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军事
孙子兵法与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与军事谋略《孙子兵法-谋攻》里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也就是说,在敌人的战略企图还没有付诸实施之前就揭露它、破坏它,使之夭折,使之破产。
集中反映为“斗智”的谋略概念,则是军事家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把那些诡诈、虚实、奇正、用间、造势、示形等各种施计用谋的手段经过高度抽象概括而成的。
“谋略”二个字不是一开始就同时出现的,而是“谋”在先,“略”在后。
“谋”这个概念,最早见于四千多年前的《书经·大禹谟》:“询谋金同”(君臣共同议定计谋),“弗询之谋勿庸”(未征求意见之谋不能用)。
作为军事术语加以系统阐述和运用的要首推《孙子》。
自此之后,“谋”字广泛运用于作战指挥之中,见诸于历代军事名著之内。
这是一种最省力、最省事、最高明的斗争方法。
在孙子所处的那个春秋时代,这种“伐谋”的方法是确能实现的。
说明这一策略最典型的例证无过于与孙子同时代的墨子救宋的故事。
楚国的公输般发明并制作了攻城用的云梯,准备用来作为楚军进攻宋国的利器。
楚国强大,宋国弱小。
墨子是“非攻”的倡导者,一贯反对非正义战争。
当听说楚国要侵宋,急忙来到楚国,劝阻楚王和公输般侵宋,但楚王和公输般仗恃拥有新式攻城器具云梯,不为墨子的游说所动。
墨子于是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以衣带作城池,以木片作攻守城邑武器,表演了一番楚攻宋守的“作战模拟”。
结果“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御有余”。
军事谋略有如下特点:第一,军事谋略的对抗性。
战争是两个敌对国家、民族、阶级和武装集团之间的暴力对抗行动。
而军事谋略就是这种对抗活动中的智力角逐。
在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对抗中,敌人总是挖空心思地算计我,我也在审时度势地算计敌,你有来谋,我有去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军事谋略的对抗性特别激烈,特别复杂,而又特别隐蔽。
因而,对指挥员特别是高级指挥员的机智灵敏的反应能力要求也特别高。
第二,军事谋略的诡诈性。
自《孙子》开始,我国兵家常讲“兵以诈立”、“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的启发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家孙武所著的著名兵书,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套治军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1.强调军事组织的科学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组织应当根据国家的资源和人力条件
进行规划,使军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
要的启发作用。
2.强调军队的严肃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队的纪律和训练要严格,以保证军队的战斗
力和服从性。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
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3.强调军事指挥的科学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指挥要根据战略目标和战场情况进行
科学规划,以使军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更快地取得胜利。
4.强调军事斗争的多种形式。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有多种形式,包括直接战斗、
攻城掠地、谋略计谋等。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和战场情况采取适当的军事斗争方式,以取得最大
的战斗力。
5.强调军队的联合作战能力。
孙子兵法提出,军队应当建立良好的联合作战机制,使
不同部队能够协同作战,以取得最大的战斗力。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
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出贡献。
孙子兵法对现代军事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对现代军事的指导意义
1、《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
《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
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
3、《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
4、总体上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计篇》中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孙子兵法》的兵器智慧与军事策略
孙子兵法的兵器智慧与军事策略概述《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文化经典,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
这部书包含了丰富的兵器智慧和军事策略,对于战争和军事运筹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孙子兵法》展开论述,阐述其中承载的兵器智慧以及应用在实际军事行动中的策略。
兵器智慧1. 兵器选择与运用《孙子兵法》强调选择合适的兵器,并善于利用不同类型武器进行战斗。
无论是长短兵器、攻击性或防御性武器,都应根据战场环境和敌情来选取合适利用,并作出恰当的配备。
2. 兵员素质与训练除了兵器本身外,《孙子兵法》也关注士兵个人素质和训练。
强调培训士气高昂、技能娴熟、团队协作良好的士兵,以提高作战效能。
3. 战术布阵与兵力调配《孙子兵法》中提到了许多经典的战术布阵和兵力调配原则,如正面破击、侧翼包抄、前后夹攻等。
这些战术手段在实际战争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少胜利。
军事策略1. 政治与军事相结合《孙子兵法》认为政治和军事密切相关,并主张政治引导军事。
将国家政治目标与军事行动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强大的国家战略。
2. 对称与非对称作战在《孙子兵法》中,对称和非对称的概念被广泛阐述。
对称作战是指敌我实力相当时采取的传统武装冲突形式,而非对称作战则强调以差异化和灵活性获取优势。
3. 情报收集与分析《孙子兵法》强调了情报收集与分析的重要性。
通过搜集情报并进行准确分析,将有助于制定更精确的军事行动计划与战略。
结论《孙子兵法》作为一部经典的兵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兵器智慧和军事策略。
从兵器选择与运用、兵员素质与训练、战术布阵与兵力调配到政治与军事相结合、对称与非对称作战以及情报收集与分析等方面,都能找到宝贵的教导和借鉴。
这些观念和原则对于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军事行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维与军事战术
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维与军事战术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典籍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
它详细介绍了战争中的战略思维和军事战术,对后来的军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孙子兵法》中所涉及的关键战略思维和军事战术。
1. 战略思维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强调了几个关键的战略思维:1.1 统一指挥在作战过程中,统一指挥是至关重要的。
孙子认为只有将全体士兵团结在一个组织下,并由一个明确、权威的指挥官进行统一指挥,才能保证作战行动的效果。
1.2 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报是制定正确战略的基础。
孙子主张通过侦察、间谍等手段获取敌方情报,并仔细分析自身实力与敌方实力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出全面、周密的作战计划。
