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河中石兽》(1)
《河中石兽》和《东坡题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东坡题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
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东坡题跋》)注释:①搐:抽搐,收缩。
此指“夹”。
①掉:摆动。
1.解释加点的词。
(1)不亦颠.乎____________(2)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3)好.书画____________(4)处士笑而然.之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非木杮斯是.陋室(《陋室铭》)B.乃.石性坚重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C.所宝以.百数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D.常以自.随自.李唐来(《爱莲说》)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今乃掉尾而斗,谬矣!4.甲文中“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与乙文中“处士笑.而然之”,两个“笑”字各有什么含义?5.甲、乙两文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1.颠倒,错误冲刷喜欢认为……是对的2.C3.(1)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2)现在这幅画竟然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4.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
河中石兽文言文
河中石兽文言文夫河流之水,流经山川,汇聚成流,富养百物,乃天地之灵气所聚也。
河中之石,因水而生,因水而变,因水而养,因水而成。
而其中石兽更是天地造化之奇观。
余以为石兽,乃是河水之灵气所化,以石为体,以兽为形,乃天地之灵气所化而成。
其形态各异,有龙、有凤、有狮、有虎,有鱼、有鳖、有龟、有蛇,千姿百态,奇妙无比。
余有一次游历黄河,见一巨石,状如蟒蛇,长达数十丈,其身上布满了石纹,石纹之间,犹如蟒蛇鳞片一般,细腻而有力。
其身上石纹,有的犹如水波澜,有的犹如云雾缭绕,有的犹如风中之沙,一览无余。
令人叹为观止,叹为神妙。
余又见一石,状如龙形,眉宇间,流露出一股气势,威武不可侵犯。
其身上石纹,犹如龙鳞一般,金光闪闪,令人目眩神迷。
余想,此石中必有龙之灵气,方能化为如此神妙之物。
余又见一石,状如凤鸟,其身上石纹,犹如凤羽一般,细腻而有力。
其嘴巴,犹如凤嘴一般,锐利无比。
其双翼,犹如凤翼一般,宽广而有力。
其尾巴,犹如凤尾一般,长而有力。
余感叹,此石中必有凤之灵气,方能化为如此神妙之物。
石兽之灵气,不仅在于其形态,更在于其文化内涵。
石兽之灵气,蕴含着中华文化之精髓。
如石龙,乃中华文化之象征,其威武不可侵犯之气质,乃中华民族之精神;石凤,乃中华文化之象征,其端庄美丽之气质,乃中华民族之精神;石狮,乃中华文化之象征,其威武凛然之气质,乃中华民族之精神。
石兽之灵气,更在于其历史文化价值。
石兽之灵气,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如河中之石龙,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其历史价值无法估量;河中之石凤,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石兽之灵气,更在于其人文价值。
石兽之灵气,是中华民族人文价值之体现。
如石狮,乃是中华民族文化之象征,其人文价值不可估量;石龙,乃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其人文价值不可估量。
总之,河中石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奇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象征,是中华民族人文价值之体现。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石兽,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
河中石兽文言文注音翻译
原文:河中石兽,古之遗物也。
传始于周秦,状若牛,头大颈长,背有双角,尾如蛇。
名虽石兽,实则石为之,非真兽也。
历代文人,多有所咏,以其形状奇异,异于常兽,故称之。
注音:河(hé)中(zhōng)石(shí)兽(shòu),古(gǔ)之(zhī)遗(yí)物(wù)也。
传(chuán)始(shǐ)于(yú)周(zhōu)秦(qín),状(zhuàng)若(ruò)牛(niú),头(tóu)大(dà)颈(jǐng)长(cháng),背(bèi)有(yǒu)双(shuāng)角(jiǎo),尾(wěi)如(rú)蛇(shé)。
名(míng)虽(suī)石(shí)兽(shòu),实则(shí zhí)石(shí)之(zhī)为(wéi),非(fēi)真(zhēn)兽(shòu)也。
历(lì)代(dài)文(wén)人(rén),多(duō)所(suǒ)有(yǒu)咏(yǒng),以(yǐ)其(qí)形(xíng)状(zhuàng)奇(qí)异(yì),异(yì)于(yú)常(cháng)兽(shòu),故(gù)称(chēng)之。
翻译:河中的石兽,是古代遗留的物品。
据说起源于周秦时期。
它的形状像牛,头部较大,颈部细长,背上长有双角,尾巴像蛇。
虽然名字叫石兽,但实际上是由石头制成的,并非真正的兽类。
历代文人对此多有吟咏,因为它形状奇特,不同于寻常的兽类,所以被称为石兽。
河中石兽,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因其形态独特,更因其背后蕴含的诸多传说与故事。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览(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认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对错木杮,岂能为暴升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贱,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全国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对错木柿,岂能为暴升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全国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晰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接近⑵坍毁⑶阅历⑷只13.⑴这样判别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已然这样,那么全国的工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莫非能够依据一点道理就能够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改变是许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别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纪昀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河中石兽》纪昀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作品注释1.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2.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
南,南部。
3.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4.河干(gān):河岸。
干,岸。
5.圮(pǐ):倒塌。
6.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7.阅:经过,经历。
8.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9.求:寻找。
10.竟:终了,最后。
11.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12.曳(yè):拖。
13.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4.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15.设帐:设馆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文言文】河中石兽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文言文】河中石兽一句原文一句翻译《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本文整理了逐句翻译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翻译: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翻译: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原文:众服为确论。
翻译: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翻译: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含答案))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
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
二、内容概说。
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是故事的缘起,写寺庙门前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寺僧乘舟曳铁钯,寻之下游而不可得。
第二段是“讲学家”的观点,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当原地深求,众人以为高论。
第三段是“老河兵”的看法,认为水会“啮沙为坎穴”,石兽会不断倒向上游。
按照他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的河中找到了石兽。
第四段是作者的感慨,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引人深思。
三、字音字形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sù ) 臆( )断欤( )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临:2.干:3.山门:4.圮:5.并:6.阅:7.棹:8.设帐:9.究:10.物理:11.木柿:12.湮:13.颠:14.河兵:15.啮:16.坎穴:17.如:18.臆断:(二)通假字:(1)不亦颠乎(2)曳铁钯(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四)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阅十余岁(古义:;今义::)(3)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是非木杮(古义:;今义::)(5)如其言(古义:;今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为:(1)以为顺流下矣(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众服为确论(4)啮沙为坎穴(六)虚词用法。
于:(1)山门圮(pǐ)于河(2)求石兽于水中(3)湮(yān)于沙上(4)当求之于上流(5)必于石下迎水处(6)果得于数里外其:(1)其反激之力:(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之:(1)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其反激之力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解析文言文《河中石兽》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
14、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授徒,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推究。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19、为:被20、暴涨:洪水。
暴,突然21、湮:埋没。
22、颠:颠倒。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认为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25、盖:承接上文,表原因。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洞坑。
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简短翻译_1
《河中石兽》简短翻译1.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简短《河中石兽》清代: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
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 《河中石兽 》向我们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文言文《河中石兽》的原文以及翻译,供大家了解学习。
