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_白鹿原_饮食习俗的文化内涵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49XIANDAI YUWEN2007.07种悲悯痛楚的情怀油然而生,他把自己的激愤勇敢地抛向敌人,也将同情和无限感慨给予那默默无语的蚁民。
聂绀弩在文中最后写道:“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是明君。
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他将为这样的世界三呼“万岁”!把这奴才奴种连同奴才主自身统统消灭掉,不仅从物质上消灭,还从精神上消灭,这世界才有望走向光明的境地,人才能过上人的生活。
这既不是王者世界的写照,也不是我为王的假想,而是心底流出的对未来世界最热切的希冀和渴盼。
正像他在《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一文中写的那样,“是自己变成人,这人是新的人,精神和身体一样强壮的人,在世界上有强固的位置,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种族的人并驾齐驱”的世界。
憎恨也罢,鞭挞也罢,最后化作昂扬的斗志和彻底的决心,真诚的渴盼和热情的赞叹。
聂绀弩先生自觉地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韧的精神,勇敢无畏地站到鲁迅先生一边,反抗一切压迫人民的恶势力,批判束缚人性灵、蔑视人尊严与权益的封建王者文化,渴望人民解放,呼唤自由平等;也恳挚地呼吁真正的知识分子努力“完成他所昭示的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任务”。
这才是真正的见识,真正的情怀。
对人生有大悲悯,对社会有真知见,见识与情怀就这样密不可分地交织在聂绀弩的杂文中,显现于嬉笑怒骂、爱憎分明的字里行间。
看聂绀弩先生的文集,其中有一集中附有悼念绀弩先生的亲属、生前好友及各界人士送的挽联、挽诗的一副照片,其中有“松柏后凋信有霜欺偏耐冷,氛埃粗净不须雪涕更招魂”;亦有“……历尽颠沛流离,……坚贞始终不渝”,“铮铮铁骨凛凛正气,……”,“国生奇骨”“贞心劲节”等句。
这些挽联挽诗是对聂绀弩先生的悼念,也是对他人生的写照,对他的高尚气节和赤子情怀、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赞赏。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的文化底蕴《白鹿原》是一部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家家族的兴衰与现代化进程的小说。
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刻、多样,既有陕北乡村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政治思潮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
本文从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学特色四个角度,探讨《白鹿原》的文化底蕴。
一、传统文化《白鹿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陕北的乡土文化。
小说中描绘的白家家族,其家规家训、教育制度、家族祭祀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的陕北方言也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方言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
《白鹿原》中所采用的陕北方言正是代表了汉语方言文化中的一种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历史背景小说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最为频繁、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阶段。
《白鹿原》恰恰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
小说中的角色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通过他们的经历,读者可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进程。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三、社会变革《白鹿原》所描绘的社会变革主要是现代化进程。
小说中的白家家族和陈家滩等村落社区都经历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工业、商业、政治等方面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白鹿人群是从中国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的缩影。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矛盾,但最终白家家族、陈家滩社区和身处其中的部分人物终于迈向了现代化与现代思想。
四、文学特色《白鹿原》在文学特色方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体现着写作风格的特点。
作者鲁迅曾评价《白鹿原》为“最具张力的乡土小说之一”。
此外,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有独特之处。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过多,但这些形象都是精细而深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背景。
白鹿原读书中国乡土文学的史诗之作
白鹿原读书中国乡土文学的史诗之作白鹿原——读书中国乡土文学的史诗之作《白鹿原》是当代中国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史诗之作。
小说以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故事。
通过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入描绘,小说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在时代浪潮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奋斗。
一、历史背景的交织《白鹿原》以白鹿村为蓝本,描绘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
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起点,通过对村庄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叙述,展现了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百态。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代表了不同阶层和地位的群体,通过他们的命运交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困境和个人挣扎。
二、家族兴衰的写照《白鹿原》以千百年来的白鹿家族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小说中,白鹿家族代代传承,白鹿山成为家族的象征。
不同世代的白鹿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战斗、奋斗。
家族的兴衰代表着整个中国乡村社会的命运,也突显了乡土文学中对家族关系和家族意义的重视。
三、乡土文化的呈现《白鹿原》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俗文化。
小说中的白鹿村拥有独特的习俗、传统的村庙和耕作方式等,这些都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小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存续和传承,体现了中国乡土文学的独特魅力。
四、社会变革中的命运抉择《白鹿原》中的人物命运饱受历史的摧残和现实的困境。
无论是白鹿家族的兴衰,还是各个人物的命运起伏,都带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小说中展示了中国普通百姓在战争、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所受到的伤害和抉择。
同时,小说中也强调了人物的个体意识和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对每一个角色都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五、乡土文学的史诗意义《白鹿原》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厚的史诗意义。