1.3 避实就虚孙子提倡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防止敌方识破自己的意图。
他认为应该以假乱真、示敌以弱来引诱敌人犯错,从而达到取得胜利的目的。
2. 军事战术《孙子兵法》中还详细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战术,它们为后来军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 火攻火攻是指利用火力来攻击敌人。
孙子在书中强调了火攻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
他认为火可以烧毁敌军粮草,破坏其士气,使之慌乱不堪。
2.2 偷袭偷袭是在对方措手不及时进行突然袭击。
孙子在书中强调了偷袭战术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选择时机和地点、如何保密行动等方面的建议。
2.3 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是指与其他势力结盟并协同作战,以增加自身实力。
孙子提倡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固的联盟关系,以应对强大敌人的威胁。
结论《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维和军事战术为后来的军事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中强调的统一指挥、知己知彼、避实就虚等思想对现代战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战术方面,火攻、偷袭和合纵连横等策略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军事行动中。
《孙子兵法》不仅对研究古代军事史具有重要价值,也可以为今天的军事问题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以上内容为本人原创,未从其他来源复制或粘贴)。
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1、孙子兵法中重战慎战思想,此思想是从战争对国家消耗极大的角度来说明慎战的重要性,在以高技术战争为主的现代战场上,昂贵的高科技武器装备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战争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孙子兵法中重战慎战思想在现代仍十分重要;
2、孙子兵法中不战而胜思想,在慎战思想的前提下,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追求便是战略运筹的最佳选择,“伐谋、伐交”是这种战略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谋略、外交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对于现代战争来说,谋略、外交斗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尤为突出,军事行动带有鲜明的政治、外交色彩,因此在军事行动的选择方面,不仅要确保军事斗争的胜利,更要适应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利用“伐谋、伐交”思想创造良好战略环境;
3、孙子兵法中备患先胜思想,在现代战争中,由于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广泛应用,战场的时空空前扩大,这种“备患”更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进而根据“先胜”的战略思想,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创造各方面取得战略胜利的条件,使别的国家都争着和自己结交,才可在经济上有利、政治上有靠、军事上有助,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取得“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
名著导读——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智慧
孙武生平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 安人,后投奔吴国,成为著名的 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孙武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其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兵 学圣典”,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 了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成书时代与背景
成书时代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军事思 想活跃,为《孙子兵法》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 论基础。
战胜敌人。
同时,它也体现了孙子 兵法中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心向背对战争胜
负的决定性影响。
PART 04
战略层次分析与应用
国家战略层面思考与实践
01
强调对国家利益的维护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明确指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
因此,在制定国家战略时,必须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02 03
注重长远规划
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孙子关于将领和军队管理的理念对现代领导力和团队管理有着重要的 借鉴意义。
竞争与合作
孙子兵法中的竞争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实现双赢。
应变与创新
孙子强调灵活应变和创新思维,这对于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 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跨文化比较研究
可以进一步探讨《孙子兵法》在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影响。
培养创新人才
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尤其注重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PART 07
总结回顾与启示意义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战争与政治关系
孙子强调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必须服从 政治目的,这一观点对现代战争理论仍有
深远影响。
兵法基本原则
孙子提出的兵法基本原则包括“兵 者,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等,这些原则至今仍为军事
名著名句教学:《孙子兵法》中的领导力与军事战略
名著名句教学:《孙子兵法》中的领导力与军事战略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军事著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战略手册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这部著作是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但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智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孙子兵法》中关于领导力和军事战略的几个重要名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理念。
第一章:领导力1. 出师表:“臣闻疾人者必先知其所病”在《孙子兵法》中,“出师表”这一章节主要论述了领导力与人才选拔的关系。
其中,“臣闻疾人者必先知其所病”强调了一个优秀领导者需要善于辨析每个人的特长与不足,并能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改进。
