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详解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274f8b5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e.png)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 、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
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前面第38条讲的是表有寒里有热,而这第40条讲的是表有寒里有水。
表有寒里有热的用大青龙汤,表有寒里有水的就用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有一点差异,两个青龙汤都是表有寒,里症不同,大青龙汤是里有热,小青龙汤是里有水。
这里对大小青龙作一个比较。
本条所谓伤寒,首先是第一层次的伤寒,是外感病,可以是外感寒邪,也可以是外感湿邪,或者兼而有之。
其次,是第二层次的伤寒。
即外感寒邪的伤寒,因为相比于外感湿邪等等,外感寒邪的几率比较大一些,更常见一些。
外感寒邪的伤寒,可以是太阳伤寒,也可以是少阴伤寒,甚至可以表现为太阳中风或少阴中风等等。
第三,即太阳伤寒。
本条当然可以是太阳伤寒,但本条适用范围远远不至于太阳伤寒。
凡是表有寒里有水的毛病,本条都适用。
什么叫表有寒?就是外感病,表证阶段,外邪还没有祛除。
当然是以寒邪居多,会不会有湿邪?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本条方证是有明显的水湿的。
这个水湿既有可能是他体内原先固有的,也有可能有外来的,当然可以是内外都有的。
里有水,即体内水湿比较重,这个水湿用现代说法就是代谢垃圾,是毒素。
这些代谢垃圾大多数情况下是患者体质的问题,比如阳虚水泛。
这种阳虚水泛的人,外感寒邪,外寒内水相互作用而成病,就会表现为小青龙汤证。
那么小青龙汤证究竟是太阳病?还是少阴病?还是其他什么病呢?答案是不一定。
小青龙汤-方剂分析
![小青龙汤-方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02ccd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b.png)
加减变化:
1.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 ;2.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以清郁热; 3.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 降气平喘; 4.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 鼻窍; 5.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谢谢 观赏
2022年11月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 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 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 脉浮。
证治机理: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 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 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 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 ,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 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 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 里双解。
配伍特点:
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 中有合1。
1.李冀,连建伟.方剂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 使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落叶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10-15g 甘草(炙)10-15g 半夏(洗)10-15g
方剂歌诀:
芍药10-15g 细辛3-6g 桂枝(去皮)10-15g
干姜10-15g 五味子3-6g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小青龙汤 《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deb9a30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f.png)
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6g 生白芍9g 细辛3 炙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乾姜6g【用法】水煎服【主治】1.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症见恶寒发热不渴,无汗,浮肿、身体疼重、胸痞、乾呕、咳喘、脉浮等。
【方义体会】本方系麻黄汤去杏仁,桂枝汤去生姜,加乾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而成。
麻黄、桂枝解表发汗,乾姜、细辛、半夏温中散寒,化饮降逆;麻桂姜辛,共凑温运表里之功。
五味子敛肺固气,芍药、甘草以和营卫,半夏止咳化痰,降逆以利气道。
八味药相配,辛散温化,宣降有权,使肺气复舒。
水饮爲患,不外“喘”“咳”“呕”“肿”之症。
小青龙汤证之有“喘满”、“咳嗽”、“短气”、“微肿”是属寒饮,故以寒饮爲主症者,均可投之。
【临床应用】1、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喘满,冷胀、浮肿。
若兼有热者加生石膏24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
2、治疗感冒并发气管喘息,咳、嚏、乾呕、痰多而稀薄者,其效甚捷。
3、治疗风湿关节炎,痛肿兼喘者。
4、治疗流行感胃、喘咳明显痰液清稀者。
5、治疗小儿喘、满、呕、肿症,以该方原量酌减,用之极效。
例:贺xx,男,7岁.患百日咳七十余日,虽痉咳已减,但诸病缠身。
诊见:顔面黄而浮肿.腹胀,下肢肿,虽不痉咳,但频频喘息,时而咳嗽乾呕,时有痰涎吐出,时而索食.与之则不入口。
余断爲痰饮犯肺,久病伤脾。
“喘”、“肿”爲其主症.故先用小青龙轻剂,次日呕止喘大减。
二诊.与服香砂六君子汤数剂.时过一周,其父代述,患儿已癒。
6、支气管炎患者,肺气肿患者,若见轻微浮肿喘息者,可与小青龙汤治之。
例:王x,男,40岁,患气管炎八年之久,三年前又检查爲肺气肿,长期住院治疗.近来咳喘频频,痰多而稀薄,不能平卧.诊见:胸腹胀满,食少,小便少,眼睑及下肢浮肿.面目暗淡,情志不畅,舌嫩苔淡.脉象沉弦.此爲寒饮久蓄,急需辛散除饮之治.遂投以小青龙汤加茯苓18克,令服二剂.服後喘满大减,已能平卧,小便利.又继服一剂,第四日夜间已能睡眠.继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三剂而诸证墓本消失,後养息半月出院。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ca96cc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3.png)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小青龙汤是一种非常著名的中药方剂,属于方基固本类的汤药。
