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赏析-丽江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学校教育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以丽江古城为例
学校教育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以丽江古城为例学校教育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以丽江古城为例一孙家正先生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惟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是民族延续历史的传承。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受制于政策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辨识难度大、缺乏人才指导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可谓形势严峻。
想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要着眼于现在的形势政策,更要为将来打算;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建筑,更应该守护这一方文化;不仅要发扬传播这种文化,更要考虑文化的接班人问题。
设想,若干年后,现在在这种文化里土生土长,未曾受现代文明影响的老一代不在时,新生的一代能否担当得起传承文化能重任?又或者,是否有主动传承文化的意识?是否还有土生土长的文化让他们传承?这种担忧不是不无道理,伴随着我国教育普及程度的推进,许多以前从未有人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地区得以兴办学校,孩子们得以上学。
然而,一味的推进教育普及程度而忽视地区文化差异注定会带来对当地文化传承的破坏。
在全国中考,高考带来的入学压力下,倘若文化遗产地区的孩子们跟其他地区孩子接受同等的教育,我们可以设想,那许多年后,长大了的孩子们是否还懂得当地特有的文化活动,是否还懂得当地文化习俗,是否还会像祖祖辈辈一样在特定的时间举行当地的祭祀活动,是否……。
文化遗产地区的文化何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却没有践行这文化的人,那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因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在于对现有文化的保护,更应该在于对当地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制度的改革。
在于“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从根本上保护文化遗产。
二下面,我们以丽江古城为例,简要探索这种问题及解决方法。
丽江古城保护的主要做法及对策
丽江古城保护的主要做法及对策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 年灿烂文明的国度,其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具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丽江古城独特的魅力元素使其在中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乃至世界名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1997年12月4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纳西族先民同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的文明,成为全人类共同爱护、共同拥有、共同享受的宝贵财富。
丽江古城自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来,倍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和热爱,先后荣获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十家文明风景旅游区之一、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中国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之首、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100个小城市之一、CCTV2006中国魅力城市、2006 年度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十强、2006 年游客最向往的旅游景区等称号D 2001年10月在丽江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界年会,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取得的优秀经验被确定为“丽江模式一古城(遗产)保护行动计划”。
2007 年8 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会议上,丽江古城又荣获2007年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丽江古城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领域创立了科学的、实用的、可供世界遗产地共享的遗产保护管理经验,同时也为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丽江旅游的“二次创业”和提质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已经成为丽江旅游品牌不可或缺的决定性的核心因素。
城市类型的遗产保护管理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丽江古城是以完整古城,以常民生态空间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它不同于历史遗迹、博物馆、封闭式城堡等文化遗产。
古城保护对策研究
古城保护对策研究【摘要】该论文选取了两个典型的古城实例:地处西南高原的丽江古城和地处北方平原的平遥古城,并从两者的城镇物质形态,城市的物质形态特点所反映的社会学含义两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措施的探索。
深入分析二者特点后,从古城的保护方面进行了探索,如保护优先,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等方面对古城的保护开发提出了合理可行性的建议。
标签比较研究;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城镇物质形态;社会学含义1、古城物质形态的比较1.1 古城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丽江地处我国滇西北,迄今为止已经有800多年历史,她没有城墙,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且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城内,玉河水在城中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梭于古城内各街巷,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平遥古城则地处北方平原,地势平坦,受古代皇室权威的影响,她有着严格的方形城墙体系,外围有护城河的围绕,古城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明显的分割开。
1.2 古城平面形态【2】平遥古城城市形态呈规则的方形,多呈十字垂直交叉状态,有明显的城市中轴线,其南面城墙呈不规则形态、且仅有下东门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并根据风水中“点穴”之法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城市中心楼的位置。
丽江古城形态不如平遥古城规则,复杂的高原地形决定人们必须择良地而栖,丽江古城坐落于群山之间,城镇街道依河而建,河网均匀分布,水资源利用充分。
1.3 建筑型制平遥古城的建筑以四合院为主,平面型制方正严谨,有严格的中轴线,并有正房,厢房的等级划分,装饰豪华。
丽江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1.4 古城与河流的关系【6】丽江古城内自玉龙雪山蜿蜒而下的三条主干水系--青龙河、九鼎河、疏河穿城而过,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摘要:认识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保护丽江古城的意义,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试探讨古城的保护方法,和对丽江古城发展的几个想法。
关键词:丽江古城世界遗产保护方法1丽江古城的价值说到丽江古城的价值,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完整性。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丽江古城的完整性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经过岁月的冲刷所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一间房子,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整个城镇,让人震撼,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整体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名城。
