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分析(必修一)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导言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是一门必修的学科。
高一物理学习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建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一、力的作用和受力分析1. 力的定义和测量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单位是牛顿(N),测量仪器常用弹簧测力计。
2. 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求解合力或分力。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表达为:F = ma。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二、力的性质和受力分析1.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弹力当物体被拉伸或压缩时,会产生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伸长或压缩的程度成正比。
3. 重力和重力势能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
重力会产生重力势能,公式为:Ep = mgh。
4. 引力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受力称为引力,公式为:F = G * (m1 * m2) / r^2。
三、运动学1. 运动的描述运动状态的描述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位置变化的量,速度是位移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
2.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3. 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断变化,加速度保持恒定。
4.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不受其他力的影响,垂直向下运动的状态。
5.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指在水平方向上匀速运动的同时,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运动。
四、能量与功1. 功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所做的工作,公式为:W = Fd * cosθ。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知识点整理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质点:(1)定义:研究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质点的简化条件:①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物体做平动时,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时。
2.参考系(1)定义:观察物体的位置及其随时间变化时用来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特点:①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以观测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②参考系本身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一旦选定后,便假设为不动的。
(化身参考系)③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3.坐标系几个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数字、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1.2时间和位移1.时间(1)时刻t:是指某一瞬间,没有长短意义。
例如:第3秒末、第1秒初。
(2)时间间隔△t:是指两时刻间的一段间隔,有长短意义。
例如:前3s、3s内、第3s内、最后1s。
➢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时间轴上的点,时间间隔对应时间轴上的线段。
2.位移(1)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2)三要素:方向、直线、长度。
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位移,速度,力。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位置x: 初位置x1 ,末位置x2位移(位置的变化量):末位置-初位置x: x =x1- x2x绝对值:位移的大小;x正负:位移的方向。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txv∆∆=单位:m/s km/h cm/s 1m/s=3.6km/h(3)速度是矢量。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与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学要求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1.质点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初步体会极限的思维方法。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但必须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
(2)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3)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5.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涉及到运动的研究和描述。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抛体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某个参考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的基本要素包括:物体、参考物、位置和运动的方式。
第二节:运动学的基本量和基本关系在运动学中,我们研究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表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位置变化,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加速度表示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
其中,位移和速度都是矢量量,方向需要明确标注,而加速度是标量量,只需正负号表明方向。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匀速或变速运动。
我们通过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v = v0 + at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s = v0t + 1/2at² (s为位移)和v² = v₀² + 2as (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s为位移)。
这些公式可以用于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同时具有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
我们可以将抛体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对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抛体运动的各种性质和规律。
其中,抛体运动的水平方向速度恒定,竖直方向速度随时间变化,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二维曲线和两个分量表示。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
其次,要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特别是代数运算和方程的解法。
此外,要注重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运动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新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结构图及详解
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学知识的结构体系
高中物理包括必修1、2共7章;选修3-1、2、3、4、5共19章内容。
归纳起来,整个高中物理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电学和磁学)、原子物理学五大学科部分。
必修1和2属于力学部分;选修3-1、3-2属于电磁学内容;选修3-4主要为光学;选修3-5主要为原子物理学,有3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守恒定律)为力学内容。
除了热学部分是初中物理(选修3-3未学)的主讲内容外,其他都在高中期间得到学习和深化。
力学知识结构体系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
PART I 静力学
PART II 运动力学
PART III 动力学
热学知识结构体系
热学包括:研究宏观热现象的热力学、研究微观理论的统计物理学,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
电磁学知识结构体系
电磁学包括:电学和磁学两大部分。
包括电性和磁性交互关系,主要研究电磁波、电磁场以及有关电荷、带电物体的动力学,二者很难清晰分割。
电磁场和电磁波
光学知识结构体系
原子物理学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力
直线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
物体的平衡
.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
机械能
第九章机械振动
机械波。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速度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2、从V—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轴上方.........,在t.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正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负......。
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0V)...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t=0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
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
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 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线的斜率大小) 种类 区别(特点) 联系匀直线运动V=恒量1、匀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0 x = vt匀变速直线 运动 v =v 0+ata=恒量x =v 0t +at 2/2 =t V V t )(210+ =aV V t 2202- a 与V 0同向为加速a 与V 0反向为减速 补充二: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体系总结
河南省新郑一中《必修1》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1节运动、空间和时间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参考系: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称为参照系。
2、时间和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通常用t表示,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通常用t∆表示。
