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合集下载

02-2.2 不同阶段害虫防治的特点

02-2.2 不同阶段害虫防治的特点

第二章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第一节害虫发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第二节不同阶段害虫防治特点第三节农业害虫的防治方法第二节不同阶段害虫防治特点无公害公害综合治理绿色防控一、无公害阶段从20世纪40以前3000年前农业防治(如轮作、翻耕)公元前340年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桔害虫1000年前农药(石灰,硫磺及砷酸铅)800年前物理防治(器械捕杀等)特点农业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法矿物性农药治虫单一性、无污染、无公害二、有公害阶段(化学防治阶段)从20世纪40年至60年代•有机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应用。

•单一依靠化学农药,且一药多治。

“3R”•残毒 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 •再生猖獗Resurgence•全世界5000多种害虫中,大约有60多种害虫因施用农药后而异常增多。

主要的种类有:螨类、蚜虫、蚧类、粉虱、飞虱、叶蝉、夜蛾类、潜叶蛾、潜叶蝇等。

•近几年,稻飞虱对吡虫啉类的抗性达200多倍。

三、综合防治阶段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Carson(1962)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农药残留的危害敲起了警钟。

70年代,美国提出“IPM”,对害虫的综合防治起了推动的作用。

提高防效、降低费用,减少污染。

1975年,我国确立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IPM概念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 ntegrated P est M anagement):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经济学的原则,选取最优化的技术组配方案把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较长期地稳定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IPM中心思想生态学的观点经济观点: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社会学观点:重视各项措施特别是化学防治对环境的影响,把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障人类、野生动物和环境的健康和发展。

四、绿色防控21世纪以来,为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为实现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安全,在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通过配置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等防控设施,推荐或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分区域、分作物制定完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逐步提高农药减量控害效果的任务。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害虫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 防治策略。例如,对于迁飞性害虫,需要采取区域联防、统 一施药的策略;对于土传性害虫,需要采取土壤处理、轮作 换茬等策略。
防治历史与现状
防治历史
害虫防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时期,人们通过经验积累和不断尝试,逐 渐形成了多种防治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害虫防治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可 持续性。
综合治理
根据不同害虫种类、发生规律和 危害程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分类施策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 季节的害虫,采取不同的防治策
略。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研发高效、环保 的生物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光、热、电等物理手段,研发高效、实用的 物理防治技术。
治工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阻隔法
设置屏障、覆盖物等阻止害虫的侵 入和扩散。
化学防治法
杀虫剂
使用化学杀虫剂如有机 磷、氨基甲酸酯类等杀
灭害虫。
杀菌剂
使用化学杀菌剂如有机 硫、有机锡等防治病害

除草剂
使用化学除草剂如草甘 膦、百草枯等清除杂草

植物生长调节剂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 赤霉素、乙烯利等调节
植物生长。
05
害虫防治技术应用与案例分析
害虫是农业生产、林业和生态环境的 重要威胁之一,防治害虫可以减少经 济损失,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 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防治原则与策略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通过加强监测预警、提高抗性品种、 改善环境条件等措施,预防害虫的发生;同时采取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害虫。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一、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1.综合防治原则:农业害虫防治不仅仅是采取单一的控制手段解决问题,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例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这样可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害虫种群的滋生。

3.绿色防治原则:绿色防治是指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积极维护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事措施。

包括合理利用种植结构,减少单一作物连作连种;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或品系;适时适量施肥,提高植物免疫力;运用秸秆还田等措施,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绿色可持续。

4.综合防治策略原则:综合防治策略是指根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包括害虫监测、害虫鉴定、防治期确定、害虫危害阈值、决策级防治等;还可以对一些重要害虫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害虫种群分布规律、发生规律和危害规律,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业害虫防治的方法1.生物防治:将天敌、寄生生物、病原体和微生物等引入农田,用它们来控制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引入生物天敌可以减轻对农作物的危害,同时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施用昆虫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螟虫、蚜虫等。

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直接杀死害虫或者减少害虫的数量。

例如,利用超声波、异味物质、草木灰等手段驱避害虫;利用粘板、黄板等粘虫板捕捉害虫;利用覆盖物、遮荫网、遮阳网等物理隔离手段阻止害虫的入侵。

3.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控制农业害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化学防治是一种最常见和最直接的控制手段,但也是最易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手段。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的同时,应注意选择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4.其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机械防治、光生物防治、农艺措施、物理调控等。

例如,利用鸟类、鱼类和昆虫等生物来控制害虫;通过调整灌溉和施肥方式,合理利用作物间隙,提高作物的免疫力;采用轮作、休耕和间作等农艺措施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

2 害虫综合治理.

2 害虫综合治理.
1.植物检疫定义、特点及意义
定义:植物检疫机关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
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和处理,禁止危险性的病、虫、
杂草等有害生物人为地传入和传出或限制其传播蔓延的
工作或方法。
特点:强制性、预防性、根本性(铲除性)。 意义:防止危险性的有害生物人为传播和蔓延,
保障农林业生产安全进行,维护我国对外贸易信誉。
第二章 害虫综合治理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害虫的防治策略
第二节 害虫防治方法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法 三、生物防治法 四、物理机械防治法 五、化学防治法
第一节 害虫的防治策略 一、人类害虫防治的历史
1. 早期的害虫防治时期(农业生态系统的创立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
2. 有机化学农药时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
SPP则强调整个农田系中现实的和潜在的
有害生物。
b. 治理目标延伸:IPM治理目标是以当年
防治效果为标准,而SPP则兼顾当前和长远
综合效益。
c. 治理方案的长期性:SPP的治理方案不
是一年一度的技术设计,而是多年连贯一体
的技术方案的分年实施。
第二节 害虫防治方法——综合治理措施
一、植物检疫(法规防治)
植保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使植物保护真正能够兼
顾当前和长远,防患于未然,使植物保护和植物
生产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和提高。简言之,即有害
生物可持续治理。
2.2 提出的背景 在1991年提出可持续农业背景下提出的。 为了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需要,1995年7 月在荷兰海牙第13届国际植保大会上提出, 并作为这次大会的主题。 持续植保是在持续农业的战略思想指导
又不破坏后代人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和环

