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传说之石景山
从永定河看石景山历史之刘娘府
![从永定河看石景山历史之刘娘府](https://img.taocdn.com/s3/m/3f2a7c380b4c2e3f57276341.png)
从永定河看石景山历史之刘娘府高二(1)班刘梦薇翟佳琪永定河是北京的第一大河,素有“小黄河”之称。
在永定河冲积扇的作用下,形成了北京小平原,因此可以说没有永定河就没有北京,永定河就是北京的母亲河。
永定河流域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各种历史故事广为流传,其中西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就格外引人注目。
它的名字叫做刘娘府,一听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这名字从何而来?历史上又有多少人曾在此留下足迹?这些都能够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因此我们小组便对此展开了一番研究调查。
在龙汇桥畔有一个庄妃墓,墓中有一块石碑,碑上清楚地记载着庄妃的生平。
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刘娘娘墓,但却又心存疑惑,因为庄妃一生为妃,“娘娘”二字从何而来?并且庄妃姓李而不姓刘,此处又为何要叫刘娘府呢?其实这一切还要从明代崇祯皇帝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开始说起。
这刘氏的祖上是海州(今辽宁海城)人,被选入太子东宫,成为朱常洛(明光宗)的妾:淑女。
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为皇太子朱常洛生下第五子朱由检,即明思宗崇祯帝。
刘淑女出身卑微,且不讨朱常洛的欢心,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本应母凭子贵,但其他宫妃处于嫉妒而在皇帝面前说了她不少坏话,最终使得她被关入了冷宫。
在朱由检五岁这年,刘淑女在朱常洛的一次歇斯底里的大发作中,不明原因的死亡。
《明史》中有记载:“失光宗意,被遣,薨。
”这话说得很冠冕堂皇,而实际上的情况,应该是朱常洛暴怒之下,将刘氏逼上了绝路自尽,甚至朱常洛亲自或让下人动手将刘氏活活打死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氏死后,朱常洛惧怕此事被父亲万历皇帝知道了会趁机废了他这个碍眼的太子。
万历一直都在努力想改立自己钟爱的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为此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最终由于重重阻力而作罢。
心虚的朱常洛对身边的太监宫女威逼利诱,警告他们不能走漏风声,只对外谎称刘氏是病死的,将她以宫人的身份葬在西山。
后来朱由检因为哥哥朱由校即位,于天启二年被封为信王,屈死的刘氏也因此被追封为贤妃。
探访京西古迹石景山(二)
![探访京西古迹石景山(二)](https://img.taocdn.com/s3/m/c0288c1076c66137ee0619ff.png)
[转载]探访京西古迹石景山(二)披荆斩棘探访石窟群石景山有石窟群,经过查资料,位置在石景山西侧偏北的半山腰上。
这处石窟群确切的说应叫“石窒瘗窟群”,据李新乐老师介绍“石景山有开凿于隋唐时期的石室瘗窟。
石室瘗窟是佛教露尸葬的一种,僧人圆寂后,将遗体施舍给飞禽、走兽。
佛教中的石室,原为修禅所开凿,后来成为露尸葬的场所,这种场所被称为石室瘗窟。
早在晋代,就有僧人坐化于修禅石室的记载。
隋唐时期,石室瘗窟更加流行” 。
也有一说“它们是宗教丧葬遗迹,最迟开凿于元代”。
看来此处石窟群年代久远,所以对这处古迹产生浓厚兴趣。
4月30日去首钢参观,逐决定与群友从石景山南坡向西坡寻找,后无路可行,无功而返。
5月3日独自再探石景山,寻找石窟群。
此次从首钢东门进入,从石景山南坡上山到“功碑阁”,在其北侧寻小路到“功碑阁”西北山崖去探寻。
此图为5月3日寻找石窟群时的路线图5月3日从首钢发电厂穿过,从南坡登上石景山。
从山道登上金阁寺山门从金阁寺的孔雀洞穿行到首钢在金阁寺塔遗址上后建的“功碑阁”在“功碑阁”围廊西北处向北坡下坡在石景山“功碑阁”北侧看已停产的高井发电厂。
从石景山“功碑阁”北侧下坡去寻石窟群,远处是石景山老火车站。
一直下到一处有塔形水泥方墩的山顶,从此处要下去就到下面铁路处,这里下山可出首钢,到此只能往回返了。
在回返的路上远望石景山“功碑阁”。
往回返约30米,在一块巨石上远远看到有一崖壁上有疑似方洞。
用像机拉过来,看到了崖壁上的石窟群找到一条小路向崖壁石窟处进发,走到崖壁下已无路住上接近崖壁,只能在乱树棵子中向上爬,酸枣树是最可恶的东西,扎手不说,把运动服撕了三处口子,最终到达有石窟的崖壁下面,但由于位置的局限,加之那天风大,阵风达七级以上,只能在下面仰拍了一些照片。
这处石壁面向西偏北一点,据山顶约二、三十米,这是一处长有二十余米,三十来米高悬崖峭壁,像是巨大的石屏风,突兀而立。
崖壁上有五个石窟室从北到南一字排开。
石景山村落史话---西黄村原名黄村
