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ancient Chinese culture, which reflected certain socialideologies and achieved the unique charm of Chinese literary aesthetics.中国古典美学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以“尊王位置”为基本原则。

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文和春秋时期,在西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义”的概念已经显现出来,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出现,使“仁”更加系统化,也带动了“礼智”的发展,至此,“仁义礼智”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无可争议的核心概念。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美学也以“尊王位置”为基本原则,从实体政治上要求王治国以法,立政德行,从文学艺术上也要求歌颂尊王颂扬,赞美高台。

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中“天”的理念,“天”是上帝的代表,而“地”是“国”的代表,以及“王”是“地”的代表,其中缺一不可,所以关于“尊王”的思想,在中国文学中一直都存在。

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also takes "respecting the king's position" as the basic principle. Physically, it requires the king to govern the country by lawand establish good political virtu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it also requires singing praises to the king and praising the high platform. Here, we can see the concept of "Heaven" intraditional culture, "Heaven" represents God, "earth" represents "country", and "king" represents "earth", which is indispensable,so the idea of "respecting the king" has always existed in Chinese literature.此外,中国古典美学还有“美必有义”的思想,即“美与义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等物品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

进入奴隶制时代,美学思想逐渐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观念。

2. 古典美学发展时期: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和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汉代时期,儒家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同时,道家美学也逐渐成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这个时期,中国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强调道德、伦理、意境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兴起,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美学思想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4.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繁荣时期,美学思想更加丰富。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美学观念逐渐世俗化,注重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

5. 宋代时期:宋代美学继续发展,注重理性和感性的一致性。

理学兴起,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美学观念也更加成熟。

6. 元代时期:元代美学受到佛教、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此时,戏曲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美学观念开始关注世俗生活。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美学观念日益普及,文艺创作达到了高峰。

小说、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8. 近代时期:近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学者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探索新的美学观念。

9. 现代时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美学体系。

美学观念逐渐关注人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时期,美学观念都受到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其范畴涵盖了自然景观、自然现象、自然物体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分析其内涵和特点。

一、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命题之一自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世界的根源和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来源和基本对象,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关于自然的命题主要包括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动态、自然的规律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等。

二、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赏析和感受上。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经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在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中寻找美的表达。

他们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追求表现自然之美的艺术效果。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追求“山水平和”,他的山水画以清新脱俗的形式刻画了自然的宁静和恬淡之美,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经典典范。

三、自然动态的审美价值自然界变化万千,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万物的变化规律视为世界的本源。

这种关注变动的态度也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中。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注重“变幻有度”,追求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园林的设计常常通过景色和季节的变换来展示自然的动态美。

明代画家文徵明在他的山水画中,通过独特的笔触表现出大自然的变幻之美,使观者能够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动。

四、自然规律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规律被认为是美的源泉和审美活动的重要参照。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一些关于自然规律的概念和原理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石。

例如,唐代大文豪韩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适应自然规律,以达到心与物的和谐。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

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①和谐性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

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

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1.周正对称: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讲究平面结构和立面组合的规整性。

建筑物的布局常常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分布。

这种对称性在整个建筑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虚实结合:中国古典建筑常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柱廊、露台、游廊等空间结构,营造出虚实相间的美感。

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建筑空间显得更加开敞、透明,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横向发展: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对地面空间的塑造,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建筑群体常常采用连续的横向建筑形式,将多座建筑通过回廊、过廊等手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横向的建筑形式使得建筑群体在空间上显得更加宽广和开放。

4.重点强调柱廊:柱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赋予象征和美感的功能。

柱廊中的柱子通常采用悬空造型,以增强其纵深感,并产生一种虚幻的美感。

柱廊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常常被用于分隔空间、引导视线和增强建筑的垂直感。

5.塑造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歇山、歇山顶、重檐等。

屋顶以其复杂、多层次的结构,赋予建筑物一种雄奇的气势和独特的风貌。

屋顶通常采用宝顶、蟾蜍等装饰物,既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也增强了建筑的装饰性。

6.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典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建筑物通常采用庭院、花园等景观手法,使建筑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同时,通过窗户、门窗等设计,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内部,使空间更加明亮、舒适。

7.鲜明的装饰风格: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风格丰富多样,常常以传统的雕刻、绘画等手法体现。

在建筑的柱廊、门窗、屋顶等部分常常运用龙、凤、云纹、花鸟等图案,赋予建筑物独特的韵味和装饰效果。

装饰的精细和丰富,使建筑物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性。

以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对整体布局和细节处理的注重,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的追求。

这些特征不仅使建筑物具有纪实性和装饰性,也使建筑物成为文化传承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中国古典美学自先秦到清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其间儒家、道家、释家、禅宗美学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及学派,他们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

