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有感情朗读流于一种形式++
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朗读就是清晰、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活动。
朗读历来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学习普通话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胆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朗读是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谈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高林生说:“小学低年级一节语文课要用20分钟来朗读课文”,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长相思》(五年级)这首词的教学中至少用了20分钟读课文。
如果课文长,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多读几遍课文。
精彩的段落最好能在课堂上熟读成诵。
简短的古诗词尽可能在课堂上背诵。
一些优美的散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如,《槐乡五月》(三下)等。
(有一个老师上《槐乡五月》时,只让四个同学分别读课文四个自然段后,就让同学谈自己的感受,读的量太少。
)指导abb的读法,bb可以读原调,也可以第一个b读第一声,第二个b读轻声。
喜盈盈、白茫茫。
)二、要注意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老师范读、老师带读、生范读、生带读、男生女生赛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个人读、齐读、自由读、默读、师配乐朗读、师生轮读、小组开火车读等。
例如,让学生读生字卡上的拼音、生字时,老师把四个组分为八个小组,采用开火车读的形式读,师:“火车、火车谁来开?”生:“火车、火车我来开。
”三、要注意读准字音。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就是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错字,还要读得连贯、自然、不结巴、不重复、”初读课文,要力争做到这一点。
其中不读错字,就是要读准字音,这是朗读得好的前提。
读准字音,第一,要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读准。
浅谈“有感情多元朗读”的方法
N o. 3 T I ME E D U C A T I O N Ma r c h
浅谈 “ 有感情 多元 朗读 ’ ’ 的方法
孙 应华
摘要 : 如何让 学生真正 掌握“ 有感情 多元 朗读” 的方法?笔者认 为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 第一, 一文 多读 , 巧妙 引领 ; 第二 , 创 设情 境, 激起 共鸣; 第三 , 换位移情 , 真实体验 ; 第四 , 大胆想 象, 放 飞情 感; 第五 , 资料 强化 , 绽放情 感; 第六 , 气氛渲染 , 真情 回顾 。 关键词 : 有感情 多元 朗读 方法
中图 分 类 号 : G6 2 3 . 2 3 文 献标 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5 . 0 6 . 1 8 9
何 为“ 有感 情 朗读 ” ? 《 义务 教育语 文课程标 准( 2 0 1 1 版) 》 指 出: “ 各学 段关于 朗读 的 目标 中都要求 ‘ 有感 情地 朗读 ’ , 这 是指 , 要让学生在朗读 中通过品味语言 , 体会作者及其作 品中的情感态 度, 学 习用恰 当的语气语调朗渎 , 表现 自己对 作者 及其作 品的情 感态度 的理解 。朗读要提倡 自然 ,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 苏霍 姆林 斯基也说过 : “ 每个 人都是一个完整 的世 界 , 一个 思想 、 感情 和感觉 的世界 。 ”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 , 构建意义的动 态过程 。学生 由于知识和生活阅历不一样 , 其对课文的理解 和感 悟也不一样 。因此 , 学 生“ 有感情 朗读 ” 也存在多元化 , 简称 “ 有感 情多元 朗读 ” 。但在很 多课 堂上 ,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 的“ 有感情朗 读” 都是 老师的感情 , 一模一样 , 或是不尊重学生 的情 感体验 , 一 概否定 , 或是流于形式 的“ 有感情 朗读 ” , 装腔作势 。怎样 才能让 学生真正读 出 自己的情感 , 提 高学生的 朗读技能 , 促进学 生语 文 素养 的全 面提升 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多元朗读 , 还原学生真实 情感 , 这才是让学生“ 有感情 朗读” 的关键 , 而掌握 “ 有感情多元朗 读” 方法则是重 中之中。 全国著名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 : “ 不要怪学生难 教 , 而要看 自己 是否有足够的教学方法 。 ” 要使学生能够“ 有感情多元 朗读” , 我们 也得懂得一些行之有效 的方法 。下面笔者将介绍几种方 法 , 抛砖 引玉 , 与诸位共 同探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再谈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再谈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015-01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一、朗读教学的误区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在预习性的朗读中,老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老师通常要求自由读,同学们就大声读起来,看似热热闹闹,由于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半功倍,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太机械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佘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尤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学生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才能真正地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地去理解课文的内涵。
如何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首先做到读通并能熟读课文,再是创设情境并能身临其境,第三是有感情并能读出感情,最后是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品读。
