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 设祖国的重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不仅 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 天和前天。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的大学 生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 有必要的。
三、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
第六,在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 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 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㈢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 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 专制统治。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 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在经济上,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 的发展。
在政治上,清王朝实行的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已 经腐朽不堪,令人窒息。
在军事上,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在文化上,为了维持封建统治,镇压汉族知识分
子及其他反抗势力的排满、反满的思想情绪,实 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 在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 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 特征
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 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 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 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 代化利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高校的大学生经过学习这门课程,普遍反映是有 很大收获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52018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 3总学时: 48 理论学时: 48 实验(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思想品德修养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二、课程简介(一)课程任务和任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以政治思潮为主线,以专题形式,阐述了近代百余年中国社会主要的政治思潮以及彼此间的交替、碰撞,及其对中国社会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大变革时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解除民族忧患、救国救民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期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所作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最终科学社会主义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与特征。
2.使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
4.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学时:2)第二节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难点:清王朝的没落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掌握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有哪些?第二章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学时:2)第二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掌握《天朝田亩制度》,掌握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三)教学时数总学时:36;周学时:2。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其中讲授34课时,讨论2学时。
(五)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8)这三部分内容。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下面将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课程设置1. 第一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2. 第二部分:近代我国的改革与变革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第三部分:近代我国的对外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4. 第四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本部分主要进行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使命。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线2. 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3. 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4. 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 近代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6. 近代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7.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变化五、教学方法教师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一、导言我国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涵盖的范围宽广,时间跨度较长,内容复杂多样。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中小学近现代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概述1. Chinese近现代史的背景和特点我国近现代史的划分通常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巨变的时期,经历了近代化进程、殖民主义侵略、封建农民战争、革命斗争等历史事件,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重要性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小学近现代史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教学大纲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教学大纲包括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人物、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近现代史的核心知识,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推出,对于我国中小学位等级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现代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瑰宝,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国家,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总结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推出,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学大纲的实施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的近现代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的我国人。
补充内容:五、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事件、人物、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掌握历史事实和发展规律,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7230002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学时:32 学分:2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适用专业:本科所有专业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的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重点: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2)掌握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3)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及评价现实问题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中华民族的新思潮与近代历史起始(1)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思想启蒙运动;(2)洋务运动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1)北洋政府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发展;(2)护国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4)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碰撞。
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革命斗争(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2)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3)土地革命与长征;(4)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4.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初期发展;(2)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4)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5.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发展(1)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初期探索;(2)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听讲、讲解、讨论、课堂互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评价方式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小组项目、个人作业等综合评价方式。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参考书目:(1)韦国清、文波:《中国近现代史教程》(2)黄仲良:《从大地主到大战士:中国近代史教程》(3)陈亦新:《中国近现代史》(4)施如雪:《近现代中国史纲》以上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10007(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 nese hi story(三)开课对象:本科专业(四)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专业综合教育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五)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讲述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到重大历史事件等到内容。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 学时分数: 2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学生自学、组织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6--2017学年)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解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重难点五、教学方式与方法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八、参考资料1.参考书目(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4)金春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网络资源(1)人民网,网址:/(2)新华网,网址:/制定者签名:马一审定者签名:王智批准者签名:房慧玲校对者签名:谢潇媛制定日期:2016年9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它通过系统阐述国史和国情,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揭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应达到合格或优秀大学生的水平。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掌握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有代表性的志士仁人的进步理念以及人类的普适价值,理解这些基本理念的形成背景以及逻辑推演,了解这些基本理念在当今时代的展现以及缺失。
具有以人类普适价值分析当今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思想理论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合理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件,综合一定的逻辑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史实、经典和人物的了解、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树立崇高优美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适应人类最普适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讨论甚至质疑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人文基础和心理基础。
四、课程进度表
六、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意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从而有助于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本文将按照2023年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简要概述。
一、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启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十年动乱后,中国共产党崛起,中共成立,中华民国逐渐走向分裂。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抗战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坚决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最终为中国争取了抗战胜利的机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与国民党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三、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民革命战争。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胜利,中国由封建农业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四、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时代,中国实行了集体农业和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1978年,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从而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五、中国的外交与现代化建设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积极推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突发事件,与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合作。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发展,也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B1003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学分/学时: 2.5学分/40学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全院本科各专业建议开设学期:2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本课程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开篇的话(2学时)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地位和特点1.回答纲要课课程性质的必要性2.纲要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理论课3.纲要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4.纲要课的16字特点: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育人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时期的划分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核心和目标五、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来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重点: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难点: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重点: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
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民主共和制度难以落籍的原因。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本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2学时)一、中国所处的时代与国际环境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1.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扩张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3.外国资本的急剧膨胀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三、两个中国之命运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对派是如何建立反动专制统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新民主义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难点: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重点: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2学时)一般知识点: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政治经济的大崩溃,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四、国民党统治的经济、政治危机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49——2012)本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2学时)一、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了解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重点: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难点: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了解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