小说不仅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农民阶级以及个人的苦难经历,更抒发了作者对乡土情怀的热爱和呼唤。
它以史诗的篇幅和叙事方式,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白鹿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晋北平原一个地主家族从清末到建国初期的故事,展现了乡土文化在其中的丰富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白鹿原》中的乡土文化表达。
一、地理环境与物质生活《白鹿原》发生在中国晋北平原的农村地区,在小说中详细描写了当时农村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生活,反映了乡土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广袤而肥沃的平原土地对人们精神世界与情感体验产生的影响。
二、家族观念与传统价值《白鹿原》以陈忠实自家历史为基础,强调了家族观念在当地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小说通过多代人物之间错综复杂而充满血缘纠葛的关系,展现了传统家族观念对于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亲情、尊严和荣誉更加凸显了当地乡土文化的特点。
三、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白鹿原》中还反映了晋北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
小说中描绘了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庙会传统的热闹场景以及乡村道德观念等等,展现出晋北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
四、语言表达与方言特色作者巧妙地运用方言来表达角色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当地普通百姓直接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通过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农民生活中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白鹿原》跨越了几十年时间,通过描绘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演变带来的改变,呈现出人们生活模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改变与演进。
小说中揭示了乡土文化在现代时代背景下的消退,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巨大的差距和矛盾。
综上所述,《白鹿原》通过多个方面的描写和展示,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了乡土文化对晋北地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一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成为小说中既具有独特性又富有代表性的重要元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白鹿原,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庄,以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这里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一、节日庆典白鹿原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各种节日庆典中。
最重要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当晚,村庄的每个家庭都会点亮灯笼,庆祝团圆和新年的到来。
人们还会举行猜灯谜、舞狮子等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除了元宵节,白鹿原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一起赏月、吃月饼,共享团圆的喜悦。
二、婚俗习惯白鹿原的婚俗习惯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包括订婚、请红、婚礼仪式等环节。
订婚是婚礼准备的第一步,男方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提亲,并商定婚期和婚礼细节。
请红是指男方送红包给女方,表示诚意和尊重。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传统的汉服,新郎则会穿上正装,两人在家人和亲友的见证下,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三、民间艺术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还表现在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皮影戏和山西梆子。
皮影戏是一种利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影子戏,通过灯光的照射,将剪影投射在幕布上,再由演员配上声音和音乐,讲述各种故事。
白鹿原的皮影戏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吸引了许多观众。
山西梆子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结合了说、唱、念、打、做等元素,常常在庙会和庆典活动中演出。
白鹿原的梆子剧团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目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四、传统手工艺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丰富的传统手工艺中。
这里的手工艺品包括陶瓷、刺绣、剪纸等。
陶瓷是白鹿原的一项传统手工艺,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
当地的陶瓷工艺师们通过手工捏塑、刻画和烧制,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陶瓷器皿,如花瓶、碗盘等。
刺绣是一种以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图案的手工艺,白鹿原的刺绣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受到赞誉。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中国知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以关中地区为背景,以白鹿原村为代表,展现了一幅关中民俗的丰富画卷。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度,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对其中蕴藏的黑暗和落后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中民俗在小说中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
关中地区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包括婚丧嫁娶、节庆民俗、宗族礼仪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关中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宗族文化。
在白鹿原村,举办婚礼时要进行三天三夜的“喧闹”活动,让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与欢乐;而过年时,全村人要进行盘祭、赛马等活动,展现出了浓厚的节庆氛围。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充满了欢乐与仪式感,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关中民俗中也存在着许多阴暗的一面。
在《白鹿原》中,作者对关中民俗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揭露了其中的弊端和落后。
宗族礼仪对个体的束缚,使得人们在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得人们在迷信与宗族枷锁下无法自由发展;妇女地位低下,被视为附庸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这些都展现了关中民俗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使得人们对其复杂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作者在小说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在书中曾写到:“在关中,儒家、道家、佛家谈不上全部统一,却又谈不上彻底分裂,而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地串挂在一起。