标签:熟读课文身临其境有感情品读词句一、读通并能熟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首先是借助拼音或字典自学生字,扫除生字障碍读通课文并熟读课文,为下一步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反之,课文都读不通,何谈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因此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通并能熟读课文不容忽视,不能流于形式,要认真去评价,真正了解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况,为更深一层的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创设出好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去,能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达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拿著名的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讲授的《将相和》一课为例:课前徐老师出示了战国历史时期的地图,并对这一历史时期做了简介说明,在我国的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叫战国,当时在中原大地有许多个国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是最强大的,被称为虎狼之国,今天我们学习的将相和这个故事就是发生比较强大的秦国和比较弱小的赵国之间的故事。
这样一下子就引导学生进入了这一历史情境,身临其境使学生更好地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三、有感情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窦桂梅老师说:“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以及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只是朗读的一种技巧而已,最重要的是有感情。
”有了感情,读书才能读出韵味;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读出自己的感情。
四、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品读“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对字词地推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点的词句有画龙点睛之效。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途径浅谈
学 实 践 经 验 谈 谈 具 体 做 法
一
、
范 读 引 路 ,创 设 情 境 。促 进联 想
形 式 ,常 常 是 教 师 先 问 学 生 ,该 用 什 么 语 气 朗 读 ,待 统 一
答 案 后 ,就 让 学 生 带 着 这 种 语 气 朗 读 。这 样 把 学 生 对 课 文 的认 识 、感 受 、领 悟 都 统 一 在 自己 的 标 准 答 案 下 . 追 求 一 致 的 情 感 体 验 .如 何谈 得 上 真正 的有 感 情 朗读 ?
都 要 重 视 朗 读 ,应 充 分 发 挥 朗 读 对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发 展 语 言 、 陶 冶 情 感 的 作 用 。从 一 年 级 起 , 就 应 指 导 学 生 正 确 、 流 利 、有 感 情 地 朗 读 ,注 意 培养 朗 读 的 兴 趣 。 ” 然 而 .纵 观 现 在 的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许 多 教 师 对 于 朗 读 的 指 导 往 往 流 于
那 么 ,要 怎 样 引 导 学 生 有 感 情 地 朗 读 呢 ? 笔 者 认 为 , “ 情 景 再 现 ” 是 个 行 之 有 效 的方 法 。 “ 情 景 再 现 ” 是 指 学 生 朗 读 课 文 时 ,课 文 中 的 人 物 、事 件 、情 节 、场 面 、景 物 等 内 容 .在 学 生 的 脑 海 中形 成 连 续 的 活 动 面 :同 时 , 这 画 面 应 该 带 有 学 生 的感 受 、态 度 、情 绪 、感 情 色 彩 . . 要 达 到 这 样 的 目的 ,在 朗 读 中 ,就 应 注 意 培 养 学 生 对 情 景 的感 受
中 图分 类号 :G 6 2 3 . 2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 0 5 6 8 ( 2 0 1 4 ) 0 3 — 0 0 6 0 — 0 2
小学 语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的标准要求
关于“有感情”地读:当学生做到了“正确”和“流利”,我们才可能试着“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最后是“能有感情地读”。每一个层次都要经过反复认真地训练,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形成。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小学 语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的标、断词正确,句尾、句间停顿正确等基本要求,做到不破词破句、不添字丢字、不重复、不唱读,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关于“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再做到“流利”; 就是读得通畅,不磕磕巴巴,断断续续。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
关于语文朗读教学
关于语文朗读教学摘要朗读是语言训练的基本手段和形式。
朗读可以陶冶情操,对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文理解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是语言训练的基本手段和形式。
朗读可以陶冶情操,对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文理解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品味,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增进感知,就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
文章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1.朗读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为了应付朗读流于形式的情况,朗读实效性不高,没有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缺乏足够的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不灵活,学生只能跟随教案被动地进行朗读,缺乏阅读自主性,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
