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化学利用的研究进展_孙洪志

合集下载

微藻固定高浓度CO_2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藻固定高浓度CO_2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30卷第5期Vol.30No.52009青岛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微藻固定高浓度CO 2技术的研究进展杨启鹏,岳丽宏3,康阿青(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青岛266033)摘 要: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增长的燃料消耗导致大气中CO 2浓度日益升高,由此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已经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国际上已经开展了生物固碳技术的相关研究.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利用微藻固定高浓度CO 2技术的研究现状.关键词:生物固定;微藻;CO 2;温室效应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602(2009)05—0069—06Course of Biological Fixation of High 2CO 2Using MicroalgaeYAN G Qi 2peng ,YU E Li 2hong 3,KAN G A 2qing(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China )Abstract :Ever since t he Indust rial Revolution ,t he CO 2concent ration in at mo sp here has beendeadly beause of t he increasing consumptio n of fossil f uel.The greenhouse effect ,which is caused by CO 2,has aroused worldwide attention.In recent years ,t he technology ofBiological Fixation of CO 2has been conducted in t he world.In t his paper ,we particularly in 2t roduce t his technology using microalgae.K ey w ords :biological fixation ;microalga ;CO 2;greenhouse effect收稿日期:2009—01—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406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Q2006B03)和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22222222J CH )作者简介:杨启鹏(19812 ),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技术.E 2mail :yqpbj @.3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岳丽宏,教授,博士.E 2mail :yuelihong @. 近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 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122].工业革命以来,CO 2成为人类活动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一直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增加,在2000-2006年间,大气中的碳浓度正以每年1193×1026的速度增长,而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非常长.在英国埃克塞特举行的“避免气候恶化国际会议”上,专家提出:如果将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50年前减少到1990年的50%甚至30%,人类也只有一半的机会将全球变暖压制到安全底线(气温上升2℃)以内.CO 2浓度的升高通过温室效应使大气温度上升,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生态系统分配改变等[3].正因如此,有关CO 2等温室气体的减排控制技术已经成为近些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热点.世界各国已积极的就CO 2处理工作展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类:①物化法.如溶液吸收法、膜分离法、分子筛吸附法、碳封存法及电化学处理法等;②生物法.主要利用林业和农业的碳汇功能吸收大气中的CO 2及利用微生物固定CO 2,其中微藻固碳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微藻处理CO 2有着众多优势[4]:①微藻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固碳,较物化法节省了大量的能源;②产生的微藻生物质可以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第30卷07应用到食品、生物医学等领域,避免了物化处理后带来的二次污染;③微藻的固碳效率是一般陆生植物的10~50倍[5],并且具有占地面积小,生长条件范围广,可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等优点;④可以同时与废水处理工业相结合,培养微藻的同时有效去除水中氮磷等,保持生态平衡.为了深入研究和推广使用这种固碳技术,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微藻固定CO2技术的机理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1 微藻固碳机理CO2固定是微藻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 TP和NADP H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该过程是由Calvin和Ben2 son发现的,因此被称为Calvin-Benson循环,简称Calvin循环.Calvin循环由13个步骤组成,主要分为羧化、还原和再生3个阶段.羧化阶段仅有一个反应,即在核酮糖21,52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的作用下,催化核酮糖21,52二磷酸和CO2产生32磷酸甘油酸.还原阶段有两步,首先在32磷酸甘油酸激酶的作用下,32磷酸甘油酸被A TP磷酸化,形成1,32二磷酸甘油酸,然后再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P H还原为甘油醛232磷酸.最后是核酮糖21,52二磷酸的再生阶段,甘油醛232磷酸分子在酶与A TP的作用下转变、酸化形成核酮糖21,52二磷酸,核酮糖21,52二磷酸再与CO2结合,完成以上循环,从而实现对CO2的固定[6].2 微藻固定CO2技术的研究现状2.1 固碳微藻的分离驯化技术从目前全世界每年人为的CO2排放比例来看,因化石燃料燃烧而排放到大气中的CO2总量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80%,因此,要控制CO2排放,应该有效地处理因燃料燃烧而排放的CO2.固定高浓度CO2对所用微藻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微藻必须能够耐受高浓度CO2、高温及SO x、NO x等的影响.通常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气体中CO2的含量能达到15%(v/v)[7],甚至会高达20%~30%[8].一般微藻适宜生长的CO2浓度是低于5%,而大于5%的高浓度的CO2对微藻会产生毒害作用[9].过高浓度的CO2对微藻细胞质有“毒性”作用,因为酸化导致“麻醉”(Rabinowitch1951),从而降低光合作用的水平.微藻由低浓度的CO2转入高浓度的CO2时,其光系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起初光系统Ⅱ(PSⅡ)会处于抑制阶段,活性降低,同时伴随着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PSⅡ量子产率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微藻生长速度的加快,PS Ⅱ水平逐渐恢复正常[10211].光系统Ⅰ(PSⅠ)则先显著升高,然后再回落至正常水平[12].同时高浓度CO2会明显抑制微藻细胞的碳酸酐酶(CA)活性和CCM的形成,阻碍CO2固定[13].因此,很多研究工作都围绕分离和驯化具有高浓度CO2耐受性的微藻展开,典型的研究成果有:1)Kurano等[14]从韩国釜山海边培养出一种海洋绿球藻Chlorococcum littorale,该藻在10%~20%浓度的CO2条件下能够快速地生长,生长速率达到01078h21.试验采用3种不同容积的培养容器(10mL、4L、20L),分别通入20%、20%、10%浓度的CO2,考察不同环境下微藻的固碳情况,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0lux左右,结果发现该种绿藻的固定CO2速率分别达到4、0165、0185g/(L・d).另外对从温泉中培养42个样品进行耐热耐酸试验,对藻样通入20%的CO2,设定培养温度为40℃,p H2,结果只有3种红藻存活,分别为:Cy ani di um cal dari um,Gal dieri a p arti ra和Cy ani dilschy z on melorae.进一步提高温度到50℃,调整p H到1,通入10%的CO2及50×1026的NO,3种藻均可以继续生长,紧接着通入50×1026的SO2,经过5d培养,只有Gal dieri a p arti ra能继续生长,5d后藻液浓度增加40%.2)Y oshihara等[15]在日本Kinki地区海洋中通过对74种海藻进行筛选,得到一种海藻N annochloris sp.NOA2113,并研究了NO对该藻的影响.培养过程中,在4L藻液中以150mL/min的流速通入15%的CO2,同时用白炽灯提供9500lux的光照,培养5d后测得该种海藻有较高的固定CO2速率,平均为315 g/(L・d).在培养的第4天通入NO进行试验,浓度为100×1026和300×1026,培养2d,结果表明2种浓度的NO对N annochloris sp.NOA2113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但生长速率与无NO藻样相差不大.3)Mat sumoto[16]等研究了3种藻N annochloropsis sali na,Phaeodact y l um t ricorm ut um及Tet rasel2 mis sp.TM2S3对实际烟道气CO2固定的效果.烟气源自日本仙台Toho ku电厂,成分主要包括CO2: 1411%;O2:113%;SO x:185×1026;NO x:125×1026.试验证明3种藻在高浓度CO2环境下均可以快速生第5期 杨启鹏,等:微藻固定高浓度CO2技术的研究进展长,其中Tet rasel mis sp.TM2S3的固定CO2速率最高达40g/(m2・d)(长方体培养容器:长215m,宽018m,高0125m).4)Watanabe等[17]从稻田中驯化出一种小球藻HA21,该藻在5%~50%的CO2下,均可以保持生长,并且当浓度在10%,光照55000lux,CO2流速控制在250mL/min时,固定CO2速率达到最大6104 g/(m2・d)(圆柱形培养器:直径8cm,高40cm).5)Morais等[18]对Chlorell a kessleri,Chlorell a v ul garis,S cenedesm us oliquus及S pi ruli na sp.