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选四家医案及其读法例

合集下载

柳选四家医案(精校)

柳选四家医案(精校)

评选静香楼医案两卷此案为尤在泾先生所著。

先生名怡,字在泾,自号饲鹤山人,江苏长洲县人。

邃于医学,于仲景书尤能钻研故训,独标心得。

时吴下以医名者,如叶氏桂、徐氏大椿、王氏子接,均煊耀一时。

先生与之联镖接轸,辉映后先,于医道中可谓能树一帜者。

所著有伤寒论贯珠集、金匮心典、医学读书记,均刊行。

惟此案未经授梓,其附刻于读书记后者,仅有三十余条,非全本也。

此本为吾邑吴氏所钞藏,咸丰兵燹后,诒于詹文桥张氏斋头见之,假归钞录。

复就其中选精粹者,得十之五,评录如左。

分上下两卷。

窃念近时医学荒废,其简陋剽袭,毫无心得者,无论已。

间有钻研古籍,不知通变者,动辄以仲景为家法,而咎今人不能用古方,目为庸陋。

其实古方今病,往往枘凿不相入,执而用之,偾事者多矣。

及读先生此案,而不觉憬然有悟也。

先生博极群籍,尤服膺仲景之书,所著伤寒论金匮两注,上溯仲景心传,独抒己见。

读其书者,无不知先生之于仲景,不啻升其堂而入其室已。

乃观此案,论病则切理餍心,源流俱沏,绝不泛引古书,用药则随证化裁,活泼泼地,从不蹈袭成方。

可见食古期乎能化,裁制贵乎因时。

彼徒执古书者,不且与王安石之周官,房琯之车战,其弊适相当哉。

是故读他人之案,有不用古方者,或犹疑其服古未深,未能得力于仲景也。

若先生则读书不可谓不多,用功不可谓不切,其沉酣于仲景之书,尤不可谓其不深,乃其论病之平易近情也如是,立方之妥帖易施也如是。

是则此案不第为治病之良规,并可为读古之心法已。

用书之以谛后之读此案者。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二月下旬江阴后学柳宝诒识。

评选静香楼医案上卷长洲尤怡在泾著1.内伤杂病门阴亏于下,阳浮于上。

服八味丸不效者,以附子走窜不能收纳耳。

宜加减法。

桂都气丸诒按:议论精细,可为用药者开一悟境。

邓评:附子既已不合,则桂亦恐碍浮阳,何不参介类以潜之。

肝阳盛,肝阴虚,吸引及肾,肾亦伤矣。

益肝体,损肝用,滋养肾阴,俾水木相荣,病当自愈。

生地白芍小蓟赤芍当归血余丹皮阿胶甘草茅根诒按:此必因肝火而见血者,故方药如此,邓评:论病明透。

《柳选四家医案》学习方法举要

《柳选四家医案》学习方法举要
血等40大类,每类疾病下附数则医案进行点评。通 过这种同病异治的研究方法,便于掌握各类疾病的 辨治规律和诊疗特征。
病机,有方药,但缺少治法,症状描述亦显单薄。柳
氏案后为之评按。4 r29:“此想系左半有汗,右半无汗
之证。细绎案语,是防其将患偏痱之意。”话虽简 短,但对理解本案很有帮助。《素问・刺禁论》云: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由于肝主血而肺主气,故 尔,中医有“左血右气”之说法。从本案方药来看, 处以《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在平补气阴的同 时,少佐泻肝之品,可知血分有余而气分不足,阴血 有余而阴津不足,从而柳氏得出“左半有汗,右半无
umes
apeutic
noted and remarked.It is fhe veIy excellent work,integrafing medical theo口y,theI.apeutic princjples,ther— methods and thoughts of dif玷I℃ntiation.In order to better study and apply Liu Xuan Si Jia Yi An,the authors had summarized the leaming methods of this book in the paper.
云。4_7:“真阳以。肾为宅,以阴为妃。肾虚阴衰,则阳
学精神;同时,也反映出柳氏在方药运用方面的娴
熟与老道。 除上述几种评按情况之外,柳氏还经常一语道 破案中之玄机,为后学理解和运用医案中的理法方
无偶而荡矣。由是上炎则头耳口鼻为病,下走则膀
胱二阴受伤。自春及秋,屡用滋养清利之剂。欲以
养阴而适以伤阳,不能治下而反以戕中。《内经》所 谓‘热病未已,寒病复起’者是也。鄙意拟以肾气 丸,直走少阴,据其窟宅而招之,同声相应,同气相

《医案》四则

《医案》四则

《医案》四则[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通过所选医案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医案是我国医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医案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应很好地学习继承。

3.了解古代医案的体例及内容。

[教授方法]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生僻字衽癸浃亘愠桴簧苕闾隧二、繁体字儀憊覺務參劇豈斂遲攝慮複濕滅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朋游譁()然议之。

3、芍药等补剂十余贴()。

4、遂不复致辨()。

5、受误之害甚钜()。

四、重点词语1、(天)甫(明)2、凡(一再行)3、滞下4、袵席5、(及)荐6、阙(其中)7、浃(旬)8、亘(昼夜)9、泠然 10、顾(投) 11、(补)完 12、霍然 13、敛袵 14、噬脐 15、咎(以轻用) 16、初(不言) 17、责(效) 18、(自)讼(曰)19、如鼓应桴 20、(为)厉 21、系铃解铃 22、速(之) 23、簧鼓 24、(甚)钜 25、帏薄 26、小水 27、解维 28、土物 29、比比 30、以邻为壑 31、令(侄女) 32、汛愆 33、(不)宣 34、豁(痰) 35、(奚)白五、指出语法现象1、乃以袵席以荐阙其中。

2、时朱彦修氏客城中。

3、但日服而病日增。

六、今译:1、时朱彦修氏客城中,以友生之好,日过视予,饮予药,但日服而病日增。

2、子南晨诣,愠形于色,咎以轻用河车,而盛称此友先识,初不言曾服凉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3、医者不知发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而无尾闾之泄,犹以邻为壑耳。

