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宪法

第二章 宪法

• 三、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
指国家的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的是 一种职权划分关系,是确定行政区划、设立行政单位的基 础。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单一制国家由若干普通行政区域单位或者自治单位组成。 其特点是:全国只有一个宪法,一个中央政权;各普通行 政区域单位和自治单位,均受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在对 外关系上,以一个国际法主体出现。 复合制国家是指国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种独立性 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的国家结构形 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
建立全部国家机构,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
• 二、我国的政体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 生活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他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 基本形式。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 是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国家机 关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 本任务、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 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大法。) (1)内容的根本性。 (2)法律效力的最高性。 (3)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 2、特征 • • •
第一节 宪法概述
3、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
4、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色。 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
• 二、我国的政体

宪法第二章

宪法第二章

宪法第二章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近代宪法之所以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

第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是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有广阔的劳动力市场、商品交换的平等和竞争的自由,要求保障商品生产者独立的主体地位等等。

必然要求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确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

第二,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逐步确立了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就有必要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

第三,思想理论条件,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法治等思想学说,是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这些学说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成为制定和实施宪法的理论基础。

第四,法律文化条件,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只有当法律体系自身的发展达到一种程序、状态,需要有一个凌驾于各法律部门之上的特殊的法律部门,来为各部门确定应共同遵循的原则时,宪法才会产生。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早期的资本主义宪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美国、法国的宪法。

(一)英国宪法17世纪的英国宪法,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开始,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宪法也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妥协革命的特点,它在政治内容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宪法典。

英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典型代表,它是由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逐步形成的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所构成。

宪法性文件,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历史上带有规约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和资产阶级阶级革命以后由议会制定的宪法性法律。

第二章 宪法学

第二章  宪法学

【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宪法的内容与一般法律不同。规定 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 (2)法律效力不同。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和效力。 (3)法律制定和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不 同。 (4)对宪法的解释和监督实施有特别规 定。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1)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2)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3)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4)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权的含义 1、普遍性原则 2、平等性原则 3、直接、间接并用原则 4、秘密投票原则 5、选民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原则
选举权的原则
四、国家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 单一制多民族国家
五、国家的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
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三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最高权利机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国务院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
五、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
六、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参考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9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 正案。 3、199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 正案。 【参考书目】 1、《法学概论》,陈光中主编,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版。 2、《法律基础》,庞华玲等著,经济科学 出版社,1999年1月。
第二章 宪法学
赵秀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习目的和要求】:宪法是国家的根 本大法。应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基本制度 和国家结构。 第一节 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 二、宪法的保障 三、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性质 工人阶级为领导人民民主专政 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学第二章名词解释及简单答案

宪法学第二章名词解释及简单答案

三、名词解释。

题干司法审查制度所谓司法审查制度,就是一种国家权力对另一种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制度。

司法审查,即法院通过诉讼程序审查并纠正不法行政行为,以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免受国家行政机关侵害并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题干宪法规范的完备性(一)根本性宪法规范的根本性是指宪法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

也就是说,尽管宪法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宪法在具体规范这些方面的内容时,主要涉及的是最根本性的问题,而不是事无巨细,都加以规定。

(二)最高权威性宪法规范的最高权威性是指宪法规范的地位和效力高于其他法律规范。

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母法、基础法,其他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制定的依据,因而宪法规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

同时,虽然所有的法律都有法律效力,但宪法规范的法律效力最高,其他法律规范不能与宪法规范相抵触,否则无效。

而且在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所有行为规范中,宪法规范是最根本性的行为规范。

(三)原则性宪法规范的原则性是指宪法规范只规定有关问题的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宪法是根本法,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对如此广泛而复杂的问题,宪法规范当然不能规定得非常具体,而只能作非常原则性的规定,将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意志和利益,以最基本的原则的形式确认下来。

而且在文字表述方面,宪法规范也非常简明概括、简洁明了。

(四)纲领性宪法规范的纲领性是指宪法规范明确表达对未来目标的追求。

虽然宪法规范主要针对宪法主体的现实社会生活,因而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根本活动准则,但宪法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宪法不仅应该确认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和建国方案,而且应该确认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宏观发展思路。

