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融结合效应评价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产业融合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间的交叉和融合,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等,通过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合作和互相渗透,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的互补与优化配置,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点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是新经济形态的重要特征。

产业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利用;二是技术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三是市场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市场的整合和共同开发;四是管理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交流与融合。

产业融合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性,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融合形式多样,包括横向与纵向融合,以及同质与异质融合;二是综合性,即产业融合是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资源、技术、市场、管理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融合;三是创新性,即产业融合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四是良性性,即产业融合是追求合作共赢、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发展方式。

二、产业融合的影响及优势产业融合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影响和优势。

一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促进产业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不同产业间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壮大,拉动地方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增长;二是对产业的优化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等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和降低成本,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三是对企业的创新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叉和合作创新,推动企业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对社会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带动相关产业和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的文献综述如下: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和结合,互相借鉴和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产业格局的过程。

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不同产业在企业层面的合作与整合,更是在产业层面上的资源共享和技术融合。

近年来,产业融合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和讨论。

产业融合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创新速度,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技术视角来看,产业融合现象研究最早始于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是指迄今为止不同产业分享共同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也是某些技术在一系列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扩散,并导致创新活动发生的过程。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产融结合是指将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务相结合,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中国的金融改革过程中,产融结合被认为是推动金融业向实体经济服务的重要路径之一。

本文将对产融结合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综述,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探讨。

一、产融结合的发展现状1. 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合作模式产融结合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合作模式。

目前,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合作的模式主要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金融创新三种形式。

直接融资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等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间接融资则是指企业通过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金融创新则是指金融机构通过设计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2. 产融结合的发展成效产融结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它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

产融结合还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产融结合存在的问题1. 担保难题在产融结合中,由于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大,但企业信用状况不稳定,往往无法提供有效担保,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

2. 风险管理问题产融结合中,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

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保障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成为产融结合中的重要问题。

三、产融结合的发展前景与对策1. 加强监管与规范对于产融结合,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确保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符合监管规定和市场需求。

2. 提升服务能力金融机构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加强对实体经济的了解,根据实体经济的特点和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更适合的金融支持。

3. 促进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为产融结合提供新的机遇和解决方案。

金融科技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融资成本,推动产融结合的深化发展。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产融结合是指产业和金融两种资源或功能的有机融合与协同作用,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趋势。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产融结合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其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如产融结合的内涵、机制、作用等。

其次,从实践角度探讨具体的应用案例,如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创新、创业投资等。

再次,从政策层面探讨政府的产融结合导向,如制定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产业链金融、生态金融等新兴领域。

国外的研究相对落后,但也有一些相关文献。

主要是分析金融机构的角色,如银行、证券、保险等在产业发展中扮演的作用,以及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产融结合经验等。

较新的发展是研究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如产业转型、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产融结合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产融结合的本质特征和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

2.以实证研究为主,探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中的产融结合模式,并借鉴国外的经验,为国内产融结合实践提供可行性思路。

3.研究金融机构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作用方式,并从风险管理、监管等角度进行思考,以实现金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4. 关注新兴领域的研究热点,如产业链金融、能源金融等。

此外,还有一些经典领域的研究有待深入研究,如小企业融资、农村金融等。

总结:产融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等。

目前,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未来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注重政策的创新和落实。

《2024年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范文

《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不断深入的今天,产融结合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它不仅能够推动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增长,还可以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风险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背后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实践案例,以期为未来的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产融结合的运行机制产融结合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渗透,二是产融双方在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共享与互补。

产业资本通过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可以更便捷地获取资金、人才等资源,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

而金融资本则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进入产业领域,通过共享企业的市场信息、产品信息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

三、影响产融结合有效性的因素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策环境是影响产融结合的重要因素。

政府对于产融结合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规的完善等都会对产融结合的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影响产融结合的关键因素。

只有具备较强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产融结合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产融双方的合作模式、风险控制等因素也会对产融结合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四、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实践案例我国企业集团在产融结合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某大型企业集团为例,该集团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

在资金方面,该集团通过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等方式获取了大量资金支持,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规模。

在业务方面,该集团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该集团还通过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五、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分析从我国企业集团的实践来看,产融结合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成本;二是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三是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四是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产融结合是指生产和金融相互结合的一种模式。

它是在金融业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实现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化运作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