如久服疏利之药,则正气日消;水留日久,则火土渐灭。

然后以此法行之,无济于事矣。

4、此痰气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气,勿投血药,经自流通。

七、阅读張子心弱冠病瘵其證咳嗽下午熱從兩足心起漸至頭面夜半乃退面色青形羸氣促交睫即梦遺奄奄一息孫診其脈左寸短弱右關略弦餘皆洪大因許可治病者曰醫皆謂火起九泉者死大肉盡削者死咳嗽加汗者死脈不为汗衰者死況當夏令肺金將絕先生獨言可治何也孫曰證雖危色聲脈三者皆有生意兩顴不赤心火未焚也聲音不啞肺金未痿也耳輪不焦腎水未涸也據面青者憂疑不決左寸短者心神不足關略弦者謀爲不遂必因志願高而不稱其心謀爲而不遂其欲殆心病非腎病也經曰色脈相得者生故許可治病者恍然曰是矣予因星士決上科必售予仍落第而同窗者中故怏怏至此今亦忘其病源矣乃爲定方以人參棗仁龙骨为君丹參石斛貝母麥冬五味子爲臣山梔香附爲佐二十貼而病起丸方則人參麥冬五味熟地枸杞龜板茯苓蜜丸服三月而精神健肌肉充矣(姚若琴、徐衡之《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孙东宿医案·痨瘵》)要求:1、给上文标点2、注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3、简答孙一奎医师何以诊断张子心属心病而非肾病。

谁与评说

谁与评说

谁与评说——《柳选四家医案》阅读原文周期:周刊本期更新:2013-9-7 9:13:24费振钟作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年初,我在家乡兴化“国医馆”遇本地老中医王少华先生。

王先生八十五岁,世医出身,祖父为淮扬医派赵海仙的师侄,论起来王先生也是名门嫡传。

王先生虽届高龄,每周仍坐诊两次,并且按现行中医教学制度,每年指导中医学博士研究生一名。

当日下午,在国医馆原赵海仙诊室,与王先生有一席谈。

我问王先生,作为兴化中医院首席中医,对诊病时使用西医仪器检测有什么想法。

王先生说,他并非要用,但如或不用仪器检测,中医治疗成果得不到承认。

有时候,你明明治好了某种疑难疾病,可是人们会问,有什么根据,说你治好就是这个病?王先生的意思主要指中医治疗方法,若不能提供检测数据,则无论多么好的中医方法,无论疗效多么显著,没有“真凭实据”用来进行医学评估,学术上就得不到认可。

王先生的矛盾和苦衷自然不难理解。

中医学原应有自己的评价系统,但这个系统在精确化的医学科学技术面前黯然失色,中医学在今天,面临不断晋升的医学“科技”,越来越失去自身的言说能力,以至今天每一个中医院医师都会面临王先生的共同困境。

这个困境,我称为中国医学的学术“失语”。

中医学术必要以西医之学术来评说,本身却难置一辞,这种尴尬是医学的现代性造成的,此种情形,势难逆转。

然而,反过来也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于中国医学自证方式的重新关注,让人不快的并非西医之学对于中医之学的遮蔽,而是我们以对于中医学自我评价方法的遗忘。

所以,我想以《柳选四家医案》为例,重新做一点恢复自信的讨论。

《柳选四家医案》,为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吴门医学四位名家医案合编。

这四家是尤在泾《静香楼医案》、曹仁伯《继志堂医案》、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张大曦《爱庐医案》。

他们的医学活动,在清代雍、乾、嘉、道之间的江南,所做的医学记录,亦是该地区的疾病治疗情况。

但这些记录保存并不完整,在出版前,选编人多方搜集,从各种流传的抄本中选择整理,大体上能够反映当日记录者的医学面目。

医案六则

医案六则

远:差错很大。
息:脉息。
辟:闭阻。 宛:通‚郁‛,郁 结。
爲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爲陽石 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 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 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 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 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 ‘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 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 辟矣,而宛氣愈深。診法曰:‘二 陰應外、一陽接內者,不可以剛 藥。’剛藥入則動陽,陰病益衰, 陽病益著,邪氣流行,爲重困於俞, 返回主页 忿發
返回主页
返回
建中汤:即小建中汤(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 有建中补脾,调和气血之功。 加当归、黄芪成 ‚当归补血汤‛ ,有补气 生血之功效。
返回主页
返回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 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曾任 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 重用士族,大建佛寺,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公元 547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后二年景引兵渡 江,攻破都城,他饥饿而死。长于文学,精乐律, 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 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并善书法。
注重介绍临证心得经验古代医案医案六则翻译医古文医案六则医古文翻译医案六则医案六则原文医案六则重点句子翻译医案六则医案六则重点句子金水六君煎医案柴松岩医案10则吴南京医案一则医案六则译文医古文医案六则翻译论语六则论语六则原文论语六则翻译论语六则阅读答案论语六则教案医案六则案六则六则则?返回主页医家传记医家论著医话方书本草历代医案其他文史著作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现存最早的医案专集
返回主页
自负:自恃。
委顿:疲乏困顿。 曩:先前。 室:妻子。
負清暑良劑。孟秋痢大作,初三晝 夜下百許次,紅白相雜,絕無渣滓, 腹脹悶,絞痛不可言。或謂宜下以 大黃,先生弗顧也,竟用參、术、 薑、桂漸愈。猶白積不止,服感應 丸而痊。後少嘗蟹螯,復瀉下委頓, 仍服八味湯及補劑中重加薑、桂而 愈。夫一身歷一歲間耳,黃連苦茗, 曩不輟口,而今病以純熱瘥。向非 先生,或投大黃涼藥下之,不知竟 作何狀。又病室孕時,喘逆不眠, 用逍遙散立安,又患便

柳选四家医案(精校)

柳选四家医案(精校)