”这段文字准确地概括了关中民俗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作者对关中民俗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也有对其中蕴藏的黑暗和落后的深刻思考。
他既展现了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也揭露了其中的弊端和落后,体现了对这一地域文化的复杂态度。
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我们对关中民俗也能有更深刻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关中民俗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中深刻描绘了中国北方关中地区的山水风情、历史背景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其中,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复杂且矛盾的态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存、发展和现代化的思考。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展现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例如,对关中民间祭祀、传统婚礼等传统文化进行了详细描绘,这些文化不仅代表着当地的美好风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例如,小光头的婚礼等关中民俗的描写,展现了尊老敬贤、注重家庭、强调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
然而,另一方面,《白鹿原》作者也揭示出了关中民俗中的种种弊端。
作者通过各种细节展现了关中民俗尊重男权,歧视女性等现象,这些民俗的弊端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男女平等观念的认识滞后,而且体现了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抵制。
例如传统婚礼中,女方家庭必须遵守“上三长下三短”的规定,而且必须给男方的宾客高档礼物。
这种误导人性的文化不仅局限了女性的自由,也消耗了很多财力物力,无形中制约了地方的发展。
此外,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关中穷苦人民的描写,反映出穷困环境对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大影响,同时也揭示出关中地区社会畸形、传统观念落后的根源。
例如,人们因缺乏科学教育而盲目信仰那些荒诞的迷信,这不仅限制了人们的思想,更是对社会发展的桎梏。
综上所述,《白鹿原》对关中民俗的描写既不是全盘否定,更不是全面肯定,而是一种复杂的态度及思考。
它代表了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重因素对关中民俗综合态度的塑造。
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元思考的方式,即:对待传统文化要重视其积极价值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要意识到其不足之处,及时修正,以期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民族的复兴。
浅析《白鹿原》的仪式文化
浅析《白鹿原》的仪式文化摘要:神话和仪式是同源的,神话的产生伴随着仪式的生成。
仪式蕴含在民俗中,借民俗这个载体表现出来。
宗族作为封建文化的延续保留至今,一系列的仪式,如婚礼、葬礼、祭祀等都在宗族的祠堂举行。
本文试图从神话、民俗和宗族入手,探讨《白鹿原》中的仪式文化。
关键词:神话民俗宗族仪式《白鹿原》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就是一部“民族的秘史”。
它展示了关中地区清末民国的这段历史,仪式制度作为一种语言的或可视的文化形态贯穿着《白鹿原》的始终。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仪式在“五四”后的新文学时期就被广泛关注。
在《白鹿原》中,传统的仪式侵染了每个人的生活,在遭受了现代文明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后,仪式被升华了。
一、神话与仪式诺斯罗普?弗莱指出:“神话是在提供情况方面占有中心地位,它给宗教仪式以原型的意义,以神的传谕,以原型的叙述,因而神话就成了原型。
”弗莱认为,神话是宗教仪式的原型,宗教仪式从神话中产生,世俗的仪式是宗教仪式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成了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形成了一系列仪式,像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图腾崇拜、生育神崇拜等等。
白鹿原的传说已经传遍了整个原上,六个女人的死使得传说中的那只神鹿成了白嘉轩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当他看着那团似鹿的药草时,万木枯榭中的那丝绿色让他重新燃起希望。
作为如神话般人物而存在的朱先生的肯定无疑给了白嘉轩以巨大的信心,此后的成就被归结为白鹿的“庇佑”,这是他的自我安慰的一种仪式。
朱先生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士,他肯定了神鹿的存在,即肯定了仪式的实现。
由旱灾酿成的年馑来临了,身为族长,白嘉轩挑起了责任。
他组织乡民“伐神取水”。
被神化了的关老爷被搬上了祭祀的主台,那穿钢纤的可怕仪式白嘉轩欣然接受了,他化为西海黑乌梢向西海龙王祈求珍贵的水。
神话已经和仪式融为一体了。
二、民俗中显见仪式“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白鹿原其实就是一个彻底的乡土社会,土地是他们的根基。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白鹿原是中国山西省的一个小村庄,被誉为中国乡村文化的瑰宝。
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白鹿原民俗文化的起源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据传,白鹿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会萃地,这里的环境和氛围鼓励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在这个地方,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和庆祝活动来庆祝丰收、祈福和记念祖先。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了白鹿原的独特民俗文化。
二、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特点1. 节日庆典:白鹿原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放烟花等。
这些庆典活动不仅增加了村庄的热闹气氛,也是居民们传承和宏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
2. 民间艺术:白鹿原的民俗文化还包括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皮影戏、评书、民间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人们传递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
在白鹿原,你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皮影戏表演,聆听悠扬的民间音乐,感受到纯朴而深厚的艺术氛围。
3. 传统婚俗:白鹿原的婚俗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婚礼在这里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家庭和社区事件,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仪式包括拜堂、交换婚戒、举办婚宴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和仪式感。
这些传统婚俗体现了白鹿原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也是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4. 饮食文化:白鹿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代表了当地人民的独特口味和烹饪技巧。
