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八年级语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师:“唐代是诗的时代。
”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去感受唐诗独有的魅力。
(板书:唐诗五首)二、出示目标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齐读三、教读《野望》1.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近体诗的一种。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课件出示: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实用教学设计
八上语文13《唐诗五首》实用教学设计涡阳八中臧文清野望王绩【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山(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三仕三隐。
实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对于扭转齐梁绮靡诗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
【写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guàn)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词语释义】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比喻隐居不仕【诗歌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诗歌赏析】野望(五律)王绩首联叙事抒情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奠定感情基调(点题) (孤寂无依)颔联写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远景静景(静谧、悠闲、恬淡)颈联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近景动景尾联抒情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寂惆怅(典故)(首尾照应,收束全诗)主旨:这首诗融情于景,通过对秋日山野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闲适中流露出彷徨、惆怅、孤寂的情怀。
【课堂检测】1、理解性默写:(1)《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野望》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野望》中使用典故抒发诗人孤独抑郁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思考分析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字迹工整、答案正确等。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能力和拓展思维。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风光。
3. 对比教学:选取其他描写边塞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诗的特点和风格。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使至塞上》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资源:边塞风光图片、相关背景音乐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
2、把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
【学习重点预测】
1、体会意境美、语言美
2、熟读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
1、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县(今
山西祁县),后迁于蒲(今山西永济)。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人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翻译佛教,信封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做事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王维诗作的最大特色。
2、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
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十六年的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想象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课文学习】
《使至塞上》赏析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以什么身份出使?往哪里去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七年级语文第13课,以《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三首古诗为教学内容。这三首诗分别选自王维、李白和白居易的经典作品,展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
1.《使至塞上》:体会王维描绘边塞风光的高远意,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三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诗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鉴赏古诗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渡荆门送别》: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分析诗中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3.《钱塘湖春行》:领略白居易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理解诗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将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然而,我在讲授过程中也发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更多实例和对比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2. 借助注释,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意境美;3.比较阅读两首诗,理解诗人写诗背景。
教学重点:比较阅读两首诗,体会诗歌谋篇布局之妙。
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诗歌背景入题开元25年,王维奉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居延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
《峨眉山月哥》写于本诗之后。
设计意图:以有关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比读活动1:学生活动:1.自由朗诵诗歌,明确字音、断句,做好批注记号。
尽可能背诵下来。
2.借助教材和课前预习了解诗人及相关文学常识,进行诗人介绍、明确题材、解题。
当堂分享。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hòu jì,都护/在燕yān 然。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析。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联系。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文本、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边塞诗吗?边塞诗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使至塞上》,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并记录不懂的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7.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边塞的诗篇,如《登鹳雀楼》、《凉州词》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边塞诗,运用所学到的表现手法和意境,锻炼写作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使至塞上》的原文,完成下列句子。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区教研听课)
4.发挥想象欣赏诗情画意
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在表格内完成)
质疑释疑环节
教什么
怎么教
5.有效帮助
集体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炼字: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中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教学重点
结合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三环
六步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环节
学什么
怎么学
1.课题导入
朗诵导入
2.揭示学标
方法手段
通过多媒体
3.自学指导
自学的内容
自学的题目
自学的歌,初步感知
(1)学生齐声朗诵(正音)
(2)学生点评朗读效果,引发对诗歌内容的思考
巩固提升环节
练什么
怎么练
6堂上练习
模仿赏析《使至塞上》时所用三个步骤来赏析《渡荆门送别》(在表格内完成)。
【板书设计】
景情
征蓬
孤寂落寞、抑郁悲愤
归雁
借景抒情
【效果反馈】
【教学反思】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情感:
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作者的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不禁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情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小学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唐诗了,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范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1.资料助读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诵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野望》《黄鹤楼》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诵五首诗。