因此,宪法规范既要规范现实,也要规划未来,必然带有纲领性的特点。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 华侨等635位代表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序言+7章 共60条) 第一章:国家性质和任务、人民基本权利义务 第二章:政权机关的设置及相互关系 第三至七章:规定了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外交、民族等基本政策。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793宪法:
第一共和国宪法 新《人权宣言》
+正文
第三十九条立法议会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并且是常设 的。 (立法议会直接选举产生,并选举出执行会议) 第六十五条执行会议负责指导并监督全部行政事务。 它只有在执行法律和立法议会的法令时才能有所行动。 (立法机关产生和领导执行机关,执行机关从属于立法 机关的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卢梭权力不可分的思想。) 资产阶级共和制
(4)确认国际法是联邦德国国内法律的组成部分 ,承认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优于国内法。 第25条 国际法、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国际法的一 般规则构成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它们优先于各 项法律并对联邦领土内的居民直接产生权力和 义务。
(5)增设联邦宪法法院,赋予其解释、保证和监督宪法实施三权。 判决取消屠宰禁令 德国动物保护法规定,在屠宰牲畜时,不应使动物遭受不必要的 痛苦,因此要用麻醉药品使动物麻醉后才能宰杀,或者用高压电 击法使牲畜瞬间死亡。这一规定,事实上不允许穆斯林采用传统 的屠宰方法。 德国宪法法院2004年1月判决,取消屠宰禁令,允许在德国生活的 穆斯林按照传统方式屠宰牲畜。判决书说,穆斯林的清真屠宰法 没有违背宪法规定的动物保护条款,因此维持2002年对德国穆斯 林屠宰法的法庭判决,这是对穆斯林公民信仰自由的保护政策。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作为一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法规,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宪法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古代民主和自由的初步探索早在古代,古希腊、古罗马等社会就开始探索民主和自由的宪法制度。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度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民主宪政制度,通过权力分立、选举制度等方式保护公民的权利。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发展对宪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第二阶段:近代国家法的出现和宪政运动的兴起近代国家的出现标志着宪政的兴起。

17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光荣革命”,废除了国王专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宪政国家。

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成为了宪政制度的典范,确立了国会主权和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对于宪政制度的兴起,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治精神论》、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斐逊等人的《联邦党人文集》等重要著作在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世纪欧洲宪政制度的扩展和宪法学的形成19世纪,欧洲多个国家相继通过了宪法,大大扩展了宪政制度的范畴。

法国的《无尽封建》、德国的《普鲁士国家权力组织法》等都成为了宪政制度的代表。

在这一时期,宪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伦敦大学的巴克利爵士提出了宪法学的基本原理,马克西米连·德·布罗利厄、卡尔·斯海勒马赫等宪法学泰斗纷纷著书立说。

第四阶段:20世纪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现代宪政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宪政实施的扩大促进了宪法学的快速发展。

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抗过程中,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宪法制度,为世界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

同时,现代宪政理论和宪法学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如美国的“过程宪政”理论、德国的“成果宪政”理论等。

宪法学》章节练习题与答案:第二章

宪法学》章节练习题与答案:第二章

宪法学》章节练习题与答案:第二章1.简述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

答:近代宪法主要有以下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2)强调公民的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4)成文宪法形式被普遍采用;(5)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

2.简述英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逐渐取代封建经济关系,作为一个阶级的资产阶级已经形成,并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宪法就是在这一革命过程中产生的。

而英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特点,并由此导致英国宪法产生如下特点: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由一系列宪法性文件累积而成,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封建王权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有些旧的法律也成为了新宪法的组成部分;不具备根本法的形式特征等等。

3.简述1918年《苏俄宪法》的意义。

答: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1918年7月,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

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苏俄宪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突破了资产阶级宪法和宪政的局限性,使宪法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主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本法;其次,它第一次系统地规定了经济制度,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使宪法由传统的政治领域进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次,苏俄宪法推动了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发展。

