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医理论内涵: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整体观念:是指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病理生理变化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等病机本质。
证候表现为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阶段本质的症候群。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然后再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治法。
阴阳:是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制中有化,化中有制,相辅相成,从而维持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神: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气:气是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化: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在人体则包括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产生和维持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让过程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传递信息的通路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气的运动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体现出来。
精:广义之精为人体一切有形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狭义之精专指男女生殖之精天癸:当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产生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的精微物质,称为“天癸”病因:即致病因素,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邪气或病邪。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
体质:是人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得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得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得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得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得称为痰,清稀得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得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得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得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得症候性质相反得药物以治疗疾病得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得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得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得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得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得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得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得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得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得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得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得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得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得作用下,过时而发病得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就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与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就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就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与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就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就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就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就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就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就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就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就是指风邪常兼她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就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就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绪论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体⾃⾝的整体性及⼈与⾃然、社会环境的统⼀性认识。
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最突出的特点之⼀。
包括⼈体本⾝、⼈与⾃然、⼈与社会的统⼀。
(戴润)2.证:⼀是证据,就是赖以诊断疾病的证据。
⼆是证型,是机体的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戴润)3.病:是指在⼀定病因和条件作⽤下,机体正邪相争,阴阳、⽓⾎津液、脏腑经络等发⽣病理变化的过程,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变化规律和症状体征。
(戴润)4.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病⼈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医⽣检查获得的客观表现)(戴润)5.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据),运⽤中医理论进⾏综合分析和提炼归纳,明确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戴润)6.同病异治:指同⼀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就不同,因⽽治法也就不⼀样。
(戴润)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也就可以采⽤同⼀种⽅法来治疗。
(戴润)8.司外揣内:司外揣内⼜称“从外知内”或“以表知⾥”,是通过观察、分析⼈体外部表现,以测知其体内⽣理病理变化的思维⽅法。
(戴润)9.援物⽐类:⼜称“取象⽐类”,是指运⽤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的相似或类同,从⽽认为两者在其它⽅⾯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的认知⽅法。
(戴润)10.揆度奇恒:⼜称“以常衡变”、“以常达变”,就是⽤⽐较的⽅法对事物进⾏鉴别,从⼀般与特殊的⽐较中,从异常与正常的⽐较中,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从⽽发现其规律。
(戴润)11.内景反观:它认为机体在某种特殊状态下(通常是⽓功功能态),⼈的⾃我感知能⼒可在⼀定的程度内,体察或感受机体⾃⾝的内在景观(通常指内部的功能状态),甚⾄能做出某些适当调控的⼀种特殊⽅法。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呀,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这里面有好多基础名词呢,今天就来给大伙唠唠。
咱先说这“阴阳”。
这阴阳啊,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互相平衡又互相制约。
你看这世界上,啥东西都有个对立面,有冷就有热,有高就有矮。
在人体里也一样,健康的时候呢,阴阳是平衡的。
要是哪一天阴阳失调了,那就像天平歪了,人就容易生病。
就好比一个屋子里,阳气太盛了,就热得像个蒸笼;阴气太盛了,又冷得像冰窖。
这时候啊,中医就得来调整这个阴阳,让它们重新达到平衡的状态。
你说神奇不神奇?再讲讲“五行”,这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可不是简单的五种东西,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一个大家族,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又互相影响着。
比如说,木能生火,就像钻木取火一样自然。
火呢,又能生土,火烧完了不就变成灰烬了嘛,这灰烬就属于土的一部分呀。
土又能生金,金藏在土里嘛。
金又能生水,金属一冷就会凝结水汽。
水又能生木,植物没有水可活不了。
这五行在人体里也对应着五脏呢,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要是哪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其他的脏器,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了,其他的也跟着受牵连。
“气血”也是中医里常说的名词。
气就像是一阵风,在身体里到处游走,推动着身体的各项机能。
血呢,就像是河流里的水,滋养着身体的各个部分。
你想啊,要是风停了,这河水就流不动了,要是河水干涸了,那河边的土地也会变得荒芜。
气血不足的时候,人就会没精神,脸色苍白,就像一朵失去水分的花,蔫蔫的。
而气血通畅的时候呢,人就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样娇艳。
还有“经络”这个概念。
经络就像身体里的高速公路,气血就在这些高速公路上运行。
要是高速公路堵了,气血过不去,那相应的地方就会生病。
比如说手阳明大肠经,要是这条经络不通畅了,可能就会有便秘或者脸上长痘的问题。
这经络可复杂了,纵横交错,把身体各个部位都连接起来,就像一张大网,任何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地方。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嘿!今天咱们来聊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这个超棒的话题呀!