小青龙汤由清热解毒、祛湿止痛的药物组方而成,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暑湿等因素引起的病症。
下面将介绍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方、适应症、功效与注意事项。
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方主要包括:黄芩、黄连、黄柏、黄芩、白芍、赤芍、薏苡仁、猪苓、泽泻等药物。
这些药物相互配伍,具有清热解毒、泻湿除痛的功效。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药物的特性。
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疮疡肿痛、湿疹、口疮、胸膈痞闷等病症。
黄连,味苦、性寒,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高热、口干口苦、热淋涩痛等症状。
黄柏,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湿疹、疖肿等病症。
白芍,味苦、性寒,有活血调经、养血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妇科病症。
赤芍,味苦、性寒,同样具有活血调经、养血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痛经、血虚及瘀血所致的症状。
薏苡仁,味甘、性平,有利湿利水、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水肿、风湿痹痛等症状。
猪苓,味甘、性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湿痹等症状。
泽泻,味苦、性寒,有利水湿热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泄泻、淋浊赤白等病症。
小青龙汤的适应症主要包括风寒湿热等引起的感冒、发热、喉痛、咳嗽等症状。
此外,小青龙汤还适用于水肿、湿疹、风湿病等疾病。
这些病症都与湿邪的侵袭有关,使用小青龙汤可以清热解毒、祛湿利水,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小青龙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祛湿止痛。
这是因为小青龙汤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的作用。
清热解毒可以减轻病情,排除体内的湿热因素;祛湿止痛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轻湿邪对身体的影响。
在使用小青龙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青龙汤属于辛寒药,不宜使用太多和太久,以免损伤正气。
其次,小青龙汤属于热病,所以注意饮食可以选择清淡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最后,小青龙汤不宜与一些药物同时使用,如麻黄、附子等药物。
综上所述,小青龙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暑湿引起的病症。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f6e2f31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a.png)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
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另,方中主药麻黄一味色青形似青龙,故曰“大小青龙汤”。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1],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2],或小便不利,少腹满[3],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40)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
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注释:[1]心下有水气:心下,指胃脘部,或胸膈部;水气,指水饮。
[2]噎:噎(yē,音耶),指咽喉部有梗阻不通感。
[3]少腹满:少,通小,此处指小腹部。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效配伍】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里饮。
该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五味子、细辛、干姜、半夏组成。
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饮;桂枝辛甘温,既助麻黄解表散寒,又能通阳化饮降逆;细辛、干姜、半夏散寒宣肺,温化水饮,和胃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黄发散太过,耗伤肺气;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其酸寒益阴之性,又可防诸辛温发散药耗伤阴血;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之相配,偏于辛温发散,但用麻黄、桂枝发散时则佐以酸敛的五味子;用细辛、干姜、半夏温化寒饮时则佐以酸寒之芍药,故能达发而不过,温而不燥,散敛结合,燥润有度,以治外有风寒,内有水饮。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ea5b77c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8.png)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一、[希恕方解]希恕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关。
彼处小便不利而表邪不解,此条承接上文,病因心下有水气,虽见无汗而用麻黄汤之类解表剂却无效,非但表邪难解,发汗剂激动里水,变证百出:里有水饮,逆于上则干呕;表证未解则发热;水饮冲逆于肺则咳;里有水饮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则渴;水流肠间,水谷不别则下利;气逆上冲,与水气相合上逆则噎;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小便蓄积膀胱而少腹满;水气破肺而喘。
小青龙汤可治因心下有水气而引起的各种或然症状。
关于方后加减法,恐非仲景原意。
举例来说“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此证中的渴,是由于水饮阻滞,气化失司,水津难于布散而致,而栝楼根可治津液亡失的燥渴,而不可治水不化气的渴。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更难说通,本方是“伤来表不解”,去掉麻黄,何以解表?故本方加减法不应相信。
