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案

合集下载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对社会学学科研究内容及方法有基本了解;2. 掌握《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两章论述内容;3. 具备阅读《乡土中国》全书及相关学术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论文出发全面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格局难点: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认知《乡土中国》文本【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后记一、导入费孝通与社会学•介绍作者费孝通(着重于求学经历与社会学科建设)(后记第一部分的梳理罗列)•表明费孝通与社会学的紧密关联•指出《乡土中国》一书的学科属性、研究范式•解释课时标题——为什么需要“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二、社会学的范围•提问学生对社会学的印象,谈谈他们目前认知里社会学需要研究什么?•通过照片展示社会现象(指出“反身性”的社会学思考)•罗列热点的社会学研究话题•转折-回到后记第二部分开头,“剩余社会学”的尴尬处境三、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提出社会学有其学科特殊的研究,这个特殊性需要通过学科的核心问题已经呈现,即回应“二”中转折提及的“剩余”尴尬•播放《脱口秀大会》第二季关于996与科技进步的单口喜剧片段•指出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对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讨论•回应经济学、政治学,对比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关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学家的不同,进而进一步指出社会学的特性所在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指出后记文本中提到的“边缘科学”(交叉学科)的定位,即和经济、政治、生物、地理、机械等学科的紧密关系•对应“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讨论,讲解后记文本中提到的两层研究•指出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延伸:通过对照社会学研究与文学文本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达,指出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以社会学家严飞对上海郊区有关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与歌手李健的歌诗作品《迷雾》为例)五、社会学与人类学•简述两个学科的学科发展史•点明有关“自我”的社会学与有关“他者”的人类学•启发学生,“乡土中国”对费孝通而言是“自我”还是“他者”,对2020的高中生而言又是如何六、社会学的学科价值观(社会学是否负责解决社会问题?)•介绍韦伯与马克思的不同观点•指出费孝通一代五四传统的学人的价值观•向学生提出问题:《乡土中国》是否解决了中国社会的问题?七、总结与读书方法•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社会学的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学科范畴、价值观•以完成的思维导图为尺度,面对《乡土中国》的正文,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读书方法指导(对文本之外的社会语境进行了解,如时代背景、学科背景、作者态度等等)(以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为理论,可举例说明)八、延伸阅读与介绍•古典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齐美尔、滕尼斯•费孝通同时代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学科奠基人):吴文藻(冰心丈夫)、林耀华、翟同祖、潘光旦•中国当代知名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李银河、项飚、钟敬文•当下中国大学体系下的社会学教育第三课时无法被城市征服的习惯《乡土中国》文本内容:乡土本色一、导入•回顾社会学学科的思维导图•指出从学科到具体论文的对应关系(社会学的价值观-费孝通的价值观;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从“中国人与乡土社会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引出第一章标题“乡土本色”二、文本梳理•课堂阅读+思维导图讲解三、投入分析•以五条人纪录短片《立足世界放眼海丰》为分析对象,“乡土本色”思维导图为理论,在纪录片中找到五条人的乡土经验(纪录片细节与思维导图的分支相匹配)第四课时差序格局《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差序格局一、“私”的问题•学生课堂阅读相关文段•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私”•提问学生如何解决(学生当然解决不了)•指出“私”首先是事实,评判将其界定为“问题”,指出研究问题首先要中观、客观,放下偏见和预设才能真正放下解决问题的途径二、团体格局•学生课堂阅读相关文段•找出“捆柴”的比喻与明确的家庭这个特征•指出对比论证的写作策略,先写简单、明了的对照组,以此来比较论述复杂的重点研究对象•以“捆柴”和家庭为两个关键词,继续阅读文本,找出乡土社会中与之成对照关系的特征三、差序格局•梳理差序格局的特征•抓住同心圆的图式,讲解“差序”•呈现“差序”的准确界定•突出讲解自我主义第五课时:礼治秩序对应《乡土中国》文本内容:礼治秩序一、统治的概念及各种具体的形式•学生课堂阅读本章开头•找出文本中提及了各种统治方式•归纳统治的基本概念•指出统治阶级的存在与意识形态的要求二、礼治社会•课堂内文本细读“礼治”的部分•找出“礼治社会”的三个特征•总结“礼治社会”的核心与运行方式三、礼治与法治•礼治与法治开展对比•提问学生会选择礼治还是法治(学生多数必然选择法治)•以“素媛案”为材料,指出法治之漏洞•总结对礼治与法治的态度,祛除偏见。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阅读序言与后记,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感受作者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学术精神。

