池的组成条件是本节的重点,教材设计有一个讨论活动,前面的实验封闭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展。
鉴于以上分析,化学史料呈现真实的问题情景,采用问题解决模式由学生自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高一化学:2.3.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一化学:2.3.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教案(苏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9af56383bb4cf7ec4bfed00b.png)
化学:2.3.2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例-----电解和电镀的教学活动,了解电极原理、电解和电镀的重要性。
2、了解日常所用的手机、数码相机等产品的充电、放电原理。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过实验探究方法,通过氯化铜溶液的电解学习电解原理。
2、播放电解原理的电脑课件,加深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电解原理以及铜的电解精练中非惰性电极时电解产物的判断。
【教学过程】【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利用化学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且要利用化学反应使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般通过电解的方法来完成。
你能举出在我们已学过的化学课程里涉及利用电解反应来制取新物质的例子吗?【师问】忆一忆:在我们已学过的化学课程里,涉及利用电解反应来制取新物质的例子?【投影】【过渡】在电解过程中被电解的物质是怎样转化为生成物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作简要的了解。
【投影】在U形管中加入饱和氯化铜溶液,用石墨棒作电极,接通电源,电解数分钟后,观察现象。
【投影】【师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生】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生成了铜和氯气。
电流的作用是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师讲】与原电池的两极有区别,这里的两个电极叫阴极,阳极。
电解池中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叫阳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
【板书】 1.电极名称和电极反应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投影】[交流与讨论]试分析氯化铜溶液电解发生的反应,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总化学方程式。
【板书】阴极: Cu2++2e=Cu 还原反应阳极: 2Cl—-2e—= Cl2↑氧化反应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电解Cu+ Cl2 ↑阴极产物阳极产物【师讲】由上可知,电解反应是电解质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在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叫做电解。
苏教化学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 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导学案
![苏教化学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 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1d1cc03c1ec5da50e270a8.png)
§2.3.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能够判断所给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从化合价的角度判断所给反应的正负极,能够正确书写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3、了解微电池的概念,能够运用原电池的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4、能够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一些简单的化学电池5、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6、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掌握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方法7、通过原电池的学习,认同能量能够转化的辩证观点【学习重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习难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学习方法】讨论探究、合作交流[问题情景]:阅读下面的史料,思考回答有关问题: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为了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
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实验1: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
伽伐尼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
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死去的青蛙会还能产生生物电呢?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为此,他做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青蛙腿放在铜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抽搐。
实验2:将青蛙腿放在木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不动。
经过一番研究,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
蛙腿抽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活动与探究]:在烧杯中加入约2/3容积的稀硫酸,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1.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2.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3.用导线把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4.在3的中加一灵敏电流计。
2.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2.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苏教版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138761762af90242a895e5e0.png)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内容分析: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电解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
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
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
最后设计了交流与讨论钢铁的吸氧腐蚀来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