![石景山村落史话---西黄村原名黄村](https://img.taocdn.com/s3/m/3375a52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6.png)
石景山村落史话---西黄村原名黄村西黄村位于石景山区东部偏北,北接八大处,西与西井村相望,南靠京门铁路,东邻新四平台村,是历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
西黄村的建村史可以追溯到金代。
西黄村原名“黄村”,见于出土的金代墓志。
1971年在距离西黄村约四里之遥的金王府村,出土了金定远大将军利涉军节度副使吴前鉴及妻王氏墓志铭,志称:“以大定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举公与二夫人神柩合葬于大兴府宛平县房仙乡黄村之原”。
从墓志推算,至少在大定七年(1167)之前“黄村”已经存在,而且管辖地域比现在还要大。
这是关于“黄村”的最早记载。
金、元陵替之际,史学、文学大家元好问(号遗山)所撰《遗山先生文集》收录《显武将军英君阡表》,其中记载“君讳璋,字器玉,姓吴氏”,“以崇庆元年五月二十五日,春秋六十有五,终于官”。
其次子名“仲杰,邓州教授”。
又记“仲杰将以某年月奉公之柩,归付于大兴府宛平县玉河乡黄村里之先茔。
岁甲辰冬,予过洛西。
仲杰涕泗百拜,以墓碣铭请。
”文中之“甲辰”,为蒙古乃马真后称制三年,即1244年。
墓主吴璋与定远大将军吴前鉴同出一门,任职“辽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国公”的吴匡嗣是吴前鉴的曾祖、吴璋的六世祖。
这样,吴前鉴所葬的“大兴府宛平县房仙乡黄村之原”,就是吴璋所拟葬的“大兴府宛平县玉河乡黄村里之先茔”,说明在今西黄村一带,金元之际有一座吴氏家族墓地。
所不同的是,吴前鉴葬时(1167),此地尚属宛平县“房仙乡”,为沿袭唐、辽以来旧乡名;到撰写吴璋阡表时(1244),此地改属宛平县“玉河乡”,这是金朝根据人口增加新设立的乡名。
因此,在金代,西黄村一带先属“房仙乡”,后属“玉河乡”。
2001年5月25日,“黄村”之名再度出现在出土文物上。
这次出土的是元代大圣寿万安寺(俗名白塔寺)开山住持知揀的舍利石函,出土地点正在现西黄村之南的苹果园黄南苑小区北侧,直线距离西黄村不到500米。
石函下葬于皇庆元年(1312),函盖里侧的墨书题记明确交代了下葬地点:“广平僧录□吉祥黄村监盖、舍利灵塔座高62尺”。
老北京传说全在这里!四九城
![老北京传说全在这里!四九城](https://img.taocdn.com/s3/m/40d62e7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c.png)
老北京传说全在这里!四九城北京作为一座古都街头巷尾都流传着不少传说有些传说可能连北京土著也不一定都知道传说之钓鱼台姜子牙有一个妹妹,在北方幽州一带出了家。
她就是后来京城西妙峰山上的碧霞元君娘娘。
姜子牙云游天下,来到了苦海幽州北京城。
见水草丰茂,人烟稀少,便在现在的玉渊潭畔定居下来。
兄妹二人在此垂钓,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玉渊潭里居住的龙王是东海龙王敖广的幼子,生性暴躁,容不得人。
便想教训一下姜于牙兄妹,让他们远离此地。
于是就把玉渊潭水涨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将他们站立的河坡给淹没了。
姜子牙掐指算出是龙王在搞鬼,他在龙宫的上方,砌成一个圆圆的台子,随后又建了一座望海楼。
龙王被巨石压得动弹不得,姜子牙死后,望海楼也逐渐坍塌了,但他铸的石台子依旧将龙王牢牢地压在下面。
后来,人们就把这台子叫做钓鱼台。
传说之分钟寺分钟寺为什么叫分钟寺呢?听老奶奶说:在很早的早年,庙里有一口奇怪的钟,打起这个钟来,四外的村庄当然就都听见啦。
奇怪的是:听钟声的人,是一个人听了一个样儿;顶奇怪的是:这个钟声不象钟声,简直象有人在耳朵旁边说话一样。
这个钟声,如果懒人听了,就是“下炕!下炕!”如果勤劳的人听了,就是“不忙!不忙!这是什么原因呢?相传,村子有个老头,负责给村子打更。
他不要钱,让大家攒着,等够了就铸一口钟。
老头打更也是因人而异,路过勤快的人家,就轻打几下。
懒惰的,就重打几下。
后来钟铸好了,也像老头儿那样,一个人听了一个声音,大伙儿就管这里的钟叫分钟,庙叫了分钟寺。
传说之西便群羊以前西便门外有一批石头,现在当然看不见了。
这些石头其实就是石景山那边的山脉边缘落下的几块石头,这几块石头也被传说是赶石头赶过来的。
传说他们应该在鸡叫之前进城,结果它们磨磨蹭蹭,或者是赶石头的人疏忽大意慢了半拍,不小心鸡叫了,这石头就赶不动,落下了。
传说之锔大家伙相传白塔裂了,石匠们不知道怎么办,每天都愁得要死。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位老人,自称是锔锅锔碗的。
这位老人喊道“锔大家伙喽,锔大家伙喽。
石景山广宁村小故事
![石景山广宁村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825f20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6c.png)
⽯景⼭⼴宁村⼩故事⽯景⼭⼴宁村⼩故事多次经过⼴宁村,但却不知⼴宁村的来历。
只知道虽然叫村,却不是种地的农村,村⾥居住的⼤多都是⾸钢的⼯⼈和家属。
