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七年级教案
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1课时)
![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bdf862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3.png)
齐白石一、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的作品,使学生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教材第32-33页有齐白石的两幅作品以及生平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体验画家的人格及艺术的魅力。
第34页介绍齐白石的代表作《虾》、《蛙声十里出山泉》,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加强体验,加深理解大师艺术的内涵,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
第35页安排了齐白石的其他作品,包括篆刻作品,以及与徐悲鸿相交的故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安排与齐白石同时代的画家作品的欣赏或与第一单元《走进美术》进行比较、拓展,让学生更有深度地理解齐白石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学方案一中,强调了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采用造型表现的方法,让学生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进行直观比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方案二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新课内容的链接。
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点在于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材料上,遵循欣赏课的学习程序,结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齐白石作品内涵的理解,以达到欣赏课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学习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课前准备:(学生) 中国画作画工具(教师) 中国画作画工具、包含齐白石及同时代画家作品的课件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出题《虾》,请学生根据自己日常所见,进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
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4课时)
![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4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ae601a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b.png)
迎接新的一年一、教材分析:本课以迎接新年为契机,通过展示中国南北方过年时的图片,将学生带入过新年的情境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在此学习情境中引出学生自己来布置教室,迎接新年的到来。
首先让学生自由地阐述国内外及世界各地的迎新年场景,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并向学生征集过新年的教室布置方案。
然后选出具体方案,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交给各个小组做准备(教材设计了两种方案,教师可根据本地特点自由选择),小组完成各种作品后布置教室,布置时有相应的审美原则进行指导。
最后进行庆祝活动,再次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关注美术学习与文化情境的关系,把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升到美术文化的学习。
同时使教师在教学时扩展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事先规划一个美术活动的能力,学习简单的分工协作。
2.通过制作迎接新年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3.了解中西方过新年的各种传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在游戏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4.了解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运用多种材料与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制作新年装饰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事前的规划能力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在创作中提高对生活物品与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习惯。
5.使学生在布置迎新年的活动中,掌握场景的色彩搭配及其他审美原则,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相结合,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发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任务型教学中各个小组的任务可以明确,应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难点:学习事前规划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全面性,加强个别辅导,学生布置教室的审美原则要传达给学生。
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
![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2ab4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1.png)
教案: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习不同视角的美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的所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艺术定义与基本技法1.艺术的定义和分类。
2.美术作品的构图和画面表现。
3.初步了解素描的基本技法。
第二单元:人物形象的构造1.认识人物形象的构造和表现方法。
2.掌握正面和侧面的头部构造。
3.学习绘画头部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第三单元:静物的构造1.了解静物的构造和表现方法。
2.掌握绘画静物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运用阴影和光影的表现手法。
第四单元:建筑的构造与表现1.认识建筑的构造和表现方法。
2.掌握绘画建筑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运用透视和比例的原理。
教学步骤: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教材和教具。
2.教学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艺术作品和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3.教学内容展示和讲解: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进行相应的展示和讲解。
4.学生练习和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相应的练习和实践活动。
5.教师点评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技巧和创作能力。
6.课堂总结: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和作品展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观察力、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艺术作品的展示和解读。
2.利用实物与图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构图和表现。
3.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资源:1.教材: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
2.图片和实物:用于课堂展示和实践活动。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艺术作品和教学辅助。