2. 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谋攻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句。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需要对自己和对手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在战略决策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3. 攻守篇:“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在《孙子兵法》中,“善用兵者避其锐气”一节指出,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应该擅长利用反击来保护自己并掌握主动权。
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领导力。
第二章:军事战略1. 谋攻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这句话是《孙子兵法》中关于集体行动和组织管理的重要思想。
无论是治理军队还是企业组织,在处理庞大人员群体时都需要灵活运用分工与合作的原则。
2. 兵势篇:“敌进我退,敌驻我扰”这句名言强调了在战略决策过程中要具备机智和灵活性。
有效地使用退却、牵制等技巧将使得战略更有优势,让敌人处于被动地位。
3. 谋攻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句话强调了战略中的突袭和出奇制胜的重要性。
当领导者能够抓住时机,在敌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起进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古代军事经典著作,其中关于领导力与军事战略的名句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思想和智慧运用到各个领域,如企业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读并理解这些名句,并结合实际情境应用,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战略决策能力。
《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国防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国防中的应用《孙子兵法》作为揭示竞争规律的顶尖之作,展现出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竞争迷宫的“理性之光”。
这种“理性之光”,通过一系列“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通过蕴涵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理念展示出来。
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
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
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
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孙子兵法的应用现状首先表现在它的极高的普及率上。
据有关媒体报道:《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TheArtofWar),在世界最大的“亚马逊”网上书店里,目前有多达102种与“孙子”相关的书目,其中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最受欢迎(见图),常年位居该书店科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位。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9.11”事件后,这个版本《孙子兵法》在一个月内就卖出了1.6万册。
经常出国的朋友会发现,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摆满了《孙子兵法》,在候机或候车的场所也能够看到许多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一位著名的美藉华人作家谈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商界人士对中国千年的《孙子兵法》愈来愈好奇,如何利用孙子兵法,成了西方人探讨商场必胜的另一秘诀。
走进美国各大图店的商业书籍栏目下,作者不同,内容各异的《孙子兵法》解释与感悟俯拾即是,就连给美国商学院学生讲演时,《孙子兵法》刚被我提起,一个微型《孙子兵法》的小语录已经被美国学生高高举起。
孙子兵法军事谋略思想
孙⼦兵法军事谋略思想《孙⼦兵法》的军事谋略思想《孙⼦兵法》的中⼼思想是⼒求以智谋胜敌,⽽不只是以⼒胜敌的军事谋略思想。
它充分体现在战争、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
⼀、关于战争问题《孙⼦兵法》开宗明义就说“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把战争看作关系军民⽣死、国家存亡的⼤事⽽加以认真研究,并且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攻》)。
它⼜说:“⽆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
主张对敌对邻国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准备。
这些论述,反映了它重视战争,对战争抱慎重态度和要求有备⽆患的思想。
《孙⼦兵法》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提出了道、天、地、将、法等“五事”,井分别作了阐述,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还需要有⼀定的物质⼒量(包括军事⼒量)。
有利的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平时严明的管理和训练,战时正确的军事指挥等。
这些也是《孙⼦兵法》对战争问题的可贵见解。
⼆、关于战略原则问题《孙⼦兵法》中关于战略原则,包括作战⽅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等,都体现了军事谋略思想。
在作战⽅针上,《孙⼦兵法》主张进攻速胜,强调“兵贵胜,不贵久”(《作战》),认为“兵久⽽国利者,未之有也”(《作战》)。
这反映了地主阶级在上升时期政治上要求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经济、军队组织等条件的限制。
为了达到进攻还胜的⽬的,在具体作战上,《孙⼦兵法》主张要充分准备,“先胜⽽后求战”(《形篇》)。
要“并⽓积⼒”(《九地》)、“并⼒、料敌,取⼈”(《⾏军》)、“并敌⼀向”(《九地》)。
这些都是要求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集中兵⼒。
《孙⼦兵法》对进攻⾏动要求突然性,要“攻其⽆备,出其不意“(《计篇》);要“避实⽽击虚”、“进⽽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虚实》),这些突然性都体现了避实击虚的奇袭思想和机动作战思想。
所谓“虚”,是指敌⼈的弱点。
《孙⼦兵法》的进攻作战,主张速决。
《孙子兵法》对于现代战争和现代军事思想的巨大影响[1]
《孙子兵法》对于现代战争和现代军事思想的巨大影响一、《孙子兵法》在国内的深远影响《孙子兵法》13篇共约6000余字,加之后人的断句标点也不过8000来字,但却文字苍古雄劲,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故争的最一般规律,在中国军事史和军事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是一部“舍事而言理”,采用”抽象法”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的杰出著作。
它又是从战略高度来论述军事问题的,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详备富赡的内容。
书中充满着对睿智聪颖的赞扬,饱含着对昏馈愚昧的鞭挞,显露出对穷兵黩武的警告,贯穿着对军事哲理的探索。
许多名篇警句,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容量。
这些,充分表现出孙武过人的创作大赋和慧眼卓识。
兵学家们学习它,得以登堂人室,从而步人军事学的宝库;军事家们学习它,得以领悟制胜之本,从而点燃起智慧的圣光。
《孙子兵法》早在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篇》)。
汉代则为兵官的教科书,隋唐称为兵经。
