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胰腺癌及壶腹部癌

合集下载

胰腺癌和壶腹部癌护理常规

胰腺癌和壶腹部癌护理常规

胰腺癌和壶腹部癌护理常规一、概述(1)胰腺癌: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为40岁以上。

(2)壶腹部癌:指胆总管末端、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癌肿,在临床上与胰头癌有很多共同之处,故统称壶腹周围癌。

【临床表现】持续且进行性加重的上腹钝痛、黄疸、消瘦和乏力、消化道症状、上腹部肿块等。

梗阻性黄疸是胰头癌的主要表现,黄疸呈进行性加重,伴皮肤瘙痒,茶色尿,大便可呈陶土色。

壶腹癌黄疸出现早,呈波动性。

【特殊检查】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B超、CT、ERCP。

【治疗要点】手术切除。

不能切除者行姑息性手术,辅以放疗或化疗。

二、术前护理1、疼痛护理及时给予有效镇痛剂,教会病人非药物止痛的方法。

2、营养支持高蛋白、高糖、低脂、丰富Vit的饮食,肠外营养支持,有黄疸者补充VitK。

3、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应用胰岛素。

4、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控制胆道梗阻继发感染。

5、术前准备术前1天流食,口服肠道抗生素,术前晚灌肠,术前置胃管。

三、术后护理(一)护理诊断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胰腺疾病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胰瘘、胆痿、出血、胆道感染。

(二)护理措施1、同外科围手术期术后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征;补充VitK和VitC,应用止血药,预防出血倾向。

3、营养支持术后禁食2~3天,拔除胃管后,给予流食,再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

4、控制血糖监测血糖、尿糖和酮体,按医嘱给予胰岛素。

5、引流管护理同胰腺炎病人的护理。

6、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胰瘘:同胰腺炎病人的护理(2)胆痿:多发生于术后5~10天,表现为发热、腹痛及胆汁性腹膜炎症状,T管引流量突然减少,腹腔引流管或伤口引流出胆汁样液体。

注意皮肤护理。

(3)出血:术后1~2天内出血,可因凝血机制障碍,创面广泛渗血等引起;术后1~2周,可因胰液、胆汁腐蚀及感染引起。

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血压下降等。

(4)胆道感染:进食后,平卧时易发生,表现为腹痛、发热,严重者出现败血症。

壶腹部癌的诊断和治疗

壶腹部癌的诊断和治疗
第 29 卷
肝 胆 胰 外 科 杂 志
第3期
· 专家笔谈 ·
壶腹部癌的诊断和治疗
韦荣强,邵成浩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胰腺胆道外科, 上海 200003)
[关键词] 壶腹部癌;诊断;治疗;多学科诊疗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52/j.issn.1007-1954.2017.03.003
[3, 6-10] [6] [5]
。在
壶腹部癌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化疗方案选择上,临床 实践中也倾向于这种相似性。一些学者希望能找到 与预后相关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如MUC1、MUC2、p53、 CK7、CK20、CDX2 等) ,但未得到一致的结论。Asano
[收稿日期] 2017-05-09 [第一作者简介] 韦荣强 (1987-) ,男,广西来宾人,在读硕士。 [通讯作者简介] 邵成浩,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13801938229@。
—184—
第 29 卷第 3 期 2017 年 5 月
肝 胆 胰 外 科 杂 志 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Vol.29 No.3 May. 2017
2.2 影像学检查 B超可发现壶腹部周围占位,显示扩张的胰管、 胆管, 多用于初步筛查或随访。CT可显示壶腹部肿物 的大小范围、与胰腺的位置关系、胰胆管扩张程度 以及周围淋巴结、组织是否有转移等情况, 可提高术 前肿瘤可切除性的预测率。MRI检查效果与CT相当, 但肿瘤合并胰腺炎时,MRI显示效果要优于CT;需要 指出的是,为了达到最佳显示效果,CT和MRI均应使 用薄层动态增强技术。另外,MRCP利用水成像技术 能很好地显示扩张的胆、胰管以及梗阻部位,但其 缺点是空间分辨率不高, 易发生漏诊。 在临床实践中, 多采用MRCP联合MRI薄层动态增强的检查方法,具有 无创、多维成像、定位准确等特点,对壶腹部肿瘤 的诊断更加准确。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ERCP) 是诊断壶腹部癌的 主要手段,其优势在于可直视十二指肠乳头,对于怀 疑十二指肠乳头病变者可切取活组织检查,并能提 供直接清晰的胰胆管影像。Dacha等

壶腹癌化疗方案

壶腹癌化疗方案

壶腹癌化疗方案壶腹癌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胰腺癌亚型,它发生在胰腺的壶腹部位。

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症状,壶腹癌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化疗方案在壶腹癌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壶腹癌的化疗方案,希望能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一、介绍壶腹癌是一种罕见的胰腺癌亚型,发生在胰腺的壶腹部位,占所有胰腺癌的约5%。

壶腹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一些研究表明,长期吸烟、慢性胰腺炎、遗传因素等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二、化疗方案当前,壶腹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其中,化疗是壶腹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壶腹癌化疗方案。

1. 方案名称FOLFIRINOX化疗方案(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奥曲肽)2. 方案说明(1)药物组合:- 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一种抗代谢药物,能够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增加细胞凋亡。

- 奥沙利铂(Oxaliplatin):一种铂类药物,通过与DNA结合而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和复制。

- 伊立替康(Irinotecan):一种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能够干扰DNA拓扑结构,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

- 奥曲肽(Octreotide):一种胰岛素样生长抑素,具有调节胰腺分泌功能的作用。

(2)用药方案:- 5-FU:400 mg/m^2 静脉输注,持续连续输注四天;- 奥沙利铂:85 mg/m^2 静脉输注,每三周一次;- 伊立替康:180 mg/m^2 静脉输注,每两周一次;- 奥曲肽:每月28天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

