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3.18《登临词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课件:第3单元-18 登临词二首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课件:第3单元-18 登临词二首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 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 登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 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 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 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 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 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诗歌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4.这首诗表现主旨的是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诗歌的结尾是否恰当?为什么?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答题步骤: 1.概述诗句的内容。 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探背景] 这首词应当作于作者被罢相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 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 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汇报课3.18 登临词二首 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汇报课3.18 登临词二首 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任州县官。王安石少好读书, 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 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进 士,授签书淮南判官。
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
宗,提倡变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
次上书,力主革新。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
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次年,拜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七年,出知江宁府。八年,再相,次年 复罢。十年(1077)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拜尚 书左仆射,改封荆国公。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 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 “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 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澄 江(ché nɡ ) . 斜矗 (chù ) . 嗟 (jiē) . 二、字形辨认 肃肃杀 簇 (cù ) . 鹭 (lù ) . 腥膻 (shān) .
四、名句积累 翠峰如簇 。 ( 王安石《桂枝 ①千里澄江似练, __________ 香》) ②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______________ 。 ( 王安石
《桂枝香》)
③鬼设神施,浑认作、 天限南疆北界 _____________ 。 ( 陈亮 《念奴娇· 登多景楼》) ④小儿破贼, 势成宁问强对 ____________!(陈亮《念奴娇· 登 多景楼》)
箫吹箫 萧萧瑟
竞竞逐 竟竟然
檀檀香 擅擅长
膻腥膻
棹船棹 卓卓越
三、词语释义 肃杀 , 萧索 ①天气初肃 : _____ _____ . 箭头,形容山的峭拔 ②翠峰如簇 : . _________________ ③背西风、酒旗斜矗 :_____ 直立 . ④悲恨相续 :相继 _____ . 感叹 ⑤漫嗟 荣辱:_____ . 通环 ⑥危楼还 望: _____ . 胡乱地 ⑦浑 认作: _______ . 于是 ⑧因 笑王谢诸人: _____ . 强大的对手,即强敌 ⑨势成宁问强对 : 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62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市)钟山,谥号“文”。

列宁曾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列宁全集》第十卷第一五二页)。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

王安石的诗歌,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

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

有《王临川集》。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字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

一生没有做过官。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

他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

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

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有《龙川词》。

《桂枝香》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

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念奴娇·登多景楼》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镇江、建康等地观察地形。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8 登临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8 登临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

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 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 史教训。而且现实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 曲” , “至今”和“时时”两个词说明了到现在为止,这 种竞逐繁华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 统治者仍旧沉浸在表面 的歌舞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华背后的危机。
2. 王安石的 《桂枝香· 金陵怀古》 和苏轼的 《念奴娇· 赤 壁怀古》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 在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二人有没有差别?请作分析。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 发早生,壮志未酬。
小令、中调、长调:这是对词牌按长短进行的一种分 类。小令最短,中调次之,长调最长。但究竟多少字为小 令,多少字为中调、长调,其说不一。
词牌名的来历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 、 《巫山一片云》 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 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 “可怜孤似钗头凤”为 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 “只今唯有西江 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
二、阅读《念奴娇· 登多景楼》 ,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词起笔很有特点,很有新意,试结合一般登临 词特点,说说开头两句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识记字音 澄 ( . 斜矗 ( . ) 如簇 ( . ) 鹭 起( . ) 去棹 ( . ) 腥膻 ( . )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登临词二首 学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登临词二首  学案

2019-2020学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登临词二首学案我国悠久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而我们的前辈先哲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

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

美字体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赏美文宋词的忧伤宋词如烟,如雾,如雨,湿漉漉地挂满了宋朝的天空。

宋词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

年幼时,便对宋词一见钟情,许多个夜晚将窗帘拉上,挡住了城市的喧嚣,一个人独对宋词。

夜,真的静了下来。

心,真的空了出来。

一颗被尘世磨砺得麻木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热烈。

我虔诚地走进宋词的意境之中。

宋词以其独特的美感熏陶着我,使我如痴如醉,难以自拔。

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

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

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

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难,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

