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储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是指学生熟悉文言文中的语法、词汇、修辞手法以及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1. 语法: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对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古代汉语的变化规律,掌握文言文的句式,如倒装句、复合句、递进句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词汇:文言文词汇丰富而复杂,使用的词汇特别多,古汉语里有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而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学习文言文,要做到千字文词汇熟记,掌握其中的精华,扩大词汇量。

3.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很多,比如排比、比喻、拟人、推理等,学习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 文化背景: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古代文化思想、信仰、习俗等,因此,学习文言文,也要深入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2024高考的语文重要知识点

2024高考的语文重要知识点

2024高考的语文重要知识点2024年高考的语文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现代文、修辞手法和文学常识等方面。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文言文1.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包括文言文的古老性、书面性、规范性,以及文言文的文句结构、句子成分、虚词用法等语法知识。

2.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包括文章的主旨大意、词句的理解、结构的分析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现代文1.阅读理解:包括文章的主旨大意、观点与论证、作者意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2.写作能力: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技巧,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文风的塑造等。

三、修辞手法1.比喻:指通过运用直观的类比关系,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手法。

2.比拟:指通过运用虚构的类似关系,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的修辞手法。

3.夸张:指通过对事物的描写进行程度上的夸大,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修辞手法。

4.排比:指通过运用并列句的结构,达到语言紧凑、效果明显的修辞手法。

5.对偶:指通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对称的关系,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修辞手法。

四、文学常识1.古代文学:重点了解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作品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等内容。

2.现代文学:重点了解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流派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等内容。

3.文学流派:重点了解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区别,了解各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4.文化常识:重点涉及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知识,如中国古代文化、世界文学经典等。

以上就是2024年高考语文的重要知识点。

考生可以通过详细学习以上知识点,并结合大量的真题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摘要: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二、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三、文言句式与语法结构四、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五、鉴赏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六、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正文: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对文言文的字词、语法、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字词方面,要注意区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语法方面,要熟悉文言文的助词、介词、代词等虚词的使用。

句式方面,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构成。

二、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涉及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我们需要通过记忆和练习,熟练掌握各类实词的用法。

而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掌握虚词的使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气、关系和意境。

常见的虚词有“之”、“者”、“其”、“而”、“则”等,我们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

三、文言句式与语法结构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结构有其独特之处。

判断句要注意“……者,……也”的用法;被动句则要掌握“受……于……”的结构;倒装句则要了解“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现象。

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对称、对仗等修辞手法。

四、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学习文言文,不能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历史典故,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的“仁爱”、“礼治”等观念,《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等评述方式,都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鉴赏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鉴赏文言文,既要关注文字表达,也要关注思想内容。

我们要学会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欣赏文言文的优美之处,同时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外,还要学会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要想在文言文学习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多做实战演练。

通过做题、解析、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全面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一、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圈。

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法复杂、词汇丰富、注重修辞和典故引用等。

二、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文字,当时的文字主要用于祭祀、纪事和记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一种通用的书面语言,即文言文。

在秦汉时期,文言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正式书面语言。

三、文言文的地位和影响文言文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著作中,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文言文的影响也超越了中国的国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包括句法结构、词类和词序等。

其次,要积累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和课文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言文的辅导班或者请教老师来加强学习。

五、文言文的现代应用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通用语言,但文言文仍然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会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古典气息。

此外,文言文也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中,以及一些重要的场合和仪式上。

六、文言文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文言文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通过设立文言文研究机构、举办文言文比赛和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文言文的研究和教育水平。

同时,也鼓励学生和广大民众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承中,以保持文言文的活力和影响力。

七、文言文的价值和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

文言文必考文化常识整理

文言文必考文化常识整理
文言文必考文化常识梳理
一、生与长(称谓,求学,考试)
(一)出生:称谓
【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
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号少陵野老,陆游号放翁。
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还可以可以称···
(了解一下即可)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后文会再
详细说)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
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 称。 (二)漫漫求学路 【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 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 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 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 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jià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 称,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考点五古代文化常识题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综观近三年的考情可以发现,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的、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且出自文本的一类古文化名词。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一、文化常识题考查原则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的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