3. 疗效评估壶腹癌化疗方案的疗效评估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等。

4. 不良反应FOLFIRINOX方案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贫血等)、神经毒性(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及过敏反应等。

胰腺癌及壶腹部癌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胰腺癌及壶腹部癌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胰腺癌及壶腹部癌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1)术前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给予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降低术后并发症。

2)有明显黄疸的遵医嘱给予维生素K,以改善凝血功能。

3)胰腺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应用止痛泵缓解其疼痛或根据医嘱应用止痛药。

4)遵医嘱给予保肝药物,改善肝功能。

5)心理护理:患者多处于40~60岁,家庭责任较重,很难接受诊断,常会出现否认、悲哀、畏惧和愤怒情绪,甚至拒绝接受治疗。

家属也会出现焦虑、绝望并束手无策的情绪。

护士对患者要始终持同情、理解的态度;多巡视患者,每次检查和护理前给予解释,尊重患者,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术后护理:1)体位护理:全麻术后患者完全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

2)饮食护理:禁食,待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要素饮食;行肠内营养,逐步过渡到经口饮食。

3)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②控制继发性糖尿病、脂肪吸收障碍;术后早期每天监测化验指标,测血糖、尿糖、酮体等;记录尿量、尿比重;遵医嘱给予患者胰岛素应用,随时监测血糖的变化,控制血糖在8.4~11.2mmol/L,以免发生低血糖。

4)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胰瘘: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热,腹腔引流液内淀粉酶增高,应早期引流,保持引流通畅。

②胆瘘多发生于术后5~10d,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及胆汁性腹膜炎症状,腹腔引流管或腹壁伤口处溢出胆汁样液体,注意应保持T管引流的通畅,每日做好观察和记录。

③出血: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以及血压下降等,出血量少的遵医嘱给予止血药、输血等治疗,出血量大的积极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5)胰腺切除后,胰外分泌功能严重减退,应根据胰腺功能遵医嘱给予消化酶,使用止泻剂,必要时给予全胃肠外营养。

6)观察记录腹腔引流管内液体的性状、颜色和量,有无胆痿、胰瘘和出血等并发症。

7)瘘管周围皮肤的护理每日无菌换药,防止出现瘘管周围皮肤皮疹、糜烂、溃疡。

壶腹周围癌健康教育PPT

壶腹周围癌健康教育PPT

治疗壶腹周围癌
支持性治疗:壶腹周围癌治疗过程中, 提供适当的支持性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 解疼痛、恶心等不适。
生活质量的维 护
生活质量的维护
营养饮食:合理膳食搭配,摄 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体 力恢复和提高免疫力。
心理疏导:壶腹周围癌治疗期 间,患者及家人可能面临各种 心理压力,积极寻求心理疏导 的援助是重要的。
壶腹周围癌健康教育PPT
目录 介绍壶腹周围癌 预防壶腹周围癌 治疗壶腹周围癌 生活质量的维护
介绍壶腹周围 癌
介绍壶腹周围癌
什么是壶腹周围癌:壶腹周围癌是 一种罕见但危险的肿瘤,发生在胰 腺周围的壶腹部位。 症状:壶腹周围癌早期症状不明显 ,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素:吸烟、肥胖、高胆固醇饮食 、家族遗传、胰腺炎等因素均可能增加 患壶腹周围癌的风险。
预防壶腹周围 癌
预防壶腹周围癌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 体重、戒烟、限制饮酒量、进 行适当的运动等,都有助于降 低患壶腹周围癌的风险。
均衡饮食:多摄入水果、蔬菜 、全谷物和低脂肪食物,限制 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对预防 壶腹周围癌有益。
生活质量的维护
日常护理: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遵医嘱 用药、定期复查等,有助于维护患者的 生活质量。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预防壶腹周围癌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病变,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 治疗壶腹周围癌。
治疗壶腹周围 癌
治疗壶腹周围癌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诊断的壶腹周 围癌,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可以提高治愈率。 化疗和放疗:对于晚期或手术不可 行的壶腹周围癌,化疗和放疗可以 帮助减轻症状、控制病情。

第四节胰腺癌及壶腹部癌

第四节胰腺癌及壶腹部癌
(5)放射性核素胰腺显像:用?Se-蛋氨酸作胰腺显像剂对较大的胰腺癌有一定诊断价值。
4.其他检查
(1)胰管镜检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胰管镜已进入临床使用,它可直接进入胰管内腔进行观察,并可收集胰液、脱落细胞进行分析,检测K-ras基因等。有报道可早期发现胰腺癌及壶腹部癌。
3.血行转移 可经门静脉转移到肝脏,自肝脏又可经上、下腔静脉转移到肺、脑、骨等处。
4.沿神经鞘蔓延 常因腹膜后神经丛被侵犯而致持续性腰背痛。 5.腹膜种植 肿瘤细胞脱落直接种植转移到大小网膜、盆底腹膜。
胰腺腺泡癌可分泌大量脂肪酶,使皮下或骨髓内的脂肪组织发生广泛坏死。有时胰腺癌还可伴有体内广泛的血栓性静脉炎,可能是肿瘤组织阻塞了胰管,致胰蛋白酶进入血液循环,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进了血液凝固。
(2)CA242:是一种肿瘤相关性糖链抗原,其升高主要见于胰腺癌,敏感性与CAl9-9相似或略低。
(3)CA50:为糖类抗原,多见于胰腺和大肠癌细胞内,检测敏感性与CA242相似并与之呈高度正相关,CA50和CA242联合检测并不能提高敏感性。
(4)CA72-4:是一种肿瘤相关性糖蛋白抗原,在胰腺癌中,其检测敏感性为45%,阳性者多为低分化胰腺癌。测定胰腺囊性肿块液体中CA72-4水平对鉴别粘液囊腺癌与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有一定价值。
(2)CT扫描:可发现胰腺内大于1cm的肿瘤,其符合率可达89%,是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方法,且对判断血管受侵程度以及手术切除率有一定帮助。近年来,螺旋CT应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准确性高,在评价血管受累方面甚至优于血管造影。华山医院对32例胰腺癌行动静脉双期电子束CT(EB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边界与周围血管间关系,判断肿瘤不能切除的准确性达93.3%,通过三维成像重建方法,可以获取三维立体和旋转360‘的清晰图像,从而提高术前分期诊断的可靠性。

胰腺癌有哪几个类型?