2、宏观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主旨,并对社会学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与方法,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任务。

【学习准备】1、学生完成《乡土中国》序言及后记的阅读,并在自己有感触、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国年间学术大师的照片与事迹,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建议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

【学习评价】能概述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与成就,能说出《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价值。

【学习过程】一、慧眼鉴英雄,伟业伴磨难1、导入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先生绝对配得上“大师”这一头衔。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细细品读费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这位大师。

2、屏幕上出现五位学术名流的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哪位是费孝通先生。

吴文藻((1901—1985)梁思成(1901—1972)钱钟书(1910—1998)费孝通(1910—20xx)季羡林(1911—20xx)明确:这五位学界泰斗依次是吴文藻、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季羡林。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做如下几点补充:(1)吴文藻先生是费孝通的社会学老师,梁思成、钱钟书都曾与费孝通共事,季羡林曾与费孝通同学。

他们都是中国学界的泰斗。

(2)这些照片都是几位学术泰斗年轻时的照片,学者不必既老又丑。

(3)因为长期从事思考,这些学者都很长寿,外界对于科学精英早逝的报道是片面概括。

3、请一位同学描绘费孝通的外貌特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2.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学术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乡土中国》选定章节的阅读任务。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下一部分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下一部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继续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家族结构、传统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农村社会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与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书中所讲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各种情况和问题;2. 分析作者通过个案分析和文献研究所呈现的中国农村社会状况;3. 思考如何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改革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1. 《乡土中国》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农村社会的家族结构与传统文化;3. 农村劳动与生产方式;4. 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5. 农村教育与文化问题;6. 农村生活与环境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安排学生预习和课堂阅读,通过指定的阅读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同时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问题导向教学法:启发学生发问,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书中所描述的情况有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来引起学生对农村社会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 阅读导学:讲解书中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并分析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重点问题。

3. 课堂阅读: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指定的阅读任务,老师可以根据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想法。

4. 知识讲解:老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着重讲解和分析其中的重要案例和有关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

5. 问题探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思考,启发他们对农村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或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家或课余时间继续深入阅读和思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村生活和文化,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传统宗族制度、农耕文化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关心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导入与文本背景介绍1. 利用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乡土中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出版背景、内容概要等,为学生进入全书阅读做好铺垫。

第二课:第一章阅读与讨论1.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第一章的内容,理解和把握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描绘和分析。

2. 分组讨论,探讨第一章中出现的乡土社会情景、乡土文化特点等,引导学生开展思想碰撞和交流。

第五课:整本书阅读与展示1. 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和把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学生进行书评或展示,表达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碰撞,展示学生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思考。

第六课:乡土社会考察1. 导师与学生一同走入乡村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2. 学生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内容,对当地的乡土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撰写实地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

第七课:乡土文化展示1. 学生整理和准备乡土文化展示活动,展示乡土社会的民俗、风土人情等。

2. 学生向校内师生展示乡土文化,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中国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碰撞,丰富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导读指导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总结研读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现象1.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⑴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

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⑵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导读一、名著扫描《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名著,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全书由14 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法、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二、知人论世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88 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

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1939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 14 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三、内容提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并由此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文字帮助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

费孝通从群己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认为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而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富于伸缩性,群与己、公与私的界限都变得十分模糊。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理解地域文化与历史、民俗、地形等多维度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全面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对乡土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并在课外实际活动中加以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2.掌握《乡土中国》中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和文化内涵。

1.理解与掌握乡土文化的复杂性与多维度特点。

2.发展对具体细节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式教学:通过展示图片、谈论或者短篇小说等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家乡和乡土文化的印象和特点。

2.讲授式教学,向学生介绍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

3.小组讨论式教学:把学生分成小组,分配问题,让他们自由交流和讨论。

这种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加互动和自信。

4.实践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外实际活动中去了解、体验和实践乡土文化,例如去采风、拍摄影片等。

五、教学内容概况1.课程简介:《乡土中国》是由高行健创作的一部文化随笔集,共32篇,每篇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地域。

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乡土文化、地域生态和人文底蕴的关怀和情感,引导人们更加了解和关注乡村改革和文化传承。