中医,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这中医基础名词,就像是打开中医神秘大门的钥匙呢!
先说“阴阳”这个词,哎呀呀,它可太重要啦!简单说,阴阳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白天黑夜、热冷、动静等等。
是不是很神奇?阴阳平衡才能让咱们的身体保持健康呢!要是阴阳失调,那可就麻烦啦!
还有“气血”,哇!这也是关键的哟!气能推动血液运行,血又能载气。
气血不足的时候,人就容易没精神、脸色苍白。
你想想,气血充足的人,那得多有活力呀!
“经络”这个名词也很厉害呢!它就像身体里的高速公路,气血通过经络运行到各个部位。
要是经络堵塞了,哎呀呀,各种病痛就来啦!
“脏腑”呢,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比如说,心主血脉,肝主疏泄。
它们要是出了问题,那身体可就不好受啦!
“病因病机”,这也是不得不说的呀!像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导致生病。
了解了病因病机,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呀!
“辨证论治”更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呢!通过对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判断出病因、病位、病性,然后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可不是
随便乱来的,需要医生有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呀!
总之,这中医基础名词可真是丰富多彩,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呢!了解了它们,咱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医,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啦!哇,中医真是太神奇啦!。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中医基础理论是指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中医基础理论名词的解释: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之一,是阐明事物表里、内外、上下、前后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宇宙万事万物的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被运用到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2.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来描述宇宙和人体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的概念。
在中医中,五行理论被运用到解释人体机能、病理变化,以及调理、治疗等方面。
五行理论强调相生相克、相互协调的关系,用以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中对人体重要物质的总称。
气指的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指的是体内循环的液体,津液指的是人体的滋润物质。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观察气血津液的充盈程度和质量,来判断体质和病情。
4. 脏腑:脏腑是中医中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称呼。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不仅是解剖学的器官,还是一种具有功能、生理、病理特征的概念。
中医强调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并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系统的一种理论。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要的能量通道,络脉是次要的辅助通道。
经络理论强调通过调节经络来促进气血畅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部分名词,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中医基础理论非常广泛深奥,上面仅仅是对理论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以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抽象概括。
2、气:人体中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之一。
3、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5、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6、六淫: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7、痰饮: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8、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病理产物。
9、诊法: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诊,“又称四诊10、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者、多为热、忧心神之实证,。
11、郑声:神志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时段时续。
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重危征象。
12、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13、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邦之有定时的症状。
14、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15、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16、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法则。
17、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或反自觉发热的症状。
18、自汗:白天清醒状态,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
多见于气虚、阳虚证。
19、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成为盗汗,多见于阴虚证。
气阴两虚证,内热证。
一、阴阳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2、阴阳互根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二、说明人体的本来变化1、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热阳胜则寒2、阴阳偏衰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三、气的分类(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功能:1、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2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管窍的生理活动(二)宗气是由肺吸入的精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聚于胸中而成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2、贯心脉而行气血(三)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1. 中医学:中医学是传统的中华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中医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观念、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3. 中医诊断:中医学对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
4.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5. 中医药:中医学的药物学科,包括中医药的理论、药物的种类和功用等。
6. 中药材:中医药的原料药,即中药材植物的药用部分。
7. 主治医生:中医学中负责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生。
8. 经络学说: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
9. 脏腑学说:中医学中认为人体有五脏(肺、心、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每个脏腑有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10. 五行学说:中医学中基于对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的认识,将人体的器官、疾病、五脏六腑等与五行相对应,以使人体保持平衡。
11. 阴阳学说:中医学中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两种对立面,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12. 病邪:中医学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外来有害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13. 气血:中医学中认为人体的精微物质,气与血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
14. 经络: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负责经络中气血的运行。
15.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针刺入人体经络系统,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
16. 推拿: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17. 艾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热灸等方式,刺激皮肤,调节气血。
18. 方剂:中医药中的药方配方,按照定义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复方药方和方解药方等。
19. 脉诊: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其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术语解释: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治疗:对同一疾病和综合征的不同治疗。
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相同:如果疾病不同,但证候相同,则治疗方法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
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对立面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它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对立统一学说。
它是用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与制约、互根互用、同情心互积、消长、转化、自我和谐与平衡等。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储:指阴阳对立的一方包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中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阳可以转化为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
12.阴阳互动:指运动中阴阳相互感应、交叉的过程。
13.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度化:指五行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保持系统平衡与协调的关系。