古城的总体布局、民居建筑、院落装饰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特点,又保持着纳西族的特质,反映了世代居住在丽江的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名族的历史成就。
丽江古城开放、和谐、注重历史的文化价值观和地域群体的文化凝聚力,是它作为世界遗产为人类所贡献的突出普遍价值所在。
古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做出了典范,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是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1]。
2 丽江古城现状分析1990年以前甚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丽江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木材砍伐和农业,属比较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
1994年以后,丽江地区经济依靠旅游业得到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丽江的经济支柱;游客人数和旅游业收入分别从1994年的9万人次和700万元,增加到2011年时至9月的13863.5万人次和893.1亿元[2]。
现在的丽江古镇内,没有任何的工农业生产活动,自从旅游发展以后,原古镇居民的数量一直在减少。
据调查,1996年以前约有3万居民居住在古镇内,现在已不足6000人,而且其中的大部分为老年人,有30%的仍然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赏析-丽江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赏析》课程作业丽江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学院名称: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王大伟(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助教:杨柳王儒轩严鑫时间: 2015年6月丽江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摘要:丽江古城是坐落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古镇,其风格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没有森严的城墙,是一座开放式接纳八方的城市。
丽江古城的整个古城空间、建筑空间、交通空间等都经历了800 多年的历史变化,融合了丽江古城纳西族人们的智慧,同时也经历了古城纳西族人们实践的检验,是世代纳西族人“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绝佳体现,更是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历史的完整见证,具有重要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丽江古城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要素,通过对古城的历史和文物遗迹展开讨论,评价了已有的保护现状,对其提出问题,最后简述对古城历史要素保护的几点建议,包括发展策略、完善条例和文明传承等。
关键词:丽江古城,纳西族,历史要素,保护,传承。
正文:一、前言: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图1),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1]。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图1 雪山下的丽江古城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2]。
二、城市历史要素2.1 城市自然环境2.1.1 地形地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经99°23’至100°32’之间(图2-a),面积7648 平方公里,人口32.9 万人。
丽江大研古城保护详细规划(精)
规划师PLANNERS 规划认为丽江古城的保护应遵循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
(1注意新区与古城的协调发展,保护古城外部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城市形态,使古城不被不断发展的新区所包围。
(2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及恢复古城的传统环境和风貌,包括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水体水系、建筑群体环境、地方历史建筑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3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是保护古城的主要途径,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也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固有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保护的目的,保证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4做到既保护历史环境,又维持、发展其社会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进一步保护和增加名城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功能与实用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繁荣社会经济。
(6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在对古城进行保护规划时,要做到“水清、路朴、绿多、建筑古朴、设施现代化”,并提高古城的防灾、抗灾能力。
规划在保护路、水、桥、民居等古城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历史环境的同时,调整古城内不合理的用地,改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完善设施水平,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最终达到人、自然、城市的有机协调,保证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丽江大研古城保护详细规划总平面图
水系、街巷、古桥、文物保护规划图。
浅谈中国丽江古城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中国丽江古城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作者:王金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6期摘要: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文化遗产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对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两种。
是具有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丽江古城作为一项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既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古老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一定要把握好度。
关键词: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开发作者简介:王金燕,女,山东临沂大学文学院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三班学生。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7--01一、云南丽江古城(一)丽江古城的介绍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丽江市,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古街临水而成,古城依山而筑,家家流水,户户垂柳,一街一景,花树掩映,浑然一体,如诗如画,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文化底蕴的小城。
丽江古城内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雨季不会泥泞、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辅相成。