教学延伸:1.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与他人分享。
3.引导学生参观美术馆和展览,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0f3659d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1.png)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涉及第三章“色彩的世界”中的第1节“色彩的基本知识”。
详细内容包括: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讲解与实践,色彩搭配原则,以及色彩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及其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搭配原则进行创作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色彩表达情感,激发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搭配原则的运用及色彩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色彩的三要素及其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色彩搭配案例、画笔、颜料、调色板等。
2. 学具:画纸、颜料、画笔、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色彩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色彩的魅力,提出问题:“色彩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2. 知识讲解:讲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并通过PPT展示相关案例。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色彩搭配原则;b) 教师示范调色技巧,学生跟随操作;c)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色彩创作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一幅名画中的色彩搭配,讲解其色彩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达情感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基本知识a) 色相b) 明度c) 纯度2. 色彩搭配原则3. 色彩的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创作一幅画作。
2. 答案要求:作品需体现色彩的三要素,色彩搭配合理,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欣赏名画,提高审美能力;b) 开展课后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c) 组织色彩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37e463b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e.png)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10课《色彩的调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调配原则,学会通过调配得到所需的颜色,并运用色彩知识创作出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色彩调配的基本原则。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会调配出所需的颜色。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创作出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色彩调配的技巧和色彩搭配的协调性。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色彩调配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色颜料、调色板、画纸、画笔等。
2. 学具:同上。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色彩的搭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色彩调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色彩调配的重要性。
3. 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色彩调配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创作:学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色彩的调配2. 板书内容:色彩调配原则、色彩调配方法、色彩搭配协调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创作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完成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色彩调配和搭配方面是否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色彩的搭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色彩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色彩知识。
【课本内容】第10课色彩的调配1. 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色彩调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掌握色彩搭配的协调性。
教学内容简介:本节课通过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色彩调配的重要性。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38f7411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1.png)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美术》中的《设计与生活》一节。
该章节详细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设计元素,如何将美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对生活中的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将美术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设计案例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讲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原理,如色彩、形状、线条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美丑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b.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设计并制作一件生活中的美术作品。
4.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评价、交流、学习。
5.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设计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原理a. 色彩b. 形状c. 线条2. 设计案例分析3. 创作实践要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生活我做主”为主题,设计一个生活场景,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美化。
2. 答案:学生作品展示,附上设计思路和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尝试对家庭、学校等环境进行美化,提高生活品质。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比赛、展览等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将美术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98eaa7a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1.png)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美术》中的第一章《生活与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学习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美术设计,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学习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设计原则的应用和创意实践。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美术设计观察和设计原则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设计案例、画纸、彩笔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美术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有趣的设计?”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对比、重复、对齐、亲密性等。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环节(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选取生活中的一件物品,分析其设计原则。