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也就是《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

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人的称谓;②古代官职;③天文历法;④古代地理;⑤科举制度;⑥风俗文化;⑦饮食器用;⑧音乐文娱。

二、文化常识3类识记方法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识记积累起来相当困难,为此,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识记方法。

(一)分类串记法按照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

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难点,完全可以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

1.童生试。

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

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1、 A.“字”,又称“表字” ;祖先幼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上的系。

“字”是了便于别人称,平或尊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官名。

秦是掌管籍文典、通史事的官,后成学上通一或精晓一、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至正”属于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依照他的一生行予的一种称呼,用以褒善,如“崇” “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求退,其意是年龄已高,就上皇帝求退休,好一把老骨能葬在故。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样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人物常用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文言文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字词、修辞手法、文化思想以及流传和影响等方面介绍文言文的文化常识。

一、字词的独特性文言文的字词通常具有独特的特点,比如使用较多的是古代汉字,如"兮"、"乃"、"其"等;同时,还有不少文言文中独有的字词,如"善哉"、"斯人"等。

这些字词的使用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练、富于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很多具有特殊含义的字词,比如"天人合一"、"君子之道"等,这些字词体现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使文言文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使用了双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于女子的赞美,展现了对女性美的崇尚和追求。

又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在记载战争场面时写道:“天空寒气逼人,日月无光。

”这里通过对气候的描写,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三、文化思想的体现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例如《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强调了自我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另外,《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尽敬下,无事焉”等,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有为而无为的管理理念。

这些文化思想的体现不仅仅是对于古人智慧的总结,更是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个人修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四、流传和影响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形式,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我国古代,文言文是士人必修的一门学科,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

考点12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考点12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称呼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皇帝,有不同的规律,以谥号、庙号、年号称兼有。其称 呼遵循两个原则: ①实用性(简洁、具有概活性); ②符合礼法。 大体规律如下:
汉至隋
多称谥号,简单且具有评价功能。(如汉文帝、隋炀帝。)
唐至元 明朝
谥号逐渐变长,且易重复,于是开始以庙号称。 (如唐太宗、唐玄宗。)
“XX祖”“XX宗”都是庙号
二、知识储备——(一)分类储备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的内容虽然复杂繁多,但是分类却比较清晰,因此, 分类掌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知识点分类如下: 山川地理:九州、八荒、六合,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关内、 关外、江东、江左、五岳、三秦、城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 南谓之阴等。 宗法礼俗:宗法类主要有天子七庙、太子、建储、爵号、庙号、追 赠、太牢、少牢、郊祭、社日、九族、姻亲等,礼俗类主要有北面、 南面、东向、坐、跪、跽、箕、婚礼、丧葬、祭礼等。
四组题学透
(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亲或尊长命名,供长 辈呼唤。字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所取,用于与人交往时 自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古人的字是用 来让别人称呼的,不是用来自称的。故答案为A项。
知识点:
二、知识储备—— (二)主要设误方式
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了解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 并预测未来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 确答题。 ①扩大范围。如2021年全国乙卷的第11题B项,对“抵极刑”的 解释属于扩大范围。 ②跳脱背景。如2021全国新高考 II 卷的第11题C 项对“部曲”一 词的解读存在脱离文本背景的问题。 ③不明职责。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第11题D项,对“庶务”的 解读属于不明职责。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汇总,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一、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古代文化是指中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

古代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厚重庄严:古代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儒家思想等价值观念,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2. 精致细腻:古代文化追求文化艺术的精雕细琢,注重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3. 传统礼仪:古代文化重视礼仪礼节,强调孝悌、忠诚和友善等价值观念。

二、古代文化常识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尊崇周礼和孝道。

2. 五德理论:古代文化中的五德理论指的是五德(仁、义、礼、智、信)的相互作用,认为五德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人类行为规范的重要准则。

3. 公案小说:公案小说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描写明清两代盛行的官员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公正廉洁的品行。

4. 诗词歌赋:古代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5. 书法篆刻:古代文化中的书法篆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以及赵孟頫、黄庭坚等篆刻家都有重要的影响。

