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雨霖铃》word教案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永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感悟文章。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雨霖铃》,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注重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和传统美德,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发。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雨霖铃》教案 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 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雨霖铃》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能够分析并欣赏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词中表达的离愁别绪,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雨霖铃》的意象分析及其艺术特色。

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 教学难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对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雨霖铃》的深入研究,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等。

2. 学生准备:前置学习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预习《雨霖铃》,标注不懂的地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雨霖铃》的朗读录音,引起学生兴趣。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新课内容展示:分析词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解读词中的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关键句和意象。

学生展示个人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

布置作业,深化对《雨霖铃》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完成《雨霖铃》的全文背诵。

2. 写一篇短文,分析《雨霖铃》中的一个意象,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 推荐阅读其他相关诗词作品,下周分享阅读感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和意境的学习环境。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词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雨霖铃》优秀教案

《雨霖铃》优秀教案

《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词中意象,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词中离情别绪,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景与情的关系,体会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把握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离别的愁苦。

2、教学难点(1)对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名句的赏析。

(2)理解柳永词的婉约风格及在词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类的情感世界中,离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抒发着离别的感伤。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他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柳永仕途失意,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恋人分别之时。

词中描绘了他与恋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以及分别后的孤独寂寞。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中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四)文本赏析1、上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明确: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送别画面。

寒蝉叫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刚停歇。

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为全词定下了悲伤的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句中,词人的心情如何?明确:词人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却没有心情饮酒。

正在依依不舍之时,船夫却催促出发。

这里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既留恋与恋人分别,又不得不启程。

《雨霖铃》课程教案

《雨霖铃》课程教案

《雨霖铃》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雨霖铃》;(3)能够分析、欣赏《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雨霖铃》的词牌特点;(3)欣赏《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词中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2)词牌与音乐的关系;(3)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雨霖铃》的教学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设计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

2. 学生准备:(1)预习《雨霖铃》,了解作者和词牌特点;(2)搜集相关的资料,加深对词的理解;(3)准备朗读和分享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词牌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探讨词的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鉴赏(1)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词牌与音乐的关系;(2)让学生朗读、背诵词牌,体会音乐美感。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友情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背诵《雨霖铃》;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欣赏与鉴赏等形式,让学生深入解读《雨霖铃》,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雨霖铃教案教学教案

雨霖铃教案教学教案

《雨霖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作者及词牌的特点;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词的内容和意境;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抒发,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词牌《雨霖铃》的特点及与词的关系。

2. 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雨霖铃》中意象的把握和理解。

2. 词中抒发离别之情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牌《雨霖铃》的介绍、词的全文、词的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雨霖铃》,了解词牌的特点,对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查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词牌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5. 情感体验(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作者的离别之情,体验词中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情感抒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5分钟)六、教学反思(5分钟)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关于《雨霖铃》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检验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拓展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推荐相关的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雨霖铃》全诗。

2.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2.难点:诗歌的意境及抒情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理解“雨霖铃”的含义。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交流朗读感受,教师点评。

3.讲解诗歌(1)逐句分析诗歌意象,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

(2)分析诗歌情感,如离愁、别绪等。

(3)讲解诗歌艺术特色,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诗歌鉴赏(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6.拓展延伸(1)介绍柳永的其他作品,如《望海潮》、《八声甘州》等。

(2)让学生比较《雨霖铃》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7.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全诗。

(2)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1.优点(1)注重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讲解诗歌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时,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理解。

(3)课堂讨论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不足(1)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匆匆而过。

(2)在讲解诗歌意象时,对部分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导致他们未能深入理解。

3.改进措施(1)调整课堂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在讲解诗歌意象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本节课在教授《雨霖铃》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分析意象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中感受到什么景象?这种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在分析情感时,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同学们,你们认为‘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中的‘无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这里的‘无绪’反映了诗人离别时的无奈和心中的迷茫。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雨霖铃》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鉴赏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讲解《雨霖铃》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

5. 文学鉴赏:(1)教授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欣赏《雨霖铃》。

6. 创意表达:(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诗歌创意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四、作业布置:1. 完成《雨霖铃》的翻译和笔记。

