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学校预防地质灾害管理制度

学校预防地质灾害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学校所有校区、宿舍、教学楼、实验楼、食堂等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学校周边环境。

三、组织机构1.成立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职责1.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组织制定和修订学校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2)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测工作;(3)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4)协调各部门和单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5)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2.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1)教务处:负责组织教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地质灾害防治意识;(2)后勤保障处:负责学校基础设施的维护,确保校园设施安全;(3)保卫处:负责校园周边环境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报告;(4)学生处: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5)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助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五、地质灾害隐患排查1.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汛期加密排查频次。

2.排查内容包括:学校建筑、设施、周边环境等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3.排查结果要及时汇总、上报,并制定整改措施。

六、地质灾害治理1.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进行治理。

2.治理方案需经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3.治理工程由后勤保障处负责组织实施。

七、应急预案1.学校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预警信号、应急响应程序、人员疏散、救援措施等。

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八、宣传教育1.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模版(3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模版(3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确保防治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并充分考虑工程、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第四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防治为主、综合治理、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并明确责任人和职责。

第六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当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推动科技与实践相结合。

第七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员防灾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获取、分析和应用相关技术数据和信息。

第九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当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专家和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共享和交流。

第十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监督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提升防治水平。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委员会负责,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和修订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二)协调和指导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

(三)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研究工作。

(四)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五)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跟踪、分析和评估相关技术进展和应用情况。

(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专家和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

(七)定期总结经验和教训,推动防治工作的持续发展。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委员会由相关部门、专家和学者组成,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由主任提名,经审议通过后聘任。

第十三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委员会设立秘书处,承担日常工作和事务,由副主任兼任秘书长。

第三章技术管理流程第十四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流程包括技术规划、技术咨询、技术评估和技术监督等环节。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壳运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在工作中,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第七条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如下表所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病害防治工作,应当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责任分担。

第六条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自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第七条的民间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职责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其他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国土资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县级四至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国家鼓励第五条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控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

地灾防治应急管理规章制度

地灾防治应急管理规章制度

地灾防治应急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灾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地灾是指发生在地球表面或地下、由地球内部热量、引力、地壳构造等地球内部因素作用而造成的灾害事件。

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第三条本规章适用于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应急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预防和减灾措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章组织领导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明确机构设置,配备专业人员,加强调度指挥,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效率。

第六条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要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七条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要与有关单位建立紧密配合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和协同处置工作。

第八条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要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科研技术支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章应急预案第九条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要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程度编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和措施,确保应急救援工作能够迅速启动。

第十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包括以下内容:地质灾害的预警监测机制、应急响应措施、救援救援组织和指挥体系、协同配合机制等。

第十一条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要定期组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完整性,及时调整和完善,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第四章预警监测第十二条地质灾害预警监测体系要健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要加强监测设备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确保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踪迹。

第十三条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要建立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地质灾害警报,引导群众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安全。

第十四条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技术的创新,提高地质力学和地震学等学科的研究水平,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是指对于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范、减灾、救援和恢复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制度建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其质量和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效果和成效。

1.法律法规的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必须要得到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

建立完善、有序的法律体系,对防治工作进行有力的保障。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如《地质灾害防治法》、《地质灾害预警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政府在实践中还应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或行业性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将法律制度框架贯穿到整个防治过程中。

2.灾害预警体系建立地质灾害的预防、化解需要及时宣传信息、预警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提供机制,完善定时采集灾害信息的网络、设备等装备,及时获取、收集、预测灾害情况,开展科学灾情分析和评估,确保预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及早出现灾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灾后监测方案制定地质灾害灾后监测方案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方案前,必需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性质,研究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在对地域进行全面排查。

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情况、环境因素以及本地或者近地地质灾害的遭遇等因素,制定出精准的灾后监测方案,并能够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实现灾后监测的连续性,以便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快速做出相应的应对和处置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地质灾害防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计划,包括研究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各防治工作项目及其实施步骤、所需经费和时间、责任部门、配合部门以及防治工作的考核等内容,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计划。

要注重规划的全面性,紧贴灾害的发生情况,以及满足日益变化的防治要求,更新修订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根据要求逐步实施,确保整个防治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地质灾害管理制度范本

