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1&2 - 副本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1章绪论1.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侧重点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体育心理学强调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锻炼心理学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的作用2.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p15-17)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任务:1)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2)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3)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4)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1) 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2) 运动项目的性质3) 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3. 运动心理学之父:1923年,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4. 社会促进效应:特里普利特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人,于1897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
第2章运动活动的动机1. 动机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好强化作用。
分类: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③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外部动机:指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2. 动机的三个理论:1) 成就需要理论:由默里提出的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
运动心理学
第一章内容第一节运动心理学怎么发展起来的1.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最早出现的运动心理学文献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诺曼.特里普里特于1897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
3.在1913年的洛桑会议上,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明确提出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推动了心理学与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的科学历程。
4.1923年,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的格里菲斯在美国伊利若斯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26年,他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运动心理学教科书《教练心理学》。
1928年,又出版了《运动心理学》。
1938年,成为体育运动心理咨询专家。
5.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运动心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其重要的标志有两个:第一,1965年,由意大利运动医学联盟倡议,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此后,每4年召开一次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
第二,197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刊物《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2003年,改版为《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
6.苏联在二战后成立了“运动心理委员会”;美国在1967年成立了“运动心理学全国协会”。
目前世界上有4种运动心理学专业学术期刊。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1.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运动心理学会成立。
2.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心理测量、心里选材和运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
3.运动员心理测量是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的第一步。
广义的体育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之相对的学科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身体锻炼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涉及的三大领域:运动心理学包括: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
于是广义运动心理学涉及三大领域:竞技运动、大众健身、体育教育。
运动心理学01
绪论1-1习题(关注问题)1、领域研究运动心理学问题:采取哪些心理学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在训练中开发并在比赛中体现运动员的潜在能力?2、领域研究运动心理学问题:解决人们知道运动是良药,但仍久坐不动,知而不行的问题?3、领域研究运动心理学问题:如何通过体育运动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1-2习题(发展历程)1、特里普利特在1897年完成一项以研究社会促进效应问题,观察观众在场对自行车运动技能表现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2、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3、格里菲斯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开设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
4、格里菲斯在1925 年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5、前苏联的中央体育学院即莫斯科体育学院的心理学教研组和列宁格勒体育学院心理学教研组研究了训练过程中体育对人的认知,个性形成,智力发展等课题。
6、涅恰耶夫在1927年和1930年两次出版了《体育心理学》。
7、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成立于1965年。
8、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的举办地点为:罗马。
9、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创刊物《国际运动心理学期刊》创刊于1970年。
10、第十三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举办时间是2013年,举办地点是北京体育大学。
11、中国现代运动心理学最早的专论《运动迁移的价值》是由马约翰于1926年撰写。
12、1942 年,全国武术和体育研究院的吴文忠,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
13、1958年苏联运动心理学家车尼克娃的《运动心理学问题》一书被译成中文。
14、1980年,我国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
15、马启伟先生是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的首任委员。
16、1986 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国际运动心理学会。
17、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成立于1991年18、第一届中国心理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举办地点在昆明。
19、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技运动领域1-3习题(性质和任务)1、运动心理研究的三大领域:竞技运动领域、体育教育领域、大众健身领域。
运动心理学
二、跳高运动员要做到心中有数
跳高运动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在比赛中从容不迫,而这个所谓的 “数”,就是心理学的高度知觉。运动 员可以利用客观条件掌握高度,例如身 高,平时训练情景。一名优秀的跳高运 动员必须对高度,特别是本人最佳成绩 或目标成绩高度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 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发展