6. 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讲究平衡和整体性的人体观念。

7. 皇宫建筑:古代文化中的皇宫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发展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8. 古代礼仪:古代文化中的礼仪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祭祀、婚丧嫁娶、宴会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9. 四大发明:指的是古代文化中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古代的官职制度。

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官职名称,比如“太守”“刺史”“尚书”“侍郎”等等。

太守是古代郡的行政长官,类似于现在的市长;刺史则是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官职。

而尚书在古代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侍郎则是尚书的副职。

了解这些官职的职责和地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身份和行为。

再来说说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考中者则称为“进士”。

进士又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对于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和阶层流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礼仪制度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文化常识。

比如“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礼,行礼时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顿首”则是叩头触地即起。

在社交场合,人们的座次也有讲究,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的是坐东面西。

接着是古代的年龄称谓。

古人对于不同年龄段有着特定的称呼,比如“垂髫”指的是儿童,“总角”也是指儿童,“豆蔻”一般指少女十三四岁,“及笄”则表示女子十五岁成年,可以出嫁了。

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还有古代的历法。

古人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比如“甲午战争”中的“甲午”就是干支纪年。

年号纪年法则是以皇帝的年号来纪年,比如“贞观之治”中的“贞观”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在称谓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我们了解的文化常识。

对于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于对方的敬称有“君”“足下”“阁下”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常用“家”“舍”等词,比如“家父”“家母”“舍弟”“舍妹”。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高考文言文和古代文化常识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如果能在这方面掌握一些技巧,不仅能够较好地应对高考,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本源和传统。

下面就是一些我对于高考文言文和古代文化常识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 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这个就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比如中国的封建制度、礼仪制度,以及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等等。

比如说,在阅读《庄子》或《论语》时,需要理解古代儒家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在阅读《红楼梦》时,需要了解清朝封建社会的制度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阅读历史文献时,需要了解各个朝代的政治动态和社会状况。

二. 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词汇基础要理解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语言特点和基本词汇。

比如说,文言文有着较大的字数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常常出现语言倒装、省略等特点;同时,文言文中也有许多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称、经典名句等等,需要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基本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一些古代诗词,这有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

比如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凉州词》,其中“葵”代表着“向日葵”,“晞”是指太阳升起来后的时光,这些古诗词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孔子、齐悼公等等,同样需要学生去了解和掌握。

三.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速度和应试技巧掌握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词汇基础之后,我们需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速度和应试技巧。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背诵、朗读等方式,提高对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解;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些应试技巧,比如快速搜寻答案、不作死就不会死等等。

另外,虽然文言文较为复杂,但是着重看懂文章的核心内容,把握重点,不要陷入细节中,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技巧,这样能够在考试时更快地找到和解决问题。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文言文和古代文化常识并不仅仅限定于高考范畴,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夯实这些基础,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文言文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作为高中生,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文化常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常识的积累,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文言文有其独特的特点,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文言文注重韵律和平仄。

文言文中的句子有明显的五言、七言和八言的韵律,在阅读时需要注意把握句子的韵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其次,文言文注重修辞手法和文采。

古人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比如借古喻今、夸张等,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再次,文言文常使用典故和成语。

古代文言文常常借用典故和成语来表达意思,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对典故和成语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二、古代文化常识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仁爱、礼仪、孝道等价值观念。

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儒家思想及其相关概念的表达,只有了解儒家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2. 佛教、道教:佛教和道教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宗教,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会涉及到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法、哲理等内容,了解这些宗教的基本原则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词句的含义。

3. 历史典故:古代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历史典故来阐述观点或者表达某种意义。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典故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比如《史记》中的典故,如黄鹤楼、菊花杯等,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文化常识。

4. 诗词、歌谣:古代文言文中常常引用或者参考古人的诗词和歌谣。

古代的诗词和歌谣是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了解这些古代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三、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积累方法1. 多读经典文言文:经典文言文是我们积累文化常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论语》、《史记》、《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对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归纳:一、文言文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