明朝茅元仪在《武备志·兵诀评》中说:“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垢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此种评价虽为溢美之辞,但确实道出了《孙子兵法》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军事学术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兵学家在军事著作中征引《孙子兵法》文句的,可以举出《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潜夫论》、《淮南子》、《鹖冠子》等,至于唐代的《李卫公问对》、宋代的《虎钤经》、元代的《百战奇法》、明代的《登坛必究》,更是或全书、或某篇以发挥《孙子兵法》来树立自己的学术论点的。
军事家直接以《孙子兵法》指导战争的,更是不计其数。
以《史记》为例,在孙膑、赵奢、韩信、黥布等人的列传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后世对于《孙子兵法》的学习是十分广泛的。
秦末,项梁以之教过项籍(见《史记·项羽本纪》);汉初,武帝曾打算以之教霍去病(《史记》卷110)。
《后汉书·冯异传》载:东汉名将冯异就很精通《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冠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词言简意赅。
宋人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
"①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
正就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②下分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革新进步的战争观《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当时,战争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③。
孙子瞧到,诸侯列国互相兼并,亡国破军的惨祸不断发生,因此,她告诫国君要把战争问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引起重视。
兵凶战危,不就是儿戏,只有深刻地认识战争。
才能慎重地对待战争。
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 良将警之。
"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要轻启战端;她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就是科学,战争就是艺术。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武天才地发现"胜可知",同时也"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表述。
首先,她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就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她概括为"五事"--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并进一步归结为"称"这一概念。
"称'就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译为综合国力,请瞧孙子的解释:"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即就是说。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的主要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语,强调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
战争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孙子强调要对战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以确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了解敌人和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了解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实力,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从而避免失败。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三、兵者,诡道也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在战争中,要用诡计和欺骗的手段来迷惑敌人,使敌人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取得胜利。
因此,孙子强调要善于使用计谋和策略,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行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
因此,要根据敌情和战场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制定战略和战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又一个核心思想。
五、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孙子认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
因此,他主张要用攻心为上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通过心理战和其他手段来影响敌人的情绪和士气,使敌人失去斗志和信心,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子认为,将领在战争中要有独立的决策权和指挥权。
如果一切都要听从君主的命令,那么就会束缚将领的手脚,使得将领无法根据战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将领应该在遵循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七、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斗力的论述。
孙子认为,战斗力是由士气、勇气、决心和训练等因素组成的。
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培养,才能使军队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同时,孙子也强调了战斗力的发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指挥体系和战术配合。
八、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术的论述。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孙子兵法》历经了两千多年而不衰,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
西汉初的名将韩信曾以此书对部将教导谆谆,指挥其军队“举之不断、行而不迷、进退有据”,使他的军队攻无不克、风靡南北。
据说拿破仑在戎马倥偬间也常看此书,他以雄才大略和多谋善胜著称于世,拿破仑的杰出战略战术思想不无借鉴《孙子兵法》。
即使在现代,《孙子兵法》仍不失为军事战略的指南,他的“不战而胜”思想已为世人所熟知。
解读《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渊源,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应当有所裨益。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基础是《老子》哲学,正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它是《老子》哲学思想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卓越发挥。
老子原名李耳,具体生卒年代未详,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辈,孔子曾远道登门“问礼于老子”,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去。
