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吸附与效储氢材料
氢气TPD原理及应用
氢气TPD原理及应用氢气TPD(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是一种表征材料表面吸附和脱附过程的表征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外部加热将吸附在材料表面的氢气脱附,并通过质谱仪等手段检测脱附出的氢气信号强度,从而揭示材料表面的吸附性质和表面状态。
氢气TPD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表征方法,在催化材料研究、氢能源存储和利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氢气TPD的原理比较简单,它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吸附、加热和检测。
首先,样品表面吸附氢气,可以是通过氢气的吸附吸附/解离反应方式实现的。
然后,样品加热,在一定的温度变化范围内,会有不同强度和形式的吸附氢气脱附,通常是通过加热样品表面来提高脱附的速率。
最后,通过质谱仪等手段检测脱附出的氢气,可以得到各种脱附峰的强度和位置,从而了解吸附态氢气的分布和脱附动力学过程。
氢气TPD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各种催化材料的表面吸附性质。
通过不同温度下的TPD曲线,可以得到吸附态氢气的脱附峰,从而获得氢气在不同位置的吸附能量和吸附位点等信息。
这对于催化材料的研发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寻找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时,可以通过TPD方法来研究吸附态氢气的分布和脱附动力学参数,从而了解反应过程中氢气的吸附-解离-脱附过程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并指导催化剂的设计和改进。
另外,氢气TPD也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表面结构和表面状态。
通过TPD曲线的分析,可以了解材料表面吸附位点的情况、表面缺陷的存在以及表面吸附和脱附过程的活化能等信息。
这对于理解材料的表面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材料科学和电化学领域中,通过TPD方法可以研究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氧化性能,评估催化剂的表面缺陷和杂质对其电催化性能的影响,从而指导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
此外,氢气TPD还可以用于研究氢能源的储存和利用。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储存介质,但其高压和低温的储存条件限制了其应用的广泛性。
通过TPD方法,可以研究吸附态氢气的脱附动力学过程,了解吸附态氢气的储存和释放性能,从而指导氢能源的存储和利用技术的发展。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储氢合金是一种能够吸收和释放氢气的材料,它在储氢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是指其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将氢气吸附或吸收到其晶格中,从而实现氢气的储存和释放。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涉及到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来实现。
物理吸附是指氢气分子在储氢合金表面吸附,形成氢气分子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氢气分子与储氢合金表面之间存在范德华力吸引作用,使得氢气分子被吸附到储氢合金表面上。
这种物理吸附的储氢方式具有吸附速度快、吸附温度低的特点,但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氢气分子容易脱附,释放出来。
其次,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还可以通过化学吸附来实现。
化学吸附是指氢气分子在储氢合金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被吸附到储氢合金晶格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氢气分子与储氢合金表面发生化学键的形成,使得氢气分子被牢固地储存在储氢合金内部。
这种化学吸附的储氢方式具有吸附稳定、储氢密度高的特点,但是吸附速度相对较慢。
此外,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还可以通过固溶吸氢来实现。
固溶吸氢是指氢气分子在储氢合金内部与晶格中的金属原子形成固溶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氢气分子与储氢合金内部的金属原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固溶体,使得氢气分子被储存在储氢合金内部。
这种固溶吸氢的储氢方式具有储氢密度高、吸附稳定的特点,但是吸附速度相对较慢。
综上所述,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涉及到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固溶吸氢等多种储氢方式。
不同的储氢方式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储氢合金材料和储氢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为氢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储氢解决方案。
氢气在金属合金中的吸附及储氢性能研究
氢气在金属合金中的吸附及储氢性能研究概述氢气作为无污染的燃料,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其在储氢技术中的应用更是备受瞩目。
金属合金是一种常见的氢气储存材料,其中氢气的吸附性能是影响其储氢性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氢气在金属合金中的吸附及其储氢性能,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氢气在金属合金中的吸附氢气在金属合金中的吸附是一种物理吸附过程,其吸附量与温度、压力、合金成分等因素有关。
氢气在合金中的吸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吸附在合金表面或晶界处,另一种是漂移扩散到合金内部。
研究表明,不同金属合金对氢气的吸附能力差异很大。
例如,钛基合金、镁基合金和锆基合金对氢气的吸附能力较高,而铜基合金和镍基合金则吸附能力较低。
这是因为合金成分和晶格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吸附能力的差异。
除了合金成分外,温度和压力对吸附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氢气在低温下吸附量较大,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逐渐减小。
而在较高的压力下,氢气的吸附量增加。
但是,在一定压力下,吸附饱和度会出现,即氢气已经无法吸附在合金上了。
储氢性能研究金属合金作为一种储氢材料,需要具备较高的储氢容量和释放速率,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因此,储氢性能的研究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金属合金的储氢性能研究中,一般采用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测定主要是通过光谱分析、气相色谱等仪器手段来研究吸附态氢气和释放态氢气的特性。