2. 文言文具有奥妙的语言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修辞格和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子结构严谨、字词的用法古雅、重视修辞手法和推理逻辑等。

二、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1. 抓住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的大意。

2. 注意文言文的上下文关系,推测词义和句意。

3. 注意把握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注意划分段落和标点符号的运用,理解段落的结构和主题。

三、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对仗、反问、设问等。

2. 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用来描写人物、环境、情感等。

四、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句法结构1. 并列句、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复句、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2. 文言文的句式多样,句法结构复杂,需要积累常见的句式和结构。

五、文言文文化常识和典故1. 文言文中常出现典故和古代文人的文化常识,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2. 需要了解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帮助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深层意义。

3. 了解典故和文化常识可以拓展阅读视野,增加应考的底蕴。

六、文言文人物形象塑造和人性描写1. 文言文中经常描写人物的品质、性格、命运等,需要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2. 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分析其人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七、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1. 文言文的主题多样,常涉及人生哲理、道德问题、社会风俗等。

2. 通过理解文言文的主题和议论,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

八、常见的文言文体裁1. 史书、辞书、诗词、散文、议论等。

2. 不同的文言文体裁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随着高考的日益逼近,备考的同学们也应该加强对于文言文和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

这两个方面是高考语文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既考查对于文言的理解和运用,也考验考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因此,本文将就这两个方面做一些介绍,希望对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是高考中必考的一个内容,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古文的识别、分析、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因此,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运用。

首先,学习文言文需要重视对于字词的掌握。

在古代,汉字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文言文中,大量使用了古汉字,考生需要对于这些字词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古代语言的语法,包括词性和语序等。

其次,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读多练。

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课文的阅读,通过多次阅读来掌握其基本含义和结构,再从中提取出句型、词语和表达方式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进行翻译练习,提高自己的运用能力。

最后,学习文言文需要结合历史文化常识。

对于一些古代文化和历史事件,考生需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考生还需要通过读一些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等,来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哲学观点。

二、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语文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高考中,不仅考查了考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还考察了考生对于文化常识的掌握。

要学习古代文化常识,需要先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重大差异。

在日常的学习中,考生需要通过学习古代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掌握和了解古代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上述方面,还包括了很多其他领域。

例如,古代服饰、礼仪、节庆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还需要对于古代人物和事件有所了解,例如儒家学派、孟子、韩愈、杜甫等的历史地位和贡献都是需要掌握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二 古代文化常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二 古代文化常识)
答案 ①× “兵部”应是“吏部”。 ②√ ③√ ④× “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⑤√ ⑥× 用法不同。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 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 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⑦√ ⑧√ ⑨√ ⑩× 第二名 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
答案 ①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②古代的一
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③穿一周年孝服的人。④天
子的宗庙。⑤面向东。古代以东为上方、尊位。⑥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⑦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⑧下级对上级
16
@《创新设计》
⑩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 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扬州称广陵,杭州称临安。 ⑥√ ⑦× 百 越泛指南方地区。 ⑧× 是淮水东面。 ⑨√ ⑩√
17
【课内联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2
【课内联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②岁在癸.丑.(
)
③七月既.望.(
)
④徘徊于斗.牛.之间(
)
⑤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
⑥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
⑦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23
@《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
⑧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⑨如何四.纪.为天子( ⑩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了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言文的词汇特点。

文言文词汇丰富,有许多古今异义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的是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

还有“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如今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再说说文言文的语法。

文言文的句式多样,常见的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判断句常以“……者,……也”“……,……也”等形式表示;省略句则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例如“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古代的称谓也是文言文文化常识中的重要部分。

对于自己,有谦称,如“愚”“臣”“仆”等;对他人,则有敬称,像“君”“公”“足下”等。

此外,还有特殊的称谓,比如帝王自称为“朕”“孤”“寡人”,官员之间的称呼也有严格的规定。

官职制度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

古代的官职繁多,有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之分。

中央的官职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地方官职有太守、县令等。

而且官职的任免升降都有特定的用语,如“拜”“迁”“谪”等。

古代的礼仪制度在文言文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见面礼,有揖、拜等;婚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