本课将会按篇章顺序,向学生介绍《乡土中国》中各个主题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2.课程安排: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乡土文化的深刻内涵。

第二部分: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例如广西的竹楼、云南的佤族文化等。

第三部分:介绍如何保护乡土文化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3.教学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既有讲授和小组讨论,也有观看和课外实践活动。

同时,还将通过课后作业深化学生的学习,为之后的探究和实践做铺垫。

六、教学步骤1.导入2.第一部分向学生介绍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并引导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深刻内涵有进一步了解。

通过文本和图片介绍乡土文化的特点和与城市文化的对比,例如:人文特点、工艺品制作和娱乐方式等,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5课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5课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感受乡土,初识著作■学习目标L通过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和成书。

2.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目录比对,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进而感受学术著作的内容。

3.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学习过程(一)勾连现实,激趣导入1.看图感受:①中国人见缝插针地种菜。

②中国庞大而复杂的家谱。

一一比对欧美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和称呼。

2.联系生活:结合你的生活和体验,还有哪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中国的春运,中国大妈爱跳广场舞;中国人喜欢托熟人找关系;“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 “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3.深入思考:为什么?关键词:农耕社会的传统、乡土情结、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了解作者,走进《乡土中国》L 了解作者:,费孝通*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他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1947年,他出版了关于社会学经典之作《乡土中国》。

2.《乡土中国》写于70多年前。

我们通过自己阅读来了解这本书的成书,拉近与这本书的距离。

学习任务一:自主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乡土中国》共一篇论文,是从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问题,专从本身来发挥,来追究的特点。

它不是 ________________ ,而是___________ ,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参考】《乡土中国》共14篇论文,是从“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它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排他性,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说明本单元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指导和单元学习任务,阅读《乡土中国》,力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要理解书本的核心概念(乡土、家族、差序格局等)、重要观点(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具体系)和学术思想(用西方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现象,从而建构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分析身为中国人的基因密码,认识当代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的文化承续与因果联系,建构自身的阅读积淀。

二、单元学习目标1.运用三读法(浏览、跳读、精读)、圈点勾画,做出全书内容提要,坚持每天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运用思维导图法等方法,理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探究费孝通学术体系的建构与表达。

3.运用联系比较等方法,评价《乡土中国》主要学术思想,并能够运用学术观点质疑或解决生活现象。

4.运用评价量表,反思阅读习惯,学会分享交流阅读经验。

课段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课时安排导读整体感知阅读方法1课时精读第1-3章概括主要内容阐释重要观点解释关键概念解释文化现象4课时第4-7章第8-11章第12-14章研读联系拓展文化比较、实际运用3课时评价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综合评价1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范围〕:浏览全书,精读重看序言、后记、目录。

〔课前学习〕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完善思维导图,或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画出整本书思维导图。

血缘和地缘 B.礼治秩序 C.乡土本色 D.家族①②③④。

〔课堂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学会写旁批。

明确:聚焦高频词、核心概念、特殊现象活动二:学会思维导图,理解关键概念明确:思维导图三要素1主题——确定中心词2关键词——延伸分论点3层次——运用色彩线条图像大小等填补细节,直观深刻删减法:保留段落主干,删除枝节信息。

活动三:概括全书内容,学会文段写作明确:《乡土中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呈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能缺乏阅读兴趣,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

2.通过对序言、后记和目录等内容的浏览、精读、品读,激发阅读兴趣,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3.学习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4.做好本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规划。

教学目标1.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

3.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评价目标能从《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写作缘起、研究方法、写书目的以及书的作用和意义等多方面作出较完整的概括介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所在。

教学难点:学会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教法学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预习案。

2.教师上课用PPT课件。

3.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故乡是什么?是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感情。

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讲授新课】活动一:阅读“序言”“后记”,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1.《乡土中国》是一本的书。

请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其特点。

2.从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费孝通先生。

(简要分析)学生先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然后小组派代表作交流。

教师归纳整合。

教师预设:(1)书的内容(构成):①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②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③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优秀7篇)《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篇一读理论性比较强的书籍时,我们常常会感觉文字只是从我们眼前一掠而过了,并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脑海。

所以读完之后,脑中还会感觉空无一物。

如何借助批读来深入我们对此学术专著的理解,是本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上一堂课我们讲过了批注的分类,同时带领大家为“差序格局”这一主题做了批注,通过批注为差序格局下了定义。

