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6篇
【自我总结】道德与法治是一档早间档栏目剧,于2012年1月14日开播,1月21日,改播普法栏目剧,每期节目播两个故事,12月1日,扩版到130分钟,每期播三个故事,成为播放时间最长的一档电视栏目剧。
以下是我的公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6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1《道德与法治》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关注学生的价值引领,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重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应当加强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改变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新课改也在不断地深入。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让这些知识陪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那么,在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普及的今天,如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发学生在体验中感受。
而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
创设符合教材主题,充满生活化的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热情,活跃学习思维,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
如在学习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一课《别伤着自己》的第一课时,书中设计以走迷宫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明明的爸爸妈妈去上班了,明明就邀请丽丽和静静到家中一起玩,他们玩了一会儿,明明就拿起剪刀想要做手工,这时候问问明明这样做对吗?因为图中明明用的剪刀是安全剪刀,这样不容易伤害自己和别人,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理解这样的行为是对的。
浅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论文)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和责任,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总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注重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同时也要拓展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打破传统的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转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学生应该是研究的主体,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研究活动情景,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内容,将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之中。
同时,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动态的课程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图书、报刊、
音像制品、网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等资源,为学生自由研究、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道德与法制课堂应该回归儿童的生活,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
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课堂,从而激发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研究中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文: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论文: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实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一、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者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从多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课程应有的作用。
二、背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其次,有些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重视不够,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这些目标是通过以下具体内容实现的:1、知识点:包括道德、法治、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技能点:包括沟通、协作、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3、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2、法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3、礼仪教育:教授学生基本的礼仪规范和社交技巧,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和社交能力。
4、文化教育:传授学生国家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
浅谈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
浅谈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摘要】在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被视为重中之重。
通过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倡导校园文化和师生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家校合作等多种做法,全面促进学生成长。
上好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效果显著,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更多学校能够重视这一课程,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不仅能提升学生成长的质量,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上好小学,学生,价值观,法律意识,校园文化,师生关系,道德实践活动,家校合作,学生成长,促进作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秀学生。
1. 引言1.1 介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阳光向上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法治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治精神,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尊重法律、依法办事,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规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上好小学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恰恰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重视不仅是为了学生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1.2 阐述上好小学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上好小学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认为这门课程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品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看法、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研究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教室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
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研究惯培养被忽视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摘要: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职责来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未来学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期合格公民。
关键词:创设情境;社会实践;学科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把握课程特点,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把道德引导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落实新课改下的三维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渗透其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最终在生活中落实,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要使教育心理学化。
”这事实上指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还是在学生自身,也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学生才能愉快接受,主动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要以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点,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一)利用讲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更喜欢故事类型的题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感知,让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心得体会,这远比给学生一个知识的结论要深刻、形象得多,学生也喜欢参与、喜欢求知。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临体验。
例如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上课铃响了,请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慌乱中把一名同学的铅笔盒碰掉在地上,这名同学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
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
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点内容。
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我国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这里的情感既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又包括快乐、爱、审美情趣等心理体会;态度也不是局限于学习的态度,也包含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融合,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融合等。
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
当前课程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方法、习惯与科目对其产生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培养甚至强于知识的传授。
浅谈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
浅谈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上好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注重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而情感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展示精彩的影片以及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深入思考并感受到正确的道德和法治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方式。
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生动具体的案例,如网络盗窃、校园欺凌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并让他们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后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不同行为背后的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
注重启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关道德和法治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和研究来寻找答案。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给予充分的讨论空间,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强调实践教学和体验式学习。
在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局等法律机构,亲身感受法治的实施和作用。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体验到道德和法治对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教学和体验式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在学校中进行,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情况,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共同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努力。
