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分散系制剂的制备

合集下载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
胶体制备原理是利用物质的溶解性以及表面活性剂等的作用,将固体或液体的微粒悬浮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微观粒子的分散状态。

胶体的制备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 溶剂沉淀法:将胶体物质的溶液加入到另一种亲水性较差的溶剂中,由于亲水性的减弱,胶体物质会逐渐沉淀下来。

通过控制溶剂添加速度和搅拌条件,使得微粒在溶液中悬浮而不沉淀。

2. 凝胶法:将溶液中的胶体物质经过适当的处理,如改变温度、酸碱性等条件,使其发生凝胶作用,生成胶体凝胶。

凝胶是由胶体颗粒通过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相互连接而形成的。

3. 乳化法:在两性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液。

通过搅拌、加热等操作,使两种液体相互分散和均匀分布,形成胶体乳液。

4. 电解法:利用电解作用,在电极表面生成胶体。

通过电解质的溶解和电解反应,电极表面会生成大量的胶体粒子。

胶体制备的原理在于利用物质表面的活性以及各种条件的调节,使胶体物质能够形成稳定的微粒分散状态。

通过控制溶剂、温度、pH值等因素,也可以调节胶体粒子的大小、形状以及分
散程度。

胶体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界面活性,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实验一溶液型和胶体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实验一溶液型和胶体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实验一 溶液型和胶体型液体制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液体制剂制备过程的各项基本操作。

2、掌握溶液型、胶体型液体制剂配制的特点、质量检查3、通过薄荷油-吐温20-水三元增溶相图的绘制,掌握增溶相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4、了解液体制剂中常用附加剂的正确使用。

二、实验指导溶液型液体制剂是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介质(溶液)中供内服或外用的真溶液。

溶液分散相小于1nm,均匀澄明。

常用溶剂为水、乙醇、丙二醇、甘油或其混合液、脂肪油等。

按分散系统分类属于溶液型液体制剂的有: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糖浆剂等。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有三种,即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

三种方法在一定场合下可灵活使用,从工艺上来看多用溶解法。

其制备原则如下:(1)溶解度大的药物直接溶解;(2)小量药物(如毒剧药)或附加剂(如防腐剂、增溶剂、抗氧剂等)应先溶解;(3)溶解度小的药物宜采用微粉化、剧烈搅拌、加热助溶等手段;(4)不易溶解的药物可采用增溶、助溶等方法;(5)无防腐能力的药剂应加防腐剂;(6)不稳定的药物可加抗氧剂、金属络合剂等稳定剂以及调节pH值等;(7)浓配易发生配伍变化的可分别稀配再混合。

一些在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欲配成水溶液,往往可以通过添加增溶剂,如吐温20、吐温80等,增加其溶解度而制得符合治疗需要浓度的制剂。

例如一些含挥发油的制剂:大蒜油注射液、假性近视眼眼药水(含薄荷油等),因挥发油在水中溶解度小,不能制成治疗需要浓度的澄清溶液,一般都需要添加足量的增溶剂才能形成澄清溶液,但有时这种澄清溶液用水稀释仍然可能再次析出油而使溶液变浑浊。

这是因为油、增溶剂和水三者百分组成改变之故。

如果增溶剂配比得当,用水稀释可一直保持澄清。

这在临床用药上是有现实意义的,此可通过增溶相图的研究来解决。

一定量的薄荷油要配成澄清水溶液,如直接将油加入水中振摇,因为油的溶解度小,溶液浑浊不能制得澄清溶液。

若逐渐加入吐温20并振摇,则溶液由浑浊逐渐变为澄清,形成单相的均匀溶液,此溶液由薄荷油、吐温20和水三组分组成。

胶体分散体系的制备和性质

胶体分散体系的制备和性质

1
ds (
f
i
d
2 i
)
2
体均直径
测总体积 计算单个粒子平均体积
1
dv (
fi
d
3 i
)
3
计算平均直径
单分散体系 dn ds dv 多分散体系 dn d s dv
ds / dn
可用来描述体系分散度
三、质点的形状
球形 棒状
无规线团 盘状 长椭球体 扁椭球体
形状复杂,对体系性质影响大
例:聚苯乙烯为球形,浓度达到10%—20%时,对体系粘 度影响不大。V2O5为丝状,0.01%时,体系失去流动性。
二、质点的大小和分散度
单分散体系——质点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 多分散体系——质点大小不均一的体系
常用质点的平均大小和平均分布宽度来描述体系分散度。
平均直径
设有N种直径的粒子,每种直径为 di,粒子数为 ni
数均直径
dn
nidi ni
fidi
fi
ni ni
面均直径 测总面积 计算单个粒子平均面积 计算平均直径
B(晶粒, Ce)
G RT Ln ae RT Ln ce 0
a
c
c ce
过饱和溶液 c ce
过饱和度
(2)动力学条件 生成的粒子大小取决于沉淀过程中晶核 生成过程和晶体长大过程的相对速度
晶核生 成速度
v1
k
c
ce ce
晶体长 大速度
v2
D
Ac
ce
D
D 扩散系数 扩散距离 A 胶粒表面积
扩散通量
dm D dc
Adt
dh
沉降通量 v c
C2 C1