第2节质点和位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及运动都是相当复杂的,研究问题时要暂时撇开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这是一种抽象过程。
通过抽象,建立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质点是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忽略它的形状和体积,但它占有位置,且具有质量。
一个物体能否被视为质点,并不是由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大小决定的,而要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是否占主要因素来确定。
(1)运动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跟它所研究的问题相比可忽略不计,如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可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
(2)做平动的物体,由于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用一个点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
2、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3、路程:是质点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
4、位移和路程的区别:(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由质点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而路程则是表示质点通过的实际轨迹长度的物理量。
(2)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位移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当选定一个正方向后,位移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但不过此时的负号仅仅表示位移跟选定的方向相反,并不表示数量的大小关系。
而路程是标量,其运算法则是代数加减。
(3)位移与质点的运动路径无关,只与物体的初、末位置有关,而路程不仅与质点的初、末位置有关,还与路径有关,从甲地到乙地,位移是唯一确定的,而路径却不是唯一的,路径不同路程可能不同。
第3节速度和加速度1、标量:用大小就能描述的物理量。
2、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3、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的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高中物理是一门涵盖范围广泛、深度较大的科学学科,其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现代物理五个部分。
这些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高中物理的完整知识体系。
一、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的学科。
高中阶段的力学主要包括运动学、静力学和动力学三个部分。
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内容;静力学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平衡条件,包括平衡力、杠杆原理等内容;动力学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功与能等内容。
二、热学热学是研究热现象和热运动的学科。
高中阶段的热学主要包括热力学和热传导两个部分。
热力学研究热力学系统的性质和热力学循环等内容;热传导研究热量在不同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包括导热系数、热传导定律等内容。
三、电磁学电磁学是研究电荷和电磁场的学科。
高中阶段的电磁学主要包括静电学、恒流电场、恒磁场、电磁感应和交流电五个部分。
静电学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内容;恒流电场磁场研究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包括洛伦兹力、安培环路定理等内容;电磁感应研究导体中的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现象,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现象等内容;交流电研究交流电路的变化规律,包括交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及其相位关系等内容。
四、光学光学是研究光传播和光现象的学科。
高中阶段的光学主要包括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两个部分。
几何光学研究光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包括光的反射、折射、像的成像等内容;物理光学研究光的波动性质,包括双缝干涉、单缝衍射、光的偏振等内容。
五、现代物理现代物理是研究微观世界和基本粒子的学科。
高中阶段的现代物理主要包括光电效应、半导体物理、原子物理和核物理四个部分。
光电效应研究光在金属表面引发电子发射的现象,包括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等内容;半导体物理研究半导体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包括PN结、半导体器件等内容;原子物理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性质,包括波尔理论、量子力学等内容;核物理研究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包括核裂变、核聚变等内容。
高中物理教材全解(上)
高中物理教材全解(上)篇一: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一:高中物理知识体系高中物理内容可概括为四个部分分别是:1.力和运动2.动量和能量3.电磁场4.近代物理、振动和波二:高中物理高考考点分析第一部分:力和运动力和运动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没学好高中物理肯定学不好。
一方面在高中学习中主要是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这部分的学习是这2者的基础;另一方面力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物理题目的能力,思维模型的建立很有帮助,力学是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渡。
所以这部分内容必须学习扎实。
1.运动学(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运动的描述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加速度直线运匀速直线运动s=vt ,s-t图,(a=0)vt?v0?at,s?v0t?1at2动2典型的直线运动规律v?vt 2t vt2?v0?2as,s?02 匀变速直线运动v - t图自由落体(a=g)特例竖直上抛(a=g)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难点:追及、相遇问题2.静力学(必修1 第二章:力;第四章:物体的平衡)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能离开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而存在。
使物体发生形变概念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效果:拉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分类力重力:方向、作用点(关于重心的位置)性质:弹力:产生条件、方向、大小(胡克定律)摩擦力:(静摩擦与动摩擦)产生条件、方向、大小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力的分解|F1-F2|≤F合≤F1+F2重点:弹力、重力、摩擦力;难点:物体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3.动力学(必修1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重点:牛顿第二定律;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曲线运动(必修2 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二章:圆周运动。
近几年在高考题中,常与动能定理、电磁场综合考察)重点: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天体运动(必修2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文将对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力和运动等基本规律的学科。
物理学可以分为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两个部分。
2. 研究物理学的方法:物理学采用观察、实验、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观察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感知事物的性质和现象;实验是通过对现象的人工干预和控制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理论是对观察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可以解释物理现象并预测新的现象。
3. 物理量的基本概念:物理量是能够用数值表示的物理性质或物理现象。
物理量分为标量和矢量两种。
标量只有大小,如质量、温度;矢量除了大小还有方向,如位移、速度。
4. 物理量的测量:物理量的测量需要确定其大小和单位。
物理量的大小可以通过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获得。
测量单位是一个已知大小的物理量,用来表示其他同类物理量的大小。
5. 坐标系和参考系:坐标系是确定物体位置的系统,常用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
参考系是观察物体运动的参考标准,可以选择固定的参考点或者其他物体作为参考。
6.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运动学研究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与时间相关的物理量。
常见的运动形式有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7.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8. 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等的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大小会发生变化。
9.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路径呈曲线形状的运动。
曲线运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平面内的曲线运动,如抛体运动;另一种是在空间内的曲线运动,如行星绕太阳的运动。
10.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可以分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总结(1000字)高中物理必修一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知识点:1. 运动和力学运动是研究物体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和时间的关系的学科。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学科。
(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速度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2)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则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是力的定义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是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3) 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2. 力和压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即单位面积上受力的大小。