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创意表达。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效果如何?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合适,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 学生对《雨霖铃》的喜爱程度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5. 针对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和诗歌鉴赏能力。

《雨霖铃》教学教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教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诗意和意境。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2 教学难点1. 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对诗中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简介《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意。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汇的问题。

3.3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歌解析1. 教师对《雨霖铃》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3.5 背诵与默写1. 学生集体背诵《雨霖铃》。

2.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雨霖铃》的部分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思维敏捷等方面。

4.2 诗歌解析1. 评估学生对《雨霖铃》的诗意和意境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3 背诵与默写1. 评估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包括准确性、流畅性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1. 《雨霖铃》全文及其注释。

2. 与《雨霖铃》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

《雨霖铃》教学教案

《雨霖铃》教学教案

《雨霖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深刻理解;(2)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揭示其深层含义;(2)分析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5. 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背诵《雨霖铃》;(2)检查学生默写情况,纠正错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2. 结合课内所学,分析自己的诗词作品,提高创作能力;3. 收集有关《雨霖铃》的资料,了解其背后故事。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检查教学目标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对比分析:将《雨霖铃》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其独特之处。

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新编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雨霖铃》word教案

新编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雨霖铃》word教案

一、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第1句:写景。

中职教育《雨霖铃》教案

中职教育《雨霖铃》教案
3、写作背景: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4、自由诵读全词,熟悉词作内容。
三、课文研读
(一)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作品的上阙,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思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以及离别环境;既渲染了离别的凄
明确:作者通过设想与恋人离别后好景虚设,风情难说的场面,再次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恋恋不舍。
3、请试着鉴赏《雨霖铃》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五、课堂检测
1、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渲染气氛。
B、运用比喻,使形象更加鲜明。
学生齐读名句
学生齐声朗读学习目标
学生课前预习,采用老师提示学生回答的形式
勾画重点
学生读,教师指导,注意停顿
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总结评价
结合导学学案,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预留课堂检测时间,学生完成按时按质完成。
学生笔记
凉氛围,也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现了词人与恋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通过对离别场景的再现和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运用了白描;描写了浩渺的烟波以及沉沉的暮霭;作者以烟波浩渺,暮霭沉重来衬托自己离愁的浓重和绵长。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诵读作品,理解作品基本内容。
2、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理解词人思想情感。
3、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示范课教案《雨霖铃》教案设计

示范课教案《雨霖铃》教案设计

示范课教案《雨霖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

(2)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并掌握词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音乐美。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词人离别的愁苦和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珍视情感的价值观。

(2)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描绘的离别场景和情感。

(2)赏析词中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对词的意境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重点字词、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离别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中的情感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离别的音乐,如《送别》,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经历过哪些离别的场景?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柳永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词坛的地位和创作风格。

(2)讲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是柳永在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体会词中的情感。

4、文本赏析(1)分析词的上阕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意象有何作用?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中“无绪”和“催发”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2)分析词的下阕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学价值;2. 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3. 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的解读;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雨霖铃》的背景、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形式,体验诗歌的美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分享自己的感悟;4.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创作与《雨霖铃》主题相关的作品;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和提问回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过程。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创作作品,考察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能力。

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雨霖铃》语文课程教案

《雨霖铃》语文课程教案

《雨霖铃》语文课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

2. 掌握诗词的基本构成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介《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2. 分析《雨霖铃》的诗词结构。

3. 解读《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分析诗词的结构,讲解诗句的含义。

3. 欣赏《雨霖铃》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雨霖铃》背景及作者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诗词结构和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

3. 观察学生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教学效果。

第二章:诗词解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雨霖铃》的诗意和诗境。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的诗意。

2. 解读《雨霖铃》的诗境。

3. 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解读诗句的含义。

2. 分析诗意的表现手法,讲解诗境的营造。

3. 欣赏诗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解读。

2. 评估学生对诗境分析和意象把握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表现,总结教学效果。

第三章:诗词创作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 理解作者创作《雨霖铃》的动机和心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介《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 分析作者创作《雨霖铃》的动机和心情。

