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观评记录】叶老师执教的《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我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叶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极高的实验创新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折服。
通过这节课,对照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谈几点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
一、主要优点是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出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剪刀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分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杠杆的定义和五要素的学习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学生不但能从研究的问题、收获、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而且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不能死搬硬套,要大胆的想,大胆的做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生活是物理的积累,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要学以致用,要善于发现,敢于发现,让生活与物理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杠杆的实例,要善于发现,仔细钻研,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现实的生活出发,用自己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建议(1)如果学生自主讨论时间再稍微多些,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再多些,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一些。
(3)合理调控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本节课给我的体会是:教学中,要给弱势群体学生更多的关注,由于他们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不爱动手、不善于发言和表达,所以教师容易忽视他们,不能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也没有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
教学中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能总结出杠杆的共同特征;列举不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实例。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前交流】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学习,在上课之前呢,老师先与同学们分享一个有意思的字“道”。
它是说道的道,就是表达力;也是走道的道,就是执行力;还是道理的道,就是思考力。
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秀出你的表达力,展示你的执行力,体现你的思考力。
对自己有信心吗?(有)好,上课。
(师生问好)’【导入新课】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展示教学目标】有的才能放矢,有目标才有方向,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我们的任务,一起大声读出来。
我们的任务,一!二!学生读标,教师板书课题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认识杠杆1、定义【认识杠杆】过渡:同学们的齐读声告诉老师,我们就是一个优秀的团队,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一:认识杠杆。
(大屏幕展示)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几种工具,大家都认识吧?(认识)教师指示,学生说出名称。
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它们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小组讨论)分享是快乐的。
谁能起来交流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一生回答:(它们都能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同学们同意不同意啊?(同意)能不能根据它们的共同特点,给杠杆下一个定义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说出:在物理学中,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称为杠杆。
说的好不好,(好)你先请坐。
(说的有道理,谁来补充一下)一生补充。
(大屏幕展示杠杆的定义)根据杠杆的定义,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工具是杠杆呢?(大屏幕展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你说的真不少,我们为他的分享与勇气鼓鼓掌。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杠杆,杠杆还有五个要素,同学们想知道吗?(想)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185页,看图10—2,请你通过此图和下文弄明白杠杆的五要素及其含义。
认真看书,才有收获,开始看书。
(教师板书:杠杆的五要素)大屏幕展示杠杆学生看书自学2分钟学完的同学请把头抬起来,谁能告诉老师,杠杆有哪五个要素?一生回答: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为了实验探究的方便。
①我们用刻度均匀的木尺替代跷跷板,作为杠杆。
实验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木尺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用两串钩码替代小兔和小鸭,分别挂在支点的两侧。
③两串钩码的重力大小等于木尺两侧受到的拉力。
左边这串对木尺的拉力看为动力F 1,支点到左侧悬挂点的距离记为l 1,也就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那么,右边这串对木尺的拉力就是阻力F 2,支点到右侧悬挂点的距离记为l 2。
(F=G )④实验中通过改变钩码的数目来改变F 1和F 2的大小,调节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来改变l 1和l 2的大小,使木尺处于水平平衡状态。
教师强调:①一定注意,为了实验的方便,支点一侧只挂一串钩码。
②实验中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负责扶着木尺,有的负责挂钩码,有的则负责记录数据,共同完成实验。
③在看木尺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要轻轻放手,防止杠杆剧烈摇晃。
3.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记录你们的实验数据,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根据各小组实验和讨论情况,适时给予适当点拨。
实物投影:展示2—3个小组的实验数据。
请小组代表讲解本组的实验方法,明确数据l 1和l 2的测量方法,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数据中l 1和l 2是点到点的距离,即支点分别到左右两侧悬挂点距离。
4. 分析与论证教师:分析实验数据,根据F 1、l 1和F 2、l 2的大小关系,可以得出: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条件是: 。
学生活动4:快乐合作、发现真谛实验 次数 左边右边动力F 1/N距离l 1/cm阻力F 2/N距离l 2/cm1 2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分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合作能力。
1. 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方向拉2. 用弹簧测力计斜拉学生活动4:细心观察,乐于思考⒈教师:我这里还有一个杠杆,调节平衡螺母,使支点左侧这端正好在水平位置时平衡。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建立物理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发现物理的有趣性。
3、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支点、力的作用线、力臂等概念;知道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从而感知物理的有用性。
重点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天平、支架、杠杆、钩码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探究法设计思想:本节是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用阿基米德的话,直接导入课题2、观看小影片,看古代人是怎么利用杠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杠杆”的话题。
3、根据生活中的杠杆(实物分析)来总结出杠杆的定义二、认识杠杆1、通过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通过讨论,总结杠杆的定义。
2、以撬石头为例,讲解关于杠杆的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杠杆的平衡来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杠杆平衡又需要什么条件呢?2、【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并作适当的假设。
