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6《庄子》二则教案语文版(new)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6《庄子》二则教案语文版(new)

26《庄子》二则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相对的。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重点)4。

把握寓言中的形象,理解寓意。

(难点)5.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浑沌之死》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揠苗助长”“弄巧成拙”“大智若愚”这些成语你们都熟悉吗?那么谁愿意为大家讲述其中的故事呢?(学生自由发言。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庄子》二则的第一则。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姓庄名周,字子林,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

有《庄子》书传世。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学术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反映政治哲学理想的倾向,把寓言看成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

当时,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

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意。

2 理清课文结构。

教师先选择或者学生推选一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其他同学点评。

学生再读课文,并在书上标好有几句话,再思考怎么分层比较合理。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浑沌之死》的故事内容,把握其寓意。

2、分析浑沌之死的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探讨故事所反映的人生哲理,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我。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难点(1)对浑沌之死的多重解读和思考。

(2)将故事中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古老而富有深意的故事——《浑沌之死》。

在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想一想,当我们听到“浑沌之死”这个标题时,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和疑问?(二)初读故事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浑沌之死》的原文,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三)理解文意1、小组讨论(1)小组内交流对故事中字词的理解,如“帝”“相与”“谋”“德”等。

(2)梳理故事的情节,概括倏、忽和浑沌的行为。

2、班级分享(1)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2)共同解决在理解故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1、思考(1)倏和忽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浑沌又是怎样的形象?2、交流(1)同学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五)探究浑沌之死的原因1、自主思考(1)浑沌为什么会死?是倏和忽的过错吗?(2)如果倏和忽没有为浑沌凿窍,结局会怎样?2、小组讨论(1)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阐述自己对浑沌之死原因的看法。

(2)相互倾听、补充和质疑,形成小组的共同观点。

3、全班交流(1)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浑沌之死的原因,如倏和忽的好心办坏事、浑沌自身的特殊性、事物发展的规律等。

(六)故事寓意的探讨1、思考(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示?2、交流(1)同学们发表自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学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学案

《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2、借鉴两篇教学设计>文章短小精悍,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难点:1、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一、生字识记倏(shū):<书>极快地。

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

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三、古文今译浑沌之死(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

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

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呆若木鸡(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

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浑沌之死》的故事内容,把握其中蕴含的道理。

2、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3、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因过度干预或不恰当的行为导致不良后果。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浑沌之死》的故事内涵。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难点深入思考故事所传达的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充满深意的古代寓言故事——《浑沌之死》。

在开始学习之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浑沌”是什么?它的死亡又意味着什么呢?(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浑沌之死》的原文。

2、标注出生僻字和不理解的词句。

(三)文意疏通1、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倏”“忽”“日凿一窍”等。

2、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四)故事解读1、小组讨论: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窍?可能的回答:他们觉得浑沌没有七窍,想要帮助他变得像常人一样。

进一步引导: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态?总结:出于好心,但没有考虑到浑沌的实际情况,盲目行动。

2、思考:浑沌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分析:倏和忽不恰当的干预破坏了浑沌原本的状态。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人们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五)主题探究1、讨论: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观点一:做事要尊重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可随意妄为。

观点二: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要充分了解情况再行动。

观点三:有时候过度的帮助反而会带来伤害。

2、拓展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避免“浑沌之死”的情况发生?比如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过度干涉,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规律。

在环境保护中,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

(六)文言知识积累1、整理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2、背诵文中的重点句子。

(七)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浑沌之死》,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还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引以为戒,做事遵循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并准确翻译《浑沌之死》这则寓言故事。

2、深入探究浑沌之死的原因,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从寓言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倏”“忽”“日凿一窍”等。

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难点分析倏忽为浑沌开窍的行为动机和后果。

如何将寓言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学习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浑沌之死》。

在开始学习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

传说在南海有个叫倏的神,北海有个叫忽的神,他们常常相聚在中央的浑沌之地。

浑沌对倏和忽非常友好,倏和忽想要报答浑沌的恩情。

他们发现浑沌没有七窍,不能看、不能听、不能闻,于是决定每天为浑沌开凿一窍。

七天之后,七窍开成了,浑沌却死了。

(二)文本解读1、字词释义倏(shū):迅速,极快。

忽:很快,忽然。

窍:孔,洞。

日:每天。

2、句子翻译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倏和忽时常一起在浑沌的地方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译文:倏和忽商量报答浑沌的恩德,说:“人们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东西、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开凿出来。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每天开凿一个窍,七天后浑沌就死了。

3、内容理解倏忽为什么要为浑沌开凿七窍?答:他们想要报答浑沌的友好相待,认为有七窍才能更好地感受世界。

浑沌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倏忽违背了浑沌的自然本性,强行改变了他原本的状态,导致浑沌死亡。