评选静香楼医案两卷此案为尤在泾先生所著。

先生名怡,字在泾,自号饲鹤山人,江苏长洲县人。

邃于医学,于仲景书尤能钻研故训,独标心得。

时吴下以医名者,如叶氏桂、徐氏大椿、王氏子接,均煊耀一时。

先生与之联镖接轸,辉映后先,于医道中可谓能树一帜者。

所著有伤寒论贯珠集、金匮心典、医学读书记,均刊行。

惟此案未经授梓,其附刻于读书记后者,仅有三十余条,非全本也。

此本为吾邑吴氏所钞藏,咸丰兵燹后,诒于詹文桥张氏斋头见之,假归钞录。

复就其中选精粹者,得十之五,评录如左。

分上下两卷。

窃念近时医学荒废,其简陋剽袭,毫无心得者,无论已。

间有钻研古籍,不知通变者,动辄以仲景为家法,而咎今人不能用古方,目为庸陋。

其实古方今病,往往枘凿不相入,执而用之,偾事者多矣。

及读先生此案,而不觉憬然有悟也。

先生博极群籍,尤服膺仲景之书,所著伤寒论金匮两注,上溯仲景心传,独抒己见。

读其书者,无不知先生之于仲景,不啻升其堂而入其室已。

乃观此案,论病则切理餍心,源流俱沏,绝不泛引古书,用药则随证化裁,活泼泼地,从不蹈袭成方。

可见食古期乎能化,裁制贵乎因时。

彼徒执古书者,不且与王安石之周官,房琯之车战,其弊适相当哉。

是故读他人之案,有不用古方者,或犹疑其服古未深,未能得力于仲景也。

若先生则读书不可谓不多,用功不可谓不切,其沉酣于仲景之书,尤不可谓其不深,乃其论病之平易近情也如是,立方之妥帖易施也如是。

是则此案不第为治病之良规,并可为读古之心法已。

用书之以谛后之读此案者。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二月下旬江阴后学柳宝诒识。

评选静香楼医案上卷长洲尤怡在泾著内伤杂病门阴亏于下,阳浮于上。

服八味丸不效者,以附子走窜不能收纳耳。

宜加减法。

桂都气丸诒按:议论精细,可为用药者开一悟境。

邓评:附子既已不合,则桂亦恐碍浮阳,何不参介类以潜之。

肝阳盛,肝阴虚,吸引及肾,肾亦伤矣。

益肝体,损肝用,滋养肾阴,俾水木相荣,病当自愈。

生地白芍小蓟赤芍当归血余丹皮阿胶甘草茅根诒按:此必因肝火而见血者,故方药如此,邓评:论病明透。

评选静香楼医案!

评选静香楼医案!

评选静香楼医案!(尤在泾,中国清代医学家。

名怡,字在京,号拙吾,号词鹤山人。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尤在泾少年时家境贫寒,曾以卖字画为生。

后随马俶学医,深得赏识,并协助参订沈朗仲《病机汇论》。

尤在泾早年已开始行医,但声名未著,至晚年诊治技术成熟,治病多奇中,医名大振。

尤在泾性情沉静,淡于名利。

结识了不少文人学士,在行医之暇,以读书种花养鹤等为消遣。

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和《静香楼医案》等,前3种对后世影响较大。

)阴亏于下,阳浮于上。

服八味丸不效者,以附子走窜不能收纳耳。

宜加减法。

桂都气丸。

《评选静香楼医案上卷内伤杂病门》【临床心悟】这是柳选医案中尤在泾之《静香楼医案》的第一则医案。

整则医案共三十三个字。

柳宝诒评注其说:“议论精当。

”所谓阴阳上下,有“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之说。

尤在泾本人可能很赞同这一观点。

因为在他其他的医案中总可以看到“下吸肾阴”的说法。

盖天阳当降,今不降反升;地阴当升,今却不能上升,尤氏说是因为“亏乏”的缘故。

三阴三阳合而为阴阳,一般来说,三阳的状态是一种开放的状态,三阴的状态是一种收敛的或保守的状态。

所以《内经》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从尤氏的病机描述来看,病人的情况大概为:表现于上部不适的如低热,干咳,或者咽痛,头痛等,也可能有牙龈肿痛,出血等表现;表现于下部不适的症状如排尿不适、腰以下冰凉感,也许还有遗精,早泄等情况。

应当符合典型的上热下寒症状表现。

不过在医案中的确没有说明。

治疗的方剂开始选用了八味丸,即张仲景的“肾气丸”。

尤在泾认为附子过于“走窜”,所以服用此药后可能症状在下有一定的缓解,在上又增加了病痛,也许是出现了眩晕之类,认为是附子的缘故。

按《神农本草经》关于附子的说明:“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近代刘力红和李阳波先生认为附子辛热。

辛热和辛温一字之差,但是“方”已经大异。

历代医书评按(中医学读书推荐,心得分享)

历代医书评按(中医学读书推荐,心得分享)

历代医书评按(中医学读书推荐,心得分享)十星:《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五本书无需多言。

《诸病源候论》初学者茫然无从,不知读书当自何起,不学无术之辈,往往一辈子坐堂,也不过为耳食计,一无可取。

想要在中医学中不迷茫,临床时有定见,那么最佳的初学书就是此书。

此书有三妙。

第一妙,此书为无方之书中最重要的六本之一,是除却中医三坟及伤寒金匮外最为重要的书。

第二妙在于内容,详解病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重在诊病,喻嘉言所谓议病式是也,若不能心中犀照在临证之前,又如何成竹在胸于坐堂之后?第三妙在于文字,中医三坟个个古风深邃,今人不习句读,不善小学,诸子百家,均所未读,如何能入素问灵枢之门径,而此书文采颇佳,文义贯通,读之必喜。

读此书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本极其关键的医书,初读就当精心,详细思考所以然,日日摩挲两个月方可。

之后再读内难伤寒及各家,至于临证之时,此书仍为案头必备。

九星:《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论》《温热经纬》《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难经》《内科摘要》《女科撮要》《外科发挥》《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论》《温热经纬》自仲景《伤寒论》以来,中医学一直在进步发展,重要的人物如过江之鲫,如王冰、许叔微、双四大家、薛立斋等,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温病,其重要性不亚于开辟鸿蒙,引中医后学登堂入室,窥得大道。

自南朝名医徐之才提出十剂后,轻可去实多被指代为麻黄、葛根之属,而不知桑叶、杏仁、贝母、枇杷叶、北沙参、天花粉之功勋,此虽极浅易学,而当今不知不信者尤重,自喻嘉言首倡后,经叶天士发展,虽有谢映庐邯郸学步,程杏轩一窍不通,仍至王孟英而臻大成,其所谓治病有极轻清,极平淡法,苟能悟之,取效甚捷是也。