这些美学思想从理论著述上看是零碎、不系统的。

古要谈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就不得不从宏观入手,从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对美学形成发展的影响着手。

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三千年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农业经济决定了人们以血缘关系相维系,团结生产。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使人们对自然、对天、对神(天的统治者)都有很深的感情。

人们认为人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整体。

这种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和中心的文化和谐观念影响到中国美学,是宇宙为整体,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

春秋时期,随着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一些思想家开始运用五行学说来阐述对审美和艺术的看法,提出“和”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强调艺术美产生与艺术诸要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的和谐关系中,另一方面则强调主体审美享受的适中。

“和”甚至成了审美批评的尺度。

这种美在和谐的审美倾向和美学趣味,奠定了中国美学的思想基础。

在以“和”为美的思想影响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出发,思想家们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没有冲突的,只有顺应自然才有整体和谐、才有美。

如老子《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美学认为道是浑然虚无的,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生息变化的整体。

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美学产生的根源。

故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与天融合才能返璞归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中国文学艺术中大都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抒发对大自然的关注或喜爱之情的情景合一的作品。

中国成熟最早的抒情文学既是极好例证。

如《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伴随着生产劳作,并赋予一定的情感意象的。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一、均衡和谐:中国古典建筑极为注重建筑的均衡和谐,追求建筑的整体美感。

从平面布局到立面设计,都力求各个部分的比例协调,形成一个整体的和谐统一感。

例如,在庭院的规划和布局上,会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呼应,通常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使得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构成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二、尊重自然:中国古典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并借助自然元素来增强建筑的美感。

建筑常常与山水融为一体,利用山川河流的形态和风水理念,使得建筑地势高低合理,布局合理。

同时,在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中,会运用自然界的元素,如水、花、树等,使得建筑与自然相互映衬,形成一种自然、朴素、和谐的美感。

三、丰富的装饰:古典建筑在形式和装饰上非常注重细节和精致度,常常通过装饰物来衬托建筑的美感。

例如,在建筑的柱子、梁木、门窗等部位,常常使用雕刻的方式来增加装饰性,如雕花、雕纹、雕栏等,使得建筑表面流动、丰富而细腻。

同时,古典建筑中的彩绘、砖雕、陶瓷等工艺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中,使得建筑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感。

四、重视空间感:中国古典建筑注重空间的氛围和体验。

通过空间的布局和分隔,建筑师创造了不同的功能空间,形成了不同的场景和氛围。

例如,在建筑的庭院中常常设置假山、水池和花坛,使人有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同时,采用不同材料、颜色和纹理等方式来营造空间的美感,通过光线的把控和采光方式,使得空间充满生机和变化。

五、寓意和象征:中国古典建筑在设计中常常融入寓意和象征,通过建筑的形象来传达对生活、文化和道德的理解和追求。

例如,在宫殿建筑中,屋顶常常采用蓝色琉璃瓦,象征着皇权和天命;而在寺庙建筑中,常常出现龙、凤、狮等神兽的雕像,寓意着祥瑞和守护。

这些寓意和象征通过建筑的形态和装饰来体现,使得建筑不仅仅是实用的居住或宗教场所,更是具有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载体。

以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的一些基本要点。

当然,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非常丰富多样,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
1. 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情感的境界。

意境强调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达,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2. 气韵: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命力和动感。

气韵强调的是作品的整体氛围和气质,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3. 神似:神似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超越形似的精神特质。

神似强调的是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气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表现。

4. 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实与虚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虚实相生强调的是作品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以及艺术家在表现虚实关系上的创造力。

5.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它是指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上这些范畴和观念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体系,它们不仅对中国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四大特点,分别是:
1. 强调天人合一: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注重意境:中国古典美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意境。

3. 强调传神: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传神,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能够传达出事物的本质和精神,使观众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4. 注重形式美:中国古典美学注重形式美,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应该与内容相统一,形式美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1。

中国古典美学中生命美学的内涵

中国古典美学中生命美学的内涵

中国古典美学中生命美学的内涵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命美学,是指人类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赞美、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欣赏的美学思想。

这种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等方面,而且也贯穿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等方面,具有较为广泛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第一步,生命尊重和赞美。

中国古典美学中认为,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是美的源泉和核心。

古代文人墨客多以赞叹、吟咏自然万物为己任,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笔下的“春华秋实,故无穷也,山水岳阜,悠则久也,嗟余悠悠,独兴斯兮!”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在绘画和书法中,寓意生命和自然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如明代画家徐渭的《松鹤延年图》、元代书法家何光远的《临兰亭序》等等,这些作品中都含有对生命赞美的情感。

第二步,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中国古典美学主张“以天为师”,思考自然节律和道德标准,对于天、地、山、水等自然景观充满崇敬之情。