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才进行朗读;教师为了应付相关规定要求学生进行朗读。
朗读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效率低下。
2.朗读训练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由于小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认字水平较低,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很难避免读错字词断错句的现象发生。
如果教师对上述问题认识不足,对存在的问题不及时予以纠正,会给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带来不利的影响。
3.对朗读情况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朗读评价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老师的朗读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更体现了在教学中的人文情怀和对学生的尊重,但是在课堂中老师经常使用的评语都是“你很棒”“很好”“不错”“你真了不起”之类;还有一些教师采取一些抽象评语,例如“读得很有感情”“朗读的很好”“朗读的还不够熟练”等比较抽象的评语,这样的评价流于程式化,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济源市教研室王海燕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
“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
“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的变更,只有这一条始终存在。
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用全国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目前,我们小语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的主要问题: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
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
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
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
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朗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语言技巧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 , 位 老 师 为 了 时 一 让 朗读 更传神 ,进 行 了这样 的指
导:
师: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还有一 段故事 , 想听吗? 你们 生 : 听。 想 师 :深情讲述 ) ( 一千三百多年 前, 诗人 张继进京 赶考 , 就像 天下 诸 多才子一样 , 盼望 自己过去那 总 段“ 十年寒窗 ” 的苦 I子, E 能够在这 I 次 的大 考 中 “ 一举 成 名 ” 发 榜 之 。 后, 张继在榜单上焦灼地寻找着 自 己 的名 字 , 行 行 , 张 张 , 寻 找 一 一 他 了一遍又一遍。可是 , 所有 的期盼 都化作泡影 。他落榜了!他满怀苦 闷和沮丧离开了唐朝 的京城西安 ,
关键词 : 朗读 技巧 情感
在 阅读 的过 程 和方 法 方 面 , 《 文课程标 准》特别强调要加强 语 朗读 。 而 , 想 中的 教学 重 点 , 然 理 在 实际教学 中, 却因缺乏 明确 的 目标 和专 业 术 语 的 支 撑 ,而失 之空 泛 ,
流于形式。 课程标准》 《 关于朗读 的 目标 要 求 在各 学 段分 别 表 述 为 : 第 一 学 段 :学 习 用 普 通 话 正 确、 流利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第二学段 :用普通话正确 、 流 利、 有感 情 地 朗 读课 文 ; 第三学段 :能用普通话正确 、 流利、 有感 情 地 朗读 课 文 。 “ 确、 正 流利 、 有感 情” 的具体 含 义是 什 么 ? 到 怎 样 的程 度 才算 读 是“ 正确 、 流利 、 有感 情” ?这项要 求, 在各学段 中有怎样 的区别?仁 者 见仁 , 智者 见 智 。于是 , 读 的混 解 乱 甚至 误 解 在所 难 免 。 相较 于美 国《 英语语言艺术标 准 》 我 们不 难 发 现 我 们 的 《 文 课 , 语 程标准》 缺少专业术语 。 如美国《 语 言艺术标 准》 中 “ 情节 的复合 成 分 ”“ 进 和离 题 ” “ 机 ” “ 、渐 、动 、 倒 叙” 等专 业术语 , 相应的 目标 得 使 以合适 地表述 ,借助 于这些术语 , 学 生 能 力上 的达 成 度 , 有 了 一个 就 可视的标准 。 由于 朗 读 教 学 目标 缺 乏 术 语 的支撑 , 老师们便“ 自觉 主动” 地淡 化 朗 读 技 巧 的教 学 ( 其 实 也 是 没 这 有具体 的知识 可教) ,而转身抓住 “ 情动而辞发”这件拯救朗读教学 的法宝 。 他们排斥“ 朗读技巧” 的点 拨与传授 , 似乎一提 “ 巧” 朗读 技 , 便 与 “ 不 由衷 ” “ 腔 作 势 ” 系 声 ,装 联 起来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评价任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式评价:正确的朗读是指朗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发音、断句和表达语气等方面的要素。
一个正确的朗读者必须有良好的语音能力,而且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必须有清晰的认识。
他或她还要能够真切地理解文章的意义,以便在表达时更加准确。
流利的朗读是指他或她能够以自然和适当的口吻快速而准确地表达。
通常,流利的朗读人可以让他们的声音涵盖尽可能多的词,而不必接连不断地停顿和发出不必要的嗓音。
一个流利的朗读者应该能够将大量的思考和解读过程融合到他或她的声音中,以使整个演讲平稳,易于理解。
有感情的朗读是指讲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阅读中。
这种朗读方法可以描绘更加深入的意境,使听众有亲身体验的感觉。
良好的感情朗读应该始于仔细地理解读物,然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便使听众与讲者建立连接,共同感受到文章的情感。
建议评价:正确的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朗读者在语言和语音方面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巩固自己的语音能力和标点符号知识是获得正确朗读的关键。