18.五行胜复:五行中有一行为亢奋(即胜气),导致其无敌(即复气)受到报复性限制,从而使五行之间的恢复达到协调和平衡。
中医学基础重点名词解释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五行: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乘:相克太过,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五行相侮:即反向制约,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其顺序方向与相克方向相反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五脏:心肝脾肺肾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贮藏和排泄胆汁,参与精神情志活动胃:接受容纳和消化食物特点:主通降,以降为顺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吸收水分,排泄糟粕膀胱:贮尿排尿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奇恒之腑:主持感觉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思维活动气的作用:推动作用,温熙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中介作用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血的生成:水谷精微化血,肾精化血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津液的作用:濡润作用,血液的组成部分,运载作用(气)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液载气,津液化气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风邪:致病特点:易袭阳位,病位游移不定,发病急骤,变化无常,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寒邪:易伤阳气,表现寒象阻滞气血,多见疼痛寒性收引暑邪:暑性炎热上犯头目,扰及心神易于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湿邪:易伤阳气,湿性黏滞易袭阴位湿性重浊燥邪:热邪:疫气:泛指一类具有强烈感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特异性强,症状相似3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 直接伤及内脏2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3 情志波动,影响病情瘀血的形成因素气虚致瘀,气滞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阻滞气机,淤塞经脉,伤及脏腑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虚实的基本病机:实性病机主要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虚性病机主要是指正气不足,邪不太盛,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阳偏盛:阳胜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阴偏盛: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广义之神是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望神的要点:两目神情气色体态得神:又称有神,是精气充足,神气旺盛的表现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是五脏精气不足,轻度失神的表现失神: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正气大伤,或邪盛神昏的表现假神:是指久病或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在垂危阶段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一种现象神识异常:也称神乱,主要指癫狂痫的精神失常疾病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病色:色泽晦暗枯槁或显露,或独见一色而失红润善色:面色光明润泽恶色:面色枯槁晦暗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谵语:意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郑语: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名词解释阴阳三?名词解释1、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2、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三宝: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称之为人身三宝4、阴阳学说: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界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5、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6、阴阳互藏:只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7、阴阳消长:是阴阳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8、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9、阴阳转化:是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了一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条件是“极”和“重”10、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11、五行:是指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13、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4、五行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5、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16、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平衡。
17、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是事物之间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又称“倍克”18、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被它反向克制。
,又称“倍克”19、母病及子:指病邪从母脏传及子脏。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及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四大理论要素,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4、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5、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
6、论治:即讨论治疗,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7、病:即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邪正相争导致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完整的生命过程,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一个概念。
8、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
9、症:即症状与体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10、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个体体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11、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12、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3、阴阳交感:交感即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14、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中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亦称为”阴阳互寓“、”阴阳互合“。
15、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与斗争,制约即抑制、约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16、阴平阳秘:阴与阳在相互制约和消长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附答案)
1.整体观念:答案: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整体观,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酌整体,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统一性的思想。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2.百骸:答案:骸,泛指骨骼。
百骸,指全身骨骼。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3.九窍:答案:指头部七窍(眼二、鼻二、耳二、口)及前后二阴。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4.人气:答案:指人体的阳气。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45.证:答案: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46.辨证论治:答案: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57.同病异治:答案:指同一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8.异病同治:答案: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异法方宜:答案: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季节、气候、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区别。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9.阴阳:答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10.阴损及阳: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虚纳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211.阳损及阴: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阳气虚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212.阴阳互损:答案: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13.阴平阳秘:答案:即阴阳平秘。
平,饱满之意;秘。
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阶不外亢。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2。
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3. 证、病、症:(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
(3)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4.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
五行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6。