2. 教学思路与设计本节课属于电化学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理论会接受起到会比较困难。
根据课标要求:要学生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并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要求从知识角度上不高,在化学选修中还会继续学习。
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不拓展太多内容。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提出原电池理论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对电的感性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在课的引入时,我用“借实验用品”的方式来完成第一个环节也就是借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的不同面值的硬币和面巾纸来完成。
通过用灵敏电流表来测试硬币原电池的电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和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
为下一个环节提供了铺垫,为了更好的解释电流产生的原因给学生提供铜锌原电池的材料让学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
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
通过投影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练习来巩固原电池的概念理解通过习题讲述原电池的应用。
实验探究分析课前硬币发电实验中如何利用电流表确定正负极,及哪种材料更为活泼,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身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讨论交流钢铁的腐蚀完成吸氧腐蚀的内容,这部分以了解为主不拓展太多。
二.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13-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13-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c51953e53a580217fcfeae.png)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课时4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班级学号姓名等级一、学习目标1、通过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例,了解电极原理、电解和电镀的重要性;2、运过实验探究方法,通过氯化铜溶液的电解学习电解原理、二、目标达成【知识点回顾】思考下列能量如何转变_______________?实例被电解物质电解产物化学方程式电解水电解食盐水电解熔融氯化钠电解熔融氯化镁电解熔融氧化铝在U形管中加入饱和氯化铜溶液,用石墨棒作电极,接通电源,电解数分钟后,观察现象。
(1)接电源负极的石墨棒上有________,电极反应为________。
(2)接电源正极的石墨棒上有________,电极反应为________。
(3)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在上述电解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____,被还原的物质是____。
(5)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能量转化形式是____。
知识点一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池1、电解池概念:我们把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装置称为电解池。
2、电解: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的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在阳极和阴极分别发生反应和反应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为电解。
电解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一个过程。
3、构成电解池的条件(1)与相连;(2)具有两个(3)溶液或液;(4)形成回路4、电极判断:阴极:与电源相连的电极称为,得到电子,发生反应。
阳极:与电源相连的电极称为,失去电子,发生反应。
5、电子的流向和离子的流向电子的流向:电源→电解池,电解池→电源离子的流向:向移动,向移动。
6、电极反应和总反应(以电解CuCl2为例)阴极反应:阳极反应:总反应:7、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子从直流通过导线流向电解池,在该极上发生。
电解池的另一极为,在该极上发生,电子由该极通过导线再回到直流电源的。
知识点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原电池电解池电极名称电极确定电极反应电子流向能量转变装置特点相似之处1、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是()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D.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2、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B.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试液,溶液呈黄色C.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D.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3、右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
高中化学 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 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苏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92df82ff12d2af90242e6f0.png)
化学: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2)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教具准备] 1.铁丝、铜丝、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CuSO4溶液、ZnSO4溶液,乙醇、西红柿(或其他水果),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 2.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下面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分析思考与交流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就要设计一种装置。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开发出高能清洁燃料?[讲授新课]实验探究 [实验2-4]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1、锌和稀H 2SO 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什么原因造成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的不同?3、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为什么在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4、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偏向何方?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分析 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分析 原电池的微观原理启发归纳 在原电池中,从不同角度判定电极名称 1.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另外一极为负极。