历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组合起来形成六十个干支,用来记录时间。

文言文作品中还常常涉及到地理知识。

古代的地理名称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像“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文学典故在文言文中更是屡见不鲜。

比如“庄周梦蝶”“叶公好龙”“塞翁失马”等,这些典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了解文言文文化常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这些常识,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储备(1)1、孤古同“辜”,意思是:幼年死去父亲;古代帝王的自称等。

2、失怙指丧父,即死了父亲。

语出《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3、丁忧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

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

“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父忧即父亲去世,母忧即母亲去世。

4、髡钳古代刑罚。

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乃髠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

”5、奴隶制时期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剕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于西周时期写入吕侯编著的《吕刑》,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五刑是由五行相克而产生的。

“火能变金色,故墨以变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节;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宫以断其淫;水能灭火,故大辟以绝其生命。

”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从汉初的文景帝废除肉刑开始,以自由刑为主的封建五刑产生了,封建五刑分别为笞、杖、徒、流、死,最初在隋《开皇律》中作为刑罚体系得以体现,随后由唐朝律疏(《武德律》《永徽律》(唐律疏议))进一步完善,标志着中国刑罚制度的重大进步。

以上几种主刑都是针对男性犯人而言的,对于女性犯人,五刑则是指:刑舂,拶刑,杖刑,赐死,宫刑6、唐至封建时期五刑(1)笞刑。

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

(2)杖刑。

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

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

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

分绞和斩二等。

而除主要的五刑之外,还有磔(俗称车裂或五马分尸)、髡(既剃发)、髌(也作膑,割膝骨)、刵(割耳朵) ,醢(剁成肉酱),枭首,弃市,族诛等。

封建五刑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当然,五刑并非一定是上述两种情况,李斯死时也受五刑(司马迁《报任安书》:李斯,相也,具于五刑)这里的五刑指的劓(割鼻)斩趾(斩左右脚趾)笞(用鞭,杖或竹板打)枭首(将人的头砍下悬挂以示众人)菹(剁成肉酱)7、诣(1)到、拜访,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阙。

~前请教。

(2)(学业或技艺)所达到的程度:造~。

苦心孤~(指刻苦钻研,达到别人不及的境地)。

(3)请求、要求8、里中指同里的人。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9、有司指相关官员或有关部门。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10、风尘比喻纷乱或污浊的生活,旧指仕宦。

指作官的志向。

出处:《晋书·虞喜传》:"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11、陵夷衰落,衰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 太原耿氏,故大家,第宅弘阔。

后凌夷,楼舍连亘,半旷废之。

12、哀诔哀悼死者的文章。

诔:古代叙述死者事迹或表示哀悼。

《晋书·潘岳传》:“ 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

”13、俦同辈,伴侣:俦俪(同辈,同一类的人物)。

俦侣。

俦列。

俦类。

14、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史。

~吏。

~属。

~佐。

是中国汉朝时中央朝廷和地方官署内设办事机构“曹”的长官。

掾均由府主(本府的长官)自行任命。

三公府掾、刺史府掾官秩可至四百石或三百石,此类高级掾的任命需要向上一级官署上报备案;此外还有不需要上报备案即可任命的下级掾,官秩百石。

县诸掾的官秩都在百石以下。

15、乾没(1)冒险侥倖。

《晋书·张骏传》:“霸王不以喜怒兴师,不以乾没取胜。

.(2)贪求;贪得。

《晋书·潘岳传》:“ 岳性轻躁,趋世利……其母数誚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 (3)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宋史·河渠志三》:“每兴一役,乾没无数。

”16、迁祧古代帝王对世数远隔之祖,依制将其神主迁入远祖之庙。

后亦比喻束之高阁。

17、谶纬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

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

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

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谶,许慎《说文解字·言部》云:“谶,验也。

有徵验之书。

河洛所出之书曰谶。

18、仆射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

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

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皆有仆射。

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至于宋代。

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

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而言。

19、埽旧时治河,将秫秸、石块、树枝捆扎成圆柱形用以堵口或护岸的东西。

“凡塞河决,垂合,中间一埽,谓之合龙门。

”《梦溪笔谈》20、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任职。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后汉书·张衡传》21、膏火灯火(膏:灯油)。