产融结合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与空间。

产融结合的出现,旨在解决传统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问题。

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依赖于借贷和投资收益来实现盈利,而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直接融资和金融服务。

产融结合的模式应运而生,通过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产融结合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大力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进行一次综述,旨在全面了解产融结合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产融结合的背景与意义产融结合的出现,为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通过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能更好地管理风险,实现共赢。

产融结合的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融结合的实践案例随着产融结合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国内外不少企业和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尝试产融结合的实践。

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结合一些实践案例,来探讨产融结合的实际运作方式和效果。

1.阿里巴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金融机构蚂蚁金服,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产融结合实践案例之一。

蚂蚁金服以“以小贷为核心、支付宝为连接、大数据为支持、金融云为平台”的战略定位,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付、理财、保险等一站式金融服务,实现了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通过与支付宝的深度互联,蚂蚁金服有效地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作者:朱慧利来源:《中国市场》2019年第29期[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信息业的兴起,农业、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各产业相互融合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

文章分别从产业融合的思想渊源、概念、分类、协同创新、影响、不同产业的相互融合等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就这些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产业融合;分类;协同创新;影响[DOI]1013939/jcnkizgsc2019290551引言如今,产业融合现象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

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业融合是必然发生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在信息领域最为明显。

产业融合不是一个简单的融合,而是要经过一系列过程,即经过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之后才能完成。

本文梳理了已有的产业融合研究成果,并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2文献综述21产业融合思想渊源国外的美国学者罗森伯格最先萌发产业融合思想,用于描绘实业界的电脑和通信融合的图景。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著名学者尼古路庞特1978年在媒体实验室赋予三个重叠的圆圈特定的含义,分别表示计算、印刷、广播的技术边界,指出三者交叉的地方是发展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产业融合的第一次提出是1994年在著名的哈佛大学的一次学术论坛上,20世纪70年代,产业融合得以从理论邻域延伸到实践是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

国内产业融合思想来源于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亚当·斯密发现劳动力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与分工粗细有紧密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之所以越高得益于分工越细。

22产业融合概念的研究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一个动态的缓慢的过程,到最后就融为一体,并且慢慢形成了一种或多种新型的产业形态。

涂静从新颖的角度——分工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间或者同一产业不同企业的分工的内部化过程。

[1]日本授植草益以信息通信业为例从原因和过程分析,认为由于政府放宽限制和技术发展降低了行业的进入壁垒使新进入企业增多,为竞争和合作与产业融合创造了条件。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摘要】产融结合是指产业和金融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通过对产融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提供了基础。

在首先对产融结合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别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以实践案例和影响因素分析为支撑,深入探讨了产融结合的实际运作情况和影响因素。

在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产融结合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应用,推动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产融结合, 文献研究, 综述, 实践案例, 影响因素, 国内研究, 国外研究, 结论总结, 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融结合是指产业和金融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产融结合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产融资源配置不均衡、产融机制不完善、产融合作模式不够灵活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产融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和综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全面地了解产融结合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趋势,为我国产融结合的深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本文旨在通过对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的系统研究综述,全面客观地呈现产融结合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学术界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推动产融结合的深化与创新。

1.2 研究目的产融结合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产融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探讨产融结合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分析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总结国内关于产融结合的研究现状,梳理相关文献中的主要观点和发现,揭示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3.综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比中外产融结合的差异和共性,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4.分析产融结合的实践案例,探讨不同行业和地区在产融结合方面的做法和成果;5.探讨影响产融结合的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为产融结合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产融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经营模式逐渐向资本密集型甚至知识密集型行业集中,产融结合正成为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从产融结合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条件、发展历程及我国的现实选择、在我国的实行效果、风险及未来如何健康发展七个方面将近年来关于产融结合的研究加以综述。

关键词:产融结合发展方向研究综述一产融结合的概念产融结合,顾名思义,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学术的不同角度给出了它的定义。

张庆亮、杨莲娜(2005)将产融结合定义为: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直接融合。

李书华,李红欣(2008)认为,产融结合是产业组织与金融组织之间资本相互结合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的总和,是资本加速集中的有效方式。

万亿、傅维、古晓慧(2008)指出,产融结合是指产业投入产出过程与金融业融通资金过程的结合。

在实践中,产融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产融结合、构建资本营运平台,在虚拟经济中实现资本增值。

为大多数学者所引用的是王少立(2008)的定义,他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产融结合进行了定义。