此外,苏俄宪法还使宪法突破了西方文化的范围,开始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3.评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 宪法学

第二章 宪法学

第二章宪法学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欧洲大陆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

A.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B.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C.1791年法国宪法D.1919年法国《魏玛宪法》[答案及注释]C,参见《指定用书一宪法学》第十章第二节。

2.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是( )。

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82年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答案及注释]A,参见《指定用书一宪法学》第十章第三节。

注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宪法性文件。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称为( )。

A.爱国统一战线B.社会主义统一战线C民族统一战线D.广泛的统一战线[答案及注释]A,参见《宪法》序言。

4.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A.国体B.政体C.国家结构形式D.行政区划[答案及注释]A,参见《指定用书一宪法学》第十一章第一节。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关系是( )关系。

A.领导与被领导B.指导C.监督D.协商[答案及注释]B,参见《指定用书一宪法学》第十一章第一节。

6.根据1993年《宪法修正案》的规定,省、市、县、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哪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为每届三年?( )。

A.省的人民代表大会B.市(含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C.县的人民代表大会D.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答案及注释]D,参见《宪法修正案》(93年)第11条。

7.我国《选举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根据各行政区域的人口总数来确定。

假设某镇人口为15万人,那么该镇人民代表的总名额最多是多少?( )。

A.150人B.135人C.130人D.140人[答案及注释]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9条。

8.《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 )。

A.军人代表B.华侨代表C.妇女代表D.少数民族代表[答案及注释]D,参见《宪法》第65条第2款。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史略(2)ppt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史略(2)ppt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二)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最早的国
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
美国宪法是继英国宪法之后,于美洲
大陆产生的一部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
的一部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产生的特色:
1、美国建国以及宪政的建立基本上不存在 与专制传统的艰难斗争,没有专制传统的 绊脚石,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按照理想 的状态设立宪政制度。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史略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一)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
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二)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
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 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 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 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四)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 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 律条件。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制定背景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二、1954年宪法 (一)制定背景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三、1975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历史评价 四、1978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历史评价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 (一)历史背景 (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主
要内容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历史地位

宪法课件第2章

宪法课件第2章

12
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三)《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中国共产党于1946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陕甘宁边 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制定了《陕甘宁边区 宪法原则》。《宪法原则》共5部分,25条。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把在根据地已经实行的政 权组织、人民权利、司法制度、经济文化政策等, 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 基本模式。它是抗战胜利后民主与专制斗争的产物, 树起了与国民党对立的宪政旗帜,为新民主主义宪 政在全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16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四、1978年宪法
1978年2月2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叶 剑英受中共中央委托,作了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 3月5日,通过了宪法草案,1978年宪法从此诞生, 这次修宪,时间较短,比较仓促。 “七八宪法”与“五四宪法”的格式相同,但只有 60条。 由于“七八宪法”存在的这些问题,全国人大于 1979年、1980年对“七八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 条文的修改。第一次修改是1979年7月1日,由第 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以决议的形式通过,第二 次修改是1980年9月10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 次会议以决议的形式通过,决定删除公民基本权利 关于“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条款。
(一)近代资本主义宪法发展时期 (二)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7
四、宪法的发展趋势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近现代的革 命史、政治史、文明史,是特定历史政治、经济、文 化和法律自身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的 向前发展,宪法也不断地向前发展,纵观整个宪法产 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宪法发展有一些总的走向 和趋势。
17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宪法(第二章)

宪法(第二章)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一)、英国宪法的产生1、英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英国宪法产生的特点(1)、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2)、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王权及其所代表的制度外壳被保留下来;(3)、旧的法律如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等成为宪法的组成部分;(4)、英国宪法不具有根本法的形式特征(二)、美国宪法的产生1、美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宪法性文献:《独立宣言》、《邦联条例》;2、美国宪法产生的特点:(1)、‚天赋人权‛等思想是美国宪法得以产生的理论基础;(2)、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宪法较为彻底;(3)、美国宪法是在克服《邦联条例》存在的诸种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三)、法国宪法的产生1、法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法国宪法的产生特点:(1)、与美国一样,法国的宪法较为彻底;(2)、法国宪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3)、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思想家们所提出的理论为法国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四)、宪法产生的条件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二、宪法的发展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限,可以把宪法分为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1、近代宪法的发展可以1848年革命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中叶,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2)、宪法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3)、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色彩;(4)、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5)、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也出现了宪法,但在整个近代,宪法基本上仍然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二)、现代宪法的发展1、现代宪法的产生1918年的苏俄宪法和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是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转型的标志。