比喻夜间工作的费用(多指求学的费用)。

22、刀笔吏古时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从重写。

指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

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

后来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汉朝的开国丞相。

23、功曹是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

主管选署功劳。

东汉各州亦有功曹,而名称略有变更。

属司隶校尉者称功曹从事,下设门功曹书佐等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

其他的功曹从事改称治中从事(见“治中”),属员仍称功曹书佐。

历代沿置。

两晋、南北朝多改称西曹,也有并设西曹、功曹,官名有功曹从事、功曹史、西曹书佐、西曹参军等。

24、休沐类似于今日的星期日休假制度。

我国古代的节假日制度由来已久。

在汉朝已有,那时政府就制定了官员五日一“休沐”(休息和洗头)的制度。

据《汉书·霍光传》记载:“光时休沐出。

”王先谦补注道:“《通鉴》胡注:‘汉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

’”周作人的《休沐日》一文对此解释说:“他们留着长头发,时时要洗,必须把它晾干了,挽好了髻,才能戴上纱帽,出去办公,一整天的休息的确是必要的。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

到了唐朝,官员的休假制度改为“旬休”或者“旬假”,即官员每十天休息一天。

王勃《滕王阁序》道:“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元朝大概也是这样,及至明清时期,这一常规制度便被取消了。

中华民国成立后,仿照西方的休假制度,把星期天定为官方正式的休假日。

在那时鲁迅的日记里,常常可以发现“星期休息”字样的记载,可为佐证。

这样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且演变为双休日25、皂服旧时小吏所着的黑衣服。

亦借指小吏。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小国之臣。

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

”26、诮根据给定字形解释。

形声。

字从言,从肖,肖亦声。

责备。

27、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臧获有不如意者,立杀之。

”28、百五.寒食日。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故名。

清纳兰性德《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之一﹕"悠扬扑尽风前絮﹐又百五﹐韶光难住。

"一说﹐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六天﹐故称"百六"。

参见"一百五日"﹑"百六"。

29、自牧指自我调养,自我修养。

《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30、缧绁捆绑犯人的黑绳索。

借指监狱;囚禁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论语·公冶长》31、聝形声。

字从耳,从或,或亦声。

“或”指“边防巡逻”。

“耳”指敌人耳朵。

“耳”与“或”联合起来表示“边防战斗中击杀入侵者,割下其左耳以表功”。

本义:割敌左耳以记功。

说明:古人用两种办法计算杀敌之功:出示敌人首级或敌人左耳。

在敌人被杀的数量少的时候,用首级数量评定功劳。

这就是“馘”;在敌人被杀的数量多时,用左耳代替首级计功。

这就是“聝”。

32、堞形声字。

从土,枼。

枼亦声。

“枼”意为“薄片”。

“土”指“泥土烧成的砖块”。

“土”与“枼”联合起来表示“用泥砖砌成的薄型矮墙”。

33、姑舅丈夫的父母,公婆。

《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34、五木五种取火的木材。

或指古代博具。

以斫木为子,一具五枚。

古博戏樗蒲用五木掷采打马,其后则掷以决胜负。

后世所用骰子相传即由五木演变而来。

又指古代束身的刑具。

35、反坫(1)坫土筑的平台。

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

2.外向室。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6、三归娶三姓女子。

《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

37、捃摭(1)采取,采集。

汉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

”《周书·儒林传·熊安生》:“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

” 章炳麟《五朝法律索隐》:“余为捃摭其文,附以说解,令吏士有所取法焉。

”明谈迁《国榷》卷十八:“山西按察使番禺陈谔,初按湖广,捃摭楚王细故,上素厌之。

”(2).指搜罗材料以打击别人。

宋苏轼《与郑靖老书》之四:“某见张君俞,乃始知公中间亦为小人所捃摭。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窦群》:“群等怨,遂捃摭吉甫阴事告之。

”38、牙帐(1)将帅所居的营帐。

前建牙旗,故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