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高中文言文含注释)

合集下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因此,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因此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宋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及注释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因此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重视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②:昨日蒙教③,窃④以为与君实⑤游处⑥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⑦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⑧。

虽欲强聒⑨,终必不蒙见察⑩,故略上报(11),不复一一自辨(12)。

重念(13)蒙君实视遇厚(14),于反覆不宜卤莽(15),故今具道所以(16),冀君实或见恕也(17)。

盖(18)儒者(19)所争,尤在于名实(20)。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1)。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22),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3),以致天下怨谤(24)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2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26),以授之于有司(27),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2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29),难壬人(30),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1)。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3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33)、同俗自媚于众(34)为善。

上乃欲变此(35),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36)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7)?盘庚之迁(38),胥怨者民也(39),非特(40)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1);度义而后动(42),是而不见可悔故也(43)。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44)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45),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46),守前所为(47)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8)。

无由(49)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50)。

【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都异常严重的时代。

1070年,王安石做宰相,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张,实行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他曾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王安石罢新法,恢复旧制。

这封信,就是王安石对他的答复。

谏议,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出谋献策的官。

当时司马光任右谏议大夫。

②〔某启〕写信人陈述以下意见。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全诗翻译赏析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全诗翻译赏析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全诗翻译赏析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处相好之日久2,而议事每不合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4。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5,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6;重念蒙君实视遇厚7,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8,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9,尤在名实,名实已明十,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1司马谏议:这里指司马光,他当时担任右谏议大夫。

2君实:司马光的字。

古人写信给同辈而有交谊的,自己称自己称名,称呼别人称字,用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3议事:讨论国家大事。

每不合:往往不一致。

4所操之术:每个人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5不蒙见察:不蒙您考虑,不能得到您的谅解。

见:被。

察:了解。

6复:再,又。

7重:又想。

视遇:看待。

8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指推行新法)的原因。

具:详尽。

9所争:所争辩的问题。

十已明:已经弄清楚。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一切事情的道理也就明白了。

得:获得,明了。

所以见教者:拿来指教我的东西。

这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是指摘我的东西。

致:导致。

怨谤:埋怨、毁谤。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

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物的官员,官员各有所司,所以称官员为「有司」。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阅读: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翻译译文或注释: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1谤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阅读: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翻译译文或注释: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1谤我。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答司马谏议书》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熙宁二年(1069年)写给时任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一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对他推行新法的批评进行了反驳,并阐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我昨日接到您的指教,私下认为我们交往相好已久,但在议论国事时意见常常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虽然我想尽力解释,但恐怕最终不会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单地回复了您,没有逐一为自己辩解。

考虑到您对我厚待,我认为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能够宽恕。

儒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在于名与实的关系,名实明确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犯了官吏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然后交给有关官员执行,这不算侵犯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以兴利除弊,这不算制造事端;为国家管理财政,不算争夺财利;驳斥错误言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这不算拒绝接受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信的开头,王安石首先表明了写信的缘由。

他说自己与司马光在交往中相好已久,但在议事时常常意见不合。

这是因为两人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王安石还是希望能够与司马光坦诚地交流,希望他能够理解自己的立场。

在信的主体部分,王安石针对司马光信中指责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进行了逐一反驳。

他认为,自己奉命制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进行讨论和修改,然后交付有关部门执行,这是合理合法的,不能算是“侵官”。

他推行新法是为了兴利除弊,并非“生事”。

他理财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并非“征利”。

他驳斥邪说,拒绝佞人,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并非“拒谏”。

至于“怨谤”之多,他认为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他的改革措施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王安石在反驳中,不仅列举了充分的论据,还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

他指出,名实相符是儒家学者所追求的目标,只有明确了事物的名称和实际意义,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自己所推行的新法,都是符合先王之道和国家利益的,是真正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他还以盘庚迁都为例,说明在面对困难和阻力时,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能因为他人的反对而动摇。

在信的结尾部分,王安石再次表达了自己对司马光的尊重和期望。

他说,自己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他希望与司马光能够坦诚相待,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努力。

他希望司马光能够理解他的立场,不要再对他进行指责和攻击。

他还说,自己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改革措施,不会因为他人的反对而退缩。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文章。

它不仅展现了王安石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素养,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和主张,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北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北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某启:鄙人王安石请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及赏析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及赏析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及赏析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注释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注释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注释《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篇短信笔⼒精锐,⽂字经济⽽富有说服⼒,语⽓委婉⽽严正,既不伤害私⼈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

下⾯是分享的⽂⾔⽂:王安⽯《答司马谏议书》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答司马谏议书》 宋代:王安⽯ 某启: 昨⽇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久,⽽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主,议法度⽽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不为拒谏。

⾄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习于苟且⾮⼀⽇,⼠⼤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特朝廷⼠⼤夫⽽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后动,是⽽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今⽇当⼀切不事事,守前所为⽽已,则⾮某之所敢知。

⽆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

【译⽂】 鄙⼈王安⽯请启: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法⼤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句,(但)终究⼀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为⾃⼰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招致天下⼈的怨恨和诽谤。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宋代〕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

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注释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

次年为相.废除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

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

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

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

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

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

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

上报:给您写。

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

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复:指书信往来。

卤莽:简慢无礼。

(10)具道:详细说明。

所以:原委。

(11)冀(jì):希望。

(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3)名实:名义和实际。

(14)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5)人主:皇帝。

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修订。

(1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8)举:推行。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

辟,驳斥,排除。

(20)难(nàn):责难。

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1)固:本来。

前:预先。

(22)恤(xù):关心。

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皇上。

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乃:却。

(24)抗:抵制,斗争。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

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

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

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

事见《尚书·盘庚》。

(27)胥(xū)怨:全都抱怨。

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29)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

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

事事,做事。

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

知,领教。

(35)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

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

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

向往,仰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