[课件]宪法学讲义—第二章PPT

[课件]宪法学讲义—第二章PPT

2018/12/3
7
平等原则,提出了“主权在民”、“权力分立”的 主张,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 定”、“无罪推定”等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对法 国乃至整个世界民主宪政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 影响。1791年法国第一部宪法以《人权宣言》 为序言。 另外,1918年《苏俄宪法》颁布,标志着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它与1919年德国《 魏玛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宪法的产生。 其背景表现为自由法治国向社会法治国家的转 变
第一,《约法》新增“人民”一章,规定人民的权利 与义务。盖章末条所云“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 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 限制之”。第二,《组织大纲》采总统制,而《约法》 则采责任内阁制。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异点。这个异 点的发生,乃由于《约法》制定时的政象。
2018/12/3
20
2018/12/3
18
民国元年一月二日,参议院对于《组织大纲》尚有所
修正;其最要者,则为临时副总统的增设。
2.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于三月八日经参议院议决。除由参议院即 日自行宣布外,并于三月十一日经临时大总统公布。
2018/12/3
19
《临时约法》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异有两点:
4.咨议局及资政院的召集
咨议局章程;资政院章程
2018/12/3
16
5.十九信条的颁布

宗室亲贵须不问政治;制定宪法须求 人民协赞;须立解党禁 具有现实的政治影响
2成立 1.辛亥革命十月十三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大纲》对于国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毫无规定; 《大纲》所设置的立法机关——参议院——纯由各省 都督府派遣的代表组成;《大纲》所设置的临时大总 统由参议院选出,参议院即是各省都督的代表,总统 自然也不过是各省都督所拥戴的人

宪法第二章

宪法第二章

(2)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 其第6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 表大会的代表中,应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 并逐年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 (3)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其第59 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九 )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 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第五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 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 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一)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的 制定和修订,贯彻了以人为本、执政为 民的理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归侨侨眷 的重视和关心,是对我国人权法制建设 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制 定和修订,适应了我国国情和侨情特点的需 要,是一项具有政治效应的立法工作,体现 了我国侨务工作的重要特点。 (三)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的修 订,是对归侨侨眷的重要的基本权益和基本 权益中的特殊性问题予以保障,适应了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的要求, 显示了“十六字”原则在新形势下的实际意 义与生命力。
若假以“断代体”的史学叙事方式来勾陈现行宪法第 47条的规范含义和权利属性,似可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相对第24条而言,第47条所涉内容除“75宪法 ”之外,在新中国历部宪法典中均有明确规定。如 “54宪法”第9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公民 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国家对于从事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 事业的公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再比 如“78宪法”第52条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 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 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卫生、体育 等文化事业的公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当然,因其具体措辞的差别,彼此文意或相去甚远 。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吉大《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重点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展的趋势、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情况、旧中国的立宪情况。

◆知识点整理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1、英国宪法的产生(1)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2)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点。

(3)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书面的宪法典。

2、美国宪法的产生(1)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成文宪法的先驱。

(2)美国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的原则,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联邦与州分权原则,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的原则。

3、法国宪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宪法性文件。

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是法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确立的却是君主立宪制,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它的序言。

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

从1791年宪法到1958年宪法,法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法国因此也获得了“宪政实验室”的美名。

法国宪法的发展是和其激进的暴力式的革命过程有关。

(三)宪法的发展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两个发展时期。

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

资本主义各国仿效英美法等过的模式制定了宪法。

普遍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原则。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笔记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宪政实践必须由宪政思想指导,没有宪政思想就不会有宪政实践。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宪法的产生过程英国,美国,法国。

