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戏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十七年散文审美特征:
▪ 1、选材上表现为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 刘白羽说:“我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人,唱 歌要唱我们人民的歌,要唱我们时代的歌, 要唱我们人民与时代革命前进的歌。” (《散文创作艺术谈》)
▪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 杨朔:写文章“总是拿它当诗一样写”。
▪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 魏巍、菡子等歌颂志愿军的朝鲜战地通讯。
▪ “三家村”:
▪ 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 志开辟了一个专栏“三家村札记”,该专栏邀请北 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 市委统战部部长寥沫沙三人合写文章,每期一篇。 他们以“吴南星”共同作笔名,在1961年10月到1964 年7月间,共发表了60多篇文章。内容大多是以说 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形式,谈论思想修养、艺术欣 赏等问题,或者亦会应读者点题而作,有的批评当 时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对时弊有所讽喻。 1966 年这栏目被江青组织批判,作者受迫害,成为推倒北 京市委,发动文革的突破口。 马铁丁,是1950年代初期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 三人在《长江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 “思想杂谈”时合用的笔名。三人的合作,并无严 格的分工,陈笑雨、郭小川常侧重于关注文化、教 育、艺术等类问题,张铁夫因主管农业战线的报道, 故多在这方面落墨。1957年7月以后,三人工作有所 变动,合作便告结束,而“马铁丁”则成为陈笑雨 独用的笔名。
第四讲 十七年散文戏剧
教学目的:了解本阶段散文创作的概况, 认识基本成绩和教训。
▪ 一、散文从现代到当代的嬗变-----主体性逐步缺失 ▪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意抒写真实感受,
境遇的文学体裁。它有两个基本特点
▪ 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 ▪ 2:真实。 ▪ 概念嬗变过程:
▪ 在古代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 ▪ 在现代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 ▪ 狭义指“抒情性散文”, 即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体篇章。 ▪ 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即包括艺术性散文、杂
在新时期受质疑: 林非:在1986年发表的《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 彻底否定了杨朔诗化散文,秦牧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创
作模式。被认为开拓了散文研究的新思路
1、杨朔散文: 杨朔(1913-1968),五十年代 著名散文家,诗化散文的代表. 杨朔:“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 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 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 这个时代的侧影”。 “好的散文就象一首诗”。
▪ 心理结构日趋单一,创作面貌单一化,“形 散而神不散”的推广及模式化。
▪ 十七年散文创作教训: ▪ 是政治、文化环境造成的时代局限: ▪ 左的规范制约影响了作家思想自由发挥 ▪ 政治运动让作家的精神个性消弥
因而违背了散文表达真情实感的审美原则
四、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大散文家的散文 ——代表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当代散文主流,“北杨南秦”
60年代散文创作更加成熟
▪ B:60年代初,散文成为实体性概念,出 现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 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 品数量多。
▪ 十七年当中稍微可说的,多进入了中学课 本,象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园小 记》,冰心《小橘灯》,失之简单,但情 感真实。
▪ 二、十七年散文成绩和教训: ▪ 有成就:
“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 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 感觉。 ——《京城漫步》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 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 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 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茶花赋》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 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 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 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 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 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 去。 ——《画山秀水》
文和报告文学在内。
▪ 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
▪ 20年代主要是抒情性散文繁盛。因为五四的个性 解放,和抒情散文的个性自我抒情契合,代表作 品有周作人美文、林语堂的小品文。
▪ 30年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叙事性、反映现实生 活的散文繁盛。集中表现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 兴起。
▪ 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 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 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
▪ 杨朔、秦牧、刘白羽等影响了一代代中学生的写 作模式的抒情性散文;(.——颂歌体散文)
▪ 袁鹰,吴伯箫、曹靖华、冰心、郭风、何为、柯蓝、 魏钢焰等中老作家的叙事性作品。吴伯萧《记一 辆纺车》,《菜园小记》,冰心《小橘灯》,虽 失之简单,但情感真实。
▪ “三家村”杂文、马铁丁的杂文,显示了知识分 子独立精神;
叙事性散文
▪ (1)在建国后,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 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 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 一是朝鲜战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 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 文学的繁荣。
杂文和回忆录
▪ A:建国前,杂文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 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 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 许和批判杂文写作,丁玲《三八节有感》、王实 味《野百合花》的被批判。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 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 度的复兴。三家村杂文
▪ B:回忆录、史传文学。这类创作是执政党的历 史性叙述。如《红旗飘飘》
(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
▪ 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 的散文。所以更具艺术价值。
▪ 但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 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 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如
▪ A:百花文学时期。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 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 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