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讨论。
4. 创意实践(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设计原则,以“环保”为主题,设计一款创意海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评价(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设计,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生活与设计》2. 设计原则:对比重复对齐亲密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环保”为主题,设计一款创意海报。
2. 答案要求:运用所学设计原则,表现出环保的主题,创意新颖,画面美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创作等环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学习设计原则,并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生活中的纹样》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生活中的纹样》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45d60c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0.png)
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生活中的纹样》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生活中的纹样的种类和使用。
•掌握生活中的常见纹样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能够在作品中运用生活中的纹样,并体现出其美感。
1.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纹样的种类和使用。
•生活中的常见纹样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1.3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纹样运用到作品中,并体现出其美感。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操作法。
1.5 教学具备•画笔、彩色笔、彩色纸、色彩盘、刀子等。
1.6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6.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案,让学生猜测、认识。
•通过展示一些画作,引导学生能够意识到画作中的纹样。
1.6.2 教学过程•简单介绍生活中的纹样的种类和使用。
•示范不同种类纹样的基本画法和表现方法。
•让学生选定一种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纹样,并画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画作,讲解其表现方法是否准确,并指导学生进行修正。
1.6.3 课堂小结•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画的纹样。
•教师对学生的画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第二课时1.6.1 课前导入•让学生在上节课学到的纹样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其他生活中的纹样。
1.6.2 教学过程•讲解其他生活中的纹样的种类和使用。
•示范不同种类纹样的基本画法和表现方法。
•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中的纹样,并画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画作,讲解其表现方法是否准确,并指导学生进行修正。
1.6.3 课堂小结•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画的纹样。
•教师再次对学生的画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第三课时1.6.1 课前导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次认识生活中的纹样。
1.6.2 教学过程•讲解生活中纹样的美感和运用方法。
•让学生在作品中运用生活中的纹样,并体现出其美感。
1.6.3 课堂小结•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改进。
1.7 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和画作,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生活中的纹样的基本画法和表现方法。
美术教案浙美版初中
![美术教案浙美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a3ed7b4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6.png)
美术教案浙美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概念,感受设计的魅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设计原理进行创意实践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 设计原理(如形式美、对比、统一等)。
3. 创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生活用品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作品,如广告、包装、家居用品等,引导学生关注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设计的认识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如视觉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设计原理,如形式美、对比、统一等。
三、欣赏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设计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心得。
四、创意实践(15分钟)1. 教师提出创意实践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生活用品进行设计。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设计主题和创意方向。
3. 学生动手实践,进行设计创作。
五、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各小组展示设计作品,分享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创意、审美和实用性。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设计的魅力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对设计学习的期待。
3. 教师给出拓展学习建议,如关注设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参加设计比赛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创意实践中的表现,如设计理念、创作手法等。
3. 学生对生活用品设计的审美和实用性的把握。
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经典设计作品、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产品等。
2. 视频素材:设计创作过程、设计理念阐述等。
3. 设计工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提高审美能力。
2. 在创意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充分表达设计理念。
2023年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a2893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b.png)