(二)丽江古城的至高无上地位古城丽江把经济、战略重地与崎岖不平的地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留和再现了朴实的风貌。
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历经沧桑,它融和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播。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1丽江古城概况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是遐迩闻名的人文旅游景点,整个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让世界叹为观止,曾被世人誉为“东方的瑞士”、“山国小苏州”、“人间花园”。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与山西的平遥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如图1-1)。
1.1丽江古城的自然地理环境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23’至100°32’之间,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32.9万人。
这里居住着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
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
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
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
1.2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渊源丽江古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秦汉以前,丽江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
丽江地区历史悠久,然而,丽江古城的雏形究竟形成于何时,目前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有两种观点:一是宋末元初说,按此说,丽江古城的历史有七八百年;二是唐初说,古城的历史当再上溯五百年。
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到了明清两代,古城成为丽江府府城。
明朝洪武年间,木氏土司仿北京紫禁城之制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张,但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古城在杜文秀回民起义中又遭到很大破坏。
经清末、民国及建国后的修复和建设,古城的布局和形制仍保留着明清的格局。
2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既存在对北京紫禁城一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又考虑到了用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心理行为特征,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
丽江古城的科学保护与管理
办公室业务经验交流2015年2月份工作指导文/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 和仕勇丽江古城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摘 要】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抓住历史机遇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再创佳绩。
本文介绍了其成功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丽江古城;保护管理;经验2014年,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认真落实《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市政府任务分解要求,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旅游管理政策冲击、保护建设资金短缺、机构改革任务繁重、保护管理工作艰巨等困难,紧紧抓住国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克服困难、化危为机,古城保护管理工作再创佳绩。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完成狮子山环境整治项目:自2013年下半年起,启动了狮子山盘山路人行步道建设及景区环境改造2个项目;人行步道主体路面长1372米,平均宽5至7米,3条上山人行步道长3951米、宽2米,用五花石铺设,投资2300万元;环境改造项目包括万古楼修缮、星级厕所改造、管理用房建设等,于2月开工,投资225万元;配合安曼酒店实施民居修缮工程,投资6450万元。
完成东郊环境整治项目:工程于2013年6月启动,用地7515平米,建筑1.07万平米,分地下、地面2部分,投资8700万元。
完成周边安置地项目:该项目与恒兴地产公司共同实施,占地4.94万平米,建筑6.4万平米,464套,密度30%,容积率1.5,绿地率35%,投资2.22亿元。
完成排污抢修和管网疏通工程:从1月起,清淤整治玉河走廊3条河道及排污管网,投资230万元。
推进环城北路工程:工程全长7.5公里,5月开工,完成投资7241万元。
启动王家庄基督教堂恢复项目:10月启动,内容包括修缮教堂及附属建筑,其中土木结构901平米、砖混结构685平米,完成投资130万元。
完成其它保护性工程:完成古城维护费关坡查验点临时设施、玉缘桥片区5座木桥及200米石栏杆更换等项目,投资1423万元;做好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安置用地项目,投资9949万元;做好景观、消防、农业用水和城市供水调配,应急调白水河水844万方,调拉市海、清溪水库、青龙河水1900万方,支付提水电费350万元。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以丽江为例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
我国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已拥有35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25处世界文化遗产、6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世界遗产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时期。
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遗产,在既遵守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时, 又能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为例,通过对“丽江经验”的借鉴,就我国在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与对策。
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古老的东巴文字、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茶马古道、白沙壁画等。
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丽江伴随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
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二)管理跟不上,落实不彻底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超负荷运营,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破坏等旅游区过度开发,导致社区文化真实性的降低忽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造成旅游形象“符号化”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的滥用是较为典型的现象的。
保护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面临“空心化”危机10年来,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丽江经验”。
一是政府主导,思想统一,上下联动,夯实基础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出现了打旅游旗、创旅游牌、唱旅游戏的局面,掀起了全民做旅游的新高潮,个体、集体、国营、各种不同经济组织都纷纷参与旅游业,二是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1998年国务院作出长江中上游天然林区禁伐的决定,从保护全市的生态环境出发,关停了一批有污染的企业。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1丽江古城概况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是遐迩闻名的人文旅游景点,整个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让世界叹为观止,曾被世人誉为“东方的瑞士”、“山国小苏州”、“人间花园”。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与山西的平遥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如图1-1)。