上好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情感教育、案例分析、启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调实践教学和体验式学习,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因此,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期对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和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事业,而道德与法治课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之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置于教学的重要位置,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二、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将道德和法治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情感教育和案例分析道德与法治课注重情感教育和案例分析,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思考和分析,确立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模式。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敏感性和同理心,引导他们理解和关心他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公共责任感。
四、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在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演讲、游戏等方式来进行知识传授和教育引导;可以组织班级议事会、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效果。
五、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仅在学校中进行,还需要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紧密结合。
浅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品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对道德与法治课有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本人就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那我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二、设计生活化场景,在活动中自主建构: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上课交流,课堂教学是一个焕发生命色彩的渔场。
在快乐之旅的教学中,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的礼貌用语、日常的礼节,并体会讲礼貌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
三、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课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转,课堂灌输几条干巴巴理论的教学。
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
浅谈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
浅谈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上好小学,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来确保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能够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培养。
我们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选择。
在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是精心挑选而来的,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教材,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我们在教材选择上也尽量选取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内容,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我们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师资配备。
在上好小学,我们注重培养和选拔具有丰富教育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来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
这些老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和师德师风,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我们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注重运用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
第四,我们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外拓展。
在上好小学,我们注重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知识竞赛、法律常识测验等,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和温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第五,我们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治素养。
我们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业考查、日常表现评价、综合实践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并且我们注重通过评价反馴,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 并加以改进。
我们注重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在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更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
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论文
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论文二、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体验家庭、社会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
其中,道德情感是道德发展的基础,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家庭、社会中的情感,体验到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从而促进他们的道德情感发展。
例如,在教学《关心身边的残疾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们分组,模拟残疾人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坐轮椅、盲人走路等,让他们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感受到残疾人的不易和需要关爱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到道德情感的重要性。
三、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
例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分组到校门口进行交通观察,观察行人、车辆的交通行为是否符合交通规则,然后再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掌握交通法律知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能力。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应该注重活动化、情感化和实践化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体验情感、掌握法律知识,从而促进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
XXX先生认为,学校教育需要紧密联系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
学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并通过各种活动来巩固和深化这些理念和情感,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惯。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为了确保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在活动情景前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
XXX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实施。
在近年来的培训和实践中,我认识到这门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
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一些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如何有效地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死板地使用教学方法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氛围。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研究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然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出现了生搬硬套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活动化教学,将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等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
事实上,活动化教学并不意味着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核心。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2、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奉行培训中的案例和套路,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品德课程要求教师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导致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然而,一些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导致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削弱,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1、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发挥主导作用,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放任学生自由发挥。
这样会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学生的研究惯无法养成。
2、一些教师为了展示师生平等,过分追求师生民主,导致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2、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更多的互动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提问和回答。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论文范文精选7篇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论文范文精选7篇1.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中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本文探讨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
通过研究现有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品德养成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实施方法方面,重点介绍了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课堂讨论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在小学教育中推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社会行为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社会行为素质,减少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同时,研究还发现了影响学生社会行为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促进良好行为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3.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探究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研究发现,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于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还提出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建议。
4. 防范校园欺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介绍了在小学中防范校园欺凌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识和抵抗能力,有效减少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文章还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实施经验,并提出了加强防范校园欺凌工作的建议。
5.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研究。
通过分析现有课程的优缺点,提出了编制符合小学生认知和发展特点的教材和教具的建议。
