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
【相关练习】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提倡( )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学习与思考相结
D.择优而教
2.孟子
(1)政治: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提出“政在 得民”,反对苛政。
(2)民本:提出“民贵君轻”(唐太宗与魏征)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 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 德治国。”
二、儒学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1)政治思想 A.礼:维护周礼(保守性)
B.“仁”: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道
德观和伦理观)
——核心
C.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文化教育
A.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十三: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学七十术有二逐人。渐下移──,司马从迁《“史记学·孔子在世家》
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舆论阵地
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
材料三: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荀 子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 范人的行为;
(4)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想文化具有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 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 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 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 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10分)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 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 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 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B
(2011· 广东文综)“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 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C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 • • • • • 二、表现: (四)、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1、政治上:“无为而治”。 2、哲学上:朴素唯物辩证法。 (五)、庄子——战国﹒继承发展老子学说 1、哲学上:把世间万物看着是相对的。 2、伦理上:放弃一切获得精神自由。说明什么?
请判断下列言论各属于哪一派别,是谁的思想?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老子 法家,韩非子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儒家,孟子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4.“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孔子
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儒家,荀子 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墨家,墨子
〔材料二〕晋卻①至与周争②田。王命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 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 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材料一〕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 〔材料一〕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 争。──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一年③》 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 之。……战于⑩葛。……郑师合以攻之,王 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 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 局面? 〔材料四〕初税亩⑦,非礼也,谷出不过 记· 王制》 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丘明《左 丘明《左传· 哀公二年》 〔材料六〕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 藉,以丰财也。──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 1、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传· 桓公五年》 〔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 《左传· 昭公十七年》 年⑧》 2、政治上:社会变革的推动(分封制、宗法制 〔材料七〕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 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材料五〕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 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 材料三〕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 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上述材 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 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 料说明了什么?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 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 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 ⑨,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谷 层活跃。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失矣。 梁氏《谷梁传· 宣公十五年》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 宣公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 普遍的爱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练一练
1、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 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课程总结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思中 想国 的传 演统 变文 化 主 流
百 家 争 鸣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发展为理学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总结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考点知识整理
三、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祸福相互转化(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2、汉代儒学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2)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起用儒士为官;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五经);兴办太学;兴办地方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考点3、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
(1)程朱理学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所谓“百家”,就是泛指,即数量多。主 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 小说家。
所谓“争鸣”,就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 阶层,各派政治力量得学者或思想家,广收 门徒,互相辩论,争相发表自己得看法。
为什么当时中国能孕育出 “百家争鸣”得局面?
——《荀子》
2、孟子得思想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性本善”
3、荀子得思想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伦理:“性本恶”
4、儒学得发展: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
孔子、孟子、荀子得 思想有何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得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伦理
孔子、孟子、荀子得思想异同
2、孟子得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得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您最欣赏哪位思想家得哪个观点?您 在当时会投入谁得门下?为什么?
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得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 知,如果再超过一定得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 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 出解决办法。
儒家:这就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道家
1、代表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东周典藏史官,非常博学智慧,他 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一书中。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 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思想
1、探讨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用“道”来解释宇 宙的起源和演变,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 说,“道”产生了原初世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又生出了天、地 、人,天地人又生出了世间万物。 同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世间万 物的规律,人们要把握道,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老子劝导孔子“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
2、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 。 ——《道德经》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和辩证法的思想,形成了充满哲 理和智慧的政治、军事思想。《道德经》分《道经》和 《德经》:《道经》主要讲哲学,《德经》主要讲政治 和军事。在治国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 君主要“无事取天下”。他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是说治理天下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 ,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经典诵读
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 领略一下 以柔克刚 以德抱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 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 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 ,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 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 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兴起);战国时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宋明时期:两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说课内容
专题第一单元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时4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与设计思想适当补充资料,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通史基础薄弱的现象,在讲专题史时,可以把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使学生思维开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注意知识整合,避免使学生感到生硬割裂,掌握的只是一个个的知识碎片。
复习时以新课标为依据,牢牢打好基础。
同时要精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4.有人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后,总结了以下内容, 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A [A 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 项是儒家的德治思想,C 项是法家 的严刑酷法思想,D 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 A 项。]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 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 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 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
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
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C [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
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 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 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 人物。庄子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 依于老子的哲学。
(2)主要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 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 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而不是创立者。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③“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以德。 ④教育的方式:
主张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1)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约前600年—约前
47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著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2)主要思想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④哲学方面:运动、对立与转化。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栏目导航
21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31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 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 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 想的哲学基础。
栏目导航
15
(2)发展: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相对 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 法治 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 专制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栏目导航
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
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
众,A、B、D三项都注重民众的
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
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
题意相符。]
栏目导航
1 234 5 67
43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读] 史料强调了“仁政”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栏目导航
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之地稷下学宫)1、儒家(一)、代表人物:春秋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孔子的政治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核心:仁“仁”的含义:即“爱人”,孝悌、爱人、忠恕。
“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实现“仁”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克己复礼”(对自己)修身方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以德感化反对苛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情,)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礼”即周礼:君臣父子,四勿“正名”(希望回复奴隶社会秩序)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1)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首创私学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以礼,杏坛说仁、接续文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孔子思想的评价进步性: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保守性:主张保守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①、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秩序。
②、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③、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孔子对文化的贡献:弟子三千,编订整理‘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4)、不被采纳的原因:客观方面:①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主观方面:儒家“仁”的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二)、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民本思想调和阶级矛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1)、孟子的思想:孟子名轲。
亚圣。
①、“仁政”思想: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③伦理观:性善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性善的最高目标——慎独。
)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影响:其“仁政”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性善论为实行“仁政”提供了伦理观基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荀子的思想:①、仁义与王道、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③、伦理观:性恶论但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孟子、荀子对儒学的改造使儒学体系更为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影响:荀子“君舟民水”的观点为后世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治世”局面的出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改造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道家:(1)、代表人物:老子(春秋)李耳,别名:老聃;国籍:春秋楚,民族:华夏族;出生地;苦县;出生日期:约前571年;逝世日期:前471年,主要成就:辩证思想;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战国)(2)、思想主张:老子:政治上: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哲学:世界的本源和规律是“道”顺应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朴素辩证法思想(1)、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2)、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知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评价: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沐)战国时宋国蒙人。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超脱生命的羁绊----逍遥-反映了没落贵族的消极思想。
3、法家(1)、代表人物: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2)、政治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主张改革变法(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以法治国(严刑峻法);建立君主专制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法”、“术”、“势”结合,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4)、发展趋势: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5)、评价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③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命而亡。
34、墨家:(1)、代表人物:墨子名翟,相传宋国人,长居鲁国。
墨家创始人,与公输班同时代,代表小生产者。
(2)、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平等与博爱,反对不义战争)、尚贤(选贤者为君,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小生产者队伍的壮大。
小生产者地位低下,希望提高政治地位)、节约(抨击权贵阳市的奢侈和儒家的厚葬)(代表中下层平民、手工业者利益)(3)、特点: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4)、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平民百姓)利益的利益;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②蒹爱(爱无差等)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5、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古为今用: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2、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义利观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
五、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六、试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特征,并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加以说明。
特征: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及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说明: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剥削方式出现。
战国时,除农业、手工业发展外,商业兴盛,新兴封建城市出现。
政治上,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战争,这些战争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势力强大,要求取得政权,各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这是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