胰腺癌有哪几个类型?

胰腺癌有哪几个类型?根据胰腺癌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及全胰癌。

1)胰头癌:胰腺的头部包括乳头和胆管下端,所以有胰头癌、乳头癌、壶腹部癌和胆管下端癌等名称的区别。

据统计,胰腺癌发生于胰头者约60%~70%,平均大小为4.2~5.7cm。

可压迫胆总管而致进行性阻塞性黄疸,胆囊和肝脏肿大;如癌肿浸润胆总管或壶腹部发生糜烂,可引起急性和慢性出血;可以因为瘀胆而出现肝脏肿大。

多数有进行进黄疸,体重下降,上腹痛或胀满不适,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偏右,可向肩背部放射。

2)胰体癌、胰尾癌:胰体部、尾部之间的界线不可能清楚地划分,故统称为胰体尾癌。

胰腺癌发生于胰体、尾者仅占30%。

胰体尾癌可破坏胰岛组织而产生糖尿病,且可伴有周围静脉血栓形成而引起脾肿大、门静脉高压等症,可能是由于肿瘤分泌某种物质促使血液凝固所致。

胰体、尾癌发生转移较胰头癌为早,多见而广泛,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肝、腹膜和肺。

3)全胰腺癌:又称胰广泛癌,可由胰头、胰体、胰尾癌进一步发展,也可发病初期即为弥漫性。

其发病率各家报告不一,约占胰腺癌的10%。

根据病理类型来分,胰腺癌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导管腺癌导管腺癌占胰腺癌的80%~90%,主要由分化不同程度的导管样结构的腺体构成,伴有丰富的纤维间质。

高分化导管腺癌主要由分化较好的导管样结构构成,内衬高柱状上皮细胞,有的为粘液样上皮,有的具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

此癌性腺管有时与慢性胰腺炎时残留和增生的导管很难鉴别。

中分化者由不同分化程度的导管样结构组成,有的与高分化腺癌相似,有的可出现实性癌巢。

低分化者则仅见少许不规则腺腔样结构,大部分为实性癌巢,细胞异形性很大,可从未分化小细胞到瘤巨细胞,甚至多核瘤巨细胞,有时可见到梭形细胞;在有腺腔样分化的少区域,可有少量粘液,肿瘤的间质含有丰富的Ⅰ和Ⅳ型胶原。

2.特殊类型的导管起源的癌①多形性癌:亦称巨细胞癌,可能为导管癌的一种亚型。

由奇形怪状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甚至梭形细胞构成,有时可类似于破骨细胞的巨细胞或绒癌样细胞。

Vater壶腹癌及壶腹部癌的诊治进展

Vater壶腹癌及壶腹部癌的诊治进展

Vater壶腹癌及壶腹部癌的诊治进展方三高;肖华亮【摘要】近年来,壶腹部肿瘤成为临床及病理研究的难点及热点.200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仅在胆囊与肝外胆管肿瘤栏目下列举了Vater壶腹癌的TNM 分期.2010年WHO将壶腹部肿瘤作为一个整体章节单独列举并叙述,由此表明该独特区域的肿瘤已受重视.区域癌化、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出芽及肿瘤干细胞等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逐步被采纳.尽管壶腹部肿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起源相似,但发病率、生物学特性、生存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需进行鉴别诊断及个体化处理.现将Vater壶腹癌及壶腹部癌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等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3(029)009【总页数】3页(P1001-1003)【关键词】壶腹部肿瘤;Vater壶腹癌;病理学;文献综述【作者】方三高;肖华亮【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病理科,重庆,40004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病理科,重庆,4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91 命名1720 年Vater 描述十二指肠乳头内的膨大区,即胆胰壶腹,1742 年Santorini描述副胰管的结构;1887 年Ruggero Oddi 提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sphincterof oddi,SO)的概念;1951 年Mirizzi 描述“Mirizzi 综合征”,后人发现伴该综合征患者易患胆囊癌,尤其胆囊腺鳞癌。

壶腹部癌与Vater 壶腹癌的概念不同,前者是指Vater 壶腹周围2 cm 范围内的恶性肿瘤[1-4],包括Vater 壶腹癌本身、胆总管末端癌、十二指肠乳头癌。

国内壶腹部癌又称壶腹周围癌,国外[2,5]多将其描述为胰头及壶腹周围区癌。

胰腺癌发病率较高且肿瘤多位于胰头部,容易侵犯胆胰壶腹,导致黄疸而误诊,故广义的壶腹部癌包括胰头癌[3,6]。

尽管笼统称呼其不同来源的肿瘤仍有争议,但在临床实践中正如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7]表述的那样:“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壶腹癌和胰头癌的超声鉴别要点