而理论计算则是通过计算模拟,预测不同合金结构对氢气的吸附和解吸过程。
研究表明,金属合金的储氢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例如,合金成分、晶格结构、温度、压力等因素都会对储氢容量和释放速率产生影响。
此外,合金的热稳定性也是影响其储氢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热稳定性有助于提高其循环储氢和释放的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氢气在金属合金中的吸附是影响其储氢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对合金成分、温度、压力等因素的研究,可以提高合金的储氢容量和释放速率,进一步推动氢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储氢材料的贮氢原理及应用
储氢材料的贮氢原理及应用1. 前言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储氢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
储氢材料作为储氢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贮氢原理以及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储氢材料的贮氢原理,并探讨其在能源存储、氢能源应用等方面的应用。
2. 储氢材料的贮氢原理储氢材料是指能够在相对较低压力下吸纳氢气并在适当条件下释放氢气的材料。
其贮氢原理主要有以下两种:2.1 吸附贮氢吸附贮氢是一种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将氢气储存在材料中的方法。
储氢材料通过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适当的孔隙结构,使氢气分子在作用力的驱使下被吸附在其表面或孔隙中。
常见的吸附贮氢材料包括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等。
吸附贮氢具有储氢容量大、吸附-解吸过程迅速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充放氢速率较慢、操作条件要求较高等问题。
2.2 吸氢合金贮氢吸氢合金贮氢是一种通过金属与氢气的化学反应实现贮氢的方法。
一些金属和合金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能够与氢气发生吸氢反应,形成吸氢合金。
典型的吸氢合金包括钛镍合金、镁铝合金等。
吸氢合金贮氢具有充放氢速度快、充氢压力较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吸氢热效应大、吸氢合金稳定性差等问题。
3. 储氢材料的应用储氢材料不仅在能源存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还在氢能源应用、氢燃料电池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储氢材料的一些主要应用:3.1 能源存储储氢材料可以作为一种高容量、高效率的能源储存手段,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气储存起来。
在能源需求高峰期或不稳定的能源供应情况下,释放储存在储氢材料中的氢气,为能源供应提供支持。
这种能源存储方式可以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2 氢能源应用储氢材料可以提供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用于各种氢能源应用。
例如,将储存在储氢材料中的氢气用于燃料电池发电,实现清洁能源的利用。
此外,氢气还可用于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机械等领域,替代传统石油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
储氢合金是一种可以吸收和释放氢气的材料,它在储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是指其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将氢气吸附或嵌入到其晶格结构中,并在需要时释放氢气。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主要包括吸附储氢和金属氢化物储氢两种方式。
首先,吸附储氢是指储氢合金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将氢气吸附到其表面或孔隙中。
在吸附储氢过程中,氢气分子通过物理吸附力与储氢合金表面相互作用,形成氢气分子层,从而实现氢气的储存。
吸附储氢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储氢方式,其特点是吸附速度快、反应温度低、操作简单,但吸附量相对较小,储氢密度低。
其次,金属氢化物储氢是指储氢合金通过化学反应将氢气嵌入到其晶格结构中
形成金属氢化物。
金属氢化物储氢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储氢方式,其特点是储氢量大、储氢密度高,但储氢和释放氢气的反应速度较慢,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金属氢化物储氢是目前储氢合金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其在储氢汽车、储能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是储氢技术发展的关键,其性能和储氢效率直接影响着储
氢合金的应用性能和经济性。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合金设计、晶体结构调控、催化剂掺杂等手段不断优化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提高其储氢量、储氢速度和循环稳定性,为储氢合金的应用拓展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总的来说,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是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综合作用,其通过吸
附储氢和金属氢化物储氢两种方式实现氢气的储存和释放。
随着储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储氢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储氢材料将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氢气在氢储存材料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研究
氢气在氢储存材料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研究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传统的化石燃料不仅资源有限,而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速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当前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之举。
氢气作为一种环保、高效、可再生的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要实现氢气能源的应用,就需要有一种高效、安全、经济的氢气储存方式。