(1) 弹簧弹力: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2) 重力和压强: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力的大小,压强大小与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成正比。
3. 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是物体具有的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1) 动能定理:根据动能定理,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量与物体所受的净外力的作用有关。
(2) 重力势能:一个物体在高处具有的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有关。
(3) 弹性势能:一个弹性体在变形时存储的能量。
4. 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冲量是力的作用时间。
(1) 动量定理:根据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变化量与物体所受的净外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2) 冲量-动量定理:根据冲量-动量定理,物体受到的冲量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成正比。
(3) 守恒定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当物体之间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5. 牛顿运动定律在平面内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在平面内的应用主要包括斜面上的物体运动、绳子拉扯问题和弹簧振子的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学要求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1.质点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 引言- 课程目标- 物理学科的重要性2. 第一章力学基础- 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 摩擦力- 弹力- 力的平衡条件-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3. 第二章直线运动- 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位移、速度、加速度- 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4. 第三章牛顿定律的应用- 重力和万有引力- 弹性力和胡克定律- 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 浮力的计算- 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第四章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 向心力的作用- 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 - 角速度和周期-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6. 第五章功和能- 功的概念和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功率- 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7. 第六章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杠杆的种类和平衡条件- 滑轮和滑轮组- 斜面和楔子- 螺旋和齿轮8. 第七章压强和流体静力学- 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计算公式- 液体的压强分布- 马里奥特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 流体静力学的应用9. 第八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波的类型和特性- 声速和介质的关系- 共振和声波的干涉- 声音的强度和响度- 声音的利用和防护10. 结论- 必修一课程的总结- 物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11. 附录- 重要公式汇总- 常见习题解析- 实验指导和注意事项请注意,这个大纲只是一个框架,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调整和补充内容。
在撰写文章时,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详细的解释和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同时,为了确保文档的可编辑性和可操作性,建议使用Word或其他文本编辑软件来撰写和编辑内容,并保存为.docx或类似的格式。
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分析
关于图像
〔3〕匀变速直线公式〔包括自由落体运动公式〕的运用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学生能力的提高 要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在应用运动学规律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应逐步使学生明确解决运动学问题的根 本方法和步骤,并注意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矢量性、公 式选择的适宜性和结果的合理性。
④不要求用平均力计算变力的功和利用F-l图象
求变力的功;
极限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要让学生掌握用这种思想去分析问题方法 。
2.怎样进展矢量教学 〔教学不宜一步到位〕
〔1〕 位移: 指出它叫做矢量----大小、方向。
〔2〕思考与讨论: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中发,向北走 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 ……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 结出矢量相加的法那么吗?〔此时还不 要求得出这个法那么,但要思考。〕
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 教材分析
学科指导意见的修改及增加的条目:
必修1 〔1〕第一章第四节〔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增加 7.会借助传感器测速度。 〔2〕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增加4. 会用力传感器研究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必修2 〔1〕第五章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修改⒊不要求分析与计 算两个物体联结在一起(包括不接触)做圆周运动时的问题。 〔2〕第七章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修改⒉不要求用机械能 守恒定律求解两个及两个以上物体〔包括需要确定重心的链 条、绳子、流体等〕的问题。
2.怎样进展矢量教学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整理(必修 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节 运动、空间和时间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第二节 质点和位移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第三节 速度和加速度1.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是矢量.(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2.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3、加速度(1).定义式:a =Δv Δt;单位是m/s 2.(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0=2ax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可以推广到x m -x n =(m -n )aT 2.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gt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2)位移公式:h =v 0t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0=-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v 202g.(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v 0g.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1.速度时间公式v =v 0+at 、位移时间公式x =v 0t +12at 2、位移速度公式v 2-v 20=2ax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画过程分析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选用公式列方程→解方程并讨论4.应注意的问题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②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③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①v =v t 2=v 0+v t 2,②Δx =aT 2,①②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注意v 0与v t 、Δx 与a 的方向关系.2.①式常与x =v ·t 结合使用,而②式中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性 ①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 →C 所用时间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C →A 所用时间t CA 相等,同理t AB =t BA .②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 =-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全程法 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 0向上,加速度g 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 =v 0-gt ,h =v 0t -12gt 2(向上为正)若v >0,物体上升,若v <0,物体下落若h >0,物体在抛点上方,若h <0,物体在抛点下方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考点三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二、追及和相遇问题1.两类追及问题(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二、追及与相遇问题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B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0时的位置关系.4.解题思路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列位移方程(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v-t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第三章相互作用一、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表达式:F=kx.(1)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2)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轻杆轻绳轻弹簧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各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F=kx.