本方以麻黄、芍药、甘草解表,其他药物均为温中祛饮药,五味子可镇咳,机理就在于其性收敛,可祛水止咳。
半夏祛饮,细辛、干姜温中祛饮,,里饮一去,麻桂解表作用才可得以施展。
本方所治饮为寒饮,多见口舌不甚干渴,渴者多由于服麻黄汤类发汗剂之后,激动“里饮”而见变证。
若口舌干燥为温热伤津所致,则细辛、干姜.半夏等药过于温燥,一定慎用。
临床上老年人痰喘,咳吐白色泡沫痰,用小青龙汤机会较多,若兼烦躁,可加石膏。
二、[李培生方解]李氏认为:小青龙汤属表证未解,而心下挟有水饮,所谓皮毛为肺之合,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 ,外寒内饮,相互纠缠不解,以表不解而喘咳为主证,故用小青龙汤外开肌腠,内化寒饮。
方中麻桂并用,但麻黄药量较轻,配以芍药、炙甘草,发汗之力亦轻,用意在于不欲专于外发,而欲取其内散,故取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得以开展宣通气道,温化寒饮。
深度解析小青龙汤
![深度解析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16dc30a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9.png)
深度解析⼩青龙汤药若对症⼀碗汤,药不对症满船装。
A:深度解析⼩青龙汤⼩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张名⽅。
张仲景⽤它治“伤寒表不解,⼼下有⽔⽓”,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
然⽽应该指出,此⽅乃⾟烈⾛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之不慎,往往会发⽣问题,反⽽促使病情加重。
为此,必须掌握⼩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个环节:⼀、辨⽓⾊⼩青龙证,为⽔寒射肺,或寒饮内伏。
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使⼼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涩,⽽不能上华于⾯,故患者⾯部呈现黧⿊之⾊,我们管它叫做“⽔⾊”;或两⽬周围呈现⿊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柱、两颊、颏下的⽪⾥⾁外显现⿊斑(如同妇⼥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斑”。
⼆、辨脉⼩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饮俱实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久,其脉见沉,沉主⽔病。
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濡弱⽆⼒,是为⼼肾先虚,荣⽓不⾜,⾎少故也。
这样,就不要滥⽤⼩青龙汤⽽发虚⼈之汗。
三、辨⾆⼩青龙证为⽔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苔多呈⽔滑;⾆质⼀般变化不⼤,惟阳⽓受损以后,则⾆⾊淡嫩,此时⽤⼩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不能原⽅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青龙汤治肺寒⾦冷,津凝⽓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
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感凉⽽为辨。
五、辨咳喘⼩青龙证在咳喘⽅⾯,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
1、咳重⽽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下有⽔⽓,咳⽽微喘……”指咳嗽为重,⽽⽓喘反微的证情。
2、喘重⽽咳轻,如《⾦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咳嗽为轻的证情。
3、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泣⾃出,其⼈振振⾝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3a227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5.png)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摘要:1.小青龙汤的概述2.小青龙汤的组成成分3.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4.小青龙汤的适宜人群5.小青龙汤的服用禁忌6.小青龙汤的正确使用方法7.小青龙汤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正文:小青龙汤深度解析小青龙汤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
它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等病症,具有解表散寒、祛湿和中的功效。
下面我们来深度解析一下小青龙汤。
1.小青龙汤的概述小青龙汤起源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方剂中的经典之作。
它的主要作用是解表散寒、祛湿和胃,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等病症。
2.小青龙汤的组成成分小青龙汤主要由以下几味药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生石膏。
这些药材相互配伍,共同发挥解表散寒、祛湿和中的功效。
3.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祛湿和中的功效。
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对内伤湿滞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4.小青龙汤的适宜人群小青龙汤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人群。
这类人群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鼻塞、咳嗽、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5.小青龙汤的服用禁忌小青龙汤属于辛温解表剂,因此,阴虚火旺、孕妇、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以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此外,服用期间应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6.小青龙汤的正确使用方法小青龙汤为汤剂,可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加减。
一般成人每次15-30 克,儿童酌减。
将药材放入煎锅中,加1500 毫升水,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 分钟,去滓取汁,分2-3 次温服。