后来见到⼭坡⼤墙上不知哪天出现了宣传画,于是趁暇看了⼀番,⽅知⼴宁村原来是⼴宁坟,我还以为是⼴宁寺呢,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寺,只见到了村⼝和仿古画廊。
据说1987年⼴宁街道北边出⼟了刘家第四代⼴宁伯刘估和第六代⼴宁伯刘允和其妻马⽒墓圹,挖出六块墓志,既是如此宣⽰,确实⽆疑!⼴宁村牌楼:⼀、⼴宁社区⽂化⼴场:⼴场长廊:⼴场标识:长廊彩画摘影:⼆、⼭壁墙壁画:⼴宁村的由来:刘荣其⼈:其实刘荣就是刘江!刘荣原名刘江,宿迁(今江苏省宿迁市)⼈。
他智勇双全,深得永乐皇帝喜爱。
“靖难之役”时,刘江跟随燕王朱棣冲锋陷阵,屡⽴战功,由百户升为都指挥佥事。
永乐⼋年,刘江跟随朱棣出征塞外,消灭元军残部。
他不顾个⼈安危,进攻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横⼑断后。
因表现出⾊,朱棣赐名刘荣,并派他去镇守九⼤重镇之⼀的辽东重镇⼴宁卫。
刘江救围有功,升任都指挥使:⼜升总兵,⼤明朝倭乱不⽌:刘江杀倭:也是抗倭英雄!诏封⼴宁伯,赐名荣!刘荣之后…………现在⼴宁村:三、⽥义墓园寻⼴宁:据介绍1987年⼴宁街道北边出⼟了刘家第四代⼴宁伯刘估和第六代⼴宁伯刘允和其妻马⽒墓圹,挖出六块墓志。
于是我在⽥义墓园的⼤墙的墓志铭中寻找,由于没有标名,所以只对上三块!1、⼤明故光禄⼤夫柱国⼴宁伯刘公墓志:墓志铭:从铭⽂上看,可组是刘荣第六世⼴宁伯!⼤明故光禄⼤夫柱国⼴宁伯刘公墓志赐进⼠及第翰林院侍讲学⼠奉直⼤夫经筵讲官同修国史前春坊太⼦右中允兼史馆修撰濮阳李廷相撰进阶朝请⼤夫直⽂华殿侍经筵纂修国史鸿胪寺左少卿盐⼭⾼岱书掌后军都督府事奉敕提督五军营兼提督⼗⼆团营总兵官侍经筵太保武定侯凤阳郭勋篆公讳佶字守正姓刘⽒为忠武⼴宁侯荣之曾孙忠僖峄国公安之孙故⼴宁伯璇之⼦初刘⽒世为淮之宿迁⼈⾼祖江国初从⾼皇帝殛胡元累⽴战勋以故飨有封爵之荣延及其⼦若孙弗替云公之幼也绝不好弄嶷然若⽼成⼈⽗⼴宁公洎嫡母张夫⼈继母游夫⼈⽣母梁夫⼈念之特甚稍长即遣就外传公于读书之暇它亡所好惟习字学⽽已识者知其志趣不凡焉弘治⼰⾣⽗⼴宁公卒公竭⼒襄事罔有违于礼其年冬嗣爵为⼴宁伯公⾃拜命以来黾勉职业蔚有声称丙⾠命管三千营司操兼领红盔将军侍卫直宿癸亥复命管扬威营操甲⼦转三千营仍领侍卫直宿正德⼰巳命佥后军都督府事庚午再命管奋武营操甲戌命提督五军营⾟⼰今上登极命掌前军都督府事盖公⽼成敬慎且谙练戌务故朝廷简⽤若此尝持节册封周郑沈代岷等五藩凡馈与之类悉⽆所受⼜尝奉敕提督官军修理皇城及正阳等九门朝廷赐宝钞⽺酒劳之其掌府事时未久忽构疾诏持允暂免朝参次年春疾且⾰恳辞戌务上悯⽽许之⾄冬竟不起盖嘉靖改元壬午⼗⽉⼗有五⽇也距其⽣成化癸巳正⽉四⽇寿才五⼗讣闻上辍视朝⼀⽇仍赐斋粮⿇布若⼲⽯⽦遣礼部谕祭及⼯部营葬域如制于乎若公可谓⽣荣死哀者矣公居家克笃伦理岁时庙祭必躬必洁君赐必荐戚党有不⾜辄极⼒周之下逮臧获⾪卒亦咸使得所友爱其弟伟及⼦泰延师教之公暇亦就论议尤雅重斯⽂虽布⾐⾄亦必咨诹道理继以觞咏⽽罢属纩之初语其⼦泰⽈我承籍前⼈遗休馀祉三⼗馀年⽄⽄⾃守惟恐或惰吾乃今获令终即不啻⾜矣汝其勉之母忘吾⾔⾔讫⽽逝配吴⽒恭顺侯鉴之⼥⼦⼀⼈即泰娶杨⽒兹将以卒之年⼗⼆⽉⼗⼆⽇袝葬于都城北⾟安⽟河乡祖茔之次先事奉其姻监察御史⾦君信⾂状征铭予虽未内交公然御史君之⾔信遂据⽽书之如右铭⽈维爵宥五伯居其三维公之才孰⽈弗堪历典五营戌务斯谙继擢两府兵威载覃抑有馀⼒⽂学是湛侍卫孔⾝簪弁攸瞻翊不假得名有遗馥维公之⼦后公亡惭维公之休德铭是录2、皇明诰封⼴宁伯太夫⼈刘母马⽒墓志铭:刘允妻马⽒墓志铭墓志铭⽂:皇明诰封⼴宁伯太夫⼈刘母马⽒墓志铭赐进⼠出⾝资善⼤夫⼯部尚书直内阁侍经筵同修国史⽟牒嘉⽲张⽂宪撰特进荣禄⼤夫柱国少保兼太⼦太傅遂安伯右军都督府掌府事前奉敕镇守蓟州永平⼭海等处地⽅掌前军都督府兼奉敕提督三千营骑提督⼗⼆团营诸军务总兵官及奉敕留守北京克留守使西蜀陈钟书后军督都府管府事兼管内直围⼦⼿官军宣城伯云间卫守正篆诰封太夫⼈马⽒者今袭封⼴宁伯刘公允中之母也乃济州卫千户镗之长⼥其先⼭东兖州府望族母张⽒⼤夫⼈⽣⽽敏慧异常谙孝道精⼥红盖闺阃之淑媛去初⼴宁康顺公元配杨夫⼈⽆字乃谋诸康顺公⽈古赀请俟夫⼈于归少有诸娣从之庶以备承事君⼦也兹则⽆之且继续事重择⽽贰之不其可哉康顺公允之称闻太夫⼈之贤遂令娸⽒以礼聘焉既⼊门杨夫⼈见其礼度周详性资温厚喜其有助于已固授以家政⼤夫⼈亦⼒任之爰瞿素中馈及综裁庶务井井有续未⼏乃得嗣会杨夫⼈婴疾且亟⽽⽈于今宗祀有托吾⽆憾矣夫其事康顺公敬恪罔违康顺公得以修治戎政廉勤在位特膺上简命者五台谏旌举者三雍⼼王词鲜内顾忧⼤夫⼈赞佐之⼒为与多焉嘉靖丁未康顺公偶遇恙⼤夫⼈侍不离侧寝不去⾐亲尝汤药以进此卒哀毁⼏绝乃克襄葬事如礼抚其遗孤幻望祖荫终其⾝青服纯采每训其丁⽈其世封爵⽩传迨尔胙以茅⼟华以簪缨句⼭带砺与国咸休尔惟念于且沂厥先清⽩传家恒以忠皆⾃饬尔其縪共乃职图报孝国恩⽆忝厥租斯⼦国祚有光也⼦亦惟恩夜益垂澡⾝沦德迩年屡荷钦命周藩等处册封理左军都督府事兼管红盔侍卫及遣祀皇陵賚与优渥岁癸庚九⽉乃获洊受恩封如制冠帔荧煌宠以禄养乡闾皆程其箴诲为⾜徵矣乃嘉靖甲⼦⼗⼆⽉⼆⼗六⽇以疾终于正德年其⽣在正德壬申⼗⽉⼗有七⽇享年五⼗有四⼦男⼀即允中娶徐⽒定国公瑗廷厚次⼥继娶陆⽒锦⾐卫掌卫事都督炳之妹⼥四长逝武靖伯赵国斌次适锦⾐百户沈坐俱杨夫⼈出⽗适锦⾐冠带总旗⾼信⼤夫⼈出次覣⽒出未许聘孙男⼀嗣功孙⼥⼀陵姐俱尚幼兹以次年⼄丑正⽉⼆⼗⼆⽇归葬开⾩成门外⽟河乡北莘安祖坟之次⼴宁公间乃持扶介乃亲锦⾐⾼君诣⼦请铭予闻⼤夫⼈懿⾏粤已有年矣因不㜈⽽铭之镌⽈淑慎厥⾝允矣⼥仕克正厥家育乃喆嗣名著皇朝庆源有⾃倬徒褒章奎⽂藻廉象形是宜遐祉胥修揆厥此⽣俛仰丝傀余㤢佳城风⽓攸萃宅斯铭斯丕禄于世3、明⼴宁伯刘公景松墓志铭:此墓志铭,只看清了上半截,下半截不清楚!上半截铭⽂:⼴宁伯是没错,但景松却对不上号?