高中化学丨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高中化学丨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高中化学丨胶体的制备和性质!胶体的制备和性质知识点1、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我们把这些分散质粒子称为胶体粒子。

胶体具有一些不同于溶液和浊液的特性。

2、胶体的分类:3、Fe(OH)3胶体的制备和精制:(1)Fe(OH)3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就得到Fe(OH)3胶体。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胶体的提纯与精制——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和胶体分离的操作。

渗析是利用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溶液和胶体的分离。

但渗析过程是可逆的,要达到分离目的应反复进行渗析或在流水中进行渗析。

4、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实验: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

不产生光亮的通路产生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物理方法。

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夜空、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中(2)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胶体的粒子在胶体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使胶体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这是布朗运动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次要原因。

(3)电泳现象: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是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

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

这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制备胶体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细小粒子,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延展性和吸收性,可以将多种物质联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物品或制品,它常用于涂料,胶带,家具,衣物,鞋子,管道,容器,建筑和许多其他用途。

胶体的制备是利用其特有的性质,将其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进行制备,这种特殊特性使胶体更具有多用性,并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应用。

本文讨论胶体的制备原理、制备过程和应用。

一、胶体的制备原理胶体的制备需要以分散系统的形式提供,其将分散的系统以反应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有机体的新形态。

胶体的分散系统可以是固体分散体,液体分散体,气体分散体或任何其他分散体,这些分散体可以与有机物质混合,以形成新的有机体。

胶体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分散和水平结晶处理三个步骤,预处理步骤首先,将分散物质混合在一起,以形成胶体前体和聚合物,并且可以加入外加剂以改善胶体的性能。

经过分散处理后,将其细化为小颗粒,使其具有可均匀分散的特性,以达到均一的质量。

水平结晶处理是最后一步,其通过控制分散体粒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和机械作用,使其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形成胶体。

二、胶体的制备过程胶体的制备主要是分散和水平结晶处理,首先,将分散物质混合在一起,以形成胶体前体和聚合物,并且可以加入外加剂以改善胶体的性能。

然后,这些物质经过分散处理后,其粒子细化,使其具有可均匀分散的特性,以达到均一的质量。

最后,通过控制分散体粒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和机械作用,使其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形成胶体,以完成制备过程。

三、应用胶体具有良好的吸收性和粘稠性,可用于制备涂料、胶带、家具和衣物等制品。

例如,涂料的制备,涂料的选择会影响涂料的使用性能,因此选择性能良好的胶体来涂料中,可以有效提高涂料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胶体可以用于制备管道,容器,建筑等制品,用于提高其使用性能,保护物体免受破坏,使物体更加耐久和耐用。

四、结论胶体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细小粒子,用于连接和控制物质,具有良好的粘稠性和吸收性,可用于制备涂料、胶带、家具、衣物等制品,提高其使用性能,保护物体免受破坏,更加耐久和耐用。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第一章:胶体的制备与性质一、制备胶体的制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分散法和凝聚法。

1.分散法:将物质研磨至一定细度,然后将其分散在溶剂中。

例如,将硫磺研磨成细粉,然后将其分散在水中,即可得到胶体。

2.凝聚法:将电解质或调节pH等方法加入到胶粒中,使其凝聚成粒子。

例如,将明矾(KAl(SO4)2·12H2O)加入到稀硫酸中,然后加入氨水调节pH,使其呈现为碱性,就可以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二、性质1.光学性质当光束通过胶体时,会产生丁达尔现象。

这是由于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导致的。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在暗室中用一道光束通过胶体来观察到。

2.动力学性质胶体的动力学性质主要表现为其布朗运动。

这是由于胶粒受到周围分子的不断撞击而产生的无规则运动。

这种运动可以通过特定的光学方法(例如,光散射法)来观察和测量。

3.电学性质由于胶粒具有电荷,胶体也显示出电学性质。

当胶体粒子在电场中时,它们会发生电泳现象。

这是由于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是由电荷引起的。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将胶体置于电场中并观察粒子的移动来观察到。