7.小青龙汤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小青龙汤在临床使用中较少出现副作用,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
因此,在使用小青龙汤时,应遵医嘱,并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
如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小青龙汤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经典方剂,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经典名方——小青龙汤(伤寒杂病论)
![中医经典名方——小青龙汤(伤寒杂病论)](https://img.taocdn.com/s3/m/8632c06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2.png)
中医经典名⽅——⼩青龙汤(伤寒杂病论)---------------------------------------解表化饮⼩青龙,风寒束表饮停胸,姜⾟⽢草加五味,夏桂⿇黄芍药同。
【组成】 ⿇黄9克、桂枝9克、⼲姜9克、细⾟3克、五味⼦6克、⽩芍9克、半夏12克、⽢草6克。
【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汗咳嗽、痰多⾊⽩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浮肿、⼝不渴、苔薄⽩⽽润、脉浮紧。
【正⽂】⽤法:⽔煎,分⼆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解:本⽅为解表涤饮⽅剂。
内有⽔饮者,⼀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饮得化。
⽅中⿇黄发汗解表、宣肺⾏⽔为主药。
桂枝助⿇黄解表,⼜能温化阳⽓,助⿇黄⾏⽔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姜、细⾟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道,下输膀胱,故⽔液能在体内正常运⾏,以杜其⽣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饮;五味⼦敛肺⽌咳,并防肺⽓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草调合诸药,以缓和⿇、桂、姜⾟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共凑解表涤痰、⽌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1.本⽅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剂。
凡咳嗽、痰⽩清稀有泡沫、⼝不渴、⾆苔⽩润者,⽆论有⽆恶寒发热,有汗⽆汗均可加减运⽤。
如恶寒⽆汗者,重⽤⿇黄;恶风⾃汗者,重⽤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咳嗽未除者,去⿇桂,改⽤蜜炙⿇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细⾟、半夏、⼲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加⽯膏,名⼩青龙加⽯膏汤(《⾦匮要略》)。
⽤于本⽅证兼有热象者。
3.本⽅⽤于治疗慢性⽀⽓炎、⽀⽓管哮喘、肺⽓肿均有⼀定疗效。
注意事项:⼲姜、细⾟、半夏、五味⼦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量宜少于⼲姜、细⾟;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量宜酌加⼤。
各家论述:1.《伤寒明理论》:⿇黄味⽢⾟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黄为君。
小青龙汤——治喘神方
![小青龙汤——治喘神方](https://img.taocdn.com/s3/m/910cb54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a.png)
小青龙汤——治喘神方医界有一句话“医生不治喘,治喘丢了脸”。
李可认为,不但中医,现代医学对喘证也是束手无策。
说来惭愧,这一世界难题,远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已完全解决,他的武器便是小青龙汤。
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重危急症的法宝之一。
重新认识伤寒论,努力实践、探索、发掘伤寒论每一方的奥秘,注意破疑解惑,拨乱反正,是传承医圣心法,复兴中医的奠基之举。
1 小青龙汤1.1组成1.1.1 组成加减用法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去皮)各三两(45克),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汤洗)半升(65克)。
加减: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45克),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用法:以水一斗(2000ml)先煮麻黄减二升(400ml),去上沫,内诸要,煮取三升(600ml),去渣,温服一升。
1.1.2 基础有效量李可认为,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按1981年考古发现了东汉度量衡——大司农铜权,证实了汉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
那么去掉尾数,伤寒方一两合现代15克,这便是伤寒方的基础有效量(183页)。
古方计量的千古谜案,终于告破。
小青龙汤中中药用三两合现代45克,基本符合医圣用药原貌。
遵医圣“中病则止,不必尽剂”的原则,采用每剂药煮一次,分三次服,服一次若病退大半,则止后服,停药糜粥自养,不孝则叠加,随症情变化,消息进退之法,确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神效。
令人遗憾的是,李时珍老人的一句话“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竟使后世错了470年。
直到现在,全国各省级中医院的中医临床大夫仍烧到种种限制,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
束缚中医手脚的“紧箍咒”太多。
中医复兴要走经典之路,已无疑义。
刻不容缓的是要按古中医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与理论实践,重编药典,眼下要先行松绑,赋予临床中医按照四大经典用药的权力。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413818e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2.png)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功能主治
小青龙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和主治作用。
以下是小青龙汤
的功能主治:
1.清热解毒:小青龙汤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