温病学和温补一样,并非是中医的一个学派,而是中医学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柳选四家医案》阐微(一)

《柳选四家医案》阐微(一)

六君子汤合治中汤,加熟地、益智仁、粳米。 诒按:脾喜温升,宜香燥;胃喜清降,宜柔润。脾阳 健,则能运;胃阴充,则能纳。几脾胃同治者,用药须识 此意。愚意去熟地加石斛,似与胃虚者更宜”(《继志堂 医案・内伤杂病门》)。 柳氏以为胃虚者宜去熟地黄,即习俗所谓熟地黄碍 胃,况本案兼有脾虚失运.加益智仁,可能大便间有溏 泄。地黄太润,于脾虚亦彳i宜,此柳氏观念。而曹氏则于 纳差、便泄俱不避地黄,殊耐人寻味。其实地黄健胃说, 晋唐已发其先端,如《肘后备急方》:“腹中虚冷,不能饮 食,食辄不消,赢瘦,四肢虺弱,百疾因此而生方。曲i 斤,生地黄十斤。”《千金要方》:“地黄散:主益气,调中 补绝,令人嗜食除热方,”用单味生地黄。其他类方不少, 都藉地黄健胃嗜食。明代《景岳全书》更直截指出:“地 黄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得土气之最厚者也。其色黄,土 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得土之气而日非太阴阳明 之药,吾弗信也。”把地黄』'‘泛地用作补脾健胃。可证尤 氏本案脾胃两虚之用熟地黄,渊源有自。薜枕景岳.似无 疑义,对临床调治中虚病证,可以启迪思路,开拓视野, 供今日临床参考。
《素问・调经论》:“帝日: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日:有所 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
本书的内容,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 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 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则,尤、曹、王、张四人都是学贯
古今、独树一帜的江南一代名医,其医案的共性特点是 医理与临床的密切相结合,辨证思维精湛灵动,治方贴
复习思考题:
(1)本书酋案中所称“阴t”、“附子走窜”如何理解? (2)脾胃虚亏是否可用熟地黄?
万方数据
切允当,往往药味不多,而动中肯綮,与寻常见症漫投、
广络原野者不可同日语,且案语洗练,文笔隽永,是垂世 医案中之姣姣者.这是它百年以来盛名不衰、津津乐道 于医者之口的原因所在。这当然也与柳宝诒选案的刻 意求精、非美勿采分不开的,且柳氏的按语也明快晓畅, 对我们理解先贤原案的奥义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是颇 有裨益的。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1. 医案一:“揭阳李氏骨瘤案”原文:有揭阳李氏,年六十余,困于骨瘤,大小如葱茎,悬挂于髋部,沉甚不可动,时作疼痛,牵引腰背,须臾不绝,益甚于前。