农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手册

农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手册

农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手册第1章基础知识 (3)1.1 农业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 (4)1.2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第2章病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4)2.1 病害防治原理 (4)2.2 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4)第3章虫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4)3.1 虫害防治原理 (4)3.2 常见虫害防治方法 (4)第4章农业防治措施 (4)4.1 农业防治技术 (4)4.2 农业防治实例分析 (4)第5章生物防治技术 (4)5.1 生物防治原理 (4)5.2 常见生物防治方法 (4)第6章化学防治技术 (4)6.1 化学农药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4)6.2 化学防治实例分析 (4)第7章物理防治技术 (4)7.1 物理防治方法 (4)7.2 物理防治实例分析 (4)第8章综合防治策略 (4)8.1 综合防治原理 (4)8.2 综合防治方案制定 (4)第9章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 (4)9.1 水稻病虫害防治 (4)9.2 小麦病虫害防治 (4)9.3 玉米病虫害防治 (4)第10章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 (4)10.1 棉花病虫害防治 (4)10.2 油菜病虫害防治 (5)10.3 蔬菜病虫害防治 (5)第11章果树病虫害防治 (5)11.1 苹果树病虫害防治 (5)11.2 柑橘树病虫害防治 (5)11.3 葡萄树病虫害防治 (5)第12章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 (5)12.1 橡胶树病虫害防治 (5)12.2 咖啡树病虫害防治 (5)12.3 热带水果病虫害防治 (5)第1章基础知识 (5)1.2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5)第2章病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6)2.1 病害防治原理 (6)2.2 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6)第3章虫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7)3.1 虫害防治原理 (7)3.2 常见虫害防治方法 (8)第4章农业防治措施 (8)4.1 农业防治技术 (8)4.1.1 科学施肥 (8)4.1.2 绿色防控技术 (9)4.1.3 农业废弃物利用 (9)4.2 农业防治实例分析 (9)4.2.1 某地区化肥减施项目 (9)4.2.2 某地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9)4.2.3 某地区秸秆还田项目 (9)4.2.4 某地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项目 (9)第5章生物防治技术 (9)5.1 生物防治原理 (9)5.2 常见生物防治方法 (10)第6章化学防治技术 (11)6.1 化学农药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11)6.1.1 杀虫剂 (11)6.1.2 杀菌剂 (11)6.1.3 杀螨剂 (11)6.1.4 杀线虫剂 (11)6.2 化学防治实例分析 (11)第7章物理防治技术 (12)7.1 物理防治方法 (12)7.1.1 热防治 (12)7.1.2 光防治 (12)7.1.3 电防治 (12)7.1.4 机械防治 (13)7.2 物理防治实例分析 (13)7.2.1 热风处理防治仓储害虫 (13)7.2.2 紫外线灯诱杀害虫 (13)7.2.3 交流电防治水稻病虫害 (13)7.2.4 粘板诱捕果树害虫 (13)第8章综合防治策略 (13)8.1 综合防治原理 (13)8.2 综合防治方案制定 (14)第9章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 (14)9.1 水稻病虫害防治 (15)9.1.2 水稻虫害防治 (15)9.2 小麦病虫害防治 (15)9.2.1 小麦病害防治 (15)9.2.2 小麦虫害防治 (15)9.3 玉米病虫害防治 (16)9.3.1 玉米病害防治 (16)9.3.2 玉米虫害防治 (16)第10章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 (16)10.1 棉花病虫害防治 (16)10.1.1 棉花主要病虫害 (16)10.1.2 防治方法 (16)10.2 油菜病虫害防治 (17)10.2.1 油菜主要病虫害 (17)10.2.2 防治方法 (17)10.3 蔬菜病虫害防治 (17)10.3.1 蔬菜主要病虫害 (17)10.3.2 防治方法 (17)第11章果树病虫害防治 (17)11.1 苹果树病虫害防治 (17)11.1.1 常见病虫害 (17)11.1.2 防治方法 (17)11.2 柑橘树病虫害防治 (18)11.2.1 常见病虫害 (18)11.2.2 防治方法 (18)11.3 葡萄树病虫害防治 (18)11.3.1 常见病虫害 (18)11.3.2 防治方法 (18)第12章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 (18)12.1 橡胶树病虫害防治 (18)12.1.1 病害防治 (19)12.1.2 虫害防治 (19)12.2 咖啡树病虫害防治 (19)12.2.1 病害防治 (19)12.2.2 虫害防治 (19)12.3 热带水果病虫害防治 (19)12.3.1 病害防治 (19)12.3.2 虫害防治 (19)以下是农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手册的目录:第1章基础知识1.1 农业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1.2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第2章病害防治原理及方法2.1 病害防治原理2.2 常见病害防治方法第3章虫害防治原理及方法3.1 虫害防治原理3.2 常见虫害防治方法第4章农业防治措施4.1 农业防治技术4.2 农业防治实例分析第5章生物防治技术5.1 生物防治原理5.2 常见生物防治方法第6章化学防治技术6.1 化学农药的种类与使用方法6.2 化学防治实例分析第7章物理防治技术7.1 物理防治方法7.2 物理防治实例分析第8章综合防治策略8.1 综合防治原理8.2 综合防治方案制定第9章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9.1 水稻病虫害防治9.2 小麦病虫害防治9.3 玉米病虫害防治第10章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10.1 棉花病虫害防治10.2 油菜病虫害防治10.3 蔬菜病虫害防治第11章果树病虫害防治11.1 苹果树病虫害防治11.2 柑橘树病虫害防治11.3 葡萄树病虫害防治第12章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12.1 橡胶树病虫害防治12.2 咖啡树病虫害防治12.3 热带水果病虫害防治第1章基础知识1.1 农业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农业病虫害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害虫、害螨等生物因素对作物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差的现象。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建立完善的害虫监测体系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新型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满足不同作物和环境条件下的监测需求。
开发新型监测设备
加强害虫监测和预警
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等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发展绿色防控技术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新型绿色农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引入害虫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能够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
天敌引入
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杆菌等,能够防治某些害虫。
微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害虫防治方法,具有安全、环保等优点。
害虫的趋光、趋色等特性,使用灯光、色板等物理诱杀装置来诱杀害虫。
城市害虫防治
城市仓储害虫防治
针对城市仓储物常见的害虫,如蠹虫、米虫等,采取熏蒸、药饵、高温处理等措施进行防治。
城市家居害虫防治
针对城市家居常见的害虫,如蟑螂、蚂蚁、白蚁等,采取物理隔离、化学防制、生物防制等措施进行防治。
棉花害虫防治
01
针对棉花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如棉铃虫、蚜虫等,采取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等措施进行防治。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xx年xx月xx日
目录
contents
害虫防治的基本概念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害虫防治的实践应用害虫防治的未来展望
害虫防治的基本概念
01
害虫是指对人类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或损害的昆虫、动物和微生物。
害虫的定义
害虫的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蚊子、苍蝇、蟑螂、蚂蚁等昆虫,以及老鼠、兔子等动物。
针叶林害虫防治
针对阔叶林常见的害虫,如杨树透翅蛾、榆木蠹蛾等,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进行防治。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