2.从电极材料,金属活泼性判断。
3.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为正极。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1-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1-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0268b00b1c59eef9c7b406.png)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设计一、设计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笔者以水果电池为教学情景,在一系列合作实验、分组讨论、相互评价中完成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注重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各种电池,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本节课内容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电极,能写出电极反应式。
②通过实验与分析,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四、重点和难点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发生五、教学手段: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课堂引入】以番茄水果电池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我们先来做一个趣味实验,实验内容为学生用灵敏电流计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一试?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马上有两位学生走到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很小心翼翼地感受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通过,这里没有供电的外在装置,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神奇的趣味实验与挑战性的问题的引入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所示: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问、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转?(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6fb5c5a0116c175f0e48f8.png)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目标】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1.实验准备:水果样品(柠檬、番茄、桔子、葡萄或其它水果)、金属(铁丝、铜丝、锌片或铝片)、石墨电极、电铃、灯泡、微安电流计、导线若干、小刀、pH试纸2.学生分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自备的水果、金属片制作电池,用微安电流计或耳机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比较电流的大小。
若用小刀切开水果,使两个极板分离,观察电流是否消失,将水果重新合拢是否又产生电流?探究其原因。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活动并适时点拨、鼓励、引导。
[讨论与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说明实验结果,交流发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总结与评价]说明水果电池的构成,为什么可以产生电流。
[教师补充讲解]电池在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一、化学电源依据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人们发明并制造了多种多样的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有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之分。
各种干电池是一次电池,用过之后不能复原。
蓄电池是二次电池,在充电后能继续多次使用。
化学电源的能量转化率是燃料燃烧所不可比拟的。
化学电源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高科技领域乃至航天技术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请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的了解,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电池的用途。
[投影]各种电池(学生分别述说电池的用途)1.干电池2.铅蓄电池[展示]干电池和铅蓄电池实物。
(由学生和教师分别讲述这两种电池的构造和用途)[阅读]课本中3.锂电池4.新型燃料电池(由学生自学完成)[讲述]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叫做金属腐蚀的现象。
化学: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1)(苏教版必修2)
![化学: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1)(苏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c0a6de976eeaeaad0f33034.png)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
2.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例——电解和电镀的教学活动,了解电解和电镀的重要应用。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伏打电池发明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和发明创造的欲望。
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创设问题情景]电能是现代社会最清洁、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
而火力发电又在电能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能最主要的来源。