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组织学生运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 1 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 500—500=1 000(米)。

教师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将承担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关社会责任。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概念。

教师引导:读图,说一说图中闭合线圈有何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进一步提出等高线概念: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我们就称之为等高线。

教师提出问题:等高线分布的稀疏、密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性质:密陡疏缓。

(2)认识不同山体部位教师:展示山峰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表示山峰的等高线数值,由中间向四周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中间高,四周低。

)教师:展示山脊和山谷景观图及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注意观察等高线弯曲部位数值的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实际地形图中的方向辨别:利用地形特征、建筑物等辅助判断。
4.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等高线:连接等高点的线,表示相同高度的点。
-等高线的特征:闭合、间隔、交叉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起伏、坡度、山峰、山谷等。
5.地形图的实践应用
-地形图在户外活动中的应用:徒步、登山、探险等。
-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道路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
-利用虚拟现实(VR)设备,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形图判读,增强学习的沉浸感。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判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形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形图判读内容做好准备。
2.丰富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对地形图的绘制和判读的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优化课堂管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课堂效率。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地理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
-方向的辨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形图样本、比例尺模型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学习地形图判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如“如何从地形图上找到我们学校的位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形图判读的学习状态。
互动探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方位的判断、比例尺的应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地形图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尺、方位等,但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应用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形图、比例尺、方位指示器等。

2.教学资源:相关案例、视频等。

3.学生准备:预习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入本节内容,指出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特点,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

同时,解释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如通过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地形符号等判断地形的高低、险峻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判读,如判断某一地点的方位、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判断地形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地形图中推断出地形的实际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独立判读地形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地形图判读地形的实际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进行地理信息的判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让学生从中总结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品: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深线地形图、地形符号图等。

2.准备教学PPT:包含地形图判读的要点、案例分析等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材料: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地形图样品,以便学生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地形图?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

教师讲解等高线、等深线、地形符号等基本概念,并指出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变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含义和特征;3、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变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难点: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和六种山体部位的特征,掌握其判读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海拔、相对高度、陆地基本地形类型1、海拔与相对高度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2)等高距(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3、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1)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判读方法(2)六种山体部位: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判读方法4、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活动2【讲授】教师精讲考点学生各个击破考点1 海拔与相对高度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非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单位都采用米)。

3、世界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 (中尼边境线上);海拔最低点是:死海。

中国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最低点是:吐鲁番盆地。

考点2 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样的线叫等高线。

2、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

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

考点3 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1、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判读方法(可以从海拔和相对高度等进行区别)如下:山地:500米以上,高度和起伏变化很大;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顶部)起伏和缓;丘陵:500米以下,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平原:200米以下,起伏很小,宽广平坦;盆地: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课题名称:1.4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一本全练)、地图册。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24-28页。

重点图幅:图1.35、图1.36、图1.37,图1.43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完成《一本全练》P17-18课自主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10分钟)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15分钟)
核对课前预习答案,对错题重点讲解。

课件配套讲解重难点知识。

如: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计算)
图1.36,等高线示意(等高线特点)
图1.37,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图1.43,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示意图完成随堂学练。

3、巩固记忆(10分钟)
4.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形态曲线闭合,数
值外地内高
曲线闭合,数
值外高内低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低
处凸出
等高线的弯
曲部分向高
处凸出
一对山脊线等高线重叠
【教学后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和技能。
d.城市
4.地形图的阅读方法:请简述如何判断地形的坡度和如何确定地形的方向和距离。
重点题型整理
本节课的重点题型主要围绕地形图的判读展开,包括地形图符号的识别、地形的高低起伏判断、地形图的阅读方法等方面。以下是五个具体的题型及答案:
1.地形图符号识别题
-题型:请从以下地形图中识别出山脉、河流、湖泊和城市的符号,并说明它们所表示的地形特征。
-答案:
-坡度判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倾斜角度和密集程度,坡度越大,等高线越密集,倾斜角度越陡峭。
-方向和距离判断:通过观察等高线的方向和间隔,可以判断地形的方向和距离。等高线的方向通常与地形的高低起伏一致,间隔越小,表示距离越近。
4.地形图应用题
-题型:请简述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说明如何运用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判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地形图的判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首先,地形图是地图的一种,它通过符号和线条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地形图上的比例关系是指地形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形的比例关系,它帮助我们了解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地形图的分类包括自然地形图和社会经济地形图等,它们分别展示了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地理信息。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简短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地形图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地形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判读原理。
过程:
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包括等高线、比例尺、方向标等主要组成元素。
使用PPT上的图表或示意图,详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教学手段:PPT演示、分组合作、实地观察、模拟练习、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空间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探索自然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和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场景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场景中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形图判读的认识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地形图、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教学课件、地形图判读教学视频。
3.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 信息化资源:电子版教材、在线地形图资源、虚拟现实(VR)地形体验。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一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地形图的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地形图,向学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峰、山谷、高原、平原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种类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地形图判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地形符号的理解、地形名称的记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种类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和应用,地形名称的记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地形图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地形图,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

