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前言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讲一讲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子和原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无论是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都会涉及到它们的研究。

所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我们理解这些领域的原理和应用都非常重要。

本次讲解,我将首先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接着会分别从化学和物理层面,为大家详细阐述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征、性质以及相关应用。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够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1. 原子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大小、电性质字,符号为“X”,如氢原子为H,氧原子为O等。

2.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具有独立存在和化学性质的粒子,分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之一。

化学式中,分子的符号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或不同原子的符号组成。

例如,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式为CO2。

三、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征1. 原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原子是微观数量级的粒子,它由中心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核外绕着电子云。

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的-15次方米,而电子云的大小约为10的-10次方米,即原子直径的千分之一。

电子在电场力和核的引力作用下,保持在原子核的周围环绕运动,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子壳层,外电子层未充满的元素具有化合价。

2. 分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分子是由两个或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分子的形成始终遵从着化学键结合原则。

常见的分子结构有:双原子分子,多原子线性分子和多原子非线性分子。

其中,双原子分子如氢分子(H2)、氧分子(O2);多原子线性分子如二氧化碳(CO2);多原子非线性分子如水(H2O)。

四、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取决于其原子序数(即质子的数量)。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在周期表中属于第一组;氧原子有8个质子,属于第16组。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在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作为化学基础概念的教学内容,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和宏观现象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围绕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展开。

(1)作用与地位:分子和原子是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揭示化学规律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本质,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a. 分子的定义、组成、性质和特点;b. 原子的定义、组成、性质和特点;c. 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d.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2)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并解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分子和原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 分子与原子的基本概念;b. 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c.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2)教学难点:a. 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和特点;b. 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和掌握;c. 举例说明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四、说教法在教学“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1. 启发法:- 我将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如“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为什么水可以变成蒸汽?”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 利用化学实验现象,如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来直观展示分子之间的运动和间隔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

2. 问答法:- 在课堂上,我将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子与原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与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 1。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为后面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化学式与化合价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课题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对物质的变化、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还比较陌生。

九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分子、原子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增强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的香味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鼓励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增强自信心。
6.定期进行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化学知识;问题驱动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实验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的运动和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教学方法都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简洁明了,以关键词和图表等形式呈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板书的布局分为三个部分:左边的栏目用于展示分子的概念和特性,中间的栏目用于展示原子的构成和特性,右边的栏目用于总结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在板书风格上,我会采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以及生动的图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维,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注重板书的排版和设计,并在课堂上适时更新板书内容。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化学概念,但可能对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认识不清。另外,原子内部的复杂结构可能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障碍。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学科抱有恐惧心理,认为化学难以理解,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2.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提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增强课堂趣味性。
3.互动白板:方便教师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4.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时,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指导实验等方法,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精神;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习化学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但还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较为感兴趣,喜欢探索未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养成了一定的预习、听讲、复习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可能仍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3.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氛围。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四、课时安排:2课时新课教学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

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秦国超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化学优质课获奖作品)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化学优质课获奖作品)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基本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又为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微粒性;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粒子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第二部分,说教法分析。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激学法、合作交流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第三部分,说学法指导。

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教学设计:在引入新课时,我播放《李白和酒的故事》。

少年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并勤于思考。

一天他经过一个镇子时,忽然闻到酒香,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看不到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李白顺着酒的香味,穿过长长的巷子,终于找到了酒香的来源,原来是该镇最有名的酒作坊——女儿红。

李白带着疑惑走进屋子,看到里面一位老伯正往半坛刚酿好的白酒中倒入水,直至装满酒坛。

过了一会儿,李白再看坛子时,惊讶地发现,酒变少了,他赶紧对老伯说:“老伯,不好了,不好了,坛子漏酒!”老伯却一点都不着急,对他笑而不答。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1课题内容。

①是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课。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蒸腾等宏观现象。

2、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

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

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有关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1、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教学法等方法2、学法指导:注重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实验、类比、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通过动手、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

【说课稿】《第三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说课稿】《第三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学分析(一)分析教材《分子和原子》分两节学习,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水的蒸发和品红的扩散实验引入,联系生活使学生建立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探究得出分子的特点。

最后,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子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二)分析学生中学生的智力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

分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这两个概念。

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准确的分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验过程的参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难点分子的概念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分子的存在。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定义。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策略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亲自动手、讨论及总结。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分子运动和分子破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分子和原子。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它们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分子和原子。

宏观上,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物质的存在,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摸到的桌子、水等。

但在微观层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它们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并且保持着物质的基本性质。

例如,水分子(H2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它具有水的所有特性。

原子则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环绕在核周围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了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在核外的特定轨道上运动。

每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独特的质子数目,这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二、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 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分子是可以进一步分解的,例如水分子可以被电解成氢气和氧气。

然而,原子在普通的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的,它们只能通过核反应进行转化,这在日常生活中是极为罕见的。

2.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的电子带负电。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电子的排布决定,尤其是最外层电子的排布,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活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按照原子核内质子数目的多少对所有已知的元素进行了分类。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预测它们的化学反应。

三、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然后这些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放热或吸热。

例如,燃烧反应就是一种放热反应,燃料分子与氧气分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四、实验观察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化学实验来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行为。

例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子与原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与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课题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水的蒸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如氨分子的扩散实验、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的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最后,教材还介绍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已经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还缺乏认识。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增强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教学难点(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九班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改变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同学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神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分析⑴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⑵技能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说明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改变与化学改变,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改变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育同学的想象技能和抽象思维技能。

⑶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育同学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索问题的思想方法。

⒊重点、难点分析⑴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⑵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同学来说,并不完全是生疏的,在学校自然、中学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精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同学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同学的实际状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境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改变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同学熟识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同学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帮助教学。

采纳试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同学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同学形成清楚的分子、原子印象。

详细的教学流程如下:三、教学程序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为创设一个最正确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学校课文中学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同学思索“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同学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同学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援助同学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一课时)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微观粒子概念的理解困难;
2.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3.部分学生对课堂讨论参与度不高。
应对措施:
1.通过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2.提前进行实验预演,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3.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设置小组合作任务,提高课堂参与度。
2.概念混淆: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容易混淆,学生难以区分;
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可能难以将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应用到解释生活现象中。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实例、趣味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好奇心;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其特征;
(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如“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能晒干?”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趣味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消失的水滴”(将水滴在酒精中消失),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欲望。

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一、说课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掌握化学中常用的分子和原子的符号表示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说教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和区别;3.分子和原子的符号表示法。

三、说教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2.分子和原子的符号表示法。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由什么构成?学生可以回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 分子的概念(10分钟)•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举例子说明不同物质的分子组成:例如,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可以表示为H2O。

•运用实验演示,展示分子的存在:通过电解水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氢气和氧气离子的产生,说明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3. 原子的概念(10分钟)•介绍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的不可分割颗粒。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存在: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金属晶体的结构,说明金属是由大量原子紧密排列组成的。

4.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和区别(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分子是由原子结合形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单位。

•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和区别:例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形成的,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就是构成水分子的原子。

5. 分子和原子的符号表示法(15分钟)•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符号表示法:例如,H2O表示水分子,H 表示氢原子,O表示氧原子。

•利用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填空、配对等方式巩固分子和原子的符号表示法。

6. 实验探究(15分钟)•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此转于斐斐课件园 ]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

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

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 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

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

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

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

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

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

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
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L水与50 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2、N2、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

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