2.了解《野望》《黄鹤楼》的思想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野望》情景激趣王绩(585—644), 字无功,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常居东皋, 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 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后弃官还乡。
放诞纵酒, 其诗多以酒为题材, 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 嘲讽周、孔礼教, 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 表现对现实不满。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唐诗直解》评价此诗:浅而不薄。
探究生趣第一步, 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求结合注释, 梳理诗意, 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 2, ……)标出诗内层次, 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 积累词语:薄暮:傍晚,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 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 彷徨。
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dú):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 这里指猎物。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 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 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二、整体理解1.徘徊远望2.秋景动人3.隐居心情第二步, 背诵课文, 梳通诗意1.抽学生叙述诗2.老师评点强化白话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第三步, 背诵诗歌, 个性解读1.“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四川省德阳东汽八一中学肖嵋【教学设计】这两首诗虽各有风韵,但由于它们同属行旅诗(羁旅诗)就给我们走进它们提供了一些共同的途径。
所以我设计了借助行旅诗的一些解读途径去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读懂它们的方案。
在解读过程中我将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这两首诗气韵上的共同特点,让他们明白这两首诗不仅同属行旅诗,而且它们还是盛唐气象的极佳代表。
我将教学过程中分为三板块,第一个板块读诗:这个板块要求学生积累五言律诗的停顿规律,感受诗歌节奏之美。
第二个板块品诗:在学生了解了行旅诗的相关知识后,我带领学生分析《使至塞上》并引导学生总结这类诗歌赏析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据此自行解读《渡荆门送别》并适时补充相应的答题模板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诗歌。
第三个板块:悟读:我带领学生一起发现两首诗都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诗可谓之“盛唐气象”。
最后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齐读(诵)诗歌结束教学。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行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
3.积累行旅诗相关知识和“盛唐气象”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学会行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掌握行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学会朗读、品味节奏——品读美点、学会方法——1.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诵课文。
3.体会诗人情感。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1分钟)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情。
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清丽,幽雅;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清新、细腻;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悲凉、哀伤。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感受与之不一样的唐诗气韵。
先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两首诗,让我们先从音韵上去感受它们。
一、活动一学会朗读品味节奏(一)初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提示学生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王维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塞外大漠风光,充分体现诗中有画的特色。诗中流露出诗人被排挤的孤寂、抑郁的情绪。
李白诗写出了长江出峡的景象,景随船动,视角多变,写景有灵动之感。诗中流露出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在课堂中完成背诵。
3、总结品味诗歌的方法,读诗韵、品诗情、感诗意。
4、再次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①朗诵诗歌,思考诗中哪些句子能够表达诗人的感情。
②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听朗诵感悟诗意。
一起让我们闭上眼睛跟随者他的感情,来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诗人,你经过茫茫的沙漠,放眼望去,满目黄沙,浩瀚无尽。远处一注烽烟,孤立笔直的直升上蓝天。此时此刻你站在平坦的高原上,一望无际开阔无比。黄河之水滚滚而向西而去,一轮鲜红、巨大、浑圆的太阳,缓缓的缓缓的垂落下去。
【教学设想】
《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通过读诗韵、品诗情、感诗意来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同时学会如何自学诗歌。
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③学生:齐声朗读
2、品诗情
我们知道读一首事要把它读通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我们要提供就要读出诗的神韵来,那我们必须要对诗的情感大意有所了解。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感诗意。
①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注解。理解诗的内容。有问题可以小组内讨论,或者与前后左右的同学探讨,还解决不,等会提出来,全班一起解决,
②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远:远自。
荆门:山名。
平野:平原。
尽:出现渐渐逝尽。消失。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简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引导学生体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3)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2、过程与方法(1)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通过朗读正音——读准;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理解性背诵——背读法研习古诗,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品味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2、通过朗读正音——读准;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理解性背诵——背读法研习古诗,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探究,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读正音——读准1、请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汉塞佂蓬燕然候骑3、指名读,评价三、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1、理解重点词义。
2、请同学帮助老师完成一篇短文以解本首词意。
3、全班齐读。
四、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1、如果王维出塞回朝,唐玄宗召见王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呢?请从本诗中找出重点字词或诗句完成下面对话。
唐玄宗:王维,你是怎样前往边塞的?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玄宗:边塞的风光怎样?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玄宗:边塞军情又如何?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资料助读。
五、理解性背诵——背读六、学习小结:朗读正音——读准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理解性背诵——背读七、学习《渡荆门送别》1、教师范读。
初中语文:唐诗《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黄鹤楼》
【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板
书
设
计
景:雾霭茫茫景:开阔奔腾
黄鹤楼落寞忧愁渡荆门送别开朗、思乡
人:思乡之愁人:思乡
景:奇美壮丽
使至塞上热爱、欢欣
人:失意—振作
同伴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交流充分
提问:这三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要求: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炼字,深入体会诗句中用字的精妙
小组讨论之后老师出示PPT进行讲解
提醒研读方法:对比替换,结合上下文,品析关键词
“孤”:景物的单调; “直”:景物的劲拔、坚毅之美;“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
课题:唐诗《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黄鹤楼》
【教学证据与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知识和工具理解其基本内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材解读