4.稳定性与聚沉胶体的稳定性是由其动力学和电学性质共同决定的。

某些胶体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例如,由于电荷中和或由于高分子物质的保护作用等。

然而,在其他条件下,胶体可能聚沉,这是由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超过了动力学稳定性所致。

例如,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或改变pH可以引起聚沉。

5.渗透压与溶液相似,胶体也具有渗透压。

这是由于胶体中的粒子对溶剂分子的吸附作用而引起的。

这种吸附作用会导致粒子周围的水分子排列更加有序,从而产生渗透压。

三、应用1.医学领域在医学领域,胶体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血液是一种复杂的胶体,其中含有不同种类的细胞和蛋白质。

此外,一些药物可以通过胶体技术制成胶囊或药片,以便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达到长期治疗的效果。

2.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胶体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胶体的性质进行混合、分离、提纯等操作。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第一节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胶粒:1—100 nm ,原则上可由原子、分子凝聚成胶体(凝聚法),也可由大块物质分散成胶体(分散法)。

一、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1. 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浓度低OH H C S 52+——真溶液)溶胶(溶解度极小,滴入水中O H S 2/−−−→−低溶解度是形成溶胶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还需要反应物的浓度很稀,生成的难溶物晶粒很小而又无长大条件时才能得到胶体。

若反应物浓度很大,细小的难溶物颗粒突然生成很多,易形成半固体状的凝胶。

2. 必须有稳定剂存在分散胶体体系中存在巨大的界面积,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胶体需要稳定剂作用才能稳定存在。

二、胶体的制备方法1. 分散法:机械分散、电分散、超声分散和胶溶法通过不同的能量或作用方式分散大块物体→胶粒胶溶法是某些新生成的沉淀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或置于某一温度下使胶体重新分散成溶胶。

如正电胶MMH (moled metal hydroxide )或MMLHC :mixed metal layered hydroxide compound在一定比例的AlCl 3·MgCl 2 混合溶液中,加入稀氨水,形成混合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半透明凝胶状),经多次洗涤后(目的在于控制其中的氯离子浓度),置该沉淀于80℃下恒温,凝胶逐渐形成带正电的溶胶。

MMH 用途很广——钻井液添加剂、聚沉剂、防沉剂等。

胶溶法:新形成的洗涤过的溶液沉淀加入少量33)(FeCl OH Fe →搅拌→沉淀转化为红棕色的3)(OH Fe 溶胶→机械粉碎——球磨机、振动磨、冲击式粉碎机、胶体磨、离心磨。

研磨过程中,增大增大,S A G S ,颗粒有聚集倾向(颗粒间有吸引力;颗粒增大,S G 减小)。

分散⇔聚集平衡,颗粒不再磨细。

要提高研磨效率,防聚可采取溶剂冲稀或加入稳定剂吸附表面——工业SAA ,油漆工业,研磨色料(SAA 保护)电分散:电弧使金属气化,分散于溶剂中,得到溶胶。

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制备胶体是指粒子粒径在1nm—100nm间的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

由于这种粒子的比表面积极大,表面效应极为显著,因此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由于粒径较小,只有通过特定的方法创造出适合胶体形成的条件,才能制备出所要求的胶体。

1 制备胶体的方法要制备分散颗粒尺寸在胶体范围内的分散体系,一般遵循下面几条原则:①固体分散相粒子要足够小;②分散相在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要足够小,形成分散相的反应物浓度低;③体系中必需有第三种物质存在,这些物质可以是外加的,也可以是生产分散相粒子的反应物本身或产物。

配制胶体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使用固体粒子变小的分散法;另一类是将分子或离子凝聚成胶粒,称凝聚法。

1.1分散法制备胶体分散法制备胶体主要包括机械法、电分散法、超声分散、胶溶法,多采用的是物理手段。

1.11机械法制备胶体工业应用中采用很多粉碎设备将较大的物料分裂成细小颗粒,如球磨机、振动磨、离心磨、粉碎机等。

超细粉碎机是将物料由进料装置输送至主机粉碎腔,物料与高速回转器件及颗粒之间互相冲击、碰撞、磨擦、剪切、挤压而实现粉碎。

粉碎后的物料通过分级轮实现粗细粉的分离,粗粉流入粉碎腔再次粉磨,净化的气体由引风机排出。

这种方法适用于脆而易碎的物质,对于柔韧性的物质必须先硬化后再粉碎。

例如,将废轮胎粉碎,先用液氮处理,硬化后再研磨。

此类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①耗能大,效率差;②在研磨过程中,由于比表面积的增加,体系的表面能升高,颗粒有狙击复原的倾向;③这类设备最细只能磨到1μm左右,当达到一定的细度后,分散作用和聚集作用达到平衡,再磨,颗粒也不会变细。

