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着一肚子故事的葫芦——宗璞与《野葫芦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5

作者简介:姚 潇(1991-),女,广东中山人,从事英汉语言文学研究。

宗璞先生一直是中国文坛的一缕清泉,以优雅而洁净的笔感动和鼓励着不同时代的人。多年来,她一直进行着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创作。第一部《南渡记》成书于1987年,后陆续推出《东藏记》和《西征记》,最后一部《北归记》仍在创作过程中。

一、讲故事的人

说起宗璞,很少有人没读过她的作品,其中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紫藤萝瀑布》更是脍炙人口。宗璞原名冯钟璞,是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之女, 其姑母冯沅君女士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可说是成长于诗礼簪缨之家。宗璞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书香气息的熏陶下成长,自幼便能背诵唐诗宋词,八岁开始读《红楼梦》,这对她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十岁那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宗璞随家人南迁到昆明,其父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这段在云南的日子成了宗璞难以忘怀的记忆,她的豆蔻年华永远地停留在昆明,以至于在宗璞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也不断出现昆明的影子,而《野葫芦引》的故事背景更是发生在昆明西南联大。抗日战争结束后,宗璞考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潜心研究英语及欧美文学,并在翻译方面有所建树。书香世家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在宗璞身上显得矛盾而又和谐,她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雍容典雅。

宗璞并不是个多产的作家,但每部都是承载着心血的精品。她的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和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等,获得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中《野葫芦引》第二卷《东藏记》更为宗璞赢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①。

二、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野葫芦引》这个书名奇特又有趣,但在宗璞的笔下有着深刻的含义。宗璞说过:“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其实历史就是个葫芦,外人不知道“里面卖的什么药”,除非切开个小口探视一番。普通葫芦且如此,更何况野葫芦?野葫芦里装着的历史或被遗忘、或被无视,可那段尘封的记忆恰恰正是这个民族所需要铭记的。“野葫芦引”不是葫芦本身,只是个引子,指引着后人打开野葫芦的口子,让葫芦里的故事能够为世人所熟知。在书中作者还讲了一个关于野葫芦的故事。大山里漫山遍野长着金灿灿的野葫芦,山里的人有认葫芦的习惯,会将新生儿的名字贴在葫芦上。然而,一天敌人入侵大山,对着葫芦的名字把新生儿都杀死了,血染满山;但是这些葫芦却砍不烂,烧不裂,敌人只能将葫芦扔进河里,任其飘走。可是来年春天,漫山遍野又长出金灿灿的野葫芦。宗璞借用这个故事,用野葫芦象征中华民族在苦难面前自强不息、勇敢斗争的精神。

八年抗战为作家提供了众多的写作素材:有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普通百姓在北平沦陷后的生活;有杨沫的《青春之歌》,讴歌进步青年奋斗的故事;还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述乱世中的爱情……而鲜有作家将目光放在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身上,宗璞先生的《野葫芦引》终于填补了这个空白。

《野葫芦引》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中国读书人在那段非常时期的故事。那时候,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集体南迁,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教育史上的奇迹。长期以来,以抗战为背景的故事都着重于描写红军或是劳动人民,而文人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很多是以丑角的形象出现,如王朔的《顽主》。但是在宗璞先生的笔下,中国知识阶层不是传统观念中那样迂腐、懦弱、刻板,他们也有血有肉,在战争中积极教育,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薪火,以微薄的能力救国图强。书中有爱情、友情、亲情,而这些人间大善大爱的背后,是高洁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节操。故事的中心孟樾教授一家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少儿,在亡国面前坚贞不屈,年青一代更是投入救国的热潮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支撑着民族的脊梁。宗璞“衔一粒沙再衔一粒沙”,用数十年时间潜心创作,将八年抗战中的酸甜苦辣尽收入她的“野葫芦”里面,等着世人一探究竟。

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以知识分子作为主角,很容易令人想起台湾作家鹿桥的作品《未央歌》以及钱钟书《围城》,然而三者相似又不同。《未央歌》用浪漫而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西南联大,一个远离现实,理想化的校园生活,有着自由自在的牧歌情调,如同乱世中的乌托邦。《围城》则用辛辣的笔调描写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钱钟书落笔于表现世间百态、人性弱点,更是讽刺了学问人虚荣、懦弱的特点,被誉为现代版《儒林外史》。对比《未央歌》,《野葫芦引》显得庄严而崇高,有校园的浪漫,但更多的是现实的表现,宗璞笔下的西南联大也无法避开战火的影响,而主人公澹台玮更在滇西远征的过程中牺牲。相比于《围城》中对人性犀利的洞察与讥讽,《野葫芦引》则多了一份人情味,故事中有善有恶,但无伤大雅,即使对犯错之人的批评也是温和的。