(三)主题探究1、思考讨论从倏忽的行为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答:做事不能违背事物的自然规律,不能凭主观意愿强行改变事物,否则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倏忽这样好心办坏事的例子?答:比如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给孩子报过多的辅导班,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反而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浑沌之死》这则寓言的寓意。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寓言的寓意,思考其现实意义。

2、难点对“浑沌之死”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 369 年—约公元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作品简介《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是其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一书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寓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其文章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二)课堂探究1、疏通文意(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断句。

(2)结合注释,小组内合作翻译课文,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进行点拨和讲解。

重点字词:①南海之帝为倏()②北海之帝为忽()③中央之帝为浑沌()④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⑤浑沌待之甚善()⑥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⑦人皆有七窍()⑧以视、听、食、息()⑨日凿一窍()⑩七日而浑沌死()重点句式:①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浑沌之死》的寓意,培养学生对古代寓言的解读能力。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与行为动机。

3、引导学生思考“有为”与“无为”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寓言的深刻内涵,把握其主旨。

(2)分析浑沌、倏、忽的形象特点。

2、难点(1)对“有为”与“无为”的辩证思考。

(2)将寓言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迁移运用。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寓言故事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浑沌之死》这个充满哲理的故事。

(二)原文呈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三)字词释义1、帝:帝王。

2、相与:相互。

3、遇:相遇。

4、善:友好。

5、谋:商量。

6、报:报答。

7、德:恩德。

8、窍:孔穴。

9、息:呼吸。

(四)文意理解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思考: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窍?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3、浑沌的死意味着什么?(五)人物形象分析1、倏和忽是怎样的形象?倏和忽有感恩之心,想要报答浑沌的善待。

但他们的行为却显得盲目和冲动,没有考虑到浑沌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浑沌是怎样的形象?浑沌没有七窍,却能友好地对待倏和忽,可见其淳朴善良。

然而,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最终在倏和忽的“好意”中失去了生命。

(六)主题探讨1、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违背自然规律,强行作为,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2、如何理解“有为”与“无为”?“有为”通常指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去实现目标或解决问题。

然而,如果这种行动是盲目的、不遵循客观规律的,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无为”并非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刻意去违背自然规律,顺应事物的发展。

九年级语文下册26《庄子》二则教案(新版)语文版.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26《庄子》二则教案(新版)语文版.doc

26.《庄子》二则第一课时浑沌之死【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翻译、背诵课文。

(重点)2.理解《浑沌之死》的内容,把握其寓意。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著名学者南怀瑾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 多少年來,道家思想対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浑沌之死》。

二、预习展示1.走近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2.《庄子》简介。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朵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词。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巒(恩,恩情〉 似木鸡矣,其德全矣'(精神〉■鸡m 乎(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鸡臺有鸣者尼无变矣(已经)■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每天〉1+9又问(天,一昼夜〉木也•犹厚响影(做出反应〉 异鸡无敢•应者(应战〉■1北海之帝內忽(动词阿作,是)°为*己港子净士养斗鸡(介词,给〉4. 解释下面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鸡虽有鸣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 其徳全矣(古义:精神;今义:品徳)(3) 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古义:逃跑;今义:走路,步行)5. 词类活用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名词作状语,每天)6. 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确: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语文版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教学设计

语文版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教学设计

26.《庄子二则.浑沌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字词及用法。

2、熟读记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解翻译文意。

2、采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进行研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2、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寓意,体会为人处世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篇文章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1:关于庄周的哲学“道”学生很难弄懂;2:关于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用小故事阐明道理的知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浑沌之死【激趣导入】1、庄子故事庄子的生死观庄子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

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老师呀!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宁做自由之龟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

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

楚王收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2、庄子简介名周,宋国人。

一生过着隐居生活。

是一个富有才华且很有个性的人。

是老子学说的继承人,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后世称“老庄”。

和孟子成为先秦思想文化界的两位奇人。

3、《庄子》简介内容: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特点:想象奇特,汪洋恣肆,善用寓言作喻。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 学历案

《浑沌之死》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浑沌之死》这则寓言。

2、理解寓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思考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寓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浑沌之死的原因,领会寓言的寓意。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寓言的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经典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增强语感。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理解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3、合作讨论法:小组合作探讨寓言的寓意,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宝库中,寓言故事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则充满哲理的寓言——《浑沌之死》,一起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交流,互相答疑解惑。

3、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文本解读1、思考:浑沌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浑沌没有七窍,是一个浑然天成、未经雕琢的形象。

2、分析: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七窍?倏和忽觉得浑沌没有七窍是一种缺陷,出于好心想要帮助他。

3、探究:浑沌为什么会死?浑沌之死是因为倏和忽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强行对浑沌进行改造,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4、讨论:这则寓言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1)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去强行改变。

