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硫仑样反应简介
双硫仑样反应名词解释药理学
双硫仑样反应名词解释药理学
一、双硫仑样反应药理学解释
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药物反应,由于服用某些药物后饮酒或接触酒精制品而引发。
这种反应与双硫仑(disulfiram)在体内的活性相似,因此得名。
二、什么事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典型的乙醇中毒表现。
当人体在接触乙醇后,会引发一种类似饮用咖啡因后的不良反应,出现面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种反应最早在1948年被发现,当时一位医生注意到,他的患者在接触乙醇后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三、双硫仑样反应的原理
双硫仑在肝脏中与乙醇脱氢酶结合,抑制其活性,导致乙醇在体内蓄积,引起一系列类似醉酒的症状。
许多药物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活性,能够抑制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无法继续分解氧化,从而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乙醇在人体内被肝脏的乙醇脱氢酶氧化成乙醛,乙醛再被乙醛脱氢酶氧化成无毒的乙酸,但某些药物的结构与乙醛相似,可以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导致乙醛在人体内大量积累,引起类似中毒的症状。
四、双硫仑样反应的具体表现包括
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意识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双硫仑样反应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注意饮酒的安全,避免过量饮酒或酗
酒,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同时,对于一些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医生也会建议避免饮酒,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disulfiram)是一种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后即使饮用少量的酒,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1948年哥本哈根的Jacobsen等人发现,作为橡胶的硫化催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能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饮酒后症状会更加明显。
人们把这种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症状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中文名双硫仑样反应外文名disulfiram-like reaction别名戒酒硫样反应应用戒酒反应特征体内乙醛聚集出现1948年目录1 临床表现2 案例3 药物4 临床护理5 注意事项临床表现编辑用药期间饮酒(或接触酒精),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恍惚、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至60~70/30~40mmHg,并伴有意识丧失。
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
另外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
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
案例编辑多年未见的老友要来会面,老王很激动,在家里为老友接风洗尘,不知不觉几杯酒就下了肚。
可就在两个人都很尽兴的时候,老王突然摔倒在地上,晕了过去。
家人赶紧将老王送到了医院。
医生询问老王有何特殊之处,家人说他没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只是这两天有些感冒,但吃了头孢后已经有些缓解……听到这里,医生打断他们的话说,他吃了头孢后怎能让他喝酒呢?说完就开始紧急抢救。
双硫仑样反应化学结构
双硫仑样反应化学结构双硫仑样反应(Disulfiram-like reaction)是指一类药物或化学物质在人体内与乙醇同时存在时,能引起一系列不适反应的现象。
这种反应主要是由于这些化合物与乙醇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代谢产物,进而导致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
以下将从双硫仑样反应的化学结构、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常见的触发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双硫仑样反应的化学结构主要与乙醇代谢途径有关。
乙醇在体内主要通过酒精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酶进行代谢。
而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化合物通常干扰这些酶系,从而导致代谢产物的积聚,进而引发反应。
最典型的例子是双硫仑(Disulfiram)。
双硫仑是一种疗法上用于治疗酒精依赖症的药物。
它的化学结构为二硫化碳化银(Ag2S2),可以通过硫代硫酸钠(Na2S2O3)和氯化银(AgCl)反应制得。
它在酒精存在下能抑制乙醛脱氢酶(ALDH)的活性,从而阻碍乙醛进一步代谢为乙酸。
乙醇在体内代谢时会先被乙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然后通过乙醛脱氢酶进一步氧化为乙酸。
而经过双硫仑抑制后,乙醛无法进一步代谢,积聚在体内。
乙醛是一种剧毒的代谢产物,其积聚会导致血液中乙醇产物浓度升高,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乙醛积聚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乙醛的积聚会产生一种名为乙醛醛脱氢酶(AAO)的酶,它能够氧化乙醇中醛基的氢原子。
乙醛醛脱氢酶可以氧化乙醇中醛基的氢原子。
这样一来,乙醛醛脱氢酶就使得醛基变得更容易反应。
同时,乙醛的积聚还会影响酸碱平衡,破坏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面部潮红、心悸、恶心、呕吐、胃痛、低血压等。
严重的反应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这些症状一般会在饮酒后30分钟内开始出现,并在几个小时内消失。
另外,双硫仑样反应可能还会与其他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一些杂环抗生素、甲苯磺达嗪等同时使用时发生。