流感等病症。
2.祛风散寒:小青龙汤可以祛风散寒,对于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发
热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止咳化痰:小青龙汤还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咳嗽、咳痰等症
状较为明显的患者。
4.降火明目:小青龙汤中的一些药材还具有明目降火的作用,适合眼睛
发红、干涩、疼痛等症状的人群。
用量
小青龙汤的用量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10-15克,一
日2-3次。
具体用量如下:
•成人每次服用10-15克,一日2-3次。
•儿童每次服用5-10克,一日2-3次。
•婴儿每次服用2-5克,一日2-3次。
注意事项:
1.儿童和婴儿的用量需根据体重和年龄来具体调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
使用。
2.服用小青龙汤时,可根据个人口感需求适量加入蜂蜜或枸杞等调味品,
提高口感。
3.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或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就
医咨询。
总结:小青龙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止咳化痰和降火
明目的功效。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确定用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97bb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0.png)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摘要:1.小青龙汤简介2.小青龙汤的组成成分3.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4.小青龙汤的适宜人群5.小青龙汤的服用禁忌6.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7.小青龙汤与其他中成药的相互作用正文:【小青龙汤简介】小青龙汤,源自于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药方剂。
它以麻黄、桂枝、甘草、干姜、细辛、半夏、白芍、五味子等八味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在中医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小青龙汤的组成成分】小青龙汤主要由以下八味药材组成: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温通经脉。
3.甘草:调和诸药,缓中止痛。
4.干姜: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5.细辛:散寒止痛,祛风解毒。
6.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7.白芍:养阴止痛,缓肝疏肝。
8.五味子:收敛止汗,涩肺止咳。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的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
此外,小青龙汤还能帮助调节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小青龙汤的适宜人群】小青龙汤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的感冒、咳嗽、哮喘等患者。
这类人群通常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胸闷等症状。
【小青龙汤的服用禁忌】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
4.过敏体质者慎用。
【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医嘱和说明书服用,不可随意增加剂量。
2.服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3.小青龙汤以解表为主,若病情严重,应及时就医。
【小青龙汤与其他中成药的相互作用】1.小青龙汤与三拗片、桂枝颗粒等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疗效。
2.小青龙汤与清热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药物联用,可增强抗炎、抗菌作用。
3.小青龙汤与氯化铵、氨茶碱等药物联用,可增强平喘作用。
关于小青龙汤证的诠释
![关于小青龙汤证的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6117b81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1.png)
小青龙汤证,是指中医中的一种病证,常见于急性发热型疾病,主要症状有高热、恶寒、卧床不起、汗出不畅、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等。
下面我将对小青龙汤证进行简要的诠释。
小青龙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主要组成成分包括黄芩、赤石脂、陈皮、生姜、炙甘草等。
该方剂主要适用于急性发热型疾病,如伤寒、流感等,可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
小青龙汤证作为中医中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其病情特征和症状表现,可按中医理论归为热毒病证范畴,多见于年轻人。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口渴、口干、流涕、咳嗽等,同时伴有高热、胸满、呼吸急促、汗出不畅、恶心呕吐等。
针对小青龙汤证的治疗,在中医治疗上主要思路是通过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方法使患者的体温下降,祛除邪热,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在药物治疗上,可采用小青龙汤、银翘散、三黄清等中药处方,同时辅以卧床休息、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等综合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小青龙汤证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在治疗时应注意采用中医治疗的思路和方法,辅以综合治疗措施,以便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健康。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bf22d15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3.png)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1. 背景介绍小青龙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汤剂,由多种草药组成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它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被认为具有多种药效,因此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使用。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有助于治疗和缓解许多常见疾病和症状。
