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全纳教育 特殊教育概论 教学课件
特殊教育理论基础PPT共17页
![特殊教育理论基础PPT共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e592734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c.png)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特殊教育理论基础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第二章全纳教育
![第二章全纳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1175ac20066f5335b8121b9.png)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随班就读的管理
1.教育行政管理 2.学校管理 3.班级管理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三、随班就读的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 (二)同伴辅导 (三)个别教育 (四)差异教学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优点
• 专门化服务直接进入每一所 学校和每一个社区。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注意
• 服务不能过于分散,否则 几乎没有价值。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资源中心
• 工作:评估行为,提供建议,为教 师和家长提供咨询和支持,帮助教 师专业发展,帮助家庭训练和家长 对残疾的认识;提供特殊材料和设 备;帮助寻找地区或国家更专业的 中心,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从事 有限的直接教学。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资源教室方案的功能
• 评估、教学 (直接服务)
• 咨询、在职训练 (间接服务)
面向特殊学生 面向普通教师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四、合作学习模式
• 合作学习是一种涉及不同能力水平 的学生在一起互助合作,达成共同 的学习目标。在评估时,老师则必 须考虑到每一个个体和整体的表现 的教学模式。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3.回归主流问题
• 是将残疾儿童放回到普通学校、 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使他们更好 地适应正常的生活。
• 20世纪50——80年代,研究表 明,轻度残疾儿童适合。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全纳教育的发展
(一)全纳教育的涵义 (二)全纳教育的发展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全纳教育的涵义
特殊教育导论(全套课件136P)
![特殊教育导论(全套课件136P)](https://img.taocdn.com/s3/m/7566b3bd58fafab068dc024e.png)
家等。
防 、 治 疗 、 康 教育权。 平等。
专门学科12逐步形
复和教育。
成。
2.2.1 世界特殊教育的产生
卡尔丹诺(Cardano Girolamo,1501-1576,意大利),世界聋教 育的奠基人。
庞塞[/德乐翁](Pedro Ponce de Leon,1520-1584,西班牙)是 贝尼迪克汀修道院的修道士,他是第一个成功的特殊教育 者。1578年的法律文件中叙述了在他的教育下孩子所取得 的进展,从而开始了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教育。
11
特殊教育发展阶段
阶 时间 段
生产力发展 科学文化发展 残疾人社 社会对残疾人的认 残疾人的特殊教
水平
会地位 识和态度
育
1 古代-奴 生产力水平 迷 信 占 统 治 地 无生存权 认为残疾人是恶魔,无
隶 社 会 低下,剩余 位 , 视 残 疾 为
肉体上从出生时即
前期 产品很少。 “ 魔 鬼 ” , 没
8
0~18中国残疾人数统计表(1987年)
类别 0~18岁人口数
残疾人数
总人数
417 099 200 10 747 400
占0~18岁 人口%
100%
0~6岁
144 282 900
7~15岁
192 985 100
16~18岁
79 831 200
2.58% 2 465 500 6 520 700 1 761 200
日本的特殊教育对象
视觉障碍(包括盲和弱视)儿童; 听觉障碍儿童(包括聋和重听); 智力落后儿童(日本称作“精神薄弱”); 肢体缺陷儿童; 病弱儿童; 精神、情绪障碍儿童; 言语障碍儿童; 重复障碍儿童。
——日本1975年《学校教育法》规定 (最后修订为昭和五十年法律第五五号)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f1a60b165ce05087632136c.png)
特殊教育概论1.特殊儿童:广义:把正常发展之外的各类儿童都包括在内,有各种能力超常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包括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智力发展低落的儿童,视觉或听觉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儿童(包括盲童、低视力儿童、聋童、重听儿童)肢体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感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等。
狭义: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包括的仅是智力、视觉、听觉、肢体、言语、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等儿童,又可称“缺陷儿童,残疾儿童。
2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由英国的沃那克首先提出。
在1978年他的《特殊教育需要报告》中提出的。
他是这样解释的:它存在与这样一些场合:学生在教学中或学习中对掌握大纲内容产生的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与其他的同龄儿童相比,与地方教育机关向所有儿童提供的教学过程相比,都显得颇为严重。
这个特别的群体是流动的,个体需要既随时间又随满足需要的条件而变化。