目前,氢气储存技术中,使用氢储存材料是一种常见的储氢方案。
然而,氢气在储存时的吸附和解吸行为仍然是研究的难点之一。
氢储存材料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氢气分子在储存材料表面产生几何效应和范德华力的作用后吸附在表面上,其吸附能是可逆的;化学吸附是指氢气分子与储存材料中的活性位点发生化学键的形成,吸附能比物理吸附大很多,但解吸时条件较复杂,难以完全实现氢气的解吸。
因此,物理吸附储氢具有储氢能力高、解吸方便、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近年来成为研究重点。
物理吸附储氢需要寻找能够与氢气分子相互作用的氢储存材料。
目前,常见的储氢材料有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碳纳米管、金属氢化物等。
其中,碳基材料的储氢性能较为突出,比如活性炭在室温下即可储存大量的氢气,可成为氢气储存的一种有效手段。
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表面积、开放孔隙结构和大量活性位点的碳材料。
其表面由大量的杂原子如氧、氮、硫等修饰,这些杂原子带有孤对电子,可以参与与氢气分子相互作用。
活性炭的储氢能力与其孔径分布、表面化学性质和摩尔质量等因素有关。
理论模拟研究表明,孔径在0.7~1.1 nm之间、表面含氧官能团占比为20%~40%的活性炭对氢气的吸附性能更好。
实验结果也表明,将活性炭加热至200~300℃可提高其表面化学性质,从而增强其储氢能力。
此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也是一种有潜力的氢储存材料。
MOFs由中心金属离子与有机基团配位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具有高孔容、大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化学性质等特点。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
储氢合金(Hydrogen Storage Alloys)是指一类能够将氢气吸附、储存和释放的合金材料,通常由过渡金属和其他元素组成。
这些合金的储氢原理基于氢气与合金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主要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机制。
物理吸附是指氢气分子与储氢合金表面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使氢气被吸附在合金表面上。
这种吸附方式不涉及化学反应,只是通过氢气分子与合金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吸附和释放。
物理吸附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但吸附量较小,储氢能力有限。
化学吸附是指氢气与储氢合金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的方式来储存氢气。
在合金内部,氢气分子与过渡金属之间发生化学键形成金属氢化物。
这种化学吸附方式具有较高的储氢量和储氢能力,可以实现高密度储氢,但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来实现吸附和释放。
除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外,储氢合金还可以通过氢解和再合成的过程来储存和释放氢气。
氢解是指将金属氢化物加热至一定温度,使金属氢化物分解为金属和氢气。
再合成则是将金属和氢气重新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循环使用储氢合金,但对温度和压力有一定的要求。
总的来说,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是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氢气分子,将其储存在合金内部或表面,以实现氢气的吸附、储存和
释放。
不同的储氢合金拥有不同的储氢能力和工作条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储氢方式。
贮氢材料的储氢原理及应用
贮氢材料的储氢原理及应用1. 储氢原理•贮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收和储存氢气的材料。
•储氢原理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方式实现。
1.1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指氢气通过静电作用力吸附在贮氢材料的表面。
•贮氢材料通常具有高表面积和微孔结构,增加氢气吸附的表面积和储存容量。
•常见的物理吸附储氢材料有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等。
1.2 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指氢气与贮氢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此类贮氢材料能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吸附氢气并释放出来。
•常见的化学吸附储氢材料有金属氢化物、金属储氢合金等。
2. 贮氢材料的应用•贮氢材料的储氢能力决定了其在氢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
2.1 氢能源储存与运输•氢能源储存与运输是贮氢材料最常见的应用领域之一。
•贮氢材料能够将氢气储存并便于运输,实现氢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在氢燃料电池车辆中,贮氢材料用于储存和释放氢气,提供动力供给。
2.2 金属加氢材料•金属加氢材料是一种通过吸氢反应将氢气储存在金属中的贮氢材料。
•这种材料通常用于氢气存储和氢气传递领域。
•可通过加氢反应将金属储氢材料中的氢气释放出来,用于氢气供应。
2.3 高纯度氢气产生•贮氢材料还可应用于高纯度氢气的产生。
•通过氢气吸附在贮氢材料上,可以避免杂质进入,从而获得高纯度的氢气。
2.4 氢气传感器•贮氢材料在氢气传感器中起到吸附和释放氢气的作用。
•通过测量贮氢材料的吸附和释放效果,可以判断空气中氢气的浓度。
总结贮氢材料作为一种能够吸附和储存氢气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方式,贮氢材料可以实现氢气的储存和释放。
在氢能源储存与运输、金属加氢材料、高纯度氢气产生和氢气传感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氢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贮氢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氢能源的发展。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一)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一)储氢材料的储氢什么是储氢材料?储氢材料是指能够吸附和储存氢气的物质。
在氢能源领域,储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氢能源的生产、储存和使用等方面。
因此,寻找高效、可靠的储氢材料是氢能源发展的重要课题。
储氢原理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主要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方式。
1.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指氢气分子通过范德华力与储氢材料表面相互作用,从而被吸附在表面上。
物理吸附的储氢过程是可逆的,氢气的吸附和释放不会引起材料结构的变化。
