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展开全文赤潮在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因为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是什么赤潮是海区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发生赤潮时海水通常会出现红色、褐色、粉红色、绿色等颜色,俗称这种水为“铁锈水”、“臭水”、“牛粪水”等。
赤潮如同地震、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古来有之,国内外早有记载。
它形成的机理复杂,是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东海原甲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及中肋骨条藻等。
赤潮又分为无毒赤潮和有毒赤潮。
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许多港湾著名的“蓝眼泪”景观,其实就是由一种夜光藻产生的赤潮。
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够生泌麻痹性贝毒、下痢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毒素,人类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应。
此次,在泉州、漳州海域发现的赤潮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为福建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出现。
它具有以下特征:(1)细胞裸露或具薄胞壁,,一般为16-32个细胞链状群体。
(2)它属于广温广盐型,生长的温度范围4℃-30℃,17-28℃快速生长,盐度范围15-35.5。
链状裸甲藻赤潮对海区其他生物有哪些危害发生赤潮的海域,赤潮生物数量异常升高,与其他生物共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导致其他物种死亡;赤潮海域水体中普遍出现高pH值、高溶解氧、高叶绿素-a等特征,夜晚又由于高密度生物的呼吸作用,水体通常又会出现缺氧状况,特别是赤潮消亡期间,死亡了的赤潮生物极易为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了水体中溶解氧,使水体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生物的死亡;链状裸甲藻会分泌生物麻痹性贝类毒素(简称“PSP”),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链状裸甲藻赤潮不仅危害到海洋其他生物,也会危害到人体健康。
由于水体中赤潮藻种密度较高,贝类摄食了大量具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裸甲藻后,毒素在体内不断富集,消费者食用了含有贝毒的水产品后,就有可能会引起食用者中毒。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渤海湾等近海海域中,曾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潮水,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赤潮”,赤潮的出现不适无缘无故的。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
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
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
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
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
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
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赤潮是一种由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现象,通常会导致海水变红、变黄或变绿。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以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为标题,详细介绍赤潮的发生过程。
一、环境条件适宜赤潮发生的第一步是环境条件的适宜。
赤潮通常在水温适中、光照充足、营养盐丰富的海域发生。
这些条件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为赤潮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赤潮发生的关键是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浮游植物是指那些无根、无茎、无叶的微小植物,主要包括硅藻、甲藻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浮游植物会迅速繁殖,形成大量的浮游植物群落。
三、营养盐过剩赤潮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营养盐的过剩。
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包括氮、磷等。
当海水中的营养盐浓度过高时,浮游植物会迅速利用这些营养盐进行繁殖,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的异常增长。
而营养盐过剩的原因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等,导致海水中营养物质的过度富集。
四、生物链的破坏赤潮发生后,大量的浮游植物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浮游植物群落的异常增长会导致海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下降,影响其他生物的呼吸和生存。
其次,赤潮中的一些浮游植物会分泌毒素,对其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此外,大量浮游植物的聚集还会阻塞海洋生物的鳃,影响它们的呼吸和摄食,进一步破坏生物链平衡。
五、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赤潮中的一些浮游植物和细菌会产生毒素,进入食物链后对人类和其他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引发中毒事件。
另一方面,赤潮会导致海水富集大量有机物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游泳、洗浴等活动的安全。
赤潮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环境条件、浮游植物繁殖、营养盐过剩、生物链破坏等多个因素。
赤潮现象
海洋生态学——赤潮现象◆教学目标1.赤潮成因和典型特征。
2.赤潮的判断依据和生态危害。
3.舟山赤潮的灾情和预防。
◆教学内容一、赤潮成因和典型特征“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赤潮成因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赤潮典型特征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赤潮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
起始阶段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
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发展阶段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
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赤潮里有微生物吗
赤潮里有微生物吗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
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那么赤潮里有微生物吗?