同时,还探讨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6.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研究本文研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关系。
通过访谈和调查研究,分析了家庭教育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 如何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
论文如何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在小学阶段,学生接受到的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
教育不仅仅是智力开发,还包括品德培养、人格塑造、惯养成、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因此,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律意识。
教育部将《品德与生活》和《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强调了道德与法治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因此,教好《道德与法治》课对小学生的良好品行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教好《道德与法治》课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一、从教材出发,转变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中心,侧重于知识传授,而忽视独立思考能力和智力开发。
它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模仿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理念下的课程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教材,还包括自然、社会等资源。
它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研究和生活实际,将学生研究和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局限。
一)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引出教学主题:1、用故事导入;2、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3、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4、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5、用名言警句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可以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所见的东西很少,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
因此,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作为学校德育基础课程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其教学目标同时指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向,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生活具有积极态度的人,一个拥有参与社会的认知能力的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有优秀道德品质、有法治意识的人。
由于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以体验学习为载体,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形式,以提升教学实效。
一、注重儿童生活基础,优化教学内容,规范行为习惯儿童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虽然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即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教育儿童接受社会规则、规范自身行为。
例如,通过一年级上册的“上学路上”一课,学生认识了交通信号灯,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学会保护自己;“校园里的号令”一课让学生知道了各种铃声发出的指令分别是什么意思,能严格遵守班规,规范自己在课堂上和校园里的行为;而“玩得真开心”一课,则在游戏中寓教于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小学“道德与法治”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相一致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不同册次中,同一教育主题,其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各有侧重,但在小学阶段仍呈纵向螺旋上升的趋势,所以,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如关于“养成习惯”这一相同主题,一年级上册集中在第二单元的“校园生活真快乐”中,如“上课了”一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以及习惯养成;一年级下册集中在第一单元“我的好…………………………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5篇【篇一】让生活融入课堂摘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发展引言:道德与法治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对原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联系。
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教学核心的课程。
因而,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受文本范围的制约,教学时间不能受40分钟的限制,教学空间不能局限与课堂。
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生活;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一、课堂生活化,提高认知。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
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再现生活,增强认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摘要:法律和道德两者的融合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在小学阶段应该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发和构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
因此,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融合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正向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方向迈进。
道德与法治课既要教育学生继承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又要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法律法规,并以最简洁的文字呈现相关法律条文。
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学法、守法,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名称已经从“品德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并正式走入课堂。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在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具体想法和实践如下:一、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
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在法治意识方面有明确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
初步树立民主意识,崇尚公平与公正。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将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相融合,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都渗透相关的法律条文,做到法润童心。
如2016年5月组织的“爱家乡做守法小公民”主题市级品德学科共同体公开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我是共和国小公民》《法律护我成长》的教学中,向学生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笔者结合学校中草药校本课程,将中草药保护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如五年级上册《我为祖先而骄傲》一课,将“中草药”保护与开发这一小话题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中草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
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活动,品德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
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
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
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如在执教《关心身边的残疾人》这一课时,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上讲台上来蒙上眼睛,面前摆着一盘花生,让学生拿筷子夹,然后比一比谁夹的花生多,再说说感受,学生经过这一活动,就能感受到残疾人有多不方便、多不容易。
设计生活化场景,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
1、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里准备。
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
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
”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
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在《种子的探索》一课中,我布置学生去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这是美丽秋天的果实。
我提出这次种子的收集是一些不常见的种子,可以是食用的,也可以是不能食用的,最好是别人找不到和想不到的种子。
另外我提供了搜集的途径可以是家里现有的种子,可以到商店买,或者还有什么更好的途径,知道了下节课告诉老师和同学。
关于种子搜集的要求和途径我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
学生搜集回来的种子让我大开眼界:有的学生捡来了奇怪的榕树种子,有的捡来用放大镜才可以看清楚的草莓种子,有的捡来了吃完剩下的桃树种子,甚至有学生找来了奇形怪状、里面是红色像小珍珠的种子、、、、、、我和学生一起惊叹,一起鼓掌。
课前收集,广阔的资源是一个无所不有的渔场。
2、真实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
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
如果学生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诉说生活中父母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学生们争着诉说“有一次我发高烧,爸妈赶紧带我到医院,医生说需要打吊针,因为我的静脉很细,护士阿姨扎了好多次都没有扎进去,疼得我直哭。
爸爸见了赶紧把我抱在怀中,轻轻抚摸着我的头。
我感觉他的手在微微发抖、、、、、、”。
“有一次,我顶撞妈妈,一句道理也听不进去,妈妈气得打了我一下,我哭着跑到房间里,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后来听爸爸说,妈妈轻轻走进我的房间,用手摸着我的脸,还哭了呢!”。
萌发“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么深的感情。
3、针对性——活动情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上课交流,课堂教学是一个焕发生命色彩的渔场。
在《快乐巧连智之旅》的教学中,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的礼貌用语、日常的礼节,并体会讲礼貌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
为此,我设计了小朋友最喜欢的卡通杂志《快乐巧连智》为活动的情景,整节课就是由“巧连智”里的卡通人物“桃乐比”为导游,带领同学们连闯五关,这五关包括听故事、演一演、评一评、看一看。
过了这五关就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十分高涨的,从课堂的反馈来看,我们老师都惊喜地发现学生懂礼貌了,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也都能友好地交往。
三、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思品课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转,课堂灌输几条干巴巴理论的教学。
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学习活动情景,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内容,把教科书扩展到他们的其他生活空间,把师生作为动态的课程资源开发,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等资源,为学生自由学习、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
间。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为我们服务的人》时,老师课前让学生调查一天中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并找一找、问一问、访一访身边为我们服务的人,了解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课上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后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清洁工和其他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我们服务着,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不计较劳动时间的长短,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美好。
品德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课堂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着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