这里有许多传统美食,如糖醋排骨、豆腐脑、炸酱面等。
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也是人们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媒介。
在白鹿原,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山西美食,感受到浓厚的食文化氛围。
三、白鹿原民俗文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增加了居民的社交和娱乐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人们通过参预各种庆典活动和艺术表演,增强了社区凝结力,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发展。
[整理]《白鹿原》赏析
从文学活动的角度来看《白鹿原》——以民俗文化为中心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人的生活活动往往又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而且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且具有两个基本层次,即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但是文学的创造基本上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我们通常也这样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文学活动来源于人类的自然活动,却又不等于自然活动。
小说《白鹿原》讲述了陕西关中平原的农村白鹿原上聚族而居的白、鹿两姓家族的社会生活。
通过对当地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祖求雨、驱鬼祛邪等民俗风情的描绘,展示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中农村、农民的世俗生活画卷。
其中蕴涵了关中地区很多的民俗风情,具有一种很浓厚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些民俗文化的体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关中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文学作品的价值。
《白鹿原》中体现关中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特别多,涉及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等层面。
篇幅所限,本文只对白鹿原中物质民俗文化词汇进行整理,并结合作品中的语言实例对其进行深入具体的探讨和解读。
钟敬文在《民俗文化学发凡》中指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物质民俗文化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具体产品,主要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直观可见的、有形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实体性文化传承。
物质民俗文化作为可感知的、具体实在的文化事物,是整个民俗文化大系统的基础。
地理的白鹿原是小说《白鹿原》的地域原型和故事主体。
白鹿原位于古都西安东郊灞河、浐河之间,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
它雄踞关中腹部,而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土地肥沃,农产富饶,人口众多,号称“八百里秦川”。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关中平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这一地区的农耕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关中成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白鹿原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著名乡村,这里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发展的巨大冲击,白鹿原的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和政策建议两个方面探讨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现状分析白鹿原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民间信仰等方面。
在白鹿原的民间传统文化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套马舞、马踏飞燕、呼斯楞布烧和呼麦等传统节庆活动和民族舞蹈。
这些文化元素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承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白鹿原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珍贵遗产。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白鹿原的民间传统文化正逐渐走向没落。
随着人口外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白鹿原前往城市工作和生活,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严重的挑战。
现代化生活的侵蚀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环境变得越发困难,很多传统艺术形式和习俗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文化市场化和商业开发的影响,使得原本纯粹的民间文化逐渐被商业化所替代,失去了本真的原味。
政策建议鉴于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现状的严峻挑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举措,以期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对白鹿原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白鹿原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投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对于每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都应该进行详细的记载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编纂传统文化教材、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可以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程度。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摘要】《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小说,其中描写了关中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不仅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道德观念,还反映了关中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关中民俗的复杂性在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作者通过塑造不同人物对待民俗的态度和行为,展现了伦理道德与传统习俗之间的冲突与转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关中民俗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影响。
对待关中民俗的态度和传承方式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细致考察和思考,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与多样性,以及应当如何尊重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关中民俗、《白鹿原》、复杂态度、思考、伦理道德、传统习俗、现代化影响、作者态度、传承、发展、价值、传统文化、多样性、尊重。
1. 引言1.1 介绍《白鹿原》《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于1993年出版。