物理吸附储氢的储氢材料主要有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大孔径和高比表面积,能够提供足够的吸附表面,从而实现高效的氢气吸附。
2. 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指氢气分子与储氢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并以化学键的形式储存氢气。
化学吸附的储氢过程是不可逆的,释放储存的氢气需要提供外部能量切断化学键。
化学吸附储氢的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和金属-非金属复合物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储氢能力强,但释放氢气的能量要求较高。
储氢材料的分类根据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和特性,可以将储氢材料分为以下几类:•物理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
•化学吸附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金属-非金属复合物等。
•合金材料:指含有氢储存元素的金属合金,如镁合金等。
•新型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储氢材料的应用储氢材料广泛应用于氢能源领域的储氢系统、氢燃料电池、氢气贮存等方面。
储氢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将直接影响储氢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更高效、稳定的储氢材料,并通过改变材料结构、控制反应条件等方法来提高储氢性能。
储氢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氢能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储氢材料作为氢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氢能源的生产、储存和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是常见的储氢原理,不同的储氢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储氢材料的性能将不断提高,为氢能源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储氢材料简介范文
储氢材料简介范文引言: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寻找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储存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
然而,氢气的储存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
寻找一种合适的储氢材料是实现氢能利用的关键之一、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储氢材料,并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分析。
一、金属储氢材料金属储氢材料是最传统的一种储氢材料。
常见的金属储氢材料包括钛合金、镁合金、锆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储氢容量高、反应速率快等特点。
但是,金属储氢材料存在工艺复杂、储氢温度较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二、吸附材料吸附材料是一种将氢气物理吸附在材料表面的方法。
常见的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多孔有机聚合物等。
这些材料具有表面积大、容易制备等特点,但是吸附材料的储氢容量和吸附/释放速率较低,对性能的要求较高。
三、化学储氢材料化学储氢材料是将氢气以化学形式储存在材料中,并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储氢和释放氢的过程。
常见的化学储氢材料包括氢化物、金属氢化物、有机液体等。
这些材料具有储氢容量高、储氢密度大等优点,但是存在反应速率慢、反应温度高等问题,对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提出了挑战。
四、固态氢储存体系固态氢储存体系是一种结合了吸附和化学储氢方法的新型储氢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金属氢化物储氢剂与载体进行结合,通过吸附和化学反应双重方式来储存和释放氢气。
常见的固态氢储存体系包括氢化物储氢剂/多孔材料、氢化物储氢剂/焊接材料等。
这些储氢体系克服了传统储氢材料的缺点,具有储氢性能稳定、循环寿命长等优点。
结尾:综上所述,储氢材料是实现氢能利用的关键之一、金属储氢材料、吸附材料、化学储氢材料和固态氢储存体系都是常见的储氢材料。
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提高储氢容量、改善储氢速率、降低储氢温度等方面的性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储氢材料的性能将得到显著的改善,为氢能的广泛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
储氢合金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可以吸收、存储和释放氢气。
其储氢原理基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个主要机制。
物理吸附是指氢气分子在储氢合金材料的表面上通过范德华力与吸附位点相互作用。
这种吸附是可逆的,氢气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压力下被储存,并且在相同条件下释放。
物理吸附的储氢容量取决于合金材料的孔隙结构和表面积,以及温度和压力。
化学吸附是指氢气分子与储氢合金材料中的金属原子发生化学键形成化合物,从而实现氢气的储存。
与物理吸附不同,化学吸附是不可逆的,需要高温和较高压力才能释放储存的氢气。
化学吸附的储氢容量取决于合金材料中金属原子的活性和可储存氢气的化学键的数量。
储氢合金的设计和制备需要考虑上述储氢原理。
合金材料的选择应基于其具有高表面积和适当的孔隙结构,以达到较高的物理吸附储氢容量。
同时,合金中的金属原子需要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与氢气反应形成化合物的能力,以实现较高的化学吸附储氢容量。
综上所述,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主要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机制实现。
物理吸附是可逆的,而化学吸附是不可逆的,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可提供高效的氢气储存和释放。
这为氢能源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储氢技术。
储氢材料的原理与应用
储氢材料的原理与应用1. 储氢材料概述储氢材料是指能够吸收、储存和释放氢气的物质。
随着氢能源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储氢材料成为了关键的技术之一。
储氢材料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氢气存储系统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 储氢材料的分类储氢材料可以按照其结构和储氢机制进行分类。
常见的储氢材料包括吸附储氢材料、化学储氢材料和金属储氢材料。
2.1 吸附储氢材料吸附储氢材料是指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将氢气吸附到其表面上进行储存。