能够大量繁殖并引发赤潮的生物称之为赤潮生物。
包括浮游生物、原生动物和细菌等,其中有毒、有害赤潮生物以甲藻居多,其次为硅藻、蓝藻、金藻、隐藻和原生动物等。
赤潮在发生初期,赤潮生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体的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导致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严重的造成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由于赤潮生物数量的大爆发,海洋食物链关系遭受破坏,最终导致食物网中处于高端的鱼、虾、蟹、贝类产量锐减;另外,赤潮生物分泌的黏液可引起鱼、虾、贝等生物瓣鳃机械性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由于海洋生物大量死
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区域性海洋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化学物质,使更多的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对人体有很大伤害,想要知道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请到,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
美丽与致命的海洋之花赤潮
美丽与致命的海洋之花赤潮赤潮,是一种由海洋中的大量植物浮游生物引起的现象。
它不仅展现了海洋生物的美丽,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赤潮的成因、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赤潮的成因要理解赤潮的成因,我们需要了解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生长。
通常情况下,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营养物质和适宜的温度。
然而,当这些条件过度满足时,浮游植物会迅速繁殖,形成大规模的赤潮。
赤潮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一是海水温度的上升,二是过度的营养物质输入。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过度施肥、工业废水排放以及农药使用等,使得大量的营养物质输入海洋。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赤潮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加。
第二部分:赤潮的影响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赤潮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大规模的赤潮使得海水中富含大量有害的毒素,这些毒素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威胁,引发了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
同时,赤潮也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海洋中其他生物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破坏了生态平衡。
其次,赤潮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威胁。
赤潮中的有害毒素会进入鱼类和贝类等海产品中,人们食用受污染的海产会导致中毒。
这给渔民和沿海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风险。
此外,赤潮也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
赤潮导致海洋资源减少,渔业损失惨重。
同时,由于赤潮进一步污染海洋环境,旅游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三部分:解决赤潮的方法为了解决赤潮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和人类活动的因素,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为相关部门制定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控制营养物质输入。
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污水的处理,减少对海洋的营养物质输入。
同时,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过度施肥对赤潮的贡献。
赤潮发生后的治理措施
赤潮发生后的治理措施背景介绍赤潮是一种由大量的赤潮藻类(如蓝藻、黄藻等)在水体中繁殖引起的现象。
赤潮不仅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带来很大的威胁。
因此,发生赤潮后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赤潮的危害赤潮藻类繁殖过程中释放的毒素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毒素会进入食物链并最终对人类造成健康风险。
此外,赤潮还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损害渔业和旅游业等相关产业。
赤潮治理的基本原则赤潮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施策和社会参与等。
1.预防为主:加强源头控制,减少养殖、污水处理等活动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赤潮的发生几率。
2.综合治理: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包括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和化学方法等,以及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进行有效治理。
3.科学施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计划和方案,结合赤潮的种类和水域特点,选择适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
4.社会参与: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赤潮防治的认知和支持度,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赤潮治理工作。
赤潮治理的具体措施1.监测与预警建立赤潮监测体系,利用遥感技术、传感器等手段对赤潮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实时监测。
并建立专业的赤潮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
2.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排挤、气泡阻隔和光照消毒等。
机械排挤利用排挤设备将赤潮藻类从水体中剥离出来,然后进行处理。
气泡阻隔是通过释放气泡形成阻隔层,阻断赤潮藻类的光合作用和氧气供应。
光照消毒利用特定的光照条件破坏赤潮藻类的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治理的效果。
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赤潮藻类的天敌进行控制,如利用草鱼、鲫鱼等鱼类、虾蟹类捕食赤潮藻类,起到控制赤潮藻类数量的作用。
此外,可以引入其他抑制赤潮藻类生长的生物,如硅藻和硅藻酸,对赤潮藻类进行约束。
4.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对赤潮藻类进行控制。
常用的化学物质包括铜硫酸盐、过氧化氢、漂白粉等。
赤潮藻中肋骨条藻的光合作用对海水pH和N变化的响应
收稿日期:2003206211;修订日期:20042052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9830060)资助作者简介:陈雄文(1970—),男,湖北省黄梅县人,博士,主要从事藻类光合生理研究通讯作者:高坤山,E 2mail :K sgao @赤潮藻中肋骨条藻的光合作用对海水pH 和N 变化的响应陈雄文1,3 高坤山2(11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21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汕头 515063;31湖北师范学院生物系,黄石 435002)摘要:为探讨赤潮发生时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atatum )的光合作用生理变化,研究了不同无机氮(N )水平上,海水pH 值升高对其胞外碳酸酐酶(C A )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海水pH 从8.2升至8.7时,中肋骨条藻胞外C A 被诱导,细胞对无机碳的亲和力(1/K m )提高;在pH817时,高N 条件下的胞外C A 活性是低N 条件下的3倍,1/K m 值也提高了80%。
单位叶绿素a 的最大净光合能力(P am)在不同pH 和N 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单位细胞的最大净光合能力(P cm)提高了100%。
这些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时,中肋骨条藻通过启动无机碳浓缩机制(CC M ),提高细胞对无机碳利用效率,使其在低C O 2(高pH )环境下维持光合机构正常运行;充足的N 源有利于提高CC M 的效率,从而提高C O 2环境下的光合固碳能力。
关键词:中肋骨条藻;胞外碳酸酐酶;赤潮;光合作用;无机碳亲和力中图分类号:Q945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07(2004)0620635205 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在富营养化的海区(如上升流,河口区以及人工增养殖区等)高浓度无机氮(N )和磷(P )往往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富营养化与赤潮的关系较复杂,不同赤潮生物其大量繁殖对N ,P 的需要呈明显不同[1—3]。
赤潮是什么赤潮成因原理.