地质灾害管理制度范本

地质灾害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包括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报、应急和治理等环节。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规划、依法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责任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落实防治措施,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第六条国务院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监测监控、应急响应、综合治理和科学决策等制度。

第八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广先进技术和方法,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第三章地质灾害预防第九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调查、评价和监测,落实防治措施。

第十条地质灾害危险区应当按照规定设立警示标志,明确危险区域范围,告知危险程度和防范措施。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内容,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和建设布局,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危害。

第四章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第十二条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应当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实行分区监测、重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第十三条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应当定期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出防治建议。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地质灾害预报信息。

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发布。

地质灾害安全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设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三、预防措施1.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1)定期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排查,发现隐患及时上报。

(2)对排查出的隐患,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工程治理、生物治理、监测预警等措施。

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2)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群众做好防范措施。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1)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应急处置1. 地质灾害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救援工作。

2. 及时疏散受威胁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应对地质灾害。

五、宣传教育1.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

2. 定期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班,提高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六、监督检查1. 定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执行。

地灾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地灾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所需经费得到保障。

第四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及个人的防治责任。

二、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第五条设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七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

第八条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

三、地质灾害预防与避让第九条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管理,设立警示标志,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条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定期开展巡查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一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二条提高居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四、地质灾害治理与恢复第十三条地质灾害治理应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采取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应纳入年度计划,确保治理工程质量和进度。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治理验收制度,确保治理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五、地质灾害责任与追究第十六条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对未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七条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违法行为的查处,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六、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第十九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旨在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预防与避让、治理与恢复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和自然力量等因素导致的地质现象引发的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破坏力强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以提高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一、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管理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因此监测和预警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工作。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准确的预警。

1. 加强监测设备的建设和投入为了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投入,并通过购买、更新设备的方式不断提升监测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监测数据是进行地质灾害预警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并将其应用于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工作。

3.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警是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并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受影响地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1.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的组织和领导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机构来协调和推动工作。

各级政府和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和沟通。

2.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应用成熟的技术,并建立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确保治理和修复效果。

3. 加强地质灾害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安全防护工程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模版(三篇)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模版(三篇)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提高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国家、省、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要坚持科学技术发展为第一动力,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基本方针,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确保灾害防治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

第四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要贯彻“责任明确、科学规范、依法管理、综合治理、安全可行”的原则。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要倡导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第六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要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推广国内先进经验。

第二章技术管理职责第七条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负责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政策、标准和规范,组织技术攻关,指导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

第八条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落实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政策、标准和规范。

第九条市、县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执行省、市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政策、标准和规范。

第十条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负责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推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第三章技术管理措施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要建立科学的技术指导体系,包括技术政策、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要加强技术研究,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和应用。

建立健全技术攻关、技术集成、技术评价和技术示范等机制。

第十三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要加强技术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项目,要依法停止使用并进行整改。

第四章技术管理责任第十五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责任要明确。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汇编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汇编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汇编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以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一、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度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组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防治方案,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和预警预报等工作。

3、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各类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工程,在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

4、交通部门负责公路、铁路等交通沿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对交通工程的巡查和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障交通运输安全。

5、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水库、河道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和监测,做好防汛抗旱工作,防止因洪涝、干旱等灾害引发地质灾害。

6、气象部门负责提供气象信息,与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7、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工作。

二、地质灾害预防制度1、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估工作,查明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等情况,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年度防治方案,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4、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册、海报、讲座、演练等,向社会公众普及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特点、预防措施和应急避险方法等知识。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文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制定一套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以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为主题,探讨其内容和应用。

一、引言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是在防治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对各项技术措施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的一套制度。

它涵盖了地质调查、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等环节,并通过完善技术标准、规范作业流程、强化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整个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的内容1. 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它通过野外勘探、岩土力学试验、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获取地质信息,为灾害预警、灾害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调查应包括灾害潜势评估、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地质灾害影响预测等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

2. 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及时发现和报告灾害事故的关键环节。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建立监测网络,对山体变形、地下水位、地震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预警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监测预警工作应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处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防灾减灾防灾减灾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防灾减灾工作应围绕灾害类型和危险区域展开,采取适当的防治策略,如加固斜坡、梯田防护、建设避风林等。