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双硫仑(disulfiram)为戒酒硫类药物的通名,又称戒酒硫、双硫醒,是一种治疗慢性乙醇中毒和乙醇中毒性精神病的药物,作为一种戒酒药物已在很多国家使用。
应用本药后饮酒会出现恶心、呕吐、恐惧等严重反应,而使酗酒者惧怕饮酒,从而起到戒酒作用。
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某些药物,其化学结构或作用机理与双硫仑相似,可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又称安塔布司(antabuse)反应。
1双硫仑样反应特点硫仑样反应的临床特点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一周内饮酒,可出现颜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结膜发红、发热感、口干、头晕、头痛、目眩、心慌、胸闷、气急、出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言语混乱、话语多、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狂燥、谵妄、意识障碍、晕厥,腹痛、腹泻、咽喉刺痛、震颤感、口中有大蒜气味,还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惊慌恐惧、濒死感,有的可出现精神错乱、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惊厥、急性心衰、急性肝损害、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此表现与双硫仑抑制了体内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β醛化酶等有关,这一组临床综合征的表现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的时间特点使用有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饮酒,可早在5min即出现症状,一般多在30min,少数在lh内,很少在1h后才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小儿应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后,应在停药后2周~3周,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的食物,因为小儿肝脏代谢乙醇的功能轻差,即使较低的乙醇浓度即可出现此类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性。
谢芳报道用药前3d有饮酒史亦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陈苓报道2岁患儿服10mL藿香正气水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与饮酒种类和量的特点双硫仑样反应与使用药物的剂量、停药后的间隔时间和饮酒的量成正比,与饮酒种类关系不明确。
有报道饮50mL啤酒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 机理
双硫仑样反应机理
双硫仑样反应(thiol-disulfide exchange reaction)是一种
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常用于硫化物的合成和硫醇的氧化反应。
它
是通过硫醇(thiol)和二硫化物(disulfide)之间的交换反应来
实现的。
以下是该反应的机理。
首先,硫醇(RSH)和二硫化物(RSSR)之间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形成一个硫醇中间体(RS^-)和一个新的二硫化物(RSSH)。
这个
亲核取代反应是通过硫醇中的硫原子攻击二硫化物中的硫原子来实
现的。
接下来,硫醇中间体(RS^-)可以进一步反应,形成一个新的
硫醇(R'SH)和一个新的二硫化物(RSR)。
这个反应是通过硫醇中
间体中的硫原子攻击另一个硫醇分子中的硫原子来实现的。
整个反应过程可以用如下方程式表示:
RSH + RSSR → RS^+ R'SH.
RS^+ RSH → R'SH + RSR.
需要注意的是,双硫仑样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的方向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向前进行,生成新的硫醇和二硫化物。
而在其他条件下,反应可以向后进行,将硫醇氧化为二硫化物。
双硫仑样反应的机理在许多有机合成和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用于构建硫键,合成含硫化合物,以及调控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等。
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戒酒硫的通用名为双硫仑(disulfiram ),又称双硫醛,作为戒酒药已收入美国、日本等国药典。
乙醇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内经乙醇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醛,乙醛再经醛糖氧化还原酶(也有文献称乙醛脱氢酶或乙醛去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酸,乙酸进入枸椽酸循环,最后转变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
而双硫仑可抑制醛糖氧化还原酶,使乙醛不能氧化为乙酸,致使体内乙醛浓度升高,产生不适。
服用双硫仑以后的一定时间内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有大蒜样气味等反应甚至休克,严重者可致呼吸抑制、心肌梗塞、急性心衰、惊厥及死亡。
此即戒酒硫(样)反应,也称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酒精反应或双硫醒(样)反应。
应用双硫仑是期望建立饮酒者对酒产生厌恶的条件反射。
由于双硫仑从体内排出缓慢,所以服药期间甚至在停药后1wk〜2wk内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也可出现戒酒硫样反应。
因此,双硫仑只适用于有强烈戒酒愿望的自觉戒酒者。
临床表现用药期间饮酒(或接触酒精),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恍惚、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至60〜70/30〜40mmHg,并伴有意识丧失。
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
另外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
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