3特殊教育的定义朴永馨定义: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指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汤盛钦等人定义:特殊教育是又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服务。
4听觉障碍教育美国的聋教育开始于加劳德特。
1817年加劳德特和克拉克共同建立了美国第一所聋校。
1767年,英国的数学教师布莱德沃在爱丁堡创立了英国第一所聋校。
其教育方法融合了口语和手语教学的元素。
•第一所聋哑学校:登州启音学馆•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1916年,张骞创办南通盲哑学校。
•中国第一所公立盲聋教育机构是南京市盲哑学校。
教学策略(口语、手语)(一)交流技能全面交流法•(1)认为手语和口语各有优点和不足之处,都是聋人语言教育和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2)手语有其结构和完整性,从认知的观点来看是一种真正的语言;•(3)长期以来,所谓手语使用必然会阻止口语学习的观点没有得到实验的支持;•(4)要根据聋童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主要的语言学习的手段,采用全面交流的方式来发展聋童的语言和认知。
《特殊教育概论》ppt课件
![《特殊教育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f0e6b9581b6bd97f19eacf.png)
一 特殊教育 基本概念
2.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指因为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 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11
包括心理发展、身体发展、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要 求;
长期或短期的要求; 高于或低于普通儿童的要求; 不仅包括对某一发展缺陷提出的要求,也包括对学习 有影响的能力、社会因素等提出的要求。
一 特殊教育 基本概念
第三类是超常儿童(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 包括有超常智力、能力和资赋优异的天才儿童。
一 特殊教育 基本概念
狭义的特教概念,只把残疾儿童,甚至于 将残疾儿童中的一部分如盲11、聋、弱智等 列入特殊教育的范围。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
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学生
3.广义的特教概念认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三类儿童: 第一类是残疾儿童( Disabled children ) ,其中包括盲、
聋等感官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病11 残和多重残疾等 不同类 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
第二类是问题儿童(Problem Children) ,包括学习问题、 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不 同类型的问题;
(7)职业治疗师 (8)物理治疗师
11
(9)康复治疗师 (10)学校社会工作者 (11)言语病理学家
五 特殊教育 学科基础
(一) 教育学
11
(二) 心理学 (三) 医学 (四) 社会学
五 特殊教育 学科基础
11
六 特殊教育 的内容
不同障碍类别、不同障碍程度的特殊教育对象所 适合的教育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对教育内容的调 整,通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11
特殊教育基础 概论 11
俱璟菁
一 特殊教育 基本概念
1. 特殊教育 (Special education),是根据特殊 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1,1 采用一般或特殊 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 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良 好的品德,增强他们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特 殊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6b2ff72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5.png)
特殊教育概论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特殊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通过尽力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
1994年,召开特殊需要大会,《萨拉曼卡宣言》《特殊需要教育行为纲领》特殊教育对象是基于个体身心差异的显著性,为了获得身心的充分发展,在学习上有着特殊需要的学生。
特殊教育对象坚定的过程:筛查、干预、评估。
筛查主要是通过观察等来测查学生的学习、行为等表现进行特殊教育需要初步普查的活动,也是鉴定的起始环节。
干预就是针对处于障碍危险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之克服学习困难的活动。
早期干预:即对学龄前有障碍或存在着障碍危险的儿童提供系统的教育、保健等康复措施,以减轻或降低障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特殊教育问题和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深化人们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综合性、应用性事特殊教育学的基本特征。
人物:庞塞、伯内特、阿曼。
1760 法国莱佩在巴黎建立世界上第一所聋校。
1784 法国阿羽依巴黎建立了盲校。
1837 法国鞋跟巴黎创办了第一所弱智者训练教育学校。
中国 1874 英国威廉穆恩在北京建立第一所盲校。
1887 米尔斯夫妇在山东创办了第一所聋校。
1915盲人刘先骥在长沙创办了湖南导盲学校。
1927 南京市政府创建了南京市立盲哑学校。