如果你刚开始练习朗读,可以选择最简单的文章或文段,直到你能够自信地读出一些稍微复杂的材料。
流利的朗读可以使讲者的声音更加生动,从而更好地与听众产生连接。
当你练习流利朗读时,可以使用引导自己流畅朗读的一些简单技巧。
例如,通过控制呼吸,平稳地表达每一个词,或者通过强调重要句子来调整语速,让阅读的流程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呈现。
好的感情朗读是一种技巧,需要领悟文章的情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中。
要获得感情朗读的技能,可以练习感性阅读,勾勒文章的情感线索,然后尝试一些心理准备,例如深呼吸和放松肢体,以便在阅读时可以尽可能地贴近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
总结评价:朗读一篇文章,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读词,而是需要综合运用语音知识、朗读技巧、理解文章意义和把握情感来达到完美效果。
准确的语音是基础,流畅的朗读是目的,有感情的朗读是精华。
我们可以通过对语音、标点符号和音调等方面的了解来确保正确的朗读,通过引导自己的呼吸和流畅地表达词语来获得流利的朗读,通过感性阅读和准备来增强感情朗读。
初中语文有效朗读策略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有效朗读的策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就对朗读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也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回归,对教师而言,亦是一种导向。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要求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要突破当前课堂朗读的窘境,实现有效朗读的意义,就需要从大处和小处、从思想到手段上进行“综合治理”。
一、明确朗读对象和目标朗读的对象应该是有丰富内涵的课文。
每类文本在教学上都有其一定的作用,拿一些无关痛痒的课文来朗读,这是对课文丰富内涵的亵渎,也是对朗读内容的漠视。
看不到课文的丰富内涵,就不能开发它;瞧不起朗读的内容,就会贬低朗读的价值,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所以,教师必须明确,哪些文本是适合朗读或者是有必要朗读的。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它是为感悟和解读文本服务的,不能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
首先,教师自身应该要清楚: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进行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个关键句子细细品味。
哪些课文适合集体朗读,哪些课文适合个别朗读,哪些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朗读,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
如在教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既要有教师范读,又要有学生配合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要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要有其中一句诗的朗读。
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学生的情感,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就整个初中阶段而言,朗读教学则应把握好“坡度”。
七年级可以侧重学习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八年级则是对此进一步揣摩和掌握,九年级是内化和运用的阶段。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好比爬坡时的一根绳子,要做到引而不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的朗读指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的朗读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各不相同,用一个固定的、唯一的标准去限定学生的朗读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
因此,朗读指导不能陷入唯技巧的形式主义误区。
朗读好的前提是理解和感受,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没有帮助的。
反之,没有基本的朗读技巧,深刻的感受也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实际上,达到一定水平的朗读是看不出技巧的,是自然而不露痕迹的。
情到深处无技巧。
下面是我以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简单地谈谈如何巧妙渗透指导方法,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1、理解作品,把握基调。
在诵读时要先定下作品基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送别诗,“人生自古伤别离”,许多人习惯认为离别总是伤感的。
但如果借背景深入理解作品之后,发现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边远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
“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去游玩,愉悦之情可想而知。
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
因此,了解背景,为“有感情朗读”定了基调。
2、品词析句,巧抓关键。
在指导朗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眼睛,抓富有表现的词语,渗透技巧。
如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中“下”之精妙:教师可以通过把“下”字换成“去、往”等词语的办法,体会有什么不同。
再通过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学生结合地图,可感受到: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顺流而下,是下行所以说“下扬州”。
顺流而下,一个“下”字,写出了行船轻快,一个“下”字也流露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此刻顺势指导朗读:那么“下”字就读得明快,不拖音,“扬州”尾音稍上扬,传达向往之意。