要提高粉磨效率,防止颗粒的凝聚长大,一般采用添加剂或稳定剂的方法,来稳定或者保护颗粒。

1.12电分散法制备胶体电分散法主要用于制备金、银、铂等金属溶胶。

制备过程包括先分散后凝聚两个过程。

首先将金属做成两个电极,浸在水中,盛水的盘子放在冷浴中。

然后在水中加入少量NaOH作为稳定剂。

溶胶剂制备方法

溶胶剂制备方法

溶胶剂制备方法
溶胶剂是一种重要的胶体分散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

那到底怎么制备溶胶剂呢?
制备溶胶剂通常有两种主要方法,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就是把较大的颗粒分散成溶胶粒子,这就好比把一个大苹果切成很多小碎块。

具体步骤呢,先选择合适的分散介质,然后把被分散的物质放入其中,通过搅拌、超声等手段使其分散均匀。

这里要注意哦,分散介质的选择很关键呢,得和被分散物质相容性好才行呀!而且搅拌或超声的力度和时间也要掌握好,不然要么分散不充分,要么可能会破坏了溶胶粒子。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可不能忽视呀!要确保操作环境安全,避免因不当操作引发危险。

同时,稳定性也至关重要,要保证溶胶剂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状态,不会轻易发生聚沉等现象。

这就像盖房子,基础得打牢呀!
溶胶剂的应用场景那可多啦!在医药领域,可以用来制备药物载体,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材料科学中,可以用于制备特殊性能的材料。

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比如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这就好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很多扇门呢!
来看看实际案例吧,在某药物研发中,就利用溶胶剂成功地提高了药物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使得药物的疗效大大提升。

患者使用后,效果那是杠杠的呀!这不就充分展示了溶胶剂的实际应用效果嘛!
溶胶剂的制备方法真的很神奇呀,它能让我们得到具有特殊性能的胶体分散体系,为各个领域带来创新和进步呢!。

药物制剂的胶体分散体系设计与优化

药物制剂的胶体分散体系设计与优化

药物制剂的胶体分散体系设计与优化背景介绍药物制剂的胶体分散体系是指药物以胶体形态分散在适宜介质中的体系。

胶体分散体系的设计与优化对于药物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稳定性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胶体分散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介绍优化策略,以提高药物制剂的疗效和生产质量。

一、药物胶体分散体系的设计原则1. 选择合适的分散介质药物制剂胶体分散体系的分散介质应具备良好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宜的溶剂、乳化剂或胶体保护剂,以实现药物的高效释放和维持良好的胶体稳定性。

2. 寻找合适的分散方法根据药物的物化特性,选择合适的分散方法,包括高压均质法、超声波法和胶体磨法等。

通过优化分散方法,可有效提高药物颗粒的分散度和均匀性,增加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3. 控制粒径和分散度粒径和分散度是评价胶体分散体系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如搅拌速度、分散时间和温度等,可实现粒径的控制和分散度的改善。

同时,利用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如动态光散射仪和电子显微镜等,对药物颗粒的形态和尺寸进行准确测定。

二、药物胶体分散体系的优化策略1. 选择适宜的胶体保护剂胶体保护剂在胶体分散体系中承担着稳定胶体颗粒、防止颗粒聚集和沉降的重要作用。

通过选择适宜的胶体保护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明胶和磷脂等,可提高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优化制剂工艺在药物制剂工艺中,控制溶剂添加顺序、搅拌速度和温度等工艺参数的优化是提高胶体分散体系质量的关键。

合理调整制剂工艺,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降低制剂生产的成本和风险。

3. 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评估通过稳定性评估来判断胶体分散体系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颗粒大小的变化、胶体分散体系的黏度、流变学特性和药物释放行为等。

通过系统且全面地评估,可以为进一步优化胶体分散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结论药物制剂胶体分散体系的设计与优化是提高药物疗效和生产质量的关键一步。

药剂学实验——精选推荐

药剂学实验——精选推荐

药剂学实验实验⼀液体制剂的制备液体制剂是指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的液态制剂,可供内服或外⽤。

液体制剂按其分散情况可分为均相液体制剂和⾮均相液体制剂。

若制剂中的固体或液体药物均以分⼦、离⼦形式分散于液体分散介质中,则属于均相分散体系。

其中分散相的分⼦量⼩的称为低分⼦溶液,常称为溶液(真溶液)型液体制剂,分散相的分⼦量⼤的称为⾼分⼦溶液,它们都是稳定体系。

当制剂中固体或液体药物以分⼦聚集体的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时,则属于⾮均相分散体系。