巨痛难当,疾曾求医,病难图治,牵引腰背,常卧不安,未能劳动。

吾往探病,背上有三个拳头的大小的硬块,有疫气之状,波涛似漫,旦夕侏儒点点,疼痛难忍,昼夜无寐。

案几数日,吾思此病乃肾所生,未敢轻用温补之品,从以清热凉血、疏利通络为始。

方曰:黄柏七两,芍药四两,丹皮三两,蒲公英三两,龙胆草一两,连翘二两,青皮二两,大青叶三本,葵花蜜五钱,生地五两。

用法:以上药切细,以清酒六升浸,三日后取药渣,静置十分钟,将药渣倒掉,取药液煮至一升即可。

李氏服药两剂后,瘤上渐松,痛既减,三旬愈。

吾至揭阳,李氏挽留,方驾离去。

译文:有一位姓李的老人,年龄超过六十岁,受困于一个骨瘤,大小如葱茎,悬挂在髋部,沉重,不可动弹,时常引起疼痛,拉伸腰背,情况越来越糟。

他遭受巨大的痛苦,曾寻求医治,但病情无法治愈。

他的腰背经常受到牵引,无法四肢活动,需要卧床休息。

我前去检查病情,背上有大小如三个拳头的硬块,似乎有传染疾病的特征,情况严峻,疼痛无法忍受,白天黑夜无法入睡。

经过一段时间检查,我认为这种病是由肾脏产生的,不敢轻易用温补之品,从清热凉血、疏利通络入手。

方剂如下:黄柏七两,芍药四两,丹皮三两,蒲公英三两,龙胆草一两,连翘二两,青皮二两,大青叶三本,葵花蜜五钱,生地五两。

用法如下:以上药品切割细碎,然后用清酒六升浸泡三天。

三天后,取出药籽,静置十分钟,倒掉药渣,取药液煮到一升即可。

李氏服用两剂该方剂后,瘤体逐渐变松,疼痛减轻,经过三十天康复。

我去到揭阳,李氏挽留我,但我仍然要离开。

2. 医案二:“朱门武氏中风案”原文:天顺六年(公元1647年)春,潮州五都府人,朱门武氏中风为病,口齿不清、半身不遂。

举家亦急,因患以求医。

余闻之,往省而问之,讯其病史,为半身瘫痪,口齿故善言少语。

柳宝诒治温特色钩玄

柳宝诒治温特色钩玄
效 。
关 键 词 外 感 热病 中 医药 5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9 X( 0 0 0 — 0 4 0 6 2 3 7 2 1 )4 0 1 - 3
荆芥 . 明显 地增 强疏卫 驱邪 的力 柳 宝诒 (8 2 1 0 )字谷孙 , 14 ~ 9 1 . 号冠 群 , 晚清 著名 以辛温解 表 之豆豉 、 温病 学家 .柳 氏以其对伏 气温 病 的精 深研究 著 称于 量 。 所谓 疏里 泄邪 .即柳 氏特别 注重 行气 活血 药的 世. 在新 感温病 方 面也有 很深 的造诣 。现 以《 柳宝 诒 医案 》 中治 疗外 感 热病 的 方药 为依 据 . 合 《 热逢 使 用 . 结 温 以疏通 表里气 机 . 打开驱 邪外 出之通路 。在 风 春 暑 柳 源 》《 、柳选 四家 医案 》 《 宝诒 医论医话 》 中的有关 温 、 温 、 温及 湿温 的治疗 中 . 氏均使 用 了一 定 、柳 统计 如表 l 内容 , 探讨 柳 氏治 疗外感 热病 的特 色 , 以为临床 提供 比例 的理气 活血药 物
豆豉 、 玄参 方为典型 方剂 , 总结 m “ 、 、 ” 清 透 养 j法 并 诊 : 泄热 减 , 咳逆 未 平 。舌 苔 白厚 , 灰 。肺 胃 汗 但 中 蕴 乃能得 松 。鲜 沙参 、 用 之特 点 . 而我 们 的研 究 发 现 . 于 使 用 “ ” 之 浊邪 , 结 未化 当肃 肺 疏浊 。 善 疏 邪 法 .则 是贯 穿柳 氏治疗新 感温病 和伏 气温病 的 突 出 特点。
宝 诒 治 温 特 色 : 用 “ ’ 之 法 治 疗 外 感 温 热 病 ; 用 “ ’ 之 法 治 疗 湿 热 类 温 病 ; 用 “ ” 的 方 法 治 疗 春 温 善 疏 ’ 邪 善 透 ’ 邪 运 托 邪

柳少逸:小柴胡汤

柳少逸:小柴胡汤

柳少逸: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药仅7味,但药简而力专,配伍则刚柔相济,寓意尤深。

足见仲景洞悉药理、谙达药性,其于辨证论治、选药组方,则法度严谨,决非率意而为。

且精练朴实,功效直截,尤为我们今天立法组方之规矩准绳。

小柴胡汤原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上)1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药物组成小柴胡汤去人参,加青皮10g。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方见陈修园《时方歌括》,主治“疟病初起”。

“初起无汗者,宜加麻黄二钱;多汗者,宜加白芍、桂枝各二钱;寒多者,宜加桂枝、干姜各二钱;热多者,宜加贝母、知母各二钱;口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二钱五分。

”疟疾是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故柴胡证具。

用“治疟病初起”,系指患者尚健,正气不虚,初感疟邪,故去人参。

青皮可疗“疟疾及食滞不消而致的胸闷胀痛”之症。

本方疗“疟病初起”,除往来寒热证外,必见胸胁证。

故本方具和解达邪、疏肝消痞之功。

疟疾虽有正疟、温疟、瘅疟、牡疟、瘴疟之分,但临床加减俱可应用之,不失为治疟的一首好方。

临床我们常采用此方,治疗气滞胃痛及乳房胀痛等病,效果甚佳。

故本方不仅是治疟良方,且尚是治疗气滞诸症之效方。

2小柴胡加大黄汤药物组成小柴胡汤加大黄。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证治摘要》云:“《袖珍小儿方》以治疗急惊风有热者。

”急惊风有热者之由多端,或为外感时邪,循经传里,郁极化火,引动肝木,内风蠢动,火助风威,而见惊风之状;或因乳食不节,郁结肠胃,积从内生,气机不畅,气有余便是火,火能生痰、生风,故亦可酿成本证。

刘赤选医案(四)

刘赤选医案(四)

刘赤选医案(四)七、葶苈下水丸加减治愈悬饮一例邹某,男,40岁。

初诊∶1970年12月10日。

主诉及病史∶自诉病起数月,左胸部痞闷不舒,右胁前后亦疼痛,头亦微痛、微晕,呕吐不纳食,水液入口即吐出。

X线胸透见右胸积液,液平面在第2肋间。

诊断为右胸积液。

每周须抽胸内积液1次,呕叶才止,方能进饮食。

若不抽积液,呕吐又复发。

乃停服西药,改用中医诊治。

诊查∶其脉弦细而滑,舌与苔的形色如常。

辨证、治法∶此属悬饮。

拟用葶苈下水丸加减。

处方∶葶苈子9g黑丑牛9g川椒目9g(去皮)桑白皮15g肉桂心0.9g(煸服)甘遂0.9g(研末冲服)水煎,用药汁煽肉桂,候稍温送服甘遂末0.9g。

共配3剂。

服1剂后如无叶泻可继续服用;如有吐泻待停止后再继续服用(若吐泻不止,,可用冷水浸十手指,即能止其吐泻)。

如服药后不吐不泻,病难即除,可啜热粥助其吐泻。

吐泻不止者,可进冷粥止之,亦可服苓桂术甘汤(桂枝15g,茯苓24g,白术15g,炙甘草9g,煎服)。

服葶苈下水丸1剂后,即吐出水饮,胸积液平面降至第5肋间,能进饮食,胃纳好转,惟胁肋之痛未止。

停药10天,再服第2剂,又泻出积水,积液平面降至第7肋间,胁痛减半,惟形神疲倦,头晕比前略甚,予苓桂术甘汤3剂。

药后头晕减轻,精神好转。

再过10天,又服葶苈下水力丸之第3剂,随即吐泻并作,急用冷水浸十手指,叶泻渐止,右胸积液亦基本消失。

再予琴柱术甘汤3剂,头晕及其他症状均好转,精神恢复,体重增加,调养1个月,病无复发,痊愈出院。

【按语】患者之水饮积结于右侧胸胁,且觉疼痛,符合《金匮要略·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之论述。

故本例诊为"悬饮"。

该书且指出;"病悬饮者,十束汤主之。

"但因该方攻下峻猛,病者得病已久,恐不能胜任,故选《外台秘要》之葶苈下水丸治之较为合适。

方中葶苈子、桑白皮泻肺以行高原之水;黑丑牛、川椒目逐水消饮;甘遂专于逐水,对胸腹之水疗效最速,《药性本草》谓本品"能泻十二种水疾,去痰水";肉桂通经活血、化气利水,引导水饮从膀胱气化而出。