广义上,产融结合即金融与产业的结合,是指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是通过全部金融过程实现的。

狭义上,产融结合即产融一体化,是指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通过股民关系相互渗透,形成资本、资金、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稳定关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最终形成产融型集团。

二.产融结合产生的原因许天信、沈小波(2003)从五个角度分别阐述了产融结合的产生原因:首先,产融结合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

产融结合的制度安排,能使银企之间形成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能够有效约束二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消除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

其次,产融结合是消除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要求。

通常, 银行不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筹资目的及相关风险, 而企业则完全掌握这些内部信息。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摘要】产融结合是指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通过对产融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系统分析了产融结合的定义与特点、发展历程、意义和价值、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案例分析。

研究发现,产融结合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并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产融结合研究的趋势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推动产业发展和金融创新。

加强产融结合研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指导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融结合、文献研究、综述、定义、特点、发展历程、意义、价值、研究方法、技术、案例分析、趋势、未来研究方向、实践意义1. 引言1.1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的综述,系统地探讨产融结合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意义和价值、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揭示产融结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重要性和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产融结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产融结合的内涵和特点,促进学术界和业界对产融结合的深入理解和探讨,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也有助于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更好地把握产融结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实现产业和金融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产融结合的定义与特点产融结合是产业与金融领域的结合,是指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产业的发展和优化。

其特点包括:产融结合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产融结合突破了传统金融和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产融结合注重风险管理,通过金融手段降低产业投资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产融结合促进了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融结合是一种多赢的模式,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产业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是对国内外学者在产业融合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深入理解产业融合的内涵、形式和作用机制。

一、产业融合的概念和内涵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价值链,从而实现资源与要素高效配置、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

产业融合的内涵包括产业间的组织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价值链融合等多个方面。

产业融合不仅仅是各个行业之间简单的合并和收购,更多是在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市场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各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产业融合的形式和特征产业融合的形式和特征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垂直融合、产业链的横向融合、产业链的纵深融合和产业链的全球融合。

产业链的垂直融合是指上下游产业间因技术、市场、资本链等方面的联系而发生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链长度的延伸或缩短、产业链的竞争与协同等方面。

产业链的横向融合是指不同产业间因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的联系而发生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产业间的交叉融合等方面。

产业链的纵深融合是指在产业链上下游融合的基础上,各个环节间进一步发生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内部的协同融合、创新融合等方面。

产业链的全球融合是指具有全球视野的产业链因素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全球资源配置、全球市场竞争等方面。

产业融合的形式和特征体现了产业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领域间的融合,丰富了产业融合的内涵和形式。

三、产业融合的作用和影响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产业融合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增长方式转变。

通过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可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链,提高产业总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融合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产生和应用。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产融结合是指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通过金融手段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等原因,产融结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以下是针对产融结合的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从实践案例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践案例:1.园区金融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作者:任晓芬),2019年本文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园区金融”为例,详细介绍了其产融结合的实践过程,并从政策、机制、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思考。

园区金融是由园区开发商、园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的金融服务平台,旨在解决园区企业资金难题。

文章指出,对于园区金融的构建,需要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和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保障。

此外,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需求开展金融服务,同时加强园区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管理。

2.我国金融机构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及启示(作者:蒋新民),2019年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的体验为基础,系统总结了金融机构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并提出了相关的启示。

文章指出,金融机构应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积极支持产业升级,加强金融服务的创新和优化。

此外,政府也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支持,构建信用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保障金融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理论研究: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作者:杜祥琼,牛强),2018年本文探讨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和路径选择,从制度、市场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文章指出,产融结合需要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促进金融服务的市场化。

此外,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投资审慎,注重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研究—产融结合的视角(作者:周剑平),2018年综上所述,产融结合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实践中,需要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和专业服务等保障;在理论方面,需要加强金融服务的创新和优化,构建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一、定义和概念以往传统的观念是,产业经济和金融经济是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产融结合则是将这两个领域相互融合的一种新模式。

产融结合的本质是通过金融手段支持企业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产融结合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包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加强金融监管等。

二、产融结合的实践和探索(一)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其初衷是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倾向于支持大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反而不容易获得金融支持。

因此,政府不断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目前,产融结合的模式已经逐渐从简单的信贷支持转变为众多的金融创新模式,并逐渐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产融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项目融资、银行支持等。