2.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解表发汗: 小青龙汤有疏散风寒之功效,对感冒等表现为寒冷症状的疾病十分有效。
它可通过引发微汗,使体温回升,促进疾病康复。
•清热解毒: 小青龙汤中的一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它们可以减轻热毒引起的发热、口干、咽喉痛等症状,并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毒素。
•利水消肿: 小青龙汤中的一些成分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减轻水肿症状。
它常用于治疗肾炎、水肿等病症。
•和胃止呕: 小青龙汤可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部不适。
它对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有良好疗效。
•理气止痛: 小青龙汤中的某些草药具有舒缓气滞、缓解疼痛的作用。
它对于胸痹、胁痛等疼痛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活血化瘀: 小青龙汤中的某些成分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瘀血、淤血等现象。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皮肤淤血等问题。
3.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小青龙汤通常以汤剂的形式使用,可以口服或外用。
•在使用小青龙汤前,应咨询中医医师或药剂师的建议,并按照其指导进行使用。
•使用小青龙汤时,应严格按照剂量和使用频率来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对于孕妇、儿童或有特殊病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小青龙汤。
•使用小青龙汤后,如出现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咨询。
4. 总结小青龙汤是一种具有多种药效的中药汤剂,其功能主治包括解表发汗、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和胃止呕、理气止痛和活血化瘀。
然而,在使用小青龙汤时,应遵循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以确保其安全有效地使用。
如有需要,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并及时就医咨询。
以上是关于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f8ad0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b.png)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小青龙汤是一种传统中草药汤剂,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的配方独特,药材组合合理,并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深度解析小青龙汤,从药材组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讲述。
一、药材组成小青龙汤主要由黄芪、白术、干姜、半夏、陈皮、人参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各有不同的功效,相互配伍能够发挥协同效应。
黄芪是补益气血的重要药材,具有抗疲劳、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白术可以健脾化湿,是一种常用的消化药材。
干姜有暖胃散寒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半夏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可以治疗咳嗽、胸闷等症状。
陈皮是一种理气、健脾的药材,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
人参是一种滋补药材,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药理作用小青龙汤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益气养阴等方面。
首先,小青龙汤可以清热解毒。
其中的黄芪、陈皮、干姜等药材具有清热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改善炎症症状。
其次,小青龙汤能够健脾化湿。
白术是一种健脾药材,可以帮助消化,改善脾胃功能。
同时,小青龙汤中的其他药材也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最后,小青龙汤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
其中的黄芪和人参是常见的补气药材,能够提高机体的气血水平。
同时,小青龙汤中的药材还具有养阴作用,可以帮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三、临床应用小青龙汤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脾胃虚弱、胃肠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治疗。
首先,小青龙汤可以改善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弱等症状,小青龙汤中的药材能够帮助健脾化湿,改善脾胃功能,从而提高食欲和消化功能。
其次,小青龙汤可以缓解胃肠不适。
胃肠不适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小青龙汤中的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减轻胃肠不适。
最后,小青龙汤可治疗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饱胀、嗳气等症状,小青龙汤中的药材能够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综上所述,小青龙汤是一种传统中草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益气养阴等作用。
解表方之小青龙汤
![解表方之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a06a288950e2524de5187ecd.png)
