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
出血热的并发症有哪些
出血热的并发症有哪些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不仅危害巨大,还常常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对生命构成威胁。
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九大并发症,仅供大家参考。
想要了解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有哪些的朋友可以来看一看。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有哪些?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种:1、腔道出血呕血、便血最为常见,可引起继发性休克。
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均较常见。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
3、肺水肿,这是很常见的合并症,临床上有两种情况: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力衰竭肺水肿。
4、胸腔积液和肺不张,普马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多见,患者均有较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
5、继发感染,多见于少尿期和多尿早期,以肺部和泌尿系感染以及败血症多见,为免疫功能下降和导尿等操作所致,易引起继发性休克而使病情加重。
6、自发性肾破裂,多发生于少尿期,由于严重肾髓质出血所致。
7、心脏损害和心力衰竭,汉坦病毒能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损害,临床上常见为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
由于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使心肌负担过重,因而可出现心力衰竭。
8、肝损害,4%~60%患者ALT升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或明显肝功能损害,肝损害以SEOV感染多见。
是病毒损害肝脏所致。
9、高渗性非酮症昏迷,极少数HFRS患者在少尿期或多尿期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
以上就是关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有哪些的相关介绍。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是非常多的,而且还比较严重,所以患有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朋友一定要及时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才能降低死亡的风险。
第02章08肾综合征出血热 传染病学第8版
病原学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为负性单链RNA 病毒 汉坦病毒基因RNA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片 段
即L、M和S,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M基因编码 膜蛋白,L基因编码聚合酶。 其抗体出现最早,在病程第2-3天即能检出;膜蛋 白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 起重要作用。
3
核衣壳蛋白具有免疫原性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1.地区性: 主要在亚洲,我国最重 2.季节性和周期性
姬鼠传播:11-1月为高峰;家鼠:3-5月 相隔数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工人为多。
3.人群分布
9
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汉坦病毒随血液进入内皮细胞,然后在分布在骨 髓肝肾脾等组织,通过病毒损害细胞结构和功能, 以及通过免疫反应损伤组织。
经多尿期后,尿量恢复2L以下,精神食欲基 本恢复。 临床分型(5型):
26
体温 轻型 <39℃
中毒症状 轻 较重、水 肿重
严重、渗 出重中毒 性精神症 状
出血 仅有出 血点 明显出 血 皮肤、 腔道
肾损害 轻
明显尿蛋 白 +++ 以 上
休克 无
中
39-40℃
HR<12kpa
重
≥40℃
严重、 少尿5日、 无尿2日
褐家鼠
黑线姬鼠,背部有一黑色线条。
7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含有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 进入人呼吸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 4.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孕妇经胎盘感染 胎儿 5.虫媒传播: 人普遍易感
肾综合征出血热
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病毒直接作用: 临床上患者均有病毒血症期,且有相
应的中毒症状,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几 乎所有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汉坦病毒抗原, 尤其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基本病变部位血管 内皮细胞中。
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免疫损伤作用: a、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Ⅲ型变态反
中国HFRS患者年龄分布
0~15岁 16~60岁
87%
>60岁
7%