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要点
(本课题所包括的主要知识点)
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内容所蕴含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重难点及成因
(请在“学习内容要点”序号前标注:△重点、○难点)
诵读诗歌,掌握“萋萋”、“怜”等字的含义,理解诗意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
在朗诵中体会这三首诗的意义并能够理解记忆
△领会《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黄鹤楼》的主旨情感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学生需自主总结三首诗“登楼思乡”、“欢欣鼓舞”及“送别思乡”情感。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无法深入分析关键词与背景、诗歌情感的关系。
品味“直”、“圆”用字的神妙,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了解诗歌中的炼字
(最新整理)《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 【设计理念】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因此我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诗的背诵,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部分时我特意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
2。
诗歌重在诵读.因此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着重讲解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诗.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1。
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1。
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2。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熟读两首诗,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4.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悟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教学重点:
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本课总结
小结理解和欣赏唐诗的方法。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本课的三首唐诗。
2.在三首唐诗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用现代汉语把它改写成一篇美文,可以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发挥联想和想象。
学习《渡荆门送别》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钱塘湖春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在课本上做简单的批注。
3.《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阅读和理解唐诗的方法。
学习《使至塞上》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联诗句特别有名,请你猜猜看,这是哪一联?
3.分析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
【设计理念】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因此我在授课的同时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诗的背诵,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部分时我特意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
2.诗歌重在诵读。
因此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着重讲解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诗。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熟读两首诗,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投影仪及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授以方法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课文,并提示方法:吟读诗句,感知内容;品读诗句,感悟意境;说读诗句,感受思想。
让学生带着方法先来学习王维的边塞诗。
二、听读诗文,插入背景
(一)播放录音。
请学生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轻重、语气、语调及情感。
特别提示:塞、骑、都、燕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二)了解作家作品。
让学生说说作者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么优美的诗篇的,引出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王维和李白。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王维及李白的资料及创作背景。
三、吟读诗句,感知内容
(一)自由读。
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朗读方式来诵读全诗。
如,个人朗读、集体合诵、男女配读、配乐朗读等。
(二)个别读。
请个别学生或小组内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在同学面前展示朗读才能。
(三)感知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2.思考《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写了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四、品读诗句,感悟意境
问学生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试和小组同学品析交流。
(一)“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引导学生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及蕴涵作者怎样的感情。
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10个字轻轻带过。
(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幅图画,也可用笔简单地勾勒一下。
可从画面、线条、色彩方面点拨学生。
如:
画面上: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景物虽少,但空间阔大,层次
丰富。
线条上:一望无际的大漠,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色彩上: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照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色彩丰富,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境吗?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可结合课后练习三来谈,意思正确即可,不要求统一。
)
(设计意图:掌握对名句的理解赏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
五、说读诗句,感受思想
(一)你们的描绘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那幅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
那你是否想过能描绘出这样开阔壮美画面的人,会拥有怎样的胸怀呢?(豁达开朗。
)
(二)仅仅是豁达开朗吗?能否结合诗中的字、词、句体会作者
当时的心境?
(预设:可引导学生抓住“单”、“孤”、“征蓬”等字、词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能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三)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
(四)让学生带着对诗歌的体会再次诵读此诗。
并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提示学生注意字形的书写。
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师把学生从王维诗之宏大、诗画一体的风格特点引到李白的诗上。
让学生运用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渡荆门送别》,点拨如下:(一)一组学生可从朗读方面来学习。
谈节奏、重音、语气、语调。
感知内容,引导回答《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预设: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
(二)二组学生可从语言品析方面入手。
1.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
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
2.引导学生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
(三)三组学生可从情感上把握。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长江两岸的景时,他的感受是什么?那么他想抒发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诗抒发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出作者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
七、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通过李白这首送别诗,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与月相关的诗句,或者还知道那些送别诗。
(预设:如:明月几时有、举头望明月、月下一壶酒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
八、自主选择,书写作业
喜欢文学的你,可以挥动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这两首
诗中你认为最美的景色;喜欢绘画的你,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你心中最美的图画;喜欢背诵书写的你,还可用最直接的方法背诵默写这两首诗;喜欢交流的你,可把你的想法发送到老师的邮箱里,我们继续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