防灾减灾工作应有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标准,将各种防治方法进行分类、评估和简化,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4. 应急处置面对突发的地质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是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

应急处置工作应建立应急预案和组织体系,明确各个应急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做好各类救援装备的储备和维护,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

应急处置工作应及早介入,对灾害进行迅速评估,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一、总则1.为确保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辖区内的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遵循科学、预防、综合治理的原则。

4.本制度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二、组织机构1.设立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乡镇居民代表等组成。

三、典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

2.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3.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定具体的防治措施。

4.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5.建立健全乡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指定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

6.加强对地质灾害影响区域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相关措施的有效执行。

7.加强地质灾害事故的调查和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宣传教育和培训1.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2.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防治技能。

3.加强对乡镇居民、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提供相关指导和建议。

五、经费保障1.保证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需的经费预算,并优先保障这一工作的资金需求。

2.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六、考核和奖惩1.建立健全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考核机制,对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评估。

2.对于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对于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履职不力、失职渎职以及违反工作纪律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七、附则1.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为三年。

2.本制度的解释权归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3.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办法。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5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5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做好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杜绝重大地质灾害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根据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办法》、《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安全监察实施细则》、《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规定》等有关要求,制定本体系。

第二条严格执行“有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防治地质灾害原则,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为目的,抓好技术指导监督和现场管理两大环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本公司川丰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落实责任,保证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正常进行,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三条由总工程师为领导,科和其它相关单位具体负责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工作。

二、基本任务第四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规程、规定、指令。

第五条加强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基础工作,做好矿井水情、地质灾害的观察、分析和预报,及时提供各种水文地质资料,满足矿井生产安全需要。

第六条抓好水患的排查与治理工作,进行月度、季度、年度水患排查,对排查出的水患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分责任定期落实。

第七条根据矿井年度生产接续情况,安排各类补勘工程和防治地质灾害工程计划。

第八条落实具体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任务的实施,监督检查各类防治地质灾害工程施工质量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岗位职责第九条矿长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总责。

第十条总工程师是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责任体系的具体领导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修改和实施防治地质灾害总体规划,审批防治地质灾害施工措施。

第十一条副矿长对分管的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责具体的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组织和落实。

第十二条安监科科长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安全监督检查责任。

第十三条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和分管副总经理做好防治地质灾害技术措施的审批和实施。

第十四条地质测量科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中水文地质分析、水情水患预测预报和探放水工程设计。

地质防治工作制度

地质防治工作制度

地质防治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者人类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列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体系,实行政府领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人和联系人,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七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应当设立地质灾害防治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负责本部门和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预防措施第八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开展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为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第九条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巡查、监测和预警,发现险情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第十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采取综合治理、重点治理和应急治理等措施,确保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得到有效治理。

四、治理责任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责任制度,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应当对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承担治理责任。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确定责任主体。

第十三条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应当依法承担地质灾害治理费用,确保地质灾害得到及时治理。

五、监督检查第十四条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应当及时纠正。

第十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落实。

地质灾害工作制度

地质灾害工作制度

地质灾害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第四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落实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防治水平。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和交流。

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第七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发展趋势、防治目标、防治措施等内容。

第九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每五年修订一次,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第十二条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协调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三条水利、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气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的单位、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义务,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地质灾害预防第十五条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提高地质灾害监测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心,以便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监测设备与技术
监测设备
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水准仪、经纬仪、遥感设备等,用于测量地表的变形、位移 、裂缝等变化情况。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专业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 性。
预警与预报
根据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预报,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 信息。
2023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 制度》
目录
• 制度总则 • 预防与监测 • 应急处置与救援 • 防治技术规范与标准 • 监督与考核 • 其他事项
01
制度总则
目的与意义
目的
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生 命财产的危害,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一步增强防治工作的质量和 效果。
其他事项
宣传教育与培训
宣传教育
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 知和防范意识。
培训
定期组织地质灾
资料收集
收集与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 监测等资料。
资料整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汇编,确保资料 完整有序。
适用范围
1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和 管理。
2
适用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
3
适用于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预警和防治 工作。
管理部门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的政策制定、指导和监督。
各级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本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本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前言1.1 引言地质灾害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制定和实施本管理制度,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水平,做到精细化管理与科学决策。