词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拟,清雅的文字整理着自己的忧伤,如同受伤的天鹅不忘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一边流泪,一边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捧读辛弃疾饱蘸血泪谱写的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一遍遍地哭诉,感受到他一次次地表白。

他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因尽职尽力而遭灾。

国有危难时,招他起用,朝有谤言,又弃之一旁。

这是他一生的悲剧。

他徒然带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心病而流英雄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如果说东坡常用“安时而处顺”的态度来排遣所遭受的痛苦,那么辛弃疾多以慷慨悲歌来倾吐抑郁的哀愁。

到了“而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已是愁到深处却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辛弃疾的词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缘此才能燃烧,才能振聋发聩。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教学课件:第18课《登临词二首》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教学课件:第18课《登临词二首》

写作背景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 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 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 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 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 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 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 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 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 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 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 政治抒情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南宋时期交织着收复国土的希望与 失望,这一时期,多景楼登临诗词创作 的主体身份角色发生了鲜明的转化,即 由文人雅士过渡到矢志恢复的忧国志士。
作品反映的创作主体的审美心态, 是一种基于民族之耻、国家之恨和个人 情志之伸的忧患意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登临诗词的鉴赏方法
登临诗歌的特点:登山临水,望远蓄情,咏史伤怀。
鉴赏这类诗歌,要了解人、事、典故,才能体悟诗人 的情思。还要注意描山摹水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 上下、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山摹水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3.理解和说明,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 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情,而我们的前辈先哲面 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 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 篇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王安石和他的创作。 2.学习《桂枝香》中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体会词作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8登临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8登临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18 登临词二首草与禾秧苗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已去,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禾秧苗,费力地铲了起来。

不一会儿,农人回来了,一见大怒,愤怒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禾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禾秧苗说:“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呀。

”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赏读: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赏读:(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

——谢良佐赏读:一个人必须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

比方树木,就须先有根本,然后不断培养,后来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

一、作者视窗《桂枝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亦擅长诗词。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作“同父”),永康(今属浙江)人。

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

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他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二、写作背景《桂枝香》: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

高中语文 登临词二首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登临词二首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桂枝香·金临怀古
桂枝香.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 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 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 时犹唱,《后庭》遗曲。
写出了人的活动,侧重于人文因素的描 写。“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 晚。“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残 阳、西风,给人以萧索的感觉,整个景 象的氛围以悲情为基调,与下片中的 “悲恨相续”相呼应。“彩舟云淡,星 河鹭起,画图难足。”“彩舟”接“征 帆去棹”。“星河”,指长江,“鹭 起”,由长江中的白鹭洲联想到白鹭鸟, 着一“起”字,灵气盎然。“画图难 足”,对当前所见之景作总的概括和赞 美。
写作背景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 有“金陵怀古”的题目。有人考证这是编 者根据词意所加。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 很切合这个题目的。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 怀古,进而伤今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 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译文】
我登山临水驰骋目力,正是建康晚秋的时 候,天气刚刚变得肃杀萧索。千里长江澄 澈得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像箭头般尖 利。来往的船只在残阳中穿梭于江面上, 酒旗背对着西风斜斜地插着。五彩的画船 仿佛出没在天边淡淡的云层里,白鹭在银 河似的长江江面上飞起,就算是画图,也 难以描绘得这般的清丽。
上片写景。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 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 的地点、季节、气候。“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化用谢脁《晚登三山还望 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静如练”,对所 目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绘,纯属 自然景观。“似练”、“如簇”,很简 括,也非常形象。 “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写动景。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 第三单元18登临词二首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 第三单元18登临词二首

◆18登临词二首草与禾秧苗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已去,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禾秧苗,费力地铲了起来。

不一会儿,农人回来了,一见大怒,愤怒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禾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禾秧苗说:“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呀。

”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赏读: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赏读:(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

——谢良佐赏读:一个人必须先立定志向,立定志向才有根本。

比方树木,就须先有根本,然后不断培养,后来成为一棵成材的大树。

一、作者视窗《桂枝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亦擅长诗词。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作“同父”),永康(今属浙江)人。

