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理解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阅读原⽂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辞令的散⽂。
该⽂形象鲜明,语⾔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是《左传》乃⾄中国⽂学史⼀篇优秀范⽂。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阅读原⽂和答案,⼀起来看看吧。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阅读原⽂ 夜缒⽽出,见秦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盟。
使杞⼦、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犯请击之,公⽈:“不可。
微夫⼈之⼒不及此。
因⼈之⼒⽽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穆公问百⾥奚,百⾥奚⽈:“天灾流⾏,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与之。
”邳郑⼦豹⽈:“伐之。
”穆公⽈:“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
晋君谋之,庆郑⽈:“以秦得⽴,已⽽倍其地约。
晋饥⽽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谋之!”虢射⽈:“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贷我。
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惠公⽤虢射谋,不与秦粟,⽽发兵且伐秦。
秦⼤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
晋惠公谓庆郑⽈:“秦师深矣,奈何?”郑⽈:“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御右,庆郑皆吉。
公⽈:“郑不孙②。
”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
惠公马騺③不⾏,秦兵⾄,公窘,召庆郑为御。
郑⽈:“不⽤⼘,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
《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感悟

《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感悟
《烛之武退秦师》讲述的一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一种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部作品以“武”为中心,表现了武昌军士斗志昂扬、昂首阔步、坚定不移地将秦师逐出荆州的壮丽场景。
当时,武昌军士以重重困难与压力面对着秦军,他们却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抵抗秦军,直到最后将秦军赶出荆州,使得荆州免受秦军的侵犯。
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挫折和困难绝对不能阻挡一个人的精神,只要坚持信念,就一定可以实现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1.做不不仅要有智谋,还要有仁义,正如晋文公所说:,
;,;,。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
3.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4.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5.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6.《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7.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答案)
1.做不不仅要有智谋,还要有仁义,正如晋文公所说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4.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6.《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7.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各段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各段翻译马上就要进入到高一年级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学习了,这篇古文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由于其文言句式给很多同学在理解故事内容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各段翻译,一起来学习学习吧!《烛之武退秦师》各段翻译烛之武退秦师第一段翻译: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段翻译: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段翻译: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v1.0可编写可改正《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经典版本)第一部分: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贰:附属二主(字典义),有二心、不忠诚(文中义)。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以:连词,表原由,译为“由于”。
②其:代词,指代郑伯。
③且:连词,表递进,译为“又”;④也:语气助词,不译。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无礼于晋(状语后置)②贰于楚(状语后置)[ 最正确翻译:“对楚国有二心、不忠诚。
” ]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军:名作动,驻军。
⑵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
①晋军函陵(省略“于”)②秦军氾南(省略“于”)[最正确翻译:“秦军在氾南驻军。
”]第二部分: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2.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危:危险。
②见:拜会。
③师:秦军。
④退:撤离。
3.公从之。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从:遵从。
②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
4.辞曰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辞:推却。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之:构造助词,撤消句子独立,不译。
②犹:尚且。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今:此刻。
②为:做事。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已:通“矣” ,译为“了” 。
7.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⑴解说以下实词,并指出其词法现象。
①不可以:没有。
②子:代词,译为“您”或“先生”。
③是:代词,指代“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译为“这” 。
④过:过失。
⑵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①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才”。
②之: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译为“的”。
⑶剖析以下句子的文言词句式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8.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指出以下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整理了七个⽅⾯的习题——⽂学常识、重点⽂⾔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简答题、课外⽂⾔⽂阅读拓展,题型既夯实基础,⼜提升能⼒。