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头孢类和咪唑衍生物,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等;另外甲硝唑、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有关资料显示,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尤其是头孢哌酮)期间接触酒精或停药后一段时间内饮酒,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
双硫仑反应科普
双硫仑反应科普
双硫仑反应是一种药物与酒精相互作用导致的中毒反应。
当某些药物与酒精同时使用时,会引发体内乙醛的积聚,从而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
双硫仑本身是一种戒酒药物,它能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酒精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无法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乙醛在体内积聚。
双硫仑反应的症状包括面部潮红、搏动性头痛、恶心呕吐、急性心衰、急性肝损伤、惊厥甚至死亡等。
其中,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心悸、胸闷、胸痛、气憋等心血管系统症状,通常是病情严重的标志。
这些症状与饮酒量和病程有一定关系,如不及时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导致双硫仑反应的药物最常见的是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哌酮。
此外,头孢匹胺、头孢孟多、拉氧头孢等药物也可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应严禁饮酒或接触含有酒精的饮品。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会时难免要饮酒,但此时如果正在使用头孢类药物,就需要格外警惕。
一旦出现面部潮红、视物模糊、头痛气短、胸闷、恶心、呕吐、心率增快、四肢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因为这可能是双硫仑反应的信号。
总之,了解双硫仑反应及其症状,遵守药物使用期间的禁酒规定,是预防双硫仑反应的关键。
在春节期间,更需提高警惕,确保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disulfiram)为戒酒硫类药物的通名,又称戒酒硫、双硫醒,是一种治疗慢性乙醇中毒和乙醇中毒性精神病的药物,作为一种戒酒药物已在很多国家使用。
应用本药后饮酒会出现恶心、呕吐、恐惧等严重反应,而使酗酒者惧怕饮酒,从而起到戒酒作用。
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某些药物,其化学结构或作用机理与双硫仑相似,可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又称安塔布司(antabuse)反应。
1双硫仑样反应特点1.1硫仑样反应的临床特点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一周内饮酒,可出现颜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结膜发红、发热感、口干、头晕、头痛、目眩、心慌、胸闷、气急、出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言语混乱、话语多、视物模糊、步态不稳、狂燥、谵妄、意识障碍、晕厥,腹痛、腹泻、咽喉刺痛、震颤感、口中有大蒜气味,还可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惊慌恐惧、濒死感,有的可出现精神错乱、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惊厥、急性心衰、急性肝损害、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此表现与双硫仑抑制了体内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β醛化酶等有关,这一组临床综合征的表现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1.2双硫仑样反应的时间特点使用有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饮酒,可早在5min即出现症状,一般多在30min,少数在lh内,很少在1h后才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小儿应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后,应在停药后2周~3周,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的食物,因为小儿肝脏代谢乙醇的功能轻差,即使较低的乙醇浓度即可出现此类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性。
谢芳报道用药前3d有饮酒史亦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陈苓报道2岁患儿服10mL藿香正气水后0.5h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1.3双硫仑样反应与饮酒种类和量的特点双硫仑样反应与使用药物的剂量、停药后的间隔时间和饮酒的量成正比,与饮酒种类关系不明确。
有报道饮50mL啤酒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和含有乙醇的饮料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时,常持续2h左右可逐渐缓解,重者可持续24h或数天才能完全缓解。
临床双硫仑反应病理、临床表现、药物反映、乙醇中毒鉴别诊断及处理要点
临床双硫仑反应病理、临床表现、药物反映、乙醇中毒鉴别诊断及处理要点双硫仑反应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胞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临床表现用药期间饮酒(或接触酒精),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绢、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恍惚、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至60~7030~40mrnHg,并伴有意识丧失。
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
另外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
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
药物引起反应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头抱类和咪噗衍生物,如头抱曲松钠、头抱哌酮、头抱噫后等;另外甲硝噗、替硝唾、酮康噗、吠喃噗酮、氯霉素、甲苯磺丁胭、格列本胭、苯乙双服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及乙醇中毒鉴别双硫仑样反应与乙醇中毒有相似之处,极易误诊,鉴别点有:摄人乙醇总量多未达到乙醇平均中毒量75g,仅为平时饮酒量的1/2甚至1/10;症状出现快而重,与平时乙醇中毒不同;症状出现与饮酒量和酒的种类无关。