1948年12.10联合国通过了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世界人权宣言》。
正常化思潮下的融合运动在美国代表的北美洲为回归主流运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称为一体化运动。
20世纪60年代兴起终身教育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其宗旨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国家要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学习的需求。
全纳教育的基本思想: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给他实现和维持他可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儿童中心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以全纳性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特殊教育导论(全套课件136P)
![特殊教育导论(全套课件136P)](https://img.taocdn.com/s3/m/7566b3bd58fafab068dc024e.png)
特殊教育发展阶段
阶 时间 段
生产力发展 科学文化发展 残疾人社 社会对残疾人的认 残疾人的特殊教
水平
会地位 识和态度
育
1 古代-奴 生产力水平 迷 信 占 统 治 地 无生存权 认为残疾人是恶魔,无
隶 社 会 低下,剩余 位 , 视 残 疾 为
肉体上从出生时即
前期 产品很少。 “ 魔 鬼 ” , 没
机构。
4 1 9 世 纪 世界经济快 从 医 学 、 心 理 、逐 步 规 定 社会承认残疾人的 发展和完善特殊
末-20世 速发展,出 教 育 等 探 索 残 有 平 等 的 平等权利;国际社 教育的体系并逐
纪
现现代化社 疾 产 生 和 发 展 公 民 权 和 会提出和争取残疾 渐与普通教育结
会、福利国 规 律 , 进 行 预 平 等 的 受 人充分参与社会和 合;特殊教育的
20
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特殊教育 2.特殊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4.标记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 2.简述世界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3.简述我国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三、论述题:
1.试谈你对标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这一做法的认识。 2.试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24
1.1 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及其理论体系
唯心论
(继承柏拉图和犹 太教、基督教的遗 产)
实在论
(继承亚里士多德 和自然主义)
实用主义
(起源于达尔文和 爱因斯坦,有皮尔 斯、詹姆斯和杜 威。)
本体论
认识论
实在是心灵 认识是与
与形式
“理念”相
反的观念
价值论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b0716b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0.png)
• 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与支持 • 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 • 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关注与参与
02
特殊教育的对象与分类
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特点
特殊教育的对象
• 视觉障碍 • 听觉障碍 • 言语障碍 • 肢体障碍 • 智力和精神障碍 • 多重障碍
特殊教育对象的特点
• 个体差异大 • 教育需求多样化 • 教育过程需要个别化
特殊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特殊教育教学的方法
• 个别化教学 • 小组教学 • 协作教学 •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特殊教育教学的策略
• 以学生为中心 • 注重实践与体验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特殊教育课程的评价与改革
特殊教育课程的评价
• 评价目的与意义 • 评价方法与工具 • 评价结果与反馈
特殊教育课程的改革
特殊教育家长的参与
• 参与教育决策 • 参与教育过程 • 参与教育评价
特殊教育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合作
特殊教育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 沟通目的与意义 • 沟通方法与技巧 • 沟通效果与评估
特殊教育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 合作目标与内容 • 合作方式与途径 • 合作效果与反馈
05
特殊教育的政策支持与实施
特殊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内容
特殊教育的任务
• 提供适当的教育安置 • 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 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与服务
特殊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01 特殊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益的重要手段 • 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
02 特殊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 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 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 • 减轻残疾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特殊教育学课件ppt