分别进行固定CO2的试验研究.在藻液中分别通入6%,12%,18%浓度的CO2,测试微藻在不同浓度CO2下固碳的效果.结果显示,这4种藻都可以用于固定高浓度CO2,其生长速率见表1.Chlorell a kessleri在2L 培养基中,以300mL/min速度通入18%的CO2,最大固定CO2速率约为0138g/(L・d).S cenedesm us oliquus在4L培养基中,通入6%的CO2,最大固定CO2速率约为0138g/(L・d).Chlorell a v ul garis在2 L培养基中,通入6%的CO2,最大固定CO2速率约为0129g/(L・d).试验结果表明Chlorell a kessleri更适宜在高浓度CO2下存活.表1 4种微藻在不同浓度CO2下的最大生长速率d21 CO2浓度/%S pi rulina sp.2L4LScenedesm us oliquus2L4LChlorella v ul garis2L4LChlorella kessleri2L4L60.380.420.330.220.260.310.250.38120.360.330.330.240.250.200.250.39180.260.180.280.330.210.120.390.386)Brown[19]与Sung[20]等分别培养出微藻M onora p hi di um mi nut um与Chlorell a KR21,虽然没有直接给出2种微藻具体的固碳数据,但试验证明2种微藻都能在高浓度CO2下快速生长.M onora p hi di um mi nut um以大约1×105个/mL的初始浓度接种于300mL培养基中,通入1316%的CO2,200×1026的SO2,150×1026的NO,控制光照10000lux,16∶8光照比,并加以磁力搅动,转速150r/min,培养4d后,藻细胞浓度达到大约1×107个/mL,显示出该种微藻能高效固碳,并且对NO,SO2具有较好的耐受性.7)岳丽宏等[21]从沈阳市南郊稻田取得泥水混合物,培养出Chlorell a sp.ZY21,在光照55000lux,通入的CO2浓度为10%时,小球藻ZY21对CO2的固定速率最大,约为21023g/(L・d).当CO2浓度在10%~20%的范围内,ZY21对CO2的固定速率相差不大,CO2浓度为15%和20%时,Chlorell a sp.ZY21的CO2固定速率分别为11922和11855g/(L・d).当CO2浓度大于30%时,ZY21对CO2的固定速率有下降的趋势.在CO2浓度为70%时,该藻对CO2的固定速率为01234g/(L・d),仍能起到固定作用.同时通过试验说明当气流中含有400×1026SO2时,培养液从初始的p H6.0降至p H3.0,小球藻ZY21生长完全受到抑制,几天后藻液由绿变白直至死亡.8)ED2Haun Chang等[22]通过对台湾湖泊、池塘、温泉、稻田及海洋的调查,在200多种微藻中筛选出1种单细胞绿藻Chlorell a sp.N TU2H15,试验温度采用30℃,并且提供30000lux的光照,发现微藻能在60%浓度CO2的环境中生长,根据藻细胞中碳含量大约占干重的50%计算,其固定CO2速率能达到0111~0113g/(L・d),但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CO2浓度为5%的情况下,固定CO2速率达到0151~0157 g/(L・d),当CO2浓度在20%时,固定CO2速率能达到0139~0150g/(L・d).9)郭祯等[23]对亚心形扁藻进行研究,分别将浓度为5%,10%,15%的CO2通入藻液,温度控制在25℃,光照强度为3000lux.经过10d的培养,该藻藻液浓度分别比初始浓度增长316倍,216倍,213倍,藻细胞增加数量约为316×106,216×106,213×106个.10)刘玉环等[24]对微藻S cenedesm us di mor p hus通入3313%的CO2进行研究,p H控制在715时,微藻最大固定CO2速率约为0199g/(L・d).17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第30卷272.2 成果对比分析在对固定高浓度CO2微藻的分离驯化研究方面,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际生产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从目前所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环境因素对微藻的生长影响是显著的,不同微藻对各种环境因素的耐受性较为明显.2.2.1 微藻对不同CO2浓度的耐受性一般来说,适合固定高浓度CO2的微藻,其最适宜生长的CO2浓度约在10%~20%.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Brown Chlorococcum littorale的固碳速率最高,在20%浓度CO2下的固定CO2速率可以达到4 g/(L・d).其次是N annochloris sp.NOA2113.随着CO2浓度的提高,其对藻类所产生的“麻醉”效果愈加明显(Rabinowitch1951),绝大多数微藻的固碳速率呈现出下降趋势.例如Chlorell a sp.N TU2H15,CO2浓度在40%时,其固定CO2速率约为0122~0133g/(L・d),当CO2浓度达到60%时,下降到0111~0113 g/(L・d).而Chlorell a sp.ZY21在环境CO2浓度由20%上升到70%时,固定CO2速率从11855g/(L・d)下降到01234g/(L・d),虽然固碳速率有所下降,但是Chlorell a sp.ZY21在CO2浓度为70%的环境中仍有一定的固定效果.2.2.2 微藻对硫化物、氮氧化物的耐受性通常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气体中会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或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SO2),如果微藻对硫化物或氮氧化物有一定的耐受性,会大大降低气体预处理成本.试验发现,所研究的微藻对硫化物或氮氧化物都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例如Cy ani di um cal d ari um,Gal dieri a p arti ra和Cy ani2 dilschy z on melorae可以在50×1026NO,50×1026SO2下正常生存;而100×1026NO,100×1026SO2会对N annochloris sp.NOA2113产生微弱的抑制作用;N annochloropsis sali na,Phaeodact y l um t ricorm ut um 及Tet raselmis sp.TM2S3能在实际烟气(125×1026NO,185×1026SO2)中正常生长,体现了对NO和SO2良好的耐受性.关于SO2对微藻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其对微藻产生作用的原因主要是改变了藻液的p H,从而影响了微藻的生长.岳丽宏等对Chlorell a sp.ZY21进行研究,将400×1026SO2分别通入2份藻液,其中1份藻液的p H始终控制为6,另一份对p H不加控制.结果发现未控制p H的藻液p H很快下降到3,微藻死亡;控制p H的藻液微藻生长正常.2.2.3 微藻对温度和酸度的耐受性自然界中存在部分嗜热或嗜酸微藻,但能够在高浓度CO2下存活的微藻数量很少,因此对于此类微藻的研究得到普遍关注.大部分微藻适宜生长的温度在25℃左右,但Chlorell a sp.N TU2H15最佳适宜温度为30℃.相比而言,Chlorell a sp.ZY21的最佳生长温度虽然低于30℃,但研究结果发现Chlorell a sp. ZY21可以在40℃的环境中生存,固定CO2速率可以达到0.788g/(L・d),并且此藻可以在p H4的酸性环境中存活.在对温度、酸度耐受性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3种红藻Cy ani di um cal dari um,Gal dieri a p ar2 ti ra和Cy ani dilschy z on melorae,不仅可以在高达40℃的高温环境中生存,而且对酸具有更高的耐受性,可在p H2的环境中生存,其中Gal dieri a p arti ra的适应能力最强,可以在50℃,p H1的环境中生存.3 微藻固碳的应用实例随着微藻固碳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应用,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模式有:1)夏威夷的蓝藻生物技术公司,利用一些小型能源工厂排放的烟道气作为规模培养螺旋藻和血球藻的碳源.该公司采用小型供能发电站发电产生的CO2作为藻类培养所需碳源.2个功率为180kW的发电装置提供67个培养池搅拌所需的电能和其他消耗,发电过程产生的废气中含8%的CO2回收至CO2吸收塔作为碳源,其回收利用率为75%左右,相当于每个月通过生产36t螺旋藻藻粉,重复消耗67t的CO2,并节省了购置CO2气体所需费用[25].2)台电综合研究所将电厂排放的CO2作为养殖微藻所需碳源.与同样1hm2面积相比,植树一年可捕获25t的CO2,而微藻一年可捕捉58~90t的CO2,减碳成效不容小觑.该研究所利用台湾亚热带环境的优势,于台电大林火力发电厂进行微藻固定CO2先导型微藻养殖减碳试验,自电厂烟道抽取烟气以海水脱第5期 杨启鹏,等:微藻固定高浓度CO2技术的研究进展37硫后供应养殖系统,利用微藻生长特性,吸收太阳光、热及电厂CO2后,进行光合作用.1kg的CO2经过微藻光合作用转换后,可产生0157kg的蓝绿藻和0173kg的氧气,这些蓝绿藻可制成保健食品、动物营养强化剂及微藻美容制品等.台电综合研究所以本土性微藻为研究对象,经过长期观察试验,筛选出适合电厂烟气CO2固定的2种微藻———黄金藻及螺旋藻,并完成大型光合反应器与立体光合反应器的建设工作.3)1990—2000年,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曾资助了一项名为“地球研究更新技术计划”的项目.该项目利用微藻固定CO2,并着力开发密闭光合生物反应器技术,通过微藻吸收火力发电厂烟气中的CO2来生产生物质能源.该项计划共有大约20多个私人公司和政府的研究机构参与,10年间共投资约25亿美元,筛选出多株耐受高CO2浓度、生长速度快、能形成高细胞密度的藻种,建立起了光合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平台以及微藻生物质能源开发的技术方案.将微藻固碳应用到工业生产,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利用微藻进行实际的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人们对微藻性质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增强微藻对环境的适应宽度,可以预见,今后微藻应用技术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4 存在问题与展望目前,世界各地已经研究出多种适合固定高浓度CO2的微藻,其中大部分藻种属于海洋藻种,利用海洋微藻固定CO2对于运行设备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其中主要是防止海水对设备的腐蚀.因此分离驯化淡水藻种是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用淡水藻固碳不仅对生产设备要求相对较低,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与污水处理工业相结合,不但节省淡水资源,而且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多种污染物质,有效地保护环境.基于目前利用微藻固定CO2技术的现状,迫切需要继续加强此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1)藻种的选择、培养、驯化.在微藻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能够高效固定CO2,有较高经济附加值的淡水藻种,并且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微藻固碳效率,增强微藻对各种环境因素的耐受性.