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小学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思路比较狭窄,但同时,他们的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不良定势较少,能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遨游,这些都是培养想象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想象力,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最佳时机。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初步探索:
一、注重联想,发展想象力
联想是以观察为基础,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的思维方法。联想是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想象,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此再想起其他事物的心理活动。丰富的联想,能使思维更加活跃,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这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是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前提。联想训练有利于扩展思维面,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开启发现性思维活动的闸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诱发联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领域,不断产生新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后:
师:接下来,大家还想比较怎样的分数的大小?
生:要是分子相同,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
师:你能从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联想到要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真好!出示
与,与(组织学生进行比较)
生:那么,要是分子分母都不同,这样的分数怎样比较呢?
这一教学过程,教师诱导学生由联想产生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学习欲望。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便能生成由此及彼地不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2)诱发联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获取新知或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例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
师:以前我们是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呢?
生:平行四边形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通过剪、移、拼的办法转换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的。三角形是将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由此你认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生:我想可以将梯形剪拼成长方形来推导公式。
生:我想可以将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公式。
师:试试看!(由学生通过实验及推理,推导公式)
(3)以生活实例为原型,
数学教材中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于是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实例”为原型,启发联想,深化理解的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
整数减法中的连续退位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主要有两点难以理解:被减数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十位上是0借不到怎么办?被减数十位上是0不够减,百位上借1当10,到了十位怎么又变成9了呢?为了解决这个难点,老师以学生平时经常买东西这一生活实例为原型,引导学生想象:你想买一支铅笔需要8分钱,可你身边只带了1元钱,没有零钱该怎么办呢?你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想象一下售货员阿姨该怎样找你钱吗?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了计算的方法:就是把1元钱换成10角钱,再从10角钱中拿出1角去买铅笔,找回
2分钱,10角钱拿出1角钱剩下9角钱,再加上找回的2分钱就是9角2分钱了。又如,在教学加减运算当中的一些简便运算,如:453加(或减)198,215加(或减)301这样的题时,如果单一而又机械地让学生记住:多减了要加,多加了要减,少减了再减,少加了再加。这样类似绕口令的法则去让学生记忆,只会是事倍功半,让学生混淆不清。也只有借助生活中买东西这个熟悉的例子,加深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同时也帮助学生创造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学生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中的实例来深化理解,发展思维。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24 时记计时法”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什么时候是一天的开始?学生有的回答有1时,8时,6时,还有的学生认为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就是一天的开始,太阳什么时候升起,此时就是一天的开始。学生的答案很多,老师不动声色,而是播放了从春节联欢晚会上剪辑的一段录象:只见主持人热情洋溢的高喊着:“猴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吧!”,随着最后5秒倒记时的结束“铛------铛------铛------”新年的钟声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响起,此时此刻学生终于知道了原来晚上的12时既是一天的结束,也是第二天的开始。这段录象播放给学生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脑子里终于有了准确的概念。
三、创设情景,诱发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使,是合理的推导。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自终地主动参与,体会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者先出示一组数:1254、715、63、398、57、149、1506、321。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些数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当学生完成这一复习过程后,教者再问:那么这里的数哪些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口算很快就说出了正确答案。此时,教者诱发学生猜想:“其实能被3整除的数也有自己的特征,请大家猜一猜,它们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尽情地表述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猜个位上的数字是3、6、9的能被3整除。有的说:我猜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6、9、12的能被3整除。也有个别学生猜想到“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不管学生的猜想是对还是错,都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在探索知识过程中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
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猜想,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的状态,还可使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了解所学知识内容。
四、创编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因此,我在应用题教学中作了大胆尝试:将应用题那枯燥无味的文字叙述,通过想象,改编成相关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情节中所产生的某些结果出发,一步步地推想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或必备的条件,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
比如,在一次三、四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上,我给他们出了这样一题:鸡和兔关在一只笼子里,它们有20个头,有6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根据全国优秀教师,北大附中特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