【习题】⼀)⽂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化⽅⾯的⼀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矣,⽆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秦伯说.,与郑⼈盟:⑤失其所与,不知.: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③微夫⼈..之⼒不及此: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类型并解释①夜.,缒⽽出:②朝.济⽽⼣.设版焉:③既东.封郑:④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⑦阙秦以利.晋: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⑨若亡.郑⽽有益于君:⑩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因⼈之⼒⽽敝.之,不仁:?邻之厚.,君之薄.也:且贰.于楚也:4、重要虚词以①以其⽆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①今急⽽求⼦:②夜,缒⽽出:③朝济⽽⼣设版焉:焉①⼦亦有不利焉。
:②焉⽤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设版焉:其①⾏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之①⼦犯请击之:②是寡⼈之过也:③⾂之壮也:④夫晋,何厌之有:⑤辍耕之垄上:⑦邻之厚,君之薄也:⑧微夫⼈之⼒不及此:⑨因⼈之⼒⽽弊之:5、特殊句式①以其⽆礼于晋:②若亡郑⽽有益于君:③佚之狐⾔于郑伯:④夫晋,何厌之有:⑤(晋惠公)许君焦、瑕:⑥(烛之武)辞⽈:“⾂之壮也,犹不如⼈;……”:⑦(烛之武)夜,缒⽽出:⑧(烛之武)许之:⑨敢以(之)烦执事: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是寡⼈之过也:因⼈之⼒⽽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6、重要实词①辞⽈:“⾂之壮也,;……”(辞:)②犹不如⼈(犹:)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④朝济⽽⼣设版焉(版:)⑤⼜欲肆其西封(肆:)⑥不阙秦(阙:)⑦惟君图之(惟:)⑧乃还(乃:)⑨微夫⼈之⼒不及此(微:)⑩因⼈之⼒⽽敝之(因:;敝:)失其所与,不知(与:)?亦去之(去:)三)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共.③夫晋,何厌④秦伯说.⑤失其所与,不知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行李..③微夫人..3①夜.②朝.济而夕.③既东.封郑:④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⑦阙秦以利.晋: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⑩烛之武退.秦师:⑪越国以鄙远.:⑫共其乏困..: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⑭邻之厚.,君之薄.也:⑮且贰.于楚也:4、重要虚词以而焉其④吾其还也之①子犯请击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臣之壮也:④夫晋,何厌之有:⑤辍耕之垄上:⑦邻之厚,君之薄也: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⑨因人之力而弊之:5、特殊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④夫晋,何厌之有:⑤(晋惠公)许君焦、瑕: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⑦(烛之武)夜,缒而出:⑧(烛之武)许之:⑨敢以(之)烦执事: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⑪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⑫是寡人之过也: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6、重要实词①辞曰:“臣之壮也,;……”(辞:)②犹不如人(犹:)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⑤又欲肆其西封(肆:)⑥不阙秦(阙:)⑦惟君图之(惟:)⑧乃还(乃:)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敝:)⑪失其所与,不知(与:)⑫亦去之(去:)三)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课外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秦伯说.,与郑人盟:⑤失其所与,不知.: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①夜.,缒而出: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既东.封郑:④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⑦阙秦以利.晋: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⑩烛之武退.秦师:⑪越国以鄙远.:⑫共其乏困..: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⑭邻之厚.,君之薄.也:⑮且贰.于楚也:4、重要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之①子犯请击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臣之壮也:④夫晋,何厌之有:⑤辍耕之垄上:⑦邻之厚,君之薄也: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⑨因人之力而弊之:5、特殊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④夫晋,何厌之有:⑤(晋惠公)许君焦、瑕: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⑦(烛之武)夜,缒而出:⑧(烛之武)许之:⑨敢以(之)烦执事: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⑪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⑫是寡人之过也: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6、重要实词①辞曰:“臣之壮也,;……”(辞:)②犹不如人(犹:)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⑤又欲肆其西封(肆:)⑥不阙秦(阙:)⑦惟君图之(惟:)⑧乃还(乃:)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敝:)⑪失其所与,不知(与:)⑫亦去之(去:)二、重点句子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理解性默写五、《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和解读文章,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原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 词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3. 翻译练习: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阅读原文: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词汇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翻译练习:让学生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练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
3. 翻译工具:现代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为基础,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通过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道理。
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分析古代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和实际应用。