我们梳理一下我们在为“差序格局”定义时经过的思维路径(如下图):画出这样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一个章节的内容,这也是在批读中使用整理归纳法得到的成果。

下面介绍几种用批注促理解的思维方法:一、整理归纳法根据《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每个章节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和每一页提出的问题,勾画跟核心概念相关的信息,并以批注序号的形式梳理其特性,同时要理解作者所举的例子和所打的比方背后要说明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

所有信息搜集完成并筛选组合后,在该章节的最前面写下核心概念的定义。

二、理论演绎法看到一句理论性非常强的话,不要紧张,可以在这句话框架下借由举例帮助自己理解。

比如,P59,原文:“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你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

”批注:宜家里面直接躺在展示大床上睡着的人,说不定觉得自己是为了家里奔波才那么累的,该睡个好觉!也可以用图像来帮助自己理解,差序格局的水波纹图,就是一个好方法。

三、联系迁移法将读到的内容与自己以前的经验相联系,无论是与以往的经验相同还是相悖,都能激发思考,促进我们对该著作更深刻的理解。

如,P56,原文:“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联系迁移后,想到郭德纲相声里的话:“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至亲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弄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亲朋。

”中国人所谓世态炎凉,尽在于此。

这也是典型的感想型批注。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共三篇)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共三篇)

第五单元整本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措,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乡土中国》。

从传统农村人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2.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费孝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根据平时阅读积累总结阅读整本著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二、作者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 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

1981 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

1988 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

1993 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3.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分析能力。
五、教学实录和反思
1.教学实录:记录课堂教学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
2.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深入探讨(40分钟)
1.典型人物分析(15分钟)
请同学们选择《乡土中国》中的一个或几个典型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社会背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深入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社会问题探讨(15分钟)
3.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10分钟)
最后,我们来思考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
-人物和故事的深入分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可能难以将作品中的乡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需要通过举例、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传承与发展问题。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乡土中国》原著纸质书籍
-笔记本和文具用品
2.课程平台:
-学校提供的教学管理系统(如学习通、Blackboard等)
(1)理解《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观察与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境况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教授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视野。

下面是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本经典之作:一、导入活动:农村生活的变迁(20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你们现在的生活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方式和农村的相似之处有哪些?有哪些不同?2. 向学生展示农村的变迁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经济、教育、交通等方面,农村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带来的利弊有哪些?二、阅读《乡土中国》(3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篇《田》。

2. 学生回答问题:文章中有哪些描写农田生活的细节?这些细节让你有何感受?3.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并从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或场景进行讲述。

三、文本分析:中国传统农耕文化(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农历、农事节气、农村的祭祀和民俗等。

2. 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第二篇《土》。

3. 学生分组讨论:从文章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农耕文化的细节?这些细节为何在中国农村中具有重要意义?四、写作练习:农耕文化与当代社会(2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一篇作文,主题为「农耕文化与当代社会」。

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农耕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

五、延伸阅读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自行选择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进行书评与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乡土中国》的阅读体会,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欣赏《乡土中国》这本经典文学作品,还能够通过与自身生活的联系,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机,搜索一下《乡土中国》这本书,看看它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价值。

2、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___及其背景,简要介绍书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教师活动二:展示《乡土中国》的研究规划设计1、介绍整本书的结构,包括章节和内容概要。

2、讲解研究规划设计,包括整本书的研究任务分配和阅读方法指导。

教师活动三:指导阅读方法1、介绍阅读方法的分类,包括浏览、精读、品读。

2、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浏览、精读、品读,并提供相应的阅读技巧。

教师活动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1、通过介绍书中的有趣故事和名言警句,引导学生对书中内容产生兴趣。

2、开展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读,学生初步了解了《乡土中国》的内容和价值,掌握了阅读方法和研究规划设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对比法、合作研究法、探究法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研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为什么___先生还要写这样一本书呢?这是因为,虽然社会在发展,但是乡土社会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乡土社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社会问题。

因此,阅读《乡土中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学术能力,还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增加我们的人文关怀。

生的传统让中国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赖,种菜也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人的种菜技艺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有一把锄头和一包种子,就能在身边的土地上种出一片菜地。

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式。

在中国大陆上,大多数人依旧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而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即使是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依旧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以及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整本书。

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了解本书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2.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用思维导图整体内容提要,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