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 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 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 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它标志这个学 科进入科学的行列。
1920-1940年,前苏联、德国 等国都 对运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 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运动心理学受到广 泛重视,大多数国家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 究工作,成立运动心理学会并召开专门会 议,有关的文章和书籍也大量问世,使这 门科学得到迅速发展。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如 技能学习、竞赛心理、运动对人的意义 、从事运动的动机,以及运动员之间、 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运动员和观众之 间的相互关系,心理训练和运动心理治 疗方法等等。20世纪初期,研究的问题 多集中在技能学习上,包括学习的分配 、保持和迁移等,而后深入到运动行为 的理论方面。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 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 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 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 作用和意义;
研究人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时, 在性格、能力和气质方面的特点及体 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
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 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如运 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赛前心理状 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
体育心理学---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述
h
21
本教材为何取名“体育心理学”
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 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这三个学科无 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 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
祝蓓里等人(2000)认为,体 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 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 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 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
h
25
本教材所下的定义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
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h
26
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两个目的
反应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两种。
h
37
简单反应时
❖ 是指对单一刺激作出第一个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间隔,或是指对于事先知道的某种刺激作出事 先规定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间隔。
h
38
简单反应时举例:
❖ 简单的反应在心理结构上仍可 分为:感知信号刺激;联想, 也即在头脑中对信息进行加工、 处理,以及反应3个具有不同特 点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
h
41
反应时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地说,反应时与运动速度在同一组被试中没有高相关。
反应时
运动速度
刺激
第一个反应
完成动作
反应能力
图1-1: 反应时与运动速度相结合的模式
h
42
表1-1 三名运动员反应时与运动成绩的比较
名次 运动员 起跑反应时
1A
0.193 10.25
2B
0.151 10.25
运动心理学(1)
运动心理学主讲:温志宏运动心理学教学目录1、体育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的问题。
2、体育心理学对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兴趣习惯培养的问题。
3、体育心理学研究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及教学组织中的心理学问题。
4、心理问题矫正和辅导运动心理学教学目录第一章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教学目标:了解运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
了解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了解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研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热情,为今后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重点:了解运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
了解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难点1、了解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2、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热情,为今后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第一节运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标志事件特里普里特于1897年进行的社会促进效应实验研究,既开社会心理学研究之路,也创运动心理学研究之先。
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成立,推动了运动心理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特点一、研究领域:从研究内容分析,运动心理学有三大研究领域,即竞技运动心理、体育教育心理和大众锻炼心理。
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运动心理学在竞技运动心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2000年以后,研究领域明显扩大,体育教育心理和大众锻炼心理的研究明显增加。
二、性质与任务运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关系;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
思考与练习:何年何人何事件,可被视为运动心理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成立于何年,推动了运动心理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从研究内容分析,运动心理学有三大研究领域是什么?运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运动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教学目标:1.列举成就需要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的要点并说明其应用意义。
运动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运动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题一:心理状态对运动表现的影响1. 请简述积极心理状态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并给出一个具体例子。
答:积极心理状态对运动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积极心理状态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并增加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认同感。