【教材分析】1.编写思绪。
教学中美术作品旳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 同步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旳优秀作品, 增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老式旳美好情感、积极态度旳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旳价值, 同步认识在广泛旳文化情境中人旳情感、态度、价值观旳差异性和社会旳丰富性。
在重点理解祖国老式文化旳同步, 与广泛旳文化情境联络在一起, 才能拓展学生旳人文视野, 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旳差异, 会有不一样旳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原则, 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
在教学中, 要善于观测学生, 理解学生, 让每一种学生都能充足地按照自己旳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课前课后做某些有关文字、图片旳搜集, 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一种在平常学习与生活中爱慕质疑、乐于探究、努力争知旳心理倾向, 激发探索和创新旳积极欲望, 同步培养发现问题旳能力, 提出处理问题旳设想旳能力, 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旳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美术不一样种类旳特点及区别。
难点: 掌握美术旳类别及不一样角度旳分类。
【教学目旳】通过教学, 使学生理解美术旳重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逐渐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旳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旳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方案一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美术作品旳图片和实物(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油画作品《父亲》, 学生感受发言。
先用《父亲》导入是由于此作品旳写实功力, 激发学生旳爱好, 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 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旳积极性, 从自发旳欣赏进入到自觉旳欣赏, 从而故意识地按照一定旳欣赏程序, 使欣赏从视觉旳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旳层面。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旳美术语言旳角度, 侧重于观测和分析作品旳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体现作者旳思想感情, 或者说作品旳主题进行组织旳。
在教学中故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旳欣赏意识, 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旳角度、从历史背景旳角度、从文化旳角度、从美术家旳生平或创作心理旳角度进行欣赏。
浙美版七年级下美术全册教案
![浙美版七年级下美术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e6b0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11.png)
课时:根据具体课程安排教学目标:1.了解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整体内容和学习要点。
2.掌握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设置教学内容。
2.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根据教材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实践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练习,让学生亲身参与美术创作。
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课程导入a.介绍整个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的内容和学习要点。
b.分析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课时:第一章《树干》a.学习并理解树干的形态特征和绘画技巧。
b.进行简单的树干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第三课时:第二章《天空》a.学习天空的色彩、线条和质感表现方法。
b.利用方式多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创作属于自己的天空作品。
4.第四课时:第三章《阳光》a.探究阳光的光影效果和色彩变化。
b.使用不同的绘画技法,表现出阳光的明亮和温暖。
5.第五课时:第四章《人物》a.学习人物的基本形态和轮廓绘制方法。
b.进行简单的人物画创作,以及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观察和描绘。
6.第六课时:第五章《静物》a.探究静物的构图和阴影表现。
b.使用不同材料和纹理,创作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的静物作品。
7.第七课时:综合练习和评价a.进行对前几章学习内容的综合复习和练习。
b.利用小组合作和个人完成综合创作作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作品创作过程,评价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情况。
2.终结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对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浙美版七年级下美术全册教材。
2.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笔、调色板、颜料、纸张等。
3.学生已完成的作品和参考作品。
浙美版初中美术公开课教案
![浙美版初中美术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658d4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1.png)
浙美版初中美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将生活中的美转化为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设计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发现生活中的美2. 教学素材:生活中的图片、艺术品、学生作品等3. 教学过程: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美 -> 讨论交流 -> 创作实践 -> 作品展示 -> 总结评价三、教学步骤1. 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美(1)教师展示生活中的一系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这些图片的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2. 讨论交流(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生活中的美转化为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3. 创作实践(1)教师发放绘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将生活中的美转化为艺术作品。
(2)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鼓励。
4. 作品展示(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绘画能力。
5. 总结评价(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活中的美的重要性。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美。
2. 运用讨论交流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3. 采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
4. 运用作品展示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艺术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活中的美的发现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绘画技巧和设计能力。