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2018-01-08导语: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又名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
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基本介绍“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赤潮
目录
人物
莲花别名
自然现象 水上覆面物: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味。所以每次发生水华现象都会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大的损失或灾害。 当藻类大量生长时,这些藻类常在下风头水面漂浮着一层蓝绿色或红黄色的水花或薄膜——湖靛,草、青、鲢、鳙吃了不能消化,影响鱼的生长。虽然藻类生长很快,但因水中的营养盐被用尽,它们也很快的死亡。藻类大量死亡后,在腐败、被分解的过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并会上升至水面而形成一层绿色的黏质物,使水体严重恶臭。而造成水华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钾等含量上升。 导致水华发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为探索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综述了目前对我国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和对水华形成机理的一般认识.分析了导致蓝藻水华形成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等主要环境因素,论述了蓝藻,尤其是微囊藻成为水华优势种的可能原因.认为对水华的形成需要全面认识,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可能仅是蓝藻水华形成、且人们可以加以控制的因素之一;在探索水华成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夏季蓝藻水华发生时环境特征的研究与观察,而应该提前关注蓝藻的越冬生理生态特征、春季复苏的生态诱导因子及其阈值以及在复苏后,蓝藻如何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群体,并逐步成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乃至形成水华的过程.并需要对蓝藻越冬的生存对策、蓝藻群体的形成的条件、蓝藻在春季复苏的触发条件及其生态阈值、以及蓝藻在与其它藻类种群竞争中取胜的生理生化特征有足够的认识.蓝藻水华的"暴发"是表观现象,其前提还是藻类一定的生物量,且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野外对水华形成过程的原位观测,提出了蓝藻水华成因的四阶段理论假设.即在四季分明、扰动剧烈的长江中下游大型浅水湖泊中,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生长)、上浮及聚集等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春节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泊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则决定了水华蓝藻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经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水华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面积聚,形成可见的水华.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理必须寻找导致水华形成的各主要生理阶段的触发因子或特异性因子,针对不同阶段蓝藻的生理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弄清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并对其发生的每一进程进行预测,寻求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除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之外,水温,洋流,水体的PH值,光照强度等均会对藻类等水华生物的大爆发产生影响,在个别时候甚至是诱发因素。 位于江苏省南部的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中,水华十分频繁,致使太湖的渔业遭遇危机,而当淡水营养化后的太湖,“水华”频繁出现,促使其“水华”面积逐渐加大,导致“水华”时间延年增长。
赤潮发生条件
赤潮发生条件赤潮是指海洋中大量的藻类繁殖,导致水体变红的现象。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近年来赤潮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那么,赤潮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赤潮发生的条件。
一、水温适宜水温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容易繁殖。
当水温达到一定的范围,有些藻类就会迅速繁殖,形成大量的赤潮。
二、养分过剩海洋中的藻类需要养分才能生长繁殖,而养分过剩会刺激藻类的生长。
而海洋中的养分主要来自于农业、工业、城市污水等污染源的排放,这些污染物会被海水带到海洋中,形成养分过剩的情况,从而诱发赤潮的发生。
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藻类进行生长繁殖的重要过程。
当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适宜,藻类就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其生长繁殖。
如果光照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藻类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四、水流条件水流条件是影响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海水流动缓慢、水流停滞时,赤潮的发生就更容易。
这是因为水流缓慢时,海水中的养分、废物等物质不易被带走,从而形成养分过剩的情况,从而诱发赤潮的发生。
五、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也是导致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海洋中的污染物浓度过高时,就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
例如,海洋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毒性影响,从而破坏海洋生态平衡,诱发赤潮的发生。
综上所述,赤潮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减少赤潮的发生,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海洋资源,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赤潮的成因、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成因、危害与防治发表日期:2003年10月26日出处:国家海参洋局作者:国家海洋局已经有234位读者读过此文发生赤潮的原因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
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
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
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
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二、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赤潮发生的主要危害:
1、赤潮生物释放毒素赤潮生物释放的毒素可引起海洋鱼、虾、贝等生物死亡,或使毒素富集在海产品中最终对摄食它们的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产生毒害作用。
如果消费者误食一只鲜干贝就可能马上中毒,轻者四肢麻木、呕吐和昏迷,重者会休克死亡。
现在知道,可分泌大量毒素造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在我国沿海有63种,最多的有甲藻类32种、硅藻类24种、蓝藻3种及原生动物1种,统称为赤潮生物。
2、有些赤潮生物能分泌粘物赤潮生物分泌的粘物妨碍海洋生物的进食和呼吸,重者会窒息死亡。
3、赤潮生物大量消耗氧气赤潮生物暴发时,造成水体溶解氧减少,使海洋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4、大面积的赤潮挡住阳光赤潮生物暴发时,影响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海洋中的植物生存、鱼类及其他动物的食物,使它们缺食而死。
赤潮发生的治理措施:
1、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者喷洒絮凝剂,使赤潮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2、机械方法通过机械设备把含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并集中杀死。
3、建隔离带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域隔起来,避免扩散后污染其他海域。
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种,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表现在哪?下期为大家一一介绍,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
赤潮是什么生物
赤潮是什么生物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那么赤潮是什么生物呢?