三、宪法的发展(一)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早期(美国):反映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和在自由竞争状态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后期(《魏玛宪法》):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规定了公民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主性。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1918年7月《苏俄宪法》宣布国家政权属于劳动人民,实现无产阶级和贫农专政。

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中国的宪法的意义:。

(三)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1.宪法类型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宪法必然去带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成文法将逐渐取代不成文法。

3.宪法内容上:(1)重视人权,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节旧中国的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宪政问题的提出1905~清政府派出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各国的宪政1906~下令预备立宪1908.9~《钦定宪法大纲》1911.11.3~《重大信条》(《十九信条》)注:主要内容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1912.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主要内容(1)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2)赋予了人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历史地位: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学第二章
书馆



㈢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大致可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为界限进行划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兴的 民族独立国家大多采行成文宪法和普选制度,战前已实行 民主制国家的民主政体也有很多新的进展,宪法的发展迈 入现代宪法的门槛。1919年的德国《魏玛宪法》和1918 年苏俄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宪法的产生。进一步民主 化是这一阶段宪法发展的主流,但也有法西斯德国对魏玛 宪法的破坏的逆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宪法的发 展又呈现出新的态势。 一方面,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制定和颁布了自己 的宪法,民族国家的民主主义宪法强调民族独立和国家主 权,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宪法的内容与形式。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发展也显示出了某 些共同倾向和一般趋势。
契约是规定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件。 它其实不是市场经济的发明,而是封建主义中世纪 的产物,是贵族在中世纪抗衡国王权力的工具。 社会契约论的目的是为国家权力的产生和维持 提供合法性依据,或者说是为界定什么是合法国家 权力提供标准。它只是近代才产生的思想,是西方 思想家在文艺复兴、新教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 对国家权力进行反思的产物。 对社会契约论做过开创性贡献的四位思想家是 霍布斯、洛克、卢梭和当代的罗尔斯。
洛克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霍布斯的思路,但把 它进行改造并反过来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为他们 提供了在政治上能够接受的自由主义理论。由于他 倡导人的自然权利、强调对政府的制约,其理论被 称为“自由契约论”。 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政府论下篇》,认为契 约是人民和国家之间(而不是人民之间)的协议, 契约的目的正是保障人民所享有的权利,并且对国 家设置相应的义务,如果统治者违背了基本的契约 义务,人民有权造反。人民有反叛统治者的自然权 利——这种学说在当时具有革命性。 同时,洛克首次创造了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使 财产权成为一种先于国家而存在的自然权利。洛克 的学说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普遍欢迎,并为后来的 自由主义思想家广泛借鉴。它推动了美国的独立革 命,并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一起对美国宪政 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司法考试:宪法学第二章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

2013司法考试:宪法学第二章之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制定背景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时,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行动尚未结束,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与组织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普选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召开,这些条件决定了制定宪法的条件不够成熟,但又急需一个宪法性文件,以规范全国人民的行为,指导各项工作和任务,于是在中共的号召下,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它代行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临时宪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而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代会职权),同时还规定:全国人代会召开之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存在,可以就有关国家大事向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提出建议,因而当时是一种过渡形式,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范例。

2、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共同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和外交政策共7章60条。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1954年宪法1、制定背景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1)确认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

(2)确认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3)确认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

(4)确认了公民在法律上的一律平等,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三)1975年宪法1、修改背景是1975年1月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于“文革”的中后期,“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达到“权力再分配”的目的,严重干扰了75宪法的制定,从时间上可以看出:73年8月中共决定修宪拖延至75年1月2、历史评价75宪法是一部很不完善且具有严重错误和缺点的宪法,75宪法仍是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其原因在于仍保留了54宪法的某些基本原则,如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性质)。

宪法学第二章1-3节(焦宏昌主编)

宪法学第二章1-3节(焦宏昌主编)