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

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他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二、写作背景《桂枝香》: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8课《登临词二首》ppt课件1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8课《登临词二首》ppt课件1
下片怀古,词人咏史感叹六朝皆以淫乐而相继覆亡。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 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 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 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 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 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时,面 对江山胜迹,不仅感慨万分,于是写下 这首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1
语文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8.登临词二首
桂枝香 念奴娇·登多景楼
登临词
北宋时期,多景楼登临词的创作 主体是文人雅士。他们登临活动的价 值取向在于娱情遣怀,故而就其诗词 作品的抒情底蕴而言,主要是抒写登 临所见之景和游赏娱乐之情。作品中 容纳的是一种以乐为核心的情感体验, 反映出的是一种乐感意识。
词文赏析: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 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 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上片写景,表达了词人对金陵风物的赞美叹赏之情。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 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南宋时期交织着收复国土的希望与 失望,这一时期,多景楼登临诗词创作 的主体身份角色发生了鲜明的转化,即 由文人雅士过渡到矢志恢复的忧国志士。 作品反映了创作主体的审美心态, 是一种基于民族之耻、国家之恨和个人 情志之上的忧患意识。
桂枝香
王安石
知人论世解词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 山,临川人。他主张改革政治。曾前后两度 为相,执政期间,他积极推行变法,发展生 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 法未竟。 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北宋四 大诗人之一。其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 代旧习”,不受前法: 1、善于用典。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 相继亡国的深刻历 2、借古讽今。 史教训的缅怀和批 3、比喻 判,对当时的统治 者提出严正的警戒。

高中语文18登临词二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18登临词二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8登临词二首“稻粮谋”?“稻粱谋”!2012年第1期的《群言》,刊有《二O一一年:我们的悲伤、追问与希望》,其中写道:“他们彻底颠覆了律师‘只为稻粮谋’,学者只知‘埋首书斋’的固有形象,为中国法律人赢得史无前例的光荣。

”句中的“稻粮谋”,是“稻粱谋”之误。

“稻粱”,指稻和粱,是两种谷物,古代常并称。

“稻粱谋”是一个词,本指禽鸟寻觅稻粱作为食物,后喻指谋求衣食。

比如,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龚自珍《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中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已成名句。

粮,是谷类食物的统称。

“稻”和“粮”一般不并用,没有“稻粮谋”的说法。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房寿山走近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知政事,前后两度为相。

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

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

一生没有做过官。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

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

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

作品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

有《王临川集》。

陈亮的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

有《龙川词》。

相关知识词的一些专门术语(二)有的词人不按旧谱填词,而自编曲调,叫“自度曲”或“自制曲”。

但旧词谱毕竟是公认的词牌,而自创词牌要写得好并得到人们的认可,颇为不易。

.登临词二首 教案

.登临词二首 教案

.登临词二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课文剖析(18.登临词二首)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萧索。

故国,这里指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天气初肃,意谓秋天到来了。

肃,肃杀,萧索。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

“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点化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澄江静如练”的句子。

江,指长江。

练,白色的绸带子。

簇(cù),箭头,形容山的峭拔。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酒旗斜矗(chù),酒旗斜插着。

酒旗,酒楼上所悬挂的布招帘。

矗,直立。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妍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彩舟,船的美称。

南京西南的长江中有白鹭洲,作者在此联想为白鹭鸟起飞。

以上几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

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

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

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 上片:描述景物虚实结合,浓淡相宜,视角有远有近,为下片的个人咏叹埋下伏笔。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

“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

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登临词二首》粤教版知识精讲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登临词二首》粤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登临词二首》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登临词二首》[教学要点]一、桂枝香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

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

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

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辩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有如其文。

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的题目。

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据词意所加。

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

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伤今的。

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的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

(主旨)上片写景。

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化用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静如练”,对所目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绘,纯属自然景观。

“似练”、“如簇”,很简括,也非常形象。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写动景。

写出了人的活动,侧重于人文因素的描写。

“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粤教版选修《登临词二首》word教案

粤教版选修《登临词二首》word教案

登临词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安石和他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学习《桂枝香》中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体会词作立意的独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丰富的爱国、忧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桂枝香》中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桂枝香》立意的独特。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讨论、点拨。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拓展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桂枝香【导入语】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而我们的前辈先哲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怀古词,王安石的《桂枝香》。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21岁时中进士。