EIL、ET与平衡位置(密度)的关系 A.为次要害虫 B.为偶发性害虫 C.为常发性害虫
第二节 害虫防治方法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
三、生物防治
四、化学防治 五、物理机械防治 六、害虫综合治理
一、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植物检疫的任务和内容 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
(一)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1.植物检疫的含义
(五)昆虫激素的利用
1.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简称JH)的应用
昆虫保幼激素作为杀虫剂,多选择昆虫在正 常情况下不存在激素或只存在少量激素的发 育阶段(幼虫末期或蛹期)中,使用过量激 素,抑制昆虫的变态或蜕皮,影响昆虫的生 殖或滞育。
要点回顾
1.经济损害允许水平的含义? 2.何为植物检疫?为什么要进行植物检疫? 确定检疫对象的基本原则? 3. 农业防治的主要内容? 4. 什么是植物抗虫性?有哪3个机制? 5. 生物防治的优点及局限性?
无机杀虫剂:含砷、汞、氟、硫等。 有机杀虫剂: 天然有机杀虫剂:植物源、抗生素、矿物油
人工合成杀虫剂:有机磷酸酯、有机氮、 氯、氨基甲酸酯等。
按农药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 胃毒剂 触杀剂 内吸剂 熏蒸剂以及拒食剂、 驱避剂、不育剂、性诱剂、特异性杀虫剂等。
(三)农药剂型
大多数农药的原药难溶于水,要使少量的有效 成分分散到较大面积上发挥作用,就必须对其加 工处理。 农药加工就是根据原药的理化性质,加入适当 的辅助剂、填充剂,提高原药的分散度,增加对 植物的粘着性。 按农药加工方式,可分为粉剂、可湿性粉剂、 乳油、水剂、悬浮剂、缓释剂、颗粒剂、烟剂和 种衣剂等。
四、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的优点和不足 杀虫、杀螨剂的分类 农药的剂型
(一)化学防治的优点和不足

害虫防治的原理是什么

害虫防治的原理是什么

害虫防治的原理是什么害虫防治的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对害虫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引入或增强天然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天敌可以直接捕食害虫,或通过寄生、寄生、寄生等方式使害虫得到控制。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畜无害,能够长期持续控制害虫的数量。

它的缺点是天敌种类有限,对某些害虫可能无法有效控制。

物理防治是通过使用设备和工具来控制害虫。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机械力、物理力或其他所需的物理条件,如温度、湿度等,来防止害虫滋生和繁殖。

物理防治的优点是无需使用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

它的缺点是对某些害虫可能无效,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物质来控制害虫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化学物质对害虫的毒杀作用,通过喷洒、喷雾、涂覆、熏蒸等方式将化学物质传达给害虫,以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化学防治的优点是作用快速、效果显著,可以迅速消灭害虫。

它的缺点是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和破坏,甚至对人类和其他物种产生毒害。

害虫防治的具体措施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整农田的植被结构和作物布局,采取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措施,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条件。

第二,设置陷阱、诱捕器等,吸引和捕捉害虫,减少害虫的数量。

第三,使用生物防治措施,如利用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害虫数量。

第四,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如利用光线、温度、湿度等条件来控制害虫数量。

第五,如有必要,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和熏蒸,以控制害虫的数量。

但是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注意合理使用,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总的来说,害虫防治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生态系统和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减少害虫的数量和对农作物的危害。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是比较环保和可持续的方法,而化学防治则需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不当使用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