第二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三,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 P66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专政, 相同: 一是,二者的领导力量一致;工人阶级 二是,二者的阶级基础一致;工农联盟 三是,二者的专政职能一致;保卫社会主义,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 权利,维护世界和平等 四是,二者的历史使命一致;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不同: 1 ,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2,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对象,是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 社会势力家的基本制度(上)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一,国家性质的内涵 P63
国家性质就是国家的本质。它决定着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 家的结构形式,是组织和管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依据. 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国家政权的 阶级本质
国家政权的 经济基础
社会的精神 文明
第二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P68
(二)工农联盟是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
威廉· 配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 始人)有一句名言:“土地是财富之 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在土地、资 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四大生产要素 中,土地无疑是最最重要的。 工农联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 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基础,是无产阶级 专政的最高原则。
第二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P68
(二)爱国统一战线扩大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
抗日民族民主统一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宪法》序言中规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 是工人阶级领导 战线: 包括各民族、各 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 的、工农联盟为基础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 统一战线包括农民、 民主阶级、各民主党 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 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 派、各人民团体、广 者、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 大华侨、各界民主人 经历了三个时期: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 括除了汉奸、大地主、 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 抗日民族民主统一战线; 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 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 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 爱国者的联盟,是最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一部分地方实力派。 的一切政治力量。 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学第二章

11、《五五宪草》(1936年) 性质:一党操作的产物,根据中执委五项原则修改而成, 突显行政权,缩减立法权。 孙科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矛盾的总纲:“三民主义共和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一党主张凌驾一国:北伐成功,国民党成为执政 党,将本党学说自封为国家正统,通过宪法加以确认, 体现教条主义传统。 区分政权和治权:人民在地方上直接控制政府,中央由 政府代行“治权”。
北洋军阀派系及分布 直系军阀 黄河、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 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 皖系军阀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 段祺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 贵﹑傅良佐﹑倪嗣冲 奉系军阀 奉天、黑龙江、吉林 张作霖、张学良
10、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孙中山三序理论:从训政到宪政 军政:军法之治,用武力扫除宪政障碍 训政:约法之治,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教导人 民行使民主权利。 任何县完成训政并举行选举,成为自治县; 省内全部县完成训政,进入宪政初级阶段,选举省长。 宪政:宪法之治,半数以上省开始宪政,国民政府 应还政于民,召开国民大会制宪
为什么清末的改良立宪以失败而告终?


改革触动既得利益,遭遇阻碍; 异族统治存有戒心、缺乏自信,试图通过国家机器压制改革,致 使错过改革良机; 中国政治制度的悲哀:命运完全取决于统治者,任由其葬送公共 利益。
2、中华民国时期的立宪 1.1911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宋教仁起草
全国未全部解放,战争尚在进行 反革命势力猖獗,社会改革尚未开展; 社会秩序还不够安定; 国民经济尚未恢复; 人民群众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尚低
(二)1954年《宪法》
斯大林三次提出建议 1949年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斯大林 建议中国可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应准备宪法。 1950年初,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时, 斯大林建议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 1952年10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 团到苏联出席苏共十九大。斯大林建议:“你 们可在1954年进行选举和通过宪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照搬明治宪法,采纳传统的实权君主制,强调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有限的地方民主:

省谘议局决定地方政策、预算决算、税务、规章,答复督抚咨询。
资政院相当于中央代议机构,决定国家预算决算、税务债务、法典制定和 修改,选举+钦定 1909年江苏会长张謇建立国会请愿代表团,开始认识到税的重要,建议不 纳税主义,要求早开国会。 建立“亲贵内阁”,继续排汉,政府和社会严重对立。 湖广铁路借款协定损害地方利益,保路集团反对铁路国有化和中央化,保 护中国主权。
(2)改良立宪的尝试 1898年光绪百日维新,涉及教育、财政、官制、军队改革,取消 满族特殊待遇,通过100多条法令。 戊戌变法触动了满族权贵,改良失败。中国立宪遭遇第一次重大 挫折 。 慈禧和保守派被迫改革,但立宪动力不够,步伐迟缓,最终导致 革命。 迫于形式也先后公布了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 《十九信条》(1911年)
“二次革命”:宋教仁命案导致国民党江西江苏讨袁,但很快遭到 镇压。制度运行要求基本共识与合作;国袁破裂,面临宪法危机。
3、1913年《天坛宪草》 仓促颁布“天坛宪 草”,摧毁国会,解 散国民党并取消议员 资格,国袁合作完全 破裂。

1913年匆忙通过《大 总统选举法》,颁布 两天后首次“总统大 选”。围困议员,直 到“选”出“大总统”
为什么清末的改良立宪以失败而告终?