明⼴宁伯景松刘公墓志铭中宪⼤夫鸿泸寺卿经筵典礼官鸿泸贾明儒撰前军营督都掌府事太⼦太保⼴宁伯右军督都府掌府事太⼦少保万历庚⾠夏四⽉⼆⼗⼋⽇⼴之嗣德号值拜⽈先君遂⽆禄以惟是徼惠⼀⾔先君⼦死且不赖公惧敏谊不得负死者负按以⽽忠之公成祖靖内难解北平围已钜隐⼗倭⽤薨时公甫⼗⼀岁擗踊哀数加成⼈动世朝顾列侠仲公最驯谨有事⼭陕久意公节册封诸藩国及谕条唐府每出所騶之世庙门⽽益时之庚申进佥左军都督府事遂兼典红盔将军⼜仞侍卫宠寝犹加穆庙嗣位见宿卫森严章筝绚东纤悉条备顾先汗马劳被伳选年利强仕皂传独疾延骤弗劾廑缠前⼀⽇遍如诸亲党憾乃孝际圣世宁谧外侮不兢弗得以呜咽涕泣夜叩北⾠愿以⾝代⽽卒不皇帝悯悼命抚锡⼀如呜呼痛者奉纤啬⽆声俟狗马之好礼虽家⼈燕累有未尝睹其惰容堂范洁绝⼝不谈⼈过⼈亦⽆由推公勋⾂最厚⾃万夫长以上渐尊朝⾄矣带励同僚诚光公有厚报儒⽣⽽中乃有⼤怀负余契史处见其绳尺⽂濯有或忝结暹过也上世取⼈丁⾣⼗⽉初九⽇仅得年四⼗有四矣聂徐⽒定国勋卫徐延厚之⼥先卒皆封夫⼈⽆出余世公爵者虽德则侧室蔡⽒出也茶乌毓驯卫千户之⼥⽒出也嗣德将以五⽉⼆⼗七⽇奉公柩于⽟河乡北⾟⼥祖茔在任媵⼆夫⼈铭⽈谓尔戔戔中当增兵请尔顓顓世领督线不历不施世者儒泰是其⼴宁公之名松楸之貌芉如其紫宜尔䏿⼦千筱流声是惟⼴宁莪之佳墟。
北京石景山:村落史话·雍王府
![北京石景山:村落史话·雍王府](https://img.taocdn.com/s3/m/907edb7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d.png)
⼦。
万贵妃闻讯,怒不可遏,⽴即派⼈将柏妃和皇太⼦秘密杀死。
为防⽌其它嫔妃之⼦⽴为储君的可能,凡怀孕的嫔妃,⼀概被万贵妃强⾏坠胎。
⼀天,宪宗独⾃⼀⼈在宫中游荡,不知不觉来到内藏库外。
宫⼥见皇上信步⽽来,慌忙⼊内通报。
不⼀会⼉,分管内库的⼥史(宫中掌管图书的⼥官)纪⽒出迎圣驾。
纪⽒,⼴西贺县⼈,瑶族。
成化三年(1467),朝廷对瑶族⽤兵时,被俘⼊宫。
纪⽒“警敏通⽂字”,⼜颇具美⾊,深受皇后赏识和器重。
宪宗见纪⽒貌若天仙,不觉热⾎沸腾,欲念节节上升。
他屏退宫⼥,了其⼼愿。
好⼀段时间,宪宗才⼼满意⾜地⾛出内藏库。
宫⼥纷纷向纪⽒表⽰祝贺,纪⽒却泪⽔纵横,跪在众宫⼥⾯前,请求众宫⼥不要露出风声,以免遭万贵妃暗算。
时间⼀天天过去,纪⽒的肚⼦⼀天天⼤起来,终于被万贵妃的亲信探知。
万贵妃密令其亲信前往内藏库,强⾏纪⽒堕胎。
看到堕胎药,纪⽒只吓得昏了过去。
宫⼥不忍下⼿,只给纪⽒服了少量堕胎药,并说纪⽒得的是⿎胀病,并⾮怀孕。
万贵妃听说纪⽒得了⿎胀病,⼼中的⽯头总算落了地,勒令纪⽒退出内藏库,移居安乐堂。
安乐堂是⽼弱病残收容所和传染病⼈收容区。
⾝怀六甲的纪⽒,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地⽅打发时光。
成化六年(1470)七⽉,纪⽒⽣出龙⼦。
由于吃过堕胎药,⼩皇⼦天⽣发育不良,头顶上有斑秃,⽐正常婴⼉瘦弱。
这位⼤难不死的皇⼦,就是⽇后⼤明朝的第九代传⼈孝宗。
纪⽒⽣下皇三⼦,很快被万贵妃得知,她⽓得浑⾝颤抖,将当初为纪⽒服药的宫⼥活活打死,⼜命太监张敏前去溺杀皇三⼦。
张敏来到安乐堂,当双⼿接过⼩皇⼦的刹那间,固有的防线⼀下⼦全线崩溃,禁不住潸然泪下,失声痛哭。
他深知,皇上⾄今⽆嗣,国本空虚,⼿中这位⼩皇⼦的存亡,关系“国之根本”,如果死在⾃⼰⼿中,岂不成为千古罪⼈!想到这⾥,张敏抱起⼩皇⼦,偷偷找了⼀间密室,冒险将⼩皇⼦藏了进去,⼜悄悄地哺育⼩皇⼦。
张敏虽成功地瞒过了万贵妃,却这⼀秘密很快被居住在安乐堂的废后吴⽒知晓。
吴⽒不避风险,将⼩皇⼦接到⾃⼰居住的西宫抚养。
中国北京市的传说故事
![中国北京市的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60de7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1.png)
中国北京市的传说故事
北京有许多古老的传说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
老北京的“三宝”:老北京城,除了故宫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屋之外,还有“三宝”闻名于世。
这“三宝”是什么呢?一是“大明宫石雕群”;二是“养心殿御座”;三是“天安门城楼”。
北京胡同:在很久以前,北京只有四条胡同,分别叫“库司胡同”、“厨子胡同”、“火神庙胡同”和“水月寺胡同”。
景山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北京城发生了大旱,三年滴雨未下,皇帝和百姓都愁眉苦脸。
这时,南海观音菩萨动了恻隐之心,便带着童男童女下凡来拯救苍生。
卢沟桥的传说:很早以前,北京城南有条大河,河宽水急,人们很难过河。
为了过河,人们在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桥,桥面平坦,两边有栏杆,这就是现在的卢沟桥。
北京城的起源:“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北京城是按照潭柘寺的样子建的。
八臂哪吒城: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在建造大都城的时候,太子星下凡察看风水。
他来到后三台,看到这
里的地形像一座八臂哪吒,“哪吒太子急回朝见驾,奏明皇上”。
皇上听后大喜,说:“这真是天赐良地!就按太子的设计建城吧!”