第二章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第一节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农业害虫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动受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生态和农业害虫种群生态,了解农田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其自然控制机制是进行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栽培作物及与之有关的营养链占据首要地位,作物为中心组成成分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各个营养级的多样性差,植物种群和栽培作物趋向于单一化,植食性、腐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类群也趋向于单一化;生态系统中能量交换过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以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而中断部分的交换,也可以通过施肥来补充作物必需的营养,因此可以限制和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由于上述这些基本特点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态系与农业害虫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结构是以农作物群体为中心,形成作物一害虫一天敌一微生物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害虫的暴发危害,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农业是如何引起害虫爆发的?害虫防治要做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就必须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分析和掌握害虫与其它因素间的联系规律,针对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害虫类群,找出可以通过农业活动的影响作用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以达到符合人类和时代所提出的需要和价值的根本目的。

三、害虫的生态对策生态对策是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栖境的适应方式。

r-类害虫K-类害虫中间类型r类害虫和k类害虫比较生态对策与防治方法的关系第二节害虫防治的经济学原则害虫防治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的经济行为,它和其它经济行为一样,需要进行投资和收益的评价。

根据经济效益制定出来的防治方案才有应用价值。

一、害虫对植物的经济为害害虫为害影响作物减产的各种条件二、作物受害损失估计作物受害损失的表示方法:被害株率、产量损失百分率、单位面积实际损失。

茶树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第二章 刺吸式害虫

茶树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第二章 刺吸式害虫
第二章 刺吸式害虫
害虫类型及其危害特点
(一)口器类型:刺吸式。 (二)危害特点 组织呈褪色斑点、叶片卷曲或皱缩,造
成畸形或组织增生等。
同翅目 叶蝉类、蚧类、粉虱类、腊蝉类 、蝽类、蚜虫类。
(三)害虫类型 缨翅目 蓟马类。 双翅目 瘿蚊类。
第一节 叶蝉类
一、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1875)
的发生代数是不整齐的;
(四)发生与环境关系
1.气候因子 时晴时雨,适温(17-28℃ )高湿季节最
利于发生;
2.栽培管理 ➢背风向阳的,发生早,春茶受害重; ➢长势郁闭、叶芽稠密、杂草丛生、间作豆类茶园发生
重; ➢品种 发芽早、芽叶较密、持嫩性较强品种受害重;
3.天敌 种类多,最主要的有卵寄生蜂、缨小蜂、 蜘蛛和虫霉等。
一、分布与危害
1.别名 脐状红龟蜡蚧、红蜡虫、红蚰;
2.分类 同翅目,蜡蚧科;
3.分布 于中国的华南、西南、华中、华东、 华北及北方温室;
4.寄主 月桂 、栀子花、 桂花 、 蔷薇 、 茶 梅 、 月季 、 玫瑰 、 山茶花 、 八角金盘 、 樱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蜡蚧
5.危害症状 成虫和若虫密集寄生在植物枝杆上和叶片上,吮吸汁液危
1.气候 高温、低湿对其不利,最适温度为20~25OC, 相对湿度80%以上;
2.栽培管理 喜欢郁闭、低洼、偏施氮肥的茶园取食危 害;
3. 茶龄 五年以上的新茶园危害大于成龄茶园; 4.品种
二.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Maskell)
雄成虫 雌虫蜡壳
雌成虫 卵
雄虫蜡壳
危害状
红蜡蚧
2.分类 同翅目,盾蚧科; 3.分布 浙江、安徽、福建、湖南等省;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

害虫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创新
利用生物源物质或生物制剂防治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和对环境的污染。
使用生物农药
转基因技术
天敌引入
精准农业
通过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其对害虫的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引入外来天敌或培养本地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实现精准施药和智能化监测,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环境污染。
03
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原理
02
01
03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的优点是高效、速效、使用方便、可以大面积使用。
化学防治的缺点是容易产生药害、污染环境、杀伤天敌、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预防和治疗害虫的方法。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预防和治疗害虫的方法。
生态防治
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使用光、热、电等物理手段诱杀害虫。
使用化学农药,如杀虫剂、杀螨剂等,防治害虫。
利用生物农药、菌类等生物制剂,防治害虫。
林业害虫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昆虫等控制害虫数量。
生物防治
使用光、热等物理手段诱杀害虫。
物理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如杀虫剂等,防治害虫。
化学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带虫植株的传入。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环保、安全、可持续。
生物防治的缺点是见效慢、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预防和治疗害虫的方法。
物理防治的优点是环保、安全、操作简便。
物理防治的缺点是效果不稳定、需要大量投入。
04
害虫防治的实践应用
农业害虫防治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