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企业上市或非公开发行股份获得资金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有效的企业融资方式。

通过上市、增发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债权融资:债权融资提供的是一种通过发行债券获得融资的方式。

借助债券等金融工具,企业可以万无一失地获得货币资金的流通。

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一种针对企业项目的融资方式,它是针对企业所提出的项目资金需求,向融资机构发出融资申请,最后以项目为担保进行融资的一种方式。

项目融资是实现产融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

银行支持:银行支持是多种产融结合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

通过对企业的小额贷款、信贷支持等,支持企业的发展,这也是银行业的主要功能之一。

(三)产融结合的推动力量产融结合得以普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策环境、市场需求、技术支持等。

政府是产融结合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大力推动产融结合的发展,鼓励银行利用现有金融和信贷资源,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要求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有效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另外,市场需求也是产融结合的重要推动力量,市场对企业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企业对银行资金需求的不断增长,均为推动产融结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2024年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范文

《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篇一一、引言产融结合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它代表着企业集团从单纯的产业经营转向产业与金融相结合的综合经营。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这一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研究将围绕我国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展开,深入探讨其有效性及其影响。

二、产融结合的背景与定义产融结合是指企业集团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的合理分散。

在我国,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集团内部的产业和金融业务相互渗透、相互支持,通过金融资本的运作来促进产业资本的发展,反之亦然。

这种模式在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三、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现状与模式当前,我国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模式多种多样,包括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产业集团内部的金融业务整合模式等。

这些模式在实现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例如,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可以通过控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实现金融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而产业集团内部的金融业务整合模式则更注重集团内部的产业和金融业务的协同发展。

四、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分析(一)提升企业集团的竞争力产融结合可以增强企业集团的资本实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使企业集团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

通过金融资本的运作,企业集团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产融结合还可以促进企业集团内部的产业和金融业务的协同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产融结合可以通过金融资本的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集团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将资金投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项目,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产融结合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信息优势,帮助企业集团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三)降低企业风险产融结合可以通过金融手段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通过金融资本的运作,企业集团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降低财务风险。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产融结合是指产业和金融两大领域之间的深度融合和互动,通过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协同作用,实现产业发展和金融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产融结合成为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创新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国内外学术研究角度入手,对产融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产融结合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产融结合的定义和特点产融结合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融结合的概念逐渐引入并被国内学者所关注。

产融结合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即产业和金融相互融合;二是资本市场与产业市场的有机结合,即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实体经济中的有机结合。

产融结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通过金融资本的投入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了双赢局面;二是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金融资本的支持使得产业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为金融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需求和发展机会。

二、国内外产融结合研究现状1. 国际研究现状在国际上,产融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

美国学者对产融结合的研究比较深入,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产融结合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英国学者更多地从金融稳定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产融结合的意义和作用。

德国学者则更关注产融结合对中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

在国内,产融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层面。

在宏观层面,学者们更多地从金融体系的角度探讨产融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在微观层面,学者们更多地从企业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产融结合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和影响。

三、产融结合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产融结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产融合作格局,促进了资金的流通和利用;二是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三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作者:闫帆帆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09期摘要:系统梳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产融结合研究的相关文献,包括产融结合的内涵、动因和经济效果等方面,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国内目前相关研究和实务比较薄弱的环节,以期为我国产融结合进程提供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产融结合;动因;经济效果中图分类号:C67;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9-0079-02产融结合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兼制度创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产融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融结合的内涵、产融结合动因和产融结合的经济效果等方面。

一、产融结合的内涵关于产融结合的内涵,学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广义上,产融结合实质上是一种流动性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的一方让渡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来换取“融”的一方的流动性。

狭义上,产融结合的本质是以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为主体,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进行的结合,这种结合以职能资本与金融化资本的融合为形式,以生产金融资本为目标,最终促使融合的一方或双方经济实力大大提升,市场竞争不断增强,实现规模经济。

从产融结合的模式来看,产融结合可以分为“由产到融”和“由融到产”两种模式。

由于《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对金融行业投资实体企业的限制,目前我国产融结合主要表现为“由产到融”模式,具体形式包括实体企业投资持股金融机构、企业集团内部设立全资财务公司或者控股财务公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

二、产融结合的动因关于产融结合的动因,无论从学术界研究还是企业实践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约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

企业通过参股金融机构,减少资金供求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可以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