这些传说故事反映了老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景山简介
![石景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ef08527dd36a32d73758150.png)
石景山及山上古建筑北京人大多只知有石景山区,不知有石景山。
海拔183米的石景山,座地拔起耸立在永定河边,座落在首钢厂区内。
石景山区因它而得名。
坐落在首钢厂区内的石景山历史上,石景山被称为“燕都第一仙山”,关于它的传说很多。
其中之一是:相传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在石景山下的永定河里落水,在山上晒经,所以石景山又叫湿经山。
石景山因有双眼古井,又被称为石井山。
另外,以前上山的路都是石径,所以也有人称它为石径山。
明清两代有正德、万历、康熙、雍正四帝登临石景山,眺望永定河,并留下众多诗篇。
石景山虽然不高,却也有悬崖石壁,陡峭石径。
看来,“石景”的大号并非浪得虚名。
悬崖石壁石径陡峭石景山山顶的功亭阁外形如颐和园的佛香阁。
功亭阁原址为已毁的金阁寺,有上千年历史,比潭柘寺历史还悠久。
现功亭阁为首钢1991年所建。
功亭阁天高云淡之时,站在石景山顶,北俯玉泉山,南展千里目,西挽永定河,东牵北京城,真如身临凌绝顶一般。
北俯玉泉山南展千里目西挽永定河东牵北京城石景山在首钢炼铁厂正西(查谷歌地图和搜狗地图)。
上山后,有两条岔路,一条通山顶功亭阁,一条通元君庙,汽车均可直达。
通往元君庙一路,过山门之后,首先看到的便是元君殿。
山门元君殿是有名的碧霞元君庙的大殿。
元君庙为石景山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它背风向阳,气势宏大,占据着石景山上中心点的位置。
元君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由很大一片几进院落组成,上下落差有几十米,石阶陡峭,不亚于箭扣长城。
庙中的古建筑包括古井、东天门、碧霞元君祠、天空寺、元君殿、戏台、古碑等景观,还有高高在上的玉皇神祠遗址。
元君殿碧霞元君庙为太监钱宁建。
据《日下旧闻考》引《戴斗夜谈》记载:嘉靖元年(1522)二月,皇帝派三名官员来石景山把庙拆毁,并命李默撰文叙述毁庙原因。
嘉靖皇帝平毁碧霞元君庙,是因为太监钱宁把正德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无恶不作,为所欲为。
所以,皇帝把钱宁处死并平毁他所建的一切庙宇。
中轴线上的传说故事
![中轴线上的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ea0785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d.png)
中轴线上的传说故事北京的中轴线,贯穿京城南北,从景山到南锣鼓巷,每一个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在这条中轴线上,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些故事的魅力。
一、景山的传说景山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稷的场所。
这里曾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压制元朝残余势力和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决定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新的京城。
在修建过程中,工匠们从地下挖出了一块巨石,于是将这块巨石放在了京城中心,也就是现在景山的位置。
这块巨石被视为“镇城之宝”,保佑着北京城的安全。
二、鼓楼的传说鼓楼位于中轴线的中间位置,是明清两代城市钟鼓楼的一部分。
鼓楼由红墙、重檐和券洞门组成,古朴典雅,巍峨壮观。
相传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姓胡的豆腐匠人,他的女儿因为美貌出众而被选入宫中。
胡豆腐匠为了让女儿能够见到皇上,便将自家制作的豆腐送进宫中。
皇上品尝后大为满意,于是将胡豆腐匠招为驸马。
胡豆腐匠为了感激皇上的恩德,决定制作一座鼓楼作为献礼。
这座鼓楼便是现在的鼓楼,而胡豆腐匠也成为了一名历史佳话的传承者。
三、南锣鼓巷的传说南锣鼓巷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是北京最具有老北京风情的胡同之一。
这里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和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相传在明朝时期,这里曾是皇家御用的铸造厂和武器库房所在地。
有一天,一位姓罗的官员来到这里查看库房情况,发现库房里存放着大量闲置的锣和鼓,于是他便将这些锣鼓发放给当地的居民使用。
居民们为了感谢罗官员的恩德,便将这条胡同命名为“罗鼓巷”,后因语音相近而演变成了现在的“南锣鼓巷”。
四、其他传说故事除了以上三个传说故事外,中轴线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和传说。
例如,在景山附近有一座叫做“大佛寺”的寺庙,据说这里曾是一座道观,但在一次火灾中被烧毁。
后来人们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佛寺,并从地下挖出一尊大佛像供奉在寺内。
此外,在南锣鼓巷内有一座“茅盾故居”,这里曾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出生地和成长的地方。
北京石景山:访天泰山明太监莫英墓
![北京石景山:访天泰山明太监莫英墓](https://img.taocdn.com/s3/m/6b6df3b0dd3383c4bb4cd22b.png)
北京石景山:访天泰山明太监莫英墓莫英墓怎么去首先得明确莫英墓究竟在哪?其实京西天泰山的莫英墓在广大登山爱好者和古迹爱好者中很有名气,也有很多人都曾到访过。
然而与其他墓不一样,该墓处在深山坳里,距离大路很远,实测海拔高度480米左右,所以并没有一个人标明出到莫英墓的具体位置和路线。
笔者在慈善寺询问工作人员,幸得还有一人听闻过此墓,并称在寺东北方向,距离十分远。
他让我出寺庙正门向前上东侧山梁,再一路向前走便可以见到。
由于并不知道其他路线,只好照此说法,上了山梁便一路向上爬,如此走了五公里。
忽然山梁下降,原本在山顶树丛间跋涉的我,终于看到了开阔地段,如此风水变化,似有墓存在的可能。
又只好继续向前走,走了一公里余,还是未见任何人为建筑物。
如今是三月中旬,山上桃花有早开的,还偶尔有成群的蜜蜂嗡嗡叫嚷。
除此之外再未遇到一个人影或是小动物。
就在我已经精疲力尽又饿昏了想要放弃时,忽然见远处隔着峡谷有一单间白色石坊门,在苍绿莽林间十分显眼。
我高兴的拍手称快,并自言自语道,莫英啊,总算找到你了!莫英墓风水确实不错,处在一三山环绕的山腰平台上,下边是陡下的谷地。
回来时,笔者由最初见到的开阔平面向西下山,一路十分陡峭,下山时正好贴着慈善寺的东北院墙,而山下便是潭峪村,原来这才是这一条通往莫英墓的捷径啊!根据此行实地探访经历,笔者将通往莫英墓的路线标注如下,以为后来找寻该墓者可以省去很大力气。
莫英其人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聊聊莫英其人。
莫英生于景泰元年(1450)九月八日,死于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十一日,活了69岁。
历经明宪宗、孝宗、武宗三朝。
莫英生前的官职是总督粮储内官监太监,也就是负责宫内粮食、瓜果、蔬菜供应的后勤职能,内官监在明朝太监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中也只能算是老二,何况莫英并非掌印太监,所以他在当时太监里也不能算多大的官儿。
比之于其墓西北几里另一座太监墓主人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荣,实在是小了很多。
不过莫英毕竟也算是个善人,其一生兢兢业业,没有作恶。
追溯北京的民间传说 领略神话与传说的神秘力量
![追溯北京的民间传说 领略神话与传说的神秘力量](https://img.taocdn.com/s3/m/4f29ff5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c.png)
追溯北京的民间传说领略神话与传说的神秘力量追溯北京的民间传说领略神话与传说的神秘力量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这座古老城市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神秘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追溯这些传说,我们可以领略到神话与传说背后的神奇力量。
一、玲珑的九龙壁位于北京故宫的九龙壁,是一处极具艺术价值的建筑景观。