6%
中国HFRS患者性别分布
250000
发 病 数 (例)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219250 男性
102456 女性
中国HFRS患者职业分布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农民 工人 学生 干部 军人 居民 其它 农民 工人 学生 干部 军人 居民 其它
辽宁、黑龙江、山东、吉林、河北和陕 西6省病例数达到全国病例数的79%
其他 21%
吉林省 7% 陕西省 8%
河北省 11%
辽宁省 21%
山东省 15%
黑龙江 17%
2005年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病例月份分布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可 以达到3.5 %-4.3%。
(四)流行特征
HFRS患者世界分布趋势
不同省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群构成比
>10% >5% ﹥1%
新疆 西藏
黑龙江
肾综合征出血热
随尿量增多,肾功能恢复,尿毒症及其相关易发生脱水、低血钾和 低血钠,甚至发生二次休克(失水性休克)而引起继发性肾衰竭, 重者可危及生命;极少数患者可发生高钠,甚至高渗性意识障碍。
04
临床表现
五、恢复期
病后第3~4 周开始恢复。
24h 尿量<2000ml BUN 和 Cr接近正常 为进入恢复期的标志。
此期肾脏功能渐好转, 精神、食欲和体力亦逐 渐 恢复。恢复期通常 1~3月,少数重症患 者恢复时间较 长,但是 很少超过6个月。
恢复期患者仍感全身不适、 无力、头晕、头痛、食欲不 振、腰痛、持续多尿及夜尿 增 多等,可见轻、中度蛋白 尿,低比重尿,可有高血压 及轻、中度贫血。个别可演 化为慢性肾衰竭。
2、 临床表现:有典型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大主症和5期临床过程及特殊中毒症状,如 “三痛”和“三 红”。
3、实验室检查: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高;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 板减少;尿蛋白和尿膜状物。
4、血清学检测:确诊依据。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 如患者无相关临床表现,仅特异性抗体IgM 阳性不能诊断。
少尿期和多尿早期易并发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DIC、电解质紊乱等,常加重病情,造 成死亡。
06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正常或偏低,第3-4日后明显增高,15-20×10*9/L,少 数重症患者可呈类白血病样表现,白细胞>50×10*9/L。中性粒细 胞比率明显升高,以杆状核白细胞增多为主,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5、血气检测 发热期多为呼碱、呼碱伴代碱。发热末期可出现代酸。低血压期和少尿 期常以代酸、代酸伴呼碱为主要变化。多尿期可因大量排尿、脱水和低 钾导致代碱。 动脉氧分压明显下降,应防范ARDS。
肾综合征出血热名词解释
肾综合征出血热名词解释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简称HFR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和东北亚地区,随着外来入侵性疾病的传播,包括非洲猪瘟,该疾病在西欧和美洲也遭受威胁。
肾综合征出血热具有多种形式,可归纳为尿毒症型、轻微血热型、神经症型和出血热型。
其中,尿毒症型主要表现为血清尿素氮升高、尿量减少、尿糖或蛋白质出现异常以及肾功能紊乱等症状。
轻微血热型与尿毒症型相似,但除了尿量减少外,体温也出现普遍升高。
神经症型则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肌痛、胃肠炎等,此外,皮疹、睡眠障碍和停止排尿等症状也可能出现。
出血热型的典型特征是突然出现的发热,并伴有呼吸性、心肌梗死性或神经性出血。
HFRS主要通过宿主(尤其是野鼠)排泄物中传播的hantavirus,经过空气传播或接触宿主排泄物、血液、皮肤等传播而滋生。
因此,预防HFRS的措施主要是消除hantavirus的滋生环境,加强野生动物的消毒、清除和除害工作,以及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关键的预防措施也包括调整生活习惯、定期检查以及严格的抗病毒治疗。
在饮食方面,应当增加含钙、钙吸收和免疫系统促进的食物,以及降低宿主肝细胞氧化受损的食物。
同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在必要时采取消毒措施,而且及时补充水分。
在治疗方面,HFRS可以通过抗病毒药物和抗凝血药物进行治疗,以及对肾功能异常进行辅助治疗。
病毒治疗时,应给予多肽类药物、细胞增殖抑制药物和抗病毒药物,以阻止病毒的复制和细胞内入侵。
抗凝血药物也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出血热型的血液凝结异常,以减轻临床症状并避免病情加重。
同时,对肾功能异常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减少肾脏损伤,提高治愈率。
总之,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疾病,其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体检,以及及时的抗病毒和抗凝血治疗,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HFRS的发生和蔓延。
肾综合症出血热-精品医学课件
Dr. Y Zhou
40
发热期:流感、流脑、恙虫病、登革热、 伤寒、钩体病、败血症等 休克期:感染性休克等
少尿期:急性肾炎,其他原因所致肾衰 明显出血者:消化性潰疡出血,血小板 少减性紫癜,其他原因所致DIC。
九、治疗
综合治疗为主 早期抗病毒药物;针 对性对症治疗→各期病理生理特点; 治疗要有预见性。
治疗原则 三早一就(早发现、早 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五) 恢复期
24h尿量恢复至2000ml/d以下,症状基
本消失,肾功能基本恢复。
Q2:为何少 尿期后会有多 尿期?