1、影响害虫种群增长的环境因素 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也可根据与密度是否有关分为:密度制约型和非密度制约型
影响害虫种群增长的环境因素
种类 生物因素 因素 食物数量 天敌 疾病 食物质量 生活空间 气候 土壤类型 与种群密度相关性 密度制约型 密度制约型 密度制约型 非密度制约型 密度制约型 非密度制约型 非密度制约型
2、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生物种群: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同种生物所 有个体的总称。 生物群落: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各种生物种 群的总称。
3、生态平衡与群落演替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数量围绕各自的平衡 密度或波动中心波动的现象。
群落演替:群落经一定时间的发展或环境条件的改变,使 之从一个类型向另一个类型的转变。
只有采用正确的取样方法调查昆虫种群,才能获得较准确的结
果。
(1)随机分布
昆虫在田间呈较均匀、稀疏、个体间距离不等的分布状态。 如玉米螟卵块、菜粉蝶的卵的田间分布即属此类。多用五点取 样、对角线等取样法(样点数少,样点大)。
(2)核心分布
昆虫个体形成多个大小相同或不相同的密集集团或核心,并向四 周作放射性扩散蔓延,核心间是随机分布,个体间不是随机分布。此 时多采用棋盘式或隔行式随机取样方法(样点数多,样点小) 。玉 米螟和甘蓝夜蛾的初孵幼虫的田间分布当属此类。
第二章 害虫种群动态与虫害形成机制
第一节 害虫及其类别和虫害形成条件 一、害虫与虫害的概念 1、害虫
第一静态来讲:其活动对人类有害的昆虫(螨)种类。
第二动态来讲(害虫综合治理):在一定时期内,对作物危 害造成的损失程度达到经济危害损失时的昆虫(螨)种类。 2、虫害:指害虫取食或产卵等行为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的 受害特性。

城市昆虫学-2

城市昆虫学-2

Urban Entomology 10-2
(1)天敌昆虫
(2) 病原微生物
(2) 病原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能侵染 昆虫引起死亡,常见的有真菌、细菌和病毒。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白僵菌、苏芸金杆菌、 杆状病毒等。
(3) 其它有益生物
蜘蛛类的利用;脊椎动物的利用。
2.4.3 昆虫行为调节剂
:通过利用信息素等信号化合物干扰昆虫的正 常通讯和行为,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如:昆 虫性信息素。
IPM or HPC ?
2. 城市有害昆虫综合治理方法
2.1城市有害生物治理的法制建设 2.2 环境治理 2.3 物理防治 2.4 生物防治 2.5 化学防治
2.1城市有害生物治理的法制建设
2.1.1植物检疫( quarantine) :是国家以法 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 门机构执行,对就受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 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 是用以理论上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 本性措施,有的也称为“法规防 治”(legislative control)。 植pest control operation, PCO)是指 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驱除、防治有害生物而形成的 一个产业。 PCO的核心是将害虫及其栖息环境作为一整体,再考 虑到社会条件,综合采用合理的环境治理、物理治理、 化学治理、生物治理或其它有效手段,组成一套系统 的害虫防治体系,以达到治理的目的。
Is IPM OK for Urban insect pests?
Yeah! We are stronger than him!
1.2.3 城市害虫综合治理策略
全面防治(holistic pest control, HPC)策略:查明害 虫的来源,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彻底清除虫源和肃清进入人 类居所的害虫,达到全面防治的目的。 特点: treatment>control eradication>(management 强调在局部小生态环境中 彻底肃清害虫。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概 念: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植物产品的人为调 运传播,由政府部门以法采取的治理措施。
又称“法规防治” Legislative Control
重要性: 随着国际和地区间的物质交流、贸易往来日益增多, 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的机会必然增多,因此无论是国际, 还是国内,严格进行植物检疫,对于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和促 进国际贸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尊严的一种具体体现。
28
脊椎动物的利用 1、食虫益鸟的利 用:如大杜鹃、 啄木鸟、家燕、 黄鹂、大山雀、 椋鸟等。
29
脊椎动物的利用
2、养鸭除虫:广东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在 养鸭除虫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3、保护青蛙:蛙类(蟾蜍﹑雨蛙﹑蛙)以捕食昆 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尤以昆虫为多。
30
生物防治的主要途径 (1)本地天敌的保护利用
特点:寄主专化性很强,感染力稳定,抵抗力较强。 被感染的都是幼虫,成虫可能带毒,但不致死
中毒症状:鳞翅目昆虫感染核多角体病毒后,食欲 减退,动作迟钝,死前体躯变软,体壁破裂,体液 外流。
25
其他病原微生物
微孢子虫:已报道与昆虫有关 的有100多种,寄生鳞翅目、 鞘翅目昆虫,防治亚洲飞蝗 进行了大面积应用。 立克次体: 寄生于双翅目、鳞
10
2.2.2 农业防治 Agricultural Control
1 定义:利用农业 生产中的技术环节,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 恶化害虫发生的条件,从而达到抑制害虫发生的目的。 2 农业防治的理论根据: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益虫)、 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作物整个生长过
程中一系列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生 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而有利 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或是直接对害虫虫源和种群数量起 到经常的抑制作用。

2022年农业昆虫学北方本第三版期中考试复习资料(全)

2022年农业昆虫学北方本第三版期中考试复习资料(全)

农业昆虫学绪论:一、第一章:害虫的种群动态与虫害的形成机制。

1.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害虫:昆虫的种群数量及造成损失的程度达到经济危害水平的,叫做害虫。

3.虫害形成的条件:1)害虫或虫源2)环境条件3)寄主植物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物质与能量动态的生态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植物相单一化2、多样性差3、自然交换被中断,需要人为补充能量。

缺点:结构简单、多样性差、食物链短、自我调节能力弱。

6.3R问题:农药残留、再猖獗、抗药性。

7.种群季节消长类型: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

8.害虫的生态对策:r类害虫(不稳定类、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

)K类害虫(稳定类、农业防治为基础,重视化学防治以及抗虫品种。

)中间型害虫:(生物防治效果好,化学防治易猖獗。

)9.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引起经济损害的害虫最低密度。

10.经济阈值(ET):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种群达到经济危害水平。

11.农业昆虫调查内容:昆虫相调查、昆虫种群分布调查、昆虫种群动态调查、防治效果调查、受害程度调查。

12.昆虫田间分布型:随机分布、核心分布、嵌纹分布。

13.田间取样方法:取样方式(随机取样、典型取样。

)14.害虫预报的目的:害虫预报是一项监测害虫动态,为害虫综合治理服务的工作。

15.害虫预报的理论依据: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害虫所处的环境条件。

16.农业害虫测报的类别:1、测报的内容分类(反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灾害程度预测。