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即49岁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九年,即55岁时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也称王文公。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积极参加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散文以政论性为主,分析犀利,态度鲜明,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退居金陵时所写。

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登临词二首《桂枝香(登临送目)》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登临词二首《桂枝香(登临送目)》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18、登临词二首《桂枝香(登临送目)》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深刻体会《桂枝香》的写景手法。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作品句子的理解,掌握对登临词景象的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好几篇登临词,对登临词的特别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课重在让学生掌握词作中的表现手法。

3重点难点
掌握词中的典故的作用;写景角度和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导入
回忆学习过的登临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以此导入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桂枝香》
2【讲授】朗读词,整体感知
1、依据词的节奏,齐读全诗
2、介绍写作背景。

登临词二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登临词二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

一、桂枝香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

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

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

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

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的题目。

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据词意所加。

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

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伤今的。

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

(主旨)上片写景。

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化用谢……。

(教学案)第三单元 18、登临词二首 桂枝香(登临送目) (1)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教学案)第三单元 18、登临词二首 桂枝香(登临送目) (1)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抒怀古之蓄念发戒今之情结——?桂枝香?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2、掌握怀古词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从词中的矛盾入手,结合资料,深刻体会词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文人,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靓丽风景。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先后定都于此。

它又名石头城、健康。

请问这个人是谁?这座古城又是哪里?当两者相遇时,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这次伟大的相遇吧!二、解题——登临词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引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壈,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下,遂而写成了名篇佳作。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同学们大声朗诵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

2、读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对句意的理解,还有哪些疑问,相互交流。

可能存在的疑惑①“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帆棹用的是偕代的手法,代指江面上的船;背,是迪着,逆着的意思;聶:矗立②“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彩舟是华美的小船;云淡是指天空上笼着一层淡淡的云;星河是指倒映着星空的长江③“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録〞:六朝旧事怎样就流走了?随流水,这里外表上看是长江之水,但在这里应该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也就是说六朝的繁华奢靡都随着朝代的更替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④“门外楼头〞用门外代指韩擒虎,即指门外大军压境;用楼头代指陈后主,即指楼头统治者仍荒淫无耻3、概括文意①词的上阕以写金陵景色为主和下阕以写怀古抒情为主。

②为这首词拟写标题:金陵怀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8 登临词二首教案
一、桂枝香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

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

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

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

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的题目。

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据词意所加。

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

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伤今的。

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

(主旨)
上片写景。

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化用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静如练”,对所目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绘,纯属自然景观。

“似练”、“如簇”,很简括,也非常形象。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写动景。

写出了人的活动,侧重于人文因素的描写。

“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

残阳、西风,给人以萧索的感觉,整个景象的氛围以悲情为基调,与下片中的“悲恨相续”相呼应。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彩舟”接“征帆去棹”。

“星河”,指长江,“鹭起”,由长江中的白鹭洲联想到白鹭鸟,着一“起”字,灵气盎然。

“画图难足”,对当前所见之景作总的概括和赞美。

下片怀古,抒发感慨。

“念往昔、繁华竞逐。

”总领下片词意。

“繁华竞逐”把六朝的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这是“繁
华竞逐”而亡国的一个典型事例,举其典型,概括其他。

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意思是说,隋军大将韩擒虎已经攻到了陈朝的国都(即作者现在所登临的金陵)的城门之外,而陈朝的皇帝陈叔宝还和他的宠妃张丽华在寻欢作乐。

这是诗人的典型化了的艺术语言。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实际情形是,陈、张躲藏在井里,隋军攻人后,才把他们从井里拉上来俘虏了。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杜牧的诗句,更为真实。

词人当然也深明此理,所以依然以之入词。

“悲恨相续”,极有概括力,说明像陈朝这样的事例是前后相继发生的,并非个别特例。

以下对吊古者的批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的历史教训应是非常深刻的,但是自唐朝以来,人们来此登高吊古,仅仅是“漫嗟荣辱”而已。