3. 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文中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兵法思想及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编年体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3、一词多义(1)封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肆其西封疆界(2)鄙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目光短浅(3)许许君焦、瑕答应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4)阙若不阙秦侵损、削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断(5)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隐约约4、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4)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5)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句。
2、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的宾语。
3、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题型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
【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秦伯说.,与郑人盟:⑤失其所与,不知.: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①夜.,缒而出: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既东.封郑:④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⑦阙秦以利.晋: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⑩烛之武退.秦师:⑪越国以鄙远.:⑫共其乏困..: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⑭邻之厚.,君之薄.也:⑮且贰.于楚也:4、重要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之①子犯请击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臣之壮也:④夫晋,何厌之有:⑤辍耕之垄上:⑦邻之厚,君之薄也: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⑨因人之力而弊之:5、特殊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④夫晋,何厌之有:⑤(晋惠公)许君焦、瑕: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⑦(烛之武)夜,缒而出:⑧(烛之武)许之:⑨敢以(之)烦执事: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⑪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⑫是寡人之过也: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6、重要实词①辞曰:“臣之壮也,;……”(辞:)②犹不如人(犹:)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⑤又欲肆其西封(肆:)⑥不阙秦(阙:)⑦惟君图之(惟:)⑧乃还(乃:)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敝:)⑪失其所与,不知(与:)⑫亦去之(去:)三)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有一位名将烛之武,他以智谋过人、勇猛无畏而闻名于世。
在一次与强大的秦国作战的过程中,烛之武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功退敌。
本文将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的解析,揭示烛之武的智慧、勇气和决策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一个关键细节是他善于伪装和隐匿实力。
在与秦国交战之际,燕国兵力明显不如秦国,燕国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
烛之武深知自己的实力,因此他采取了虚张声势的战术,制造假象,使得秦国误以为燕国有着强大的后援,从而放松了警惕。
通过这种伪装,烛之武成功引诱秦国军队进入埋伏圈,实施出奇制胜的计谋,打乱了秦军的部署,给燕国军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烛之武退秦师的文中细节还体现了他对地形的敏锐洞察和善于利用地利的能力。
在战争中,地形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能否善加利用地形将直接影响到军事行动的成败。
烛之武深谙此道,他在事前对战场地形进行了详尽的侦察,找到了适合设置伏兵的地点,并在合适的时机展开了进攻。
这种对地形的敏锐洞察和善于利用地利的能力,使得燕国军队能够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有效地压制了秦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除此之外,烛之武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果断和决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在一次次危急的情况下,烛之武能够泰然处之,不慌不乱,心思敏锐,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的果断决断不仅挽救了燕国军队于危难之中,而且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种果断和决断的品质,使得烛之武成为燕国军队的不可或缺之人,也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爱戴。
综上所述,《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展现了烛之武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所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决策能力。
他善于伪装和隐匿实力,善于利用地形的优势,果断决断的行动,使得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燕国军队的中流砥柱。
烛之武的传奇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愿我们都能像烛之武一样,勇往直前,勇敢无畏,迎接挑战,创造辉煌的人生。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2021·山西·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7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78.在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谈起人口增多的话题,目的是想通过人口的增多,增强国家的实力,可见其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马上就要进入到高一年级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学习了,这篇古文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由于其文言句式给很多同学在理解故事内容的方面造成了很
大的障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各段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各段翻译马上就要进入到高一年级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学习了,这篇古文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由于其文言句式给很多同学在理解故事内容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各段翻译,一起来学习学习吧!《烛之武退秦师》各段翻译烛之武退秦师第一段翻译: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段翻译: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段翻译: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
烛之武退秦师的意思