2.准备地形图的绘制材料,如纸张、画笔等。

3.设计地形图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地、平原、高原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种类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形图,判断地形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方向的判定和比例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地形图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方向的判定后,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地形图的判读相对于其他地图来说,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正确识别地形图上的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应用能力,为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形图的判读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展示各种地形图的实例。

2.准备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供学生练习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地形图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地形图的符号表示、地形图的等高线表示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较弱,对地形图的构成和表示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地形图。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判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结合案例资料,运用地形图判读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对地形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识别不同地形区域的特征和分布,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等高线、等深线等知识,分析地形的起伏变化和地貌类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地形、保护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实地考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学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地形部位的识别。

难点理解等高线的原理和绘制方法。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坡度的陡缓。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的山脉、峡谷等地形景观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的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海拔与相对高度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强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和联系。

等高线地形图介绍等高线的概念和绘制原理,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等高线的形成过程。

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的识别。

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部位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地形的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展示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形高度。

让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不同地形区域的分布和特征。

地形剖面图介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用途,通过动画或实例演示地形剖面图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和用途。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阅读和判读地形图。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掌握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形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掌握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2.教学难点: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图片和案例,用于展示和教学。

2.准备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看过地形图吗?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学会利用地形图获取地形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地理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和插图,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符号、比例尺、图例等基本知识,进而掌握判断地形类型、地形变化、地形特征等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熟练;2. 对比例尺、图例的认识不足;3. 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尚未形成系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比例尺、图例等知识;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比例尺、图例;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地形图,引导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及相关地图资料。

2.准备比例尺、图例等教学道具。

3.准备相关地形图的判读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符号、比例尺、图例等要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比例尺、图例等知识,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张地形图,要求学生根据地形图的符号、比例尺、图例等信息,判断地形类型、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变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含义和特征;
3、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变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难点: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和六种山体部位的特征,掌握其判读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一海拔、相对高度、陆地基本地形类型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2)等高距
(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3、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1)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判读方法
(2)六种山体部位: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判读方法
4、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活动2【讲授】教师精讲考点学生各个击破
考点1 海拔与相对高度
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非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单位都采用米)。

3、世界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 (中尼边境线上);
海拔最低点是:死海。

中国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最低点是:吐鲁番盆地。

考点2 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样的线叫等高线。

.com
2、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

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

考点3 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1、五种基本地形: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判读方法(可以从海拔和相对高度等进行区别)如下:
山地:500米以上,高度和起伏变化很大;
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顶部)起伏和缓;
丘陵:500米以下,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
平原:200米以下,起伏很小,宽广平坦;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区。

2、六种地形部位:
山顶:等高线闭合,内大外小。

盆地:等高线闭合,内小外大。

山脊:等高线未闭合,弯曲部分由高处向低处凸(偏高),该处常成为河流与河流的分水岭。

山谷:等高线未闭合,弯曲部分由低处向高处凸(偏低),该处常有河流、小溪发源。

鞍部:两山顶的连接部位。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位,该处是攀岩的好地方,且常有瀑布发源。

考点4 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地形剖面图最能直观地反映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基础上用颜色和色调表示地形地势,绿色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其优点是醒目、有立体感。

活动3【练习】强化真题演练提升学生竞争力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简单识别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讨论: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我们若想读懂地图、灵活运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需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课题:一、地形图的判读,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
设问: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的高度为4000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高度值,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得的呢?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观察图1.34甲、乙两地高度。

引导: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线和数值。

读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对高度: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对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离,指的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高度。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相对高度的概念。

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承转:测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们绘制在图上,就绘制出了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观察图1.35等高线。

引导: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等高线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图1),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A、图1表示山地,图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线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延伸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承转:根据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3、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表基本形态:
(教材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山顶: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形象记忆: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拳: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分相当于山顶,四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部分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

手的小指外侧相当于陡崖。

学生活动
根据已学关于地形的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步骤:详见参考教材P26活动题1。

制作过程由学生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和指导。

学生活动:让学生对照绘制出来的等高线轮廓和地形模型,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读图并且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基本地形。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一方向画一条直线。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画法的关键: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应垂直投射到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上,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阅读教材P28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把剩下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以引导学生画图为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画图地图能力。

1、课本28页活动图,查看图1.39、图1.40、图1.41,比较它们的差异。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世界地形图上(见附图)找到下列地形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找图的能力。

课后小结
本课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熟知了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通过从图上获取信息,为生活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