这种心理状态有助于运动员充分发挥潜力,达到更好的运动表现。
例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一名球员对自己的投篮技术充满信心,相信每一个投篮都能命中,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会促使他更加专注和努力去完成每一个投篮动作,从而提高投篮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2. 请简述消极心理状态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并给出一个具体例子。
答:消极心理状态会对运动表现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消极心理状态会降低运动员的自信心和对自己能力的认同感,导致他们在比赛中表现不佳。
其次,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运动员出现压力和焦虑情绪,影响他们的专注力和反应速度。
例如,在一场网球比赛中,一位运动员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他开始失去信心,焦虑情绪逐渐增加,这导致他在比赛中出现大量失误,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
题二:运动员如何应对比赛中的压力和焦虑情绪?1. 请列举三种运动员应对比赛中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方法,并简要解释其原理。
答:运动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应对比赛中的压力和焦虑情绪:1)深呼吸和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和肌肉放松训练,可以缓解身体的紧张感,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这是因为深呼吸和肌肉放松能够激活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副交感神经,促使身体进入放松状态,从而降低紧张和焦虑的程度。
2)积极心理暗示:运动员可以给自己灌输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能行”、“我有能力克服困难”等。
这种积极心理暗示可以改变运动员的思维定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减少压力和焦虑的干扰。
3)专注力训练:通过专注力训练,运动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水平,减少外界干扰对比赛表现的影响。
专注力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比赛中的压力和焦虑情绪。
运动心理学课件第2版-第01章 绪论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
二、运动心理学与锻炼心理学
➢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 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研
究对象的界定与扩展问题。
✓ 通过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影响竞技运动表现心理、情绪和行 为因素;通过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可以了解运动员的训 练和比赛的心理状态,或者帮助进行运动员的选拔,或者帮助监控和 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或者帮助提升运动队的动机气氛和凝聚力, 促进运动员与辅助人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从而增强运动表现和心理 健康。
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运动心理学(第2版)
毛志雄 迟立忠 主编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运动心理学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
第一节 什么是运动心理学
一、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 第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 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回顾
(三)2000年以后的发展
国际运动心理学会第十三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2013年在北京举行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回顾
(三)2000年以后的发展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2018年在北京举行
第二节 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回顾
运动 与锻 炼的 心理 学 Psy cho logy of Spor t and Exer cise
欧洲 运动 心理 学联 盟
体育运动心理学试卷——运动归因含答案
体育运动心理学试卷一运动归因(含答案)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和的认知过程。
2.归因理论是对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归因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们和的各个领域。
3.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和周围环境的需要。
4.根据Heider的意见,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或的力量,或者同时归因于因素。
5.根据Heider的意见,有效的个人力量是由和的因素所构成。
环境力量是由和所构成。
6.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包括:理论、理论、理论和理论。
7.所谓“相应推断”是指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直接引起的。
8.根据Jones等人的观点,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的三个基本、和。
9. Kelley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和。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的立体框架。
10.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
对三度理论的各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和三个变量。
11. Weiner提出,可以根据、和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12.根据协变性原则,个体在对活动结果进行归因时,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的原因;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不一致时,会把它归于的原因。
13.再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和。
14.研究已经表明,运动员把成功或失败归于稳定的原因,还是归于不稳定的原因,与和有关。
15.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和他的同事研究行为时提出的。
随后,心理学家又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在行为中也会出现。
16.有关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从归因为主逐渐地较为平衡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是心理的表现。
17.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与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8. Weiner在对归因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类主要情依赖情绪和依赖情绪。
前者的情绪反应中的成分;后者的情绪反应中的成分。
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体育运动心理学——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 攻击性行为包括活动和行动两种。
前者主要是通过对他人进行的攻击;后者主要是使用一些部位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进行攻击。
2. 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攻击性分为攻击和攻击两大类。
3. 根据个体的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____ _____攻击和攻击两种。
4. 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因素有、和。