朗读的技巧(重音)就在这品析词句中自然而入。
3、发挥想象,再现情境。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接着,教师再借用媒体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帆船远去,江流天际的浩瀚画面,当音乐响起时引导学生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重视朗读指导,莫让朗读形式化
重视朗读指导,莫让朗读形式化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方法,培养语感,亲近文本,进行理解性朗读。
不能流于形式,只是让学生蜻蜓点水式的匆匆读过,被动参与,缺乏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使“朗读”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一、重视朗读教学,莫让朗读受冷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
”不少教育名家也指出在语文课堂上应让琅琅书声代替烦琐的全堂讲析。
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积极性高,敢于大声诵读、乐于参与,上了初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被动参与,更不要说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认为,作为老师要在课堂上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学习而服务。
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要让朗读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常态课中用朗读来凑,观摩课中用朗读表演,失去了朗读的目的性和理解性而变得形式化。
让“课堂”变“讲堂”,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精力和权力统统剥夺,致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降低。
朗?x可以使学生易于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含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的敏锐性;可以促进记忆,通过熟读成诵启发顿悟,增进理解;可以锻炼学生口才,通过朗读,丰富和提高学生语言表现力,密切读与写的联系;还可以使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韵,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不通过一定的朗读,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与欣赏,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学到的也只不过是一些皮毛。
例如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中的《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只有通过反复地朗读,才能体会音韵美和声音描摹的精妙。
走出“有感情朗读”的误区
和 朗读 指导 .学 生 对 句 子 的 感 悟 、 体
会 远 远 不够 .只是 流 于 形 式 的 熟读 .
而 教 师非 要 让 学 生 读 出美 感 . 生 的 学
用 。 母语 是 可 亲 的 . 在 语 文 教 师 都 现
懂得 . 摸 母 语 的最 好 方 法 是 读 语 触
文 教 学 也 正 通 过 朗 读 这 样 一 个 诗 意
语 文/ 教海撷英
走出“ 有感情朗读" 的误区
江 苏 南 京 市 高 淳 县古 柏 小 学 梅 秋 云
课 程 改 革 的 春 风 早 已 吹遍 了大 江 南 北 .我 所 在 的 学 校 虽 是 村小 . 但 教 科 研 的 氛 围 一 直 很 浓 . 学 期 都 会 每 开 展 课 堂 研讨 活 动 几 年 特 别 把 朗 近 读 训 练 提 上 了 研讨 日程 . 文 课 堂 上 语 书 声 琅 琅 . 分 突 出 了读 的 地 位 和 作 充 是 在 语 言 文 字 表 面 滑 行 . 离 于 文 本 游 之 外 。 以披 文 人 情 。 朗读 自然 成 了 难
点 、 一 点 是 不 是 就能 表现 出月 亮 响
湾 的 美 了 呢? 的感 受不 是教 师 强 加 美
的 。 应 该 是 由 读 者 自己体 会 . 悟 而 感 是 发 自内心 的 有 的 学 生 从 “ 缓 地 缓 流 着 ” 受 到 了 美 . 的 学 生 也 许 从 感 有 “ 儿 游 来 游 去 ” 受 到 了乐 趣 果 鱼 感 如 生 自己慢 慢 寻 找 . 受 月 亮 湾 美 在 哪 感 儿 。再 通 过 读 来 表 达 内心 的感 受 . 那 读 的 效 果 就 大 不 相 同 在 朗 读 教 学 中 . 的 教 师往 往 把 学 生 对 课 文 的 领 有 悟 . 受 和认 识 都 统 一 在 自 己的 标 准 感 答 案 下 . 求 一 致 的情 感 体 验 。 追
古诗词教学,别让涵泳流于形式
古诗词教学,别让涵泳流于形式作者:夏云飞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1期诵读是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古诗词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诵读的层面上,而要在学生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运用品味涵泳的方式,引领学生向古诗词的内核进发。
一、诗性相通,让涵泳与“敬”融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语境中,胸怀对古诗词的敬仰与尊重之情,是学生进行涵泳品读的心态前提。
古诗词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在思维意识中“主其一”,即在内心意识中将思维的关注点聚焦在某一个核心之中,心无旁骛,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深度体悟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经典诗作时,很多教师都习惯于紧扣诗句感受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这当然没有错,但学生的认知容易被诗歌的内容牵引着,难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认知体验。
而笔者在教学这首诗歌时,就紧扣李白“诗仙”的风格特点,引领学生从整首诗歌的语句中寻找“仙气”。