)2、测报的时间长短分类(短期预测、中期预测、长期预测。

)17.农业害虫的发生期预测方法:历期法、期距法、物候法、有效积温法。

18.农业害虫发生量的预测方法:综合预测法、形态指标法、天敌指数法、温湿系数法、相关回归预测法、基数推算法。

二、第二章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机械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相互制约
害虫和天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害虫数量过多 时,天敌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控制害虫数量的增长 。
季节性变化
随着季节的变化,害虫和天敌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在 适宜的季节,害虫的数量可能会增加,而在其他季节, 天敌的数量可能会占据优势。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01
02
03
生产者
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作 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 生产有机物,为其他生物 提供食物来源。
具体方法包括:翻晒土壤、清理垃圾、堵塞鼠洞、粘捕飞虫 等。
阻隔法
阻隔法是通过设置障碍物,阻止害虫的侵入和蔓延,以达到防治的目的。这种方 法适用于有固定栖息地、活动范围有限的害虫,如蚂蚁、白蚁等。
具体方法包括:涂胶、涂药、挂网、安装防虫灯等。
诱杀法
诱杀法是通过引诱害虫到设定的陷阱或毒饵中,以达到防治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数量较多、有特定栖息地或繁殖场所的害 虫,如蚊虫、蟑螂等。
消费者
害虫作为消费者,以植物 为食,而天敌则以害虫为 食。这种关系构成了一个 复杂的食物链。
分解者
微生物和土壤中的细菌等 分解者可以将生物残体分 解为有机物,重新回到土 壤中,为植物提供营养。
害虫预测与防治指标
害虫预测
通过对害虫及其天敌的数量变化、气象条件、农作物生长状况等因素进行监 测和分析,预测害虫发生的趋势和危害程度。
04
害虫化学防治方法
杀虫剂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01 02
有机磷类
有机磷类杀虫剂是一类含磷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和全 身中毒症状。它们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 ,从而引起神经传导阻断,导致昆虫死亡。
氨基甲酸酯类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是另一类重要的杀虫剂,它们通过抑制胆碱酯酶 的活性,但与有机磷类杀虫剂不同的是,它们不会抑制神经传导。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害虫防治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减少或消灭对人类、农作物、家庭及家具等有害的昆虫。

下面将从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害虫防治原理1.生态平衡原理:生物界中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通过保护和促进天敌(如蜘蛛、蝙蝠等)和有益昆虫的生存和繁殖,可以调节害虫的种群数量,从而达到害虫防治的目的。

2.阻断传播途径原理:害虫的传播途径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

通过阻断害虫的传播途径,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3.断绝繁殖原理:害虫的繁殖能力强,通过削弱或断绝害虫的繁殖能力,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害虫的数量。

4.提高抗虫能力原理:通过改善栽培条件、选择抗虫品种和培育抗虫种群,提高植物和动物对害虫的抵抗能力,减少害虫的危害。

二、害虫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通过利用天敌和有益昆虫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和危害。

例如:引入天敌来捕食害虫,如使用寄生蜂来控制害蝗、使用蜘蛛来捕食害虫等。

2.化学防治:利用农药来杀灭和控制害虫。

化学防治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方法,在严重危害时可以使用。

但要注意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物理防治: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害虫。

如:利用电击器杀死害虫,使用黏虫纸捕捉害虫,使用粘贴剂粘住害虫等。

4.栽培防治:通过选择抗虫品种、种植间作作物、合理施肥等措施,提高植物的抵抗力,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5.机械防治:通过机械方法来消灭害虫。

如:使用剪刀、剪刀等工具捕捉和杀灭害虫。

6.生物技术防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良抗虫品种,培育杀虫基因工程品种,研制生物农药等措施来控制害虫。

总之,害虫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在实施害虫防治时,需要注意控制措施的选择合理性、使用方法的正确性和效果的监测评估,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害虫的数量和危害。

第二章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害虫防治历史悠久,在长期防治实践的过程中以及各类防治技术的研究发展,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有了新的内容,一些近代的防治方法也逐步形成。

按照各类防治方法性质和作用,通常可分为五类,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

有的防治技术如植物抗虫性的利用、昆虫激素的利用以及不育技术等也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很难将其划为那一类别,这里结合有关部分作一简要概述。

根据虫害发生的原因,把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农业害虫的防治主要采取下列基本途径:1.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即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害虫的天敌)和种类与数量。

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

具体措施可从三方面考虑:(1)消灭或减少虫源。

例如,植物检疫是为了防止国外或外地的危险性虫、病、杂草传入本国或本地。

越冬防治是为了压低害虫的来春发生基数。

(2)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例如,改进栽培技术使农田环境不利于害虫和生活,栽培抗虫良种,保护天敌使其在自然界能发挥更大的抑制害虫的作用等等。

(3)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以前,例如,及时施用适当的农药,或人工释放害虫的天敌或采用有效的物理、机械防治措施等。

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相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第一节植物检疫一、概念追溯“检疫”(Quarantine)的词意是“40天”,实意是“禁止”。