由于其分散相与液体分散介质之间具有相界⾯,因此在⼀定程度上都是不稳定体系。

按分散相粒⼦的⼤⼩,⾮均相分散体系⼜分为溶胶分散体系和粗分散体系。

粗分散体系中包括乳浊液型液体制剂(乳剂)和混悬型液体制剂(混悬剂)。

⽽溶胶分散体系和⾼分⼦溶液习惯上称为胶体制剂,尽管分属⾮均相与均相分散体系,但它们分散相的粒⼦⼤⼩属于同⼀范围(1~100nm),且在性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液体制剂是应⽤⼗分⼴泛的⼀⼤类制剂,按给药途径、应⽤⽅法的不同⼜可进⼀步分为若⼲剂型,如合剂、芳⾹⽔剂、糖浆剂、醑剂、洗剂、搽剂、灌肠剂、涂剂、含漱剂和滴⽿剂等。

I.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的1 掌握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法2 掌握液体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各项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溶液型液体制剂是指药物以分⼦或离⼦状态溶解于适当溶剂中制成的澄明的液体制剂。

溶液型液体制剂可以⼝服,也可以外⽤。

常⽤的溶剂有⽔、⼄醇、⽢油、丙⼆醇、液状⽯蜡、植物油等。

就分散系统⽽⾔,溶液型液体制剂主要为低分⼦溶液,其分散相(药物)⼩于1nm,通常以分⼦或离⼦状态溶解在分散介质中。

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法有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以溶解法应⽤最多。

其操作步骤如下。

(1)药物的称量和量取固体药物常以克为单位,根据药物量的⼤⼩,选⽤不同的架盘天平称量。

液体药物常以毫升为单位,选⽤不同的量杯或量筒进⾏量取。

⽤量少的液体药物,也可采⽤滴管计滴数量取(标准滴管在20℃时,1ml蒸馏⽔应为20滴,其重量误差在±0.10g 之间),量取液体药物后,应⽤少量蒸馏⽔洗涤器具,洗液合并于容器中,以减少药物的损失。

胶乳制品配合剂分散体的制备

胶乳制品配合剂分散体的制备

第!" 卷第!" 期科技资讯·工艺装备·+,·科技资讯胶乳制品配合剂分散体的制备曹奇健胶乳是高聚物粒子分散在水介质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胶体分散体系。

在天然胶乳或合成胶乳的制品生产工艺中,都要预先把非水溶性的固体粉末状化学助剂(配合剂)制备成水分散体后才能加入胶乳中进行配合、预硫化,使胶乳成为配合胶乳或预硫化胶乳方,能制造出不同要求和性能的各种胶乳制品,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外贸出口的需要。

生产制造优质的胶乳制品,首先要选择高质量胶乳,还要设计符合产品使用、贮存性能的产品配方。

在配方中,各种配合剂的水分散体制备质量、水分散体的配方、设备对生产胶乳制品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把非水溶性的各种化学配合剂固体粉末如:硫黄粉、氧化锌、有机促进剂、抗氧剂、碳酸钙、钛白粉、着色剂颜料、炭黑、填充剂等等,按照设计好的各种配合剂分散体配方,除主料外加入湿润剂、保护剂、碱类和软水混合进行研磨一定时间后,分散成平均粒径约#$%!&的水分散体,形成分散均匀、不结聚,贮存中防沉效果佳的稳定分散体。

对每一个不同的配合剂在制备分散体时,应根据配合剂本身的性质,如:硫黄粉是结晶颗粒;氧化锌和钛白粉的比重大;防老剂’(和碳酸锌研磨时易增稠;颜料本身的)*值较低易破坏胶乳的稳定性;还有些配合剂不易湿润等。

不同的特点就要设计不同的配合剂水分散体配方和制备工艺,使其分散体的)*值控制在"$!!左右,确定总固体、沉降量、平均粒径等指标,同时采用研磨效果好的研磨设备和研磨介质进行制备。

制备优良的配合剂水分散体对于生产优质的胶乳制品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

一、设备及方法现今国内各胶乳制品厂制备配合剂水分散体的设备与方法,大都仍采用传统的球磨机和砂子磨为主,一般在企业规模不大、产品单一、对产品性能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是将产品配方中的各种配合剂混合研磨,这种方法对一些晶体状或硬度大的化学助剂不易磨好,而且各种配合剂之间还会相互发生作用,影响胶乳稳定性和分散体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的胶体分散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的胶体分散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的胶体分散技术研究背景介绍: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也不断改进与创新。