(引导学生得出不仅与力有关,而且与力臂有关,从而使学生知道探究的方向和意义)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调节钩码个数和钩码离悬挂点的格数,使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5、【分析与论证】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 L1 =F2 L26、【评估与交流】(1)为什么在水平位置平衡?(2)平衡螺母的作用?五、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六、布置作业A P27 第2、3、4题B P27 第2、3C整理课堂知识点七、前后呼应视频《撬动地球,谈何容易》学情分析1、知识准备学生通过对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的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经学会了天平的调平,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剪子,钳子,镊子和钓鱼竿等,为学生认知杠杆做好了材料和知识上的准备的。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
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工具,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探究这些物体的特点。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深入探究其平衡条件,进而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符合课程基本理念。
学生有“力与运动”知识作为基础,已经初步了解了平衡的概念,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已有初步认识。
在探究平衡条件时,学生结合天平的使用,对钩码挂在哪边产生什么效果有直观的理解。
可以由浅入深学习本节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讲述,教室明显感觉到杠杆力臂的得出是本节一个难点。
学生可能并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
这与教师的初次尝试,引导不够熟练有很大关系。
但总体学生还是可以通过画图理解力臂的定义。
至于平衡条件的得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还可以。
杠杆是鲁科版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力和运动”知识的加深和拓展,表现在由原来的物体受力平动,拓展到杠杆受力转动。
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物体受力平动的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有关,而杠杆受力转动的效果不仅跟力的三要素有关,还与支点的位置有关。
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杠杆的特征比直接告诉要好得多。
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分类。
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体验一:体验二:杠杆在动力、阻力作用下静止或者匀速转动,我们称之为杠杆平衡。
F F FF达标训练1、请在图1中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
画出图2中新型核桃夹手柄受到力F的力臂。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①小明将杠杆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杠杆右端下倾,那么他应该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②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现已在左端A点挂有4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平衡,钩码应挂在何处?(请设计两种方案,在下图中画出)杠杆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机械和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目标】1、观察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用的杠杆,知道杠杆的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理解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4、尝试用杠杆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合作探究】一、认识杠杆活动1:分别用撬棍撬大石块、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吸取式抽水机”抽水。
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1)它们都受到了______的作用。
(2)它们都绕着某一个____________转动。
(3)它们都是一根____________。
杠杆的定义: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活动2:观察生活中的杠杆,了解杠杆的五个要素:(1)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是: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2)使杠杆转动的力是_ _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3)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是_ 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4)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是,用字母______表示。
(5)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是,用字母______表示。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2、猜想与假设:其他的: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步骤(1)调节螺母,将杠杆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每个钩码重0.5N),用F1、F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1、L2表示悬挂点到支点O的距离。
移动其悬挂位置,使杠杆再一次水平位置平衡。
将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
(3)再次改变钩码的数量和悬挂位置,再做两次实验。
初中物理_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各种用具和机械图片,提取出杠杆的概念.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理解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会画出力臂(3)通过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4)应用杠杆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杠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和通过抗震救灾的知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情分析物理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对力的知识和平衡已有一定的认识,并能正确熟练使用实验所需测量工具,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生活中的杠杆大多都比较熟悉,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评测练习1.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根据平衡条件,可以得出,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L1>L2时,平衡时动力_______阻力;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L1<L2时,平衡时动力________阻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如图8-12所示,AB为一根质量不计的细棒,用绳在O处吊起,当A、B两端分别挂两个重物甲、乙时恰好平衡.若OA=0.8m,OB=0.4m,甲的质量为10kg,则乙的质量为kg.3.在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先应调节杠杆两边的螺图8-12母,使杠杆在____位置平衡.如图,若OB=2OA当在杠杆的右端的B点挂1N的钩码时,应在左端的A点挂____N的钩码.4.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两端各加一个钩码,则杠杆( )A 仍会平衡B 左端下降C 右端下降D 无法确定5.如图甲所示,杠杆OA处于平衡状态,在图中分别画出力F1和F2对支点0的力臂L1和L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2.2.6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把杠杆识别出来。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在杠杆上确定杠杆的五要素。
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1.通过杠杆的生活实例指出杠杆的五要素;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准确找出力臂;2.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3.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实例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感性知识,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对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能知道,并能正确的使用部分简单机械,但他们对它们的原理并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从生活常见的实例入手,概括杠杆的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对力臂理解有一定困难,可首先回顾点到直线的距离,能够将动力臂与点到线的距离联系起来,并比较力臂的大小;对实验探究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杠杆的五要素,能识别杠杆。
2、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二)方法目标(认知策略)1、过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用杠杆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认识、解决问题)对杠杆的发展史的学生,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