改革触动既得利益,遭遇阻碍; 异族统治存有戒心、缺乏自信,试图通过国家机器压制改革,致 使错过改革良机; 中国政治制度的悲哀:命运完全取决于统治者,任由其葬送公共 利益。
2、中华民国时期的立宪 1.1911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宋教仁起草
有国会,但重要立法要各州全体同意:无执法机构、法院: 无税收等。导致邦联软弱,无法偿还老兵兵饷和战争债务 1.各州经济利益导致贸易战争升级2.债权人利益受到州议会的威胁。 推动新宪法的四大利益集团公债持有人,货币,制造业,贸易与航远。
小州和大州之间
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
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联邦宪法 制宪会议动因主要为经济原因:



日本1860年面临美国挑战,迅速崛起: 1868年明治维新,相当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1889年明治宪法,奠定了富强的政治基础。 1894年甲午战争震撼中国 宣布洋务运动失败,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制度。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呼吁制度改革。 1904年日俄战争 立宪者造势:日本战胜俄罗斯,立宪小国战胜专制大国。 康梁改良派主张君主立宪
启蒙思想
二、西方国家宪法的发展 (一)英国宪法的发展 发展主要表现4个方面: 1.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 2.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确立 3.政党制开始兴起 4.1972年英国引入《欧洲共同体 法》、《欧洲人权公约》。1998 年《人权法案》生效后立即被赋 予了宪法意义
(二)美国宪法的发展
27条宪法修正案的构成
制宪会议关键的是利益调和
参众两院的代表设置
通过五分之三条款解决
(三)法国宪法
1.斗争激烈、过程复杂
法国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 1789年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1791年宪法、 1793年宪法、1795年宪法和1799年宪法
2.法国宪法独具特色
人民主权原则 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原则 三权分立原则
共和制原则
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在无数次的国民参政会 会议上,和张奚若、罗隆基、周炳琳一道,成 为蒋介石最害怕的参政员。 与王世杰合著《比较宪法》,独著的《中国政 府与政治》(英文版)、《战后世界之改造》、 《政治与政治学》。
钱端升
毛泽东、刘少奇南北两地紧张工作 中共中央成立了宪法起草小组, 毛泽东对宪法的制定格外重视,亲自领导宪法起 草小组。1953年12月24日晚,乘专列到 杭州西湖。于1954年2月中旬拟出了宪法草案的 初稿。 刘少奇2月28日、3月1日两次主持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基本上通过了宪法草案 初稿。讨论、修改工作两地进行,3月9日结束。 杭州方面,毛泽东主持起草小组一次次修改;北 京城里,刘少奇召集中央有关人员一次次讨论。 北京讨论,杭州修改,几经往返。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 草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起草委员会。 毛泽东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周恩来任选举法 起草委员会主席。 周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 吕淑湘、叶圣陶为语文顾问

先后赴早稻田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巴黎大游学 ,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法制经济部主任 、1922年后历任省议会议员、湘军总司令部秘 书长、江西省政务委员会主任和国民党江西省 党部执行。1945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1945 年7月--1949年8月)、主要著作有《国际法 大纲》、《现代国际法问题》等。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通过共同 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义务以及各项基本政策

注意:此时为什么要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而没有成立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




《十九信条》(1911年)
武昌起义,清政府被迫成立责任内阁,草拟《十九信条》, 实质性限制皇权,转向君主立宪。迫不得已的让步,为时太晚, 民心尽失;一旦失去正当性,任何政府都难以维持生存。