临床分型
依发热、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程度的 不同分为∶ 轻、中、重、危重型
六、并发症
腔道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肺水肿
• ARDS • 心衰性肺水肿
其他:继发感染、自发性肾破裂、肝脏 损害、心脏损害等
脆性
血液浓缩
出血
低血压 休克
免疫 作用
肾损害
少 多恢 尿 尿复 期 期期
Dr. Y Zhou
Q2?
14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4~45天,多在2周左右。 三主征:发热及中毒症状;充血出血、
水肿体征;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Dr. Y Zhou
15
一) 发热期
防治三关(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
Dr. Y Zhou
27
一) 发热期
抗 病 毒 治 疗 : 利 巴 韦 林 ( ribavirin)1g/d, 或 IFN:3MU,ih,持续3-5天,发病4天内应用
减轻外渗和液体疗法:甘草甜素、VitC、路 丁等;早期合理补充血容量(平衡盐为主, 胶体液为辅),预防低血压休克
肾综和征出血热PPT课件
的治疗靶点。
针对病毒基因变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病毒变异规律,预测病毒变异趋 势,为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指导。
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病毒 复制周期中的关键环节,寻找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是 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手段。同时,需要关注药 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社会宣传
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预防知识,引导 公众科学预防。
专家指导
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科学、 专业的防控建议。
05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深入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包括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 病毒复制周期、病毒基因变异等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过程,为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肾综 合征出血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治 疗策略,如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免疫治疗等。
免疫治疗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调节机体免 疫系统,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目 的。例如,利用免疫调节剂、抗体等手段,提高机体 的免疫应答水平。
并发症与后遗症
肺部感染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容 易并发肺部感染,表现 为咳嗽、咳痰、呼吸困
难等症状。
心脏疾病
感染后病毒可引起心脏 疾病,如心肌炎、心包
炎等。
神经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系 统并发症,如脑炎、脑
膜炎等。
后遗症
部分患者治愈后可能遗 留一些后遗症,如肾功
能不全、高血压等。
03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与治 疗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3.2.2 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 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 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3.3 实验室检查 3.3.1 血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 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 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3.3.2 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 血尿、管型尿。 3.3.3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见附录A。 3.3.4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 以上增高,见附录A。 3.3.5 从病人血液白细胞或尿沉渣细胞检查到EHF 病毒抗原或EHF病毒RNA
• 四、发病机理与病理 • (一)发病机理 目前仍未完全清楚。但多数 研究提示HFRSV是本病的发动因子: • 1 、 HFRSV能导致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 害——病毒直接作用。 • 2、机体免疫应答及各种细胞因子释放: • ( 1)、清除HFRSV。 • (2)、加重组织损伤 Ⅰ~Ⅳ型变态反应均参 与其中,尤以Ⅲ型变态反应的证据 最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诊断原则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 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进行诊断,确诊须
