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3理解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2 小说阅读
第三节考点突破考点1 分析情节结构技法1__从整体上梳理、概括情节及分析情节结构特点一、构建情节结构方面的知识背景作为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
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一)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两种结构模式: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通常采用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
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如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上去,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外国小说结构模式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1)“延迟”式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精选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3
考点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技法1__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第3部分 第1章 专
第二节文体专攻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一)读懂,才能做题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
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
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
(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含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
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2章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课件
16 .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 “个”的含义。(6 分) 2014 朱良志 18.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 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乾坤草亭”的内涵。(6 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乾坤草亭》 的论述层次。(6 分)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思路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 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 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 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个体人” 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 “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 程中所遇的障碍。
【真题点评】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词语所在的区域,结合上下文内容 分析词语的意思。其次要抓住关键语句,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相关内容在文本倒数第 二段。细细揣摩这段文字,下面一些句子值得玩味:“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 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 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 目的,而在于过程”。当然,文中的孙悟空只是一种借代,作者是借孙悟空说 事。我们将这些观点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可以形成答案了。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 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 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 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 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 障碍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 有创意的解读 谈谈你的认识。(6 分)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3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课件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 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 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 玩艺儿,冷血! ”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 “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 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 ”黄永厚不肯削足适 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 “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 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 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 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答案】 (1)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 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2)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 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 必须不断丰富创新。 (3) 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4) 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学知识,发现更多山石结构、地质构 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真 题 体 验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节 真题真练
一、(2009· 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 1928 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 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 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 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解索皴法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 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 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 “褶皱” 。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 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 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 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 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2 小说阅读 第1节 真题真练
专题二小说阅读1.命题形式命题形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道小题。
命题方式是主观问答题。
2.命题特点(1)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⑧归纳内容要点。
(2)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3)设题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3.命题预测(1)题型设置、分值将保持稳定。
(2)考查重点侧重小说“三要素”和主题。
第一节真题真练一、(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小说阅读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3赏析小说形象
考点3 赏析小说形象技法1__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及作用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一)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途径和方法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
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代表性。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
外在特点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点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
如何把握呢?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
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点。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3.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性格),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样才能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如《林黛玉进贾府》开头的贾府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托。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讲义课件: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一
6.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高考选小说文本,主要是小小说(微型小说)、散文化小说及长篇小说节 选。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小说。
1.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超短篇小说。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仅三
两个,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形象地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
其特点有: (1) 篇幅短小, (2) 立意奇特, (3) 选材小中见大, (4) 情节完整,
术。第三,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
达主题服务的。
Ⅱ 把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要点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
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
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
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无论
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