常见的吸附储氢材料包括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和石墨烯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较大的气孔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吸附容量。
2.2 化学储氢材料化学储氢材料是指通过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将氢气固定在材料内部进行储存。
常见的化学储氢材料包括金属烷化物、氮化物和硼氮化物等。
这些材料在储氢时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氢气。
2.3 金属储氢材料金属储氢材料是指利用金属与氢气之间的物理或化学作用进行氢气的储存。
常见的金属储氢材料包括钛、镁和铝等。
这些金属材料能够吸附和储存较大量的氢气,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
3. 储氢材料的原理储氢材料的原理可以归纳为物理吸附、化学反应和氢化反应。
3.1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指通过材料表面的吸附力将氢气吸附到材料中。
吸附力主要包括范德华力和静电吸附力等。
吸附储氢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较大的孔隙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吸附容量。
3.2 化学反应化学储氢材料通过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将氢气固定在材料内部。
化学反应的储氢机理包括氢化物形成和烷化物形成等。
这些化学反应能够固定氢气并将其储存起来。
3.3 氢化反应金属储氢材料通过与氢气发生氢化反应将氢气固定在金属内部。
氢化反应是指金属与氢气形成金属氢化物的反应。
金属储氢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能力,能够吸附和储存较大量的氢气。
4. 储氢材料在氢能源领域的应用4.1 氢燃料电池储氢材料作为氢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于储存和供应氢气。
氢燃料电池通过将储氢材料中的氢气与氧气反应,产生电能和水。
氢气储存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氢气储存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氢气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清洁能源,但是在储存和运输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氢气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它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储存材料来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氢气储存材料的制备与表征,为氢气储存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氢气储存材料的种类氢气储存材料可以分为三类:物理吸附、化学储存和物理-化学复合储存。
1.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储氢材料利用物理力学作用,在高表面积的材料表面吸附氢气分子,例如活性炭、沸石、金属有机骨架等。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储氢容量有限,且氢气的吸附需求是高压下的,需要一定的压力才能储存氢气。
2. 化学储存化学储存储氢材料利用在分子内部形成化学键的化学反应储存氢气,例如利用氨基、氧化钛、铁等元素制备的化合物。
化学储存储氢的容量高,但是合成难度大,且储氢前后需要进行反应生成和解除,操作较为麻烦。
3. 物理-化学复合储存物理-化学复合储存材料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储存材料的复合体,例如利用嵌合物、配合物等复合材料来储存氢气。
物理-化学复合储存材料能够综合物理吸附和化学储存的优点,但是合成难度大,还需要在多个领域进行交叉研究。
二、氢气储存材料的制备氢气储存材料的制备主要有两种方法:溶剂热方法和气相法。
1. 溶剂热法溶剂热法是将一定比例的储氢材料和溶剂混合加热至一定温度后,在有效搅拌下加入氢气,反应一定时间后,沉淀后完成储氢材料的制备。
溶剂热法制备储氢材料具有简单、快速、可扩展的特点,但是需要对溶剂选择和反应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以免对储氢能力造成影响。
2. 气相法气相法是通过将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气态反应得到储氢材料的方法。
通常采用CVD(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将反应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加热分解,生成固态储氢材料。
气相法制备储氢材料具有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得到高纯度的制品的优点,但是设备复杂,成本高,易受气相迁移、缺陷等因素影响。
三、氢气储存材料的表征储氢材料的表征需要对其储氢吸附性能、结构及化学反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常见的储氢方式
常见的储氢方式随着清洁能源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备受关注。
而储氢作为氢能产业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常见的储氢方式主要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压缩储氢和液态储氢。
1. 物理吸附储氢物理吸附储氢是指将氢气吸附到一种材料表面的储氢方式。
这种储氢方式需要使用高表面积的材料,如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碳纳米管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度的孔洞结构和表面积,能够吸附氢气,从而实现储氢。
物理吸附储氢的优点是储氢比能达到10%以上,储氢过程不需消耗能量,且储氢后氢气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但是,该储氢方式存在储氢密度低、吸附容量有限、吸附温度范围狭窄等缺点。
2. 化学吸附储氢化学吸附储氢是指将氢气与储氢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的储氢方式。
这种储氢方式需要使用具有可逆吸附性的储氢材料,如氨合金、氮化物、氢化镁等。
这些材料能够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从而实现储氢。
化学吸附储氢的优点是储氢密度高、储氢量大、储氢稳定性好。
但是,该储氢方式存在储氢反应速度慢、储氢后需要能量释放等缺点。
3. 压缩储氢压缩储氢是指将氢气压缩到高压状态,从而实现储氢的方式。
这种储氢方式需要使用高压氢气储存罐,并且需要将氢气压缩到700~1000倍以上的气压。
压缩储氢的优点是储氢密度高、储氢量大、储氢稳定性好。
但是,该储氢方式存在储氢过程能量损失大、储氢罐体积大、储氢成本高等缺点。
4. 液态储氢液态储氢是指将氢气冷却至低温,压缩成液态,从而实现储氢的方式。
这种储氢方式需要使用液态氢气储存罐,并且需要将氢气压缩到接近常温常压下的气压。
液态储氢的优点是储氢密度高、储氢量大、储氢稳定性好。
但是,该储氢方式存在储氢过程能量损失大、储氢罐体积大、储氢成本高等缺点。
总的来说,不同的储氢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储氢方式。