3. 解读《雨霖铃》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关注《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讲解作者的心情。

3. 欣赏《雨霖铃》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雨霖铃》创作背景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作者动机和心情的掌握程度。

职高中职语文《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职高中职语文《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职高中职语文《雨霖铃》公开课教案《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以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景物描写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词中景物的意境美。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背景音乐,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课前预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走敬经典课前播放音乐《琵琶别》营造离别氛围。

上课之后,用服饰和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的经典性。

同学们都注意到了,老师今天穿的是什么,旗袍,是的,旗袍是中华服饰的经典,而我们今天要上的是词中经典,所以,我用经典来致敬经典,用美言来解读美词,用情深来含咏深情,共同携手,静心,缓缓走敬经典。

二.作者介绍——走近柳永《雨霖铃》之所以如此经典,因为它的作者有一颗多情的心,有一支生花的笔,他就是——柳永,当年的多情柳郎曾让多少女子顾盼迷恋,今天我就请同学带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柳郎,一起来走近柳永。

(学生补充作者介绍)三.整体感知——走进雨霖铃如此多情多才的柳郎,不读他的作品,岂不可惜?1、学生齐读课文,并且说说哪些句子的理解存在问题,同学互相解答。

(检验学生预习工作,并且疏通文章大意。

)2、读完词,解完疑,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首词,说说这是一首表达了何种情感的词。

3、送别是永恒的主题,友人,亲人,故人,那么今天这对呢,我们来猜想一下这对离别的人是什么关系,你从何看出。

四.重点解读——走进离别情1、这对有情人的离别,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这份情感。

(伤)2、你从何看出这份伤?(引导学生从伤字入手,赏析词中句子,并积累古代诗词,教师加以引导,点评。

《雨霖铃》教案 2023—2024学年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1)

《雨霖铃》教案  2023—2024学年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1)

《雨霖铃》教案授课题目《雨霖铃》课时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复习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诵读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安排:1.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ppt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一、导入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请看一则对话故事(幻灯2):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婉约词读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柳永简介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态度有些玩世不恭。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三、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词牌的特点。

(2)能够准确地背诵《雨霖铃》。

(3)能够分析并欣赏《雨霖铃》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雨霖铃》的字词解释。

(2)《雨霖铃》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雨霖铃》的背诵。

2. 教学难点:(1)《雨霖铃》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永的背景及《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分享各自的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雨霖铃》的字词解释、意境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背诵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背诵《雨霖铃》,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情感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雨霖铃》的情况,以及对感悟文章的质量评价。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比较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能够分析并欣赏词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通过诗词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词中的离愁别绪,感悟人生的无常和聚散,培养古典诗词鉴赏兴趣,丰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雨霖铃》的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3)感悟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的深刻理解。

(2)对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雨霖铃》的背景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掌握基本的词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品鉴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和词的基本意思。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和思考,提高自学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4. 欣赏法:通过反复品鉴,感受诗词的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雨霖铃》,掌握字词句。

2. 分析并总结词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主动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雨霖铃》的字词、意象和作者情感的掌握情况。

3. 技能提升:评估学生在分析、讨论和写作方面的能力提升,特别是对词中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雨霖铃》的文本,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副本。

《雨霖铃》教学教案

《雨霖铃》教学教案

《雨霖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3)学会比较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体会诗歌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读;(2)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3)将诗歌内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讨。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诗歌的内涵。

4.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2)引导学生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素养。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感悟文章;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霖铃》的字词解释、翻译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3. 学生的朗读、背诵情况以及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雨霖铃》;2. 相关资料:作者生平、诗歌背景等;3.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
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第1句:写景。

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

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

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

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

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第3句:写景。

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

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

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

(板书:留恋、难舍)第5句:点题。

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

是作者的想象。

(鉴赏见后)第7句:高潮。

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

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

(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前:勾勒环境凄清、萧瑟
雨霖铃柳永(线索)帐饮无绪兰舟催发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情景伤离别别时:描写情态留恋、难舍交融(主题)望空凝思情意绵绵(特点)良辰美景如同虚设别后:刻画心理伤感、苦涩千种风情无人诉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