第二,多元化经营,提升竞争力。

第三,获得协同效应,包括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产融结合是指通过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发展和金融创新相互促进的一种模式。

近年来,产融结合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产融结合的定义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产融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产融结合的定义和意义。

产融结合是指将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配置和创新的双赢。

它不仅能为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同时也能为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商机和收益。

产融结合可以打破传统的产业和金融的界限,实现资源和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产融结合被视为实现国民经济双轮驱动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产融结合研究起步较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主要围绕产融结合的机制和政策、产融结合的效应和风险等方面进行研究。

美国学者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整合和分析,提出了产融结合的五种可能模式,并对其效应和风险进行了评估。

英国学者则对产融结合的政策和监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监管措施。

国内的产融结合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理论上,研究者对产融结合的定义、机制和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实践中,研究者对产融结合的模式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和评估。

目前国内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于产融结合的政策和监管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产融结合的发展趋势。

随着产业升级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产融结合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产融结合将注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推动金融机构向科技和信息化转型,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效能。

产融结合将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低碳经济转型,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产融结合还将注重提升政府的引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化政府的服务环境和公共治理能力,为产融结合提供更好的政策和监管支持。

产融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文献述评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文献述评

作者: 储俊
作者机构: 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会计之友
页码: 10-1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6期
主题词: 产业资本 金融资本 产融结合 文献述评
摘要:对我国产融结合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把其归纳为产融结合的动因、模式、效应、风险及其防范、问题及发展对策五个方面,并加以简要评析,指出目前研究在产融结合模式的创新和适用性、产融结合的有效性、产融结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防范机制、产融结合的具体可操作对策,特别是中小企业如何实施产融结合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试图给出可能的后续研究方向。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产融结合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融结合指的是通过将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企业结合起来,实现产业与资本的有机融合,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就产融结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

其次,产融结合的优势也被多项研究所证明。

王琳(2018)在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研究中发现,产融结合可以通过建立信用体系、构建融资担保机制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解决融资难问题。

在实践中,银行、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与实体经济企业合作,共同规划和开展产业投融资活动,提升资本的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的增值空间。

此外,一些研究还指出,产融结合还可以促进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增强国内市场竞争力。

最后,产融结合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蒋飞等(2018)在对我国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中发现,产融结合由于面临着多方利益的制约,导致其实施难度较大,需要在政策、制度、市场等方面加以完善。

同时,产融结合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

综上所述,产融结合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企业多方协同,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推动产融结合的顺利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融结合效应评价文献综述作者:王龙祥刘扬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08期【摘要】在我国关于产融结合的研究中,产融结合效应评价文献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现有相关实证研究尽可能全面地纳入分析框架,通过对效应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主要观点的回顾和评述,为未来我国产融结合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融结合企业绩效企业效率评价方法一、引言企业产融结合是产业和金融通过一定途径进行协同发展的模式[1]。

在许多发达国家,产融结合都得到实践,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得到肯定;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过度金融化也压垮了一些大型产业集团。

这表明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我国产融结合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末,并于9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

学者们普遍认为实施产融结合可降低交易费用,消除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通过构建内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带来积极作用。

但随着德隆、农凯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严重危机,研究人员开始围绕产融结合的效应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分析我国企业实施产融结合的实际情况。

本文将现有相关研究尽可能全面地纳入分析框架,通过脉络梳理,提炼精要,论其优劣,以期为我国未来产融结合效应评价建立更广阔的视野。

二、我国产融结合效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现阶段我国关于产融结合效应评价的文献中,学者们大都将焦点放在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上。

傅艳(2004)认为,若企业扣除资本成本后的资本收益大于零,即为有效的产融结合[2]。

这一观点成为学者们在研究产融结合效应时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若实施产融结合后企业绩效或企业效率提高,就意味着企业获得了产融结合的正效应。

(一)企业绩效相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林世协(2004)以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衡量指标,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3]。

李革森(2004)考虑到证券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选用市盈率和每股收益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回归模型[4]。

张庆亮和孙景同(2007)首先以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产融结合前后的经营绩效;其次以每股收益和市盈率为被解释变量、金融参股比例为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研究[5]。

徐赐豪(2009)从企业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六方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企业绩效综合指标值[6]。

李凤娇(2013)同样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但选取的指标略有不同[7]。

通过对企业绩效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早期研究主要选用每股收益率、市盈率或净资产收益率等单一指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针对指标缺陷,尝试从多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企业绩效。

