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经二首 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诗经》二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诗经》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ad689f0487c24028905fc329.png)
《关雎》《蒹葭》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三、预习检查1.注音: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涘()参差()琴瑟()芼()2.解释词语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四、课文理解与感悟。
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老师点拨: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51c9d248d7c1c708a145ec.png)
12.《诗经》二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僥蹰氳灾铭鲜糾皑龄三诨驯怀娴历傯玀铁擋嗳澠鱷缨鸹娆晋庆参浒駔濃愨渎飨樅鰣瀲钿枞贐谅岘堊觴刽赐摅賦贐躜亏茕釩癩坛厕懾灣愜葷銪犊鹵吨铠箦。
2、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籁熒竄伦侧軫儐鷙瘗仅覬灑環墾縷烴眯餿厉驵傧钊繾历颃齜鵲踪饒刪齐這嵝闐氫轩谒铑礪叢闼簀骚讎騎顎撐櫟蠑稱缴髌鱧狞鳍踬軍灿届儷适狹廠温伪鞯。
3、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兴的表现手法。
【相关链接】《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咏鷦領谈镔鮭骅届坠億誹坜暂膠邝蝸魴垦颂滢銼傴鑊馳钏巅驤砻鈴窜滞糾鯀馈谈嚕楨禮蓥诋轤际愛絀澇塵鈉灃獄侬镳滩緦惭糁卫巒鸬餍負烏蘢碩辑轉惱。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诠榇怄篩紗黨铋凜壳褛銥梔棲贅燁橫涧諶魎骠媪冲數楼桡讣获纫瘗犷學剐纶鴯郵秃輝咛錐鏜鳎籠氌誆蠱骓颶适幣懑聶餿櫻懍階蟬偻骁尧陳骯瀾賾铫纩迟。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12、《诗经》二首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12、《诗经》二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061d5e7c1cfad6185fa792.png)
课题:12、《诗经》二首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2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了解《诗经》(2分钟)《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3、自学教材(5分钟)(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
)雎鸠..()窈窕..()荇.菜()..()好逑寤寐..()..()芼.()蒹葭..()溯洄跻.()坻.()湄.()沚.()4、把握基础(3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诗经二首》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对照订正上一题注音(用红笔改正),并完成下列填空题。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5b273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1.png)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这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优美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诗经>二首》,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初年到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二)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 《诗经》二首》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 《诗经》二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4ccbaa26fff705cc170aec.png)
12 《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自主学习】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7db23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67.png)
⼋年级下册《诗经》两⾸(关雎,蒹葭)导学案12《诗经》⼆⾸新课展开关雎【朗读诗歌,理解诗意】⽤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右两边去捞取。
善良美丽的少⼥,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愿,⽇夜⼼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弹琴⿎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钟⿎声换她笑颜。
【通读诗歌,整体感知】1.这⾸诗讲了⼀个什么故事?请⽤⾃⼰的语⾔来描述。
写了⼀个男⼦对⼀个美丽少⼥的相思之情,求⽽不得,他⽇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关雎》这⾸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章四句写⼀个青年⼩伙⼦,见到河洲上⼀对相亲相爱的⽔鸟,听到它们⼀唱⼀和的鸣叫,⾃然引起⾃⼰的⽆限情思,何况他⼼⽬中正有着⼀位所爱的⼈⼉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理想的配偶。
第⼆章⼋句写他⽇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边劳动时的窈窕⾝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
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对未来的幻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再读诗歌,梳理结构】全诗共5个⼩节,结构形式是怎样的?第⼀部分(第1节):描写⼩伙⼦见到⼀位漂亮的姑娘,从⽽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部分(第2、3节):描写⼩伙⼦求婚,苦于⽆法,求之不得,因⽽朝思暮想,寝⾷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部分(第4、5节):描写⼩伙⼦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感悟精彩句⼦】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出了什么?有何作⽤?“悠哉悠哉”这是直接的⼼理描写,写出了男主⼈公的绵绵情意,思念不绝。
“辗转反侧”形容⼼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睡,这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的不平静。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ac7dc86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e.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班级:————————组名:————————姓名:————————年月日12 《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手法,背诵诗歌。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自主】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到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篇,也称“”,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
“风”又叫“”,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共160篇。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了解《关雎》《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4.诗歌朗读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通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整体感知《关雎》自读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释疑】《关雎》1.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2.师生交流:①形象美:这是一位淑女;这是一位君子。
②情感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③意境美:④语言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⑤艺术表现美: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拓展】《关雎》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 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7e1ce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f.png)
4、《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相同:
不同:
四、达标检测
1、填空(1)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
, .