《河中石兽》原文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 一 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 庙门倒塌在了河里, 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 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 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 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 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 找石兽, 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 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 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一、读准字音河干(gān ) 圮( pǐ ) 棹(zhào ) 曳(yè ) 铁钯(pá ) 木杮(fèi )湮( yān ) 啮(niè ) 坎穴( xué )溯流( sù ) 臆( yì )断欤( yú )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河中石兽文言文解释
河中石兽文言文解释“刻舟求剑”和“缘木求鱼”的故事同学们都熟悉,当我们的方法不当之时,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而《河中石 兽》也是异曲同工的文章。
下面是河中石兽文言文解释,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 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 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 译文: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 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 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
于是划几条小 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 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 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 到河的上游寻找。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作者为纪昀,题目是编者加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篇1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课内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
课内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进士。
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原文注释】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
】河干(gān)【干:岸边。
】,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
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
】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河中石兽》(考点复点)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河中石兽》(考点复习)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棹.数小舟:划(船)。
(5)曳.铁钯:拖。
(6)是.非木杮..:这。
削下来的木片。
(7)湮.于沙上:埋没。
(8)不亦颠.乎:颠倒,错乱。
(9)盖.石性坚重:句首发语词。
(10)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12)如.其言:按照。
(13)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答案】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被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答案】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呀,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答案】我认为这个推断只适用于本文,并不适用于所有落入河中的石头。
因为判断河中失石的位置,应该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联系,如物体的质量、地面的质地、流水的冲击力以及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
复习目标
1.疏通文言文的大意。
2.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 这一道理。
3.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 良倾向出现。
【文学常识】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
(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清代学 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 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历经 清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内容分析有误。应是显示出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 的特点。
(5)故事的结局是在下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说明只有老河兵综合考 虑了各种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内容分析有误。故事的结局是在数里外的河流上游找到了石兽,而非下游。
A 5.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 开,极力渲染打捞石兽的神奇过程,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提分巧练:掌握辨错规律,练就火眼金睛】 请找出下面各项中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地方,勾
画错处并说明理由。 (1)文中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分析结论,分别代表“据理臆断”
的态度、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内容分析有误。寺僧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代表的是 “据理臆断”的态度。
2.一词多义
如是再啮 像 如
如其言 依照
3.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_名___词__用__作__动___词__,划___(_船__)_______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动__词__用__作___名__词__,_大__水__________
4.其他重点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_靠__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石兽并沉焉
_一__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竟不可得
_终__了__,_最__后____________________
(4)湮于沙上
_埋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遂反溯流逆上矣 _逆__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 “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庙僧打捞石兽无 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写老河兵的“又笑曰”, 谜底这才揭晓。
(3)寓理于事,卒章显志。作者的目的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程,而 是借此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B.文章肯定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 讽刺了讲学家的自以为高明。
C.文章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描写,无论是刻画讲学 家还是老河兵,都尽显人物性格。
D.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 确论”,层层铺垫,最后才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 这才揭晓。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果得于数里外。
由事及理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解读:不能仅仅凭据一知半解的片面之“理”,做 出推论,犯讲学家那样的错误。
下结论应该理据充分,这理据一部分来源于书 本知识,一部分要靠生活积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理论联系实际”。
(2)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 实际经验更可靠。
文章主旨表述有误。本文主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仅凭主观臆断。
(3)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既考虑了流水的原因,也考虑了石兽、泥 沙的关系。
内容分析有误。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4)第二段讲学家的“笑”,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显示出讲 学家博学多才、通晓事理的特点。
无迹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探究寻石兽失败和成功的原因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 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 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实践出真知)
21
【写作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本文叙述精当明快。如第一段写打捞石
1. 古今异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 岸
今义:不潮湿
(2)阅十余岁
古义: 经过,经历
今义:看
(3)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 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1. 古今异义
(4)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5)是非木杮
古义: 这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6)但知其一
古义: 只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6)可据理臆断欤
_主__观__地___判__断__________________
(7)山门圮于河
_倒__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众服为确论
_正__确___的__言__论__________________
(9)_冲__刷__的___意__思__
文章主旨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 的几种不同的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 有各自的特殊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 主观臆断。(不可主观臆断。)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寺僧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 丰富,知识性强,语言质 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 令人读来饶有兴味,同时 可以从中学到天文地理人
伦等无所不包的知识。
僧: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笑)尔辈不能究物理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石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笑)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