5.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这八类因素。
6. 减少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必须从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考虑。
7.道德__________是道德的能动作用,它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的过程。
8. 道德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
9. 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挫折-攻击理论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 ___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10.原始的挫折-攻击性理论由_______________等人提出,后来,_______________针对原始的挫折—攻击假设的弱点,提出了修正意见。
11.攻击性行为与果断性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意图,后者的意图,这两者包含的领域,对它们进行区分。
1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3.Bandura分析的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是效应、和_____________效应、效应、效应和功能。
14.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道德、道德、道德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几个部分。
15. 道德认识由道德、道德和道德几个方面组成。
16.对个体社会学习起重要作用的有的力量、的力度、的有效性。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道德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它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克服困难的过程。
《运动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运动心理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主要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理调控、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等方面。
2. 心理技能训练:心理技能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运动员提高其在比赛中的注意力集中、情绪调节、自我激励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技能。
3. 竞技焦虑:竞技焦虑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紧张、担忧、恐惧等负面情绪反应,它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和比赛结果。
4.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信心和信念,它是影响运动员动机、努力程度和坚持性的重要因素。
5. 比赛压力:比赛压力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压力源,包括比赛成绩的压力、对手的压力、观众的压力和自我期望的压力等。
二、填空题:1.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______(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理调控、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等。
2. 竞技焦虑可分为认知焦虑和______(躯体焦虑)两种类型。
3.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人经验、______(观察学习)和言语说服等因素的影响。
4. 在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通过______(心理准备)和放松训练等方式来降低比赛压力。
5. 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竞技体育、______(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等领域。
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D)A.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B. 心理技能训练C. 比赛心理调控D. 运动营养与恢复2.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能力?(A)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3.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情绪调节能力?(B)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4.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决策能力?(C)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5.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激励能力?(D)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BCD)A.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B. 心理技能训练C. 比赛心理调控D. 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2. 下列哪些是影响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ABC)A. 个人经验B. 观察学习C. 言语说服D. 生理状态3. 下列哪些是运动员应对比赛压力的策略?(ABCD)A. 心理准备B. 放松训练C. 自我暗示D. 目标设定4. 下列哪些是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ABCD)A. 竞技体育B. 学校体育C. 大众健身D. 运动损伤康复5. 下列哪些是竞技焦虑的表现形式?(AC)A. 认知焦虑B. 身体疲劳C. 躯体焦虑D. 技术失误五、判断题:1.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体育心理学(1)
体育心理学一、选择题1、在中国, B 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A. 吴文忠B. 马约翰C.肖国忠D. 马启伟2、众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获胜的因素中 A 归于心理因素。
A.70%B.80%C.90%D. 60%3、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能力的目标定向是属于_B______。
A成绩目标定向 B学习目标定向 C自我目标定向 D结果目标定向4、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是属于_____A___。
A成绩目标定向 B学习目标定向 C掌握目标定向 D结果目标定向5、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运动用品(如对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物品)的兴趣,即 A 。
A. 物质兴趣B. 直接兴趣C.中心兴趣D. 间接兴趣6、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即B 。
A. 物质兴趣B. 直接兴趣C.中心兴趣D. 间接兴趣7、为了获得刺激、产生眩晕、运动愉悦感觉和渲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这种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 C 。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生物性动机D.社会性动机8、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这种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 D 。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生物性动机D.社会性动机9、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属于 A 。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生物性动机D.社会性动机10、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为 B 。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生物性动机D.社会性动机11、指向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特征的动机,是 C 。
运动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1)