双硫仑样反应处理1、就地处理。
立即停止饮酒,催吐,有条件时洗胃。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和鼻腔呕吐物和分泌物。
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2、一般处理。
吸氧、卧床休息,观察生命体征,测量血压、脉搏、呼吸。
查心电图或心电监护和观察脉搏血氧,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3、药物治疗。
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静脉滴注5%-10%葡萄糖500m1.-1000m1.,加入维生素C2g-4g.维生素B60.2g-0.4g、地塞米松5mg-IOmg,可加速乙醇氧化。
静脉注射和滴注纳洛酮0.4mg-0.8mg可拮抗乙醇作用。
H2受体阻滞剂、抗组胺药物可改善症状。
4、对症处理。
有胸闷、心绞痛者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休克者应补充液体或用多巴胺等升压药;活血化淤药物使用;呕吐者可用胃复安。
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一、双硫仑样反应的作用机制双硫仑(disulfiram)是一种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后即使饮用少量的酒,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其作用机制是:乙醇进入体内后,先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乙醇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入枸椽酸循环,最后转变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
而双硫仑化学结构中的“甲硫四氮唑”侧链可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使乙醛不能氧化为乙酸,致使乙醛在体内蓄积,乙醛是毒性物质,当体内乙醛浓度升高时,可与体内一些蛋白质、磷脂、核酸等呈共价键结合,导致这些物质失活,从而引起机体的多种不适,表现出双硫仑样反应的症状。
二、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恍惚、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至60~70/30~40mmHg,并伴有意识丧失。
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
许多抗菌药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后若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查体时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可达120次/min)及心电图正常或部分改变(如ST—T改变)。
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关系,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
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及对乙醇敏感者更为严重,这种反应一般在用药与饮酒后15-30分钟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注射剂时发生。
三、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头孢类和咪唑衍生物;另外甲硝唑(甲硝唑可抑制酒精的代谢,服药后饮酒可能出现腹痛、呕吐、头痛等症状)、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名词解释
双硫仑样反应名词解释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双亚砜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种重要反应。
该反应利用亲硫双键的活性,将双键上的硫原子与亲电试剂发生加成,形成硫醇化合物。
在双硫仑样反应中,双硫仑(RSSR)作为亲电试剂,可以与双键上的碳原子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新的含硫化合物。
该反应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亲硫试剂攻击双键上的C—C键,形成一个硫醇中间体(S—C键),再经过消除反应,将产物中的活性硫化物转化为烯烃或环状化合物。
双硫仑样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双硫仑具有较强的亲核性和亲电性,可以与多种含有活性双键的化合物反应,生成易于官能化的化合物。
2. 该反应可以通过合适的选择亲硫试剂和底物来调控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物的结构。
3. 双硫仑样反应通常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碱的存在可以加速反应速率并提高产率。
4. 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常用于合成含硫化合物、环状化合物和天然产物。
5. 该反应在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有机合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利用亲硫试剂与双键上的碳原子发生加成反应的方法,可以合成多种含硫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
该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双流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的作用机制在于——双硫仑在与乙醇联用时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
(乙醛是毒性物质,当体内乙醛浓度升高时,可与体内一些蛋白质、磷脂、核酸等呈共价键结合,破坏这些物质失活,从而引起机体的多种不适,表现出双硫仑样反应的症状。
)许多抗菌药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后若饮酒,会发生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查体时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可达120次/min)及心电图正常或部分改变(如ST—T改变)。
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关系,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及对乙醇敏感者更为严重,这种反应一般在用药与饮酒后15-30分钟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注射剂时发生。