未来,随着氢能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储氢技术也将不断提升和完善,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储氢材料是一类能够吸附、储存和释放氢气的物质。
它们通常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构成,具有较高的氢气吸附能力。
在储氢材料中,氢气分子以氢键或作为氢化物与材料表面或晶体结构之间的化学键形成相互作用。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主要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氢化物和电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是一种通过van der Waals力吸附氢气的储氢机制。
在物理吸附过程中,氢气分子与储氢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弱的非共价力。
扩大储氢材料的比表面积可以提高物理吸附氢气的容量。
物理吸附的储氢材料一般具有较低的储氢温度和压力要求。
化学吸附是一种通过化学键吸附氢气的储氢机制。
在化学吸附过程中,储氢材料通过与氢气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强的化学键。
常用的储氢材料有过渡金属和其合金,如镍、钛、铌等。
化学吸附储氢材料的储氢温度和压力一般较高。
氢化物是一种通过形成金属氢化物结构来储存氢气的储氢机制。
在氢化物储氢材料中,氢气分子以金属原子为中心与材料表面或晶体结构之间形成化学键。
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储氢容量相对较高,可以实现高密度储氢。
但氢化物在常温下释放氢气的动力学过程较慢,需要加热或加压来实现释放。
电化学吸附是一种利用电化学电位差来控制氢气吸附和释放的储氢机制。
在电化学储氢材料中,氢气分子通过吸附或离子态与材料表面形成化学键。
电化学储氢材料可以实现快速的氢气吸附和释放,具有较高的储氢动力学性能。
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些电化学储氢材料包括氢化硼、氮化硼和碳纳米管等。
总的来说,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氢化物和电化学吸附。
不同的储氢机制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需求和储氢条件。
研究和开发高效、经济、可持续的储氢材料对于促进氢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稀土材料的储氢性能与氢能应用
稀土材料的储氢性能与氢能应用引言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在能源转型中具有巨大潜力。
然而,氢气的储存与输送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
稀土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储氢性能在氢能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稀土材料的储氢性能及其在氢能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1. 稀土材料的储氢性能1.1 稀土金属的特性稀土金属是指周期表中镧系元素的统称。
稀土金属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吸放氢速率,是理想的储氢材料。
其储氢能力主要来自于晶格结构和电子结构的特殊性质。
1.2 稀土材料的储氢机制稀土材料的储氢机制主要有两种:吸附型和反应型。
吸附型储氢是指氢气分子在稀土材料表面吸附,而反应型储氢是指氢气与稀土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
1.3 稀土材料的储氢性能评价指标评价稀土材料的储氢性能主要有以下指标: - 储氢容量: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稀土材料储存的氢气总量。
- 吸放氢速率:指稀土材料吸氢与放氢的速度。
- 循环稳定性:指稀土材料在多次吸放氢循环中的稳定性。
- 可逆性:指稀土材料吸放氢过程是否可逆。
2. 稀土材料在氢能应用中的潜在价值2.1 氢能汽车稀土材料在氢能汽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优秀的储氢性能可以满足汽车行驶中对于储氢量和吸放氢速率的需求。
稀土材料的负载和催化剂性质也使其在燃料电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 储能系统稀土材料作为储能系统中的储氢材料,可以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氢能进行储存,再在需要时释放出来供电。
这种储能系统可以在能源供需不平衡或应急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
2.3 其他应用领域稀土材料的储氢性能还可以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如飞机动力系统和储氢罐等。
3. 稀土材料研究的挑战和前景3.1 稀土资源的有限性稀土资源的有限性是稀土材料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挑战。
目前,全球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其它国家对于稀土材料的依赖性较高。
3.2 储氢性能的改进稀土材料的储氢性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包括储氢容量的增加、吸放氢速率的加快以及循环稳定性的提高等。
贮氢材料的贮氢原理及应用
贮氢材料的贮氢原理及应用1. 贮氢原理贮氢材料是指能够吸附、储存和释放氢气的材料。
贮氢材料的贮氢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1.1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指氢气分子在材料表面通过范德华力与材料之间形成吸附状态。
贮氢材料通过增大表面积来提高贮氢容量,常见的贮氢材料有活性碳、金属有机框架(MOF)等。
这种贮氢方式容易实现,但储氢容量较低。
1.2 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指氢气与贮氢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氢化物储存氢。
典型的化学吸附贮氢材料有金属氢化物和金属-有机框架(MOF)等。
这种方式可以达到较高的贮氢容量,但需要高温条件下加氢和脱氢。
1.3 质子传导质子传导是指贮氢材料中的质子通过材料内部扩散来实现贮氢和释放氢。
常见的质子传导材料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解质和聚合物电解质等。
这种方式不需要加热,可以实现低温下的贮氢。
2. 贮氢材料的应用贮氢材料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列举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2.1 氢能源贮氢材料是氢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氢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通过将贮氢材料储存的氢气与氧气反应,可以产生电能和热能,并只产生水作为废气。
贮氢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氢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氢燃料电池车辆贮氢材料可以用于氢燃料电池车辆的氢气储存。