3. 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资源1. 生活图片和艺术品素材。
2. 绘画材料和设计工具。
3.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f8d2455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4.png)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涉及第三章《美术作品与生活》的第二节“生活的描绘”。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不同手法和风格,学会通过美术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察,分析生活场景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察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讨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场景融入美术作品,运用不同的手法和风格进行创作。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美术作品示例。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橡皮泥等创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生活场景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不同手法和风格。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场景,进行速写练习,培养他们观察和表达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一幅作品,讲解其描绘生活场景的手法和风格,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幅描绘生活场景的美术作品。
6. 作业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手法和风格2. 生活场景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3. 创作一幅描绘生活场景的美术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生活”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答案:学生根据个人生活体验,运用所学手法和风格进行创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具有生活气息,手法和风格不限,尺寸适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尝试用不同的美术手法和风格表现生活,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550753d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6.png)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线条的基本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线条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线条的基本表现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材、黑板、粉笔、画纸、画笔等。
学具:画纸、画笔、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各种线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学生对线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线条的概念、分类及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讲解线条的基本表现方法,如勾勒、排线、交叉等。
3. 实践环节(20分钟)(1)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发现其中的线条,并进行速写练习。
(2)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创意。
4. 例题讲解(15分钟)(1)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创作练习。
5.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幅以线条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线条①概念与分类②线条的表现方法③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生活中的线条”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 答案要求:作品需运用线条表现生活中的美,构图合理,线条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创作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线条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但部分学生对线条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美术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其他绘画技法,丰富画面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线条进行创作。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cf32365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02.png)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二章“生活中的美术”,具体内容为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
我们将通过对校园实景的观察和描绘,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并能在实际绘画中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画纸、画笔、颜料、教学PPT等。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校园风光照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
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校园,选取一个场景进行描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描绘校园风景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2. 校园风景描绘步骤;3. 课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校园”为主题,描绘一幅校园风景画。
2.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作品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和谐、构图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察生活,发现美,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组织学生参加美术社团活动,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表达。
2. 教学重点: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共22套)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共22套)](https://img.taocdn.com/s3/m/01c33397fd0a79563c1e7228.png)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共22套)出水芙蓉教学目标了解荷花的相关知识及结构特点。
学习线描荷花的方法,掌握不同工具的涂色技巧。
通过学习,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
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熟练掌握线描荷花的技巧教学过程1学时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出水芙蓉导入新老师:同学们来猜猜这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同学们有谁能告诉老师这个谜底是什么呢?同学:荷花老师:嗯,回答对了,同学们都很聪明。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荷花的图片,欣赏一下荷花吧。
荷花是不是很美呀?同学:是的。
老师:荷花很美,长在水中,人们称它花中仙子,犹如出了水的芙蓉花,非常漂亮,但它美在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吧。