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在EHF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两月 内有疫区旅居史,或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 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 接接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3.2 临床表现 3.2.1 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 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 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 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 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 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 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 性。
肾综合征出血 热
1:移行期 每日尿量由500ml增加至 2000ml ,此期虽尿量增加但血BUN和Cr等 反而上升,症状加重,不少病人死于此期。
2:多尿早期 每日的尿量超过2000ml 。 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3:多尿后期 尿量每日超过3000ml,并逐日 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症状逐渐改善。一 般每日尿量可达4000—8000 ml,少数可达 15000ml以上。此期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和继发 感染。 (五):恢复期 多尿期经过顺利,尿量逐渐 降到2000ml以下。症状基本消失,但整个病情 恢复需要1-3个月。
野鼠型主要以11月份至次年的1月份为高峰,5—7 月份为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在3—5 月份为高峰; 林区姬鼠主要在夏季。
3:流行形势 高度散发流行是本病的特点。 暴发流行主要在水利工地或新垦农场。 4:流行类型 (1):据感染场所 农村型、城市型、森林型和实验室 型。
2:全身中毒症状 多数病人在发热时 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以及疲乏、嗜 睡或兴奋不安、失眠、谵语、神志恍惚 等。在发热期凡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者,多发展为重型。多数病人在早期即 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 吐(占50—70%以上),部分有腹痛,少 数有腹泻,重者由呃逆。
3:头痛、腰痛、眼眶痛 即所谓的“三痛” 症状。 头痛为脑血管充血扩张的原因;腰痛、眼眶 痛为局部软组织充血、水肿所致。其中,腰痛 的发生率约85%以上。眼眶痛以转动眼球时更 明显,重者可有视力模糊。 4:毛细血管损伤的表现 (1):充血与出血 [1]:充血 于发病的2—3 天后,半数以 上的病人有眼球结膜,颜面部、颈部、上胸部 呈充血潮红,似醉酒貌,称为“三红”症状。
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三)病理解剖 本病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和肾 脏病变最明显,其次为心、肝、 脑等脏器。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包 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2周,以2周多见。 (一)发热期 三红三痛蛋白尿。 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 血管损伤和肾损害。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 热程多数为3-7天。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 重症患者热退后反而加重,全身中毒症状表 现为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 痛”。呕吐、腹痛,神经精神症状。 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 和外渗水肿征。“三红”。骚抓样皮痕。 肾损出现蛋白尿,管型。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 病毒。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其他动 物包括猫、猪、犬和兔等。在我国以黑 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 源。林区则以大林姬鼠为主。HFRS早期 的血液和尿液中携带病毒,虽然有接触 后发病的个别病例报告,但人不是主要 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尘 埃后形成气溶胶。 2.消化道传播 进食鼠类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 物和水。 3.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鼠类排 泄物或血液。 4.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本病毒后可经胎盘感染 胎儿。 5.虫媒传播 其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 (三)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可达3.5%4.3%。 (四)流行特征 三间分布
(二)低血压休克期 多发生于第4-6病日,多持续1-3 天。DIC,ARDS。 (三)少尿期 多发生于第5-8病日,持续多为 2-5天。少数患者可发生无少尿型肾 功不全。主要表现为尿毒症、酸中 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 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顽 固性呃逆,出血现象加重。