胶体分散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剂技术,在药物研发和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药物制剂的胶体分散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其原理、应用和新发展。

第一部分:胶体分散技术的基本原理胶体分散技术指的是将药物颗粒以纳米或微米尺度均匀分散在载体中的一种制剂技术。

它包括两个基本过程:胶体粒子的制备和胶体粒子的稳定。

1. 胶体粒子的制备胶体粒子的制备常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颗粒研磨、乳化、喷雾干燥等,化学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胶体溶液法等。

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胶体粒子的尺寸、形态和表面特性等因素。

2. 胶体粒子的稳定胶体粒子容易发生团聚和析出,稳定性是胶体分散技术的重要问题。

常用的稳定方法包括表面改性、添加分散剂、控制介质pH值等。

通过稳定胶体粒子的稳定性,可以保证药物制剂的均匀性和长期稳定性。

第二部分:胶体分散技术的应用胶体分散技术在药物制剂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口服制剂、注射制剂、外用制剂等不同类型的药物。

1. 口服制剂胶体分散技术在口服制剂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纳米乳液、纳米胶囊等。

纳米乳液具有高溶解度和高生物利用度的特点,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纳米胶囊可用于缓释药物和靶向给药等。

2. 注射制剂胶体分散技术在注射制剂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纳米乳液、脂质体等。

纳米乳液和脂质体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增加药物与组织的接触面积,提高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3. 外用制剂胶体分散技术在外用制剂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凝胶、乳液等。

凝胶是一种稠度适中、透明均匀的制剂,易于涂抹和吸收。

乳液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渗透性,适用于皮肤表面的治疗。

第三部分:胶体分散技术的新发展胶体分散技术在药物制剂领域一直处于不断创新和发展之中。

近年来,一些新的胶体分散技术逐渐应用于药物的制备。

1. 磁性纳米胶体技术磁性纳米胶体技术是一种将磁性纳米颗粒分散在胶体溶液中的新技术。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定义 粒子受重力作用下沉的过程称为沉降(sedimentation)。
胶体分散相粒子受两种不同作用力:一是沉降:在重力场的作用下沉至底部;二是布朗运动产生的扩散:力图使粒子趋于均匀分布。扩散速率等于沉降速率,系统达沉降平衡
——贝林(Perrin)公式 粒子浓度随高度而变化的分布定律
1
2
3
6
5
4
*
12.8.2 胶体系统的聚沉 胶体系统中的分散相微粒互相聚结,颗粒变大,进而发生沉降的现象,称为聚沉(coagulation) 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适量电解质可稳定胶体,若量过多,尤其含高价反离子电解质的加入,往往使溶胶发生聚沉。原因:电解质浓度或价数增加,将更多反离子挤入紧密层,使电势降低,扩散层变薄,ER降低,使Emax变小,当电解质浓度足够大时,会使溶胶 EP 发生聚沉 c1 c2 c3 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称该电解质的聚沉值(coagulation value)。聚沉值愈小,聚沉能力愈大,聚沉值的倒数定义为聚沉能力
12.7.3 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 1. 布朗运动 1827年,Brown ——现象 线度小于4×10-6m的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皆呈现永不停止、杂乱无章的运动,称布朗运动 ——成因 分散介质分子热运动不停撞击分散相的粒子的结果 ——意义 引起扩散;证明了分子运动论的正确性 2. 扩散 有浓度梯度时,粒子因热运动发生宏观定向迁移现象,称为扩散(diffusion)。对胶体系统,分散相的粒子总是由浓度较高处向浓度较低处扩散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注意 沉降与扩散速率皆很慢,要达沉降平衡,需很长时间
应用 不受粒子形状限制,要求粒子大小相等。对多级分散,可分别计算大小不等粒子的分布。分散系统常含大小不等粒子,平衡时粒子愈大,浓度梯度也愈大。

胶体制备的要点范文

胶体制备的要点范文

胶体制备的要点范文胶体是由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

它具有中间性质,既不像晶体那样有规则排列,也不像溶液那样有明显的界面。

胶体的制备需要控制颗粒的大小、形状、分散度和浓度等因素,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分散剂和稳定剂来防止胶体团聚或凝聚。

下面将详细介绍胶体制备的要点。

1.分散剂的选择:分散剂是胶体制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液体中有效分散颗粒,防止颗粒团聚形成沉淀。

常用的分散剂有胶体硅酸盐、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等。

选择合适的分散剂要考虑颗粒的性质(例如颗粒表面电荷、亲水性或疏水性等),以及分散剂本身的性质(例如胶体稳定性、可溶性、毒性等)。

2.液体选择:液体的选择也对胶体制备起着重要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液体可提供所需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并有助于颗粒的分散和稳定。