引出课题:展示幻灯片出水芙蓉二、授、同学你知道有关荷花的知识吗?荷花又名水芙蓉、莲花等。
生于沼泽、池塘中。
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
坚果椭圆形,荷花花大叶丽,清香远溢,出污泥而不染,深为人们所喜爱,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水面绿化植物。
所以要爱护环境,保护植物。
荷叶-----荷叶因“荷”与“和”、“莲”与“连”谐音,所以老百姓喜欢用荷花来表示和谐、美满、富裕等的象征意义。
荷花有四美:1.外观清秀,花香四溢;2美在实用,从叶到茎,从花到果,都是很好的药材;3、.美在诗情画意,很多诗人都以荷花的美作诗,如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等;4、美在品质,荷花具有骄阳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教师介绍荷花的结构荷花的结构接下来看看荷花的结构:荷叶、荷梗、花瓣、莲蓬。
、刚刚大家都跟着老师一起了解了荷花的小资料,初步掌握了荷花的结构,现在如何去画荷花呢:就是咱们这节课学习目标。
表现荷花的方式有很多种,课本上是采用中国工笔画的白描形式勾画荷花,今天由于中国画需要特殊的绘画工具和专业的教室,所以咱们今天不采用中国画的绘画形式,老师教你们有另外一种绘画形式,同学们任然能表现荷花的美和气质。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教案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c7b34a1eb91a37f1115cae.png)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教案【篇一:浙美版七年级13册美术教案 (精选范文)】方案1第1课《走进美术》教材分析教材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清楚了解美术中绘画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事物教师: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讨论)对比欣赏油画《父亲》与国画《粒粒皆辛苦》,两幅画同样是表现农民形象,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思考:1、所用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有何不同?2、谈谈对这两幅画的感受。
《父亲》是油画,十分逼真,写真,十分细致,细到汗珠和刀刻一般的皱纹,构图饱满;《粒粒皆辛苦》是中国画,简洁,以线勾勒人物,构图留有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学生回答3、介绍《父亲》的作者和背景。
《父亲》曾获得国内外大奖,曾在卢浮宫春天沙龙中获奖。
罗中立,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作品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
老农古铜色的脸,刀割般的脸,开裂的嘴唇描绘得十分细致,仿佛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观赏者的面前。
而背景上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与老农手中破旧的茶碗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丰收了,但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父亲”不是说罗中立的父亲,而是精神上的父亲,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浙美版初中教案
![浙美版初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dafa9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1.png)
浙美版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感受设计的魅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设计思维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设计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教材。
2. 设计实例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设计实例,如LOGO、广告、家居设计等,引导学生关注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设计的认识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如统一性、对比性、重复性、对齐性等。
2. 学生通过教材和课件,了解设计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优秀设计案例,如海报、书籍封面等,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原则在案例中的运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设计原则,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提出设计任务,如设计一个小组LOGO或宣传海报。
2. 学生运用设计原则,进行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任务。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各小组展示设计作品,分享设计思路和心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设计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提出自己对设计的疑问和想法,进行拓展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鼓励学生将设计原则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后作业:1. 收集生活中的设计实例,分析其设计原则。
2. 结合设计原则,为自己或小组设计一个LOGO或宣传海报。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课堂参与度、作品展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设计方面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美版七年级《走进美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清楚了解美术中绘画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四、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事物教师: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美术课里你想学到哪些东西?学生回答:中国画、水彩画、素描、剪纸、设计……师:大家把在小学学过的内容和你所知道的有关美术的内容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生:……师生总结:绘画类、雕塑类、艺术设计类、手工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术,走进绘画。
2、欣赏油画作品《父亲》、《开国大典》,请学生发表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张利、靳尚谊等名家作品,感受油画的不同风格。
学生了解油画工具材料,师生共同总结油画特点:利用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充分地表现对象,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3、请学生说说对中国画的了解?知道有哪些作者,哪些作品,哪些作画技巧等。
欣赏作品《粒粒皆辛苦》、《鸳鸯戏水》,分析这两张画的区别,分别是人物画、花鸟画,写意画、工笔画。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画的种类、特点。
4、介绍版画、水彩画.先做简单的比较,再介绍版画、水彩画的各自分类及特点。
5、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辨别,也可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加强学生对画种特点的掌握。
6、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由同学相互评价。
浙美版七年级《徒手画校园》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在这一课程里,要让学生们了解徒手画艺术。
一开始一开始谈话与讨论会比较多,然后重点在于让学生们通过学习,能画出自己对于徒手画的感受。
徒手画使同学们更好地表现自我,同时通过练习又能提高其造型表现能力。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评价中注重过程。
二: 教材分析美术学科应该从人的发展出发,教给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还应该有一种延续性、生发性的基本运用。
