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庄暴见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庄暴见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庄暴见孟子》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儒家思想。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庄暴见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庄暴见孟子》阅读材料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弃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庄暴见孟子》阅读题题目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吾如有萌焉何哉(萌芽,此处喻苗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艺)B.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使弈秋诲二人弈.(下围棋)C.思援弓缴而射之(收缴)虽与之俱学(一起)D.使弈秋诲二人弈(教导,指导)思援弓缴而射之(取过来)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C.通国之善弈者也D.为是其智弗若与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弗若之矣”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B.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D.虽与.之俱学4.下列各句中的解释或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是当时的围棋高手。
“秋”是他的名字,因善下围棋,所以叫“弈秋”。
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B.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后概括为成语“一曝十寒”。
C.“吾退而寒之者至”应译为“我一后退,害怕寒冷的人就会随之而来”。
D.“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取弓箭把那天鹅射下来。
《庄暴见孟子》阅读题答案1.C(缴,应为系在箭上的生丝线)2.C(A.“无”通“勿”“或”通“惑”B.“暴”通“曝”D.“为”通“谓”)3.D(都指那个专心致志学棋的人)4.C(“退”应为“离开”“寒之者”指奸佞小人,这里比喻和孟子抱不同主张的人)。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精选文档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
”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1·庄暴见孟子

【导语】庄暴见孟⼦⽈①:“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②。
” ⽈③:“好乐何如?” 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乎④。
” 他⽇见于王⽈⑤:“王尝语庄⼦以好乐,有诸⑥?” 王变乎⾊⑦⽈:“寡⼈⾮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⑧。
”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乎,今之乐由⑨古之乐也。
” ⽈:“可得闻与?” ⽈:“独乐乐⑩,与⼈乐乐,孰乐?” ⽈:“不若与⼈。
”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不若与众。
” “⾂请为王⾔乐 :今王⿎乐于此,百姓闻王钟⿎之声管籥之⾳,举疾⾸蹙頞⽽相告⽈ :‘吾王之好⿎乐,夫何使我⾄于此极也:⽗⼦不相见,兄弟妻⼦离散 !’今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见⽻旄之美 ,举疾⾸蹙頞⽽相告⽈:‘吾王之好⽥猎,夫何使我⾄于此极也:⽗⼦不相见,兄弟妻⼦离散!’此⽆他 ,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乐于此,百姓闻王钟⿎之声管籥之⾳,举欣欣然有喜⾊⽽相告⽈:‘吾王庶⼏⽆疾病与,何以能⿎乐也!’今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见⽻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相告⽈:‘吾王庶⼏⽆疾病与,何以能⽥猎也!’此⽆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 矣。
” [原⽂通释] 庄暴来见孟⼦说:“我被⼤王召见,⼤王把他喜好⾳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来回答他。
” 接着就问:“喜好⾳乐怎么样啊?” 孟⼦说:“⼤王这么喜好⾳乐,那齐国⼤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 过了⼏天孟⼦见到齐宣王时问道:“⼤王您曾经把喜好⾳乐的事告诉了庄⼦,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变了脸⾊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提倡的⾳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乐罢了。
” 孟⼦说,“⼤王这么喜好⾳乐,那齐国⼤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如今⼈们喜爱的⾳乐就像古代⼈喜爱的⾳乐啊。
” 齐王说:“能让我听听是什么道理吗?” 孟⼦说:“独⾃⼀⼈欣赏⾳乐的快乐,跟与他⼈⼀起欣赏⾳乐的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起欣赏⾳乐更快乐。
” 孟⼦说:“与少数⼈⼀起欣赏⾳乐的快乐,跟与多数⼈⼀起欣赏⾳乐的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多数⼈⼀起欣赏⾳乐更快乐。
《庄暴见孟子》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庄暴见孟子》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学习要点(一)简介这一章记孟子与庄暴、齐宣王的两次对话。
孟子劝齐宣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二)课文内容1、内容结构第一段:记庄暴与孟子的对话。
通过他们的对话,引起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第二段:记孟子与齐王的对话。
论述的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提出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第一层先写齐王听孟子说他“好乐”而变乎色(因“好乐”等于说不务政事而羞愧),并说自己“非好先王之乐”(因他知道孟子主张“先王之乐”,有不满抵触情绪),而孟子先迎合齐王,稳住他,借题发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并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第二层(到“不若与众”):引入正题(中心内容):当与人乐、与众乐。
这一层由齐王悦而愿听孟子说音乐事起,孟子连续问两个“孰乐”,使齐王承认与人乐、与众乐为乐。
第三层(到文末):从正反方面论述归结论点: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这一层由孟子为齐王说什么是快乐起,举“鼓乐”“田猎”事,先从反面说明不与民同乐,即暴政、苛政虐民;又从正面说明与民同乐,即行仁政。
最后归结论点: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写作特点:体现了孟子论辩机智,即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引人入彀(掌握论辩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而自然地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控制而驳服论敌)。
二、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楚顷襄王疾病。
黄歇(楚国人,此时出使于秦)言于应侯(范雎为秦国相国,封应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归其太子。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不归,则咸阳布衣耳。
楚更立君,必不事秦,是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应侯以告王。
王曰:“令太子之傅先往问疾,反而后图之。
”黄歇与太子谋曰:“秦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阳文君(阳文君,楚王室权贵)子二人在中。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庄暴见孟子》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
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
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庄暴见孟子》原
文翻译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幺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
《庄暴见孟子章》预习笔记

