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 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例1、例2及练习二十二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平均数的多媒体课件、平均数练习纸。
学生准备:平均数练习纸、练习本。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喜欢下水玩耍吗?(喜欢)乐乐也喜欢,一天乐乐一个人来到郊外的池溏边准备下水玩耍,看到溏里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10厘米。
生活当中你听到过像平均水深这样的词?(生举例说明)师:你们了解得真多,像平均水深,平均身高,平均成绩这样的词,我们在统计学中把它叫做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看来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乐乐看到牌子,心想:(出示课件)我身高140厘米,下水玩耍不会有危险。
你觉得呢?(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老师不作结论)那到底有没有危险,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数的知识,答案就揭晓了。
关于平均数,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呢?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还有吗?还想知道哪些?可能孩子们还有些疑问,那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教学例1我这儿有一个孩子们收集矿泉水瓶数量的统计图(1)课件出示例1的象形统计图。
(2)师:从这幅图当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呢?(3)指名回答。
(4)师:你能提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5)指名回答。
(6)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7)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这个数学问题。
(8)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办法。
(9)展示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a、移多补少法;b、先合后分计算法),师生共同点评。
小学数学_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学习单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好,平时学习之余最喜欢干什么啊?师生讨论。
为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各个学校阳光大课间丰富多彩。
一、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我们学校成立了很多兴趣小组。
环保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收集了很多废旧的矿泉水瓶。
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师: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是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预设:小红收集了14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矿泉水瓶。
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生独立思考,完成学习单全班汇报交流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师小结:通过移一移,把多的补给少的,我们可以把这个方法称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通过这个方法,我们让几个不同的数据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平均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师:还可以怎样得出平均数?预设:我们用的是计算法。
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
把四个人收集的个数加起来除以4,(14+12+11+15)÷4(师板书)师:这种方法很棒,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简称为“先合后分”计算法。
(板书)师:这里求得是(总数)除以的是(份数)得到的是(平均数)。
师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 4表示什么? (个数)13表示什么?(平均数)13是谁的平均数?它能表示某个人收集的个数?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门•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0-92。
教学目标:1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历经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数据确定平均数的范围。
3 .初步学会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4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白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的能力。
5 .浸透初步的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统计原理的角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跳绳、彩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一一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L 10秒跳绳比赛,人数相同比输赢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来个跳绳比赛怎么样?生:好。
师:要•个•个比,估计下课也比不完,这样吧,我们分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每队各派三名同学,时间10秒,看看哪队会获胜,行吗?生:行。
师:好,交流一下,请代表上台来。
其他同学一起来当小裁判,谁愿意帮他们数数?师:准备,开始!师:请大家仔细看看。
比比,哪队获胜r?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师:为什么可以直接比总数?(因为人数相同啊)师:看来人数相同比总数,总数多就获胜。
10秒1§魄3男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J序号©②③合计个数女生组跳绳成绩统计表序号©②③合计个数I哪个队的成绩好?2.男、女套圈比赛,人数不同比输赢师:同学们,好玩吗?生:好玩!师:不仅好玩,还可以锻炼身体,这样的体育运动我们要经常做。
你看,朱老师班上的同学上周就举行了有趣的套圈比赛,一起去看看吧。
■ 男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女生组套圈成绩统计表嫩个队的成绩好?二师:经过了十五个回合的激战,比赛已经结束了,让我们来看看比赛成绩!看着两份成绩单, 你还能快速判断出哪一方获胜吗?(如果学生答:女生获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知平均数1、视频引入:这个视频熟悉吗?(学生体育课上套圈游戏的视频)师:李老师采访一下,你套中几个?你呢师:在你们玩的时候,李老师悄悄记录了两组数据,请看,这是男生的数据,这是女生的数据,请问,哪一组成绩好?你是怎么比的?(男生:6 10 9 7 ;女生:9 5 8 7 6 )2、小组合作请一个同学读合作要求:(1)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2)再在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小组汇报:学生汇报,用展台展示。
师追问:你第一步求什么?总数,第二步呢?平均数,也就是先合并再平分,板书:合并平分师:刚才你们求出的这个8 (边讲边画虚线)就是男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这个7(边讲边画虚线)表示什么呢?生:是女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二、分析对比,深入认识平均数1、了解求平均数的办法师:你们刚才都是通过计算得到平均数的吗?有没有人能一眼就看出这组数据平均数?生回答。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师: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就会出现每个人的圈数同样多,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师:这个过程就是移多补少,板书)师:女生组也可以移多补少吗?怎么移?生回答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合并平分都是把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个时候就有了平均数师:假如李老师把我们全班45个人的数据都记录下来,你会用哪种方法求平均数学生回答移多补少只适合数据比较少的情况,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会更合适。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追问:刚才通过比平均数得到了男生的成绩更好,你们都是这样比的吗?为什么这里不比总数呢?生:因为他们的人数不同,什么情况下可以比总数师:那么可以比最大的数吗?生:不行,因为它只能代表两个人,师:那比最小的数呢?师:所以我们要比平均数,因为它能反映一组数的平均水平。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课堂实录:师:小朋友们,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是玩儿好?生:上课好师:玩儿好不好?生:不好师:你们说的是实话吗?生:是师:让我说,玩最好,上课好不好呢?这事儿我们得体验体验,40分钟以后你再来谈你的体会,好吗?生:好师:那么现在我们商量商量可以上课了吗?生:可以师:批准啦?生:批准了。