1.1丽江古城的自然地理环境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23’至100°32’之间,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32.9万人。
这里居住着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
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
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
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
1.2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渊源丽江古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秦汉以前,丽江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
丽江地区历史悠久,然而,丽江古城的雏形究竟形成于何时,目前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有两种观点:一是宋末元初说,按此说,丽江古城的历史有七八百年;二是唐初说,古城的历史当再上溯五百年。
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到了明清两代,古城成为丽江府府城。
明朝洪武年间,木氏土司仿北京紫禁城之制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张,但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古城在杜文秀回民起义中又遭到很大破坏。
经清末、民国及建国后的修复和建设,古城的布局和形制仍保留着明清的格局。
2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手法,既存在对北京紫禁城一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又考虑到了用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心理行为特征,既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开发论文(1)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院系:经法系年级:12级会计4班姓名:张媛媛学号:科目:旅游地理浅论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摘要: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严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少有的没有城墙的古城,被誉为传统民族建筑的精华和典范,同时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本文将从丽江古城发展的现状来着重探讨旅游文化保护问题。
关键词:丽江古城开发问题保护方法一丽江古城的概况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70%以上,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自丽江古城成功申遗之后。
古城内的旅游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包括旅游、餐饮、住宿、商业、休闲娱乐、文化等各种业态。
成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十个城市”之一。
二丽江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1)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著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化、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现在的纳西儿童都不学母语,开始学四川话和昆明话,他们认为纳西语是对智力的一种障碍。
外来文化的糟粕对纳西社会文化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估量。
(2)旅游开发与环境破坏的问题自1997年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丽江旅游游客的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
浅析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
浅析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1701摘要:目前,乡村振兴政策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的古镇古村得以开发利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也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主要是对古镇建筑风貌的保护,就是要做到既开发又保护,而且还要避免同质化,要促进开发与利用和谐发展。
本文就对大研古镇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进行探究,希望分析得出保护与开发和谐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古镇建筑;保护与开发;因地制宜;和谐发展一、大研古镇概况大研古镇即一般说的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子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面积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罕见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历史风貌的少数民族古城。
古城布局错落有致,既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1]。
民居建筑既融合了汉、白、彝、藏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文化的独特风采。
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诗意景象。
古城被誉为“高原姑苏城”、“东方威尼斯”。
二、大研古镇在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研古镇兼顾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开创了为人称道的“丽江模式”。
在旅游发展中始终致力于民居建筑、民族文化、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保护[2]。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并依此对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拆除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砖混建筑;鼓励经商者经营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商品,支持丽江本土文化人从事民族文化传承,收回政府直管公房铺面,集中用于古城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对东巴纸书、打铜工艺等民间工艺保护给予资金扶持。
(二)品牌创建方面大研古镇自始至终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好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打牢以文化特色创品牌的基础,通过文化与旅游的高度结合,形成了古城、《纳西古乐》、《丽水金沙》等特色文旅游精品。
文旅融合下丽江古城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旅融合下丽江古城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城以其独特的纳西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随着文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丽江古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旅融合作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已经成为推动丽江古城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丽江古城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与商业化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古城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平衡难以达到。