有较高耐受性微藻的优势在于可以把烟气等包含高浓度CO2的气体经过简单处理后或直接通入藻液中,而且对周围环境条件的要求也相对较宽松,这样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避免了不必要的二次污染.2)开发和放大高效光生物反应器,进一步提高CO2处理量.随着今后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大,排气量也随之增大,开发和放大高效光生物反应器可以有效地适应工业生产的要求,做到最大限度地处理排放气体.当前,世界的CO2排放量每年逐渐增加,尽快完善微藻固碳技术直接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对于科研工作者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参考文献(R eferences):[1] K ondili E M,Kaldellis J K.Biofuel Implementation in East Europe: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 s[J].Renew Sustain EnergyRev,2007,11:213722151.[2] Roman2Leshkov Y,Barrett C J,Liu Z Y,et al.Production of Dimet hylfuran for Liquid Fuels from Biomassderived Carbohydrates[J].Nature,2007,447:9822985.[3] 岳丽宏,陈宝智,王黎,等.利用微藻固定烟道气中CO2的实验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2):1562158.YU E Li2hong,CH EN Bao2zhi,WAN G Li,et al.An Experimental Study for Fixation of CO2in Stack Gases Wing Microalgae Cultiva2 tion[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2,13(2):1562158.[4] Murakami M,Ikenouchi M.The Biological CO2Fixation and Utilization Project by RITE(2):Screening and Breeding of Microalgae wit hHigh Capability in Fixing CO2[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1997,38:4932497.[5] Li Y,Horsman M,Nan Wu,et al.Biofuels from Microalgae[J].Biotechnology Progress,2008,24(4):8152820.[6] 韩博平,韩志国.藻类光合作用机理与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8250.HAN Bo2ping,HAN Zhi2guo.Algal Photosynt hsis:Mechanisms and Models[M].Beijing:Science Press,2003:48250.[7] Maeda K,Owada M,K imura N,et al.CO2Fixation from t he Flue Gas on Coal2Fired Thermal Power Plant by Microalgae[J].EnergyConver Manag,1995,36:7172720.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第30卷47[8] 徐敏,刘国祥,胡征宇.耐受极高浓度CO2藻类的研究及其在固碳领域的应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22(5):5292535.XU Min,L IU Guo2xiang,HU Zheng2yu.Progress of t he Study on t he High2CO22Tolerant Algae and It s Application in Carbon Fixation Technology[J].Journal of t he Graduate School of t 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5,22(5):5292535.[9] Hiroshi Tamiya.藻类的大量培养[C]//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小球藻的实验和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21222.Hiroshi rge Scale Cultivation of Algae[C]//Reference Room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 ural Sciences.Overseas Experi2 ment s and Studies in Genus Chlorella.Shanghai: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1961:21222.[10] G ilmour D J,Hipkins M F.The Effect of Ionic Stress on Photosynt hesis in Dunaliella Tertiolecta[J].Planta,1985,163:2502256.[11] Iwasaki I,Kurano N.Effect of High2CO2on PhotosystemⅡin a Green Alga,Chlorococcum Littorale,Which Has a Tolerance toHigh CO2[J].Photobiol,1996,36:3272332.[12] Pesheva I,K odama M.Changes in Photosynt hetic Characteristics Induced by Transferring Air2Grow Cells of Chlorococcum Littoraleto CO2Condition[J].Plant Cell Physiol,1994,35:3792387.[13] 程丽华,张林,陈欢林,等.微藻固定CO2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05,21(2):1772181.CH EN G Li2hua,ZHAN G Lin,CH EN Huan2lin,et al.Advances on CO2Fixation by Microalgae[J].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2 gy,2005,21(2):1772181.[14] Kurano N,Ikemoto H.Fix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by Microalgal Photosynt hesis[J].Energy Convers,1995,36(629):6892692.[15] Y oshihara Ken2ichi,Hiroyasunagase.Biological Elimination of Nit ric Oxide and Carbon Dioxide from Flue Gas by Marine MicroalgaNOA213Cultivated in a Long Tubular Photobioreactor[J].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1996,82(4):3512354. [16] Mat sumoto Hiroyo,Norio Shioji.Carbon Dioxide Fixation by Microalgae Photosynt hesis Using Actual Flue Gas Discharged From aBoiler[J].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1994,45246(1):7992801.[17] Watanabe Y,Ohmura N.Isol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algae Which Functions Under CO2EnrichedAt mosphere[J].Energy Convers,1992,33:5452552.[18] Michele Greque de Morais,Alberto Jorge Vieira Costa.Carbon Dioxide Fixation by Chlorella kessleri,C.Vulgaris,ScenedesmusObliquus and Spirulina sp.Cultivatedin Flasks and Vertical Tubular Photobioreactors[J].Biotechnol Lett,2007,29:134921352.[19] Brown Lewis M.Uptake of Carbon Dioxide from Flue Gas by Microalgae[J].Energy Convers,1996,37:136321367.[20] Sung K D,Lee J S,Shin C S,et al.CO2Fixation by Chlorella sp.KR21and It s Cultural Chracterisistics[J].Biores Technol,1999,68:2692273.[21] 岳丽宏.光微生物法固定烟道CO2的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2:22245.YU E Li2hong.Study on Biological Fixation of CO2from Stack Gases Using Photosynt hetic Organism[D].Shenyang:Nort heastern University,2002:22245.[22] Ed2Haun Chang,Shang2Shyng Yang.Som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algae Isolated in Taiwan for Biofixation of Carbon Dioxide[J].Bot Bull Acad Sin,2003,44:43252.[23] 郭祯,陈兆安,陆洪斌,等.CO2对亚心形扁藻生长及光合放氢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42(6):7792783.GUO Zhen,CH EN Zhao2an,L U Hong2bin,et al.Enhanced Hydrogen Photoproduction by Marine Green Microagla Platymonas Sub2 cordiformis Grown Under CO22Supplemented Air Bubble Bioreactor[J].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2008,42(6):7792783.[24] 刘玉环,阮榕生,孔庆学,等.利用市政废水和火电厂烟道气大规模培养高油微藻[J].生物加工过程,2008,6(3):29233.L IU Yu2huan,RUAN Roger,KON G Qing2xue,et al.Mass Culture of High Oil Centent Microalgae on Wastewater an Power Plant Flue Gases[J].Chinese Journal of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08,6(3):29233.[25] Usui N,Ikenouchi M.The Biological CO2Fixation and Utilization Project,RITE(1):Highly2Effective Photobioreator System[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1996,38:4872492.(英文校审 刘学云)。