壶腹癌和胰头癌的超声鉴别要点

壶腹癌和胰头癌的超声鉴别要点学习壶腹癌和胰头癌的超声鉴别要点这么久,今天来说说关键要点!首先呢,我理解壶腹癌和胰头癌在超声下的肿物位置是有差别的。

壶腹癌一般是在十二指肠乳头附近,这个位置好像就在胆管、胰管汇合开口进入十二指肠的那块地方。

就好比在交通枢纽的某个关键连接处发生了问题。

胰头癌呢,就在胰头部这个地方。

这是最最基本的,你要是位置都判断错了,后面肯定不行。

肿物的边界也是个要点。

壶腹癌的肿块边界相对来讲可能会比较清晰一点,就像你画一个圈,这个圈的轮廓比较明确。

我总结胰头癌呢,它的边界经常是不清晰的,有点模模糊糊的,像是边缘被揉皱了的纸张。

不过这里也有挺困惑我的地方,因为有时候也不是那么绝对,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肿瘤周围是不是有炎症啊之类的。

再说到胆管和胰管的扩张情况。

我记得壶腹癌的时候,胆管和胰管扩张是比较早而且比较明显的。

为啥呢?我理解这和它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啊,因为就在胆管胰管汇合的下面一点,好比在一个很关键的水流出口下面堵上了一块东西,那上面的水肯定很快就满上来了。

胰头癌呢,也会引起胆管胰管扩张,但相对来说好像不像壶腹癌那么早。

这一点要是在具体的超声图像里仔细对比的话,是能发现不同的。

回声特征上也有门道。

壶腹癌的回声,我感觉有时候是那种中低回声,就像比较暗一点的光线在超声图像里。

胰头癌的回声呢可以多种多样,有时候高回声有时候低回声,这让我刚开始学的时候特别纠结。

我觉得这可能就需要多看看真实的病例,累积了经验才能更好地判断。

肿物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其实也很重要。

比如说,壶腹癌对血管的侵犯相对胰头癌来说好像没有那么容易出现,不过这个在实际判断的时候特别难,因为超声图像观察血管侵犯本身就不是那么那么准确,还需要借助其他的检查方法来进一步确认。

我自己还在不断学习这个知识点,这个鉴别要点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定的。

我觉得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把经典的病例拿出来反复看,一边看一边对比这些要点。

我也会去看一些专业书籍上的解释来加深理解,像《腹部超声诊断学》这本书就很不错,有很多详细的讲解和例子。

壶腹周围癌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壶腹周围癌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壶腹周围癌的 治疗方法
壶腹周围癌的治疗方法
壶腹周围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 、放疗等。 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 比较大,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决定是 否进行手术。
壶腹周围癌的治疗方法
化疗和放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使用。
壶腹周围癌的 预防
壶腹周围癌的预防
壶腹周围癌的预防主要是通过保持健康 生活方式来降低患病风险。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 方式都可以帮助预防壶腹周围癌的发生 。
壶腹周围癌的科普知识PPT课 件
目录 简介 壶腹周围癌的定义 壶腹周围癌的症状 壶腹周围癌的治疗方法 壶腹周围癌的预防 结论
简介
简介
壶腹周围癌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恶性 肿瘤,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 身体造成极大的威胁。 本PPT将为大家介绍壶腹周围癌的 一些科普知识,希望能够提高大家 的健康意识。
壶腹周围癌的 定义
壶腹周围癌的定义
壶腹周围癌是发生在壶腹周围的一种恶 性肿瘤。 壶腹是指位于胃底位置的一个边缘,是 胃的一个重要部位,癌症发生在这里会 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壶腹周围癌的 症状
壶腹周围癌的症状
壶腹周围癌的早期症状比较难 以察觉,随着癌症的发展,症 状会逐渐显露。 壶腹周围癌的常见症状包括: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部 疼痛、体重减轻等。
结论
结论
壶腹周围癌是一种危险的肿瘤 疾病,但只要我们注意生活方 式和定期体检,就有可能避免 或者及早发现这种疾病。
希望大家通过本PPT了解更多关 于壶腹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胰腺癌和壶腹周围癌概述

胰腺癌和壶腹周围癌概述

一、胰腺癌
(三)病理 1.组织类型 ➢ 导管细胞腺癌多见,约占90%。 ➢ 腺泡细胞癌和黏液性囊腺癌等少见。 2.转移和扩散途径 ➢ 局部浸润。 ➢ 沿神经丛扩散是胰腺癌特有的转移方式。 ➢ 淋巴转移为主。 ➢ 晚期经血行转移至肝、肺、骨等处。
一、胰腺癌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 上腹痛:首发症状。 ➢ 黄疸:主要症状。 ➢ 消化道症状。 ➢ 消瘦和乏力。 ➢ 其他:发热、急性胰腺炎发作、糖尿病等。 2.体征 肝大,胆囊肿大,腹部肿块,左上腹或脐周闻及血管杂音;晚期可出现腹水或扪及 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一、胰腺癌
(七)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疼痛护理、营养支持、改善肝功能、皮肤护理、肠道准备、其他等。 2.术后护理 ➢ 病情观察 ➢ 营养支持 ➢ 血糖监测 ➢ 并发症的护理:出血、胰瘘、胆瘘、感染、胃排空延迟。 ➢ 健康教育:自我监测、合理饮食、复诊指导。
二、壶腹周围癌
(一)概念 壶腹周围癌指发生于距十二指肠乳头2cm以内的肿瘤,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 和十二指肠腺癌。恶性程度明显低于胰头癌,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 胰头癌。
二、壶腹周围癌
(二)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为黄疸、腹痛和消瘦。
胰头癌与壶腹周围癌鉴别
项目 恶性程度 手术切除率 5年生存率 黄疸出现 黄疸特征
胰头癌 高 低 低 较晚 进行性
壶腹周围癌 低 高 高 较早 波动性
三、胰岛素瘤
(一)概念 胰腺内分泌肿瘤是胰岛内具有分泌不同激素功能的多种细胞发展形成的肿瘤,根据 血清激素水平是否正常和有无临床症状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胰 岛素瘤是来源于胰岛β细胞的一种少见肿瘤,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的70%~80%。
胰腺肿瘤和壶 腹周围癌