中医异病同治—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

中医异病同治—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

中医异病同治—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柳少逸,名岸,以字行。

山东栖霞东林人。

为已故名老中医柳吉忱主任中医师爱子,栖霞名医牟永昌、中国数术学大师陈维辉之高足。

幼承庭训,长有师承,家学渊源。

鳖甲煎丸是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今天学习柳少逸老先生对于鳖甲煎丸的临床应用。

1.鳖甲煎丸药物组成鳖甲6g,乌扇1.5g,黄芩1.5g,柴胡3g,鼠妇1.5g,干姜1.5g,大黄1.5g,芍药2.5g,桂枝1.5g,葶苈子0.5g,石韦1.5g,厚朴1.5g,牡丹2.5g,瞿麦1g,紫葳1.5g,半夏0.5g,人参0.5g,□虫2.5g,阿胶1.5g,蜂窝2g,赤硝6g,蜣螂3g,桃仁1g。

为末,取煅灶下灰50g,清酒300mL,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2.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书中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金匮要略心典》曰:“天气十五日一更,人之气亦十五一更,气更则邪当解也。

否则三十日天人之气再更,而邪自不能留矣。

设更不愈,其邪必假血依痰,结为癥瘕,僻处胁下,将成负固不服之势,故宜急治。

鳖甲煎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金匮要略论注》曰:“药用鳖甲煎者,鳖甲入肝,除邪养正,合煅灶灰所浸酒去瘕,故以为君。

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为三阳主药,故以为臣。

但甘草嫌其柔缓而减药力,枳实破气而直下,故去之。

外加干姜、阿胶,助人参、白芍养正为佐。

瘕必假血依痰,故以四虫、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

凡积必由气结,气利而积消,故以乌扇、葶苈子利肺气。

合石韦、瞿麦消气热而化气散结。

血因邪聚而热,故以牡丹、紫葳而去其血中伏火、膈中实热,为使。

”由此可见,鳖甲煎丸具扶正祛邪、软坚消痰、理气活血之用。

《柳洲医话》译注

《柳洲医话》译注

《柳洲医话》译注《柳洲医话》译注清·钱塘魏之琇玉璜著海昌王士雄孟英辑杏林老朽译注1. 医话:中医的随笔记录。

内容记载读书体会﹑临症心得﹑学术评论﹑见闻掌故等。

清陆以湉撰有《冷庐医话》,王士雄撰有《潜斋医话》。

2. 魏之琇(1722-1772年),清代医家。

字玉璜,号柳州,浙江杭州人。

世医出身,幼因贫于质肆帮活,夜则灯下苦读,先后达二十年,竟通医术,并以医济世,颇有医名。

以明?江瓘之《名医类案》尚有未备,遂予以补充,著《续名医类案》。

另有《柳州医话》等,均行于世。

3. 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又号半痴山人,晚号梦隐,浙江海宁人,后迁居杭州,生活于清代嘉靖至光绪年间,约公元1808~1890年。

其曾祖父王学权以医名,曾著《重庆堂随笔》,以后其家世代为医。

孟英十四岁时父病不起,致使家境贫困,因此立志继承先人遗业,学习医学。

先后用时十年,博览群书,致使学业大进。

再加之其一生中经历多次温热、霍乱、疫疬流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对温病的认识均十分深刻,颇有体会,成为享有盛名的温热学派著名医家之一。

著有《温热经纬》、《王氏医案》、《霍乱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潜斋医话》等。

[一]伤寒邪结阳明,发为狂热,犹是宿食,宜吐之。

非若燥粪便硬,可下而愈也。

注:1. 伤寒:伤寒或说伤寒病,原先出自中医学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而在现代西医学传入东方后,其中细菌学有种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疾病,亦称为伤寒病。

中西医学对伤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2. 邪:中医指引起人生病的因素:风邪|温邪|寒邪。

3.阳明: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阳明是其中之一。

4. 狂热:这里是指因疾病因素导致的患者表现出盲目热衷的、过度的、不合情理的热情的情绪缺陷。

柳州医话良方

柳州医话良方

柳洲医话良方清·魏之琇著清·王士雄辑柳洲医话序魏柳洲先生辑《续名医类案》六十卷,脱稿未久,先生寻逝,幸已邀录四库馆书,不致散佚,《提要》病其编次潦草,盖未经删定之故也。

雄不才,僭删芜复,而卷帙犹繁,未能付梓,爰先录其所附按语为《柳洲医话》,以示一斑云。

咸丰元年冬十一月后学王士雄书于潜斋柳洲医话良方钱塘魏之琇玉横著后学王士雄孟英辑后学徐然石亚枝校伤寒邪结阳明,发为狂热,犹是宿食,宜吐之,非若燥粪便鞕,可下而愈也。

雄按:凡下之不通而死者,多此类也。

伤寒邪热甚,则正馁,不可误认为虚。

雄按:缪仲淳治姚平之案可证。

伤寒初愈,脏腑犹多热毒,时师不察,骤投参、芪、术、附温补,其遗患可胜言哉!雄按:《寓意草》伤寒善后法,学者最宜详玩。

凡诊病,浅见者反若深虑,多令病家无所适从。

雄按:此评仲淳治虞吉卿案,或疑其虚而用桂、附也。

今则此辈尤多,误人愈广,不知疗病,但欲补虚,举国若狂,谁为唤醒?龚子才治伤寒谵渴无汗,用大梨一枚,生姜一小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汤煮熟服,制方甚佳,愈于甘露,且免地黄之腻。