14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城,为了防止肺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侵入,规定抵港的船只滞留港外停泊40天以渡过疾病的潜伏期后经检验无病患者才允许登陆。

其后将它用于预防动物传染病上,最后又引用到植物上来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称之为植物检疫。

简言之,植物检疫(plan quarantine)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门机构执行,对就受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是用以理论上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有的也称为“法规防治”(legislative control)。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第一章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第二节植物检疫植物检疫:由国家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植物检疫法规,并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工作,目的在于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从国外传入国内,或从国内传入国外,或传入以后限制在国内传播的一种措施,以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发展。

蚕豆象--日本传到我国(军马马料)美国白蛾--美国传到我国(飞机)湿地松粉蚧--美国传到我国(人为)稻水象甲--国外传到我国烟粉虱--国外传到我国一、检疫类型对外检疫:进口和出口检疫对外检疫:国内检疫(省、市、县的邮局、铁路、公路、民航、港口等)二、检疫对象检疫对象:指可人为地随种子、苗木、农产品和包装物等运输,作远距离传播的且有危险性的病、虫和杂草。

(每年都要颁布)三、检疫体系国家有关植物检疫法规的立法和管理由农业部负责。

(1)口岸检疫-国家出入境质量检验检疫局;(2)国内农业检疫-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检疫机构部门(县、市、省、自治区);(3)国内林业检疫-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检疫机构部门(县、市、省、自治区)。

四、检疫法规国际性法规与公约:《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措施协定》(SPS)。

我国植物检疫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年人大通过)、《植物检疫条例》(1983年国务院颁布)。

其他有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

第三节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在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运用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天敌的繁殖,而不利于某些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的方法。

一、理论基础农田生态系由栽培植物(寄主)、害虫、环境因子(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3个最基本要素组成。

寄主是害虫赖以生存和繁殖的物质基础,又是害虫栖息场所,与害虫互为环境,又共同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害虫防治历史悠久,在长期防治实践的过程中以及各类防治技术的研究发展,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有了新的内容,一些近代的防治方法也逐步形成。

按照各类防治方法性质和作用,通常可分为五类,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

有的防治技术如植物抗虫性的利用、昆虫激素的利用以及不育技术等也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很难将其划为那一类别,这里结合有关部分作一简要概述。

根据虫害发生的原因,把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农业害虫的防治主要采取下列基本途径:1.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即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害虫的天敌)和种类与数量。

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

具体措施可从三方面考虑:(1)消灭或减少虫源。

例如,植物检疫是为了防止国外或外地的危险性虫、病、杂草传入本国或本地。

越冬防治是为了压低害虫的来春发生基数。

(2)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例如,改进栽培技术使农田环境不利于害虫和生活,栽培抗虫良种,保护天敌使其在自然界能发挥更大的抑制害虫的作用等等。

(3)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以前,例如,及时施用适当的农药,或人工释放害虫的天敌或采用有效的物理、机械防治措施等。

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相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第一节植物检疫一、概念追溯“检疫”(Quarantine)的词意是“40天”,实意是“禁止”。

14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城,为了防止肺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侵入,规定抵港的船只滞留港外停泊40天以渡过疾病的潜伏期后经检验无病患者才允许登陆。

其后将它用于预防动物传染病上,最后又引用到植物上来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称之为植物检疫。

简言之,植物检疫(plan quarantine)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门机构执行,对就受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是用以理论上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有的也称为“法规防治”(legislative control)。

目前,国际的地区间的物资交流日益频繁,无论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增长迅速,免除性病、虫、杂草传播的机会也就必然增多,为此,许多国家近年来植物检疫的机构都有所加强。

制定了严格的检疫条例,国内检疫也采取多种有交的话,不使危险性病、虫、草传播蔓延,并进一步要求达到彻底消灭其危害的目的。

我国自1954年建立植物检疫制度以来,多次制订并修改了我国对内、外的植物检疫办法、条例、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应受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植物检疫操作规程,对于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和促进国际贸易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植物检疫的理论依据植物检疫虽然是一项具体措施,但这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概括来说,它是建立在某些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础上的。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这些有害生物的分布地域性;扩大分布为害地区的可能性;随同农产品,尤其是种子、苗木、栽培材料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其它人为传带的方式;对寄主植物或其它食料的选择性和嗜食程度;对环境条件的适生性(气候、食料、生境等自然因素等)以及自然天敌对其控制作用,在有所原产地和在传入新区后的变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橱师后,才能更准确有效地制定法规、实施检疫检验、决定处理办法和采取其它一系列的检疫防治措施。

植物检疫涉及方面极广,检疫对象不同于一般的病虫害,人为因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检疫工作涉及到很多有关部部门,在社会,经济上又有特殊性。

因此如果从系统体系来年,植物检疫更是一个开放程度很大的复杂在系统。

近代植物检疫的发展更需要从宏观上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植物检疫的理论研究、检疫法规、检疫管理决策和检疫检验技术措施等方面的工作。

三、植物检疫的任务和内容分析植物检疫历史的发展来明确植物检疫任务的指导思想是必要的。

无论是最早在1660年法国卢昂地区提出的铲除小麦秆锈病菌的转主寄主小檗,并禁止其输入的法令,或是1873年德国明令禁止美国的植物及其产品进口以防止马铃薯甲虫的传入,都是本着“禁止”的指导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仍然在一些具体的措施中反映出这种绝对性的“禁止”措施。