141系统精讲-肿瘤-第四节 胰腺癌病人的护理

141系统精讲-肿瘤-第四节 胰腺癌病人的护理

1.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A.上腹部痛和上腹部饱胀不适B.消瘦和乏力C.黄疸D.发热E.消化道症状【答案】:A【解析】:考察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上腹痛和上腹饱胀不适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早期由于胰胆管梗阻,管腔内压增高,呈上腹钝痛、胀痛,可放射至后腰部。

少数病人呈剧痛。

胰体部癌则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夜间较白天明显。

2.壶腹部癌的临床表现中较早出现的是A.黄疸B.上腹痛及脊背痛C.寒战发热D.消化道症状E.贫血消瘦【答案】:A【解析】:考察壶腹部癌的临床表现。

壶腹部癌黄疸较早出现,进行性加重。

3.患者,男性,57岁。

上腹不适、食欲不振3个月。

近1个月来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有体重减轻,全身明显黄染,肝脏肋下未扪及,深吸气时可触及肿大胆囊底部,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血胆红素150μmol/L,尿胆红素阳性。

最有可能的疾病是A.胆石症B.肝炎C.肝癌D.胰头癌E.慢性胰腺炎【答案】:D【解析】:考察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为胰头癌。

进行性黄疸是胰腺癌和壶腹部癌的典型表现。

胆囊增大是胆道梗阻后胆汁排出不畅淤积引起。

4.患者男性,46岁。

B超检查胰头部有一2.0cm×2.5cm的肿块,拟诊为胰头癌,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A.腹痛,腹胀B.进行性黄疸C.食欲不振D.消化不良E.乏力,消瘦【答案】:B【解析】:考察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黄疸是胰头癌最主要的症状和体征。

黄疸一般是进行性加重,可伴有瘙痒症。

大便呈陶土色。

5.胰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A.高蛋白饮食B.高脂饮食C.糖尿病D.慢性胰腺炎E.吸烟【答案】:E【解析】:考察胰腺癌的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

吸烟被认为是胰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香烟烟雾中的亚硝胺有致癌作用。

6.患者男性,48岁,上腹部疼痛不适伴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诊断为胰腺癌。

患者术前需补充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E.维生素K【答案】:E【解析】:考察胰腺癌术前护理。

胰腺癌

胰腺癌

胰腺癌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多发生于胰头部。

腹痛及无痛性黄疸为胰头癌的常见症状。

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吸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发病率相对增高,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远较绝经前的妇女多,绝经后妇女发病率与男性相仿。

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发现些环境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

已定的首要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胆石病饮酒(包括啤酒)以及慢性胰腺炎等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精制的面粉食品,胃切除术也是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其死亡率极高。

胰腺癌的分期分型1.导管腺癌2.特殊类型的导管起源的癌3.腺泡细胞癌4.小腺体癌5.大嗜酸性颗粒细胞性癌6.小细胞癌外科治疗(1)胆道引流术(2)胃空肠吻合临床检验一、影像学检查二、肿瘤标记物三、癌基因检测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pancreatic cancer最早由Mondiare 及Battersdy叙述。

1888年Bard和Pis在文献上做了临床报告。

1935年,美国著名外科学家Whipple首先报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功,从而确立了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和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方式。

1943年,Rockeg首先实行了全胰切除术。

国内余文光于1954年首先报告胰头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例。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美国1988年发病率为9.0/10万,男:女为1.3:1。

多见于45岁以上者。

瑞典发病率较高,为125/10万,并且在过去20年里保持不变。

英国和挪威各增加了l倍。

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加拿大、丹麦和波兰的标化发病率增加了50%以上。

在我国,胰腺癌已成为我国胰腺癌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收住院的胰腺癌病人比50年代增加了5~6倍。

而且据北京地区7家医院354例病例分析,病人中41~70岁者占80%,近年来,年轻的胰腺癌病人也较10年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且恶性度更高,预后更差。

就胰腺癌的发生部位而言,仍以胰头部位最多见,约占70%左右,胰体次之,胰尾部更次之,有的头体尾部均有,属于弥漫性病变或多中心性病变。

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

一、胰腺癌
1、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肝脏功能、 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类 抗原19-9。
一、胰腺癌
2、影像学检查: B超:目前首选检查方法 CT:是目前最常用和主要的检查方法。 ERCP及PTC: 内镜:较新的诊断技术。 选择性动脉造影: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急性胰腺炎 病 因

大量饮酒:
酒精对胰腺的刺激作用; 酒精对胰腺的损伤作用;

急性胰腺炎 病 因

暴饮暴食:

短时间内大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刺激乳头水肿,Oddi括约肌痉挛, 同时引起大量胰液分泌。
急性胰腺炎 病 因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高脂血症及高钙血症;
急性胰腺炎 病 因

其它:

临床表现

腹痛:反复发作伴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 体重↓ 后期可能出现内分泌功能不足和外分泌功能 不足
辅助检查

CT:可见胰腺实质钙化,结节状,密度
不均,假囊肿形成或胰管扩张等。
CT显示胰腺导管扩张和结石
辅助检查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见胰 管扩张,平时见不到的Ⅱ、Ⅲ级小分支也 显影,显示主胰管多处狭窄伴窄后扩张,
体征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腹部体征较轻:仅有较轻的上 腹压痛,可有轻度腹胀和肠鸣 音减弱。
体征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体征明显,重病容,烦躁不安, 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加快并可出 现下列情况:
体征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急性腹膜炎体征,麻痹性肠梗阻, 腹水征(血性,淀粉酶升高);
体 征

壶腹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壶腹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胰管及胆 Nhomakorabea总