但是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需事先假设数据样本分布特征或主观确定指标权重,这将导致估计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存有争议。

(二)企业效率相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企业效率能够反映企业资源配置水平,是衡量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研究人员根据不同的判定模型和分析侧重点,确定相应投入和产出指标,对企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蔺元等(2010)以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为输出指标、总资产和成本费用为输入指标构建评价模型,从“由融到产”和“由产到融”两条路径分别进行实证研究[8]。

杜传忠等(2014)以营业收入和投资收益为输出指标,以企业总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员工人数为输入指标,运用序列DEA法计算产融结合公司的生产效率、投资效率和综合效率[9]。

谭小芳等(2014)从公司规模、运营能力和公司风险三方面选取6个指标作为输入指标,以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报酬率为输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C2R模型评测产融结合型农业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10]。

使用DEA方法,不仅可避免参数估计方法中的主观因素和设定误差,还能基于企业特质确定输入输出指标,提高评测精度。

但这一方法对数据处理和指标设计要求较高[11],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差异较大,也无法定量分析各因素对产融结合效应的影响。

2.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

支燕等(2010)以总资产和职工酬金分别作为资本投入指标和劳动力投入指标,以主营业务利润为产出指标,选取企业属性、资本结构、企业业绩、产融结合程度和金融机构连续持股时间作为影响变量,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企业的运营效率进行分析[12]。

项国鹏等(2013)和唐建荣等(2015)也采用类似方法,但指标选取略有不同。

前者同样将职工酬金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但将固定资产作为资本投入指标、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在影响因素的选取上,增加政府支持和金融支持两项指标[13]。

后者的投入与产出指标与支燕等相同;影响因素的选取则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上述指标类似[14]。

姚德权等(2011)以资产报酬率作为产出指标,从企业规模、运营能力、财务风险和企业人员四方面选取8个指标构建投入指标体系,并将金融机构的风险因素引入模型,对企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15]。

由于我国各类统计数据透明度较低,使用SFA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弱化数据测量误差对效率评估结果的影响,避免DEA方法对数据处理和指标设计的高要求,使测算结果更加可靠。

另外,该方法可定量分析各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并且不受投入产出数据单位的影响,但对样本的同质性要求较高。

(三)其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除上述两类方法外,还有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设置评价指标,从侧面反映企业产融结合的效应。

蔺元(2010)将研究重点放在实施产融结合的动因上,采用Logit模型和GLS方法做回归分析,以考察产融结合对企业的影响[16]。

郭牧炫等(2013)也使用了相同的方法[17]。

万良勇等(2015)以产融结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为研究视角,将企业经营现金流作为衡量指标,采用现金持有量—现金流量模型作为基本模型进行实证分析[18]。

文柯(2012)以产融结合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研究产融结合的负效应[19]。

这类文献由于选用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不同,无法评价优劣,但多角度定量分析产业资本向金融业扩张的效果,对于实证研究我国产融结合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综合评述通过梳理我国产融结合效应评价指标和方法可以发现,各种方法均存在优劣和前提条件。

就评价我国产融结合效应而言,笔者认为,现阶段SFA方法对于评估同质企业的产融结合效应更为适用,选用的评价指标应综合考虑企业内外影响因素。

三、我国产融结合效应评价的主要观点李革森(2004)认为金融参股比例与企业每股收益正相关,为此提出产融结合临界值假说,即存在产融发挥作用的最低股权参与比例—10%[4]。

张庆亮和孙景同(2007)认为,金融参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这表明金融资本和产业链条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5]。

但王帅(2013)通过构建规模经济效益模型实证研究后发现,我国产融型企业能较好地实现规模经济[20]。

项国鹏等(2013)认为制造业公司产融结合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在企业产出中,劳动力比资本发挥的作用强;企业规模、政府支持力度与结合效率正相关,财务风险、参股比例和金融支持度与结合效率负相关,产权性质的影响不明显[13]。

唐建荣等(2015)在对低碳企业实证研究后也得出类似结论[14]。

但支燕等(2010)却认为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大于劳动力的贡献,财务风险与结合效率显著正相关;而同时他们也认同企业规模与结合效率正相关,参股比例与结合效率负相关[12]。

杜传忠等(2014)认为融资需求是企业实施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而被参股金融机构类型和参股比例对产融结合效率影响显著[9]。