CO_2在绿色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CO_2在绿色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CO 2在绿色化学合成中的应用邵丹凤 周国权 杨泽慧 董 明(宁波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浙江,宁波,315016)摘 要:研究了C O 2在绿色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C O 2作为酸碱调节剂和惰性气体,在β-胡萝卜素催化氧化合成角黄素反应中,可以控制反应体系酸性,保护原料中的双键,减少副反应发生,提高催化氧化反应的选择性;异戊二烯氯醇化生成1-氯-2-甲基-3-丁烯-2-醇和1-氯-2-甲基-3-丁唏-4-醇反应中,C O 2代替有机酸作酸碱调节剂,控制次氯酸的生成速度,达到调控反应的目的,反应条件温和,不副产固体。

关键词:二氧化碳 绿色化学合成 多烯保护 应用 二氧化碳应用于绿色化学合成,充分利用了碳资源,保护了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氧化碳的绿色化学应用是现代化学工业重要的研究课题[1]。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 O 2)什溶剂提取天然有机物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应用[2-4]。

SCC O 2作萃取溶剂用于天然产物提取、净化活性组分,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高分子合成材料工业和环境保护领域[5-7]。

SC 2C O 2作溶剂进行有机合成,尤其在催化加氢、催化醛化、自由基反应、催化氧化、傅-克烷基化反应以及酶催化反应等方面取得令人嘱目的进展[8-12]。

二氧化碳在绿色化学合成中还有重要的应用[13,14]。

论文采用次氯酸钠水溶液-二氯甲烷体系,用C O 2作酸调节剂和惰性气体,在复合催化剂碘化钠—碘作用下,选择性氧化β-胡萝卜素(Ⅰ)合成角黄素(Ⅱ)。

用C O 2控制体系酸性,摒弃了强酸性氧化体系,同时C O 2用作惰性气体,保护了原料和产物的结构稳定,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氧化反应选择性。

多烯氧化反应和多烯双键在酸性条件下的保护是研究工作者长期以来想解决的问题。

C O 2作酸调节剂和惰性气体,催化氧化β-胡萝卜素合成角黄素,为多烯氧化和双键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

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和可靠的。

甲醇合成中CO_2作用的研究进展

甲醇合成中CO_2作用的研究进展

甲醇合成中CO_2作用的研究进展杨盼盼;孙琦;张玉龙;韩一帆【期刊名称】《化工进展》【年(卷),期】2018(37)A01【摘要】在合成气(CO/H_2)制备甲醇的过程中,向原料气中添加一定量CO_2,可以大幅提高铜基催化剂上甲醇合成的反应速率,而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对合成气(CO/H_2)制甲醇的过程中所添加的CO_2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影响、对合成过程中所出现的中间产物的影响,以及对合成甲醇的碳源的归属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可以看出,CO_2的加入使得整个反应机理更加复杂。

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相关基础研究应努力缩小和实际工业反应在条件上的差别,并把针对催化剂、反应过程的原位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相结合,以期为提高合成气制甲醇的效率提供借鉴。

【总页数】8页(P94-101)【关键词】催化;合成气;二氧化碳;甲醇合成;加氢【作者】杨盼盼;孙琦;张玉龙;韩一帆【作者单位】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3.3【相关文献】1.CO_2氢化合成甲醇反应铜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J], 席云婷;宫赫;任栋;周立峰;陈旭东2.CO_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J], 徐生杰3.碱性催化剂作用下CO_2与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探索性研究 [J], 曹发海;刘殿华;房鼎业4.CO_2加氢合成甲醇及二甲醚研究进展 [J], 张建祥;赵彦巧;陈吉祥;王日杰;张继炎5.CO_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中Al_2O_3的作用 [J], 李基涛;区泽棠;陈明旦;张伟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氧化碳的利用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的利用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的利用研究进展目前,全球暖化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合作的重要目标。

然而,仅仅减少排放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利用二氧化碳来降低其浓度,以达到全球气候的稳定目标。

因此,二氧化碳的利用研究备受关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一种常见的二氧化碳利用方式是将其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

例如,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酸、甲醇等碳氢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

另外,二氧化碳也可以与氨反应,生成尿素,这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化工工业。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可以用作合成石墨烯、纳米碳管等碳材料的原料,这些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除了化学转化,二氧化碳还可以被利用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

碳捕获是指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防止其进入大气中;碳储存则是指将分离出来的二氧化碳安全地储存起来,防止其再次排放到大气中。

目前,已经有一些碳捕获和储存项目在运行,如美国的“长途管道-储存”项目和挪威的“宋德菲尼德斯峡湾”项目。

此外,也有研究提出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岩石矿物碳化的方法,将二氧化碳永久地储存在地球中。

除了上述方式,还有一些创新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正在研究和开发中。

例如,一种被称为“人工光合作用”的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和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为燃料,如氢气和甲醇。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生长和代谢,产生有用的化合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来提高其二氧化碳利用效率,从而成为一种有潜力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

尽管二氧化碳的利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需要高能耗和高成本,因此如何提高转化效率和降低成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二氧化碳的氧化还原性非常低,因此需要寻找高效的催化剂来促进其转化。

最后,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还面临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包括储存和运输二氧化碳的问题。

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es in Ionic Liquid Absorption of
CO2
作者: 孙志敏[1] 李宝亮[2]
作者机构: [1]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2]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301
出版物刊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页码: 60-6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8期
主题词: 离子液体 CO2 吸收 功能化离子液体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吸收固定CO2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几类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比各种离子液体对CO2吸收性能的差异,并重点介绍功能化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特点及其应用,突出其在吸收CO2方面的优越性。

同时探讨了离子液体在吸收CO2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CO_2回收和捕集技术新进展