共同通道(Vater)60%






胰胆管独立开口(2%)
胰胆管于大乳头处汇合,无壶腹结构(38%) 偶见胰胆管提前汇合,有较长汇合管开口于大乳头
十二指肠乳头
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分为类 圆形、 半圆形、 圆锥形和 扁平形,十二指肠乳头最大 径 5 ~ 10 mm。当最大径 > 10 mm 时, 应警惕有病 变存在的可能。
总管或胰管的远端(即壶腹内部分) 腔内或管壁上,或位于壶腹乳头(十二指肠 黏膜与壶腹黏膜的交界处),或乳头的十二指肠面(被覆十二指肠黏膜的壶腹突 起);肿瘤的中心或肿瘤>75%位于壶腹。
解剖
• 壶腹部:肝胰壶腹又称Vater 壶腹,是胆总管在十二指肠后 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
• 膨大的共同通道,外覆括约肌,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
影像学——CT
➢ 直接征象: • 肠型:分叶状、低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增强扫描动脉期、门
脉期均明显强化。 • 胰胆管型:浸润样管壁增厚、延迟强化。 ➢ 间接征象: • 胆总管及胰管扩张(52%)—双管征(双管靠近)。 • 肝内胆管软藤样扩张、胆囊增大。
70岁,男性
肠型:结节状软组织影(息肉样生长方式)
• 典型的MRCP 表现为胆总管远端截断呈鼠尾状或鸟嘴状狭窄,呈“单管征”。
小结
• 壶腹癌好发于中老年人。 • 临床表现:黄疸、腹痛、腹饱胀不适等。 • 影像表现: ✓ 直接征象:肠型: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不规则,增强呈明显强化
;胰胆管型:浸润样管壁增厚,延迟强化。 ✓ 间接征象:双管征(双管靠近);肝内胆管软藤样扩张。
72岁,男性

胰腺癌和壶腹癌的区别有什么

胰腺癌和壶腹癌的区别有什么

胰腺癌和壶腹癌的区别有什么对于胰腺癌和壶腹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去区别它们,有时候就会容易搞混两者的性质,那么该怎么去区别清楚胰腺癌和壶腹癌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胰腺癌和壶腹癌的区别,希望能帮到你。

胰腺癌和壶腹癌的区别①部位不同胰头癌是指发生于胰头部的胰腺癌;壶腹周围癌是指发生于乏特壶腹、总胆管下端及乳头周围的十二指肠癌。

②起源不同胰头癌主要是来源腺管上皮;壶腹周围癌多起源于壶腹本身,其为乳头周围的十二指肠粘膜和总胆管末端。

③症状不同胰头癌患者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明显;而壶腹周围癌患者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的变化相对较轻。

④黄疸出现的时间不同胰头癌梗阻性黄疽出现的晚,并呈进行性加重,少有波动;而壶腹周围癌的黄疽出现的较早,可有波动,伴有大便潜血阳性。

⑤胰胆管造影(ERCP)显像不同胰头癌的ERCP常显示胰管狭窄或中断,或呈双管征;壶腹癌的ERCP常见壶腹部隆起或有菜花样肿物,插管难以成功。

⑥影像学显示不同胰头癌在B超和CT显示胰头双侧变形,增大、不规则,胰管及总胆管扩张;而壶腹周围癌在B超和CT显示胰腺无异常,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

⑦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总胆管影像不同胰头癌梗阻部位在总胆管的下段,且有胆管横(牵拉)位改变;壶腹周围癌的梗阻部位较低。

总胆管末端癌可见管壁不光滑或充盈缺损,有时呈鼠尾状。

⑧预后不同胰头癌的5年生存率为5%左右;壶腹癌的5年生存率为40%左右。

壶腹癌的简介壶腹癌是位於十二指肠第二部份内侧肠壁,因解剖位置之相关性与原发於胰脏头,十二指肠,总胆管远端之癌症统称为壶腹周遭癌,壶腹癌好发年纪为 60-70 岁,其临床症状包括阻塞性黄胆(80%),慢性肠胃道出血合并贫血(>30%),腹痛,恶心及呕吐。

壶腹部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肿瘤,约占0.2%,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帐户和大约7%的壶腹周围癌。

在壶腹周围地区在解剖学上是复杂的,代表3种不同的上皮细胞,胰腺管,胆管交界处,和十二指肠粘膜。

胰腺癌---概述、病因

胰腺癌---概述、病因

胰腺癌---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一、概述:胰腺癌指发生于胰头、胰体及胰尾部等外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同时也包括壶腹部癌,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在欧美多数国家中,胰腺癌的发病率每年约为9~10/10万人口,自1930年以来,美国的胰腺癌发病率增加了3倍,而英国同期增加了2倍,日本增加了5倍。

在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据上海市统计,1974年胰腺癌的发病在备种恶性肿瘤中为第14位,至1984年则上升到第7位,1990年发病率达到5.1/10万人口,己与日本相近。

北京协和医院及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统计表明,近十几年来因胰腺癌住院的病人增加了3~4倍。

胰腺癌的发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1,其发病与年龄增长有一定关系。

有文献报道,25岁以下发胰腺癌者较为罕见,而中老年发本病者占83.7%,其中60岁以上者又为发病高峰。

本病的恶性程度较高,一旦确诊后大约只有12%~15%的病例可以进行手术根治,而约90%的病人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是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胰腺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圄传统医学中医学中属“腹痛”“黄疸”“症瘕”“积聚”等证范畴。

根据其病因病机,中医通常采用健脾和胃、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软坚消症及益气养血等治法,治疗不同表现、不同病程的胰腺癌病人,取得较满意疗效。

有人报道,用中医药治疗42例中、晚期胰腺癌,其1年生存率为90.5%,2年生存率为50%,5年生存率为4.5%。

此外,应用中药外治法还能明显缓解因癌症引起的疼痛,其不良反应小,疗效亦优于西药止痛剂。

二、病因病机:中国中医学中医学对胰腺的认识始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记载:“脾长掩一尺,掩太仓。