孙武生长于齐国贵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孙武为吴军统帅,“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武是否到过老子那里求教,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俩人哲学思想的比较中,略知《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基础的来龙去脉。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我们通过比较、评析,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对老子哲学在论兵方面的全面承续关系,以及老子哲学对孙武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不战而胜思想老子反对轻率的战争,认为“佳兵不祥”,即好战者不能得到吉祥,“兵者,不祥之器”,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主张“无为而治”。
孙子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指出:“凡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他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为一名和平年代的大学生,选择学习孙子兵法,自然不为上场作战,只是懂得。
生活有时像一场战争,敌人并不一定带给你皮肉之伤,武器也不一定是刀枪棍棒。
孙子兵法的现代意义是教会我们更好地生存在现实世界的种种道理。
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
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下面我就中日钓鱼岛事件、英美伊拉克战争等中外实例来简单的阐述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一)中日钓鱼岛事件观察此次中日钓鱼岛事件,最后日方完全依照中国要求,以无条件放人收场,可以说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实例。
另外,最近欧美各国对人民币及日圆升值持续喊话,美国国会甚至准备立法强制行政部门采取行动,这个即将改变世界经贸秩序的汇率之战,胜负关键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的“知胜之道”。
首先观察整个钓鱼岛事件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并未真正准备“兵戎相见”,而是一层一层施压:在言语文字上,开始只是外交部层级提出抗议声明及召见大使,到后来由温家宝总理亲自喊话;在实际行动上,开始只是文化交流限制、国民赴日旅游限制及官员互访限制等,压力似乎并不明显,日方因而错估形势,一直维持高姿态。
然而,根据日本媒体报道,情势逆转的最后的临门“二”脚,来自中国以限制稀土出口要胁,加上美国倒戈配合中国对日施压,因而使整个事件照中国方面的剧本落幕。
孙子兵法军事战略经典
孙子兵法军事战略经典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中国最早、内容最丰富、思想最完整的兵书之一。
其核心内容是军事战略,被誉为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孙子兵法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孙子兵法的起源孙子兵法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作者是春秋末年的一位名将孙武。
孙子兵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各个诸侯国的君主提高兵力,增加战胜对手的可能性。
后来,孙武的军事思想逐渐被总结出兵书,成为后世军事战略研究的经典著作。
二、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孙子兵法主要包括谋攻、军势、军虑、将略、军形和利用兵等六个要点,这些要点构成了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
其中,谋攻强调的是军事战略的谋划,通过充分了解敌情和制定战略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军势则强调对于军事优势的把握,军队的实力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军虑则是指指挥官必须要提前谋划并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做到举一反三,有备无患。
将略则主要是对指挥官的要求,必须要有智慧和决断力。
军形则强调灵活变化的行军队形,以应对各种战场条件。
利用兵则是指如何善于利用兵力和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击败对手。
三、孙子兵法的实践应用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并不仅限于纸上谈兵,它在实际战争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历史上的重大战役背后都有孙子兵法的影子。
例如,西汉时期,董卓以孙子兵法的思想成功击败了来犯的敌军,保卫了国家安全。
而在现代,孙子兵法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竞争、管理战略等领域。
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和经理人都从中汲取了启示,用于制定和实施商业策略。
结语总之,孙子兵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经验的军事战略经典,它不仅为军队提供了指导,也为人们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提供了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孙子兵法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军事战略,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无论是军事爱好者还是管理者,都应该对孙子兵法有所了解,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益处。
孙子兵法重战慎战备战的古文释义
孙子兵法重战慎战备战的古文释义
孙子兵法的三个重要军事观点的古文释义如下:
1. 重战:重视战争,提高警惕,不轻易发动战争。
在《孙子兵法》中,“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法。
”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以确保战争的胜利。
2. 慎战: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指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 这句话强调了对待战争要慎重,不能因为个人情绪而轻率地发动战争。
3. 备战:加强战备,保持高度警惕,防患于未然。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指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这句话强调了做好战争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上述信息能帮助到您,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与学号年级与专业所在学院孙子兵法与军事[摘要]:芬兰科协主席、前国防部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尤玛〃米尔蒂宁在谈到西方“新技术决定一切”的观点时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战略家孙子就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他批评现代一些军事家忽视了孙子所说的“士气”这个最重要的因素。
在一部印度人写的《印度军史》中写道:印军之所以能取得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是因为他们成功地运用了孙子避实击虚的打法。
种种事实与经验无不告诉我们孙子兵法其智慧之高。
关键字:《孙子兵法》,战争,军事思想,应用战争不仅仅要讲战略和战术,还要讲“势”:“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他比之为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而将战略与战术发挥极致迄今为止非《孙子兵法》可谓功不可没。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系统。
最完美的军事著作。