这样的空叹兴亡,在作者看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真正有价值的是要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如果不吸取教训,那只能如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在词人看来,六朝之所以“悲恨相续”,就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鉴之”。

那么现在朝廷的情况怎么样呢?是不是清醒了呢?词人说,没有。

“六朝旧事”五句,都是说这个问题。

六朝旧事已经随着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可叹的是他们的历史教训,至今还没有引起当朝者应有的警惕。

“但寒烟衰草凝绿”,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

最后化用杜牧《泊秦淮》诗的成旬,情景与小杜诗大体相近,而用意更为深刻警策,且极具含蓄美。

“至今”、“时时”,绝不是为了词律的需要而添加上去的闲笔,而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

宋朝从真宗到仁宗、英宗时期,都是沉醉于表面的承平而过度挥霍,宫廷开支之大,皇帝赏赐之滥,冗官冗员之多,都是空前的。

君臣们花天酒地,鱼山肉海,坐食山空,国库枯竭,危机时露。

词人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上神宗皇帝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都有所记述。

这些弊端,正是他要变法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词人看来,如再不醒悟,必然重蹈六朝的覆辙。

3.鉴赏要点:立意高远。

作者不是沿袭传统的登临怀古,客观地慨叹兴亡;而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用政治家的锐利目光,总结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直斥现实朝政的积弊,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见。

但是词中的议论全都是用史实说话,用形象说话,毫无说教之失。

这首先是词,是艺术作品,毕竟有别于政治论文,因作者能融政治识见于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寓政治批判于所叙写的史实之中,读来很有浑成之感。

善于用典。

如,“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千里澄江似练”,融化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静如练”;“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将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略作变通,新意丰厚。

每处援引前人成句,都能浑成妥帖,都融进了词人自己丰富的新意,
犹如经过了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移位或加减。

二、念奴娇登多景楼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亮(1143一1194),字同甫(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

一生没有做过官。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

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思想出入于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

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

在他的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

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

写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主旨)
开头两句,直接进入议论。

登楼四望,不觉百感丛生,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此意”,即“恢复意”,总摄全文,全词都是围绕这个主旨展开。

与此相关的,还有对南北形势和整个抗金局势的看法。

接下二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错误主张的批判。

“鬼设神施”,极言其险要。

然而这样的险要江山,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将它看作进取的凭借,反而错误地认为是天设的南疆北界。

这是对当时的当权者的尖锐批判。

“一水”三句,指出这样的地理条件,进可攻退可守,正是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

可惜当朝者,没有这样的见识和胆略。

接着借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来揭露南宋统治者苟安的思想实质是“只成门户私计”。

原来他们媚敌主和,都是因为考虑到统治集团中少数人的利益。

词锋犀利,鞭辟人里。

过片三句,借对六朝王谢诸人只知洒所谓英雄之泪,却没有抗敌的实际行动的批判,讽刺南宋统治集团中某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词,而没有北伐的行动。

“也学英雄涕”,讽刺辛辣尖刻。

下接“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进一步批判。

他们以为凭着长江天险就可以长保偏安,根本不管中原地区广大民众在侵略者的统治压迫下的苦难。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正面申明作者的“登临意”。

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左顾右盼,应当像当年祖逖那样,中流起誓,收复中原。

词锋犀利,意气风发,充分体现了词人豪迈的襟怀和气度。

结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阐明必胜的信心。

作者认为,南方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将才,完全有条件战胜北方敌人,应该具有当年谢安那样的胆略和信心,不必顾虑重重。

3.鉴赏要点:领会词中雄辩的议论特色。

词中将慷慨纵横的论辩融会于热血激荡的诗情之中,诗情与政论熔为一炉。

这是政论的形象化,是形象化的政论。

既有鲜明的战斗性,又有强烈的感染力。

4.相关资料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卓越不凡的观点和坚定的爱国立场。

他坚决要求恢复中原,并指出当前“正好长驱”北伐的胜利前景。

向来写怀古词总不免夹杂一些抚今追昔的伤感成分,而这是一个例外。

他批判了东晋士大夫悲观、失望的情绪,重申祖逖的中流誓师、义无反顾的决心。

这种积极豪迈的精神,在南宋词人中是不多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