雄按:余以梨汁为天生甘露饮,而昔贤已先得我心。

若有汗者,生姜宜避。

伤寒发散过投,气微欲绝,虽有实证,亦宜独参猛进,贫者以重剂杞、地,少入干姜。

雄按:热炽而气液欲脱者,干姜亦忌,宜易甘草。

实邪宜下,人便稀识,可为浩叹。

雄按:学识浅者,皆为立斋、景岳诸书所囿也。

伤寒狂躁,脉至洪大无伦,按之如丝者,以全料六味减苓、泽,加麦冬、杞子,用大砂罐浓煎与之,必数杯而后酣寝汗出以愈。

古时此法未闻,惟仗人参之力取效,本阴竭之证,乃峻补其阳,使生阴而愈,故用参每多至数斤,设在今时,非猗顿之家不可为矣。

雄按:阴竭之证,今时尤多,人参之价,近日更昂,惟西洋人参性凉生液,最为可用,而时师辄以桂、附、干姜治阴虚狂躁,益非魏君所能逆料矣。

内真寒而外假热,诸家尝论之矣。

至内真热而外假寒,论及者罕矣。

景岳治王生阴虚伤寒燥渴,用凉水是矣,而又杂与桂、附各数两,治法未能无疵,至舌苔成壳脱落,恐桂、附使之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溪草堂医案》之剂型、服法 剂型
擅长以煎、丸、散相搭配,善于变通 : 稚龄病童性畏服药者,巧思化裁制用药枣(咳 喘门案1); 暑病变汤为蒸露(暑病门案6)
用水
长流水-如内伤杂病门案2、脘腹痛门案6 泉水-如痿痹门案2、伏气门案4 伏龙肝汤代水-如失血门案1 小麦煎汤代水-如咳喘门案14 黄蚕茧煎汤代水-如消证门案2 陈粳米煎汤代水-如伏气门案1 赤小豆煎汤代水-如黄疸门案3 益母草同陈酒代水-如妇人门案14
分析
外感门
病情: 得食则吐,月余,形神疲乏--宛如膈证 口苦、寒热往来,汗? 人生病 左关脉数 右关细软 其人--明而动,晦而休,务农无怠 病机:邪郁少阳,胃气冲逆 治则:疏解少阳,平胃降逆,佐以辛通
方药:小柴胡法
诒按:治病不难,难在探取病情, 能得真谛
再诊:前方嘱服两剂,据述服后,壮热大汗, 湿透衣被,即思纳。因其效验,连服一剂。今 已吃饭,唯力不充耳。诊其脉,左关已软,右 脉尚细。续与和中。 党参三钱 归身一钱 续断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炙甘草三分 前胡三分 煨木香 为什么会壮热、大汗? 脉象表明什么?
读法例
选择版本:中国中医药 、上海中医学院、 华夏(名著集成、评注)等 1、通读:通读全书。抓各家医案特点。 2、选读:选择一家或二三家;或选病证 3、精读:选重点医案,重点分析 4、反复读:多读几遍 5、对比读:将几家医案同样病证进行对比 5、笔记、归纳、总结、心得 6、别忘了读“序”、“评”! 注:最好有一定中医基础,最好有一定临床。
6、肝风与痰饮相搏,内壅脏腑,外闭窍隧,以 致不寐不饥,肢体麻痹。迄今经年,脉弱色悴, 不攻则病不除,攻之则正益虚,最为棘手。 钩藤 菖蒲 刺蒺藜 远志 竹茹 郁金 胆 星 天竺黄 另指迷茯苓丸临卧服。
7、肝阳因劳而化风,脾阴因滞而生痰,风痰相搏, 上攻旁溢,是以昏运体痛等证见也,兹口腻不食, 右关微滑,当先和养胃气,蠲除痰饮,俟胃健能 食,然后培养阴气,未为晚也。 半夏 秫米 麦冬 橘红 茯苓
分析: 1、联系《金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痰饮责之多脏,本门中即涉及肺、脾、胃、肝、 肾等脏腑。 病在肺,病相对轻浅,治以清肺化饮为主-案1 病在肾,饮邪上冲,射肺-温阳化饮降逆-案2、5 病在肾,阳虚饮停射肺-补肾助阳-案3、4 病在肝肾,肝阳化风动痰-化痰平肝-案6 病在肝脾肾,湿滞-先和养胃气-案7 病是复杂的,非几“型”所能概括,关键就在 “辨”! 3、痰沬 4、冲逆
3、王泰林《环溪草堂医案》
王泰林(1798—1862年),字旭高,晚号 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医家。王氏 自幼颖悟,少业儒,弱冠时于经、史、子、集 颇能贯通。先习外科,后通内科,有治肝三十 法等。 《环溪草堂医案》分上、中、下三卷,35门, 载案255则。 --无不光坚响切,无模糊影响之谈。
5、久遗下虚,秋冬咳甚,气冲于夜,上逆不 能安卧,形寒足冷,显然水泛而为痰沫,当 从内饮门治,若用肺药则谬矣。 桂枝 茯苓 五味 炙草 白芍 干姜
2、饮邪射肺为咳。 半夏 杏仁 干姜 北五味 桂枝
白芍
炙草
茯苓
桂苓五味甘草汤 (金匮) 阴寒盛而阳外浮,故治疗以苓桂通阳利水,桂枝可以平冲, 五味温敛泻散之阳。本方温阳蠲饮,平冲降逆。
《静香楼医案· 痰饮门》(共7案)
1、肺饮。 紫苑 半夏 杏仁
桑皮
白前
饮在肺
2、饮邪射肺为咳。 半夏 杏仁 干姜 北五味 白芍 炙草 茯苓 桂枝
注意“射”字, 与案5对看
3、秋冬咳嗽,春暖自安,是肾气收纳失司,阳 不潜藏,致水液变化痰沬,随气射肺,扰喉喘 咳,不能卧息,入夜更重,清晨稍安,盖痰饮 乃水寒阴浊之邪,夜为阴时,阳不用事,故重 也。仲景云:饮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饮 门,“短气倚息”一条,分外饮治脾、内饮治 肾,二脏阴阳含蓄,自然潜藏固摄,当以肾气 丸方,减牛膝、肉桂,加骨脂以敛精气,若以 他药发越阳气,恐有暴厥之虑矣。
服药法
燕窝汤送下-如内伤杂病门案17 大生地、百合煎汤调服-如内风门案2 盐汤下-如痰饮门案5、肿胀门案1 橘红汤下-如神志门案5、瘕癖门案1 米饮汤下-如虚损门案5 陈皮生姜汤送下-如呕哕门案13 人参汤下-如伏气门案1 薄荷汤下-如伏气门案3 姜汤下-如肿胀门案5 砂仁、车前子泡汤下-如肿胀门案13 用枣汤下-便血门案1 饮酒下或砂仁汤下-如外疡门案7 ……
特点