预习日期:/ / 《庄暴见孟子章》孟子预习重点一.温习论点、论据、论证二.预习游说的技巧三.字词辨识四.语文基础知识修辞:对比、反复五.品德情意第一部份检查预习题圈出最接近你的表现指数:完成指数答对指数第二部份预习内容一.温习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者的观点/主张/看法,立场必须明确。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根据,要真确、典型、具体,并能支持、回应论点。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方法,过程要合乎逻辑。
论证的方法:①.举例论证:又称例证法。
用典型的、具代表性的事例作为论据,以证明论点;☆好处:列举事实,较易使人信服。
②.比喻论证:又称喻证法。
用比喻来论证抽象、深奥的道理,能达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效果。
☆好处:这种方法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
③.对比论证:又称对比法。
举出两种互相对立的事物或道理,显示它们的对立点,☆好处:通过比较、对照,来证明论点,能揭示事物的差异,使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④.引用论证:又称引证法。
即引用公认的道理、权威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和原理以证明论点;☆好处:诉诸权威,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⑤.模拟论证:又称模拟法,是把两种性质/本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作比较,抓住它们的共通点,由一种已知的事身的道理推论出另一种事物的道理,从而证明论点。
☆好处:它能使要论述的道理显得具体,容易为人所接纳。
⑥.演绎论证:又称演绎法,是根据已知的一般原理(前提),推论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
“前提” 与“结论” 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前提” 真确无误,而推理过程又正确,那么“结论” 就必然真实。
常见的推论形式是“三段论”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份组成。
☆好处:演绎论证能展现事理间的逻辑关系。
1.《庄暴见孟子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B今之乐由古之乐也C施行仁政,与民同乐2.它的论据是什么?A齐宣王好鼓乐和田猎B百姓对齐宣王行乐的反应C齐宣王没有病3.它主要用哪一种论证方法?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模拟论证4.《庄暴见孟子章》的中心思想是甚么?孟子用甚么方法来论证这一中心思想?试总括以上三题的答案,加以分析说明。
《庄暴见孟子》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庄暴见孟子》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①王②,王语暴以好乐③。
暴未有以④对⑤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⑥,则齐国其庶几⑦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⑧以好乐,有诸⑨?”王变乎色⑩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11)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2)。
今之乐犹(13)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14)?”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15)?”曰:“不若与人(16)。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17)请(18)为王言乐。
(19)今王鼓乐(20)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21),举(22)疾首(23)蹙頞(24)而相告曰:‘吾王之(25)好鼓乐,夫(26)何使我至于此极(27)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28)!’今王田猎(29)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30),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呢?’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31)矣。
”[注释]①于:被。
②王;指齐宣王。
③语(yù)暴以好(hào)乐;状语后置,即“以好乐语暴”,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庄暴)。
语,告诉。
④有以:有什么话。
⑤对:回答。
⑥王之好乐甚;即“王甚好乐”。
之,取消“王好乐”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假设复句的分句。
⑦其庶几(jī)乎:也许差不多了吧。
意思是政治该会相当清明了吧。
其,表推测语气的副词,相当于“大概”、“也许”。
庶几,差不多。
⑧庄子:对庄暴的尊称。
⑨诸:之乎。
之,这回事。
⑩变乎色:变了脸色。
高中语文必修,庄暴见孟子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庄暴见孟子知识点原文欣赏《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翻译: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朝见,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
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
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生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先作一些了解。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
为此,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点探究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
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
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
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
《庄暴见孟子》解析精品PPT课件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 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提思是“好乐”好不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 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先王之乐”,指 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 《韶》乐)。“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 淫,放郑声”)。
《孟子》
2007.01.02.
王语暴以好乐 yù 有诸 zhū 孰乐 lè 管籥之音 yuè 羽旄 máo
庶几 shùjī 独乐乐 yuè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i lè 疾首蹙頞 cù’ è 则王矣 wàng
庄暴见孟子《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 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舍身取义 译:舍弃,放弃生命而求的道德
《鱼我所欲也》
4、与民同乐 译;与百姓一起快乐《庄暴 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 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中学高三语文《庄暴见孟子》课件