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也给古城管理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有必要对文旅融合下丽江古城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求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
【2000字】1.2 问题意义丽江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旅游价值,是世界各地游客向往的目的地之一。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丽江古城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丽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竞争力。
研究文旅融合下丽江古城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关注丽江古城的发展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丽江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丽江古城面临着旅游景点过度开发、文物保护不力、文化遗产受损等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研究如何在文旅融合的模式下推动丽江古城的发展,将有助于挖掘丽江古城的潜在文化价值和经济潜力,提升丽江古城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通过对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丽江古城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内容结束】2. 正文2.1 文旅融合对丽江古城的意义文旅融合是指旅游与文化相结合,通过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依循守旧护古维新——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案例
依循守旧护古维新——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案例和仕勇①摘要: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双方在时间上的纵向延伸和进化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怎样实现城市类型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本论文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为个案,基于当前的保护与管理实践,对近年来适合于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有关实践经验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实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以期对当今国内的城市类型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可持续发展一、引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
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球60%以上的也和仕勇: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这将使城市环境和社会文化承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城市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更是困难重重。
如何保护并能够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建设工程。
如果没有一种综合全面的认识方法,就容易在研究与实践领域顾此失彼,陷入片面的境地。
因此,正确协调处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实现两者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理论研究,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科学保护与发展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丽江古城,充满魅力的小桥流水、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浓郁的地方历史和民俗风情,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社区人群、语言、社会风俗、节庆、音乐、传统手工艺、饮食等得以表现和传承,孕育了独特的多元和谐文化形态。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赏析-丽江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 . …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学院名称: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学号:指导教师:王大伟(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助教:柳王儒轩严鑫时间: 2015年6月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摘要:古城是坐落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古镇,其风格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没有森严的城墙,是一座开放式接纳八方的城市。
古城的整个古城空间、建筑空间、交通空间等都经历了800 多年的历史变化,融合了古城纳西族人们的智慧,同时也经历了古城纳西族人们实践的检验,是世代纳西族人“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绝佳体现,更是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历史的完整见证,具有重要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古城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要素,通过对古城的历史和文物遗迹展开讨论,评价了已有的保护现状,对其提出问题,最后简述对古城历史要素保护的几点建议,包括发展策略、完善条例和文明传承等。
关键词:古城,纳西族,历史要素,保护,传承。
正文:一、前言: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省的市,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坝中部(图1),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阆中、平遥、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1]。
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图1 雪山下的丽江古城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2]。
二、城市历史要素2.1 城市自然环境2.1.1 地形地貌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经99°23’至100°32’之间(图2-a),面积7648 平方公里,人口32.9 万人。
对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管理主体设置的分析
对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管理主体设置的分析摘要:本文根据丽江古城的现实状况及突出特点,从主体设置的复杂性,主体现状的不稳定性及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确立完善管理主体的相关措施。
关键字:遗产管理,管理主体,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8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7月,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5A级景区。
作为拥有两块“金字”招牌的旅游目的地,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保护、管理和开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其设置管理主体,对古城保护和管理职能的有效实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管理主体设置的复杂性1、主体的行政管辖的重叠。