1.2 目的和应用范围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保障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过程中应遵循本管理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主要内容和要求2.1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依据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保决策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全面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包括预防、监测、预警、减灾和恢复等全过程和全要素,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性和效果性。

(3)可操作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具备可操作性,确保决策和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4)安全性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注重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2.2 技术管理体系(1)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机构应建立相应的技术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职责,制定技术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

(2)技术管理流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按照流程进行,包括规划与设计、施工与监理、评估与验收等环节,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完成。

(3)技术管理标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应按照标准进行,包括技术文件的编制、技术要求的制定和技术操作的规范等内容。

2.3 人员管理要求(1)专业素质要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技术能力,具备科学决策和技术操作的能力。

(2)培训与交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人员应加强培训与交流,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3)科研与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展科研与创新工作,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地灾防治工作制度

地灾防治工作制度

地灾防治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涵盖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恢复和重建等全过程。

第四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按照分区管理、分类指导、重点防治、整体推进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确保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先进技术,提高防治能力,增强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六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第七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九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应当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建立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人,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

三、预防与监测第十二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评估,明确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第十三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当包括地质灾害防治目标、防治措施、防治责任人和防治资金等。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定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和监测。

第十五条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应当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监测精度,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预警与应急第十六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制度,制定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标准,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第一节汛期值班制度
为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增强应急反应能力,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汛期地质灾害值班时间定为每年的5月1日至9月1日。

特殊情况下需要提前或推迟值班时间另行通知。

二、汛期值班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做好地质灾害日常预警、预防和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对辖区内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巡回检查;在出现突发性地质灾害时,迅速、准确、及时上报有关情况;与相关部门做好协调联系,为组织抢险救灾工作提供准确依据。

三、在汛期值班期间,值班领导和值班工作人员不得离区外出。

特殊情况必须外出的,须报经分管领导或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工作移交。

四、汛期值班期间,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必须保证手机、值班电话24小时处于良好的通讯状态,确保联系畅通。

五、值班人员在接到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报告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并将情况及时上报值班领导或主要领导。

隐瞒不报或拖延时间上报,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责任。

第二节灾情速报制度
一、地质灾害灾情速报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地质灾害涉及的范围,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已经米取的措施等。

二、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中,值班人员接到地质灾害灾情报告时,必须迅速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

三、汛期值班人员玩忽职守,对地质灾害灾情隐瞒不报或拖延时间上报,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责任。

第三节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
为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发生、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编制年
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特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的“汛前”是指每年5月1日前;本制度所称的
“汛前调查”,是指汛前进行的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类型、规模、危险程度、危害性等勘测调查活动。

二、排查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已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三、对已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应向基层了解情况,存在重大隐患的,赴现场调查核实,并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四、排查结束后,及时编制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并将报告主要内
容上报相关部门。

第四节汛中巡查制度
为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监督管理,强化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汛中”是指每年5月1日至9月1日;本制度所称“汛中巡查”是指对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巡回检查。

二、地质灾害汛中灾情险情巡查应做好书面记录。

三、地质灾害汛中巡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进行。

四、巡查中发现新增地质灾害隐患,应查明隐患规模和受威胁人
数、潜在经济损失、成因及发展趋势,提出防灾措施,填写《地质灾害隐患报告表》。

五、巡查内容:领导是否重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是否到
位;监测人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采取有效的监测方法;监测记录是否完整;监测人员是否掌握险情发生时组织群众转移的路线、避灾地点;防灾预案制定和落实情况、监测人员及预警信号、值班制度执行情况、交通通讯系统建设情况、隐患点发展趋势等。

六、巡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第五节汛后核查制度
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点变化情
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所称“汛后”是指每年9月1日后;本制度所称“汛后核查”是指对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全面复查、核查。

二、汛后要对各隐患点、危险点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研究发展趋势,指导下一年度防灾预案的制定。

每年汛期防灾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总结资料应归档。

三、针对本辖区内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提出监测、搬迁、治
理的建议,并通知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四、实地调查时,观察要仔细、描述或素描要客观,记录要清晰。

必要时要拍摄照片或视频存档备查。

五、核查结束后,及时编制地质灾害核查报告,并将报告主要内容上报相关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