CO_2回收和捕集技术新进展
2007年6月,Alstom公司为转让其基于制冷氨的 CO2捕集技术签署了两项合同,一是转让给E.ON公 司在瑞典的电厂,另一转让给Statoil公司在挪威的 Mongstad炼油厂。
AEP和Sem Group旗下的Sem Green公司于2007年 10月签署协议,通过已计划推向商业规模应用的捕集 系统使阿克拉何马州东北燃煤电厂进行CO2捕集,采用 Alstom公司的技术。AEP和Sem Green公司将在阿克拉 何马电厂捕集CO2,通过管道运送给Sem Green公司, 由Sem Green公司提供技术,然后对CO2进行利用,或 由Sem Green公司出售CO2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
CO2,只适用于气源干净、需用CO2浓度不高于90%的场 合,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处于开发阶段。
(4)催化燃烧法:利用催化剂和纯氧气把CO2中的 可燃烧杂质转换成CO2和水。该法只能脱除可燃杂质,能 耗和成本高,已被淘汰。
上述方法生产的CO2都是气态,都需经吸附精馏法 进一步提纯净化、精馏液化,才能进行液态储存和运 输。吸附精馏技术是上述方法在接续过程中必须使用的 通用技术。
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发电 厂中采用氨洗涤可使CO2减少10%,而较老式的MEA(胺 洗涤)法可使CO2减少29%。
世界新的CO2回收和捕集技术正在加快发展之中。
1 脱除CO2新溶剂
巴斯夫公司和日本JGC公司已开始联合开发一种
中国环保产业 2009.5
29 研 究 进 展
Research Progress
常用的CO2回收利用方法有: (1)溶剂吸收法:使用溶剂对CO2进行吸收和解 吸,CO2浓度可达98%以上。该法只适合于从低浓度 CO2废气中回收CO2,且流程复杂,操作成本高。 (2)变压吸附法:采用固体吸附剂吸附混合气中的 CO2,浓度可达60%以上。该法只适合于从化肥厂变换气

CO_2电化学还原研究进展

CO_2电化学还原研究进展

和甲酰 ,而且实验表明 ,CO2 的还原产物 ,如 CH4 、CO2 ,COOH 所生成的电流效率明显与 CO2 的压力
和温度有关 ;CO2 还原产物的产率因用 H2 预处理 Pt2GDE 而增加 。
对于甲烷和乙醇的生成 ,其反应机理可表述如下 :
CH3 (ad) + H(ad)
CH4
(5)
CH3 CO (ad) + H(ad)
keywordscarbondioxideelectrochemicalreductionreductiveproductcurrentefficiency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使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增预计到2010年将向大气排放11810102121010左右的co2而co2是引发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减少大气中co进行回收转化是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回收co并不容易
达 37 %。尿素生成的电流效率与 CO 由 CO2 、NH3 由 NO3- 单独还原生成时的电流效率有关 。
有人采用气体扩散电极 ( GDE) ,Pt 电催化 CO2 合成了 CH4 。当 Pt 催化层直接对着 CO2 气相 ,在
高的电流效率和大的局部电流密度下 ,CH4 是 CO2 还原的主产物 ,同时还生成甲醇 、乙烯 、乙烷 、CO
CO2 在水溶液中电化学还原的机理广泛讨论过[13] ,研究人员认为影响 CO2 还原的因素有 CO2
分压 、溶液 pH 值及溶液成份 、电极电位 、溶液的流体动力学等 。
普遍认为 CO2 在水溶液中还原机理为 :
CO2 + e-
CO2·- ads
(1)
HCO2· ads + e -

CO_2电催化还原产物最新研究进展_闫翠红

CO_2电催化还原产物最新研究进展_闫翠红

文章编号:1002-1124(2010)07-0042-04Sum 178No.7化学工程师ChemicalEngineer2010年第7期收稿日期:2010-04-08作者简介:闫翠红(1977-),女,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催化材料与催化过程绿色化。

导师简介:蔡清海(1962-),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催化化学与材料化学。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大气中CO 2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为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降低大气中CO 2的含量,将CO 2进行回收转化是重要的途径之一[1-4]。

CO 2是碳的最高氧化阶段的产物,从化学变化角度看,它处于很稳定的状态,近乎于“惰性气体”。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转移CO 2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CO 2作为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其转化固定方法很多,如高温非均相与均相催化氢化作用、电化学还原、光电化学和光催化还原[5]和CO 2催化共聚等。

其中,利用电化学方法使CO 2还原成有用物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与化学合成法相比,CO 2电化学还原具有装置投资少,容易扩建,操作简便及含碳副产物含量低等优点。

在CO 2的电化学还原方面的研究,研究者们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电极材料与电解质性能的改进上。

最初,工作电极主要选用金属电极(如Hg ,Au ,Pb ,In ,Cd ,Sn ,Zn ),目前,电极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各种金属以及金属氧化物为载体所制作的修饰电极上。

迄今为止,使用过的电极主要有金属电极,气体扩散电极,半导体电极以及修饰电极。

在电解质的研究方向上主要有两方面:水溶性介质与非水溶性介质,在非水溶性介质中有人利用了新型绿色的离子液体做电解质来完成CO 2的电化学转化,但是转化产物收率不高。

介质成分与电极材料的不同决定了CO 2还原产物的不同。

现今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利用CO 2的电化学还原制取CO ,HCOOH ,CH 4,C 2H 4,CH 3OH ,HCHO 以及酯类等有机物。

CO_2催化合成C_2^+烃新进展

CO_2催化合成C_2^+烃新进展

CO_2催化合成C_2^+烃新进展
索掌怀;寇元;王弘立
【期刊名称】《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年(卷),期】1998(23)1
【摘要】简要介绍了CO2催化合成C2+烃的几条途径。

CO2加氢经甲醇制C2+烃通常采用含铜的氧化物与分子筛组成的复合催化剂;CO2加氢一步直接合成C2+烃,担载铁系催化剂具有很大潜力;CO2加甲烷经合成气制C2+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O2重整制合成气这一步骤,如何在高温条件下保持催化剂的稳定性是目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CO2加甲烷一步直接合成C2+烃的研究尚不活跃,但因其合成路线简单,原料廉价易得而引起重视,可望有新进展。

【总页数】6页(P51-56)
【关键词】C2^烃;二氧化碳;活化;催化转化;转化
【作者】索掌怀;寇元;王弘立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221
【相关文献】
1.电场增强低温等离子催化合成C_2烃 [J], 王保伟;许根慧;孙洪伟
2.CaO(C),La_2O_3/CaO(LC)和SrO-La_2O_3/CaO(SLC)催化剂上的甲烷氧化偶
联V:催化剂对产物C_2烃氧化的抑制作用 [J], 余林;万家义;谭炯;袁永明;詹征;徐弈德;V.Ducarme;C.Mirodatos;G.A.Martin
3.采用传统的费托合成催化剂提高从CO_2制取高碳烃产率 [J], 钱伯章
4.甲烷氧化偶联制C_2烃催化剂及催化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J], 颜其洁
5.CH_4/CO_2一步合成C_2烃研究进展 [J], 张秀玲;宫为民;代斌;张琳;刘长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_(2)捕集和利用技术的应用与研发进展

CO_(2)捕集和利用技术的应用与研发进展

CO_(2)捕集和利用技术的应用与研发进展
何志勇;郭本帅;汪东;毛松柏;李忠于
【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年(卷),期】2024(14)1
【摘要】由于CO_(2)的过度排放导致了全球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路径之一,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CO_(2)捕集和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已形成低分压烟气碳捕集技术、NCMA(南化复合胺)脱碳技术和催化热钾碱脱碳技术3种成熟碳捕集技术,成功应用于多个工业项目中。

同时,在新型碳捕集技术和CO_(2)利用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成果达到了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