![特殊教育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638c5e5901020206409c18.png)
作用
A 对特殊需要儿童的作用
B 对教育的公平及构建和 谐社会的作用
C 对特殊儿童家长的作用
条件
A
思想 条件
B
知识 条件
C
能力 条件
D
身心 条件
现状
1
2
3
4
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
队伍 不稳定
分布 不平衡
1、特殊教 育专业及招 生数量有限 2、就业不 理想
1、学历普 遍偏低
2、教师专 业化程度不
高
1、经济收 入不高
兴趣走班
与某个兴趣相联系实施的 走班教学
导师走班
与某个辅导教师相 联系实施 的走班 教学
特需走班
与某个特殊教学需要相联系 实施的走班教学
4、小组教学
把学习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以 4-5人为单位编成不同的小组进行
教学的形式
5、个别教学
对单个儿童单独进行的 教学组织形式,适用于 技能性训练或康复训练 教学中
1、教学的个别化
“ (1)区别于普通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它的个别
化程度更高
(2)教学活动的进程必须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
系统的、持续的认识评价基础上,根据评价结
果做出调整
”
2、教学的专门化
专门化:特殊儿童学习过程中需要专门性资 源支持 学习策略:代币强化、自我监控 学习材料:沟通板、符号、图标等 学习服务:听力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 学习技术设备:盲文点显器
(2)家长的反馈意见是特殊 教育发展的动力
3、家长参与特殊教育是权利也是义务
“布朗控告教育委员会”案件 “障碍教育法”
4、有助于间接改善家庭生活
二
、
1
律 知 识 的 需 求
(完整word版)特殊教育概论
![(完整word版)特殊教育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5a6ec5add36a32d73758191.png)
特殊教育概论》目录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P1-2)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P2-6)第三节特殊教育的意义(P6-7)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融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特殊儿童观第一节特殊儿童的存在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发展第三节特殊儿童的教育第四章特殊教育的体系第一节国际上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二节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五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一节视力残疾学生第二节听力残疾学生第三节智力障碍学生第四节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六章特殊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第一节特殊教育的目标第二节特殊教育的课程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学组织第七章特殊教育教师第一节教师的职业性质第二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的基本条件第四节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和培养第八章特殊教育的多方支持与合作第一节特殊教育多方支持与合作的意义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明确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熟悉我国特殊儿童的基本状况,了解特殊教育对象称谓变化的原因,明确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称谓的演变,特殊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广义的特殊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狭义的特殊教养对象、一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缺陷、残疾、障碍;特殊教育。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
教学课时:4导言自有人类,就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自有人类,就有教育的活动。
然而,残疾人教育并没有因残疾人的客观存在而随之发生,特殊教育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至今也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
幸运的是,人类始终是在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殊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进入21世纪的特殊教育已不是最初意义上的特殊教育。
因此,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了解特殊教育,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特殊儿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
改变以往特殊儿童只是特殊教育教师责任的一种局
面;
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没有对话 的不同体系的局面被打破。
4、回归主流中出现的问题
主要针对轻度障碍儿童;
仍旧存在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双轨制教育体系,使普
通班中的特殊学生容易产生无归属的感觉;
普通教师所采用的教材、教学材料、大纲很少为特殊 儿童进行调整,无法让特殊儿童接受有效的教育;
第二章 全纳教育
第一节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及其含义
(三)全纳教育的含义