孟子的谈话艺术表现在,善于借题,因势利导。 他知道齐王“好乐”一事就采取主动,询问齐王是否 有这件事;待齐王说出“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 好世俗之乐耳”,立即称许他,说“好乐”可以治国, 而在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并无差别,这就引 发了齐王的兴趣。至此,孟子仍不说出本意,却先问 齐王两个“孰乐”,让齐王自己说出“与众乐乐”, 这就等于承认了“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才滔滔不 绝地论述“与民同乐”的必要性来。这样,对方即使 思想上还不能接受,却无法加以反驳。
倒装句
暴见于王——暴于王见 王语暴以好乐——王以好乐语暴 他日,见于王——他日,于王见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王尝以好乐语庄子 见羽旄之美——见美羽旄
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 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提思是“好乐”好不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 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先王之乐”,指 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 《韶》乐)。“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 淫,放郑声”)。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这样说,似与孔子观点不同,但他的 意图是要说明在王者与民同乐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是没有区别 的。这是因势利导,即顺着齐王的“好乐”来谈“与民同乐”的 道理。
另一天
“寡人非能好先王 好乐
庄暴 这件事吗 了脸色 诸:合音词,之乎 乎:助词
之乐也,直好世俗 之乐耳。”曰: “王之
不 古代圣王(制作) 只 时下流行
之:取独
可 得
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 “ 闻 与? ”
《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

《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通用3篇)《庄暴见孟子》教案篇1 A.目标: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1.学情:这篇短文,学生应该能从文中发现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可能使学生感到疑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说服力呢?教学上应该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掌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
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该布置课堂作业,及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3.课时:一课时4.其他:C.过程:一.导入: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
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二.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学生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1.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2.解疑。
可以让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3.教师归纳重要词语:见、语、好、乐、今、王4.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明确:不是。
①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②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高超。
)5.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明确: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创造条件;②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庄暴见孟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庄暴见孟子》原文、译文及赏析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庄暴见孟子》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庄暴见孟子先秦:孟子及弟子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庄暴见孟子课文精讲

庄暴见孟子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这部分内容主要描述了庄暴向孟子请教如何使齐王喜欢音乐,而孟子则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观点进行了解答。
第二部分是孟子与齐王的谈话。
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孟子再次提出论题,即音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第二层是孟子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通过一系列的问答,孟子逐步引导齐王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个人的娱乐,更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体现。
第三层则是孟子对齐王的具体建议,即如何实施仁政,使百姓能够真正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通过庄暴与孟子、孟子与齐王之间的对话,阐述了音乐与社会、政治、人民福祉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孟子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思想主张。
二、文章赏析《庄暴见孟子》是一篇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深度的文章,通过庄暴与孟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音乐与社会、政治、人民福祉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文章通过庄暴向孟子请教如何使齐王喜欢音乐的问题,引出了孟子关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观点。
这一观点强调了音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个人的娱乐,更是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这种思想体现了孟子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政治主张,也是儒家思想中“仁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孟子与齐王的对话部分更是精彩纷呈。
孟子通过一系列的问答,逐步引导齐王认识到音乐与人民福祉的紧密联系。
他强调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民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和提升。
同时,孟子也指出了音乐在政治中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集体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种对音乐功能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孟子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文章还通过孟子对齐王的具体建议展示了儒家思想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孟子建议齐王在推行仁政的同时注重音乐教育,让百姓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感受到国家的关爱和温暖。
庄暴见孟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庄暴见孟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
庄暴见孟子文言文原文庄暴见孟子作者:孟子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③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14)?”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⑧之音,举⑨疾首蹩頞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11)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12)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13)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文言文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见(xian现)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
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
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

《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庄暴拜见孟子,(对孟子)说:“庄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欢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了。
”(又问孟子)说:“喜欢音乐(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呢?”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又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对齐王)说:“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给庄子,有这事情吗?”齐王变了脸色,说道:“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流行的乐曲罢了。
”孟子说:“只要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现今流行的乐曲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
”齐王说:“(这个道理我)能够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又问:“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吧。
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吹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击鼓奏乐,那么,何以使我们这种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也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真喜欢打猎呀!可是,为什么使我们这样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里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大王不能与百姓同悲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全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出来打猎呢?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与百姓共同娱乐的缘故。
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