(2)好心未必能办好事,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盲目行动。

(3)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以为是地去干预他人或他物。

(五)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倏和忽这样的行为。

比如,家长过度干涉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浑沌之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浑沌之死》这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和文意把握。

3、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寓言的寓意,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难点对寓言寓意的深入理解和多元解读,以及如何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讲解文言字词、句式和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拓展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考寓言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浑沌之死》。

在开始学习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混沌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在这则寓言中,浑沌又有着怎样的遭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纠正错误。

(三)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例如:“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 为:叫做。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 时:时常。

相与:一起。

善:友好。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 谋:商量。

报:报答。

德:恩情。

窍:孔。

息:呼吸。

(四)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倏和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七窍?学生可能回答:为了报答浑沌的友好款待。

2、那么,他们的做法导致了怎样的结果?学生回答:浑沌死了。

3、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引导。

《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浑沌之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浑沌之死》这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和文意把握。

3、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寓言的寓意,体会其中的哲理。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寓言的内涵。

(2)帮助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疑难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4、拓展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没有七窍的混沌,它的两个好朋友想帮它凿出七窍,结果混沌却死了。

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浑沌之死》这篇文章,从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简单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章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书中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和想象力的寓言故事。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读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注意纠正读音和停顿。

(四)字词讲解1、重点字词:浑沌:传说中的中央之帝。

倏、忽: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的名字。

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时常一起在浑沌的地方相遇。

尝试凿之: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日凿一窍:每天凿出一个孔窍。

七日而浑沌死:七天后浑沌就死了。

2、通假字:“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中的“而”通“尔”,罢了。

3、古今异义:“尝试凿之”中的“尝试”,古义是“曾经试着”,今义是“试,试验”。

(五)句子翻译1、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倏和忽时常一起在浑沌的地方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浑沌之死(区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浑沌之死(区一等奖)

浑沌之死【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尝试中,积极性较高。

2.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能积极调动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相互学习,互相帮助,能发展合作精神。

3.部分有困难学生和性格内向学生,老师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展示机会。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的寓意以及庄子“顺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一、由“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引出庄子及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1.结合预习,学生相互口头翻译文章。

2.制定学生翻译,其他学生评价。

3.理清结构,简要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2)结构图┏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浑沌之死┫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好心办坏事┗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4.再读课文,理解主旨。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

《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浑沌之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浑沌之死》这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字词理解、文意疏通等。

3、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寓言的寓意。

2、难点对寓言寓意的深入思考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一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引起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寓言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特点和作用。

2、作者及作品简介简单介绍庄子及其代表作《庄子》,让学生对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文本(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4、文意疏通(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交流,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5、深入理解(1)引导学生思考:浑沌为什么会死?(2)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倏和忽是好心办坏事吗?(3)让学生谈谈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浑沌之死的例子。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发生。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包括文言知识和寓言寓意。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文言文。

8、布置作业(1)背诵《浑沌之死》。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这则寓言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浑沌之死》 教学设计

《浑沌之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浑沌之死》这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理解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

3、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反思。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从中获得启示。

2、难点深入探究寓言的内涵,理解“倏”“忽”与“浑沌”的形象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增强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的寓意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拓展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寓言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倏”和“忽”在混沌的世界里相遇了,他们和“浑沌”之间发生了一些奇妙的事情。

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浑沌之死》。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文意1、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字词:倏(shū):迅速,极快。

忽:急速。

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时,时常;相与,一起。

谋报浑沌之德:谋,商量;报,报答。

日凿一窍:日,每天;窍,孔、洞。

句式:以视、听、食、息:省略句,“以(之)视、听、食、息”。

(四)探究寓意1、思考:“倏”“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开凿七窍?明确:“倏”“忽”为了报答“浑沌”的友善,想要让他像常人一样享受世间的美好。

2、结果如何?明确:“七日而浑沌死”,好心办了坏事。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明确: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违反自然规律,好心想办好事却往往会造成坏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浑沌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
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
二、走进作者: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预习检测:
1、生字识记
倏(shū):<书>极快地。

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

如:有恃无恐。

2、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
常。

德:恩,
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
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
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
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
神。

异:别的。

应:应
战。

反走:转身逃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二)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

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

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

”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三)《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

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

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

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五、合作探究:
“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

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
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

(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六、精读品析:
(一)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

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

《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二)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七、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板书设计】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浑沌之死┫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好心办坏事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教学反思】
《浑沌之死》中“倏”与“忽”好心凿死“浑沌”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给现代人许多启示。

学习时可脱离庄子的哲学体系,把它们当成纯粹的文言寓言故事来读。

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采用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对话、故事情节,认识寓言短小精练、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讨论的方法把握寓言中的形象,多角度理解寓意。

【反馈检测】
《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__________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

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