临床表现用药期间饮酒(或接触酒精),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恍惚、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至60~70/30~40mmHg,并伴有意识丧失。
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
另外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
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
(完整版)双硫仑样反应简介
1. 1 双硫仑双硫仑是二乙二硫氨甲酯的二倍体,称为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
1948 年哥本哈根的Jacobsen 等发现,作为橡胶的硫化催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会引起人体面部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饮酒后上述症状更严重。
利用这一特点,其作为酒增敏药物,用于戒酒的治疗,已被收入USP、JP、EP、FP、DAB 等。
1. 2 双硫仑反应双硫仑反应又称双硫仑-酒精反应、双硫醒反应、戒酒硫反应,是指服用双硫仑后一定时间内饮酒会引起面部潮红、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等不舒服的症状。
双硫仑作为酒增敏药物用于戒酒治疗,并不是能治疗嗜酒症,而是服药期间饮酒,即出现双硫仑反应,以期建立饮酒者对酒有厌恶的条件反射。
1. 3 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有害效应,是由于某一段时间范围内人体同时吸收乙醇及药物后,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患者应用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一段时间内饮酒或接触乙醇,轻者出现颜面潮红、心悸、胸闷、头痛、恶心,重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心电图ST-T 段改变,甚至死亡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 4 双硫仑样反应发生机制乙醇进入体内,在肝脏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醛; 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酰辅酶A和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酪氨酸在体内先转化为多巴,再在多巴脱羟酶作用下转化为多巴胺,多巴胺在多巴胺B -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最终转化为肾上腺素。
双硫仑是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B -羟化酶抑制剂,能对乙醇和儿茶酚胺类物质的正常代谢过程产生影响。
双硫仑反应的机制实际为双硫仑抑制乙醇、儿茶酚胺类物质的代谢酶,导致体内乙醇、乙醛的浓度升高,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与双硫仑反应机制类似,主要是特定药物因分子结构中含特殊基团(如头孢哌酮钠分子侧链含甲硫四氮唑)与乙醇相互作用而抑制乙醇的代谢,导致乙醛蓄积、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导致人体出现乙醛增多的毒性作用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引起的临床症状。
双硫仑样反应化学结构
双硫仑样反应化学结构
双硫仑样反应(thiol-disulfide exchange reaction)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用于在硫原子之间交换含硫化合物的结构。
反应的化学结构可以简化为以下方式:
R-SH + R'-S-S-R'' → R-S-S-R'' + R'-SH
其中,R、R'和R''表示有机基团。
这个反应式表示了在一个硫氢键(R-SH)和一个硫二键(R'-S-S-R'')之间的反应,产生一个新的硫二键(R-S-S-R'')和一个新的硫氢键(R'-SH)。
在此反应中,在上述反应式的左侧,硫氢键中的硫原子脱去氢原子,与硫二键中的硫原子形成新的硫二键。
与此同时,硫二键中的硫原子失去两个有机基团,形成新的硫氢键。
这个反应机理类似于硫醇与二硫化物之间的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通过热、光或催化剂的作用来促进。
另外,这种反应在生物体内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蛋白质折叠、氧化应激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双硫仑样反应宣教
⑤所饮酒量或酒的度数均明显小于或低于平时的饮酒量或度数,但与平时醉酒明显不同;
⑥无乙醇和使用该类药物的过敏史;
⑦双硫仑样反应时.若无相关疾病.血常规、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心酶谱、胸片多无异常。
鉴别
与乙醇中毒的鉴别
双硫仑样反应与乙醇中毒有相似之处,极易误诊。
鉴别点有:
(2)小儿应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后,应在停药后2周--3周,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的食物,因为小儿肝脏代谢乙醇的功能较差,即使较低的乙醇浓度即可出现此类反应。
引起双硫仑反应的常见药物
抗菌药物:
1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头孢曲松、头孢美唑、头孢地尼、头孢替胺、头孢唑啉、头孢克洛、头孢地嗪、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西丁、头孢吡肟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
双硫仑样反应宣教(一)
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其他药物:华法林、三氟拉嗪、妥拉苏林、水合氯醛等。
双硫仑样反应快速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饮酒,催吐。
2.有条件时洗胃。
3.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和鼻腔呕吐物和分泌物。
4.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双硫仑双硫仑是二乙二硫氨甲酯的二倍体,称为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
1948 年哥本哈根的Jacobsen 等发现,作为橡胶的硫化催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会引起人体面部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饮酒后上述症状更严重。