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小说,用细
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要真正地去读懂文本,方法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在阅读上 的认识和态度:①破除阅读的功利之心。许多考生没有足够的耐心阅读 文本,更没有静下心来阅读文本,在 “做题得分” 的功利性目标驱使下, 草率、仓促地浏览一遍文本后,就带着题目的要求进行信息的筛选了。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精选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3节考点突破考点6
考点6 探究文本意蕴技法1__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湖碎锦范烟桥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
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
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
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
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
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
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
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
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
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_小说阅读专题二真题精练课件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 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 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 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 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及理由:___A_项__说__三__孬__“_好__嚼__舌__,__是__个__搬__弄__是__非__的__人__”错__误__,__三__孬__得__知___ _麻__婶__重__病__住__院__,__劝__马__兰__花__向__麻__婶__的__女__儿__要__钱__,__只__是__一__种__善__意__的__提__醒__;___且__只__是__对__马__兰__花_ _进__行__劝__说__,__“鼓___动__”的__说__法__不__准__确__。__B__项__“马___兰__花__的__丈__夫__…__…__世__故__圆__滑__、__反__复__无__常__”_的__表__述_ _不__当__。__马__兰__花__的__丈__夫__之__所__以__耿__耿__于__怀__,__是__因__为__一__家__人__生__活__艰__苦__,__六__百___元__钱__对__他__们__而__言_ _不__是__小__数__目__。__后__来__麻__婶__女__儿__寄__过__来__一__千__元__钱__以__及__借__房__子__给__马__兰__花__一__家__人__住___,__丈__夫__的__反_ _应__是__“挠__挠___头__,__嘿__嘿__一__笑__”_,__主__动__做__饭__,__应__是__感__悟__到__人__间__真__情__,__对__自__己__以__前__的___想__法__和__行_ _为__感__到__羞__愧和内疚。D项“精明”用语不准确,“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于文无 _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精校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含附加)
精校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含附加)第一篇:精校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含附加)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 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 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 圣人的心得, 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 ▲ , ▲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技法1__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
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
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
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
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
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
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
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猪娃子耶,回来哟!”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
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
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
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
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
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
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
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
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
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
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
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
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
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
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
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
有删节)1.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题干中“综观全文”的提示至关重要,从整个句子看,粮食被“篡改”,是在综述粮食在当下的际遇,从后文中寻找呼应的段落,可将答题区间定在第9段和第10段,整合提炼这两段内容,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
【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定得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概,轻易是不肯写信的。
你写信给他,永远是石沉大海,假如忽然间朵云遥颁,而且多半是又挂又快,隔着信封摸上去,沉甸甸的,又厚又重——放心,里面第一页必是抄自尺牍大全,“自违雅教,时切遐思,比维起居清泰为颂为祷”这么一套,正文自第二页开始,末尾于顿首之后,必定还要标明“鹄候回音”四个大字,外加三个密圈,此外必不可少的是另附恭楷履历硬卡片一张。
这种信也有用处,至少可以令我们知道此人依然健在,此种信不可不复,复时以“……俟有机缘,定当驰告”这么一套为最得体。
……信里面的称呼最足以见人情世态。
有一位业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常接到许多信件,开端如果是“夫子大人函丈”或“××老师钧鉴”,写信者必定是刚刚毕业或失业的学生,甚而至于并不是同时同院系的学生,其内容泰半是请求提携的。
如果机缘凑巧,再加上铨叙合格,连米贴房贴算在一起足够两个教授的薪水,他写起信来便干干脆脆地称兄道弟了!我的朋友言下不胜欷歔,其实是他所见不广。
师生关系,原属雇佣性质,焉能不受阶级升黜的影响?(节选自梁实秋《信》) 2.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①朵云遥颁:②阶级升黜:【解析】解答这类题,要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从原文“你写信给他,永远是石沉大海,假如忽然间朵云遥颁,而且多半是又挂又快,隔着信封摸上去,沉甸甸的”可以推测,这里“朵云遥颁”的意思就是突然来了一封信。
“师生关系,原属雇佣性质,焉能不受阶级升黜的影响”,根据上文可知,谈的是师生之间关系和地位的变化。
【答案】①隔好久(从老远)来了一封信。
②关系和地位改变。
☞精要点拨1.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①以该词语的本义为基础,推及文中含义。
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③以文解文。
一个词语有了临时含义,作者都要在其前或其后进行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以便使读者弄明白其意思。
词语含义必须用其前后的阐释文字来理解、说明。
2.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①审视词语:一看其自身(内部),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二看其外部环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②理解语境义(情景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
它有两类: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
如果有比喻义,就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其本体;如果有象征,就要寻找其象征对象;如果有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如果有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如果有指代义,就要在上下句中寻找释义。
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如第1题中的“篡改”一词的内涵,这时,就要跨越远距离(指隔了几段文字)准确找到其含义所对应的文字。
记住:几乎所有的重要词语,其前后都有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了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理解词义就要找到这样的阐释文字。
技法2__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掌握高考常考的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方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一)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
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
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
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
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
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
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
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
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
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
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节选自《天目山》) 1.第②段这句话的含意是:【解析】该句是过渡句,须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了人”的含义。
“为了人”在①⑥两段可推断出。
【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存已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精要点拨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