通过将贮氢材料内储存的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可以产生电能驱动电动汽车。
与传统燃油车辆相比,氢燃料电池车辆零排放、能源高效利用,具有很高的环境友好性。
2.3 储氢装置贮氢材料可以用于储氢装置的制备。
储氢装置通常用于储存和运输氢气,贮氢材料作为储氢装置的核心部分,可以实现高密度、安全可靠的氢气储存。
2.4 氢能源供应系统贮氢材料在氢能源供应系统中有重要作用。
氢能源供应系统包括氢气生产、储存、输送和使用等环节,贮氢材料可以用于氢气储存和输送,保证供应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总结贮氢材料的贮氢原理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质子传导等。
不同的贮氢原理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贮氢材料在氢能源和氢燃料电池车辆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储氢合金工作原理
储氢合金工作原理储氢合金是一种能够高效存储和释放氢气的材料。
它在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氢能源的储存和运输载体。
储氢合金工作原理涉及到物质吸附、化学反应和热力学平衡等多个方面。
一、储氢合金的基本概念储氢合金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吸附或化学反应将氢气固定在其晶格中的材料。
它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型和化学吸附型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型储氢合金主要通过范德华力将氢分子吸附在其表面上,而化学吸附型则通过与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来存储氢。
二、物理吸附型储氢合金工作原理1. 吸附过程物理吸附型储氢合金通常由多孔材料构成,具有大量微孔和介孔结构。
当高压下将含有氢气的混合物与储氢合金接触时,由于压力差异,氢分子会进入孔隙中并与表面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主要是范德华力的引力作用,使氢分子被吸附在储氢合金表面。
2. 吸附热效应吸附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热效应。
当氢分子与储氢合金表面发生相互作用时,会释放出一定的吸附热。
这些吸附热会导致储氢合金温度升高,同时也会增加系统的内能。
3. 吸附平衡物理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当达到一定平衡状态时,储氢合金表面上已经存在一定数量的吸附氢分子。
在平衡状态下,物理吸附型储氢合金可以实现高密度的氢存储。
三、化学吸附型储氢合金工作原理1. 化学反应化学吸附型储氢合金通过与氢发生化学反应来存储和释放大量的氢。
常见的化学反应包括金属与氢形成金属-氢化物化合物(MH)以及配位聚合物与氢形成配位聚合物-氢化物(CPH)等。
2. 反应动力学化学吸附型储氢合金的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通常情况下,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过高的温度和压力可能导致反应速率过快而失去控制。
3. 吸附与解吸化学吸附型储氢合金在储氢过程中会发生氢分子与金属或配位聚合物之间的化学键形成和断裂。
在吸附阶段,氢分子通过化学反应与储氢合金形成化合物;在解吸阶段,通过改变温度或压力等条件,使得化合物中的氢分子脱离并释放出来。
金属储存氢气的原理
金属储存氢气的原理
金属储存氢气的原理是通过金属与氢气之间的物理或化学吸附作用来实现的。
具体原理包括:
1. 物理吸附:金属表面的孔隙结构或多孔性材料可以吸附氢气分子。
这种吸附是非化学性质的,金属表面的物理结构提供了吸附的场所。
常用的物理吸附金属储氢材料包括钛、镁等。
2. 化学吸附:金属与氢气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金属与氢气的化合物。
这种吸附是氢与金属之间的化学结合,储氢量较大。
常见的化学吸附金属储氢材料包括钯、铁等。
无论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金属储氢材料都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 高吸附容量:金属储氢材料需要具备足够的容纳氢气的能力,使得储氢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2. 快速充放氢速度:为了便于氢气储存和释放,金属储氢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充放氢速度,以实现高效率的氢气储存和利用。
3. 稳定性:金属储氢材料需要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保持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储氢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金属储存氢气的原理为氢能的应用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但目前金属储氢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如吸附/解吸热量、循环寿命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储氢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存储和利用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而储氢材料作为储氢技术的关键部分,其储氢原理对于储氢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进行介绍,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储氢技术。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储氢和化学储氢两种方式。
物理吸附储氢是指通过材料的微孔结构来吸附氢气分子,实现氢气的储存。
这种储氢方式的原理是基于物理吸附剂表面与氢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常见的物理吸附剂包括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和多孔结构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微孔结构,能够提供大量的吸附位点。
氢气分子在材料表面的微孔中通过范德华力与材料表面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被吸附储存起来。
物理吸附储氢的优点是储氢效率高、储氢和释放过程可逆,但其吸附能力受到温度和压力的限制。
化学储氢是指通过材料的化学反应来实现氢气的储存和释放。
这种储氢方式的原理是材料与氢气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
常见的化学储氢材料包括金属氢化物、金属-非金属复合物、氮化物和硼化物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和储氢容量,能够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储存和释放氢气。
化学储氢的优点是储氢密度高、储氢能力稳定,但其缺点是储氢和释放过程不可逆,需要通过外部能量进行储氢和释放。
除了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一些材料还可以通过水素溶解度高来实现氢气的储存。
这种溶解储氢的原理是氢气分子在材料中以分子溶解的形式存在。
常见的溶解储氢材料包括氢气在液态金属中的溶解和氢气在聚合物中的溶解。
