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离骚》中“修能”的解释考证

对《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的“修能”的解释历来有多种。本文试在搜集历来多家的解释的基础上,从而力求对“修能”作出综合性的理解。

“能”,朱熹《楚辞集注》中说:能,叶奴代反,一作“态”,非是。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中说:“态字是也。修态,古恒语。《招魂》‘姱容修态’是也。古‘能’、‘态’两字多误,《怀沙》‘非俊疑杰,固庸态也’,《论衡·累害》篇引作‘能’,及‘非俊疑杰,固庸能也’。又如《汉书·司马相如传》‘君子之态’,《史记集解》引徐广本作‘能’,皆是。”在《招魂》中“姱容脩态,絙洞房些”,这里的“修态”似“重之以修能”,所以姜亮夫把“修能”解释为“修态”。

在《屈原集校注》中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认为:“修能”与“内美”为对文,“修”为“能”的形容词已是无疑,不应拘泥旧训,因辞害意。

又清朱骏声说:“能,读若态,姿有余也。按巧艺高材曰态,经传多借能字为之。”《离骚补注》此说虽有据,但原文作“能”文理通顺,似有不烦更以假借为说。

又洪兴祖、钱杲之都说“能”宜叶韵,读若“耐”,与下文“佩”为韵。按“能”与“佩”古音同在之部,可以相押。在《屈原集校注》中,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认为宋人叶韵之说不可信。这两句的解释是:我既有这么多内在的美

好品质,又加之以优秀的才能。

清胡文英在《屈骚执掌》中说“内美,本质也。修能,学力也。‘能’字与‘均’字本属一韵。他解叶入‘佩’韵,牵强不可从。下凡本有此韵,而不必叶者,多仿此。”胡文英在此也并不同意洪兴祖、钱杲之的“能”、“佩”叶韵之说。

詹安泰在《离骚笺疏》中认为:“‘修能’,能读若耐。修,长;能,才能;修能即长才。”扬雄《方言》一:“修、骏、融、绎、寻、延——长也。陈楚之间曰修。”

洪兴祖《楚辞补注》:“能,本兽名,熊属,故有绝人之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叶韵。”朱注:“修,长也。能,才也。”钱注:“修,长也。能,材能也。”詹安泰认为均正确。

龚景瀚《离骚笺》:“修,《说文》曰:饰也,《玉篇》曰:治也,其义当与大学修身同训为修饰俱可。下文‘修名’、‘好修’皆因此。”也可通。王逸解修作远,似太曲折,能一作态。

张家英《屈原赋译释》:“修,美好的,奇异的。修能,奇异的才能。”

从上述诸家学者的不同看法中,大致归纳出四种基本意见。一是“修能”,以朱熹、张家英为代表;另一作“修态”,即是“态”、“能”为通假字,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以姜亮夫、朱骏声为代表;另一作叶音说,即“能”读若“耐”,与下文“佩”为韵,以洪兴祖、钱杲之为代表;第四种是认为“修能”和“修态”皆通,詹安泰持这种观点。

同时在《说文解字》中“態”属“心”部,意也。从心从能。徐鍇曰:“心能其事,然後有態度也。”他代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

可见,从《说文解字》中解释,“修能”是解释不通的,而“修态”正好能够贴切的表达文意。

下面再对以上四种观点作出具体的解释:

一是依照原文本,仍旧作“修能”。一是由于在古文的训诂之中,最高境界及最好的训释是不删改原文。除非在彻底解释不通或者有充分语料能证明错误之时才改动。由于原文创作之时距离训释之时代久远,如果任意改动则会轻易的删改文意,变动作者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是,在原文中,“修能”仍能够解释的

通,即解释为“美好的、奇异的才能”,这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

二是认为“修能”即“修态”,“能”、“态”通用,互为通假字。还是有相当多得学者持这种观点,他们的理由也是充足的。首先,“能”、“态”在读音上相似,这是构成通假的首要条件;其次,他们认为“修态”,即解释为“姿有余也,巧艺高材”,这种解释也行的通。再次,在诸多文献材料里也经常出现“能”、“态”通用的现象,例如:柔远能迩。——《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语料证明具有最有力的说服力;最后,从文字学上来解释,“态”繁体字作“態”,上“能”下“心”,单单从字形上来看,两字很相似容易混淆。再从另一方面来看,古代的书写习惯是从上而下来书写,也有可能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態”少写了下面的“心”而误写成“能”,但是这种想法还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只能作为一种猜想,但这也不失为一种原因。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持此观点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三是从叶音说方面来说的。他们认为“能”宜叶韵,读若“耐”,与下文“佩”为韵。这种观点是从诗歌押韵方面出发的,但是也有一些学者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在王力先生的韵部分类中,“能”、“佩”本属于同一韵部“之”部,不用叶声也在同一韵部。持叶音说观点的学者有些是为了押韵而叶声的倾向,本人也是不同意此观点的。

第四种是认为“修能”和“修态”皆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看似观点严谨,在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既不肯定其中一种说法,也不轻易否定另一种说法。但是本人觉得也不免有些持观望态度,在学术研究中也是需要拿出清晰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似是而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不盲目随从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许慎《说文解字》中“能”属“能部”,熊屬。足似鹿。从肉?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凡能之屬皆从能。臣鉉等曰:?非聲。疑皆象形。奴登切。

《高级汉语辞典》中对“态”的解释是:繁体写法,態[tài]〈名〉,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下面再从“态”字在文献资料中的表达意义来证明:

1.柔远能迩。——《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

2.人之态不如备。——《荀子·成相》。按:“诈态也。”

3.尽变态乎其中。——张衡《西京赋》

4.滂心淖态。——《楚辞·大招》

5.狗偷致态。——傅毅《舞赋》

6.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7.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李渔《芙蕖》

8.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淮南子》

9.尽态极妍。——唐·杜牧《阿房宫赋》

10.密则无态。——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从以上诸多例证中可以得出,“态”经常用于古文献资料中,并且出来较早。且也出现“能”、“态”混用的情况,即假借“能”为“态”,例如在第一个例句中即是。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从字形上来分析。“态”的繁体字为“態”,即会意字,上“能”表示读音,下“心”表意。也可能在使用之初,这两个字容易混淆,普遍出现“能”“態”混用得情况,到后来的使用过程中才得到规范,至于什么时候得到的规范,目前还没能得到考证。

其次,从两字读音上来解释。既然“態”是会意字,上“能”表示读音,所以“態”和“能”在读音上必然存在着联系。在《说文》中,“能”奴登切;“態”他代切。据《反切上字表》得出,“能”属泥母,“態”属透母。都属于舌音。同时,

再次,从押韵上来解释。众所周知在先秦文献中,讲求押韵,《楚辞》也不例外。再来回到原文中分析“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按照王力先生的古韵部分类,把“态”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