【总页数】7页(P70-75)
【作者】何志勇;郭本帅;汪东;毛松柏;李忠于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991
【相关文献】
1.热电厂CO_(2)捕集与利用技术进展
2.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CO_(2)管道研究现状与发展
3.CO_(2)捕集与合成甲醇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4.利用膜分离技
术捕集燃烧后烟气CO_(2)的工艺研究及应用现状5.多孔液体在CO_(2)捕集与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_2在低碳烷烃催化转化中的综合利用-VIP-VIP

CO_2在低碳烷烃催化转化中的综合利用-VIP-VIP
Vol. 25 , No. 7 第 25 卷第 7 期 化工时刊 2011 年 7 月 Chemical Industry Times Jul. 7. 2011 doi:10. 3969 / j. issn. 1002 - 154X. 2011. 07. 018
CO2 在低碳烷烃催化转化中的综合利用
谢自强
( 浙江新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用于甲烷重整, 甲烷氧化偶联, 低碳烷烃脱氢制烯烃, 脱氢芳构化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评述 。 二氧化碳 低碳烷烃 催化转化
指出开发高活性催化剂 , 有效活化碳氢键与碳氧键 , 增加催化剂的稳定性是未来工业应用中的核心问题 。 关键词
1
CH4 - CO2 重整制合成气
CH4 与 CO2 重整过程生成的合成气中 CO / H2 约 为 1, 可直接作为原料用于进一步的费托合成, 羰基 。该 合成生产液体燃料等, 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反应通常以第 VIII 族金属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Pd, Ru, Rh 等具有较好的活性且不易 其中贵金属 Pt, 积炭, 但是由于价格昂贵, 使其应用性大打折扣。 非 贵金属催化剂中 Ni 基催化剂具有最为突出的活性,
[9 ] SiO2 、 TiO2 、 应活 性 和 适 用 性。 Wang 等 对 Al2 O3 、 ZrO2 载 体 担 载 的 Cr2 O3 催 化 剂 进 行 了 考 察, 发现
SiO2 担载的催化剂活性最好, 在 650 ℃ , 乙烷转化率 乙烯收率 55. 5% 。 Krylov 等 采用 K - Cr 达 61% , - Mn / SiO2 催 化 剂 在 830 ℃ 反 应, 乙烷转化率达 76. 8% , 乙烯选择性 63. 4% 。 而在丙烷脱氢的研究 中, 研究者 — 64 —

CO_2的地质埋存与资源化利用进展

CO_2的地质埋存与资源化利用进展

第22卷 第7期2007年7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ARTH SC I E NCEV o.l22 N o.7J u.l,2007文章编号:1001 8166(2007)07 0698 10CO2的地质埋存与资源化利用进展*许志刚,陈代钊,曾荣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把CO2注入油气藏、煤层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法(CO2 EOR、CO2 EGR、CO2 ECB M),因其在提高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采收率的同时,又能使一部分CO2永久地埋存于地下,实现油气增产和CO2减排的双赢效果,而成为当今CO2减排最具潜力的现实选择。

CO2 EOR(Enhanced O ilR e covery)方法适用于油田开发晚期,通过把CO2注入到比较稳定的油藏,一般可提高油藏采收率达10%~15%;另外把CO2注入到气田中,实施CO2 EGR(Enhanced Gas Recover y)。

一方面,接近枯竭的气田在没有地层水入侵之前具有巨大的埋存能力,为CO2提供巨大的埋存空间;另一方面注入CO2后,使地层重新增压保持储层中原始的压力,可以保持储层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同时,原有的油气圈闭可作为良好的埋存箱能有效地阻止CO2泄漏,使部分CO2能永久地埋存于地下。

此外,也可以把CO2注入到煤层中,实施CO2 ECB M(Enhanced Coa l b ed M ethane Recovery),利用煤层对CO2和煤层气(主要为甲烷)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CO2排替CH4,提高C H4的采收率。

关 键 词:CO2;油气藏;煤层;地质埋存;采收率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目前,人类要想保持经济活动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对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而CO2是其主要的最终产物,全球CO2正以每年约60亿吨的量增加。

CO2作为产生温室效应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它所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有机胺溶液解吸CO_2的研究进展

有机胺溶液解吸CO_2的研究进展
( ) 灰 生 产 2石
考虑 ,2 14个国家签 署 了《 京都 议定 书》 旨在 减少 C 的排放 。 , O 同时 , O C ,也 是 一 种 宝 贵 的 碳 资 源 , 以 广泛 应 用 于 多 种 领 可 域 … 。采用有效手段 回收 C :既可抑 制温 室效应 , 可产生 明 O 又 显 的经济效益。因此 , 如何 降低 C 的排 放量 , O 变废 为宝 , 现 实 其分离 回收与综合利用 , 将成为 2 1世纪最为 重要 的能 源与环境
a d oh rc e c lp o u t .I d iin,CO2wa lous d t mp o e olr c v r ae h r r n t o so h n t e h mia r d cs n a d t o sas e o i r v i e o e y r t .T e e we e ma y meh d ft e
g s,r f e y g s y t e i a ,fu a n l k n so a u i c t n.T o r s n p o e s sf ro g nc a n — a e n r a ,s n h ss g s l e g sa d al i d fg s p rf a i i i o heprg e so r c s e o r a i mi e a q e u o u in s r i g CO2wa u u o s s l t sde o b n o s s mma ie rz d,a d t e a v n a e n e c e c e ft e e meh d r v la e n n h d a t g s a d d f in is o h s t o swe e e au td i i o d rt k ul u e o r e o ma e f l s fCO2 . Ke r y wo ds:CO2;o g n c a n q e uss l to s r a i mi e a u o ou i n ;de o to s r in p

CO2利用技术研发新进展

CO2利用技术研发新进展

2014年 以来 ,中科 院上海 高 等研究 院 与上海 华 谊集 团也在合 作研 发 c0 加氢制 甲醇 工业化 技术 ,已 经完成 了技术工艺包 的编制 ,初步具备 了规模商 业示 范 应 用 的 条 件 。
在 2017年 12月举 办 的 2017第 三届 新佑 能 源技 术 年 会 上 ,冰 岛 碳 循 环 国 际 公 司 (CRI)中 国 办 事 处 业 务发 展经理李红 红表示 ,他们 计划在 中国寻找 两三家 公 司合作 ,利用 二氧化碳和 氢气生产 清洁燃料 甲醇 , 并将 之 商业化 。CRI旗 下有 世界首 家商业 运 营 的 c0 制 甲醇 工 厂 。 这 家 工 厂 位 于 冰 岛 ,2012年 调 试 试 车 , 2015年进行 了产 能扩建 ,甲醇产能 为每年 4 000 t,至 今 仍然稳定运 行 。
第 46卷 第 1期 2018年 2月
煤 化 工 Coal Chemical Industry
Vo1.46 No.1 Feb.2018
CO2利 用 技 术 研 发 新 进 展反 应
(1)制 汽 油 cO 加 氢 制 汽 油 技 术 是 由 中科 院 大 连 化 物 所 孙 剑 副 研 究 员 和 葛 庆杰 研 究 员 团 队 首 创 ,具 有 完 全 自主 知 识 产 权 的专 利 技 术 。该 技 术 通 过 设 计 一 种 全 新 的 Na—Fe 0/HZSM一5多 功能复合 催化剂 ,首次 实现 了 c0 直接 加氢制取 高辛烷值汽 油。 目前 ,该技术 已顺利完 成 超 过 1 000 h的实 验 室 稳 定 性 测 试 ,在 接 近 工 业 应 用 的条 件 下 ,c0 转化率 及 汽油烃 选择 性始 终保 持 稳 定 ,其 产品组成 以 c5~cl1的异构烷烃 和芳烃 为 主 ,满 足 目前现行 国 v汽油标 准 。该工作 目前 已申请 多项 国 家专 利及 国际 PCT专利 ,形 成 了完全 自主知 识产权 。 2017年 12月 26日,中科 院大连化 物所 与北 京灵 神 星能源科技 有 限公 司“c0 加氢制 汽油项 目”合作 签约 仪式在 大连举 行 ,项 目计划开展催 化剂放 大制备 、工 艺包编制 并最终完成 反应 中试示 范等 系列工 作 。该项 目的 签 约 标 志 着 cO,加 氢 制 汽 油 技 术 从 实 验 室 走 向 产业化 ,将有利于推 动我 国绿色低碳环保事业 的发展 。 (2)制 甲醇 2016年 , 中 科 院 山 西 煤 炭 化 学 研 究 所 科 研 人 员 完 成 了 C0,加氢制 甲醇 的工业 单管 实验 ,结果 表 明所 用 Cu基 催 化 剂 已经 达 到 国 内 先 进 水 平 ,并 获 得 了 自 主知 识 产 权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炼制与化工》
【年(卷),期】2024(55)5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多种同步辐射原位技术,在质子交换膜CO_(2)转换机制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并开发质子交换膜CO_(2)电解系统,利用废旧电池将CO_(2)转化为甲酸,甲酸法拉第效率超过93%。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