在古代文艺作品中,自然景观的描写十分丰富,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中“茅檐长扫净无花,藤径纤细倚疏华”和宋代苏轼的《赤壁赋》“遥闻岸上踏歌声而今还觉梦中游”,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自然题材的绘画作品也颇具特色,如元代画家黄公望的《远山银毫图》、明代董其昌的《花鸟真迹》等等,这些作品中也传递出对自然的欣赏之情。

第三步,人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融合,人应该友好地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态。

这种和谐意识也体现在绘画作品中,如唐代张择端的《千里江山图》、明代文徵明的《水墨鸟虫花卉图》等,展示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场景。

总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命美学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更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唤醒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重视和保护,进一步增强人的文化自信心,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所强调的一种美学品质和风格。

它强调的是文化营造的品格和气质,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凝聚和传承。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的主要特点包括:注重内在品质和外在修养的协调,注重个体修为和社会责任的平衡,注重以文化自身的内在规律来凝聚和塑造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在中国古典美学风骨中,它所强调的美学品质和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人伦关系密切相关。

因此,中国古典美学风骨所强调的主要特点,与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民族性格密切相关,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

我们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国古典美学风骨,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体验中国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现代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 其性,则知天矣。”
• 《孟子·泰伯》“万物皆备于我” • 宋张载《西铭》“民胞物与”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 道家 • 老庄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 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 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2.认为美是不能确立标准的。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老
子·四十五》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主体间性美学)
• 1、天人合一 • 2、主客不分。
• 儒家 • 孔孟
中国美学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 《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 之。”
• 《论语·雍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
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有 别。” • 《朱子语类》卷74《易十》曰“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老子·十二章》
•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 困悛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历爽;五 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皆生之害也。” 《庄子·天地》
道家反对艺术

_____《庄子·齐物论》
儒家推崇艺术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 兴观群怨 《论语·阳货》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
伯》 •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孟子·艺术违背了自然,使人失去自 然本性。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
中国古典美学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涵盖了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审美理念。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典美学风骨的论述:
1. 风骨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代表着人们追求真实、纯粹、高尚的精神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风骨被认为是一个人的灵魂,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品格和生命态度。

2. 风骨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才能真正拥有风骨。

3. 风骨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中国古代文化倡导的是个性和自主,追求的是个体的真实表现和独立的思考方式。

因此,风骨也是一种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体现。

4. 风骨和美的关系密切。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美不仅是一种视觉或感官上的体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

风骨和美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风骨是美的内在表现,美则是风骨的外在体现。

5. 风骨具有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群对于风骨的定义和追求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风骨也是一个不断演绎和发展的概念。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美学风骨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内涵和丰富
精神内涵的审美理念。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和审美追求,同时也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概述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概述
第39页,共48页。
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 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
陵散》,曲终,曰:“袁孝尼 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 《广陵散》于今绝矣!

——《世说新语·雅量》
第40页,共48页。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
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
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 下,复有完卵乎?” 。
第27页,共48页。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 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 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伤逝第十七)
第28页,共48页。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 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 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 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概述
第1页,共48页。
教学重点:
1、认识中国美学史上的两个转变 2、平淡自然美学风格
第2页,共48页。
要学习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 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 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 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个时代的 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 《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 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过去对于美学 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 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 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 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我们在《诗经》、 《易经》、《乐记》、《论语》、《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 《吕氏春秋》,以至《汉赋》中,都可发现这样的资料。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包括天然美、意境美和道。

1. 天然美: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石,强调人的内在天性之美,追求自然、纯真、朴实和和谐。

天然美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品质,还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的和谐,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2. 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强调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含蓄韵味和哲理思考。

追求意境美的目的在于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3. 道: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灵魂,源于道家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总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美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美学
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

“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

“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

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

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

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

“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

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

“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

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

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

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

“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

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而对中国古典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的道家学派,则主张“道”作为宇宙的终极始因,把体道作为人得的存在的最高价值境界,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出现,将先秦时代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的具有人格化意味的“天”的观念,引向初具形而上色彩的抽象的理论层次。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8“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9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在宇宙的意义上被称为宇宙动力学始点而近于“一”,或在本论意义被作为万有物的终极本体而近于“无”,道即一即无,道不可道,道即是从自然运作中抽象出来的统摄万有的无为无不为的最高宇宙法则。

10但老子的思想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朦胧而深奥,而作为“老庄”之一的庄子继承了老子之道,并认为谈天轮道目的在于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种有宇宙的色彩和本体论意味的绝对价值境界,因为庄子哲学哲学中引入了“天”、“人”、“吾”、“我”四者的关系。