(四)教育类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一)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二)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所需器材(分组情况):演示实验:杠杆、铁架台、核桃钳、剪刀,杆秤。
二人一组的分组实验:杠杆、铁架台、勾码。
(三)多媒体课件五、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并且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活动,体现活动建构教学论的五大主张,体现四个基本程序及主要策略的运用;可以运用三、交流探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展示杆秤测物体的质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猜想要使杠杆平衡需考虑几个因素?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围绕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它们四者之间的联系展开。
3)、结合器材让学生认识杠杆的平衡,以及杠杆平衡条件的调节。
4)、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哪组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老师巡回指导。
5)、交流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交流得到结论:F1L1=F2L2学生观察说出杠杆处于静止状态即是平衡。
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展示:模拟挑水并有其他学生帮他调平衡学生合作探究,多做几次展示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知道杠杆的平衡思考如何调节扁担平衡,猜想到与力和距离有关。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概括、归纳、系统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选择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杠杆的应用老师用手拔钉子拔不动,请学生帮忙。
学生展示用羊角锤起钉子,为什么这样易把钉子起下来?引导学生试着解释,进行总结:省力杠杆(动力小于阻力,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大于阻力,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动力等于阻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学生解释,其他学生补充。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探究能力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正确的判断属于哪种杠杆。
通过学习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OF1F2ABl1l21、课本作业3、62、按小组就下面的某一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在班内进行交流。
*人体中的杠杆*自行车中的杠杆*厨房中的杠杆*工业生产中的杠杆*农业生产中的杠杆*中国古代的杠杆*各种不同用途的剪刀要求报告中说明杠杆的作用,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配上示意图。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生活实践,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感性知识,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对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能知道,并能正确的使用部分简单机械,但他们对它们的原理并不甚了解,所以,在教学中,从生活常见的实例入手,概括杠杆的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对力臂理解有一定困难,可首先回顾点到直线的距离,能够将动力臂与点到线的距离联系起来,并比较力臂的大小;对实验探究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效果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表现活跃,思考积极,非常顺利的建立起杠杆的概念。
在分组探究时非常投入,探究充分。
力臂概念建立前,首先回顾数学中学习过的点到线的距离,顺利建立起力臂的概念,在后面的实验探究中,学生亲自体验模拟挑水,调节扁担平衡,猜想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使探究过程自然顺畅。
对杠杆的分类及应用了解很充分。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2.教材的特点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本节知识能够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并能加强表达、说理能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知识的价值。
3、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杠杆的生活实例指出杠杆的五要素;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准确找出力臂;2.设计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3.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实例课时安排本节教学计划需要2课时。
第1课时:新授课,完成本节全部新授内容。
第2课时:综合课,复习归纳知识,典型习题训练,科技活动制作。
杠杆的平衡条件评测练习1、动力臂是指从到动力作用的距离,用字母表示。
2、下列关于F1力臂的作图中,正确的是:()3、在“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先把杠杆支在支架上,通过调节_________________,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当左侧钩码处于图所示A位置时,应将右侧的钩码向__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4、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1)实验前楚旭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高,此时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使得杠杆保持______静止;(2)杠杆平衡后,楚旭在如图所示的B位置挂上三个钩码,可在A位置挂上______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此楚旭很快得出杠杆平衡条件,你认为楚旭得出结论______(合理/不合理),理由是__ 。
5、如图所示,使用中属于费力的杠杆是()《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后反思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下面我先讲述一下我的上课思路,我从让学生认识杠杆开始:1、思路点拨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相结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验发现,结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生活经验提炼出杠杆的基本概念。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实验,猜想环节学生感到困难,于是由学生模拟用扁担挑水,当两边力大小不等时,并由其他帮他调节使扁担再次平衡。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杠杆的平衡除了和动力、阻力的大小有关,还与距离有关,使整个探究过程自然顺畅。
3、注重分类思想的体现分类思想是根据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按照统一的标准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
通过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分类,促使其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将分类四星融入具体的物理教学中,通过灵活的比较事物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今后需进一步完善:课堂容量过大,很多环节限于时间安排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交流、展示的时间不够充分,练习检测题的数量也被最大程度的压缩了。
考虑是否有必要拆分为两个课时,将杠杆分类放在第二课时,再加小制作等活动和较充分的练习检测,但又觉得拆分后第一课时的思维有种突然卡断的感觉,不够完整和流畅。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标分析科学内容: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课标2.2.6 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知道简单机械”,属于“了解”水平。
对杠杆平衡条件的要求,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结果的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且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达到“了解”的水平,也就是可以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释生活、生产中杠杆的应用。
学习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阻力臂。
2.根据日常经验,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尝试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3.记住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杠杆问题。
4.记住省力、等臂和费力三类杠杆的特点,识别生活和生产中的三类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