根据我国《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规定“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然而丽江古城范围包括大研古城、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大片区,位于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两个同级行政区域内,如果划归两个县级地方政府分别设立管理机构,就会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出现争夺旅游资源、争夺客源的问题。
2、主体的多元化管理职能的缺失。
根据现行的的行政体制,对于跨行政区域的景点,为便于景区统一管理,一般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但这样的管理主体适合应用于占地面积较大、区域内居民较少,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
对丽江古城这样管理对象,设置这种管理主体显然不适合。
丽江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万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
丽江作为一座拥有800年历史“活着的古城”,当地的居民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和延续特有的生活习俗的重任。
景区管理主体本身就有保护、管理景区的职责,对于处理当地居民民政事务的社区管理职能显得力不从心。
3、主体的管理权限的不确定。
丽江古城保护性规划
丽江古城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古城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危旧建筑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使古城老化和衰退的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按着“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编制保护详细规划。
丽江古城“三河分流”的传统景观仿民居建筑与传统民居建筑融为一体规划构思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促进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古城传统环境和风貌;将古城建筑分类,提出原样保留、局部改造、加固、拆除、恢复重建等不同措施;既保护历史环境,又维持并发展其社会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保护路、水、桥、民居等古城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历史环境的同时,调整古城内不合理的用地,改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达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统一,保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丽江古城小桥、纳西人家丽江古城重点保护民居古城保护规划及保护措施一、“面”的保护1、绝对保护区:是反映古城风貌特色的主要部分,包括狮子山、四方街、木府及新华街、新义街、五一街、七一街、八一街、光义街等主要特色街巷,面积约56.775公顷。
在绝对保护区内,要求全面保持传统风貌,主要空间尺度保持不变,在全面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
2、严格控制区:即绝对保护区外围,西面、北面到新大街,南面到民航路,东面到古城环路,以及黑龙潭公园,面积约120.85公顷。
在严格控制区内,要基本保持传统风貌,空间、尺度可稍有变化。
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要较大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设施水平。
在该范围内的那些与古城性质有冲突的单位应搬迁出去。
3、环境协调区:包括古城范围外约100米及象山、金虹山、玉河两岸各50—100米,面积约17 2.6公顷。
环境协调区要大体保持传统风貌,尚未建房地段要以绿化为主,可充实少量新设施,按现代环境要求进行建设。
空间尺度力求亲切宜人,新增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及第五立面(屋顶)要和古城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学院名称: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学号:指导教师:王大伟(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助教:柳王儒轩严鑫时间: 2015年6月古城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摘要:古城是坐落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古镇,其风格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没有森严的城墙,是一座开放式接纳八方的城市。
古城的整个古城空间、建筑空间、交通空间等都经历了800 多年的历史变化,融合了古城纳西族人们的智慧,同时也经历了古城纳西族人们实践的检验,是世代纳西族人“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绝佳体现,更是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历史的完整见证,具有重要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古城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要素,通过对古城的历史和文物遗迹展开讨论,评价了已有的保护现状,对其提出问题,最后简述对古城历史要素保护的几点建议,包括发展策略、完善条例和文明传承等。
关键词:古城,纳西族,历史要素,保护,传承。
正文:一、前言: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省的市,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坝中部(图1),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阆中、平遥、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1]。
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图1 雪山下的丽江古城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2]。
二、城市历史要素2.1 城市自然环境2.1.1 地形地貌纳西族自治县位于我国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经99°23’至100°32’之间(图2-a),面积7648 平方公里,人口32.9 万人。
这里居住着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
其中、纳西族18.4 万人,占总人口的57%。
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
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 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 米,高差达4337 米。
古城坐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 米的高原台地上,全城面积达3.8 平方公里[2]。
2.1.2 自然气候由于地处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其气候垂直分布明显, 虽处高原,终年看见雪山,但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在12 .6~19.8℃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c。
大部分地方只有温凉之更迭,无寒暑之巨变,春秋相连,无复,形成了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年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5%以上,7、8两月特别集中。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终年太阳辐射较强。
坝年日照时数为2530小时,光能充足,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46.5千卡,为省最高值区[2]。
2.2 城市空间组织2.2.1 城市选址古城以大江探峡、高山险关为依托,在城四周设关口防守,西北设塔城关,西设石门开,西南设九河关,东北设太子关,城南设邱塘开。
大研古城的选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及黑龙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总体上座西北而朝束南,利用狮子山挡住了冬季来自西北方向的寒风(图2-b,c)。
束南接辽阔平川,春迎,夏驱热气,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
2.2.2 空间布局以水为核心的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
