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溶解度的定义;
2. 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能够应用溶解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定义;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计算与实际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引入(10分钟)
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15分钟)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单位,并介绍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的情况。

3. 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观察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让学生通过计算题目、讨论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提高溶解度实验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思考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写出最终结论;
3. 提出如何提高实验中溶解度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教案)

第2课时溶解度课标要求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地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地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地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地知识解释身边地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地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地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地观点。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意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回答】改变条件可以使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地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地角度研究物质地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地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地烧杯中加入溶解地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KN03都达到饱与状态。

比较NaCl与 KN03地比较二者地溶解能力?,都达到饱与状态。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比较它们溶质地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地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与,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与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地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地溶解能力?归纳总结】定量描述物质地溶解能力(即溶解度)地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地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与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地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与状态时所溶解地质量。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_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溶解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2 溶解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

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什么因素影响物质溶解的量?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3、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蒸发结晶结晶 { 降温结晶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

虽然对一般物质的溶解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从生活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的两个条件,所以设计的几个连续深入实验,通过不断探究学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同时采用动漫的形式对重难点进行突出讲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效果分析本节课进行了精心设计,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以演示实验为主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明显。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2.1 概念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

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

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

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

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四、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手段:1.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供适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4.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教学设计】《溶解度》

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教学设计】《溶解度》

《溶解度》【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3、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4、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课时1: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 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2: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2课时第一课时【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掌握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能够通过实验和实例说明物质溶解度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引言(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饮用过饱和糖水的经历,引出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
在加热的水中能够溶解更多的糖?
2.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讲解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溶解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

3.实验演示(15分钟)
设计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从而直观感受温度对溶解
度的影响。

4.讨论交流(10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机制,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因素对溶解度
的影响。

5.知识复习(5分钟)
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写出其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以上是一份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主题:溶解度分析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

教学内容:
一、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

二、溶解度实验
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溶质、溶剂、温度计等。

3. 实验步骤:
a. 取一定量的溶剂于烧杯中,加热至一定温度。

b. 按比例向烧杯中加入溶质,搅拌均匀。

c. 观察溶质是否完全溶解,记录所加入的溶质量。

d. 改变温度、溶质种类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进行讨论。

作业: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溶解度?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 在什么条件下溶质能够完全溶解?
3. 如何通过实验获取溶解度的数据?
扩展:请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并进行总结。

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个人回答和扩展性的知识总结,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技能进行评价。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初中化学_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2.溶解度曲线。

难点: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授课教案】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作业布置: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学情分析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的认识溶液。

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课题学习中所需要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等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1、对运用溶解度概念时忽视条件,如温度或是溶剂的量不确定时运用溶解度概念。

2、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例如,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

3、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例如,认为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忽略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特例。

4、对列表法和作图法的数据处理方法理解很浅,造成从表和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例如,从溶解度曲线图读取的溶解度数据不正确。

效果分析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总结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2. 介绍溶解度与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给学生准备好不同温度的水,以及一些溶质,让他们在实验中观察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总结其他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讨论其原因。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1.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解答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情况,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互相交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物质,研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写出实验报告。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强调溶解度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激励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探索更多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注:以上时间为参考,具体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本课题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

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以学生亲自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建议如下:1.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活动与探究,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理解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如溶剂量或温度发生变化,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2.要引导学生结合海水制盐,利用下式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3.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规定“一定的温度”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 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能够用形象的比喻来协助学生思考。

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度哪个大吗?如果都用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应对溶剂量作规定后,教师就能够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 g 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

用学生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能够协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方案三:向100g20℃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质量。
【学生活动】方案三
【教师活动】根据方案三得出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我们就把它叫做20摄氏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过度提问】什么是溶解度呢?
知识点一: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A.夏季,鱼塘中的鱼常常会浮在水面呼吸
B.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C.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
D.烧开水时,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
练习7、我国有一种魔水驰名中外,魔水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塞,魔水会自动喷出,喝了魔水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练习4、某同学模拟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制纯碱,需用 50.0 g 水配制 20 ℃NaCl 饱和溶液(20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0 g),应称取 NaCl 的质量为( )A.18.0 g B.16.0 g C.13.2 g D.11.5 g
练习2、下列关于氯化钠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t ℃时,把36 g氯化钠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所以t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B.t℃时, 36 g氯化钠溶解在水中能形成100 g饱和溶液,所以t℃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C.把36 g氯化钠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所以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从三种方案中选出比较白糖和食盐溶解能力的最佳方案。

初中溶解度的含义教案

初中溶解度的含义教案

初中溶解度的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2. 能正确运用溶解度定义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四个要素。

【难点】运用溶解度定义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溶解度的定义,讲解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3. 实例分析: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4.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四个要素及影响因素。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

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四个要素,能够运用溶解度定义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教案一:认识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教学步骤: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知识,了解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它与溶解有什么关系?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或容积。

并与溶解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计算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观察溶解
度曲线的走向。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开展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溶解度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溶解度的应用。

7.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结;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其他化学知识的
关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文档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文档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文档
主题:溶解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区分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2. 能够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说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等;
2. 实验药品:NaCl、KCl、Na2SO4、Na2CO3等;
3. 教学媒体:PPT、教学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3. 练习:让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解决相关问题;
4. 拓展:介绍溶解度曲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设置是否合理?
2. 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程度如何?
3. 学生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六、作业布置:
1. 练习册中相关题目;
2. 讲解课后练习。

七、随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溶解度的概念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

初中溶解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3. 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内在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外部因素(温度、压力)。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例如,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

5.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应用: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基本含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并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溶解度曲线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通过这份优秀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度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教学设计
——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
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

用溶解对比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
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2、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
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
老师准备:学生实验用品并分组到桌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激光笔、视频音频材料
教师实验用品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量筒,天枰一、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