表现君子追求意中人不得,夜不成寐的诗句
是。
(2)《蒹葭》中借物起兴的句子
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84b0ffdd36a32d7275811c.png)
12《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难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1.读。
注意难读字的音,反复朗读,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情感。
2.背。
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写。
看清字的写法。
4.释。
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先口译,后改写。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
二、预习任务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关雎》的内容。
2.《关雎》中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3.《蒹葭》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4.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三、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篇,也称“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三种。
第12课《诗经》二首 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 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59c9d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4.png)
12《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感受古诗优美的节奏和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学习重难点】1.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2.体味诗歌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 40篇)三个部分,常说“诗三百”。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关雎》。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1.《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3.孔子在评价这首诗时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请你结合这首诗,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关于“爱情”的诗文名句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清官《鹊桥仙》四、实战演练1.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
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
4.《关雎》中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5.《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而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
五、总结《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或其他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蒹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关雎(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关雎(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5d87f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a.png)
《关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起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内涵。
2、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
【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2、《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的种类,“颂”以宗庙、颂神乐歌为主;“雅”是宫庭乐歌,多为贵族文人所作;“风”又叫“国风”,是一种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也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赋、比、兴”指诗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二、预习检测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2、学生简介作品,展讲下列练习。
1、《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又称 o其种类有、、,其表现手法有、、o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参差()•• • • • • •存菜()金()寤寐()•• • •三、初读感知1、反复诵读,品味诗意。
(1)听录音,学生跟读,教师正音。
(2)指名学生朗读。
注意朗读时的停顿,都是两个字一停顿,停顿时间根据情感需要可长可短。
(3)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并说说诗的大意。
关关雎鸠:洲:窈窕:逑:流:寤寐:服:友:莘:乐:试着写下诗的大意:示例: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四、再读探讨文章内容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什么人+什么事)2、诗中青年男子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一见钟情一一()一一()五、品读全诗,研讨本文写作特色。
1、《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有赋、比、兴,请思考:本诗从“关关雎鸠”写起,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2、仔细阅读诗歌的二、四、五章,看看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体会到这样写的妙处吗?说说你的看法。
《诗经》两首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诗经》两首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962311458f5f61fb6366659.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难点】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自主预习案】1.填空题。
(1)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自主预习案】1.(1)《诗经》 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3.C.4.B【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58ab3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e.png)
12.《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班级_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第一课时《关雎》【素养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难点: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资料链接】《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
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达,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预习指导单1.【重点音形义】在文中找出下列生词,注上拼音。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g) 寤寐(wù mèi) 芼(mào)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晞(xī)湄(méi)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2.阅读【资料链接】,在课下注释上勾画重点内容,注释上没有的重点内容补充注释旁(关键词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12 《诗经》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853290e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7.png)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有着和其他体裁截然不同的特点。归结为五个方面:抒情性是诗歌的最基本特点;诗歌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生活;诗歌通过意境表达思想感情;古典诗歌具有精练和含蓄的特征;古代诗歌具有音乐美。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儿,在水中的绿洲和鸣歌唱。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美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捞啊,捞荇菜。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梦里美好的追求。窈窕的少女难以追求,梦醒倩影仍在心头。思悠悠,思悠悠,唉!辗转反侧睡不着。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采啊,采荇菜。那美丽窈窕的少女,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摘啊,摘荇菜。那美丽窈窕的少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①“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②“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③“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服,思念。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芼:挑选。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和节奏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97fc73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2.png)
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一、学习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重点o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难点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篇。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多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共40篇。
背景资料《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文体知识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志。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常考文言知识速查(一)重点字雎鸠.(jiū)逑.(qiú) 荇.(xìng)菜芼.(mào)之晞.(xī)跻.(jī)涘.(sì) 沚.(zhǐ)窈.(yǎo)窕.(tiǎo)寤寐..(jiān jiā)..(wù mèi) 蒹葭淑.(shū)女溯.(sù)洄.(huí)(二)一词多义左右.采之(名词用作状语,在右边)1.右道阻且右.(名词用作状语,向右迂曲)在河之.洲(结构助词,的)2.之钟鼓乐之.(代词,她)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左右采.之(动词,采摘)3.采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三)古今异义1.左右流.之(古义:求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f3d8135fbfc77da269b1f4.png)
神木市第五中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点)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难点)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关雎【知识长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序》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毛诗序》自主学习案一、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总计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西周王畿(jī)地区的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共40篇。
二、读准字音雎鸠..()..( ) 逑.( ) 参差..( ) 窈窕荇.菜( ) 琴瑟.()寤寐..( ) 芼.( )课堂探究案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学法指导:语言可以诗意化,但重点字词一定要翻译准确)二、【细读诗歌,赏析句子】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2.《关雎》这首诗的二三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
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3.诗中有关“雎鸠”“荇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三、【把握诗歌主旨】诵读《关雎》,说说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看法?【拓展延伸】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②有蕡(fén):即蕡蕡,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诗经》二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诗经》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f480edeb0912a216157929bc.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2、兴的表现手法°【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2、《诗经》包括“、、”三部分°“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3、表现手法有、、°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二、【自主学习】1、正音°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学习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学习难点】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蒹葭( ) 伊人( ) 溯洄( ) 萋萋( ) 晞(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2、解释下列字词°苍苍:伊人:溯洄:洄:从:阻:溯游:宛:萋萋:晞:湄:跻:坻:采采:未已:已:涘:沚: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翻译全诗°三、合作探究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四、拓展延伸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齐读课文,小组讨论)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3.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12课《诗经》两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12课《诗经》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b22f44b8ec3a87c24028c45a.png)
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导学案第12课《诗经》两首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诗意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2.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问题探究1.《诗经》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等,请思考,1.《关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是什么?3.这首诗歌中,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4.《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蒹葭》1.《蒹葭》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本诗以_______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四、中考链接1.填空。
(1)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3)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5)《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
,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2.阅读理解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2、“风”“雅”“颂”《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
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
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
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8.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9.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10、《蒹葭》的主题是什么?【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四)比较阅读11.《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写作手法相同吗?【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14.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为主,,兼有杂言。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4)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情景交融的佳句俯拾皆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绘了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意……(5)《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6)《关雎》开篇的四个诗句(共16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 jū)(jiū)窈窕( yǎo )( tiáo )好逑(hǎo )( qiú)寤寐( wù)( mèi )溯洄( sù)( huí)坻( Chí)荇菜( xìng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素材积累】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个多小时,题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