全纳教育就是要“让学校为全体儿童服务”。也就是, 1.全纳是指让学校接受全体学习者, 2.不会因为学生有某些特点、缺陷或者困难而拒绝接收。 3.全纳学校接受学生的差异和特点,不把学生的特点视
为问题。
——摘自《全纳教育共享手册》
三、全纳教育的理念
1、全纳教育对残疾的理解
传统:医疗模式的残疾观
• “缺陷”或者“残疾”指心理上、生理上或者人体
结构上,某种组织或者功能的任何异常或丧失。
• 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缺陷或者残疾,而处于某种不 利 地位,以致限制或者阻碍该人发挥按其年龄、性 别、社会与文化等因素应能发挥的正常作用。残疾 是造成个体学习、生活、工作困难的原因。
4.每个儿童必须在普通班级里有自己的一个位置,
并受到欢迎。 (全纳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 学校必须无条件的接收学区内所有的儿童,并为这 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全纳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西方民主化运动的开展
(1)民权运动的开展
为了消除基于种族差异而带来的歧视。 口号“分开就是不平等”。
第二章 第一节
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及其含义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 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大会通过了《萨 拉曼卡宣言》。 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这一概念。
第二章
全纳教育
第一节
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及其含义 (二)全纳教育的词义 1.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inclusive的动词的含义是“包括”、“包含”、“容 纳”。其强调的是“成为其中一部分” ,或“把某部分包 括进来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2.中国大陆将其译为“全纳教育” 3.中国台湾将其译为“融合教育”
日制看护机构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服务机构为
这些个体提供服务,鼓励留在社区生活。
认为残疾人能够在社区的正常环境中与正常人一起 生活、有机会得到与同龄人一样的各种服务时,正 常化才会发生。
2、去机构化运动
正常化思想最明显、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去机 构化运动。
去机构化运动就是指特殊个体离开各种类型的公共 隔离机构到各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活环境中生活。 简单地说,就是将残疾人与主流社会融合在一起,
60年代中期末达到顶点,爆发了很多诉讼
案件。
(2)特殊教育法律法规颁布
如美国PL94-142法。
强调6个方面的内容:零拒绝、非歧视性的诊断、合
法程序、个别化教育计划、最少受限制环境、父母
参与。
如英国《沃纳克报告》 报告认为,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可以而且应当在普通 学校就读。
(3)法庭诉讼的胜利。 (4)父母及残疾人自身的呼吁。
学校扫除这些障碍,满足特殊儿童学习的需要。
所以,全纳教育不单纯是特殊教育的改革,全 纳学校也不简单地只是一所收留部分残疾儿童的学 校。
2、全纳教育对特殊教育的理解
实施全纳教育,最关键的是改变对特殊教
育的理解。
特殊教育不是与普通教育相对立的系统,
也不是隔离教育的代名词。 特殊教育是一种支持和服务
有人认为最少受限制的说法存在缺陷。认为在考 虑什么是最少受限制环境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两个
通过各种方式克服由残疾引起的功能障碍以及由隔
离造成的其它障碍,并使他们能在主流社会中承担
一定的角色。
主要方式:减少进入机构的人数、将已 经在专门机构的残疾人转移到非机构的 环境中、改革或减少这些场所的机构化 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回归主流运动
1、术语:回归主流
一体化教育
2、回归主流运动的开展
正常化思想在学龄儿童上的实践就是回归主流
父母及残疾人成立各种民间团体和协会,进行
呼吁和倡导。
二、全纳教育产生的背景
(二)正常化思想与回归主流 正常化思想 1、什么是正常化思想
智力落后者及其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模式应尽可能接
近主流社会。
主张改革原有教养院中隔离的封闭形式,将受教养
者安置到正常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主张通过各种有效的收养家庭、社区培训中心、全
全纳教育对残疾的理解:社会模式的残疾观
残疾与障碍是两个不应该混淆的概念。
残疾是指功能上的限制,可以是生理、智力或者感 障碍则是指机会的丧失或者受到限制,指的是患某
官上的缺陷,也可以是医学上的状况或者精神疾病。
种残疾的人与环境的冲突,无法与其他人在同等基
础上参与社会生活。
残疾并不必然导致障碍,只有当残疾与环境、与
运动。
3、重要概念
瀑布式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倒三角体系。
根据儿童的障碍程度不同将儿童安置到各级各类
的公立学校中,一共7级。从学习环境受限制程度
最多的隔离式教养机构到受限制程度最少的普通学
校全日制普通班。
最少受限制环境 回归主流运动就是要让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环境 中接受教育。
瀑布式安置体系
3、回归主流导致的重要变化
Smith(1995) 的全纳教育含义
认为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
1.每个儿童应最佳程度地融合在普通课堂里,
接受适合其需要的教育,并接受特殊教育能
够提供的服务和安置;(特殊教育应该是一
种服务)
2.所有教育者都要共同承担特殊儿童教育的责任,
并为此感到光荣;
3.在学校的每个层面都要承诺融合这些特殊学生;
社会对待残疾的态度发生冲突时,残疾才构成障
碍。
学习困难的存在不能将原因归结在个体自身的残
疾上,比如学习问题是由于当今教育体制的特征
造成的;不完善的课程设计、缺乏培训的教师队 伍、不恰当的教学讲授方式、没有残疾人通道的 教学楼等,才是特殊儿童就学的真正障碍。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
找出特殊儿童学习的障碍在哪里,并且在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