3.学习写作读书笔记。

4.引导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以真诚的爱意去守护我们的乡土中国。

【教学重点】用思维导图整体内容提要,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

【教学难点】总结表达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或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民不仅靠着土地生活,连思想精神也是根植于土地,根植于乡土。

有这么一句话:不懂乡土中国,你就不懂中国,不懂得是什么让我们的文明延续了5000年。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费孝通,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等职。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2.了解《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 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将得到提升。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将得到培养。他们能够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乡土中国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本章节内容涉及乡土中国的民俗风情、家族观念、乡村治理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4. 学习兴趣与自觉性:通过本节课的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乡土中国》和乡土中国的兴趣将得到激发,学习自觉性将得到提升。他们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
5. 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得到锻炼。他们将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涉及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以下是对学生学情的具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
教学课题《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科目语文
年级高中一年级课时1课时教师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

”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

《乡土中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必读的经典。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的一节整本书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与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书目构成,完成未来整本书阅读的学生的任务分配。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介绍
2、《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3、阅读方法的指导(浏览、精读、品读)。

4、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学难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师指导用书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意图时间
教师活动一:导入,介绍《乡土中国》的内容
1、相对于绝大多数高中课堂,大学课堂更加的自由,偏重
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与创新。

大学生活中最美好回忆是随便选一间教室,“蹭”上一节课,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

其实这样的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大家拿出手边的这本《乡土中国》,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写在纸上的大学课堂”。

2、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

3、介绍《乡土中国》的成书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

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根据这个序言我们会发现《乡土中国》和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性的文本不同,它是一部学术著作,要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同学们试着在重刊序言中找一找,费孝通先生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并不简单,因为“社会”包含很多复杂的层面,那么费孝通先生会试图通过哪些切入点来探究中国基层社会呢?请大家打开本书目录,进行一个初步的浏览,试试看能不能简单概述费孝通先生重点关注了哪些领域?有哪些名词你还不很熟悉和了解?
《乡土中国》目录展示以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
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引
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
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
不仅仅存在表面的粗略
的解释,更需要寻找和
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
时先展示出学生对中国
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10分钟
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

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54页
我们发现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发展我们的思辨能力,
提升思维的品质。

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说理”,在于“论证”,这也是未来我们将要在大学乃至人生中所需要的重要素质致以,我们能够从阅读《乡土中国》这部学术著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因为费孝通先生在文中反复地、多角度多层面地将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将乡村与都市进行对比,将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进行对比,从宏观角度培养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如在上文《差序格局》的选段中,就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意在证明西洋社会具有“团体格局”的特性;用石头击水来比喻中国乡土社会,则是说明中国乡土具有“差序格局”的特性。

通过中西方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看出文化、社会的差异与不同,从而更加鲜明形象地阐述问题的所在。

因此我们需要阅读《乡土中国》。

教学活动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们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在这里老师介绍一种方法,将阅读一本书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第一步:浏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为后续教学做准备,通
过介绍五步阅读法指导
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任
务中更加科学有效地进
10分钟
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

我们在之前的讲解中已经向同学们做了介绍。

第二步:略读
在这一步中,我们要学会勾画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暴权利”等等。

并试着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解释。

也可以采取思维导读的方式,梳理行文的逻辑结构。

第三步:精读
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细读原文,咬文嚼字,并且做到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对自己不懂的词句做出标记,能够在理解原文重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最好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和作品评价。

第四步:研读
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

比如《乡土中国》中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关系与权力结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也学习到了很多相关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曹禺的《雷雨》、鲁迅的《药》,联系《乡土中国》,你觉得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父子关系是否印证或反驳了《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今天的家庭权力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通过对问题的提出与探究,一方面更加夯实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结合实际与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五步: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

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

通过每次一的重读,其实是一种“内化”,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促进精神的成长。

行阅读,掌握整本书阅读循序渐进的方法。

八、任务布置
为学生开一张阅读任务清单(参考)
1、第1天:导读课——任务:初步了解《乡土中国》
2、第2天:阅读第一章——任务:为批注指导课做准备
3、第3天:批注指导课——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批注
4、第4—10天:学生阅读全书——任务:按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批注
5、第11天:研读指导课——任务:教师示范指导如何进行研究性问题的探讨研究
6、第12—17天:小组进行研读
7、18天:学生分小组研究性课题展示
8、19天:阅读评价与考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