肾综合征出血热整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赵良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也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伴有肾脏损害的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
在临床上是以短程发热,既而出现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临床症候群为其主要特征。
【历史回顾】孙吴热,二道岗热。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朝鲜出血热(Korean Hemorrhagic Fever, KHF)出血性肾病性肾炎和流行性肾病(hemorrhagic nephrosonephritis, HN; nephropathia epidemica, NE)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1982年)无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登革热、埃搏拉。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 肺综合征出血热1993年)【病原学】汉滩病毒76-118株(Hantaan virus 76-118)汉城病毒(Seoul virus SEOV)A9株R22株一、归属和命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目前其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一种新属,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HV)。
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子结构、抗原抗体的交叉反应性和核酸的同源性将汉坦病毒分为9型。
核酸的差异性小于5%者为同型病毒,差异性在5-25%者为不同亚型,差异性大于25%者为不同型。
二、形态: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的正二十面体结构。
直径85-120nm。
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应该如何治疗
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应该如何治疗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很多种疾病大家都不知道,很常见的发烧呕吐恶心头晕以及一系列的症状大家可不要忽视,有时候可能是身体的提示,有可能就得了一种常人不知道的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
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如果得了肾综合征出血热应该怎么治疗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血热和出血性肾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被称为流行性肾病。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水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hfrs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有些环节尚未完全搞清。
目前一般认为病毒直接作用是发病的始动环节,而免疫病理损伤也起重要作用。
病毒感染造成病毒血症以及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高热、寒战、乏力、全身酸痛、皮肤和粘膜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重者还可有腔道或各脏器出血、肾脏损害出现血尿、蛋白尿,电解质紊乱。
广泛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血浆渗出和微循环障碍等造成低血压或休克。
病程早期血液中lge水平增高,提示ⅰ型变态反应可能通过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小血管扩张,渗出增加。
另外在早期病人体内即可出现大量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血小板、肾小球及肾小管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补体水平下降;血清中也可检出抗基底膜和抗心肌抗体,这些现象表明ⅲ型和ⅱ型变态反应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也参与了hfrs的致病。
人对hfrs病毒普遍易感。
人群感染后仅少数人发病,大部分人呈隐性感染状态,特别是ⅱ型疫区的人群隐性感染率更高。
肾综合征出血热
1931~1944年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地的侵华日军中,常 发生一种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病死率高达30%,被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
上世纪50年代,驻朝鲜的美军和我国内蒙古、陕西局部地区也发 生过该病。
4
第4页,共94页。
12 第12页,共94页。
褐家鼠和 黑线姬鼠
黑线姬鼠
褐家鼠
13 第13页,共94页。
三、流行病学
带病毒的动物可经粪、尿及唾液排病毒,尿排病 毒时间可长达一年。
病人病程早期亦可携带病毒,但人传播本病极少, 不是主要传染源。
14 第14页,共94页。
三、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三类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鼠播)、 媒介传播(螨媒)、
林区姬鼠传播者以夏秋季为流行高峰。
23
第23页,共94页。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中国HFRS季节分布
100
50~70年代 80~90年代