他在中国军事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指导了中国历史上千百次有声有色的战争,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将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同样占有崇高的地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最重要的还在于她已有了普遍性意义,在其他众多的领域中日益发挥着巨大作用。
但无疑孙子兵法对军事的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孙子兵法与主要军事思想第一、强调战争需谨慎。
1、《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护其政权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第二.揭露战争本性始计篇中写道“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说的是: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
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
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
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第三.指出战争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孙子兵法中写道“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说的是“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强调战争要仔细考虑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制度等五个方面,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
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
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这便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最早体现,也是孙武最先提出。
在知彼和知己上,孙武尤其强调知彼,专设一篇《用间》来说明如何做到知彼,并提出:“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即知彼——了解敌情是兵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军队行动的依靠。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即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去取得,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
只有“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知诸侯之谋”、“知敌之可击”,才能把握有利战机,正确制定自己的作战方针。
第四.强调军队作战需速战速决。
《孙子兵法》中写道“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说的是“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挫折锐气,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
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攻,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
所以在用兵上,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
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
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第五.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在此问题上,孙武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他看来,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因此他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是以谋制胜,使敌人屈服。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也就是说,善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
这就是孙武对战争指导者的最高要求,是战胜敌人的最佳境界。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
当然,孙武的“全胜”思想,不战而胜,是要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不可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如:1949年平津战役时,解放军之所以能取得傅作义起义、和平解决北平的胜利,其前提条件就是由于我军西克张家口、东陷天津、百万大军兵临城下,使北平之敌处于一无逃路、二无外援,战则必败的境地,加上我党的政策感召等,北平这座古老的城市最终和平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作为军事思想史上最完美的战略,为后世所公认,为全世界所公认。
第六、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武兵法中,除了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
1.“奇正相生”奇正,是我国古代的一对军事术语,其含义包括兵力部署和战法两个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担任正面作战的为正,担任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箝制敌人的为正,担任突击部队的为奇;列阵对敌的为正,集中机动的为奇。
在战法上,明攻为正,偷袭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取特殊战法为奇。
孙武这种特殊的战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谋略制胜。
他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也就是说,大凡作战,一般都是以正面军队与敌交战,以奇兵取胜的。
军队部署就是一个“奇正”运用的问题,而“奇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不可拘泥于一格。
2.“示形”孙武所谓的“示形”,就是用欺骗的方法迷惑敌人,达到实施己方作战计划的目的。
在《计》篇中,孙武提出了“诡道十二法”,即示形的十几种方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
3.“击敌之虚”虚与实是古代兵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虚实的含义广泛,包括构成战斗力的各种因素,如兵力的优劣、众寡、强弱、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部署的严松、坚瑕;士气的高低;心理的勇怯;处境的安危、险易、利害等等。
虚实最直接地影响着作战的胜负。
一般说来,实则胜,虚则败;以实击虚则胜,以虚击实则败。
因此,孙武反复强调这一作战思想的意义和作用,并专设《虚实》篇论述这一问题。
他指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受孙武的影响,历代兵家都强调避实击虚,把它看成是克敌制胜的要诀。
二、孙子兵法之应用一、孙子兵法的始计篇的战役实例:如春秋时期的越灭吴之战,春秋时期周元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475年—前473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越军于吴城(今江苏苏州)攻灭吴国的作战。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越军在笠泽之战中击败吴军后,随即进攻吴都吴城,未克。
周元王元年,越王勾践率军大举攻吴。
吴国经多年战争,士民穷困疲惫,青壮年大多阵亡,无力抵御越军,一战败北。
越军采用围困战法,包围吴城,长达三年之久。
吴军终于势穷力竭,“士卒分散,城门不守”。
三年,越军乘势攻破吴城。
吴王夫差率残部逃往姑苏山(吴城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