传说中,九龙壁起源于神话中的恶龙,而其建造的目的则是为了保护故宫的宫殿和皇家家族的安全。
壁上栩栩如生的九条龙像,其神秘的造型、神韵动人,令人叹为观止。
二、守护京城的石狮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我们可以常常见到守卫着古城的石狮。
石狮被视为神兽,它具有辟邪、驱恶的作用,可以保护京城的平安与繁荣。
据民间传说,每一对石狮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石狮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的石狮则传承着古老的艺术技法。
三、神秘的仙女湖仙女湖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一处幽静神秘的自然景观。
据民间传说,仙女湖的名字源自于一个美丽而善良的仙女。
每年的中秋节,仙女会从天上降临到湖边,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保佑周围的人们幸福平安。
湖水清澈见底,景色宜人,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以追寻这个来自传说中的神秘仙女。
四、鬼市传说北京的东四、西四地区有一个近200年历史的鬼市。
传说中,这里是鬼魂们在人间的交流场所。
每年的农历七月鬼节,许多人会前来鬼市祭祀祖先,或者与逝去的亲人交流。
虽然如今的鬼市已经不再如传说中那样神秘,但是仍然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五、龙的传说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而北京也有属于自己的龙的传说。
有人说,北京的地下藏着一条巨龙,它守护着这座城市,赋予了北京人民勇气和智慧。
无论是在建筑中、文化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龙的形象随处可见,成为了北京与众不同的标志之一。
六、传承至今的历史古迹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有许多历史古迹流传至今,每一处古迹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底蕴。
比如天坛、颐和园、恭王府等等,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的结晶。
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
![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996ceb7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d.png)
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石景山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部,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地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景山区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工作,以了解目前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调查的范围包括石景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数量、保存状况、传承状况等方面。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石景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传统节庆和口述传统等多个方面。
传统技艺包括木雕、陶瓷、织锦等;民间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皮影戏等;传统节庆则包括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口述传统则包括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
根据调查结果,石景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较多,但保存状况参差不齐。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保护,例如石景山区的木雕技艺、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等;但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临着保存困难和传承危机,例如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较少、传统节庆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特色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石景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景山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对于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石景山区加强了保护和管理工作,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制度,加大了经费和人力投入。
石景山区也注重挖掘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开展培训班、传统技艺大赛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景山区还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展览、演出、民俗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石景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景山区还注重与其他地区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借鉴其保护和传承经验,推动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发展。
石景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为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调查工作,可以促使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京西石景山的传说
![京西石景山的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edd6ab2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3.png)
京西⽯景⼭的传说2019-06-28历史上曾有“燕都第⼀仙⼭”美称的⽯景⼭,位于长安街延长线西端,原⾸钢⼚区西北⾓,永定河东岸。
⽯景⼭不⾼,海拔仅183⽶,属于太⾏⼭余脉,但故事却多,别名也多。
除现名以外,它还叫过湿经⼭、失经⼭、⽯井⼭,⽽且每⼀个名字都伴随着⼀段美丽的传说。
先说湿经⼭。
相传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时,途经永定河,⼀只神龟⽤⾃⼰宽⼤的脊背,将唐僧师徒平安驮到了对岸。
分别时,神龟拜托唐僧师徒向如来佛祖打听⼀下,看它何时能位列仙班。
唐僧师徒满⼝答应。
⼏年后,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再次路过此地。
神龟驮着唐僧师徒游到河中⼼时问:“我托师傅的事怎么样?”⽽唐僧师徒早把神龟托付的事忘了。
神龟⼤怒,⼀抖脊背,将唐僧师徒倾⼊河中。
尽管有惊⽆险,但真经全被河⽔浸湿了。
师徒4⼈登上岸边的⼀座⼩⼭,发现⼀块平整的巨⽯,便赶忙将经书摊开晾晒。
湿经⼭由此得名,那块晾晒经书的巨⽯如今被称为“晾经台”,成为⽯景⼭上的⼀道景观。
再说失经⼭,来源还是前⾯所讲的故事。
传说,经书刚刚晾好,⼀阵狂风⾃西⽽来,将所有真经悉数卷起。
当唐僧师徒急忙去抢时,经书已消失得⽆影⽆踪。
原来,如来佛祖感动于唐僧的虔诚,便将全部真经传给了他。
但唐僧师徒⾛后,如来猛然醒悟:把回⽣经传给⼈间,假如⼈只⽣不死,那还了得?于是急忙派4⼤弟⼦收回了包括18部回⽣经在内的全部真经。
