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之地稷下学宫)

1、儒家

(一)、代表人物: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

孔子的政治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核心:仁

“仁”的含义:即“爱人”,孝悌、爱人、忠恕。“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为政以德”

实现“仁”的方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

“克己复礼”(对自己)修身方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以德感化反对苛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情,)

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礼”即周礼:君臣父子,四勿

“正名”(希望回复奴隶社会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1)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以礼,杏坛说仁、接续文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孔子思想的评价

进步性:

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保守性:主张保守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①、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秩序。

②、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③、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孔子对文化的贡献:弟子三千,编订整理‘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4)、不被采纳的原因:

客观方面:①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主观方面:儒家“仁”的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二)、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民本思想调和阶级矛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1)、孟子的思想:孟子名轲。亚圣。

①、“仁政”思想: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善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的最高目标——慎独。)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其“仁政”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性善论为实行“仁政”提供了伦理观基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荀子的思想:

①、仁义与王道、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③、伦理观:性恶论但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孟子、荀子对儒学的改造使儒学体系更为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影响:荀子“君舟民水”的观点为后世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治世”局面的出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改造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道家:

(1)、代表人物:

老子(春秋)李耳,别名:老聃;国籍:春秋楚,民族:华夏族;出生地;苦县;出生日期:约前571年;逝世日期:前471年,主要成就:辩证思想;代表作品:《道德经》

庄子(战国)

(2)、思想主张:

老子:

政治上: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哲学:

世界的本源和规律是“道”顺应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朴素辩证法思想

(1)、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2)、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知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评价: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沐)战国时宋国蒙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超脱生命的羁绊----逍遥-反映了没落贵族的消极思想。

3、法家

(1)、代表人物: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2)、政治主张: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主张改革变法(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以法治国(严刑峻法);建立君主专制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法”、“术”、“势”结合,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发展趋势: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5)、评价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命而亡。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