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7.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9. 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10.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1。
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
12。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
13。
体质: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14.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绪论(27个)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
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
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
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
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
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
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
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
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方法。
23)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24)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25)辨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病的重点是认识疾病的全过程的本质。
26)脱营: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叫做脱营。
词出《素问·疏五过论》27)失精:尝福后贫,五气留连,病从内生,叫做失精。
词出《素问·疏五过论》第一章哲学基础(43个)28)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9)形质: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基本状态,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成为“形质”。
30)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之三宝。
31)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届时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33)阴阳可分: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分可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之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
34)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对抗,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35)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6)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
37)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不仅是相互对立,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8)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因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39)阴阳交感:交,即接触交合;感,即感应想错。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运动的表现形式为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40)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41)阳胜则阴病:阳指阳邪,阴指阴液。
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胜时必然会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滋润不足、干燥的表现。
故说“阳胜则阴病”。
42)阴胜则阳病:阴指阴邪,阳指阳气。
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胜时必然会耗损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
故说“阴胜则阳病”。
43)阳盛则热:阳指阳邪。
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阳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
由于阳的特点是热,故谓“阳胜则热”。
44)阴盛则寒:阴指阴邪。
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
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
45)阳虚则寒:阳指阳气。
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
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寒象,此时产生虚寒证。
故谓“阳虚则寒”。
46)阴虚则热:阴指阴气、阴液。
人体之阴气有制约阳热的功能。
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此时产生虚热证。
故谓“阴虚则热”。
47)阴阳离决:即阴阳的关系分离决裂。
指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另一方耗损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保持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此即谓“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表示死亡的机理。
48)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9)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50)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具有树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51)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52)土爰(yuán)稼穑(sè):“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53)金曰从革:“从革”,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4)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向下、滋润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55)五行相生:五行之间相互滋生、促进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生。
56)五行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
5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58)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59)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60)五行相侮:指无形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他克制,又称反侮。
61)母病及子:指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子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
62)子病及母:指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母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63)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徐铮。
母能生子,通过补母而实其子。
64)实则泻其子: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是通过泻其子而虚其母。
65)培土生金法:即健脾补肺法。
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
66)益火补土法:即温肾健脾法。
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67)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法。
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68)抑木扶土法:即疏肝健脾法。
是以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方法。
69)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南)滋肾水(北),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证。
70)培土制水法:是指通过温运脾阳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运之证。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20个)71)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72)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73)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是人体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74)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且聚于胸中之气。
称为“宗气”,又称“大气”。
75)营气:指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荣气”。
76)卫气:指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77)血:指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78)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9)气: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肉眼看不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80)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最精专的细微物质。
81)血府:即指血脉,是血脉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82)气主煦(xù)之:指气的温煦作用,主要是指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
即是说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83)血主濡之:指血液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血主濡之”。
84)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同为液态样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故称“津血同源”。
85)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
86)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失调”。
87)气滞: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称为“气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