选案重点突出-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儿 选案精审严密-诸案理、法、方、药较为完备 编排统一有序-统一分为40门,各家均按此排列
评议中肯切实-客观评述,简明中肯,切实不浮
一 良 导 师
《留香馆医话》:“《柳选四家医案》 为最合时宜之名,枸方案皆当时原本, 不加雕琢,置之案头,亦一良导师也。”
四家医案简介
1、尤怡《静香楼医案》
尤怡(约1679—1749年),字在泾,号拙吾, 晚号饲鹤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清代著名 医家。著《伤寒贯珠集》 、《金匮要略心典》、 《医学读书记》等。 《静香楼医案》分上、下2卷,共32门,载案207 则。--治病之良规,读古之心法。
2、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继志堂医案》
曹存心(1767—1834年),字仁伯,号乐山, 江苏常熟人。清代医家。幼承家学,后从薛性天 习医,遍览师藏医籍,积十余年,尽得师传。悬 壶苏州,处方遣药,一丝不苟,所治多效,誉为 叶天士、薛生白后第一人。“德被吴中,名驰海 外” 。 《继志堂医案》分上、下2卷,共23门,载案 153则。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继志堂医案· 泄泻门》(3案)
1、飧泄不由乎胃滞,即系乎阳弱,此乃兼而有之,脉 迟嗳腐脘痛。 附子理中汤合二陈汤 加川朴 吴萸 防风
2、下痢转泻,肾病传脾,脾因虚而受邪,温化为宜。 理中汤合四苓散 加陈皮 防风 伏龙肝
诒按:由利转泻,或有因湿邪未净者,方中用四苓、伏龙 肝,即此意否。
诒按:嗳腐脘痛,食滞颇重,拟去二陈,加神曲、砂仁、菔子。
一 定 要 学 会 总 结 !
《爱庐医案》
得食则呕,已延月余,形神疲乏,宛如膈证, 听其言、观其人,唯知明而动、晦而休,务农无怠 者流。诊左关脉数,右关细软,舌白口苦,寒热往 来,汗之有无,病者不知。盖少阳见证,原有呕恶, 揆其病情,是任其呕逆,以致反胃厌谷,胃气日逆, 似乎噎膈,实由邪蕴于少阳一经,胃被邪克,气不 通达,据是脉证,宜先泄少阳之邪为要,拟小柴胡 法,佐以辛通。 柴胡七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制厚朴七分 苏 叶七分 苏子一钱 炒川椒二分 橘皮一钱 青皮 一钱 淡姜渣五分后入
3、发热之余,腹痛便溏,表邪下陷也。 小柴胡汤 加白芍 木香 茯苓 泽泻
诒按:此时邪下陷之证。
厚土敛火案(2案)
1、《静香楼医案· 内伤杂病门》: 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升齿衄,古人所 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也。此当 温补中气,俾土厚则火自敛。 四君子汤 加益智仁 干姜
2、《环溪草堂医案· 虚损门》 左寸关搏指,心肝之阳亢;右脉小紧,脾胃之虚 寒,是以腹中常痛,而大便不实也。病延四月, 身虽微热,是属虚阳外越,近增口舌碎痛,亦属 虚火上炎,津液消灼,劳损何疑。今商治法,当 以温中为主,稍佐清上,俾土厚火敛,金旺则水 生。古人有是论,幸勿为世俗拘也。 党参 于术 茯苓 甘草 炮姜 五味子 麦冬 灯心
肾气丸减牛膝、肉桂,加补骨脂。
为何减牛膝、肉桂?
4、往昔壮年,久寓闽粤,南方阳气易泄,中 年以来,内聚痰饮,交冬背冷喘嗽,必吐痰 沬,胸脘始爽,年逾六旬,恶寒喜暧,阳分 之虚,亦所应尔。不宜搜逐攻劫,当养少阴 肾脏,仿前辈水液化痰阻气以致喘嗽之例。 肾气丸减牛膝、肉桂,加北五味、沉香。
沉香:诸木皆浮,沉香独沉,能下气坠痰。气香入脾, 能理气调中。味辛,微温,能暧精助阳,行气而不伤 气,温中而不助火
《柳选四家医案》 及其读法例
中 医 文 献 研 究 所 刘更生
《柳选四家医案》概况
柳--柳宝诒
书 名 解
选--选、编、评
江南名医
四家--尤 怡(在泾)《静香楼医案》
曹存心(仁伯)《继志堂医案》 王泰林(旭高)《环溪草堂医案》 张大爔(仲华)《爱庐医案》
医案--医生诊疗实录
柳 宝 诒
柳宝诒(1842-1901年),字 谷孙,号冠群,澄江(今江苏江 阴)人。清末医家。为人和厚, 学识宏博,医名尤著。除编选 《柳选四家医案》外,还撰《温 热逢源》三卷、《素问说意》一 卷、《惜余医话》四卷等书。弟 子盈百,多有医名。
制丸
橘叶汤泛丸-如内伤杂病门案6 藿香陈皮汤泛丸-如内伤杂病门案9 后药为末泛前药为衣-如神志门案4, 枇杷叶煎汤与竹沥、姜汁相和泛丸-如咳喘门案13 河车煮烂与药捣和为丸-如虚损门案5 大枣肉煮烂为丸-如黄瘅门案4 神曲糊丸-如脘腹痛门案7、瘕癖门案1、便血门案1 韭汁、葱头汁、丝瓜络浓汁泛丸-如疝气门案2 醋打和为丸-如瘕癖门案8 用建莲粉、神曲煮糊捣丸者-如遗精门案2 怀山药粉煮糊为丸-如小便门案3 猪胆汁泛丸-如便血门案3 ……
• 读医案就是拟临证 • 读医案就是练思维 • 读医案就是默跟师 • 读医案就是多积累 • 读医案就是学经验 • 读医案就是大融会
谢谢各位!
4、张大燨与《爱庐医案》
张大燨(一作大曦),字仲华,号爱庐。 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家。嘉庆、道光年间以医 术驰名于江浙等地。 《爱庐医案》原为两卷,约一百余案, 咸丰年间刻于苏州,后因兵燹,几于失传, 幸柳宝诒得见该书抄本,收入《柳选四家 医案》而得以保存。现所存18门,24案。 --思路深细,用法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