”《十四经发挥》也有:“脾广三寸,长五寸,掩手太仓,附于脊之第十一椎。

”其实都是对于胰腺的描写。

到清代,随着中医解剖学的发展,对胰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写到:“津管一物,……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右,幽门之左,……,接小肠”,“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胰腺癌及壶腹部癌胰腺癌来自于胰腺的外分泌组织,即胰腺的腺泡或导管上皮细胞。

壶腹部癌是指胆总管下段和十二指肠乳头的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但其诊治措施与胰头癌有相似之处,与胆总管下端癌一起,三者统称为壶腹周围癌。

据国内外统计资料,胰腺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上海市的发病率已由1977年的3.8/10万人上升到1997年的10.1/10万人。

目前胰腺癌已成为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胰腺癌多见于中老年人,50”69岁年龄组占80%以上,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比约2:1。

(一)病因胰腺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胰腺癌的形成和发展,是肿瘤相关基因在体内或外来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失控的结果。

理论上,任何使胰腺癌相关基因发生变化的因素均可能是导致胰腺癌的病因。

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胰腺癌致病危险因素,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胰腺癌的危险性高2~3倍。

另外,慢性胰腺炎及糖尿病患者胰腺癌的发病率要高于普通人群。

(二)病理原发性胰腺癌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以胰头部最多见,约占60%;胰体部占15%;胰尾部占5%;20%可为弥漫性侵及整个胰腺。

胰头部癌多源自胰腺导管上皮,胰体尾部癌常源自腺泡。

肿瘤类型可为腺癌、乳头状腺癌或腺泡细胞癌。

壶腹部癌以腺癌多见,其次为乳头状癌、粘液腺癌。

胰腺癌的转移可有多种途径。

1.直接蔓延向周围组织浸润,包括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胃和横结肠及其系膜等。

2.淋巴转移胰腺内有丰富的毛细淋巴管网,毛细淋巴管网形成淋巴管丛并发出集合淋巴管到达胰腺表面,然后伴血管沿不同方向进入局部淋巴结,最后汇人腹腔淋巴主干。

不同部位的胰腺癌可有不同的淋巴转移途径。

①胰头癌:向上:肝动脉周围淋巴结--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向下:肠系膜血管周围淋巴结;向后: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淋巴结或直接注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另外,可直接转移至幽门上、下淋巴结。

②胰体尾部癌:胰体部癌向上可转移至肝固有动脉周围淋巴结、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脾动脉周围淋巴结--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向下可转移至胰下动脉周围淋巴结--肠系膜血管周围淋巴结;胰尾部癌可转移至脾门淋巴结(见图33-5)。

3.血行转移可经门静脉转移到肝脏,自肝脏又可经上、下腔静脉转移到肺、脑、骨等处。

4.沿神经鞘蔓延常因腹膜后神经丛被侵犯而致持续性腰背痛。

5.腹膜种植肿瘤细胞脱落直接种植转移到大小网膜、盆底腹膜。

胰腺腺泡癌可分泌大量脂肪酶,使皮下或骨髓内的脂肪组织发生广泛坏死。

有时胰腺癌还可伴有体内广泛的血栓性静脉炎,可能是肿瘤组织阻塞了胰管,致胰蛋白酶进入血液循环,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进了血液凝固。

(三)诊断1.临床表现(1)腹痛与腹部不适:40%-70%胰腺癌患者以腹痛为最先出现的症状,壶腹部癌晚期患者多有此现象。

引起腹痛的原因有:①胰胆管出口梗阻引起其强烈收缩,腹痛多呈阵发性,位于上腹部;②胆道或胰管内压力增高所引起的内脏神经痛,表现为上腹部钝痛,饭后1-2小时加重,数小时后减轻;③胰腺的神经支配较丰富,神经纤维主要来自腹腔神经丛、左右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丛,其痛觉神经位于交感神经内,若肿瘤浸润及压迫这些神经纤维丛就可致腰背痛,且程度剧烈,患者常彻夜取坐位或躬背侧卧,多属晚期表现。

(2)黄疸:无痛性黄疸是胰头癌最突出的症状,约占30%左右。

胰钩突部癌因距壶腹较远,出现黄疸者仅占15%~20%。

胰体尾部癌到晚期时因有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或肝门淋巴结转移压迫肝胆管也可出现黄疸。

黄疸呈持续性,进行性加深。

壶腹部癌患者几乎都有黄疸,由于肿瘤可以溃烂、脱落,故黄疸程度可有明显波动。

壶腹部癌出现黄疸早,因而常可被早期发现、治疗,故预后要好于胰头癌。

(3)消瘦、乏力:由于食量减少、消化不良和肿瘤消耗所致。

(4)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有食欲减退、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10%壶腹部癌患者因肿瘤溃烂而有呕血和解柏油样便史。

(5)发热:胰腺癌伴发热者不多见,一般为低热,而壶腹部癌患者常有发热、寒战史,为胆道继发感染所致。

(6)体征:约半数患者可有肝肿大。

按Courvoisier法则,无痛性黄疸如同时伴有胆囊肿大,是壶腹周围癌包括胰头癌的特征,在与胆石症作鉴别时有一定参考价值。

晚期胰腺癌常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可有腹水征。

胰体尾部癌早期症状少,当出现腰背疼痛就诊时,疾病往往已至晚期,造成治疗困难,这一特点应引起重视。

2.实验室检查常用的生化检查,如血清胆红素和肝脏酶类(AKP、~/-GT等)只有在胆道梗阻时才见升高,也缺乏特异性,不适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

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发现了一些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