古城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65 座木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展示了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
玉龙雪山N(a)(b) (c)图2 坝和古城的地理位置。
(a)坝的地理位置图示(比例尺:1cm:20km);(b)a图红色区放大后的市的城市格局(比例尺:1cm:5km);(c)古城的位置(红色方框区域,比例尺:1cm:2km)。
2.2.3 街道系统大研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衍为中心,取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卫、新义街、光义街五条主要街道为经络的格局。
街道依山傍水,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了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
主街道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广场,其中以四方街为最大。
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
西恻是西河,东为中河[3]。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这种独特的卫生设施,在国外都属罕见。
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民间称为五花石)铺装而成,具有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的特点,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十分协调。
2.2.4 水系分布古城的水系尺度都较小,按其形态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树状水系;面状水系;点状水系。
树状水系指玉河水网,发源于黑龙潭,流至城北玉龙桥处分为三股支流:东河、中河、西河。
这三股支流再分成更小的分支,形成一个树状水系。
面状水系有黑龙泉和白马龙潭两处。
前者位于象山之麓,县城之北,泉水由山麓岩石缝隙间喷涌而出汇集成潭,该潭为玉河水之源,并可调节玉河水系的流量[3]。
后者为玉狮子山南麓,又名狮乳泉。
点状水系指水井或小水塘(图3)。
比较典型的形式有“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
古城的三眼井,是景观廊道中一个重要的生命系统。
先民们利用小巷的拐角开阔地带修建三级井水。
第一眼为饮用水,供居民提水挑水。
第二眼为洗菜井,洗刷炊具。
第三眼为洗衣井,供居民洗涤衣物。
我国有句俗话叫“井水不犯河水”。
每个井之间不可以相互侵犯,三眼井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空间上有很强的序列性,小巷的拐角开阔地带的空间既不会被浪费又丰富了其功能。
它不仅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更是当地民俗利用水资源的典杰作,充分体现了古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3 城市历史街区2.3.1 历史街区大研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街为中心,取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卫、新义街、光义街五条主要街道为经络的格局。
街道依山傍水,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了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
主街道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广场,其中以四方街为最大。
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
西恻是西河,东为中河。
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
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民间称为五花石)铺装而成,具有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的特点,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十分协调(图4)。
图4 大研古城历史街道风貌2.3.2 老旧街区建筑信息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图5)。
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
纳西族有名的棒棒节也起源于此。
按传统习俗,正月二十日开大殿(白沙卫东侧,有护法堂等古建筑群)祭神。
当天各民族都纷纷前来拜祭,集市贸易以木制品、竹编器具为主,应有尽有。
白沙民居建筑群(图5)形成和发展为后来大研古城的布局莫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
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
泉水质清澈,游鱼可数,从泉中溢出的流水蜿蜓于街衢旁。
另外,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
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境最大的石拱桥。
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卫。
其四周铺面林立,依水设卫,形制与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束河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手工业而著称。
村中办有规模较大的束河中学,许多人以从事皮革加工和其它手工业为生,是著名的皮匠村,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图5)。
图5 白沙建筑群和束河建筑群风貌2.4 重要的公共建筑2.4.1 传统民居古城的民居是古城的一大特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民居引水入户、活水绕屋,或临水建屋,既有北方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风情。
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民居主要以合院式住宅为主,基本单位一般为三开间、天井,中间厅堂,两侧两房,设独立式门楼,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的基本单元,组合成多变的院落,组合规划和方法不尽相同,形成多种模式化的平面格局[6]。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图6)。
图6 传统民居的两种风格照片和手绘图示(左为三坊一照壁,右为四合五井天)2.4.2 建筑白沙建筑群,包括琉璃殿、大实债宫、大定间、金刚殿、宫。
其中琉璃殿和大实积宫于1965年被公布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己推荐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周围还分布许多有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包含汉传、藏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其中以五大寺和北岳庙为最著名(表1)。
表1 古城及周边寺庙列表名称建筑类型建设时间建筑位置主要建筑及文物2.4.3 其他建筑明代军民府与木家院(图7):明代军民府府衙与木家院位于大研古城西南,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府衙分布在一条286米长的东西轴线上,依次排列有金水桥、忠义坊、圆池、正殿、光碧楼、寿星楼、丹墀、一文亭、玉音楼、三清殿(玉泉间),直至狮山御园,一进数院,巍峨壮观。
府衙北侧建有一进三院住宅,俗称木家院。
军民府衙于清咸丰、同治年间遭兵乱洗劫,现存一文亭、光碧楼、石牌坊狮子等[7]。
玉泉明清建筑群:玉泉明清建筑群位于黑龙潭公园,包括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福国寺五风楼: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明坊、石狮、一文亭、解脱林门楼、光碧楼、得月楼、龙神祠等,以五凤楼最富特色(图7)。
图7 丽江木府大门及俯瞰(左一、左二)和五凤楼(右)2.5 民族文化与艺术传承2.5.1 绘画及雕塑主要包括两个代表:东巴绘画和白沙壁画(图8)。
东巴绘画大体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其中以卷轴书最负盛名。
“神路图”是东巴画中的代表,长约14米,宽约30米,整幅画分为三段:表现天堂、人间、地狱,书面上共书有三百七十多个人、神、怫、鬼形象及七十多个奇禽怪兽,线条租犷,造型质朴而又生动悦目。
白沙壁画分别分布在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间等白沙建筑群中,绘制于明朝初期(13世纪初),现存44幅。
壁画容以宣讲教义为主,兼有明代纳西族社会生活容,融合有佛教显宗、密宗及道教题材,在艺术风格上融合了汉文化传统技法和藏、纳西等少数民族绘画风格,用笔设色细腻流畅,色彩绚丽多姿,采用垒金、贴金等手法,更显得金壁辉煌;人物造型逼真,体态各异,个性突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