真经得⽽复失,因此得名失经⼭。
⽯井⼭之名源于另⼀个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景⼭上只有⼀条陡峭的⼭路。
⼀⽇,⼀位独⾃上⼭的⼥⾹客由于劳累过度,昏倒在路上。
万幸的是,⼀位下⼭挑⽔的僧⼈及时发现并救了她。
有⼀天,这个僧⼈在挑⽔回来的路上不慎跌倒,摔断了腿。
那天夜⾥,他做了⼀个奇怪的梦,就在他跌倒的地⽅,⼀眼⽔井不停地冒出清澈的泉⽔。
⼀个妙龄⼥⼦⼀路欢笑着,从远处向他⾛来。
他定睛⼀看,正是⾃⼰救的那位⼥⾹客。
僧⼈醒来后,发现⾃⼰的断腿好了。
⾛出禅房,他看到了梦中的那眼⽔井。
僧⼈赶忙去找⼥⾹客,可⼥⾹客已经没了踪影。
石景山的故事
![石景山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bea987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5.png)
石景山的故事
石景山位于北京市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充满魅力的地方。
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历史爱好者。
首先,石景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这里有着险峻的山峰和蜿蜒的溪流,为喜爱户外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游客可以徒步登上石景山顶,欣赏到北京城的壮丽全景。
在清凉的林荫道上漫步,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恢弘。
此外,石景山还拥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和花园,如玉泉山、八大处公园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其次,石景山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变迁。
例如,八大处公园内的古建筑群、古代遗址和碑刻,都展示着石景山作为皇家园林的辉煌。
而石景山风景名胜区内的青龙、白塔和香山寺等佛教文化遗迹,更是吸引了
大量信仰者和文化爱好者。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艺术,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石景山还是一个繁荣的社区。
这里有着完善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娱乐活动。
商业区内有各种购物中心、餐厅和咖啡馆,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和娱乐场所。
此外,石景山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石景山梨花节、石景山音乐节等,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和观众,为居民和游客带来了欢乐和精彩。
总而言之,石景山是一个既有自然美景又有历史文化的迷人之地。
无论是追求冒险的户外探险者,还是热爱历史文化的人们,石景山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里的故事丰富多彩,等待着每一个到访的人去发现和书写。
石景山村落史话·八角村
![石景山村落史话·八角村](https://img.taocdn.com/s3/m/e10aa97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6e.png)
石景山村落史话·八角村八角村轶事八角村因八姓得名我虽然在八角村生活了几十年,但我并不了解它,总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翻阅1991年版《石景山地名志》和2005年版《北京市石景山区志》以及有关八角村的资料,认为对八角村的叙述还不够全面,因而邀请了八角村的李姓(九十一岁)、梅姓(八十二岁)、翟姓(七十九岁)等几位老先生,他们给我讲述了八角村的故事。
老人们说,我们的祖先是在明永乐初年从山西移民来到北京的。
这样就有了索、果、王、梁、左、肖、冯、赵等八大家,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
先民们拉家带口来到鳌山这块地方,依附于寺庙周围生存下来,他们给朝廷充当林衡署的果户。
由于八家最早迁来,所以称“八家子”,后改“八角村”。
山西洪洞口音称“八家”为“八角”,所以“八家村”便叫成了“八角村”。
从《宛署杂记》的记载来看,八角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有一点我有责任说清楚:翟、梅、周三姓,虽说在八角村人数多,是大姓,但不是最早的八户人家。
梅家是从山东迁来的,如果往上连,可以连上来自江苏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家族了。
八角山、衙门口一带曾出土五铢、货泉、半两等古钱币一万余枚。
如此巨大数量古货币出土,说明八角村、衙门口一带汉代就有先民居住。
1997年3月,石景山区建筑公司在八角村西北角施工中,发现壁画墓一座,据考证是魏晋时期的墓葬。
说明先民们在很古的时候,就在这里生息劳作。
八角村占据了东西南北各一里的一片区域,形成由西-东、西-东北约成人字形的街道。
据1979年统计,八角村生产大队有农民572户,2081人;耕地1708亩(其中水田229亩)。
粮食总产量30万公斤,蔬菜总产量1.7万公斤;果园10亩,年产水果近5万公斤;养猪年末存栏1672头。
1980年以后,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八角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人口转为城市居民。
到1990年统计,农业人口仅剩110户,327人。
到了1995年,已经看不到八角村原貌了,建起了多处多层高楼大厦,并配有商业、服务业网点,农民住进了居民小区,大多数的农业人口转变成城镇居民户口。
石景山村落史话·模式口
![石景山村落史话·模式口](https://img.taocdn.com/s3/m/7617d41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8.png)
石景山村落史话·模式口模式口原是磨室宫[双塔邨人按]模式口村位于石景山区中部,东邻琅山村,西接模式口隘口,南望金顶街,北有山曰福寿岭,海拔309米。
需要说明的是,福寿岭的山名颇多,有翠微山、蟠龙山、万安山、磨石山等,不一而足。
民间传说,磨石口因磨刀石而得名。
磨石口确实产过磨刀石,因此说,这一传说具有误导性,使不明史实的人信以为真。
模式口原称磨石口。
模式口也好,磨石口也罢,都是隘口名。
这个隘口的得名,与隘口附近有磨室有关。
磨室这个地方,后来建有宫室,称为磨室宫。
以上所述,颇有绕口令的意味,使人很难一下子听明白。
让我们先从磨室谈起。
磨室是磨面的房间吗磨室,即磨面的房间,这是世人皆知的。
不过,磨室还有另一层意思,即祭祀的场所。
“磨”有二音:一为mó,诸如磨灭,磨难,磨砺;一为mò,诸如石磨,磨面。
古人将“磨”异写为“磿”,“磿”与“歷”通,“歷”的简化字为“历”。
于是读音发生了变化,诸如历法,历史。
有人将“磨室”讹为“历室”,原因就在于此。
“磨”字正确读音应是mò,诸如石磨,磨面。
“磨室”的原意是“磨面的房间”。
磨室是祭祀的场所,这要从古老的“上巳节”说起。
上巳节,又名三月三,是一种古老的节日。
上巳节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动。
沐浴是为了去灾。
史前人类认为生育是由图腾入居妇女体内的结果。
进入父权制时代之后,人们才明白了夫妻结合是生育的原因。
但是无论是图腾感生的观念,还是夫妻结合导致生育的认识,都承认妇女是生育的体现者,子女是由母亲孕育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妇女都能正常生育的。
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
久而久之,相沿成俗,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
上巳节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
这三种水上活动,以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
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
历史上著名的曲水流觞,是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修禊活动。
石景山那些奇葩地名的由来据说老北京都未必知道!