所谓海洋浮游生物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海洋生物。
其中,能通过自身光合作用使海水中的无机化合物转化成生物新陈代谢所需有
机化合物者,我们称之为浮游植物,不具备这种能力,即必须以浮游植物为饵者则称为浮游动物。
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在中国浮游生物名录上登载的有63种。
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
在被称之为赤潮生物的63种浮游生物中,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l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在中国,已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种。
其余的38种在中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
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
变色的水平。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对人体有很大伤害,想要知道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请到,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
赤潮是什么赤潮成因原理 (1)
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导语: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又名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
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赤潮是什么_赤潮成因原理基本介绍“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四是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赤潮生物夜光藻及其相关海水理化因子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0.08.020赤潮生物夜光藻及其相关海水理化因子研究郗艳娟,吴新民,郑向荣,闫丽,慕建东,张兵(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河北秦皇岛066000)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发生暴发性增殖或高度集中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叫赤潮生物。
发生赤潮时如果只有一种赤潮生物占绝对优势,称为单相性赤潮,如果两种生物共存占优势,称为双相型赤潮。
赤潮的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其机制仍在探索中。
大量研究表明,氮和磷是赤潮生物的主要限制营养物质;在环境影响因素方面,当水温上升,盐度下降,有利于适低盐性赤潮生物的繁殖,此外,水文和气象条件对赤潮的发生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赤潮生物的增殖是与各个环境的综合作用密切相关的。
夜光藻赤潮是由夜光藻大量繁殖所引起的,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
据报道,在日本、印度、泰国、南非、法国等地均有规模不同的夜光藻赤潮发生。
夜光藻是我国沿岸低盐海域浮游生物种群的主要组成者之一,由夜光藻大量繁殖引起的赤潮是中国沿岸的常发性赤潮,约占我国常发赤潮的50%。
夜光藻赤潮持续的时间变化很大,有的可持续长达20多d,甚至几个月,有的一两天就消失。
夜光藻不是有毒甲藻,它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夜光藻暴发性增殖后大量累积死亡,在其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流行区水体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呈现缺氧状态;另外,由于它大量繁殖并形成赤潮后可大量黏附于鱼鳃上,从而阻碍鱼类呼吸,导致鱼类窒息死亡。
这不仅给渔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夜光藻是我国赤潮发生的主要藻种之一,研究它的生理生态特性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对探讨夜光藻赤潮成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夜光藻的形态特征夜光藻属于甲藻门、裸甲藻目、夜光藻科。
细胞呈圆球形,两侧对称,具一层厚表膜。
口缘标志出身体中线,胞口在口缘基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赤潮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大型海藻、克生性植物、滤食性贝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来净化海水或杀灭赤潮藻类。
但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大部分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因为要将它们应用到海洋中必须考虑杀藻作用与种属特异性、投放量、投放时间、海水营养程度等因素。
赤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海洋灾害小知识。
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平衡(即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的重要媒介。
光合作用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和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
是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关键,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赤潮在发生初期,赤潮生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体的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导致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严重的造成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所以说赤潮生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
的。
有关人士认为,为避免赤潮现象反复成灾,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应加强对赤潮现象的研究,提高预防和控制的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赤潮预警机制,尽量减少赤潮灾害带来的群众生命、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