构 成 比10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4 第24页,共94页。
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周期性
HFRS也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 头痛
腰痛
眼眶痛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神经系统症状:较少。烦躁、谵妄、神志恍惚等。
43
第43页,共94页。
六、临床表现--发热期
毛细血管损害:
充血性皮疹:
皮肤三红:面红,眼红,颈胸红—“酒醉貌” 粘膜三红: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
渗出与水肿:
球结膜水肿—“水泡眼”
03-09-肾综合征出血热
35
㈣ 多尿期 维持水电、酸碱平衡 防治继发性感染及继发性休克
㈤ 恢复期 补充营养,休息,定期复查。
36
预防
疫情监测 防鼠灭鼠 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疫苗:现已有疫苗供临床试用
37
病例讨论 EHF并发急性胰腺炎仅诊断急性胰腺炎
45
EHF自发性肾破裂
讨论:由于肾脏充血、水肿、肿大、肾被 膜张力增强,在增加腹压的情况下并发肾 破裂可以理解,当然并不多见。肾破裂除 以局部突发剧痛、失血症状、局部压叩痛 为主要临床表现外,B超于肾周常有液性暗 带,连续观察暗带逐渐扩大,则可确诊。 EHF急性期应避免手术,但内出血呈动态 加重,仍需紧急手术处理。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感染科 曾祥铨
1
一、 概述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由汉坦病毒(EHFV)引起,属自然疫源
性疾病(人兽共患疾病),鼠类为主要 传染源。
主要表现:发热,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
2
二、 病原学特点 病原体- 汉坦病毒
潜伏期:4~46天,多在2周左右。
三类主症:发热及中毒症状、出血及
血浆外渗和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1
1.发热期
⑴发热:特点:多急性起病;
稽留热和驰张热多见
持续4~6days
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为本病特征。
⑵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性单链 RNA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谈话单
肾综合征出血热谈话单
摘要: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简介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定义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因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症状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方法
2.治疗方法
3.预防措施
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
1.肾衰竭
2.肺水肿
3.脑水肿
四、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后
1.治愈率
2.复发率
3.后遗症
正文: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毒通过鼠类等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给人,导致人体出现发热、出血、肾损害
等症状。
在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属于乙类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
一旦确诊,治疗要及时进行,主要方法包括抗病毒、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有肾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和并发症等。
总体来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愈率较高,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和后遗症。
因此,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尤为重要。
肾综合征出血热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异淋↑,PL↓,Hb↑ (2)尿常规:Pr、RBC、WBC及管型,尿膜。 4、确诊依据:临床常用确诊方法汉坦病毒
抗体检测。
(二)鉴别诊断
1、与发热疾病鉴别:
(1)上感(除发热外,呼吸道症状明显,中 毒症状轻,咽部常充血,白细胞降低。 不会有皮肤出血点,球结膜充血、水肿, 不会有肾损表现, 不会wbc↑、pl↓、异 淋↑);
(2)伤寒(起病缓慢,常持续高热,无欲貌, 相对缓脉、玫瑰疹、WBC↓、 EOS↓、肥 达氏反应(+),血培养(+))
>1.020
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最长不超过14病 日。一般持续2-5天,最长可达10日。
临床上主要为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1、尿量少 :少尿倾向<1000ml/24h,少 尿<400ml/24h,无尿<50 ml/24h 。
2、尿毒症表现: (1)消化道症状:加重。频繁呃逆提示
病情危重。 (2)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3)水肿加重:水肿加重。
3、人群分布: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多。
4、周期性分布:
四、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一)发病原理:
EHF基本的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广泛性 损伤。血管损伤的机理有3个:
1、病毒的直接损伤。
2、免疫损伤。Ⅲ型为主,Ⅰ、Ⅱ、Ⅳ共 同。
3、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作用:激 活机体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释放多种 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汉坦病毒具有泛嗜性特点,除侵犯血管内 皮细胞外,广泛侵犯人体组织细胞。
发热
病毒人体内 生长繁殖
皮肤充血、三红 小血管损伤、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有效血流量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三、发病机理
出血热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 清楚,但许多研究提示出血热病毒 的直接作用是本病的始动环节。一 方面出血热病毒感染可导致感染细 胞功能及结构的损害,另一方面又 可激发机体的免疫。机体的免疫反 应即有清除病毒保护机体的有利作 用,又有引起机体免疫病理损伤的 不利作用。
• 一)出血热病毒感染的直接作用
•
我国是出血热的重疫区,全国 除新疆、青海以外,其余各地均 有病例报告。我省也是出血热的 重疫区,五十年代时该病主要集 中在关中中部地区,如户县、周 至、长安县以及西安市属于重点 疫区。
•一
病原学
• 出血热病毒具有以下特点 • (一)归属:目前认为出血热病毒属于布
尼亚病毒科的一种新属,汉坦病毒属 (Hantaanvirus HV)。
• 四、病理生理变化: • (一)低血压休克的发生机理:
• 原发性休克 • 继发性休克 • 原发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因小血管、毛 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大量血浆外渗, 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所至,故也称 “中毒性、失血浆性、低血容量 性休克”。而继发性休克主要与大出 血、水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有关。
• EHF低血压休克与以下因素有关:
•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我国东北黑 龙江流域首先被发现,发病主要集 中在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 北欧、欧洲的巴尔干地区、意大利 以及北美洲。HFRS是病毒性出血热 的一种,是一组伴有肾脏损害的病 毒性出血热。其中包括在中国和日 本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发生的 “朝鲜出血热” 以及在俄罗斯及北 欧发生的出血性肾病性肾炎和流行 性肾病。
• 有人在体外培养正常人血管内皮细 胞,在排除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作用的情况下,再感染出血热病毒。 • 2、在出血热患者的免疫器官和免疫 细胞中均可分离出出血热病毒抗原。
• 3、从出血热患者的尿液及尿脱 落细胞中均可检出出血热病毒抗 原,并从尿液和肾细胞中分离出 出血热病毒,还观察到出血热病 毒引起的细胞病变。 • 4、出血热病毒可以在骨髓细 胞中增殖,特别是在巨核细胞内 增殖,从而导致血小板的生成障 碍及功能异常。
• 3、毛细血管中毒征:
• (1)充血现象: 皮肤“三红”征: 发生率约80%, “酒醉样外貌”。 粘膜“三红”征:软腭网状充血:其 发生率90%,眼结合膜充血:舌充 血: • (2)渗出现象 :临床上将球结膜水肿 分为三度:1度:仅限于眼内、外眦及穹 隆部的轻度水肿。 2 度:明显水肿,球 结膜高于角膜,眼球转动时可 见漪涟波。 3 度:球结膜水肿如水泡,突出眼裂。 特别是当球结膜水肿突然加重时,常是 休克出现的前兆。
• (二)形态: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的正二十 面体结构。直径85-120nm。是由双层单位膜包 绕着比较疏松的线状或颗粒状内浆所组成。病 毒表面有棘突。 (三)基因构成:出血热病毒是一种单 股负链RNA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的11bp组成的 独特的保守序列AUCAUCAUCUG。HV基 因由大(L)、中(M)、小(S)三个基因 片段组成,并且分别编码四个蛋白。 L-聚合酶,M-糖蛋白(G1、G2),S -核蛋白(NP)。每个基因片段的两 末端均有长约15~45bp不等的互补 序列,使三个RNA片段形成首尾相连 的环状或柄状结构。
•
• (三)出血的发生机理: • 1、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壁损伤:出血 热病毒直接损伤。CIC 血容量降低、 休克、微循环障碍引起缺血、缺氧、酸 中毒等,最终导致小血管壁破坏 • 2、血小板减少及功能低下: • 血小板生成减少: • 血小板消耗增加 血小板破坏增 加: 3、DIC: • 4、抗凝物质增加: • 5、尿毒症:
• 5、不同血清型的出血热病毒所引
起的临床症状轻重也不同,说明出 血热患者病后临床症状的轻重与所 感染病毒的抗原差异和毒力强弱密 切相关。 • 6、出血热病毒感染后临床上有 明显的病毒血症期,且有相应的中 毒症状。多数持续一周左右,与临 床上的发热期相平行。
• (二)细胞免疫调节失常 • 1、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 • 2、细胞毒性T细胞对出血热病毒感
• NP具有稳定的抗原决定簇和较强的免疫 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蛋白抗体。该抗 体在感染EHFV后早期即可出现,有助于 早期诊断。G1和G2具有两方面的主要作 用:1 、血凝活性:可产生低PH依赖性 细胞融合作用,这一功能可能对感染初 期病毒颗粒粘附到受感染细胞表明及随 后的病毒脱颗粒有重要作用。2、中和活 性:G1和G2表明具有中和抗原决定簇, 刺激机体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开与其结合, 这对清除病毒具有重要意义。 •
• 依次出现“五期”经过,即发热 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 尿期和恢复期。 • 出血热的越期现象 • 出血热的病期重叠 • 出血热趋向于轻型化,病死率由以
往15%降至5%。
• (一)发热期 • 1、发热:病毒血症的表现。多属急