常用的液体有水、有机溶剂(如醇、酮、酯等)和油等。

不同的液体对胶体制备时颗粒的分散效果和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需根据不同的胶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液体。

3.颗粒的选择和控制:颗粒的选择和控制是胶体制备中的关键环节。

颗粒的大小、形状、分散度和浓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胶体的性质和稳定性。

通常使用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沉淀法、电沉积法等方法来制备颗粒。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等)以及使用适当的制备方法来控制颗粒的形成和生长过程。

4.胶体稳定剂的选择:胶体稳定剂是用来保持胶体颗粒的分散状态和防止胶体团聚或凝聚的物质。

常用的胶体稳定剂包括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水合胶体硅酸盐等)和聚合物(如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选择合适的胶体稳定剂需考虑其与颗粒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胶体稳定剂本身的稳定性和溶解性等因素。

5.胶体制备的操作控制:在胶体制备中,适当的操作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操作控制涉及颗粒的加入速率、搅拌速度、pH值的调节、溶剂的使用和反应温度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颗粒的分散度、形成速率和最终胶体的性质。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需合理控制操作条件,以获得所需的胶体产品。

胶体制备

胶体制备

纯化方法
Text
过滤 与粗粒子 沉降 离心
Text Text Text
超离心机 超过滤 渗析作用 电渗析 层析法 离子浮选
与离子、分子
2.1 渗析

根据胶体粒子比小分子、高分子等杂质大 得多,不能通过半透膜的特点进行分离。 方法:通过羊皮纸或由火棉胶(即硝化纤 维素)制成半透膜,将溶胶和纯分散介质 隔开。由于膜的孔隙小,只能让小分子或 粒子通过,胶粒不能通过。
表面解离 胶溶法
加入适宜的胶溶 剂,使其与沉淀 物中粒子表面作 用生成可溶性、 易电离的物质, 使粒子表面形成 双电层,斥力使 沉淀物变成溶胶
分散形成法相关理论
1
用分散法分散固体, 其分散极限为110µm 吸附降低强度效应 自动分散标准
2
3
4
稳定剂 ——浓的分散体系
凝聚法制备溶胶
1
2
3
化学凝 聚法
距表面处沉淀物的浓度
扩散层厚度
•当扩散控制生长时
推导过程中cfcs得到
dr 1 1 DVm cb cs dt r
只要(cb-cs)一定,r, dr/dt(生长速率),小颗粒长 的快,大颗粒长的慢。 老化时间:
•当反应控制生长时,cb cf
dr KVm cb cs dt
第一章 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制备
1 2 3
胶体
单分散 体系
胶体 晶体
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分散体系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以一定的分散度分 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 以颗粒分散状态存在的不连续相称为分散相;而 连续相称为分散介质 颗粒某一线度大于100nm,粗分散体系 颗粒某一线度小于1nm,真溶液体系 颗粒某一线度为1—100nm 胶体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分散系制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胶体药物的溶解特性和制备胶体的方法。

2 熟悉胶体分散系制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3 熟悉液体药剂制备过程中各项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胶体分散系制剂是指某些固体药物以1~100nm大小的质点,分散于适当的分散介质中制得的均相或非均相体系制剂,它们具有胶体特有的性质。

胶体分散系制剂所用的分散介质多数为水,少数为非水溶剂。

亲水胶体系指一些分子量大的(高分子)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于溶剂中形成的均相溶液。

这类胶体有蛋白质溶液、酶类溶液、纤维素溶液、淀粉浆、胶浆、右旋糖酐溶液、聚氧乙烯吡咯烷酮溶液等,它们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

高分子溶液主要通过水化作用,在亲水胶体质点周围形成水化膜,水化膜能阻碍亲水胶体质点的凝结,而使体系保持稳定。

但其稳定性易受脱水剂(如乙醇、丙醇等)和大量电解质(盐析)等的影响。

亲水胶体的制备方法是
将高分子物质加到溶剂中,胶溶即得。

药物溶解时,宜采用分次撒布在水面上,让其自然膨胀溶解的方法。

处方中需要加入电解质或高浓度醇、糖浆、甘油等具有脱水作用的液体时,应先用溶剂稀释后再加入,且用量不宜过大。

疏水胶体(又称溶胶)是由多分子聚集体作为分散相的质点,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所组成的胶体分散系。