溶解储氢的优点是储氢容量高、储氢和释放过程可逆,但其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压力来实现。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反应和溶解三种方式。
不同的储氢材料具有不同的储氢原理,选择合适的储氢材料对于提高储氢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储氢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是提升氢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吸附与高效储氢材料
0809401083 匡鹏
一.能源危机与应用氢气的瓶颈
人类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能源的发展历史,过去的五千年里,人类主要能源由草木,秸秆到煤天然气,尤其是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使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而据估计地球的化石能源只可以再支持50年的这种消耗速度,而即使没有能源枯竭的危机,人类使用化石能源也会受到极大的制约,因为化石带来的巨大污染近几十年来不断的浮现,更加促使人们寻找替代的能源。
当前几种有前途的能源解决方案——核聚变,裂变(体积太大,且危险过大),风能(不适宜携带,且有间隔性),太阳能(功率不够),都有各种缺陷,而不可以完全取代化石能源。
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海水)能量密度高(氢气热值:143kJ/g,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清洁(生成水),取代方便(利用原理与汽油等一样,稍加改进即可用于现在的发动机)的绿色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开发与利用需要解决氢的制取,储存,和利用三个问题,由于氢易燃,易爆且已扩散,这就使得人们实际应用中优先考虑氢储存,运输中的安全,高效和无泄漏损失,因此,氢的规模安全存储是现阶段氢能利用的瓶颈。
二.可以采用的氢气存储方法
根据氢的气体特征,其存储方式可以分为物理法与化学法。
目前采用的储氢方式主要有四种:高压储氢,液化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以及吸附储氢。
高压储氢的最大优点是操作方便,能耗小。
由以上表可以看到无论传统还是最近的金属氢化物,固态储氢都没有达到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成熟水平。
而吸附储氢在储氢密度,能源效率及操作安全性等方面颇具技术优势,其发展前景被看好。
三.表面吸附的原理及其对吸附材料的要求
固体表面的原子,由于周围原子对他的作用力不对称,即表面原子所受的力不饱和,因而有剩余力场,可以吸附气体或液体。
制糖时,用活性炭来处理糖液,以吸附其中的杂质,得到洁白的产品,就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能力。
固体吸附有如下几个特点:1.固体表面分子移动困难,所以只可以靠降低界面张力的方法降低表面能2.固体表面是不均匀的,各个不同位置的吸附热与催化活性差别很大3.固体表面层的组成不同于体相内部。
按照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的作用力的不同可以将吸附分为两类
Langmuir 等温式
当有如下假定时(1)固体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吸附剂表面的原子力场没有饱和,有剩余价力(2)已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的分子,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吸附剂的能垒时,又从新回到气相中去。
根据平衡时解析与吸附相等我们有表面覆盖率θ与d
a k k a =,p ,k a ,k
b 的关系: ap
ap +=1θ(1) 其中)exp(0RT
Q a a = ,Q 为吸附热,放热时为正值,吸热时为负值。
由此可见温度升高,吸附量会减少,压力增大,吸附量与吸附速率皆增大。
极性分子易于吸附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易于吸附非极性分子,分子间可以形成化学键这吸附能力很强,吸附剂的孔结构与孔径大小对吸附剂的速率有很大的影响。
在生产实际中,需要可以在室温下可以储存大量的氢气,这需要材料对气体的束缚能处于适当的范围内,同时需要有优异的可逆储放氢性能。
四.高效纳米储氢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
(1) 小尺寸效应 当超细微粒的表面积与光波波长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尺寸
相当或者比他们更小时,声光电磁热特性会呈现出新的尺寸效应
(2) 表面与界面效应 比表面与直径呈反比,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晶界原
子占总原子的百分数迅速增加,导致原子配位数不足,存在未饱和键,导致纳米颗粒有许多缺陷,使这些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特别容易吸附其他原子或与其他原子发生反应
(3) 量子尺寸效应
(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要达到上节提出的要求,传统的材料已经难以满足,而纳米材料作为采用纳米化改善的新型材料,由于已表现出具有重大价值与应用前景,正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由于物理吸附主导时高比表面积纳米结构材料对氢分子的束缚能过小
(<10kj/mol),无法满足室温下的储氢要求,因此目前主要集中在化学吸附起主导作用的纳米材料上面。
储氢材料在室温下多为晶态粉末,其结构纳米化形成了纳米晶材料,相比于微晶或粗大晶粒材料,纳米晶材料当中,境界无序区与晶粒有序区的比例显著提高,晶界无序为氢原子提供了快速扩散通道,因而纳米晶材料具有优异的储放氢动力学性能。
而颗粒纳米化可以显著改善材料吸放氢过程的传质距离和形核激活能。
降低材料尺寸至纳米级可显著正大材料比表面能,导致储氢材料热力学性能的
MgH的热力学分解温度)。
大幅度改变(如大幅降低了
2
五.纳米储氢材料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
纳米材料具有如此优越的性能,但受限于材料制备技术,以及纳米材料的一些固有性能使得制备并保持纳米材料结构成为一个难题,而如何提高储氢密度也成为一个当前尚未解决的矛盾。
除个别单质/合金纳米薄膜材料,多数化合物储氢材料难于实现纳米化,即使能够制取纯纳米相材料,颗粒团聚和加热时的颗粒烧结也会使纳米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失去性能优势。
改进上述的颗粒团聚/烧结,同时实现纳米化可以采用“纳米装填”即采用溶液浸渍或熔融浸渍等方法将氢化物装入轻质惰性的纳米多孔材料中,可以实现储氢材料颗粒纳米化。
实验证明上诉方法对改善储/放氢动力学与热力学性能有显著改善。
目前“纳米装填”技术受到材料储氢容量损失的严重制约。
按目前可获得的纳米多孔材料估算,即使达到理论装填密度,因采用结构指示剂而造成的氢容量损失达到或者超过50%。
通过发展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制取具有适宜孔径分布和高孔容的纳米多孔材料,在产生纳米局域效应的同时尽量降低材料的氢容量损失,将成为制备高效储氢材料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1.曾兆华《材料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 .傅献彩《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平《高效纳米储氢材料》
4.陈军《氢的安全高效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