• 起发热,开始可有畏寒,部分可出现寒 战。出血热的发热具有以下特点: (1)热度:体温的高低与患者病情和 预后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 (2)热型:多呈弛张热和不规则热,。 (3)热程:一般为3-7天,平均热 程为5天。超过10天或下降后又复升者, 多提示有继发感染的可能。 (4)热退后症状加重是出血热典型病 例的特点之一。
影响其临床表现的因素
1 出血热病毒具有侵犯宿主多 种组织、器官的泛嗜性和病变累及 全身各部位的特点,其临床表现错 综复杂、多种多样。 2 因流 行地区、流行年度、流行季节、病 毒型别、患者年龄以及就诊时间、 治疗早晚及措施等一系列因素的不 同,造成其临床表现悬殊较大。
•
• 典型病例三大主症,即:发热, 出血和肾脏损害。
• 二、流行病学 •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 出血热的宿主有66种脊椎动物,我国目 前发现有53种动物携带出血热病毒。主 要涉及啮齿目动物、食肉目动物、食虫 目动物和兔形目动物。主要包括黑线姬 鼠、褐家鼠、大林姬鼠、以及狗、家猫、 兔等。我国主要的传染源是黑线姬鼠、 褐家鼠和大林姬鼠。尚未报道人(患者) 作为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因为患者的 病毒血症期很短的缘故。
• 即: 抗原机体产生抗体
CICCIC沉积激活补体 释 放生物活性介质免疫损伤,
• C3b具有免疫粘附作用,可使
RBC、WBC释放 生物活性物质,使 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加重局 部水 肿、出血和血管炎症。 • 以上一系列的免疫反应皆可破坏 血管壁,引起血管损伤及血管炎性 反应,最终导致毛细血管及小血管 麻痹扩张、脆性和通透性增强,大 量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引起休 克、出血和肾功能损害等。
• 四)血清学分型:目前开将EHFV至少 分为8型。今天我们重点介绍其中4型。 • 1型病毒: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过
去也称野鼠型病毒。主要从黑线姬鼠分离所得, 临床上与危重型出血热有关。
•
2型病毒:汉城病毒(Seoul Virus),过去
也称家鼠型病毒,主要是从褐家鼠体内分离, 与 轻型出血热有关。
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 3、淋巴因子的作用:出血热病毒可 诱发机体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释放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主要的细胞 因子有以下几种: • IL2和IL2受体:。 • INF: • TNF:
• • •
(三)体液免疫亢进:
出血热患者表现为体液免疫亢进。 1、3型变态反应:EHF患者免疫球蛋 白升高、血清补体含量降低、特异性循 环免疫复合物形成。特别是发现患者的 皮肤小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 和肾间质血管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并证 实了免疫复合物的抗原成份是出血热病 毒抗原。
•
Virus)不引起临床症状可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 •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与前两型病毒有关。
3型病毒:普马拿病毒与欧洲流行性肾病 有关。 4型病毒:希望山病毒 (Prospect Hill
•
• 五)理化特性:对乙醚、氯仿、去氧胆 酸盐均敏感,不耐热、不耐酸,PH<5.0、 ℃>37℃均可将其灭活。对紫外线、酒精、 碘酒等消毒剂也很敏感。 • (六)病毒分离:目前常用于分离出 血热病毒的细胞有: • 1、A549细胞--人肺癌细胞株 • 2、Vero E6细胞--非洲绿猴肾 细胞的克隆株 • 3、2BS细胞--人肺二倍体细胞 • 4、RL细胞--大白鼠肺原代细 胞
目前典型出血热病毒株
•1 汉 坦 病 毒 76 - 118 株 ( Hantaan virus76-118 )在1976年首先由韩国学者 李镐旺在出血热的非疫区黑线姬鼠体内 分离出一株与典型出血热相关的病毒株。 •2 A9 株 1983 年,宋干、洪涛我国典型 出血热病毒株,3 R22株轻型出血热相 关的病毒株,4 陈株,患者体内分离。
• 1、在出血热患者几乎所有的脏器组
织中,均能检出出血热病毒抗原。 • 原始靶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 出血热病毒可以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 且可传代。并可引起受感染的血管内皮 细胞发生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核 糖体增加,粗面内质网增生、扩张,胞 浆内有大量空泡形成,其中可见散在分 布的病毒颗粒和包涵体。
• 2、1型变态反应: • 3、2型变态反应:
• 4、4型变态反应:
• 5、自身抗体:近年来发现EHF患
者可出现自身抗体,认为自身抗体 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 • 总之,体液免疫在EHF发病机理 中的作用仍不十分清楚。根据目前 的研究状况可以归纳为:3型变态反 应为先导,1 型变态反应为主体,4 型变态反应适当参与。
• 四)流行特征: •
•
•
1、地区性: 2、散发性:暴发流行多发生在水
利工地,铁路工地。
3、季节性和周期性: 有明显的季
节性高峰。在姬鼠型疫区发病高峰呈双 峰形,即每年11月至来年1月为主要发病 季节,称之为大高峰,而每年的5-7月 为小高峰。在家鼠型疫区发病多呈单峰 形,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夏之间,即3- 6月。以大林姬鼠传染者,发病多集中在 夏季。
• •
五、病理解剖
(一)基本病理改变:出血热的
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各部位的小血 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 血管的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以及由此引起的出血、水肿与组织 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管壁呈不规则 的收缩和扩张,最后呈纤维素样坏 死和崩解。管腔内有微血栓形成。