利用这一特点,其作为酒增敏药物,用于戒酒的治疗,已被收入USP、JP、EP、FP、DAB 等。
1.2 双硫仑反应双硫仑反应又称双硫仑-酒精反应、双硫醒反应、戒酒硫反应,是指服用双硫仑后一定时间内饮酒会引起面部潮红、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等不舒服的症状。
双硫仑作为酒增敏药物用于戒酒治疗,并不是能治疗嗜酒症,而是服药期间饮酒,即出现双硫仑反应,以期建立饮酒者对酒有厌恶的条件反射。
1.3 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有害效应,是由于某一段时间范围内人体同时吸收乙醇及药物后,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
患者应用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一段时间内饮酒或接触乙醇,轻者出现颜面潮红、心悸、胸闷、头痛、恶心,重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心电图ST-T 段改变,甚至死亡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4 双硫仑样反应发生机制乙醇进入体内,在肝脏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醛; 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酰辅酶A 和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酪氨酸在体内先转化为多巴,再在多巴脱羟酶作用下转化为多巴胺,多巴胺在多巴胺β-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最终转化为肾上腺素。
双硫仑是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抑制剂,能对乙醇和儿茶酚胺类物质的正常代谢过程产生影响。
双硫仑反应的机制实际为双硫仑抑制乙醇、儿茶酚胺类物质的代谢酶,导致体内乙醇、乙醛的浓度升高,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与双硫仑反应机制类似,主要是特定药物因分子结构中含特殊基团( 如头孢哌酮钠分子侧链含甲硫四氮唑)与乙醇相互作用而抑制乙醇的代谢,导致乙醛蓄积、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导致人体出现乙醛增多的毒性作用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引起的临床症状。
也有研究表明,某些药物或其代谢物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使酪胺在体内的代谢减少而蓄积,出现一系列类似双硫仑反应的症状。
还有一些药物与乙醇发生相互作用后也会出现双硫仑反应的症状,但机制尚不明确。
1.5双硫仑样反应临床表现用药期间饮酒(或接触酒精),表现为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恍惚、,血压下降至60~70/30~40mmHg,心率加速(可达120次/min)及心电图正常或部分改变(如ST—T改变)并伴有意识丧失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容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
另外双硫仑样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
饮用白酒较啤酒、含酒精饮料等反应重,用药期间饮酒较停药后饮酒反应重。
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及对乙醇敏感者更为严重,这种反应一般在用药与饮酒后15-30分钟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注射剂时发生。
2 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因素2. 1 与特定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食物2.1.1 含乙醇的食物各种白酒、黄酒、红酒等酒精含量高。
另外,有些食物均使用酒精作为原料,乙醇含量高,如腐乳、果啤( 配料里有啤酒花) 、醉蟹( 螺、虾) 、啤酒鸭、酒酿圆子、糟鸡( 肉) 等。
2.1.2 含酪胺的食物①长时间存放、烟熏、陈年或发酵( 包括冷藏) 的肉类和鱼,热狗、加工三明治肉、熏肉和火腿。
②豆类: 豆浆、豆腐、酱油等。
③水果和蔬菜: 熟透的香蕉、菠菜和泡菜,蘑菇。
④剩饭: 任何吃剩的食物都会在放置过程中形成酪胺。
⑤奶酪: 成熟和陈年奶酪包含酪胺,是陈年过程的副产品。
食物中的酪胺含量高低与加工过程、陈年和细菌有关。
⑥酵母: 自制酵母含大量酪胺。
⑦饮料: 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等酒类含有酪胺。
⑧添加剂: 可能包含一些蛋白粉,会增加酪胺含量; 嫩肉剂或罐装肉汁含有大量酪胺。
⑨此外,巧克力和咖啡也包含少量酪胺。
2. 2 与乙醇或酪胺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2. 2. 1 含乙醇的制剂①注射剂类: 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 醇型) 、泼尼松龙注射液( 醇型) ; 硝酸甘油注射液、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洋地黄毒苷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盐酸溴己新注射液、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尼麦角林注射液、盐酸吡硫醇注射液; 尼莫地平注射剂; 依托泊苷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 阿奇霉素注射液、阿奇霉素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阿奇霉素枸橼酸二氢钠、氯霉素注射液、伏立康唑冻干粉针剂; 前列腺素E2注射液。
②口服液: 丹红化瘀口服液、左卡尼汀口服液、环孢素A 口服溶液。
③糖浆剂: 感冒止咳糖浆、养阴清肺糖浆、人参蜂王浆。
④酊剂: 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正骨水等。
⑤酏剂: 地高辛酏剂。
⑥酒剂: 国公酒、骨刺消痛液等。
⑦其他: 乙醇用作外用擦浴。
可能不同厂家的制剂工艺不同,辅料不同,使用时应看清是否含有乙醇。
2. 2. 2 与乙醇合用致双硫仑反应的药物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稀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磺酰脲类、双胍类降糖药、抗组胺药及其他。
具体的药物有: 1、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先锋Ⅴ号)、头孢拉定(先锋Ⅵ号)、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甲肟、头孢匹胺、头孢尼西、头孢替安、头孢唑肟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如有患者在使用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2、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西丁3、氧头孢稀类:拉氧头孢4、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5、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呋喃它酮。