“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第3条) “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第16条) 国会议决预算(第12条)。 资政院议决宪法、皇帝颁布(第5条)。 国会修改宪法(第6条),国会选举总理,皇帝任命(第8条)。
宋教仁(1882-1913年),宪政之父,湖南桃源人。 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遗嘱有三: 第一,以书籍赠南京图书馆;第二,请故人抚恤其家, 善待其母;第三,嘱同志勿生悲观,宜奋力国事,复 兴民族。
2.1912年《临时约法》 因人立法: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匆忙 通过,希望制约袁世凯,制度设计基本合 理。 确立民主共和原则,结合三权分立和责任 内阁制,通过议会/内阁约束总统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生效的临时性宪法
二、西方国家宪法的发展 (三)法国宪法的发展 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之间的斗争中发展
(四)德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848年德国在革命期间起草了一部宪法 1919年魏玛宪法及其特征 对私有财产权限制
1949年《德国基本法》,继承了魏玛宪法的基本精神,建立了联邦 制的国家制度、三权分立、民主制、法治和社会福利国家等原则
北洋军阀派系及分布 直系军阀 黄河、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 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 皖系军阀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 段祺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 贵﹑傅良佐﹑倪嗣冲 奉系军阀 奉天、黑龙江、吉林 张作期约法》 孙中山三序理论:从训政到宪政 军政:军法之治,用武力扫除宪政障碍 训政:约法之治,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教导人 民行使民主权利。 任何县完成训政并举行选举,成为自治县; 省内全部县完成训政,进入宪政初级阶段,选举省长。 宪政:宪法之治,半数以上省开始宪政,国民政府 应还政于民,召开国民大会制宪
(五)苏联宪法
1918年《苏俄宪法》 1924年《苏联宪法》 1936年《苏联宪法》 1991年苏联解体, 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
第二节 中国宪法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面临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李泽厚)
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手段;宪政为国 家富强服务,带有强烈实用主义色彩
一、旧中国的宪法起源与发展 1、起源的背景——清庭的预备立宪(1895-1911) (1) 迟到的觉醒:落后的不只是技术和经济,真正落后的是制度 “大国崛起”的 大道行思 :大国之谜、之惑、之略、之思。
12、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国民党宪法”至今 在台湾依然有效。 制宪国大(国民大会)通过,国共合作最终失败,未能 通过谈判妥协产生制度。国大代表85%国民党员,共产 党和民盟没有参加,没有吸收党外意见,宪法沦为一党 专制工具。 抗战结束,趋向责任内阁制;1946年政协提出12项修 改原则,要求实行联邦主义和三权分立,偏离五权宪法 基本精神。 “国民党宪法”:强化了立法院和联邦制。 历时41年(1908-1949),其间宪法性文件变 动频繁,立宪随意,宪法成为权力更替的表现
8000多人参加了讨论,修改意见共计590 0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了6次会议,逐章 逐条对初稿进行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草案)》的修正稿。
11、《五五宪草》(1936年) 性质:一党操作的产物,根据中执委五项原则修改而成, 突显行政权,缩减立法权。 孙科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矛盾的总纲:“三民主义共和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一党主张凌驾一国:北伐成功,国民党成为执政 党,将本党学说自封为国家正统,通过宪法加以确认, 体现教条主义传统。 区分政权和治权:人民在地方上直接控制政府,中央由 政府代行“治权”。
序言,7个条文,27个修正案 内容:有限政府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和州分权 原则及文官控制军队原则
3.美国宪法起源三个阶段
1776年独立革命胜利后,13州宪法的形成与发展 1780年,制定了《邦联条例》。
Virginia 最先制定宪法并公告权利宣言,激进的民主主义 Pennsylvania自由主义; Massachusetts1780,自由主义, 历史最早
全国未全部解放,战争尚在进行 反革命势力猖獗,社会改革尚未开展; 社会秩序还不够安定; 国民经济尚未恢复; 人民群众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尚低
(二)1954年《宪法》
斯大林三次提出建议 1949年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斯大林 建议中国可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应准备宪法。 1950年初,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时, 斯大林建议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 1952年10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 团到苏联出席苏共十九大。斯大林建议:“你 们可在1954年进行选举和通过宪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