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依赖的主观原因
5.自我表现心理 ▪ 大学生任何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么 用心地排列着平日熟悉的文字。通 过不同的组合,把自己的形象融进 去——无论是自然的,还是自己刻 意塑造的。 ▪ 制作个人主页(个人或名人)、编写 电脑病毒(将制造病毒写进求职简 历)……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四.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
▪ 客观原因 ▪ 主观原因
网络依赖的客观原因
1. 网络的普及 2. 网络游戏的不良诱导 3. 网络内容的极大丰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网络依赖的主观原因
1. 补偿心理 ▪ 到网络上寻找满足感,找回 原来“辉煌”的自我。
▪ 各种需要在网络这个虚幻的 世界里却能轻易地得以满足。
▪ 在网络的虚拟社区里、在游 戏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种 感觉又会强化他们的网络行 为。
第一节 网络资源概述
一. 网络资源的基本特征: ▪ 虚拟性 ▪ 交互性 ▪ 丰富性 ▪ 全时性
虚拟性
▪ 网络是一种虚拟的数字空间,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交互性
▪ 网络每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发布 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形成 发布——接收双向或多向互动。
丰富性
▪ 第一手信息丰富,信息表现出客 观而实在,全面而丰富。
一.网络性心理障碍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 一是上网者的心理或行为偏离了社会公认的规范或 适宜的行为方式(失常或 反常、失调或无序);
▪ 二是上网者的社会价值观 与现实社会价值观错位
(网络盗名、盗号,制造 计算机病毒……);
▪ 三是上网者适应环境能力 缺失,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冷漠,不与人交往……)。
案例分析
▪ 社会的网络化是信息时代的最基本特征
前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 2009年1月公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底, 我国网民29800万人,普及率22.6%,其 中,10—19岁网民占上网人数35.2%,与 其他年龄段相比,占绝对优势 ;20—29 岁网民占上网人数31.5%。
某高校有个大学二年级学生,生活中的他 内向,表现得有些孤僻,不善言谈,不善交 往,却特别喜欢泡在网吧里聊天会友。在网 上,他口若悬河,成了人见人爱的“大众情 人”,但是,他在网上越是感到得意,在现 实生活中就越是木讷笨拙,平时躲避着同学 老师,被同学称为最古怪的人。
分析:
这位大学生属于网络性心理障碍。网络性心理 障碍的典型表现为日常生活中情绪低落、无愉快感 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 体重减轻,容易激动、自我评价降低,严重者社会 活动减少,有自杀意念。
并非所有爱上网者都会罹患这种病征,因上网聊 天而出现或加重社交障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 心境障碍、交感神经系统失调者,大多原来在心理 上就存在某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自卑和人际交往 问题。越是自卑感强的人,其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 潜在意识越强,而网上的社交正好成为他们逃避现 实的“世外桃源”。
网络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黄晓霞 二00九年五月
课程结构
网络心理
网络资源 概述
大学生 网络性心理 障碍及其调适
网络资源的 网络环境下的 基本特征 人际交往
网络依赖
网络依赖的 心理分析
网络性 大学生网络性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的调适
前言
▪ 21世纪:信息社会、信息世界、信息产 业、信息技术、信息生活……
网络依赖的主观原因
2. 逃避心理 ▪ 大学生往往在交际交往 的过程中遇到学习上的、 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 的挫折和危机。 ▪ 网络成了逃避现实、寻 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 的渠道和环境。
网络依赖的主观原因
3. 从众心理 ▪ 为了不在朋友 面前出丑,或 多或少地玩网 络游戏
网络依赖的主观原因
4. 猎奇心理 ▪ 网络资源的丰 富、内容的刺 激更催化了大 学生的猎奇心 理。
数据来源: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数据来源: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数据来源: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数据来源: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三. 网络依赖
▪ 网络依赖在医学上称为“病态 性使用互联网”,它是指在冲 动性失控下沉迷于网络世界难 以自拔,导致个体明显的身心 功能损害。也叫:网络性心理障 碍(IAD)、网络综合症、网络成 瘾症
▪ 从心理上讲,它主要表现在对 网络有依赖性和耐受性,这就 是平常人们常说的上网成瘾。
案例:
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小朋是北京某市属大学学生,20 岁,是个超级网虫,每天都要在网上泡10个多小时。他和一个17岁的女孩在 网上认识半年后,两人很快就发生了“网恋”,并在某网站进行了“结婚” 注册,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一个共同的网页。他们这个网上的 “家”真的太像家了,这个用文字和图片堆砌的家不但有象模象样的家具和 房间布置,而且有每日三餐的菜谱,甚至还有他们虚拟的“夫妻生活”描述! 当小朋和那个女孩“结婚”不到3个星期时,网站通知他,他的“爱人”怀 孕了,小朋大喜,每天抱书痛读孕产妇注意事项。6个星期后网站通知他, 说他们已经拥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小朋更是兴奋得睡不着觉。15个星期后, 网站又告知小朋,他的“妻子”、“儿子”均病重,小朋于是整天愁眉苦脸, 无精打采。直到第18个星期,网站宣布:因医治无效,他的妻儿双双“去 世”,他的婚姻宣告结束!此时的小朋沉浸在痛苦之中,因为太投入,他竟 然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到现在,好好的大学上不了,每天起床要做的第 一件事就是到网上的墓地去悼念他的“妻小”,然后随头丧气,喃喃自语。
▪ 网络为网民编织了一个丰富多彩 的“另一个世界”。
全时性
▪ 全世界的网民可以不受任何时间或外 界条件的约束,同时向外发布或接收 信息。
▪ 网络还具有开放性与自由性等特征。
二.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
▪ 网络最大的特征就是它 存在的虚拟性,因而在 人际交往中给“欺骗” 造成了可乘之机。
▪ 网络极易成为人们躲避 孤独和排除心理压力的 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