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庄暴和孟子的历史背景及各自的思想体系。
2.学生能够理解庄暴和孟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并能够分析两者的观点及其差异。
3.学生能够掌握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理解并尊重每个人的思想及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分析庄暴和孟子的思想差异,掌握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以及理解并尊重每个人的思想及价值观。
•难点:学生能够了解庄暴和孟子的历史背景及各自的思想体系,并将其运用到对比分析中。
三、教学准备1.PPT或白板及笔。
2.学生搜集有关庄暴和孟子的资料,并做好阅读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先向学生介绍《庄子》和《孟子》这两部古代经典著作。
2.从学生们最为熟悉的事物入手,提出“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存在差异的原因。
2. 学习研究(30分钟)1.通过PPT或白板,将庄暴和孟子的历史背景及各自思想体系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
可以列出各自的思想观点及区别,比如他们对于“仁”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庄暴认为情感的表达就是仁,孟子则认为仁应该是一种克己复礼的行为。
2.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庄暴和孟子的思想差异,并将其呈现出来。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两者的思想差异细节,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工作,增强团队协作和学科横向拓展意识。
3.老师巡视各小组,引导它们在研究过程中,追求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够总结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推广运用(20分钟)1.提出如何正确看待不同观点之间差异的问题,并从在班级中和其他场景中,寻找差异的应用方式与价值,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已学知识到生活实践中。
2.着重引导学生在差异的看待中,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思想与价值观。
3.对其发生的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庄暴和孟子思想差异的价值与意义。
4. 总结反思(5分钟)1.让学生对本课的收获与不足进行反思,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19 庄暴见孟子①【推荐下载】

19 庄暴见孟子①19 庄暴见孟子①《孟子》本文记叙了齐宣王“好乐”的两次谈话。
孟子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学习本文,要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着重掌握《孟子》善用对比的特色。
课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③,暴未有以对④也。
”曰⑤:“好乐何如⑥?”孟子曰:“王之好乐甚⑦,则齐国其庶几乎⑧。
”他日⑨,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10以好乐,有诸11?”王变乎色12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13也,直好世俗之乐耳14。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15。
”曰:“可得闻与16?”曰:“独乐乐,与人乐乐17,孰乐?”曰:“不若与人18。
”曰:“与少19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20。
今王鼓乐21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22,举疾首蹙頞23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24!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25于此,→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庄暴,齐王的大臣。
②〔见于王〕被王接见。
于,介词。
王,指齐宣王。
③〔王语(yu)暴以好(hao)乐(yue)〕大王告诉我(他)喜欢音乐。
语,告诉。
④〔未有以对〕不知怎幺回答。
⑤〔曰〕这里还是庄暴说。
⑥〔何如〕怎幺样?⑦〔好乐甚〕非常喜欢音乐。
⑧〔其庶几(jī)乎〕(实行王道)该差不多了吧。
庶几,差不多。
下文“庶几无疾病”的“庶几”意思相同。
⑨〔他日〕另一天。
10〔庄子〕指庄暴。
11〔有诸〕有之乎?有这回事吗?诸,等于“之乎”。
12〔变乎色〕变了脸色。
乎,介词,于。
13〔先王之乐〕上古君王创作的音乐。
14〔直好世俗之乐耳〕只是喜欢时下流行的音乐罢了。
直……耳,只是……罢了。
15〔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当代的音乐犹如古代的音乐。
16〔可得闻与〕(这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与,通“欤”。
〔独乐(yue)乐(le),与人乐乐,孰乐(le)〕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孰,哪一个、哪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庄暴见孟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重点难点提示】
1.学习本文运用逐步推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2.掌握“见、语、好、王”等异读词词义的辨析和“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等难句的理解。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并学会对其评析。
第一课时
(一)课文译释(略)
(二)资料卡片
孟子论仁政重民:
①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梁惠王上》)
②与民同乐 (《梁惠王下》)
③仁者无敌 (《梁惠王上》)
④为民父母 (《梁惠王下》)
(三)感知内容,剖析结构
本文论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开头——“则齐国其庶几乎”),引出话题、提出论题。
第二部分,(“他日”——结尾),重点阐述孟子与齐王的谈话。
此部分可分为三层:第1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不仅迎合了齐王,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
第2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再以两问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3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在谈话条件已完成具备的基础上,孟子滔滔不绝对“为王言乐”,谈齐王的音乐与畋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共乐的主题。
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的主题思想。
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
便能统一天下。
第二课时
(一)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明确:学界有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以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有“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权衡上述三种,以第三说为最佳。
“滥竽充数”的故事中告诉我们:供养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
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
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
“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
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
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察到隐情现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
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
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
惭愧。
”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感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明确:“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有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
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
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论述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明确:本文第一次写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
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方面也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
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
这一段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的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
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明确: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段和时代的局限性。
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
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二)文言词、句
1.通假字
△可得闻与与=欤△今王田猎乎此田=畋
2.词类活用:△可得闻与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
△疾首蹙使动用法3.古今异义△兄弟妻子离散古:妻子儿女
4.被动句△暴见于王
5.宾语前置△何以能取乐也?/△何以能田猎也/△好乐何如
6.介词结构后置△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