运动心理学动作感知(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of action):人脑对运动动作的特点和运动情境特征的直接反映。
如感觉到动作的力量、幅度和方向等。
动作表象形成的前提条件。
根据神经传入的内外渠道,可以分成客体运动感知和主体运动感知。
客体运动感知(object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of action):亦称“外部运动感知”。
通过眼睛、耳朵等外部感受器,将外界信息和有关技能的外部结构特点信息传入大脑相应区域所形成的动作感知。
主体运动感知(subject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of action):亦称“内部动作感知”。
在客体运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觉感受器,将自身动作刺激传递至大脑相应区域所形成的动作感知。
对整体动作的全面概括反映是结合主客体运动感知得以实现的。
运动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 in sports):人脑对运动中客体的大小、形状、方位、深度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运动觉、肤觉、平衡觉等的联合活动实现。
涉及各种相对静止的客体及各种运动物体的空间关系。
分为客体运动知觉和主体运动知觉。
也可分为运动方位知觉、运动大小知觉、运动深度知觉等。
运动节奏知觉(perception of motion rhythm):亦称“运动时间间隔知觉”、“运动时间节奏感”。
人脑对运动事件中客观上相等的各种时间间隔连续呈现的反映。
主要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实现,听觉分析器感知运动节奏的能力最强,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运动训练中,以听觉刺激作为训练运动节奏知觉的标记效果最佳。
先利用听觉刺激进行训练,形成准确的运动节奏知觉后,再利用视觉刺激,是训练该知觉的良好方式。
专门化知觉(specialized perception'):亦称“专项运动感知觉”。
在长期的专项运动训练中形成的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心理学的简史与任务第一节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历程一、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回顾1、最早出现的运动心理学文献是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特里普利特与1897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研究社会促进效应,观众对运动技能表现的影响)2、格里菲斯建立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的工作,可被视为运动心理学(sport psychology)学科建立的标志。
3、1965年,由意大利运动医学联盟倡议,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 Psychology, ISSP)4、197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创刊,它沟通了世界各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信息,推动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
5、目前全世界有4种运动心理学专业学术期刊,它们标志着运动心理学作为科学的独立性,也从学术角度推动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运动心理学家》《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应用运动心理学杂志》二、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简要回顾1、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2、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3、两会的首任主任委员是马启伟教授第二节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一、运动心理学的三大领域(一)竞技运动领域主要围绕运动员的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而进行的心理选材的主要问题是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指标进行心理选材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帮助运动员以最有效的方式掌握运动技能和表现运动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运动才能;第二,帮助运动员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应付运动生涯中和运动生涯后的各种挑战。
(二)体育教育领域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心理健康这两个问题进行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表现为:诱发运动兴趣,培养锻炼习惯欣赏体育文化,享受身体活动发展健康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大众健身领域主要围绕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进行的前者研究的是参与或退出体育锻炼的原因和影响体育锻炼动机的因素两个问题;后者研究的是长期体育锻炼对健康人心理特征的影响、对患者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等问题。
二、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三、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二)研究体育运动队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三)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四)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四、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项目特征有三个因素影响着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一)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
普及程度高的项目容易找到被试,容易受到运动心理学的关注。
(二)运动项目的性质。
心理因素的作用往往在技能性为主的项目中比在体能性为主的项目中更为明显和突出。
(三)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
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第一节动机概述一、动机的含义动机(motiviation)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它的基本含义是: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
动机是个体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动机的作用有三类:1、始发作用:动机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2、指向或选择作用:动机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或选择活动的方向3、强化作用:动机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某一活动的力量心理学就是从“方向”“强度”两个角度来理解动机问题,影响方向、强度的因素有两个1、内部需要: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2、外部条件:指的是环境因素,即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各种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因素。