“无为为之之谓天”11,“天”在庄子的哲学中表达了“天帝”、“天帝”等人格化或宿命的意义,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的本然状态和生命的本真状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儿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
与天地也。

”12真正能观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便是那种顺其自然的人。

道家美学是一种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美学。

与注重社会总体的理性和谐、强调化性起伪,以理节情,将人类感性生活置于强烈的伦理觉醒之下的儒家美学不同,道家美学将人类存在尤其是个体的感性存在的现实受动性及自由的可能性,这一重大主题置于文明与自然的二律这一大背景之中,从而使道家美学隶属乃至直接成为一种关于人的存在的自由哲学;一指向率性真,尽物之性,达生命之情,任大才之美,将自然存在无为而无不为,无目的而无不合目的的开放的可能性作为人类自由的理想范本,从而开辟了作为新道家玄学并与大乘佛教交汇,最终导致了禅宗的产生,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传统和美学传统。

中国古代盛行一时的的“无为而治“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诗词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清代的诗人谭元春说:“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于纸上,绝不与众人言伍。

而自出眼光之人,专其力,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瞩人。

思亦非苟然而已”13这告诉我们要站在古人的角度上去品诗。

其实我们在品味诗的时候,还可以从两方面来卡。

一是: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常浮于纸上”就意味着当时的文人骚客,因为在生活中或思念家乡,或仕途遭遇挫折,或忧国忧民,而有感而发,将之抒发在纸上。

在诗人抒发的情感上,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体味到的心灵美。

而诗人通过写诗词戏曲,已达到发泄心中得情感或表达的心里感受的目的。

其二是:为什么这样写?在古代诗词中,有的诗豪放派,有的是婉约派,不同的派别的写作方式诗不一样的,给人得感受也会不一样。

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4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15给人美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古典诗词还讲究结构美和音韵美,其中唐诗、宋词、金曲在结构和音韵上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世事的变迁,从四言五言格律诗到后来的大调小调的戏曲,从讲究结构上得严谨到后来的音律美,可谓是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同的诗被每个时代的人们所推崇,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文学美学感受。

现代作家陶文鹏先生说:“既然诗歌是心灵的音乐,我们必须深入到诗人的心灵中去探讨、捕捉诗人从受到自然社会人生的刺激到灵感触发的微妙心灵律动,准确地把握诗人怎样把他的心灵律动外化为宣与旋律、节奏的诗歌语言形式.”16这告诉我们要用心材能体味到诗中的美。

书画同样在中国古典美学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书画指的书法和山水画。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

人们欣赏一件优秀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感受,艺术的陶醉。

俗话说:一个人什么样子,看他写的字就知道了。

当然这关系到审美者和被审美者的自身修养的高低。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17做得少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书法中得奥妙。

书法讲究三个方面:一是线条和谐美和动态美。

和谐美指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穿插、搭配和谐,不打破字本身的美。

动态美指的写字“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力感与势态造成了动态美。

二是用笔节奏美。

提起笔的节奏与音乐、戏剧、舞蹈是相类似的。

在欣赏书法时很容易引发人的联想,和音乐一样。

一个人心情舒展,写出来的线条流畅,不温不火,书法功力来自于人的性情修养,人的性情修养实际上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

三是结构组合美。

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可算是书
法星空中的北极星。

帖中有21个“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由于毛笔作为我国古代主要写作工具,所以书法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各种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随势生、呈万千气象,诸多风情。

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的真挚、强烈的感情思想灌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感动,产生思想的共鸣。

中国山水画的开创人可以推到六朝、宋时的画家宗炳和王微。

他们两人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的建设者。

“今张绡素以远映,则鲲之形可围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

”18道明了中国山水画的是一种朦胧的美。

他认为绘画不是写实和实用的。

绘画不是面对实景,画出一角视野,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一笔道出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画的区别。

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是绘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

中国人对于空间和生命的态度却不是正视的抗衡,紧张的对立,而是纵身大话,与物推移。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19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是“不似之似似之”。

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如果一味追求描绘对象的具体的、真实的形和色的相似,无疑会压抑画家创作灵感的焕发和艺术意境的营造。

所以作家要让自己的灵感和意境感染欣赏者,进而达到感情的共鸣,画家既不能“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20,也不可过分追求形似,只能是“不似之似似之”。

这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常识”,其实在欣赏画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受美得过程。

作为资深的欣赏着还能看的出画家当时的心态感受,甚至于知道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便如浩瀚的大海一般,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深究、探索,才能使之发扬光大,而如今中国古典美学正面临着西方美学、现代美学、历史等的挑战,并在较量中逐渐败下阵来。

中国古典美学是华夏几千年来的结晶,丢之可惜,不顾之悲哀,愿每个中国人都能关注中国古典美学,并将之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