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提问]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学生讨论、分析][激疑]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分组实验探究]锌铜原电池原理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教师补充讲解]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8-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8-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7bb4f83169a4517723a3fd.png)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1课时)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探究设计思想: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要避免照本宣科,大胆创新,将“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学设计转变,并将“知识点落实”与“充分利用探究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本节课在设计上合作探究性强,让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点燃学生探究热情,获得更多深刻学习体验,并培养同学间分工协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苏教版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是对“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论述的丰富和完善,属于中学化学基本理论内容,是对氧化还原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也是进行学科观念构建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的概念、构成及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1)自主构建原电池,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在钢刀碰到铜盘和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如图),他据此得出结论:蛙腿的肌肉和神经里存在的“生物电”是产生抽搐的原因。
善于质疑的伏打提出疑问,为什么蛙腿只有在和铜盘钢刀接触时才发生抽搐?经过实验,伏打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
设计意图:情景的创设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我利用伏打推翻伽伐尼“生物电”理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了解事实真相的欲望。
【设计方案】让我们来重现伏打的实验过程,模拟蛙腿颤动的环境,把稀硫酸想象成蛙腿中电解质,分别用Zn片和Cu片代表钢刀和铜盘,通过实验来查找产生电流的原因。
步骤装置现象反应式或结论实验1 把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互不接触)盛有稀硫酸的水槽里。
Cu片上,Zn片上。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实验2 用导线把上面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Cu片上,Zn片上。
溶液颜色。
Cu片上反应,Zn片上反应,外线路中产生了。
实验3 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学案(苏教版必修2)知识•巧学一、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1.原电池(1)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构成条件: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体;电解质溶液;具有闭合回路;电极之一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3)电极反应(以Cu-Zn-H 2SO 4原电池为例)如右图所示。
负极(锌):Zn-2e -====Zn 2+ 发生氧化反应,锌不断溶解正极(铜):2H ++2e -====H 2↑ 发生还原反应,有气泡逸出,铜不参与反应 总反应:Zn+H 2SO 4====ZnSO 4+H 2↑ Zn+2H +====Zn 2++H 2↑ (4)电子流向较活泼金属材料作负极,失去电子,经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金属或导体,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Cu-Zn 原电池发生的总反应跟锌和酸的反应是一致的,但电子却经外接导线发生迁移,形成持续的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正、负极判断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导体,正极或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知识拓展 在物理中,电源中电子的流出极为负极,在原电池中同样如此,因为原电池就是一种电源。
①在原电池中,溶解的电极是负极材料,较活泼。
②若用酸作电解质,放出氢气的电极为正极。
③若将铜锌原电池中的Cu 电极换成石墨,也可以,因为Cu 在该原电池中起到的是传递电子的作用,其本身并未参与电极反应。
所以,若把Cu 电极换成可以导电的材料也可以。
④电极材料不仅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如石墨。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发明制造化学电源:⎪⎪⎩⎪⎪⎨⎧⎩⎨⎧⎩⎨⎧新型燃料电池锂电池新型电池蓄电池二次电池干电池一次电池常用电池::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如铁的腐蚀。
(3)原电池反应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比如用粗锌代替纯锌制取H 2,反应速率快。
(4)判断原电池中两电极的活动性:负极>正极。
知识拓展 化学电源可分为三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其中一次电池又称为一次性电池,其特点是用过之后不能复原;二次电池充电后可重复多次使用;燃料电池装置可长久使用。
二次电池又称为可充电电池,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
二、化学电源1.普通锌锰电池锌锰电池是最早使用的干电池。
锌锰电池的电极分别是锌(负极)和碳棒(正极),内部填充的是糊状的MnO2和NH4Cl。
电池的两极发生的反应是:负极(锌外壳):Zn-2e-====Zn2+NH+2e-====2MnO(OH)+2NH3+H2O正极(碳棒):2MnO2+2+4总电池反应:2MnO2+Zn+2NH4Cl====2MnO(OH)+Zn(NH3)2Cl2。
2.碱性锌锰电池简称碱锰电池正极反应:2MnO2+2H2O+2e-====2MnO(OH)+2OH-;负极反应:Zn-2e-+2OH-====Zn(OH)2。
总电池反应:Zn+2MnO2+2H2O====2MnO(OH)+Zn(OH)2;总结归纳①碱性锌锰电池比普通的锌锰电池比能量高,储存时间长;②适合大电流和连续放电(电流可达到普通锌锰电池的5倍);③放电后电压恢复能力强;④工作温度范围宽,在-20 ℃—60 ℃之间,适于高寒地区使用。
3.银锌电池—纽扣电池该电池使用寿命较长,广泛用于电子表和电子计算机。
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为KOH溶液。
其电极反应式为:负极:Zn+2OH--2e-====ZnO+H2O正极:Ag2O+H2O+2e-====2Ag+2OH-总反应式为:Zn+Ag2O====ZnO+2Ag4.海水铝电池该电池是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电池为能源的新型航海标志灯。
这种灯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靠空气中氧气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只要把灯放入海水中就能发出耀眼的闪光,其能量比干电池高20—50倍。
其电极反应式为:负极:4Al-12e-====4Al3+正极:3O2+4H2O+8e-====8OH-总反应式为:4Al+3O2+6H2O====4Al(OH)3总结归纳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一般分为四点:①列物质、标得失;②选离子、标电荷;③配个数、配电荷;④两式相加,验总式。
5.铅蓄电池构成:该电池以Pb和PbO2作电极材料,H2SO4作电解质溶液。
其电极反应式为:SO-2e-====PbSO4负极:Pb+-24SO+2e-====PbSO4+2H2O正极:PbO2+4H++-24总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1)碱性镍—镉电池:该电池以Cd和NiO(OH)作电极材料,NaOH作电解质溶液。