该小说以关中地区为背景,通过讲述白鹿原上一代代人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关中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俗。
小说通过描写关中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展现了关中人的坚韧、勤劳和热情,同时也反映了关中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情感以及与传统习俗的融合展现了关中地区的文化魅力。
1.2 关中民俗的重要性关中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白鹿原》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关中民俗在小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之中。
关中民俗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代表了关中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
关中民俗是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情感的延续,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共鸣。
关中民俗还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关中地区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描写丰富多彩,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细致描写,作者展现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分析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分析
《白鹿原》是由陈凯歌执导,基于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
影片主要围绕着白鹿原上的一个家族展开,描绘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民俗文化。
以下是对影片中民俗文化的分析:
家族观念和传统礼仪
影片中家族观念和传统礼仪是重要的民俗文化元素。
白鹿原上的家族结构紧密,尊重家族传统,对祖先和长辈的尊重和纪念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中,家族长辈的生日、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和活动得到了详细的描绘,表现出家族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乡村婚礼和葬礼
婚礼和葬礼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仪式,也是影片中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景。
影片中,婚礼和葬礼的场景都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包括婚礼上的闹洞房和彩礼、葬礼上的哀悼和吊唁等。
这些场景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命和婚姻的态度和认知。
土地与农业文化
白鹿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土地和农业文化是该片的重要元素。
影片中描绘了农村的耕种、收获、繁衍等生活场景,并通过这些场景反映了当地人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农村文化中对于土地资源的争夺和不公现象,展现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情况。
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
影片中还涉及到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如神像、佛像、儒家经典等,这些文化符号反映了当地人的信仰和文化认同,表达了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白鹿原》中的民俗事项
《⽩⿅原》中的民俗事项 《⽩⿅原》中的民俗事项解析 博⼤精深的《⽩⿅原》中的民俗事项是丰富多彩的。
我认为可以将他们分为社会民俗(包括宗族民俗,⼈⽣礼仪民俗)和精神民俗(即⼩说中描写的巫术风⽔术)等。
社会民俗:宗族民俗及⼈⽣仪礼民俗 ⼈⼀出⽣,就必须进⼊某种社会模式,接受这种社会模式赋予的教化,⼈在家庭、家族、村落、民族、国家等群体内部遵守成员认同、遵循的习俗,这些习俗的背后是⼀种共同的⽂化⼼理,外在表现就是我们的⾏为规范,就是社会民俗。
宗族民俗在⼩说《⽩⿅原》中呈现的是儒家思想治下的家族⽂化。
⽩⿅原的祠堂不⽌⼀次地为我们展⽰宗族民俗⽂化。
祠堂修葺、祠堂被毁、祠堂的再次修葺,这也正是⼩说的⼤起⼤伏之处。
位于渭河平原的⽩⿅原,可以看做是中国宗族民俗⽂化的活标本。
⾟亥⾰命之前祠堂修葺⼀新,读书声琅,村民关系融洽,极⼤地展现了家族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
《⽩⿅原》中的⽩⿅村是由同宗共祖的⽩、⿅两⼤兄弟家族组成。
中央政府的权利可以说⽆法直接触及基层,乡⼟这种⼩社会基本是⼀种⾃治状态。
儒家宗法正是乡⼟⾃制不可或缺的⼒量。
祖先崇拜和⾎缘关系将历代⼦孙凝聚在⼀起。
安定光景,共同修葺祠堂。
遵守教化。
遭遇灾难,和衷共济度过艰难。
传统社会的⼩单元不是个⼈⽽是家庭。
故事中的主⼈公⽩嘉轩头脑中⽆时不刻想着家庭。
为了传宗接代他不断续弦,宁可变卖⽥产。
送孩⼦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
坚定地⾛“耕读传家”的道路。
他悉⼼培养长⼦⽩孝⽂就是为了家脉不断。
直⾄⽩孝⽂堕落,⽩嘉轩绝望之余,断绝⽗⼦关系,并着意培养次⼦。
祭祖在⽂中是⾮常庄严的,祠堂⼤开⼀次,仪式庄重⼀次,⽩⿅原族⼈灵魂洗礼⼀次。
⼩说描写了很多的民风礼俗,耕织、祭祖、婚礼、治丧、迁坟等等,这都展现这⼀种秩序。
⽩嘉轩就是这种秩序的灵魂⼈物。
⽆论他温情还是冷酷。
都在儒家经典中找到理据。
他有着⼀种维护传统秩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做的⼀切并⾮被迫,⽽是发⾃内⼼的⼀种⾃觉。
他要坚定不移地对儒家信条进⾏实践。
《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释
《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阐释《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描写了20世纪初山西平遥地区一个缩影下人民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
小说以平遥白鹿原为背景,全书涉及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对其中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阐释。
一、白鹿传说文化《白鹿原》描绘的主要背景是平遥白鹿原,在这片神奇的草原上,有一个传说:当年王爷巡视时,有一只顽皮的白鹿跳来跳去,一不小心被箭射中,倒在了草地上。
为了平息民怨,王爷下令将白鹿的躯体安放在青松之下,于是这座白树也叫惨树。
《白鹿传》中曾写到:“这白鹿何尝无穷年,只因曾一受弩的创伤,于是就栽在这海晏柳暗的野石之上,以后不论冷天猛暑,便是几千年,它依旧冷静地绿荫荫地树在那里。
”这个传说成了白鹿原地区的一个独特文化符号,它体现了民众对自然、生命和希望的敬畏和追求。
小说中,白鹿成了草原上平民老百姓的信仰,他们在这里祈祷,祭奠,渴望能够得到保佑。
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并不陌生,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二、民俗文化小说中还涉及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如郊祀、绣球、酒令等等。
郊祀是古老的祭祀活动,是尊敬天地神灵的表现。
而“绣球”则是中国北方特有的婚俗,主要是新娘夺取新郎手中的“绣球”来表示贤惠和慧,同时也是告别家庭和进入新生活的象征。
酒令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文娱活动,如“三杯不换,敢问青天”、“五岳尽描”等等,既富于诗意,又能表现出人的聪明才智。
在小说中,这些民俗文化不仅充分展现了白鹿原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而且也表现出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深刻了解和体验,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
三、封建文化小说中的白鹿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封建文化在这里得以全面展现。
