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河中石兽》(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 “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庙僧打捞石兽无 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写老河兵的“又笑曰”, 谜底这才揭晓。
(3)寓理于事,卒章显志。作者的目的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程,而 是借此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文章主旨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 的几种不同的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 有各自的特殊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 主观臆断。(不可主观臆断。)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寺僧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B.文章肯定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 讽刺了讲学家的自以为高明。
C.文章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描写,无论是刻画讲学 家还是老河兵,都尽显人物性格。
D.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 确论”,层层铺垫,最后才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 这才揭晓。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 丰富,知识性强,语言质 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 令人读来饶有兴味,同时 可以从中学到天文地理人
伦等无所不包的知识。
僧: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笑)尔辈不能究物理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石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笑)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内容分析有误。应是显示出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 的特点。
(5)故事的结局是在下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说明只有老河兵综合考 虑了各种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内容分析有误。故事的结局是在数里外的河流上游找到了石兽,而非下游。
A 5.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 开,极力渲染打捞石兽的神奇过程,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文言文复习
《河中石兽》
复习目标
1.疏通文言文的大意。
2.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 这一道理。
3.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 良倾向出现。
【文学常识】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
(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清代学 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 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历经 清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2.一词多义
如是再啮 像 如
如其言 依照
3.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_名___词__用__作__动___词__,划___(_船__)_______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动__词__用__作___名__词__,_大__水__________
4.其他重点词
(1)沧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寺临河干 _靠__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果得于数里外。
由事及理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 理臆断欤?
解读:不能仅仅凭据一知半解的片面之“理”,做 出推论,犯讲学家那样的错误。
下结论应该理据充分,这理据一部分来源于书 本知识,一部分要靠生活积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理论联系实际”。
(6)可据理臆断欤
_主__观__地___判__断__________________
(7)山门圮于河
_倒__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众服为确论
_正__确___的__言__论__________________
(9)啮沙为坎穴
_咬__,_这__里__是__侵___蚀__、__冲__刷__的___意__思__
【提分巧练:掌握辨错规律,练就火眼金睛】 请找出下面各项中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地方,勾
画错处并说明理由。 (1)文中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分析结论,分别代表“据理臆断”
的态度、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内容分析有误。寺僧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代表的是 “据理臆断”的态度。
(2)二石兽并沉焉
_一__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竟不可得
_终__了__,_最__后____________________
(4)湮于沙上
_埋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遂反溯流逆上矣 _逆__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 实际经验更可靠。
文章主旨表述有误。本文主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仅凭主观臆断。
(3)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既考虑了流水的原因,也考虑了石兽、泥 沙的关系。
内容分析有误。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4)第二段讲学家的“笑”,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显示出讲 学家博学多才、通晓事理的特点。
1. 古今异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 岸
今义:不潮湿
(2)阅十余岁
古义: 经过,经历
今义:看
(3)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 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1. 古今异义
(4)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5)是非木杮
古义: 这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6)但知其一
古义: 只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无迹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探究寻石兽失败和成功的原因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 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 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实践出真知)
21
【写作特点】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本文叙述精当明快。如第一段写打捞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