根据植物检疫的根本目的,对一些重要的检疫对象采取禁止的做法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种情况有时与生产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实际上对有些危险性病、虫、杂草也可采取相对的限制办法,既完成检疫任务,又利于生产需要。

简要来说,现代植物检疫是要以“把关和服务”来指导检疫任务的完成。

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是:(1)做好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进出口或国内寺区间调运的检疫检验工作,杜绝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与蔓延;(2)查清检疫对象的主要分布及危害情况和适生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同时对疫区采取有效封锁与消灭措施;(3)当危险性病、虫和种子、苗木基地,供应无病虫种苗。

根据植物检疫任务的不同,植物检疫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防止将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块根、植物产品的包装材料等)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

也就是防止国与国之间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

这称为对外检疫。

(2)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由国外传入或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将其限制、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传播蔓延到未发生的工区,并采取积极措施,力争彻底肃清。

这称为对内检疫。

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是植物检疫工作的两个方面,与会者两者不能分隔,必须相互配合,互相支持,才能做好工作,完成植物检疫的各项任务。

四、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和疫区、保护区的划分植物检疫对象就是检疫措施所指定的防止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传播的蔓延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植物检疫对象,是根据国家和地区对保护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病、虫、杂草发生特点而确定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所规定的检疫对象可以有所不同,但都有其确定的共同原则根据。

即:(1)主要依靠人为的力量而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

作为植物检疫对象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它们本身的自杀传播能力很弱,而主要依靠种苗的调运,农产品及其包装物的传带来传播蔓延。

(2)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可以通过植物检疫方法,加以消灭和阻止它们的传播蔓延,并予以彻底肃清。

(3)仅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尚不广泛的危险性、虫、杂草,或分布虽广但还有未发生的地区需要加以保护。

以上三方面的原则不能分割,就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由于植物检疫对象是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而传带的,因此还必须根据不同植物检疫对象可能随同而传带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确定应受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种类。

当然有和植物检疫对象是依附在馐材料、交通运载工具、土壤中,因此,对这些也应受到检疫检验。

疫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发生为害的地区。

也叫某种植物检疫对象的疫区。

保护区就是某种检疫对象还没有发生的地区,必须采取检疫措施,防止人为地将检疫对象传入这个地区,也叫做防止某种检疫对象传入的保护区。

在我国,例如对局部发生的检疫对象如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等,将其发生地区划为疫区,严格禁止带有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农产品调运区外,把检疫对象封锁在疫区之内,并要求在疫区内加强防治逐步压缩发生面积,力争最终彻底肃清。

而对在国内分布已较广但局部地区尚未发现的对象,如棉红铃虫,则将这些地区(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棉区)划为保护区,严格禁止带有棉红铃虫的种子和农产品调运入境,或经熏蒸处理彻底防治后才准进入。

疫区和保护区的划定,包括范围的大小均应慎重考虑,要有利于生产,并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1.制定法规植物检疫工作包括检疫程序,技术操作程序及具体检疫检验和处理的一整套措施,都可能用制定法规的方式加以确定,使其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可以制定法规是植物检疫最根本的实施方法,这也是植物检疫不同于一般植物保护工作的的一个重要特点。

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植物检疫法规。

据统计在171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个制定了有关检疫法规。

我国在近年来也加强了法规的建设工作,1982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1983年又颁发了国内《植物检疫条例》。

此外还修订公布了《进口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对植物检疫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证。

当前,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为频繁,因此国家、地区间也通过制定协定、贸易合同等不同形式实施检疫规定,这些协定和合同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

2.确定检疫对象名单植物检疫对象名单确定的原则前已述及。

名单一经确定即以此执行检疫检验,因此检疫对象名单是实施检疫的具体目标。

当然,在制定检疫对偶名单前,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依据,同时还要根据国家和国家间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来考虑。

此外,也允许由于情况和需要的变化而作出修订,但这仍需经过规定的程序办理和批准才能生效。

3.检疫检验一般分为入境口岸检验、原产地田间检验、隔离种植检验。

隔离种植检验主要是指入境后的检验。

通常可以采取检疫苗圃、隔离试种圃和检疫温室来实施。

4.检疫处理一般根据元宝或合同,可以采取禁止入境、退货、就地销毁、或者有的则限定一定的时间或指定的口岸、地点入境,也有采取改变用途(例如将种用改为加工用)的方法进行处理。

对休眠期或生长期的植物材料,可用化学农药进行处理或采取加热处理的办法消毒除害。

对于已入侵的危险必病、虫、杂草,在其尚未世界第一传播前,要迅速划为疫区,严密封锁,采取铲除受害植物或其它除灭的方法处理,这是检疫处理中的最后保证措施。

植物检疫工作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增多,国内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必须尽快加强和提高,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由于植物检疫工作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问题也多,因此,要做好植物检疫工作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是为检疫而检疫。

工作中应把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执行检疫制度采取积极严肃的态度。

要做好植物检疫工作,还必须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只有各有关部门协作共同把关才能防止漏洞,杜绝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机会。

植物检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众对它的重大意义和特点还认识不足,而这项工作又必须广泛屐发动群众才能做好。

因此,加强植物检疫的宣传教育,使植物检疫工作落实到基层,才能不断地蓬勃发展。

植物检疫工作技术性较强、技术要求也较高,尤其是要求准确、及时、迅速进行检疫检验,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植检工作水平。

病、虫、杂草传播蔓延规律和检验、鉴定、消毒、处理方法都较复杂。

因此需要加强植物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普查和专题调查工作,对检疫对象的种类、为害情况、分布区域、传播途径、寄主范围及防治经验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做好植物检疫的基础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