![石景山那些奇葩地名的由来据说老北京都未必知道!](https://img.taocdn.com/s3/m/835201b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c.png)
石景山那些奇葩地名的由来据说老北京都未必知道!咱石景山儿有不少奇葩的地名儿啊,然而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名都是怎么来的您知道吗?今儿咱就说说这些地名的来历!然而这些地名~有从古流传至今~也有现代才有的~您了看看~苹果园苹果园,顾名思义,常有外乡人说“苹果园里哪有苹果啊?!”是真的有个苹果园存在吗?还真是这么回事!早在明代就有关于“苹果园”地名的相关记载。
苹果村的位置,在平坡山脚下。
当时属宛平县管辖。
《顺天府志》载《阮旻锡燕山纪游》:“石经孤峰特立,洞皆凿石而成,最上为金阁寺,有塔,宜远眺。
东南行至林衡署,有古松数百侏,参错平野间,盖先朝果园也。
”这也是早年对苹果园的记载。
明万历年间担任宛平县知县的沈榜作《宛署杂记》称:“平坡山,一名翠微山,山脉发迹香山,折而东,忽开两腋,中有平地,故名平坡。
登之则极目平原,百里草树在目,每春秋之交,晴雨初歇,烟云变幻,金碧万状。
”如今的苹果园街道办事处及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就在这个“金碧万状”的世界。
苹果园地区占地面积13.8平方公里,早年此地人口稀少,农户多以经营干鲜果品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农林业生产,农民积极为城市作奉献,每年向城市供应苹果、梨、桃、葡萄等干鲜水果数十万公斤。
20世纪60年代,苹果园街道办事处成立。
在这个范围内街巷中以苹果命名的甚多。
诸如苹果园路、苹果园东路、苹果园西路、苹果园南路、苹果园大街。
居民社区以苹果园命名的也多,如苹果园居民区、苹果园一区,苹果园二区、苹果园三区、苹果园四区等,在这里的工商企业和文教部门中也有不少是以苹果园命名的,如苹果园木器厂、苹果园商场、苹果园副食商场、苹果园饭店、苹果园旅馆、苹果园中学等。
苹果园中学是石景山区的重点中学,前身是北京76中学,1956年建校,1958年刘少奇主席曾来该校视察。
文:王铭珍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研究员)衙门口衙门口的衙门始于何时在石景山区的村落中,能与古代衙门扯上关系的只有衙门口村。
李王府的传说
![李王府的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4fd91f7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a.png)
李王府的传说
分类:娱乐休闲 >> 电视
问题描述:
石景山李王府的传说
解析:
礼王坟
位于石景山区中部,距区 ... 5.3公里。
属苹果园街道办事处辖村。
礼王坟东与刘娘府毗邻,南濒永定河引水渠,北倚翠微山。
村落东西向呈条状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礼王坟是清礼安亲王麟趾和其父永惠的墓地。
由守坟户繁衍成村落。
麟趾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嘉庆二十年(1875年)十二月承袭礼亲王,其父追封礼亲王。
麟趾于道光元年(1821年)礼亲府
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西侧,即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
代善崇德元年(1636)受封为和硕礼亲王。
顺治十六年(1659)代善之孙杰书袭礼亲王爵,改封号为康亲王。
此处府址是杰书袭封后择址新建的,亦称康王府。
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王的封号,改称礼王府。
嘉庆十二年(1807)毁于火,后在原址重建。
王府的主要建筑,分前后两组。
前部有正门(宫门)、正殿及其两侧翼楼,后殿及其两厢配殿。
后部自成庭院,前为内门(二宫门)、前堂、后堂及其两厢配房,最后为后罩楼。
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北京石景山:双泉寺
![北京石景山:双泉寺](https://img.taocdn.com/s3/m/0d90af2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e.png)
北京石景山:双泉寺
双泉寺位于石景山区双泉寺村,与慈善寺、法海寺隔山呼应。
据说双泉寺历史悠久,长于慈善寺、法海寺等明、清建筑。
寺庙不晚于金代,金代皇帝游览、休闲之地,因寺后当时有双泉,称双泉寺,是金代金章宗时期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明、清等对寺庙均有维护。
寺庙坐北朝南,不过原始主要建筑早已损毁,现在看到的大多后建,包括山门、主殿、配殿等。
双泉寺文物价值也许逊色法海寺、慈善寺等,但香火、人气旺,尤其现在的殿宇、佛事区等封闭装修,殿宇恢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民间传说之石景山
我家住在石景山,每天都会做一个小时的车进、出这个小城,去上学。
石景山在北京算是比较小的城区,不到100平方公里。
历史上曾有“燕都第一仙山”美称的石景山,位于北京长安街延长线西端,首钢厂区西北角,永定河东岸。
石景山不高,海拔仅183米,属于太行山余脉,这里故事很多,别名也多。
现名以外,它还叫过湿经山、失经山、石井山,而且每一个名字都伴随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先说湿经山。
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时,途经永定河,被河水挡住了去路。
正当唐僧师徒一筹莫展时,一只神龟浮出水面,答应渡他们过河。
分别时,神龟拜托唐僧师徒见到如来佛祖后,打听一下,自己何时能够修炼成仙,唐僧师徒满口答应。
几年后,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再遇神龟。
它驮着唐僧师徒游到河中心时问:“我托师傅的事怎么样啦?”唐僧师徒历尽千难万险才到达西天,早把神龟托付的事忘了。
神龟大怒将唐僧师徒倾入河中。
尽管有惊无险,师徒四人平安上岸,但取到的真经全被河水浸湿了。
他们登上岸边的一座小山,发现一块平整的巨石,便将经书摊开晾晒。
当日风和日丽,经书很快便晾干了。
湿经山由此得名。
失经山的传说也与《西游记》有关。
据传,经书刚晾好,一阵狂风将所有真经悉数卷起。
消失得无影无踪。
原来,如来将全部真经传给了他。
但唐僧师徒走后,如来猛然醒悟把回生经也传到人间,假如人只生不死,那还了得?便急忙派四大弟子追赶真经。
四大弟子施展法术,收回了全部真经。
真经得而复失,所以石景山又名失经山。
关于石井山,相传很久以前,石景山上只有一条陡峭的山路。
一日,东岳大帝之女碧霞元君化身为女香客,巡视石景山,昏倒在路上。
被一位下山挑水的僧人发现。
他把女香客安置在孔雀洞。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女香客很快康复。
由于石景山上没有水井,僧人每天都要到山下挑水。
一天,他在挑水回来的路上跌倒,摔断了腿。
夜里,他做了奇怪的梦,在一片明亮的金光中,望见自己每天行走的那条山路,突然变得宽敞、平坦了。
就在他跌倒的地方,一眼水井冒出清澈的泉水。
泉水经过峭壁,流到永定河里。
一个妙龄女子欢笑着,从远处向他走来。
他定睛一看,正是自己救的那位女香客。
醒来后,僧人发现自己的断腿好了。
走出禅房,他看到了梦中的路和水井。
僧人赶忙去告诉女香客,可女香客已经没了踪影。
碧霞元君走了,但那口清泉古井却留在了石景山上,因此又名石井山。
石景山这个名字,相传万历皇帝游览石景山,在藏经洞旁见一古柏突兀于巨石夹缝间,盘根错节,甚为奇妙。
一位老僧告诉他,古柏为战国时期燕昭王所种,树龄已近两千年。
人吃了古柏的种子,可以祛病消灾,长生不老。
万历皇帝听罢,兴致勃勃地写下了“灵根古柏”四个大字。
老僧请人将其镌刻于崖壁上,成为山石间一景,石景山也因此而得名。
石景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有藏于灵光寺内的释迦牟尼“灵牙舍利”而著称的佛教胜迹八大处、有珍藏着明代壁画的法海寺,永定河、天泰山,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撒落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如今,首钢涉钢产业的搬迁,使位于厂区内的石景山摆脱了近百年的重工业污染,正在焕发出新的迷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