其质点大小在1~100nm之间,属非均相分散体系,具界面能,易聚集,因而是一种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溶胶的稳定性易受电解质、胶体的相互作用(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溶胶剂的稳定措施是:向溶胶中加入少量含有与胶核结构相似离子的电解质,使胶粒形成双电层、水化膜而稳定,或向胶体中加入一定量保护胶体(高分子溶液),从而提高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剂的制备常用分散法(研磨、胶溶法等)和凝聚法。

相关知识概述:
1、合剂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溶性或不溶性药物制成的液体制剂,一般以水作溶剂,供内服用。

2、胃蛋白酶是指脊椎动物胃液中的蛋白酶,是典型的肽链内切酶,底物特异性广,但对邻接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的肽键能相当的水解。

常用于因食蛋白性食物过多所致消化不良、病后恢复期消化功能减退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恶性贫血所致的胃蛋白酶缺乏。

3、胃蛋白酶合剂是高分子亲水胶体,具有带电性、渗透压、稳定性等性质。

其主要优点是属液体制剂,生物利用度高;剂量小,便于服用;有较为固定的控制标准,临床疗效可靠。

缺点是含水量大,且富含营养物质,易变质。

4、制备亲水胶体溶液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式胶体分子完全分散在水中形成亲水胶体溶液。

溶解胃蛋白酶时,最好是将其撒于含适量稀盐酸的纯化水面上,与水接触的胶体分子被水化并分散到水中,否则胃蛋白酶外层吸水、水合,形成一层粘稠的胶体层包围内层胃蛋白酶,以致阻碍水分子进一步向胶体内扩散,延长胶体溶液制备的时间。

三、仪器与材料
仪器:烧杯,量筒,普通天平,水浴,玻璃漏斗等。

材料:胃蛋白酶(1:3000),甲酚,软皂,羧甲基纤维素钠,稀盐酸,甘油,单糖浆,橙皮酊,羟苯乙酯醇溶液(50g/L),植物油,氢氧化钠,香精,蒸馏水等。

四、实验内容
(一)胃蛋白酶合剂的制备
[处方]
胃蛋白酶(3800IU/g) 25.3g 单糖浆100mL
稀盐酸20mL 羟苯乙酯0.5g
橙皮酊20mL 纯化水加至1000Ml
2 制法
制备流程:取约700mL蒸馏水,加稀盐酸和单糖浆,搅拌均匀后,将胃蛋白酶撒在液面上,待其自然溶解、分散。

取少量乙醇溶解羟苯乙酯后,加到100mL水中。

缓缓加到上述药液中,将橙皮酊缓缓加到药液中,加水至1000mL,搅拌均匀,灌装于塑料瓶中密封即得。

3 用途
本品为助消化药,用于缺乏胃蛋白酶或病后消化机能减退引起的消化不良症。

4 注释
(1)本品中的胃蛋白酶消化力为1:3000,pH在1.5~2.5时活性最大,故处方中加稀盐酸调节pH。

但胃蛋白酶不得与稀盐酸直接混合,须加蒸馏水稀释后配制,胃蛋白酶活性因含盐酸量超过5g/L时,会被破坏。

(2)本品不宜用热水配制(或加热),不宜剧烈搅拌,以免影响活力,宜新鲜配制。

(3)(3)本品亦可加适量甘油(10%~20%,体积分数)代替单糖浆,以增加胃蛋白酶的稳定性,如加酊剂矫味,合剂的含醇量不应超过10%(体积分数)。

(4)本品不宜过滤,如必须过滤时,滤材需先用相同浓度的稀盐酸润湿,以饱和滤材表面电荷,消除对胃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然后过滤
5、注意事项:
1)胃蛋白酶吸湿性强,称取时操作要迅速,称好后即时分次撒在液面上,不宜长时间露
置于空气中。

2)配制时,稀盐酸应先用纯化水尽量稀释,因pH值是影响胃蛋白酶活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若酸性过强可破坏其活性。

3)溶解胃蛋白酶时,最好是将其撒于含适量稀盐酸的纯化水面上,放置使其自然膨胀胶
溶,不得用热水溶解或加热助溶,以防失去活性。

也不能强力搅拌,以及用脱脂棉、滤
纸滤过,否则对其活性及稳定性均有影响。

4)本品不稳定,久置易减效,故不宜大量制备。

宜新鲜制备。

5)加酊剂的含醇量不宜超过10%,单糖浆以10%~15%为宜。

6)处方中需调节稀盐酸的pH(1.5~2.5)。

将稀盐酸稀释后才能与胃蛋白酶混合,因含酸
量超过0.5%时,胃蛋白酶活性会被破坏。

五质量检查:
1、胃蛋白酶合剂的pH值检查
2、胃蛋白酶合剂中的盐酸量检查
3、胃蛋白酶合剂的稳定性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