徒手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方式,它不仅不受技法的约束,而且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来描述对象,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手段。
它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表达中,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与乐趣,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提高造型表现的能力。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徒手画的“基本技能”、徒手画的“基本运用”。
从介绍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到绘制的方法,从线条的表现到形体的概括,再从表现空间的透视知识到室外写生,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单元。
教材中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几张典型的徒手画与常见的一般绘画形式的不同之处,以及认识徒手画在生活中的各种作用,得出徒手画的概念与功能等“基本知识”。
教材还通过用各种线条和花纹表达不同的内容以及用基本形来概括描绘不同的形状,通过“线”和“形”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画徒手画的“基本技能”。
最后,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就是徒手画的“基本运用”了。
另外,本课教材以问题为纽带,尽量适应学生主动发问、探索、实践的学习方式。
三: 学情分析徒手画是一种最基础又方便的绘画方式。
学生们对他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学生喜欢在哎上课的时候涂鸦,大部分同学们拿起画笔时,就忘了自我。
沉醉在徒手画这种天马行空的自由画法当中。
有的画童心十足,有的画十分奇特,还有的充满对欢乐生活的表达。
他们用自己的画笔传达感情,对想要画好徒手画充满了自信与向往,他们在一片徒手画的天空下,施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欢乐。
于是由此,他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充实生活的方法。
四: 教学目标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式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五:重点、难点。
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难点:三种线条的感受,特别是实际作画时候的应用。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尽管我们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徒手画,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画过徒手画,但是他们却对徒手画的概念不怎么理解,以为徒手画就是用手和笔去画。
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解,所以就不会去体会徒手画的意义,通过这节课,要学生换个角度去学习和思考,由一知半解变为“探索分析”,由被动获取变为主动求知。
徒手画的诞生和发展凝聚着多少代人,几代名师的心血和精华。
这不仅是艺术家、教育家、家长或者教师关注的,也应该使学生们理解、接受,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表达,自己去惊喜。
善于提问,善于表达,善于分析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七:课前准备教师:录音机(放声设备)、不同节奏旋律的音乐范作学生:作图工具、画纸八: 教学过程:复习式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学生:徒手画;徒手画地图;徒手画的三个特点师:哪位同学自高奋勇回答一下?生:(举手回答)徒手画简单易懂,工具简便,主要用线条绘画(这一部分是让学生慢慢放开,渐渐进入状态…接下来才是引出课题)师:那么本节课就是让大家开学习线条生:(十分好奇的在想,线条有什么好学的)师:线条是徒手画中最基础的元素,而线条变化是非常丰富的。
那么请打开作业本,和老师一起动手画各种各样的线条。
(课堂顿时热闹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学生已经开始用动手的方式于上课的内容相结合,是一个探索性质的求知过程。
)师:那么,这么多线条,总结起来有哪一些呢?(顺着手指线条,学生一起回答教师)生:(大声喊出)直线、波浪线、一折一折的线。
师:(纠正错误叫法)直线和折线。
那么我们在画线条的时候,会发现这三种线会给人带来三种不同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就以三种不同的音乐来表现这三种线。
生:(非常好奇的在等着听,并有疑惑)师:直线特点平和舒缓,那么有哪些声音有这特点?生:互相讨论,得出了很多种声音,有错也有对。
师:直线的声音,请同学听录音。
(火车,轮船的汽笛声)生:很惊讶。
面带笑容师:那么还有声音是可以用直线形容的?生:有的凭空说,有的已经回答不上来。
师:在黑板上写上1234567…并告之是音符,单唱一个是平和舒缓的直线。
同学们可以自己试试生:非常有兴趣的唱出声,体会平和舒缓的直线。
(这一部分用声音引入了直线给人的感觉,都说平白的解释是苍白无力的,但若是加入了声的效果,学生因为兴奋,所以更加投入到课堂中来。
思维活跃,上课氛围已经出现。
)师:讲诉其它两种线给人的感觉,同时讲合种乐器演奏出的不同线条感觉,可以加入演奏乐器的表演动作,如敲鼓,咚咚咚咚咚乓。
可以发出乐器的声音) 生:在看教师表演流畅和紧张两种演奏动作时,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
(当个好老师不亚于一个好演员。
课堂上的身体力行是沟通老师于学生的一个桥梁。
)师:那么接下来,老师放几段音乐,同学们根据音乐的特点来指出是曲线的感觉还是直线。
(放录音)生:曲线的!!……折线的……(这部分引导学生体验直线、折线、曲线等不同感受所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于联想:直线是平和舒缓的,曲线是流畅舒展的,折线的紧张匆忙的。
领悟线的变化,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中理解线条的不同美感。
音乐的伴随使学生更加感到新鲜,感兴趣。
)师:欣赏书上凡高的树,说出特点。
生:不对,是火,不是树。
不像、曲线……(学生与大师的接触,天真的感性认识带来了较为直观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曲线所带来的动感效果。
)师:对比凡高和伊莱斯的作品树,区别?特点?生:直线,一根一根,全死了,枯萎……师:因为……所以才产生两种不同的特点。
(同上,进一步加深对两种线条的感觉的强化印象。
)师:那么同学们心中的树是什么样呢?讨论后画作业本。
生:讨论,动手。
师:巡回指导……生:七嘴八舌议论,并动手(热闹非凡呵。
学生早已经迫不及待要画了,那么老师一松口,学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马上作画,为防止过度自由,可以适当巡回。
)师:画完后抽同学上来自我介绍作品,并老师评价。
(在学生介绍时,教室里不时发出热列的掌声,有的则高声脱口而出,有时则笑的前仰后翻。
其实,介绍自己的作业是一种自我评价,而同学的笑声和掌声以及高呼是一种互评。
)总结: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生:三种线师:哪三种?生:直,曲,折师:三种线的感受?生:直……曲……折……师:很好,同学们都学的不错。
九:板书设计一开始的随意线,和三种线及其感受十:作业设计师:书上有四副天空,同学们用自己的笔好好画出来。
画完之后,可以在空白出画自己喜欢的徒手画。
(作业必做部分与创造相结合,定了必要量,同时也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
) 师:下节课是徒手画的形与透视,请准备好工具。
师,在下课之前,请让我对同学们由衷的说声:谢谢!因为作为老师的我跟你们学到了很多,我看到在坐的你们很多都才华横溢。
(教室里一阵掌声,学生欢悦。
)师:由此我相信你们当中将来一定会出现新一代的艺术大师。
十一: 教学反思这堂课是以问题为中心,动手和欣赏相结合的美术综合课程设计。
所构建的学习方式,将帮助学生选择、比较、编码、重组知识经验,并通过实践这一合理途径,让学生深入体验,反复学习,并渗透到一般的生活当中。
在这堂课中,评价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造表现;由于学习的内容的设置已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变为多元知识体系,评价也关注学生主体思维的开放于心灵的放飞,学生不必顾及统一、标准、教条的答案,而可以尽情展露自己的才思,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加深对徒手画的印象。
另外,《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_搜索”版块的设置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在本课教学中的探索活动不乏其例:用音乐和知识点的结和,提出自由度大的问题、统计分析、理由陈述……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把提取经验、统计分析、知识要点融合在了一起,学生不仅关注了徒手画,也关注了自身,关注了创造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