(1)CAl9-9:是由单克隆抗体116NSl9-9识别的涎酸化Lewis-a血型抗原,它是目前公认的对胰腺癌敏感性较高的标志物。

一般认为其敏感性约为70%,特异性达90%,CAl9-9对监测肿瘤有无复发、判断预后亦有一定价值。

(2)CA242:是一种肿瘤相关性糖链抗原,其升高主要见于胰腺癌,敏感性与CAl9-9相似或略低。

(3)CA50:为糖类抗原,多见于胰腺和大肠癌细胞内,检测敏感性与CA242相似并与之呈高度正相关,CA50和CA242联合检测并不能提高敏感性。

(4)CA72-4:是一种肿瘤相关性糖蛋白抗原,在胰腺癌中,其检测敏感性为45%,阳性者多为低分化胰腺癌。

测定胰腺囊性肿块液体中CA72-4水平对鉴别粘液囊腺癌与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有一定价值。

(5)CAl25:是一种卵巢癌相关的糖蛋白抗原,也可见于胰腺癌。

胰腺癌CAl25的阳性率约为75%,且与肿瘤分期相关,Ⅰ、Ⅱ期低,Ⅲ、Ⅳ期阳性率较高,因此无早期诊断意义。

(6)POA:胰腺癌胚胎抗原,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89%。

(7)PCAA:胰腺癌相关抗原,胰腺癌阳性率为67%,胰高分化腺癌的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腺癌。

(8)TPA:组织多肽抗原,主要反映肿瘤的增殖率而非肿瘤的负荷,对胰腺癌的敏感性低于CA242、CA50,但特异性较高。

据报道TPA与CA50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9)CEA:癌胚抗原,特异性低,敏感性59%—77%。

华山医院胰腺癌诊治中心通过联合测定CAl9-9、CA242、CA72—4、CAl25等四种胰腺癌标志物,发现可以进一步提高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手段。

虽然目前的影像学技术对检测出小于1sm肿瘤的作用不大,但各种影像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可提高检出率。

(1)超声波检查:经腹壁B超扫描,无创伤、费用低廉,是诊断胰腺肿瘤的首选方法。

据统计资料其敏感性在80%以上,但对小于2cm的胰腺占位性病变检出率仅为33%;内镜超声(OUS)可明显提高检出率,并有助于了解胰腺周围血管、淋巴结、脏器的受侵程度。

(2)CT扫描:可发现胰腺内大于1cm的肿瘤,其符合率可达89%,是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方法,且对判断血管受侵程度以及手术切除率有一定帮助。

近年来,螺旋CT应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准确性高,在评价血管受累方面甚至优于血管造影。

华山医院对32例胰腺癌行动静脉双期电子束CT(EB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边界与周围血管间关系,判断肿瘤不能切除的准确性达93.3%,通过三维成像重建方法,可以获取三维立体和旋转360‘的清晰图像,从而提高术前分期诊断的可靠性。

(3)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可发现大于2cm的胰腺肿瘤,但总体成像检出效果并不优于CT。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合三维成像重建方法能提供旋转360*的清晰图像,可替代血管造影检查。

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可部分替代侵袭性的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发现胰头癌和壶腹部癌。

(4)X线检查:行钡餐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可发现十二指肠受壶腹部癌或胰头癌浸润和推移的影像。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胰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ERCP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可达95%,因为是创伤性检查,故仅在B超和CT不能确诊时采用。

通过ERCP还可采集胰液或刷取细胞进行检查,其阳性率为40%~87%。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对胰腺癌亦有较高的检出率,可惜检查费用昂贵、目前资料不多,有待进一步总结。

(5)放射性核素胰腺显像:用?Se-蛋氨酸作胰腺显像剂对较大的胰腺癌有一定诊断价值。

4.其他检查(1)胰管镜检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胰管镜已进入临床使用,它可直接进入胰管内腔进行观察,并可收集胰液、脱落细胞进行分析,检测K-ras基因等。

有报道可早期发现胰腺癌及壶腹部癌。

(2)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B超或CT的导引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80%以上可获得正确的诊断。

5.临床分期(1)199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临床分期方法(表33-3)已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表33-3 UCC胰腺癌临床分期Ⅱ期T3 N0 M0Ⅲ期任何T NI M0T:原发肿瘤;Tx: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o:未发现原发肿瘤;T1:肿瘤局限于胰腺;Tla:肿瘤直径≤2cm;T1b:肿瘤直径>2cm;T2:肿瘤侵犯十二指肠、胆管或胰腺周围组织;T3:肿瘤侵犯胃、脾、结肠或邻近大血管;N:区域淋巴结;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M:远处转移;M0:肿瘤无远处转移;M1:肿瘤有远处转移(2)日本胰腺学会(JPS)分期系统(表33-4)亦被较多学者采用。

表33-4 JPS胰腺癌临床分期Ⅱ期 T2 S1 RPl PVl N1 M0Ⅲ期 T3 S2 RP2 PV2 N2 M0T:原发B中瘤;T1:0~2cm; T2:2.1—4cm; T3:4.1~6cm;T4:≥6.1cm;S:浆膜侵犯;RP:腹膜后侵犯;PV:门静脉侵犯;PV0:无侵犯;PV1:怀疑侵犯;PV2:明确侵犯;PV3:严重侵犯;N:淋巴结;N0:无转移;N1:第一站淋巴结转移;N2:第二站淋巴结转移;N3:第三站淋巴结转移;M:远处转移;M0:无远处转移;Ml:有远处转移(四)治疗1.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目前仍是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由于胰腺癌手术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而胰腺癌患者往往全身情况差,因此术前准备、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上海华山医院外科采用A-PACHEⅡ和POSSUM评分系统对胰腺癌手术病人进行危机评分,按照评分结果,因人而异,积极给予保护性支持治疗,提高了胰腺癌治愈性切除水平。

胰腺癌患者半数以上有黄疸症状,对术前是否要减黄多年来一直有争议。

严重黄疸可致肝肾功能损害、凝血机制障碍、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

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大于17.1Umol/L者应行术前减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