三、古典雅致的文字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学习研究带给宗璞一种气质,而这种气质也充分地体现在她的文字中,形成了她独特的文笔——古典、优美、干净。《红楼梦》给了她很大的影响,“60多年前,我……背唐诗、背黛玉的葬花词”,而这从她的作品中可见一斑。《野葫芦引》和《红楼梦》一样,没有大场面的描写,仅仅着笔于生活中的细致事,却写得事事入味,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宗璞的文字像诗词歌赋一样古

装着一肚子故事的葫芦——宗璞与《野葫芦引》

姚 潇

(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 香港 999077)

摘 要:宗璞,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本文主要分析其四卷本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它所描述的时代立言,不仅展示了宗璞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更是她调和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可贵尝试。

关键词:野葫芦引;宗璞;文风;文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027-02

2012年第27卷 第10期姚 潇:装着一肚子故事的葫芦——宗璞与《野葫芦引》

韵悠长,需细细品读,她更写了六篇散曲揭示《野葫芦引》四部小说的情节发展,例如序曲《风雷引》——“百年耻,多少和约羞成。烽火连迭,无夜无明。小命儿似飞蓬,报国心遏云行。不见那长城内外金甲逼,早听得卢沟桥上炮声隆!”——对整个故事的大背景做了高度概括。《野葫芦引》繁多的出场人物又令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宗璞学习了曹雪芹的写法,围绕几个书香世家,几代人和众多人物在抗战中的生活经历展开创作,完成《野葫芦引》的故事。《野葫芦引》不是由单一的主线串联而成,倒像是西方的交响乐,以多个声部、多条线索丰富整部小说。《红楼梦》对《野葫芦引》的影响还体现在名字的艺术。《野葫芦引》中的名字取得颇有讲究,如孟家三子“孟离己”“孟灵己”“孟合己”,分别暗示了三个孩子的性格和在抗战大潮中的命运。长女孟离己清高孤傲实则自卑压抑,最后她离开家人,独自留在了云南,恰恰应了一个“离”字;主人翁孟樾教授的名字“樾”正是树荫的意思,暗示着他在困难的环境下如同树荫一样,尽力给予孩子们庇护。这些都与《红楼梦》中“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讲,宗璞的语言已经成了绝唱,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当今少有作家还能像宗璞一样用传统白话的语法、句法写作,遣词造句颇为古雅,因而《野葫芦引》也就具有了文学“活化石”的价值。

宗璞多年学习欧洲文学,从《野葫芦引》的创作中也可以找到欧洲古典文学的影子。欧洲古典文学崇尚理性、含蓄之美,而宗璞对两性关系的描写干净纯洁,着意于表现情侣心灵的契合,共同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文中没有任何不雅的字眼。这样含蓄的写法与现在社会上充斥的各种情爱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再者,古典文学追求匀称,讲究规范和谐的形式,《野葫芦引》每章字数相同,各分为四个小节,且每个奇数章节的末尾都会以一段独语作为结尾,看似跳脱出了故事,实则是主人翁情感的升华,是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丰满。有人曾形容宗璞带有欧洲“贵族气”,这里的贵族气不是指身份地位的高贵,而是指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精神,就像宗璞笔下的那群知识分子,即使在苦难中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傲骨,而这种“贵族气”写作的来源正是宗璞本身深厚的中西文化积淀。

三、亦史亦诗

《野葫芦引》有着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主要体现在宗璞对历史的真实反映。在大陆反映南迁历史的作品较少,因此越来越少的人了解那段历史,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原因很多,主要是民族心理作祟,“面子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这八年是痛苦的,损失惨重,人们注重于强调最后的胜利,而避开耻辱的过程。