(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四章力与平衡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2)正交分解.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四、受力分析 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然后按接触面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已知力.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 合=0或者⎩⎪⎨⎪⎧Fx 合=0Fy 合=0五、平衡条件的几条重要推论 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考点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分析受力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物体有哪些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3)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准确标出力的方向,标明各力的符号.2.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1)整体法和隔离法①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 ②研究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2)假设法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3.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4.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步骤(1)选某一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2)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3)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再画出一系列状态的平行四边形;(4)判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当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整体的受力情况及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不是独立的,对一些较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求解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有合成与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整体与隔离法,前面对这几种方法的应用涉及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四种其他方法.一、对称法某些物理问题本身没有表现出对称性,但经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转化,把不具对称性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对称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开繁琐的推导,迅速地解决问题.二、相似三角形法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的平行四边形中,可能有力三角形与题设图中的几何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到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式,根据此式便可确定未知量.三、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力合力为零.三个力可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由正弦定理列式求解.四、三力汇交原理物体受三个共面非平行外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考点一 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F 21+F 22,tan θ=F 2F 1.甲 乙(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F 合=2F 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 .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x 轴上的合力:F x =F x 1+F x 2+F x 3+…y 轴上的合力:F y =F y 1+F y 2+F y 3+…合力大小:F =F 2x +F 2y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为θ,则tan θ=F y F x.第五章 力与运动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1)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二、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三、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2.表达式:F =-F ′.特别提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的效果,不会相互抵消.(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2.揭示了力的本质.3.揭示了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4.(1)牛顿第一定律并非实验定律.它是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也无关.考点二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1)“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2)“三异”: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效果不同.(3)“三无关”:①与物体的种类无关;②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不同点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依赖关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叠加性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性质不一定相同相同点大小、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一、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3.适用范围(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二、两类动力学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特别提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将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寻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三、力学单位制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2.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基本物理量共七个,其中力学有三个,它们是长度、质量、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3.导出单位:由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考点一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瞬时加速度1.求解思路求解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明确该时刻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2.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的“两种”模型(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3.在求解瞬时加速度时应注意的问题(1)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时刻对应的,当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2)加速度可以随着力的突变而突变,而速度的变化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发生突变.。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5、自由落体运动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本章在继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之后,内容与知识上与上一章进行了紧密的衔接,其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接近物理教学与学习的基本方法——实验。
本章内容在难度上有所提高,逐步由具体简单的概念上升至抽象的逻辑思维,介于上一章的铺垫,本章内容充分利用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强化了思维锻炼,为以后的学习也做了比较好的铺垫.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运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内容与重点:1、进行实验2、数据处理3、做出速度—时间图像通过学生的亲手操作,利用上一章所学习的打点计时器,得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用作图等方法描述小车的运动规律。
三维目标分析:本节内容作为第一章的第一节,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简单的认识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充分利用学生前面所学知识,不但强化了基本知识点,还让学生再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内容与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att+—at2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v2=2ax1、位移与速度关系式:v2-v三维目标分析:这三节内容充分利用第一节所进行的实验,分别研究了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位移与速度的定量关系,所学习内容从简单的概念到简单的公式,然后通过抽想推到得到较为复杂的公式,并且能让同学们在学习这块内容上有大的能力提升。
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内容和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2、自由落体加速度三维目标分析:本节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其核心内容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这些内容的学习会加深同学们对之前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让同学们从生活中发现与认识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摘要:一、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概述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梳理1.物理学科的认识2.测量和误差3.力学基础a.质点和刚体b.运动和静止c.速度和加速度d.牛顿运动定律e.动能和势能f.机械能守恒定律4.运动定律的应用5.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6.动量守恒定律和冲量7.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正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涵盖了物理学科的认识、测量和误差、力学基础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物理思维,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定律,为进一步学习物理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第一章帮助学生建立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物质和能量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学习物理时,我们要学会用物理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本章重点介绍了测量和误差的概念。