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一、情境导入师:我们从这里一分为二,男生算一队,女生算一队。
那么我说这边的同学算男生队,男生队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
好极了,女同学们向老师点点头。
记住了,好啦,我们首先要搞一个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看看哪一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一个队为胜利队,听清了吗?生:听清楚了吗?师:假如把球给了你,你拍完了怎么办?生:给她师:你拍完了呢?生:我拍完了给我后面的一位同学师:就传呀传呀,然后把你们的总数怎么办?生:加起来师:求出来,对吗?生:对师:可是小朋友们,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是这样拍呀拍呀,时间可就不够用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师:你有什么办法?生:可以选几人代表拍。
师:你看看!选代表,可以吗?我建议,每边出三个代表,好吗?谁愿意来?1、2、还有你,过来。
这边也来三个,1、2、3过来。
陈老师帮你们记录,时间是每人只有3秒钟,1号选手预备——开始。
师:停,几个?生:5个。
师:2号选手预备——开始。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学反思「篇一」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着平均数的求法上。
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实际问题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操作、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在教学时,践行“导、学、议、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模型――解释应用,深化理解――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情况如下:一、导: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课的开始结合实际问题航模比赛中“派谁参赛”,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讨论,在认识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中一次的成绩不合理,在比赛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它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均数的要求。
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类似问题时,自主的想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这样导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但是有的地方老师的适时引导不是很到位,比如2个11的意义一样吗,这里就欠引导。
二、学和议:创造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课堂上我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计算。
有部分学生数感较强,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学生肯定有这种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是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90-91页,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感受平均数具有敏感性、虚拟性等特点。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求和平分”【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磁力板、多个小磁铁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师:孩子们,这是哪里的美景?生:师:看到我们山水沂蒙,大美莒南,来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师:是啊,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的保护,只有保护好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更美丽!看我们班的阳光队和环保对的的孩子们正为保护环境出力呢!到底那个队的成绩好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上课师:同学们,他们在争论一件什么事?师:为了便于观察,老师把它制成统计图,看他们收集的统计图,你们觉得阳光队说的有道理吗?师:还有谁想说?师:把每队收集饮料瓶加起来除以人数,求得是这个队的什么?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师:求平均每人收集饮料瓶的个数,统计学上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比较两个队的平均数合适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与解决先来看看阳光队的收集情况1、移多补少感悟平均数的意义(1)小组合作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听学习要求,小组合作1、借助学具,用移一移、摆一摆的方法表示出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
摆完后小组里说说为什么这样摆?开始吧(2)小组展示好了孩子们,那个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师:请你上前面来,借助教具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摆的?师:这时每人收集饮料瓶的个数怎么样?师:都是几个?师:你能介绍为什么这样移吗?师:刚才这个同学说把王子寒的1个移给钱一鑫,再把王子寒的2个移给张一鸣。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黑板有3排苹果磁片,个数分别为7、3、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磁片个数同样多?(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追问: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有一个什么数量没有变?(总量没变)现在每排几个磁片?这个“4”是什么数呢?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平均数》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平均数》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平均数》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一、问题引导学习,提示概念本质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
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会概念的特征,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核心概念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核心是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权即权数或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
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第一题是计算七年级两个班的平均成绩,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讨论,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学生没有出现老师预想的两种计算方法,都是直接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很准确。
因此,我觉得这个引例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适当的,即使改变班级的人数,同学虽然都能正确的计算出来,但是始终没有体会能不能权的意义和重要程度。
问题二中,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
这个问题是课本中的引例,由于学生已经对问题一进行了研究,对权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还不太理解,因此给出了两个问题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追问2: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两个问题是让学生第二次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上面两个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问题的分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本节的核心概念展开教学活动,基本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平均数》。