万良勇等(2015)认为企业属性、企业规模、市场竞争程度以及宏观经济都对产融结合效率产生影响[18]。

但郭牧炫等(2015)却认为,产融结合的实施动因是出于多元化经营以及分享金融利润的考虑,但产融结合后企业融资约束确实得到了缓解[17]。

在负效应研究方面,姚德权等(2011)将风险引入模型后得出,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会进一步降低企业效率[15]。

文柯(2012)则认为产融结合的负效应主要受产业扩张速度和财务费用占比的影响[19]。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研究我国产融结合效应时所得结论不太一致,但均认可现阶段我国产融结合处于初级水平,存在大量负效应。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产融结合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受企业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未形成深层互动,协同效应远未达成。

学者们所得研究结论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研究对象不同,有的针对我国整体产融结合效应进行宏观评价,有的则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如制造业、高技术企业、低碳企业等。

2.研究侧重点不同,导致选取的影响因素和指标不同。

3.使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存在差异。

四、结论和研究趋势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关于产融结合效应评价的实证研究,建立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尽可能全面地将现有研究纳入分析框架,因此所得结论更具说服力。

如前文所述,虽然目前产融结合在我国蓬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双轮驱动虽尚未形成,但二者之间融合趋势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关于产融结合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企业绩效或企业效率的评价上,实证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多数研究只关注企业内部因素,忽略企业外部因素。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学者认识到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组织,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变化的内外环境,能否获得产融结合的正效应,不仅受企业内部因素影响,还受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因此将研究方法论转向系统科学金融理论,重点研究企业内外因素对产融结合效应的综合影响[21-26]。

未来我国产融结合效应的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微观层面的理论结合实务上,全面考虑影响产融结合效应的因素。

另外,我国学者大多关注“由产到融”,对“由融到产”的研究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产融结合受我国金融政策的限制,未来随着混业经营的逐步放开,相信“由融到产”的研究会逐渐增多。

参考文献[1]张春梅.产融结合: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之道[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3.[2]傅艳.产融结合简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69-71.[3]林世协.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应分析[D].东华大学,2004.[4]李革森.我国产融结合的绩效检验——来自证券市场的证据[J].开放导报,2004(2):100-103.[5]张庆亮,孙景同.我国产融结合有效性的企业绩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7):96-102.[6]徐赐豪.我国民营企业产融结合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7]李凤娇.产融结合对我国民营企业绩效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8]蔺元,刘志新.基于DEA的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率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11):248-255.[9]杜传忠,王飞,蒋伊菲.中国工业上市公司产融结合的动因及效率分析——基于参股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4):84-90.[10]谭小芳,范静.产融结合型农业上市公司运营效率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10):111-120.[11]傅晓霞,吴利学.前沿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增长核算中的适用性[J].世界经济,2007(7):56-66.[12]支燕,吴河北.我国高技术产业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8):117-121.[13]项国鹏,张旭.基于SFA的企业产融结合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9):149-158.[14]唐建荣,石文.基于SFA的低碳企业产融结合效率研究[J].工业技术研究,2015(9):12-18.[15]姚德权,王帅,罗长青,等.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运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3):140-148.[16]蔺元.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果分析——基于参股非上市金融机构视角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5):153-160.[17]郭牧炫,廖慧.民营企业参股银行的动机与效果研究——以上市民营企业为例[J].经济评论,2013(2):85-92.[18]万良勇,廖明情,胡璟.产融结合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上市公司参股银行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64-72.[19]文柯.基于Logistic的上市公司产融结合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11):346-350.[20]王帅.产融型企业集团规模经济效应度量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11):92-96.[21]魏遥,雷良海.产融集团生成的耗散结构分析[J].特区经济,2009(2):270-272.[22]魏遥,雷良海.产融集团系统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09(8):1072-1076.[23]魏遥.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产融集团生产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10(8):39-44.[24]魏遥.产融集团协同价值与风险的均衡模型分析[J].商业时代,2009(15):36-38.[25]李惠斌,董琦,曹国华.基于熵理论的我国产融结合趋势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1):85-87.[26]王震.我国产业金融与产融结合发展指数化研究[J].现代商业,2013(30):34-35.作者简介:王龙祥(1989-),男,汉族,山东高唐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投资;刘扬(1988-),女,汉族,山东招远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财务处,中级会计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