男尊女卑、婚姻成全、等级森严、庶民疾苦,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缺点,也是小说中所描绘的现实。
在小说中,贡院的推选和买官卖官等封建余孽,成为造成人民苦难的主要原因。
《白鹿原》中的关中民俗文化研究
《白鹿原》中的关中民俗文化研究《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关中民俗文化的描绘和研究,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关中地区的历史和传统。
本文将从关中民俗的背景、特点及其对当地人的生活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作品。
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厚的民俗文化。
在《白鹿原》中,陈忠实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了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婚俗、祭祀、节庆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关中地区的婚俗文化。
在小说中,陈忠实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婚礼场景,从媒婆“撮合”到游街喜嫁的过程,展示了人们对传统婚姻的执着追求。
关中的婚俗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维系,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尊重。
这种婚俗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体现了人们对家族、亲情的依恋和尊重。
其次是关中地区的祭祀文化。
陈忠实通过小说中的祭祀描写,展示了关中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传统祭祀礼仪的重视。
比如,在《白鹿原》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关中人对祖先的尊崇,以及对祖坟的供奉与守护。
这种祭祀文化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族血脉的认同和尊重。
最后是关中地区的节庆文化。
陈忠实在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关中人民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如元宵节、清明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和传承。
通过这些节庆活动,人们能够减轻生活的艰辛,感受到团结、喜悦和希望,增进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总而言之,关中民俗文化是《白鹿原》这一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绘和研究,陈忠实不仅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关中地区的历史和传统,也向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在当代社会,关中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
浅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摘要】《白鹿原》是一部描写中国关中民俗的小说,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写,展现了小说中复杂的态度和思考。
在小说中,关中民俗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展现,作者对关中民俗表现出复杂的态度,同时也引发了对关中民俗背后深层次的思考。
关中民俗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展示了它们在小说中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写和表现,小说传达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让读者产生对关中民俗的态度和深层思考。
关中民俗在《白鹿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了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同时也引发了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复杂态度与思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关键词】关中民俗、《白鹿原》、复杂态度、思考、多样性、故事情节、角色塑造、综合作用、深层意义、当代社会、启示1. 引言1.1 概述《白鹿原》对关中民俗的描写《白鹿原》是一部反映中国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经典小说,作者陈忠实通过小说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关中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小说中描写了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信仰文化、节庆活动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关中民俗画卷。
在《白鹿原》中,作者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写,展现了这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从农耕文化到祭祀仪式,从传统戏曲到民间艺术,小说中对关中民俗的描写丰富多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关中民俗图景。
1.2 介绍关中民俗在小说中的重要性《白鹿原》是一部以关中地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关中民俗。
这些民俗不仅仅是背景的装饰,而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关中民俗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俯,呈现出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文化图景。
在《白鹿原》中,关中民俗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关中民俗是小说人物性格和行为的重要塑造元素。
人物的言行举止、信仰习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受到关中民俗的影响,这些民俗塑造了人物的内在世界,使他们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生动性。
《白鹿原》体现的关中文化特色
,
穿了 五
参 பைடு நூலகம்文 献
在 一起 的
,
作 家 的作 品 中时 常流 露 出不 同 风格 的 民
件衣服
,
… …
”
年轻 女 人死 亡 做到 这 一 步 已 经算 是 十
。
俗 文化
”
诸如
“
”
设灵 堂
、
’`
穿 寿衣
”
以及
`
入
赋予 作 品更 深层 次 的 内涵
。
为我 国 当
其 中所蕴 含 浓厚 的 关
。
等等
,
还 受到 当地 的风 土人 情 和地域 文化 等 众
,
代地 域 小说 发 展打 下 了 坚 实 的基 础
( 作 者 单位
:
至今 仍 然值 得 学 习 和 研究
多 因素 影 响 礼仪
学术探讨
《 白鹿原 》 体现 的 关 中文 化特色
文 何彦成
摘要
在 当前 新时 期 文学 作 品创 作 中
,
,
很 多作 家 为
产 背景 下
,
独 特 的历 史地域 文化 和 小农 文 明 为关 中
,
等 等 均 是 带 有浓 重 的方 言 气息
《白鹿原 》 始 末
,
,
,
这样 的 词语 遍 布
了 赋予作 品更 身深 层 次 的 内涵
, ,
《 白鹿原 》
;
关 中文化特 色
;
地域特 色
;
包在 某 个馄饨 中 到福 气 吉祥 嘴里
, ,
,
吃 到包 着 硬 币的馄饨 就 预示 着 退
卖了 的骡马 踢 过的地