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础,掌握测量的原理和误差分析方法对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第一章深入讲解了力学基础。
包括质点和刚体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等。
这些知识点为后续学习复杂力学问题奠定了基础。
在力学基础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探讨了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冲量等定律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些定律,学生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第一章还介绍了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可以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定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总结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若想看作质点,必须具体内容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①对应状态的物体通常可以视作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无法.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无法忽略时,无法把物体看作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加速度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就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就是标量。
5、速度:用以叙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就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就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边线的速度,瞬时速度缩写速度,它可以准确变速运动。
瞬时速度的大小缩写速率,它就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就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特别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同意。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必然的关系,即为:(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2)加速度小,速度不一定也小;(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认识运动
考纲要求:
1、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2、知道质点是理想化的模型,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第二节时间位移
考纲要求:
1、能区分时间和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能初步识别标量和矢量。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考纲要求:
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
2、掌握如何在纸带中获取时间和位移信息。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考纲要求: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定义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考纲要求: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3、了解选取方向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的意义。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6分。
第六节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
考纲要求:
1、能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s-t、v-t关系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关系。
2、知道v-t图象中“面积”的含义,能从v-t图象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8分。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考纲要求: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3、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进行分析。
4、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4分。
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考纲要求: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6分。
第三节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
考纲要求: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了解它的导出过程。
2、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3、了解伽利略的科学探究思想。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10分。
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
考纲要求: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2、能理解公式v
t 2-v
2=2as的推导方法,并运用它进行相关计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合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非选择题:约10分。
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考纲要求: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了解弹性、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3、知道胡克定律。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考纲要求:
1、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
2、知道滑动摩擦因素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能运用动摩擦因素计算摩擦力。
4、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6分。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考纲要求:
1、了解力的图示法,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2、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考纲要求:
1、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掌握合力的计算。
3、认识力的分解有多种不同的分解方法。
4、知道力的合成与分解,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10分。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考纲要求:
1、认识共点力。
2、知道平衡状态的特征。
3、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4、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掌握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的方法。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6分。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考纲要求:
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2、能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
3、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10分。
第四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考纲要求:
1、了解相关物理学史,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思想方法。
2、理解惯性的概念,能解释惯性现象。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2分。
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考纲要求:
1、理解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和物体质量间的定量关系。
2、知道计算加速度大小的方法。
3、理解和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6分。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
考纲要求: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理解力的单位(1牛顿)大小的定义。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4分。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考纲要求:
1、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经历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相关物理问题的过程,体会以加速度为联系纽带的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体系,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理解正确的力与运动的关系。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2、非选择题:约10分。
第六节超重和失重
考纲要求:
1、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3、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
第七节力学单位
考纲要求:
1、知道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理解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2、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路,掌握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高考题型与分值:
1、选择题:4-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