宗璞随家人南迁,亲身经历过那一段历史,在她笔下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例如日军修订的教课书上的洗脑文字“1931年9月18日,日军经中国人民邀请,不辞辛苦远涉重洋而来协助成立满洲国,建设王道乐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描写,让整个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具体,少了矫揉造作的嫌疑。宗璞在《野葫芦引》里面写的是众人的故事,正如她所说“一部小说之所以存在,其唯一的理由就是它确实试图表现生活”。读者可以在《野葫芦引》里找到许多人的影子:闻一多、华罗庚、冯友兰、钱钟书、杨绛……书中的小主人翁嵋(孟灵己)就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因此小说虽是以第三人称展开的,但随处可见作者自己的影子。宗璞通过嵋的眼睛,也就是她的回忆,向读者还原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有人们努力生活的情景。《野葫芦引》更是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在不同道路上的选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世间百态,人性的矛盾;通过普通人的命运,生动地揭示了大时代的命运,而众人的悲欢离合也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种种遭遇。作者以真实的历史为基准,以身边的故事为模板,用练达的笔触细致地刻画着这为数众多的出场人物。虽然书中人物基本都有生活原型,但小说作为一门艺术,始终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索引的做法仅供娱乐,不必认真,否则就是买椟还珠了。

《野葫芦引》“亦史亦诗”的特点还体现在宗璞对历史的尊重上。在《野葫芦引》的故事中,宗璞尽力展示历史真实的过去,客观地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这好比是为不了解抗战的人打开了葫芦的小口,使其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一往事。

读宗璞的作品不能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在她的笔下,诗词曲赋,信手拈来,便可熠熠生辉。她的文字,干净唯美,无一处不妥帖,无一处不顺畅,如溪流般铮铮淙淙,却可以掀起阅读者情感的巨浪。它的优势在于氛围足、诗意浓。《泪洒方壶》:“多少人血泪飞,向黄泉红雨凝。飘零!多少人离乡背井。枪口上挂头颅,刀丛里争性命。就死辞生!一腔浩气吁苍穹。说什么抛了文书,洒了香墨,别了琴馆,碎了玉筝。珠泪倾!又何叹点点流萤?”《归梦残》:“八年寒暑,夜夜归梦难成。蓦地里一声归去,心惊!怎忍见旧时园亭。把河山还我,光灿灿拖云霞,气昂昂傲日星。却不料伯劳飞燕各西东,又添了刻骨相思痛。斩不断,理不清,解不开,磨不平,恨今生!又几经水深火热,绕数番陷人深井.奈何桥上积冤孽,一件件等,一搭搭迎。”宗璞炼意炼句,苦思苦吟,把八年抗战的人心正气、亲情友爱、生死别离、世情百态、众生之相,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和深刻的历史命运,一一纳入“野葫芦”中,将小说经营得玲珑雅致、气韵悠长、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四、细腻的人文关怀

《野葫芦引》还有一大特点,便是作者细腻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人性大恶的回避与对光明的追求。

小说虽然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只是描绘了在四面楚歌的昆明,一群逃难的知识分子各自不同的精神风貌与生活状况。作者没有以一个道德判官的视角来表现人性弱点,或是借用文字的力量为不同的人贴上“好人”“坏人”的标签,她的笔下没有完美之人,也没有大奸大恶之人。这种回避人性大恶的做法意在反映人性纯美的一面,给予人们精神力量,具体可以从书中对凌京尧的态度看出。以周作人为原型的凌京尧也是诗书满腹、学富五车,但最终屈服于日军的淫威下,被迫任职于日伪政府中。这样的人若是在历史家的笔下,逃不过被判为“汉奸”的命运,但是宗璞在对其温和地批评之外,没有刻意去批判凌京尧或是将其描写成十恶不赦的汉奸,作者更多的是尊重和理解,也毫不吝啬地称赞他的学识。宗璞不仅对国人宽容,对敌方士兵同样持同情态度,在《野葫芦引》中通过孟樾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他们也是人,但是在法西斯政策驱使下已经成了工具……被‘异化’了。”在这场战争中,得益的只是法西斯政权,普通百姓不过是法西斯夺权的垫脚石,被扭曲利用。正因为此,宗璞还强调不可拿俘虏泄愤,因为他们也是人,须得到应有的尊重。书中众多的女性人物,性格出身大相径庭,但在她们身上都洋溢着青春与美好,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道亮光。作者还用宁静温馨的笔调,表现了战争时代人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态度。而不论是歌颂美好纯洁的爱情,还是刻画年轻一代的成长蜕变,宗璞一直在书中传达着这样的理念,黑暗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出现。

五、宗璞的文心

李子云先生曾用“兰气息、玉精神”来形容宗璞的作品风

(下转第3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