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将关注点聚焦在诗歌的语句上,品味“诗仙”李白在语言表达上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交流中,有的学生紧扣“生紫烟”,想象云雾缭绕、朦胧缥缈的画面;有的学生抓住“挂前川”,想象倾泻而下的瀑布成为“白布”的瑰丽画面,感受“诗仙”独具魅力的才情;有的学生紧扣“飞流直下”,想象瀑布倾泻的雄伟壮观,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认识到这种瀑布的状态只应天上有;有的学生依托“疑是银河”,感受诗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使得学生的情感与诗歌内涵达到了相融相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诗仙”的憧憬,形成内心之“敬”,并紧扣这种“敬”的状态,将诗歌的解读集中于一点,为学生进行全面的感知与涵泳提供了认知基础,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诗韵相生,让涵泳与“思”融合对诗歌的涵泳必须要借助学生独立而深入的思维做支撑。
从心理学研究层面来看,涵泳过程中的思考是一种复杂而多项的心理机能,除了需要注意力、想象力等介入之外,更需要高层次的意识活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精选6篇)整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精选6篇)整理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精选6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盼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力量,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1本课要求同学朗读课文,会背诵第2—3自然段。
《课程标准》中其次学段要求同学“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与实践》中有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细化标准。
正确: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流利:读得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速度不唱读、不拖音;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表现出文中人物心理、态度、心情、精神、熟悉等方面的变化。
以上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朗读要求以及细化,依据学段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做到读准字音、不唱读、不指读;其次学段要做到读准停顿、不词化。
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语言特别生动。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先布置了预习,课上小组内检测朗读状况,只有一半的同学能够熟读课文。
这样一来,对课文的朗读目标达成造成了肯定的困难。
我只能把课文分解,先进行其次自然段的熟读成诵。
班里有三四个女生朗读很好,让她们范读的时候,也消失了字音不准影响发挥的状况。
看来,预习的作业需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了。
其实三年级的同学有肯定的理解基础,他们知道“微风”“狂风”的区分,在朗读的时候也会想要通过语调的变化来区分,只是大部分同学“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只能我带着他们读。
先让他们克服每个字的节奏一样的问题,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带着他们读,我朗读让他们边想象边跟着我不出声读……反复几遍之后,集体朗读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接着进行了5分钟小组内赛读,看谁能背下来。
5分钟后,有13人学会背其次自然段,但是在背诵的时候,朗读要求很明显又降低了。
“读”占鳌头 让孩子的读书声活起来
“读”占鳌头让孩子的读书声活起来摘要】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读,成了与书交往的主要手段。
而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是“读占鳌头”。
本文主要探究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上的几种问题,针对这几种问题,笔者提出了变换形式,渗透情感的朗读教学对策。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43-02一、拖、作、淡--低年级朗读存在的问题现状教育部在最新修改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但是在低年级的朗读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读音拖沓,停顿模糊低年级学生接触到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比较少,当他们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时,经常会小心翼翼地、一字一顿地读或唱读,从而导致读音拖沓,总是把音调拖长。
甚至会把词、句读破,更难以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的处理。
当遇到一个长句时,班级中同学就会“各有各的读法”,读起来混乱不已。
(二)拿腔移调,表演作秀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正确地朗读,杜绝一切惺惺作态的朗读。
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我发现有个别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只一味模仿教师的朗读,导致朗读流于形式。
更有学生朗读过于做作,读起来有些表演的样子。
(三)缺乏情感,淡而无味很多同学能够做到正确地朗读,甚至熟练地背诵课文,但朗读时却缺乏情感,失去朗读的“灵魂”。
这是因为学生在朗读时没有把“眼到”“口到”与“心到”结合起来,没有用心地体会课文与作者的情感,只是机械地读。
二、变换形式,渗透情感--朗读教学对策(一)揭题时:初窥门径,抓住文眼,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题目是文章核心内容的精准概况,是学生对文章通篇的第一映像,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契机,便能够把握住教学节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带动起整个课堂朗读的氛围。
古诗词教学,别让涵泳流于形式
古诗词教学,别让涵泳流于形式
夏云飞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所谓"涵泳",就是将学习主体的身心浸润在诗歌意境之中,促进其对诗歌意蕴的内化与吸收,形成对诗歌更加深切的体认与把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涵泳,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内核.具体应做到:诗性相通,让涵泳与"敬"融生;诗韵相生,让涵泳与"思"融合;诗情相伴,让涵泳与"乐"融通.