烛之武退秦师的意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派烛之武去参拜秦国的君上,那么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句子出自先秦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
原句是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欣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礼的理解

烛之武退秦师礼的理解1. 烛之武退秦师礼,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啊!就像在战场上,一个人单枪匹马却能扭转战局一样。
比如你想想,在一个大家都觉得没希望的时候,突然有人站出来,几句话就改变了一切,这不神奇吗?烛之武不就是这样的人嘛!2. 烛之武退秦师礼,这当中蕴含的智慧简直让人惊叹不已呀!这不就好比是下棋,高手能看到好多步之后,而烛之武就是那个能看透局势的高手啊!他能找到关键所在,一下就把难题解决了,厉害吧!3. 烛之武退秦师礼呀,真的太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了!这就好像是打开一把复杂锁的钥匙,看似简单,却有着巨大的作用。
烛之武就是找到了那把钥匙,解开了看似无解的困局,牛不牛?4. 烛之武退秦师礼,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就跟解一道超级难的数学题似的,一般人抓破脑袋都想不出来,可烛之武就能找到那个解题思路,太神了吧!5. 烛之武退秦师礼,那是一种多厉害的本事啊!好比在黑暗中突然点亮一盏明灯,给大家指引了方向。
烛之武就是那盏明灯,照亮了前路,哇塞!6. 烛之武退秦师礼,这绝对是智慧的结晶啊!就好像是一个隐藏的宝藏,别人都没发现,就他烛之武找到了,能不佩服吗?7. 烛之武退秦师礼,是多么让人佩服的举动啊!这就好像一个人能在狂风暴雨中稳稳地站住脚,还能引领大家走向安全,厉害得很呐!8. 烛之武退秦师礼,这其中的道理深着呢!就像一个神秘的密码,烛之武解开了,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多牛啊!9. 烛之武退秦师礼,真的是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啊!好比一杯好茶,越品越有味道。
烛之武的智慧不就是这样,越想越觉得厉害!10. 烛之武退秦师礼,那绝对是一个传奇啊!就跟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一样让人热血沸腾。
烛之武就是那个英雄,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奇迹,简直太棒了!我的观点结论:烛之武退秦师礼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经典案例。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共.③夫晋,何厌④秦伯说.⑤失其所与,不知2、古今异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行李..③微夫人..3①夜.②朝.济而夕.③既东.封郑:④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⑦阙秦以利.晋: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⑩烛之武退.秦师:⑪越国以鄙远.:⑫共其乏困..: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⑭邻之厚.,君之薄.也:⑮且贰.于楚也:4、重要虚词以而焉其④吾其还也之①子犯请击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臣之壮也:④夫晋,何厌之有:⑤辍耕之垄上:⑦邻之厚,君之薄也: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⑨因人之力而弊之:5、特殊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④夫晋,何厌之有:⑤(晋惠公)许君焦、瑕: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⑦(烛之武)夜,缒而出:⑧(烛之武)许之:⑨敢以(之)烦执事: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⑪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⑫是寡人之过也: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6、重要实词①辞曰:“臣之壮也,;……”(辞:)②犹不如人(犹:)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⑤又欲肆其西封(肆:)⑥不阙秦(阙:)⑦惟君图之(惟:)⑧乃还(乃:)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敝:)⑪失其所与,不知(与:)⑫亦去之(去:)三)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段解•第一段: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第三段: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第四段: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文字读音1.秦军氾南:氾,fán2.佚之狐:佚,yì;3.夜缒而出:缒,zhuì;4.君之薄也:薄,薄, báo,;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6.共其乏困:共,gōng;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8.夫晋:夫,fú(也有译为“发语词”);9.阙秦: quē;(也有标注 jué); 10.秦伯说:说,yuè,高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逢,páng;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
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故秦、晋围之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瑕……”)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侵损,削减。
(本文:意动用法,使……侵损,削减)⑤jué阙疑,解除疑惑(多闻阙疑)5、微①没有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⑥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⑦假如没有。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连词)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5、之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词类活用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⒄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通假字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了。
句末语气词)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
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文言句式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3.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
4.(烛之武)辞曰省略句5.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6.(烛之武)许之省略句7.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8.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9.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10.(晋)许君焦、瑕省略句11.夫晋,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2.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13.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14.若亡郑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应为“于君有益”。
概述《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
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
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