小青龙汤【方源】:《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五味子3克,半夏9克。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本方主症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病机同麻黄汤,兼证为内有停饮。
患者素有水饮内停,脾肺多虚,一旦感受寒邪,每致引动内饮,水寒伤肺,肺失宣降,故喘咳,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
若水停心下,阻滞气机,可见胸痞;若水留胃中,胃气上逆,可见干呕。
本方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常用方剂。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肃肺利水,为主药。
桂枝辛甘温,既可解肌发表,助麻黄以解表,又可温阳化气,助麻黄以化饮,为辅药。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以干姜温脾肺之阳以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细辛于五味子散收并用,既可增强温肺之力,又可防止耗散肺气,二者均有止咳平喘作用;白芍配桂枝以调和营卫,于五味子同用防止麻、桂发散太过。
以上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本方以恶寒发热、痰涎清稀、咳嗽气喘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肾炎、结膜炎、胸膜炎、泪囊炎、过敏性鼻炎、卡他性中耳炎、老年遗尿等。
本方并非专制外寒内饮之症,凡咳嗽痰白清稀而有泡沫,口不渴,舌淡而苔白滑者,不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无发汗,均可加减使用。
若无外感症状,或外寒已解而咳喘未除,可去桂枝,并改用炙麻黄;痰饮较盛,重用半夏、干姜、细辛,或加陈皮、茯苓;胸闷腹满,加葶苈子、莱菔子、川朴;咳喘较剧,加杏仁、苏子;久咳肺虚,重用五味子;浮肿,加白术、茯苓;兼有里热,加石膏、桑皮。
肺虚咳喘,阴虚干咳,肾虚喘促者禁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豚鼠离体支气管平滑肌有不同程度的松弛作用;对新斯的明造成的麻醉猫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的解除作用;并有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和抗氧化钡的作用。
【方药】小青龙汤
![【方药】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a17587c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9.png)
【方药】小青龙汤吴永刚小青龙汤是一首的经典方剂,属于麻黄剂之列。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记载。
无论是外寒内饮还是单纯的内饮,临床用之都可收到显著疗效。
现结合《伤寒论》经文详细阐述该方的本意。
并略述其临床应用。
主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外寒内饮病机的高度概括。
伤寒表不解,除“发热”以外,应该还有恶寒、无汗、身疼痛等伤寒表实的见证。
心下有水气,是心下胃脘部原有寒饮之邪内停。
“干呕”寒饮扰胃,胃气上逆。
“咳”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故见众多或然证。
“或渴”水饮不化,津液不滋;此渴而不欲饮。
“或利”水走大肠,清浊不分;“或噎”水饮内停,阻碍气机,上壅肺胃通道,而见咽喉噎阻;“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或喘”寒饮迫肺,肺气上逆。
咳、喘、噎、渴是上焦症状;干呕是中焦症状;下利、小便不利、少腹满是下焦症状。
症状虽多,均为“水气”导致。
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承接上一条(40条),补述小青龙汤证的主症及药后转归之征。
本条增补了“咳而微喘”,也是寒饮停肺,肺气不利之征。
40条“或渴”是水气不化,津液不滋所致。
该条“服汤已,渴者”,表明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是药后(胃中)寒饮之邪已祛,胃阳之气渐复,里气和,水气散的征象。
所以,仲景说:“此寒去欲解也”,是服药后好的转归。
可不治自愈,少少与饮水即可。
切忌大饮,更忌冷饮,有郁遏胃阳,水饮复聚之弊。
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
治则:外解表寒,内温里饮。
方药:小青龙汤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畅通阳气的作用;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半夏:降逆化痰散中焦水邪;干姜、细辛:温散上中下三焦寒饮;五味子:敛肺止咳;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方解小青龙汤
![?方解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12ebb52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3.png)
方解小青龙汤方解小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三两(10克),芍药三两(10克),细辛三两(3克),干姜三两(10克),甘草炙三两(6克),桂枝三两(10克),五味子半升(6克),半夏洗半升(10克)。
煎服法:原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讲解:本方为治表寒里饮表里双解的主要方剂。
对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以及痰饮喘咳无表证;身体重痛,肌肤悉肿者均可应用。
因风寒袭表,阳气被遏,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饮为阴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
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
水留胃中,胃气上逆故干呕。
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
外有表邪,故脉浮。
本方用麻黄为君,发汗平喘,宣肺行水,以桂枝为臣,辛温解肌,既助麻黄以解表,又能温阳化气,助麻黄以行水涤饮。
又用干姜温脾肺之寒,以杜其生痰之源。
细辛、五味子一散一收相互制约,以达止咳平喘之效。
以上三味相须为用,是为散中有收,使风寒与水饮全除而肺气不伤。
更用半夏祛痰蠲饮降逆止呕。
芍药敛阴和营与桂枝为伍,可调和营卫,并可防止麻、桂汗散太过以为佐。
炙甘草协和诸药以为使,合芍药酸甘化阴更能缓急迫以治咳喘,全方共呈涤饮解表、止咳平喘之效。
临证应用:本方用于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证: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不渴,苔润滑脉浮或弦为辨证要点。
根据临床经验,脾肺虚者,或因感冒风寒,或因遭受淋雨,或因涉水、游泳受凉,或因恣食瓜果生冷,往往出现上列证候,用本方都可收效,总之,本方对感冒咳嗽,慢性喘息见湿象而不见阴虚内热症者都有疗效。
本方麻、桂、芍用量要同等,开始可少用,然后逐渐增加。