【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新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而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了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实验教材两队的人数相同,修订教材两队的人数不同。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90——94页的例1、例2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1、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估算和说理能力。
3、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同学们你们出去旅游了吗?玩的开心吗?老师也很热爱旅游,拍摄了一些优美田园山水照片,请大家欣赏。
课件出示一组风景优美的图片。
最后师:你有什么感受?对,空气清新,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师:2019年4月28日这一天,习主席正在用坚定而自信的语气,向世界娓娓道来一个关于“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故事,并向全球发出宣言。
,学生齐读宣言。
探究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师:习主席的嘱托重如山,践诺须躬行。
于是,四年级一班的孩子们自发的组建了一个环保兴趣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废弃的饮料瓶,看这些就是它们这个周末的劳动成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我们先来看女生组收集的情况。
(课件出示)女生组师:从这张统计表上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让生自由说一说)我们再来看一看男生组的具体收集情况,(课件出示上图)从男生组这张统计表上,你又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师:老师这里有一枚环保小卫士的奖章,应该将给哪个小组?老师决定哪个小组的成绩好,就奖给哪个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呢?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帮忙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比的方法。
预设:(1)比最大数。
(2)比总数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有不同的想法吗?让学生明白比最大数和比总数都不公平。
引导学生去想,如果让他们收集的瓶子数一样多就好比了。
以女生组为例,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她们三个人收集的瓶子变得一样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二、探究新知1. 学习例1,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师: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他们收集瓶子的个数,你能移动小棒使他们每个人的收集的数量相等吗?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小明给小亮2个瓶子,小红给小兰1个瓶子后,他们四个人的数量相等。
课件演示:师小结: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21教育网提问:还可以怎样计算?生:(14+12+11+15)÷4=52÷4=13(个)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废旧饮料瓶。
师生归纳总结:13就是14、12、11和15这4个数的平均数,求4个人的平均数,相当于把总数平均分成了4份。
(14+12+11+15)÷4 = 13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讨论交流:13是某个人的收集的数量吗?平均数代表什么数?小结:13不是某个人收集的数量,平均数是为了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吗?交流:(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3. 课堂练习。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2)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教学例2,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例2;哪个队的成绩好?学生尝试解答后集体交流:生1:算出哪个队踢毽的个数多就行了。
生2:这样比较不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一样啊!生3:用每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可以吗?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85÷5=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8+20+19+19)÷4=76÷4=19(个)17<19答:女生队成绩好。
学以致用:刘芳的期中考试成绩单不小心被撒上墨水了,你能帮她算出来数学成绩吗?三科平均分是85分,那么总分是85х3 = 255语文和英语的总分是80+83=163数学成绩是 255-163=92答:刘芳的数学成绩是 92三、课堂练习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cm,这种说法对吗?2、3、一家旅馆要订购一批新床,订购人员按照客人的平均身高来订购,这样做合理吗?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平最小数˂均˂最大数数虚数移多补少先合后分(1)平均数是个什么样的数?总数÷份数=平均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学情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效果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成功之处: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从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个,使学生在学习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数13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是不一样的,平均数13实际上是一个虚拟数,并不一定真实存在。
而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即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解决问题,强化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也可以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来得出所要求的平均数。
在第二种求平均数方法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
不足之处:对于用“先求总数,再平均分”学生还是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求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出现把两个平均数除以2的错误。
再教设计:可以把“先求总数,再平均分”改写成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样就能把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包含在其中,也可以单独总结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总成绩÷总人数=平均成绩。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测练习1、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cm,这种说法对吗?2、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3、一家旅馆要订购一批新床,订购人员按照客人的平均身高来订购,这样做合理吗?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
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
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问通过以上信息怎样让它们每个拿走的同样多?为什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
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学游泳”:一个池子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学重点确立为: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得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学难点确立为: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将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抽象概括,交流展示等。
学法确定,教法必须与学法对应。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