”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浅谈白鹿原民俗文化姓名:准考证号:指导教师:写作时间: 2012年8月联系方式:浅谈白鹿原民俗文化孙锦摘要:《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长篇小说,本论拟从民俗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经过分析,我发现《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特色、形成原因以及他的继承与延续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白鹿原》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1)婚俗(2)丧俗(3)“吃”中的民俗(4)鬼神迷信(5)风水观念2、白鹿原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1)原始信仰长期留存(2)宗法观念影响深远(3)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构成民俗文化的差异3、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键词:《白鹿原》、民俗文化、形成原因、继承延续talk lightly of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Sun JinAbstract:"White Deer Plain" is the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this quasi from folk culture Angle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after analysis, I found the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reasons and his inheritance and continue mainly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concrete manifestation(1) marriage customs(2) Sang Su(3) "eat" of folk custom(4) superstition ghosts and gods(5) the geomancy idea2,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white deer village folk culture(1) primitive belief long-term retention(2) the patriarchal concept far-reaching influence(3)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limate conditions, national culture are the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the folk cultural differences3,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continueTake the essence to its dregsKey words: "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the reasons, the continuation of inheritance引言: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白鹿原乡土与传承
白鹿原乡土与传承白鹿原,位于中国山西省中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以其深厚的乡土文化而闻名。
这个小村庄不仅拥有辽阔的草原、壮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丰富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精神。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白鹿原乡土文化特点和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白鹿原的历史发展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白鹿原经历了无数次的历史变迁。
最初,白鹿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原,随着人们的不断开拓,这里逐渐有了居民,形成了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计的村庄。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鹿原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村庄变得繁荣起来。
二、白鹿原乡土文化的特点1. 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多样:白鹿原的居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礼、葬礼等重大仪式,这些活动都融入了乡土文化的独特元素,增添了乡村的热闹气氛。
2. 地方特色文艺表演:白鹿原居民对传统文艺表演情有独钟,他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乡村文艺演出,如舞蹈、音乐、戏剧等,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白鹿原的地方特色,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手工艺传统技艺:白鹿原的手工艺传统技艺通过世代相传,仍然得以保留和发展。
例如,染布、木雕、剪纸等手工艺品都是白鹿原的特色,这些工艺品既是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居民们传承乡土文化的方式之一。
三、白鹿原乡土文化的传承白鹿原的乡土文化是居民们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为了让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居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
首先,白鹿原政府通过举办各类乡土文化节庆活动,如乡村游、文化展览等,加强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并鼓励他们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白鹿原的学校里,乡土文化课程被列为必修课,并且通过实地考察、讲座、培训等方式,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
此外,白鹿原还成立了许多乡土文化传承团队,由专业人士指导,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些团队定期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
四、白鹿原乡土文化的现状与未来虽然白鹿原的乡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鹿原民俗文化姓名:准考证号:指导教师:写作时间: 2012年8月联系方式:浅谈白鹿原民俗文化孙锦摘要:《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长篇小说,本论拟从民俗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经过分析,我发现《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特色、形成原因以及他的继承与延续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白鹿原》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1)婚俗(2)丧俗(3)“吃”中的民俗(4)鬼神迷信(5)风水观念2、白鹿原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1)原始信仰长期留存(2)宗法观念影响深远(3)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构成民俗文化的差异3、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键词:《白鹿原》、民俗文化、形成原因、继承延续talk lightly of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Sun JinAbstract:"White Deer Plain" is the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this quasi from folk culture Angle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after analysis, I found the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reasons and his inheritance and continue mainly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concrete manifestation(1) marriage customs(2) Sang Su(3) "eat" of folk custom(4) superstition ghosts and gods(5) the geomancy idea2,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white deer village