半夏、五味子与细辛、干姜一降一升,使肺呼吸正常,但降气药宜重,升药宜轻,以3:1的比例为佳,这是因为肺气以下降为顺的缘故。
但寒热轻微,表不甚实者,麻桂用量都可再予减少,用炙麻黄以缓发散而取宣肺平喘之效。
现在治过敏性支气管喘息有以本方配柴胡、黄芩、乌梅有脱敏效果,喘重可加诃子以敛肺平喘。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是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是](https://img.taocdn.com/s3/m/2e02c85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e.png)
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是1. 概述小青龙汤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汤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
它具有独特的药效和治疗功能,在中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小青龙汤的功能主治,并列举出一些常见的适应症。
2. 主要成分小青龙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麻黄•柴胡•生姜•甘草3. 功能主治小青龙汤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3.1 解表祛寒•麻黄具有发散风寒、温肺化湿的作用,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柴胡有解郁、疏肝的作用,可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头痛、胸闷等不适感。
•生姜能温中散寒,有助于消除寒冷引起的腹胀、恶心等症状。
•甘草有调和药性、润燥止咳的作用,可缓解干咳、喉咙痛等不适。
3.2 利湿化痰•小青龙汤中的草药组合具有利湿化痰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湿痰引起的胸闷、咳嗽等症状。
3.3 疏肝理气•柴胡能疏散肝气、理气解郁,可改善情绪不佳、胸闷、便秘等症状。
3.4 温肺化湿•麻黄和生姜在小青龙汤中的组合能温肺化湿,有助于缓解肺部湿气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
3.5 宣肺止咳•甘草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缓解干咳、咳嗽无痰等症状。
4. 适应症小青龙汤适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1.感冒引起的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2.肝气郁结引起的头痛、胸闷、情绪不佳等症状。
3.寒冷引起的腹胀、恶心等症状。
4.湿痰引起的胸闷、咳嗽等症状。
5.肺部湿气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
6.干咳、喉咙痛等症状。
注意:此处仅列举了部分常见的适应症,具体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5. 使用方法小青龙汤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6. 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如其他中药一样,小青龙汤可能会与某些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在使用时,应告知医生所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7.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慎用。
•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剂量。
•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时应及时停用并咨询医生。
结论小青龙汤是一种功能独特的中药汤剂,具有解表祛寒、利湿化痰、疏肝理气、温肺化湿、宣肺止咳等多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
内科病
应
病
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小叶性肺炎,创伤性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病窦综合征,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感
染,关节炎。
儿科病
百日咳
小青龙汤与麻黄汤证相似,但麻杏石甘汤 证以喘鸣。呼吸困难、咳嗽少痰、口渴, 作为辨证要点。
类 方 鉴 别
小青龙汤证与苓干味辛夏仁汤相似,但苓
干味辛夏仁汤以里寒、体质虚弱为显著。
小青龙汤与神秘汤相似,但以胸胁苦满为
突出者,宜投神秘汤(外台方:麻黄、杏
仁、甘草、厚朴、陈皮、柴胡、苏叶)
病 例 举 要
小 青 龙 汤
陈宝田教授
原
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 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 之。(41)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 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 证并治第十二》
风寒型哮喘
少阳型哮喘
迁延性急性支气管炎
现代研究进展
小青龙汤的主要化学成分
镇咳平喘作用 改善肺功能 抗流感病毒 抗促癌作用 抗过敏作用
原
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 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金匮 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 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二》
组成与用法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去 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作为投药指征。
五官科病 抗药物过敏
合 方 应用
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 小青龙汤合神秘汤 小青龙汤合四逆散 小青龙汤合二陈汤
小青龙汤合皂角丸
合 方 应用
小青龙汤合麻杏石甘汤
小青龙汤合五苓散
小青龙汤合小柴胡汤
小青龙汤合小柴胡汤、小陷胸汤
小青龙汤合生脉散
类 方 鉴 别
小青龙汤证与射干麻黄汤证相似,但射干 麻黄汤以喘鸣为突出。
皮肤科病:
湿性湿疹
五官科病
角膜实质炎,虹膜炎,结膜炎,急性泪囊炎,
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药物过敏
辨 证 与 辨 病
本方以外感风寒出现咳嗽频作、时时咳出 白色泡沫样痰、喘鸣、呼吸困难等痰饮证, 或胁下有水饮(悬饮),或水饮溢于四肢, 作为辨证要点。
辨 证 与 辨 病
内科病 儿科病 皮肤科病 用于湿疹,以分泌物多、质清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