【总页数】1页(P44)
【作者】夏云飞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吴桥小学 225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阅读教学,别让当堂检测流于形式
2.别让积累流于形式——浅谈"采蜜本"的有效性
3.别让上级部门安全检查流于形式
4.别让农村保洁流于形式
5.别让赛课流于形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思语文教学中的失“度”现象考试语文失分反思
反思语文教学中的失“度”现象考试语文失分反思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一些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理念,盲目跟风,无所适从,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度”现象。
现象一:片面追求感情朗读――道是有情却无情《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情”一词的解释是: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
那么“有感情地朗读”即是带着关切和喜爱的心情去朗读。
但从笔者接触到的课堂来看,少数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带着关切和喜爱走进文本,却迷恋于声音的强弱和朗读的技巧,片面追求有感情地朗读,使语文教学悄悄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一位老师执教《珍珠鸟》。
在指导学生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这句时,先请一位学生朗读,但学生读的比较平淡。
教师说:“我们要有感情去读,让小鸟钻进去。
”另一生朗读,仍没有改进。
教师又说:“感情还不够,小鸟的身子卡在笼子门口了。
”见两位同学都没读好,教师便说:“你注意那个‘进’字了吗?读得重一些。
”于是该生故意将“进”字读得很重。
接着,老师又让其他同学模仿着读。
反思:这位老师只片面关注了某个字音的重读,在声音的强弱变化上做文章。
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对文本关切和喜爱的感受,而是在拿腔捏调,呆板模仿。
这种隔靴搔痒的朗读指导,只能使学生无病呻吟。
其实,我们应引导学生真正关切并喜爱上文本,让他们“读进去”,品味语文的生命灵性和生活意义,无须夸大其辞,矫柔造作地指导。
现象二:一味强调感受领悟――语言训练无寻处目前,绝大多数老师都注重学生的“个性学习,朗读感悟”。
可是,在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读的目的性不明确,训练意识淡薄,将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不敢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遭来“穿新鞋、走老路”的非议,认为学生只要读书了就能感悟了。
反思:语文学习需要经历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所以,学语文,训练必不可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让有感情朗读流于一种形式
孟南学校段景贤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各个阶段都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改中的我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教学观念,让更多的读来代替老师的讲,把朗读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几乎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把它定为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中朗读的形式也多了,但是否都达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呢?那就不一定了,有些课上老师像喊口号似的要求学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大家又响应一齐读了一遍又一遍。
有些学生恐怕连什么是“有感情”都不知道,这样的朗读就流于一种形式了,要让它达到真正的目的,我们老师的指导很关键。
“有感情地朗读”是读者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感悟文字内涵的较高层次地读,“有感情”不只反映在声音上,人的面部表情才是内心情感的表现。
那要达到这些,首先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了文本,体会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就能通过朗读演绎出来。
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先带学生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待学生了解课文大体内容后,我问:“小壁虎的尾巴断后,心情怎样呀?”“如果你是那只断了尾巴的壁虎,你的心情又会怎样?你去向别人借尾巴时,你希望怎样?”通过这样一引导,学生自己仿佛成了那只壁虎,把壁虎失去尾巴后难过的心情及向别人借尾巴时恳求、有礼貌的语气读出来了,这样的引导,即使是原本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只要理解了文本,进入了文本描述
的情境,那一定是最真情的朗读,最精彩的演绎,让学生尝试角色换位,成为文本中的人物,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让他们入情入境,文本中的情感就会通过学生的朗读流露出来。
低年级孩子由于理解能力有限,老师可先因势利导,以身示范,直观展示自己读时的表情,要让学生读出感情,与老师的示范朗读分不开,更与老师的有效指导密不可分。
我们老师为了让朗读更有效,就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要让它那么随意,不要只是流于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