folk culture(1) primitive belief long-term retention(2) the patriarchal concept far-reaching influence(3)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limate conditions, national culture are the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the folk cultural differences3,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continueTake the essence to its dregsKey words: "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the reasons, the continuation of inheritance引言: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岩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以上文字引自作家出版2010年11月版《白鹿原》前言浅谈《白鹿原》民俗文化绪论:《白鹿原》可以说是20世纪末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用陕西味浓重的语言,细腻的描述了白鹿原风风雨雨50年的大时代变迁。
从晚清到民国政府成立,再到军阀混战、国共两党的敌对与合作抗日,再到最后的国共对战,新中国的成立。
白鹿原上一个个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鹿兆鹏、黑娃、小娥、白灵等人悲喜的一生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上演着。
书中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关中农民生存状态和精神现实的写照。
它的民俗描写展示了从晚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白鹿原的人民生活的变迁,表现出了儒家文化由殿堂走向民间到“仁义白鹿村”的礼崩乐坏的过程,以小社会传统村落生活的瓦解隐括大社会、大时代的变迁。
同时,我们通过对白鹿原民俗文化的探究,利于传承其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优秀文化,将其弘扬开来。
本论:民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轨迹,民俗的特点是约定俗成的,民俗又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
民俗作为文化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化,无疑是一个民族固有的血脉,是最感性的文化显现。
何谓民俗,民俗就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民俗文化研究领域包括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现实性、民间性的特点,研究民俗文化都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婚丧嫁娶等。
不同的风俗习惯源于不同的社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现在我们看来,不一样的风俗可以使我们很快辨识出不同的地区,例如:南方人元宵节吃的是汤圆,北方人吃的是元宵,汤圆元宵在制作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江南的园林多是以白墙灰瓦为主,占地面积较小但却能够在小小的园林中制造各种层次感,有假山有水池,有回廊有影壁。
人们一提及这些,我们就能立刻知道,这是哪里。
陕西关中的风俗文化亦是一样,比如说好吃的羊肉泡馍,国人一听,就知道这是西安著名的美食之一。
所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来说,生活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对白鹿原的一切很是熟悉的。
白鹿塬,也称白鹿原。
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在《陈忠实研究资料》这本书里,李星与陈忠实的对话中,陈忠实是这样描述白鹿原的:“西安东郊却有一道原叫白鹿原,这道原东西长约七八十华里,南北宽约四五十华里”,“地理上的白鹿原在辛亥革命前分属蓝田、长安、和灞桥三县(区)。
其中蓝田管辖的面积最大……蓝田县志记载:有白鹿游于西原”。
它的东南依终南山余脉篑山,山与塬之间隔沟相望,西安市旅游环山公路顺沟南北贯通;西和南临浐河,东和北依灞河,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是军事要地。
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物产丰富。
白鹿塬因有白鹿出现而名,根据《后汉书都国志》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塬,周平王白鹿出”。
《水经注》、《太平环宇记》也有“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塬,以是名。
”陈忠实的《白鹿原》最初发表于《当代》1992年第6期、1993年第1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曾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白鹿原》中对于关中民俗的描写很细致,书上从婚俗,丧礼,风水,鬼神迷信等很多方面表现了浓郁的关中特色,恰似一部有着社会风格的“百科全书”,这些民俗都在这部小说中作了大量生动而又真实的写照。
包罗万象的民俗记载,展示着上世纪前半叶渭河平原上的白鹿原风风雨雨五十年的民俗变迁。
我们所看到的《白鹿原》民俗文化,大致有婚俗、丧俗、鬼神迷信等······一、《白鹿原》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1、婚俗:本书一开始,就围绕着白嘉轩七次娶妻的传奇经历,展开了描述,每一任妻子的迎娶过程,都可以说是关中旧时期大多数男人娶妻的写照。
也正如封建旧时期男权社会一样,深受程朱思想(注释:程朱为朱熹、程颐两位儒家大师)的影响之下,结婚并没有所谓的爱情为前提,缺乏相应的自主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从未有过交集的人们就此结合,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并且女子的首要任务就是传宗接代。
白嘉轩一生里娶过的七房女人,都是找媒人、行聘礼,最后完婚的,没有例外。
在他娶第六个女人胡氏时,“母亲从舅家归来,事情已有定局”。
“聘礼之高足使正常人咋舌呆脑,二十石麦子二十捆棉花或按市价折成银元也可以,但必须一次交清。
”“冷先生被聘为媒人。
结婚这天,白嘉轩跟着轿子到冷先生的中医堂迎娶了新娘,一切顺利。
”嘉轩的婚事,在母亲的操纵下完成了,他不能违背长辈的意愿,更不能违反宗族神圣传统和秩序,同时,他还要继承这种传统,延续这种宗教的血脉,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
可以想象,并无爱情可言的男女双方生活很可能是不幸福的。
在鹿家长子鹿兆鹏娶冷家姑娘时,受新思想的影响下,鹿兆鹏的不满是必然的,逃婚也是必然的。
包办婚姻与买办婚姻是旧社会的弊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曾有过一段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这样的婚姻,伤害的是很多人。
至于最后,冷家姑娘所得的“淫疯病”更是那个时代悲剧的体现。
小说中另一个女子,小娥,可以说她是冲破封建枷锁的我一个勇敢的女人,与黑娃的偷情,用尿液泡枣,都能够体现她敢爱敢恨的一面。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支持小娥这个女人。
但是她敢于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反抗,她的勇气值得我们敬佩。
2、丧俗:白嘉轩的妻子娶了几任死了几任,要再娶时,白嘉轩父亲的暴毙却给白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白老爷子的葬礼可以说是一部关中丧俗百科全书,文中提到,白秉德老汉“在阴阳先生未定准穴位之前先给坟地推砖作箍墓的准备事项”又将“他的坟堆按照长幼顺序排在他的父亲坟堆下首靠左的位置。
”在贾平凹的《美穴地》一文中写到了勘穴在关中风俗中的重要性;贾平凹在《秦腔》中说:陕西人酷爱秦腔,秦腔来秦腔去,小孩出生庆生要秦腔,老人过世送葬要秦腔,书中说“事情当即定下来,派一个人到临近村里去找乐人班主,讲定八挂五的人数,头三天和后一天出全班乐人,中间三天只要五个人在灵前不断弦索就行了”;由于过事时不论远门子还是近门子都要参与“入殓”“送葬”等事情,无暇顾及过事的事情,所以挑水、磨面、炒菜、端盘、烧火、洗锅、择菜、揽柴等执事、打杂的事情就由帮忙的乡党去做,所以书中说“再派三四个帮忙的乡党到水磨上去磨面”。
在小说中,白秉德老汉的丧葬之礼写的尤为详细,但是白嘉轩对于死去的那六任老婆的丧礼办的却是简而又简,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