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引起,但往往是内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二、动机与需要、目的的关系(一)动机与需要1、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处于静态时则不成为动机2、行为并非全部由需要引起(二)动机与目的1、动机和目的可能是完全一致的2、动机和目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3、有时目的相同但动机不同,有时动机相同但目的不同三、驱力与诱因驱力是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部激起状态,即“内部需要”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即“环境因素”四、动机的种类(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1、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称为生物性动机(biological motivation),如饥、渴2、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称为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ation),如成就动机、交往动机(二)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1、以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过程本身的动机是直接动机(direct motivation)2、以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结果的动机是间接动机(indirect motivation)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同时受到这两种动机的驱动(三)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1、缺乏性动机(deficiency motivation)是以排除缺乏、制止破坏、避免威胁、逃避危险等需要为特征的动机。
它包括生存和安全的一般目的,缺乏性动机以张力的缩减为目的。
2、丰富性动机(abundancy motivation)是以体验乐趣、达到理解、寻找新奇、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和有所成就等欲望为特征的动机。
它包括满足和刺激的一般目的。
它趋向张力的增强。
丰富性动机受诱因激发而不是受驱力激发,力图把刺激保持在高水平上。
(四)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概念】1、来源于客观外部原因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人通过某种活动获得相应的外部奖励或避免受到惩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
2、来源于主观内部原因的动机称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内部动机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通过积极参加某种活动,应付各种挑战,从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莫大的快乐和效能感。
【关系】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这主要取决于外部奖励的方式以及运动员对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重要程度的认识。
真正影响行为自我激发和调节的是人们对行为的自主性或控制意识。
自主性是指自主选择行为和承担行为责任的程度;控制性是指在某种压力下做出特定行为的程度。
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与三个问题有关1、是否有强有力的外部奖励使运动员产生反应2、是否使运动员体验到了最初的成功(即外部奖励使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在提高)3、是否使运动员意识到外部奖励并非最终的奖赏,而对所达到的成就产生的自我满足感才是最终的奖赏。
如果答案均为“是”,则外部动机会加强内部动机第二节动机理论动机领域研究的趋势是对影响动机的两种认识过程的高度重视,即对人的自我观念(如能力感、控制感)和目标价值观念的高度重视一、认知评价理论(一)能力评价、自我决策、内部动机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认为,任何影响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得事件都可影响人的内部动机,而且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控制功能和信息功能。
事件的控制功能与人们的自我决策体验有关。
具有高度控制性的事件是迫使人们按照某种特殊方式去行动、思考、体验的事件,具有低度控制的事件是使人们感到自己可以选择做什么和如何做的事件。
事件的信息功能与人们的能力体验有关。
积极信息提示着具备某种能力并可促进能力的提高,消极信息则提示着或确认能力不足。
哪些事件会提高内部动机,哪些事件会降低内部动机1、事件的控制性功能当一种奖励的控制性表现的十分显著,十分强烈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将会下降2、外部因果性和内部因果性如果某一事件加强了一个人进行自我决策的感受和知觉,主观上的因果关系控制点就更偏向于内部,内部动机也会提高。
3、事件的信息性功能如果某一事件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标志人们从事某种有意义的活动的能力并使人们体验到进行自我决策的因果性,我们就说这一事件的信息性很强。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如果某一事件的信息性很突出,内部动机就将随着人们对能力的感受和知觉而变化,能力感得提升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加强,能力感得下降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减弱。
能力感在反馈和内部动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就反馈对内部动机的影响来说,反馈的数量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反馈的意义才是关键性的因素。
4、信息性功能和控制性功能积极的反馈中如果含有控制成分,对内部动机激发效果较少以颁奖为例,传递积极反馈信息并相对不含控制性评价的奖励也可能对没有得到奖励的人产生始料未及的消极影响。
5、个人差异控制点不同,内部控制倾向的人往往将奖励解释为信息性的,而具有外部控制倾向的人往往将奖励解释为控制性的。
6、竞赛中的信息性和控制性问题(二)认知评价理论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与作用竞技体育中强调取胜的控制性方式对体育教育和业务体育活动不适用,在体育教育活动和业务体育活动中,主要目标是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本身的兴趣和认识,鼓励人们终身都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二、自我效能理论(一)自我效能、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自我效能源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效能信息(行为成就、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决定效能期望,进而决定行为和思维模式(二)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自我效能越高,努力程度越高,运动成绩越好(三)自我效能与运动动机的关系自我效能高者,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也较高,反之则低(四)自我效能的改善和提高通过鼓励性的暗示、表象等方式均可有效提高自我效能,在体育运动情境中提高的自我效能,可以迁移到其他生活情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自信心。
三、目标定向理论(一)任务定向、自我定向、内部动机目标定向理论(goal orientation theory)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哪些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力,这种主观能力又如何影响人的后继行为及其效率。
同自我定向相比,任务定向可更好地提高人们的能力感,而这种能力感对人们的运动成绩以及从事体育活动的持久性均有重要影响任务定向会激发对任务的直接兴趣,而自我定向则会导致内部动机的降低(二)目标定向理论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与作用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任务定向自然会有助于运动员能力感得提高和内部动机的维持,但无法回避自我定向的问题,他们将不得不在同他人的能力比较中生存第三节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大多数人的需要可以归为三类: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从属于一个集体的需要,展示才能和自我价值的需要(一)满足运动员追求乐趣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运动员的能力适合练习的难度2、使训练方法和手段多样化3、让所有人都积极参与4、在练习中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分配任务5、允许运动员在训练中有更多的自主权(二)满足运动员归属集体的需要(need for afflilation)(三)满足运动员展示自我的需要感到自己有价值(能力与成功)的需要是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强化(reinforcement)是指出现可接受的行为时,或者给予奖励,或者撤除消极刺激的过程积极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出现特定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消极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通过撤除消极的结果来鼓励特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