基于质子交换膜技术的电催化CO_(2)转化制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并在大电流、长时间条件下稳定工作,是一种有前景的实现工业化碳转换的方式之一。

利用同步辐射装置的多种先进表征技术研究催化剂的结构演变和反应机理,对于开发酸稳定的碳转换催化剂和膜电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页(P164-1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还原制甲酸技术研究获进展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制甲酸研究获突破
3.CO_(2)催化加氢制甲酸盐研究获进展
4.广西大学的CO_(2)电催化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CO_(2)制甲酸研究获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_(2)捕集和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CO_(2)捕集和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CO_(2)捕集和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肖翠微;李文雄;王永英;魏琰荣
【期刊名称】《煤化工》
【年(卷),期】2024(52)2
【摘要】温室气体CO_(2)排放量巨大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未来化石燃料大规模利用中实现CO_(2)近零排放的唯一路径。

综述了燃烧前CO_(2)捕集、燃烧后烟气中CO_(2)捕集、燃烧中
CO_(2)捕集(富氧燃烧和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总结了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CO_(2)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在积极开发高效、节能CO_(2)捕集技术的同时,应着重提高CO_(2)气体高值利用技术的研究力度,以降低CCUS的成本。

【总页数】11页(P1-11)
【作者】肖翠微;李文雄;王永英;魏琰荣
【作者单位】北京天地融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1
【相关文献】
1.CO_(2)分离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2.固废源CaO基CO_(2)捕集材料的制备与捕集性能研究进展
3.利用膜分离技术捕集燃烧后烟气CO_(2)的工艺研究及应用现状
4.
烟气CO_(2)捕集分离技术研究进展5.CO_(2)捕集膜分离的Pebax基材料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_(2)捕集与电化学还原利用集成系统研究综述

CO_(2)捕集与电化学还原利用集成系统研究综述

CO_(2)捕集与电化学还原利用集成系统研究综述
黄修淞;王淑娟;许俊杰
【期刊名称】《燃烧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22(28)6
【摘要】CO_(2)捕集可以有效地缓解目前全球的温室效应,而CO_(2)电化学还原利用则被认为是将电力储存在化工品中的关键手段.可是作为碳循环周期中紧密连接的上下游环节,二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相互独立的.如果将它们整合为CO_(2)捕集利用集成系统(ICCU),整个碳循环的能量效率和经济效益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本文在简要陈述CO_(2)捕集和电化学还原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CO_(2)捕集利用集成系统研究的进展,分析了集成系统可能存在的反应机理和能量路径,详细论述了在电极和电解质设计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除此之外,相关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估也表明,集成系统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和较少的碳足迹.本文最后总结了目前CO_(2)捕集和电化学还原利用集成系统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总页数】8页(P679-686)
【作者】黄修淞;王淑娟;许俊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11
【相关文献】
1.多维度视角下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代际演变与预设
2.直接空气捕集CO_(2)吸附剂综述
3.电化学介导胺再生CO_(2)捕集系统电化学性能研究
4.CO_(2)的捕集及资源化利用
5.百万吨级CO_(2)捕集烟气集成处理塔流场模拟及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_(2)参与电化学构筑C—N键制备重要化学品

CO_(2)参与电化学构筑C—N键制备重要化学品

CO_(2)参与电化学构筑C—N键制备重要化学品王茹涵;贾顺涵;吴丽敏;孙晓甫;韩布兴【期刊名称】《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年(卷),期】2022(43)7【摘要】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同时也是重要的C1资源.通过构筑C—N键制备重要化学品在化工、生物合成及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碳中和与绿色化学理念的不断深化,电化学构筑C—N键的策略也因其环保、低碳、简单及绿色等优势而受到关注.同时,由于化石燃料不断消耗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重要化学品及燃料的绿色合成也成为科技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归纳了CO_(2)参与构建C—N键制备重要化学品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催化体系构建、反应过程和机理的角度对电化学合成尿素、酰胺和胺进行了综述;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总页数】11页(P202-212)【作者】王茹涵;贾顺涵;吴丽敏;孙晓甫;韩布兴【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O622【相关文献】1.Co_(3)O_(4)/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2+和Cd2+的电化学检测2.NiCo_(2)O_(4)/Co_(3)O_(4)纳米材料的球磨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3.LiNi_(0.6)Co_(0.2)Mn_(0.2)O_(2)单晶的简易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4.SOFC阴极材料La_(0.7)Sr_(0.3)Co_(1-x)Fe_(x)Ni_(0.1)O_(3-δ)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探究5.高性能低镍三元正极复合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V_(2)O_(5)的表面活性剂辅助水热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利用CO_2生产蛋白质

微生物利用CO_2生产蛋白质

微生物利用CO_2生产蛋白质
柯为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07(34)2
【总页数】1页(P372-372)
【关键词】固定CO2;微生物利用;蛋白质;生产;可再生资源;代谢产物;微生物固定;异养微生物
【作者】柯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1
【相关文献】
1.低蛋白质饲粮添加谷氨酸对育肥猪蛋白质利用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J], 甄吉福;许庆庆;李貌;孙志洪
2.利用动物粪便生产微生物和昆虫蛋白质产品(一) [J], 韦平
3.利用动物粪便生产微生物和混虫和蛋白质产品(二):利用鸡粪生产蝇明 [J], 韦平;潘广燧
4.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秸秆蛋白质饲料的研究进展 [J], 胡仕凤;高必达;陈捷
5.The North Face:利用微生物产生的蛋白质材料制备夹克 [J], 郑昌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3年第32卷第7期·1666·化 工 进 展CO 2化学利用的研究进展孙洪志,王 倩,宋名秀,阿不都拉江·那斯尔,王付燕,朱维群(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摘 要:概述了近年来CO 2化学利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介绍了CO 2的催化加氢反应、氨化反应、酯化反应等化学利用方法。