6、口服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苯乙双胍。
7、抗组胺药:苯海拉明、茶苯海明、赛庚啶。
8、其他:诺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巴韦林、华法林、丙咪嗪、甲基苄肼、妥拉苏林、阿的平、硝酸甘油、奥美拉唑、氯霉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异烟肼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共同的特点是,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环的3位上存在与双硫仑分子类似的甲硫四氮唑(硫代甲基四唑)取代基,其与辅酶Ⅰ竞争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中心,可阻止乙醛继续氧化,导致乙醛蓄积,从而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理论上说,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但是有报道称头孢曲松虽然不具有甲硫氢唑侧链,但有甲硫三嗪侧链也可引起此类反应,故被排除在外。
据文献报道,有患者在应用头孢唑啉期间用酒精棉球消毒换药后也发生了双硫仑样反应。
)3、饮酒多久后可以用头孢类抗生素?据相关文献报道 , 头孢类抗生素致双硫仑样反应与饮酒可达 99%的密切相关。
由于个体差异存在,每个人酒精消除时间不同,但饮酒时间与用药时间的间隔越长 ,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就越低。
一项回顾性调查分析显示: 24例用药前饮酒的患者中共有 17 例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 发生率为 70.90%(17/24), 其中 62.50%(15/24) 发生在用药前 3 天内有饮酒史者 , 在用药前第 4 天和第 5 天有饮酒史的仅各发生 1 例 , 用药前第 6 天以前有饮酒史的未再有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病例。
在用药后 22 例饮酒的患者中 , 发生率为68.20%(15/22), 其中54.6%(12/22) 发生在用药后 3 天之内饮酒的患者 , 在用药后第4-6 天饮酒的患者中共发生 3 例 , 发生率为 13.70%(3/22), 用药后第 7 d 及其以后饮酒者未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由于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后常需 4-5 d 后才能恢复, 故本组双硫仑样反应均集中发生在用药前、后 3 d内有饮酒史的患者。
综合文献报道,为防止双硫仑样反应 , 因此,在服用上述药物的患者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应常规询问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酒精过敏史和近期饮酒史 , 如患者在用药前 7 d 内有饮酒史 , 应禁用该类药;在服药过程中和停药后7天内(有些药物在人体内代谢比较缓慢),最好不要饮酒,不要饮用含乙醇的饮料和药品,同时不要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拭降温,以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4、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应对措施尽管双硫仑样反应经过积极的救治可以完全康复, 但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 特别是体质较弱、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甚至可引起猝死。
因此, 一旦确诊为双硫仑样反应应积极进行急救治疗,应及时停药和停用含乙醇制品,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需吸氧及对症治疗。
床旁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如除颤仪、吸痰器、气管切开及静脉切开包、呼吸兴奋剂、利尿剂等其他抢救药品。
治疗上可洗胃排除胃内乙醇,减少乙醇吸收,做好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心电监护等护理工作;给予地塞米松治疗, 应用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可提高乙醛脱氢酶活性, 促进乙醛的氧化分解, 有效降低血液中乙醛浓度, 应用甲氧氯普胺以止吐, 应用纳洛酮可拮抗乙醇代谢而产生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对呼吸、循环系统的抑制, 有效改善症状, 另外可根据情况应用血管活性物质纠正低血压, 呋塞米利尿以加速代谢物质的排泄。
在急救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过程中要注意, 抢救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并与食物或药物中毒、过敏反应、酒精中毒、呼吸系统及心脑血管疾病相鉴别, 有条件可检测乙醛浓度以明确诊断, 以免误诊。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并做好病情动态的护理记录。
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均有紧张、恐惧心理。
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向其说明病因,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一般4 -12h 症状逐渐缓解。
5、总结除上述外,另有一些类双硫仑样反应的罕见报道,如使用藿香正气水同时使用左氧氟沙星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等,这些原因未明的类似双硫仑样反应发生机制还有待于临床的进一步证实和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
双硫仑样反应是可以预防的,需要加大宣传,积极预防。
医务人员应熟知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含有乙醇制剂的药物,用药前还应仔细询问患者近期饮酒史、特殊饮食史,避免用药过程中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用药后还应交代患者或( 且) 发放宣传册告知患者停药后7 ~ 10 d 避免饮酒或食用含有乙醇或酪胺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