其电极反应式为:负极:Cd+2OH--2e-====Cd(OH)2正极:2NiO(OH)+2H2O+2e-====2Ni(OH)2+2OH-总反应式为:Cd+2NiO(OH)+2H2O====Cd(OH)2+2Ni(OH)2要点提示铅蓄电池在放电时除消耗电极材料外,同时还消耗电解质硫酸,使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减小,内阻增大,导电能力降低。
而镍—镉电池在放电时只消耗水,电解质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会有明显变化,内阻几乎不变,导电能力几乎没有变化。
6.氢氧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2H2+O2====2H2O,可以在酸性或碱性电解质溶液中工作。
(1)酸性条件下:在负极氢气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正极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负极:2H2-4e-====4H+pH变小正极O2+4H++4e-====2H2O pH变大结论:溶液被稀释,pH变大。
(2)碱性条件下负极:2H2-4e-+4OH-====4H2O pH变小正极:O2+2H2O+4e-====4OH-pH变大结论:溶液被稀释,pH变小。
三、电能转变为化学能1.电解池的定义: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如图所示)。
电解过程如下:电子从外接电源的负极流出,经导线到达电解池的阴极,电解池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阴极并在阴极获得电子而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与此同时,电解池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正极并在阳极上失去电子(也可能是阳极很活泼而本身失去电子)而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这样电子又从电解池的阳极流出,沿导线流回外接直流电源的正极。
电离电解条件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电解质发生电离后受外接直流电源的作用过程电解质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阴、阳离子定向移动,在两极上得失电子举例MgCl2====Mg2++2Cl-MgCl2电解Mg+Cl2↑结果只产生自由移动离子(或水合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新物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联系电解必须建立在电离基础之上,电解质只有在电离基础上才能在外接直流电源的作用下发生电解直流电源、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3.电解池中阴阳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1)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溶液中阴离子移向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2)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溶液中阳离子移向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要点提示惰性电极是用石墨、金、铂等还原性很弱的材料(在一般的通电条件下不发生反应)做的电极。
活性电极是用还原性较强的材料做的电极,如铁、锌、铜等。
活性电极作阳极时,先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4.电子流向电源负极流向阴极,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阳极,电子自阳极沿导线流入电源正极,形成闭合回路。
5.铜的电解精炼用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H2SO4酸化的CuSO4作电解质溶液。
与直流电源相连接,如右图所示。
电极反应:阳极:Cu-2e-====Cu2+阴极:Cu2++2e-====Cu要点提示在阳极区,粗铜中的金、银等活动性较弱的金属在阳极沉积下来,形成阳极泥。
阳极泥中含有较多贵重金属。
辨析比较原电池和电解池装置原电池电解池能量转化化学能→电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流,作电源)电能→化学能(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用电器)电极正极——较不活泼,负极——较活泼(电极材料活泼性一定不同)阳极——连电源正极,阴极——连电源负极(电极材料活泼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电极反应负极:本身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或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阴极: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极:①惰性电极(Pt、C):溶液中的阴离子,发生氧化反应②非惰性电极(如Cu、Fe):本身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动的方向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或O2)从正极上得到电子电源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电解池的阴极,溶液中的阳离子从阴极上得到电子,阴离子在阳极上失电子,阳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电源正极问题•探究问题 1 哪种类型的化学反应可以设计成化学电源?中和反应能用于设计化学电源吗?为什么?探究: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化学电源。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有些氧化还原反应需要外加电能才能发生,如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这种氧化还原是非自发的;而有些氧化还原反应是自发性的,如Zn+CuSO4====ZnSO4+Cu,这种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伴随着化学能的降低,能够使电子定向移动,使降低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时,就形成了化学电源。
中和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的转移,无法产生电流。
问题2 如何来判断原电池的电极?两极的判断通常有下列依据:(1)根据电极金属的活泼性判断,较活泼的一极为负极,较不活泼的一极为正极。
如:FeCu 与CuSO4溶液形成的原电池,Fe为负极,Cu为正极。
(2)根据电子流向判断,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
(3)根据反应类型判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为正极。
(4)根据反应现象判断,通常负极会逐渐溶解,正极有气体析出或固体质量增加。
问题3 钢铁生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探究: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电化学腐蚀。
钢铁生锈的主要原因是——电化学腐蚀。
纯净的铁抗腐蚀能力强,不易被腐蚀,而对于合金钢来说,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了一层薄薄的水膜,这层水膜中含少量H+、OH-,还溶解了少量O2,结果在钢铁表面形成一层电解质溶液,使钢铁里的铁和少量的碳恰好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
在这些反应中,Fe是负极,C是正极。
析氢腐蚀吸氧腐蚀电解质溶液酸性中性或碱性负极反应Fe-2e-====Fe2+2Fe-4e-====2Fe2+正极反应2H++2e-====H22H2O+O2+4e-====4OH-总反应Fe+2H+====Fe2++H22Fe+2H2O+O2====2Fe(OH)24Fe(OH)2+2H2O+O2====4Fe(OH)3典题•热题例1 下图装置能够组成原电池的是( )解析:C中蔗糖不是电解质,蔗糖溶液不导电,不能构成原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