对CO 2的催化加氢原理及其催化剂进行了论述,阐述了CO 2酯化反应的合成条件及应用,提出了氨化合成三聚氰酸的CO 2化学利用新方法。

探讨了CO 2化学利用对CO 2减排的意义,并展望了CO 2化学利用的研究方向。

认为CO 2催化加氢和酯化反应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是不可行的,而氨化合成三聚氰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二氧化碳减排;化学利用;催化加氢;酯化反应;氨化反应中图分类号:TQ 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3)07–1666–07 DOI :10.3969/j.issn.1000-6613.2013.07.036Progress in the chemical util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SUN Hongzhi ,WANG Qian ,SONG Mingxiu ,Abudoulajiang • Nasi’er ,WANG Fuyan ,ZHU Weiqun(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Shandong ,China )Abstract :Previous achievements on CO 2 chemical utilization are reviewed ,including CO 2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ammonification and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The mechanism and catalysts of CO 2 hydrogenation reaction are discussed. The synthesis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CO 2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products are expounded. A novel synthetic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yanuric acid by CO 2 and NH 3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The significance of CO 2 chemical utilization to its emission reduction is also explored ,and its study trends are prospect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O 2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and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cannot be realized in short term. Through ammonification ,synthesizing cyanuric acid with CO 2 has th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Key words :CO 2 emissions ;chemical utilization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ammonification reactionCO 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主要来自人类对大量含碳燃料的燃烧,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

据估计到2100年,大气中CO 2含量将会达到500~1000 L/L ,这将会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5.2 ℃,诱发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度增加150%。

《京都议定书》的制定为发达国家明确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

我国在2010年CO 2的排放量达60多亿吨,占世界的第二位,减排形势非常严峻[1-3]。

将CO 2作为碳资源进行化学利用的高新技术已成为科学界的研究热点。

对CO 2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主要是化学利用、物理利用和生物利用[4-5]。

CO 2的化学利用是将CO 2转化为大宗基础化学品、有机燃料或者直接固定为高分子材料。

目前已经实现工业化的CO 2化学利用项目包括合成尿素、水杨酸、有机碳酸酯、无机碳酸盐等[6],还有一些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在化工生产中,CO 2的化学利用对减少CO 2排放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重点论述CO 2化学利用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2-12-11;修改稿日期:2013-01-09。

第一作者:孙洪志(1986—),男,硕士,从事精细化学品研究。

联系人:朱维群,副教授,从事精细化学品研究。

E-mail zhuwq8621@ 。

第7期孙洪志等:CO2化学利用的研究进展·1667·1 CO2催化加氢反应1.1 催化加氢甲烷化CO2甲烷化反应的原理是由法国化学家Paul Sabatier首先提出的。

其反应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将CO2和H2按一定的比例通入装有催化剂的特殊反应器内,反应生成水和甲烷,生成的水汽经冷凝和分离后将水储存起来供电解产氧使用,而甲烷则作为废气排出或收集起来供作它用[7]。

该反应方程如式(1)。

CO2 + 4H2—→ CH4 +2H2O ΔH = −94.5J/mol (1)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需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于177~527 ℃范围内进行,当反应温度超过595 ℃时,反应就向反方向进行[8]。

Gür等[9]在固体氧化物电解质表面使用镍电极催化实现了电化学合成甲烷的可行性,实验使用固体离子,通过外加电压,阻止氧气进入在气体催化剂的内表面。

实验在650 ℃,H2/CO2=2.0的条件下进行,当外加电压达到1.5 eV时,混合气中的甲烷含量急速增加,之后趋于平缓;镍电极的使用大幅度增加了CO2与H2生成甲烷的收率,与无该电极相比具有两个数量上的优势。

王承学等[10]对CO2催化加氢甲烷化镍锰基催化剂作了研究,并用XRD、TPR、BET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常压、400 ℃、H2/CO2=4∶1、空速为6000 h−1条件下,采用共浸渍法制备 Mn-Ni/g-Al2O3催化剂,当Mn∶Ni=1∶2时,催化剂活性达到最高,CO2转化率达到77.92%,甲烷选择性超过96%。

1.2 催化加氢合成甲醇1.2.1 反应机理CO2催化加氢制含氧化合物,特别是加氢制甲醇,国内外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

1945年Ipatieff等首次报道了在铜铝催化剂上CO2加氢合成甲醇[11]。

对CO2加氢合成甲醇的反应机理,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CO2直接合成甲醇,而不经过CO中间体;另一说法合成过程需经过CO 中间体。

前苏联学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对铜基催化剂上合成甲醇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CO2不须经中间体CO的形成而直接参加甲醇的合成。

随着人们对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前一种观点[12-13]。

1.2.2 反应催化剂对CO2加氢合成甲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催化剂的选择上,其催化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铜元素为主要活性组分的铜基催化剂;另一类是以贵金属为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14]。

张鲁湘等[15]采用共沉淀法,用助剂TiO2对CuO-ZnO-A12O3催化剂进行了改性,并对其在CO2催化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考察,在反应温度260 ℃,压力2.6 MPa,H2/CO2=3∶1,空速为3600 mL/(g·h)时,结果显示,TiO2改性的CuO-ZnO-A12O3催化剂活性明显提高,且4%添加量为最佳。

Guo Xiaoming等[16]采用煅烧甘氨酸盐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CuO-ZnO-ZrO2合成甲醇催化剂,并通过XRD、BET、S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当甘氨酸盐达到50%,H2/CO2=3,压力为3 MPa,空速3600 h−1时,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最佳反应温度为512 ℃,甲醇的收率在10%左右。

Liu Xinmei等[17]分别采用沉积共沉淀法和固态反应法制备了不同体联系的ZnO-ZrO2催化剂,并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

在250 ℃、2 MPa、H2/CO2=3,空速为5400 h−1时,采用沉积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甲醇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83.48%和 1.76 mmol/(g·h),优于固态反应法制备的ZnO-ZrO2催化剂(选择性与收率分别为62.05%和1.2 mmol/(g·h)。

Vidal等[18]将少量的Cu和Au附着在TiC的表面,打破了以往人们采用金属/金属化物作为合成甲醇催化剂。

实验结果表明,Cu/TiC和Au/TiC作为催化合成甲醇催化剂,与CuO/ZnO为催化剂相比,有更高的甲醇收率和选择性;在Cu/TiC催化剂表面,CO2与H2碰撞生成甲醇的概率是在Cu表面上的170~500倍。

1.3 CO2 催化加氢制备二甲醚(DME)由于石油资源短缺、煤炭资源丰富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二甲醚作为从煤转化成的清洁燃料而日益受到重视,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竞相开发的性能优越的碳一化工产品[19]。

Sun等[20]在200 ℃、3.0 MPa、1800 h−1的条件下,向Cu-ZnO-A12O3-ZrO2/HZSM-5催化剂中加入质量分数0.5%的Pd,可使CO2的转化率达到18.67%,二甲醚的选择性达到73.56%,而副产物CO的选择性降低至13.05%。

Arena等[21]在180~240 ℃、0.9 MPa的条件下研究了CO2加氢直接合成二甲醚的双功能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铜锌比化工进展 2013年第32卷·1668·为39∶12.4的Cu-ZnO-ZrO2/HZSM-5催化剂的性能较好。

Naik等[22]分别在固定床和流化床反应器,采用6CuO-3ZnO-Al2O3/γ-Al2O3和6CuO-3ZnO-1Al2O3/ HZSM-5两种双功能催化剂,对CO2合成DME反应进行了研究,反应条件为:260 ℃,2.0 MPa,空速为3000 mL/(g cat·h),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固定床还是流化床反应器上,6CuO-3ZnO-1Al2O3/ HZSM-5都表现出高的CO2转化率和DME收率,而6CuO-3ZnO-Al2O3/γ-Al2O3催化剂却有非常低的CO2转化率和DME收率,相反生成大量的H2O和CO,其中,在流化床反应器上CO含量能达到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